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16 00:52:36瀏覽469|回應0|推薦0 | |
台塑鋼鐵環評案一日在環保署與官方代表運作下,未依照專案小組及新任環評委員會前會決議進入第二階段環評,未來若重組專案小組再審,極可能翻案而迅速通過環評。在看似環保與經濟發展衝突的表象下,隱隱浮現對於台灣產業發展策略的不同路線,在台灣島嶼生態系環境資源有限的狀況下,應立即辦理鋼鐵與石化等基礎工業的政策環評,再進行台塑鋼鐵、國光石化、三輕擴建等個案環評。
鋼鐵、石化、水泥等傳統產業,在進口替代階段,曾為台灣經濟發展奠定基礎,但也造成像高雄後勁地下水可以點燃的嚴重汙染,並付出國土山川被啃噬而蒙塵的代價。時至今日,鋼鐵業所佔台灣的GDP直接貢獻降到僅約6-7%,二氧化碳排放卻占總量的二至三成,從消耗環境資源與創造經濟果實之間的比例來看,繼續擴張傳統產業不具效益,有必要審慎評估。
另一個論辯的焦點在於基礎工業的自給率問題。政府依循傳統國家安全觀點,認為自給率應朝向百方之百,以免受制於他國;但目前全球經濟已是相互依賴的體系,任何一項產品的供應鍊幾乎都橫跨數國,標準化的基礎原料已被稱作商品(如鋼胚、鋼筋)自由流通,唯有技術層次較高的專用材料(如汽車用鋼板)才具有戰略意義。在環評大會上,經濟部工業局局長陳昭義主張,2010年全球鋼鐵供應缺口四千萬噸,「到時連買都買不到」,根本是危言聳聽;舉2003年國內搶購中鋼鋼品更是離譜,那是官派董事長刻意壓低盤價,以籠絡中南部選票而扭曲市場的結果。政府官員的產業常識竟比股市散戶還不如,根本瞧不起環評審查的專業性。
討論台灣鋼鐵自給率的特殊性,更在於上瘦下肥的金字塔產業結構。依金屬中心的供需調查,我國上游粗鋼年產量約1900萬噸、自給率76%,但下游鋼材約3900萬噸、119%,供過於求600萬噸,每年出口一千餘萬噸鋼材,主要銷往中國大陸市場。台灣以低於國際市場的油、電、水價,補貼國內製造業,最終的受益者竟是執政黨口誅筆伐的「敵對國家」。
台塑鋼鐵是一貫作業廠,上游粗鋼將全部自用而不外賣,就像台塑六輕不會供料給下游競爭廠商的狀況一樣,所謂上游自給率不足依然存在,上窄下寬的不良產業結構也未改變。其新增750萬噸的產能投產後,台灣鋼鐵產業幫中國代工的比重將從一兩成躍增至三成,更加深對中國的經濟依賴。這等於浪費台灣珍貴的資源,做成廉價的鋼鐵與塑膠賣到中國大陸,台灣不就成了中國的離島工業區,而阻擋環評進入二階審查的環保署,就淪為「中國離島工業區開發署」,難道這就是送給對岸十一國慶的大禮?
台塑鋼鐵預計每年排放1490萬噸二氧化碳,國光石化則為712萬噸,通過這兩個開發案,等於台灣幫中國大陸負擔22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額度,以每噸減量成本六千元來估算,等於台灣每年送給中國1320億元。
陳水扁總統今年三度參訪台塑,指示「台塑鋼鐵環評附條件通過」,並施壓放寬六輕用水限制,在國族主義的激情假面下,究竟有何原因來積極推動利中不利台的台塑鋼鐵案呢?中鋼去年強調台灣沒有再設新鋼廠的空間,林文淵重掌中鋼後,這份說帖已束諸高閣,支持林文淵的工會幹部可有顧慮中鋼的未來?
刊載於2007.10.03聯合報,標題為「寧捨環評、為敵煉鋼」 潘翰聲(綠黨秘書長,曾任投信基金經理人)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