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05 04:56:08瀏覽1350|回應3|推薦51 | |
「聽其言,觀其行」永遠是檢驗政治人物言行舉止的不二法門,而網際網路的發達與盛行更能既準又快地打出這類人的原形。善變又言行不一致的政客們也就很容易露餡,最終還是會被人民所唾棄。 從11月29日晚到12月3日止,中華民國總統兼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先生的言行令全國國民及所有的國民黨員一翻兩瞪眼。在老百姓眼裡,馬將「毛治國」扶正為行政院長不僅是針對這次選舉慘敗所做的還擊,更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所下的棋子。在基層國民黨員看來,馬正在為這家百年老店量製壽衣,打造棺木。3日他在離開中央黨部時,放的背景音樂是哀傷的「總理紀念歌」,倒讓人生出行禮如儀後即將出殯的感覺。這種提早趕辨喪事的行徑令人哂笑,善於內鬥的國民黨沉淪到這種地步並不使人訝異。 「人的性格決定自己的命運」,當這個人是屬於領導階層如帝王、將相,一國的總統、縣市長•••,他的影響力(興衰)就不僅止於自身。中國的歷史裡有兩個負面人物,一個是楚漢相爭的「西楚霸王」項羽,另一個是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這倆人在山窮水盡、走頭無路時,也就是自裁前所發出的淒厲聲竟然極為相似;「萬人敵」項羽仰天長嘯:「乃天意亡我,非戰之罪也!」,崇禎帝朱由檢指著閣臣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項羽和朱由檢失敗的共通性除了猜疑心重和殘暴不仁外,最主要的是不認識自己,也就是無絲毫「自知之明」。他們根本就不認為自己犯過錯,要扛責任的人一定不是自己。 漢朝開國四傑裡,韓信和陳平都是長年待在楚營無出路後,才改投劉邦的將帥之材和出謀劃策的人傑。此外,在楚營裡唯一老謀深算的「亞父」范增也遭項羽猜疑而氣的出走。因「楚材漢用」而「此消彼長」,才區區三年多的功夫,31歲的楚霸王最後就敗在韓信所設的「十面埋伏」而不得不在烏江邊飲恨自盡。 17歲的信王朱由檢於倉皇中從其兄天啟帝手中接了帝位,是為崇禎帝。他清除閹黨魏忠賢時所表現的沈穩、決斷、睿智和大權在握後的行徑簡直是判若兩人。打朱由檢繼位起,面對的兩大隱患就是東北的後金(滿清)和西北的流寇。那時的朝廷可說是人才濟濟,能帶兵打仗的都是進士出身的文人。 努爾哈赤及其子皇太極都曾先後敗於兵部尚書袁崇煥之手,只要袁經略遼東,後金只能束手。偏偏在崇禎三年,朱由檢自毀長城,屈殺了袁崇煥,令守邊的將士個個心寒,人人喪失鬥志。其後,經略西北的洪承疇剿宼有成,在即將全殲李自成等流宼之際,皇太極犯邊,遼東危急,朱由檢速調洪到東北任薊遼總督抗清(後金)。洪卻因指揮不動諸總兵們和不諳地形而兵敗被俘,崇禎15年洪降清。崇禎17年春,西北在已無剋星洪承疇的大好情勢下,喘息甫定的李自成自西安起兵,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地直搗北京城,朱由檢只得往煤山自縊,終年34歲。 如果袁崇煥守山海關,洪承疇督導西北,大明王朝怎麼會亡?朱由檢在位17年,換了50個內閣大學士(宰相),也殺了不少的文臣武將,明朝不亡在他手裡也難。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1949年末,國民黨好不容易退守台灣,經浴火重生後,頗有一番氣象。 80年代的台灣是百業興盛、家家小康,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小,走在街上的百姓,個個臉上充滿了自信和驕傲。可惜一代不如一代,解嚴後走向自由民主體制的台灣最高領導者,李、陳、馬仨人把格局愈做愈小,只會用私心搞內鬥,不僅弄得整個社會貧富懸殊,而且使得年輕的這一代沒有希望和將來。 台灣就是被這仨人瞎搞而敗壞 1949年10月,共產黨取得大陸政權進而建國後,毛澤東在位27年,搞得是腥風血雨、民不聊生,有亡黨的危機,蓋棺定論地說:"毛治國無方"。 殷鑑不遠,馬英九先生不痛定思痛,仍沿用人民所厭惡的官僚「毛治國」等舊內閣與全民為敵, 絲毫不惜地成為人民的公敵。不正是自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嗎?不是引全國人民圍而攻己麼?看來國民黨被邊緣化的日子快到了。 然而,中華民國可以沒有國民黨,卻絕不允許身為總統的馬英九將剩餘的一年半任期,任由政府因朝野對峙而空轉、內耗,或任憑馬政府"胡搞下去"。 二十多年來,台灣舉國上下不知珍惜得之不易的民主體制,卻坐視政客們肆意踐踏和扭曲民主,對岸中共的那一隻魔掌已逐漸伸進台灣的政商界,隨時伺機而動,而台灣人已處在危機四伏的狀態而渾然不知。「覆巢之下無完卵」, 此時該是中華民國老百姓搞清方向,出來自救的時候了! 請切記中國共產黨最喜歡說的話:「最後發出的笑聲,才是真正的笑。」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