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04 09:08:53瀏覽2545|回應0|推薦2 | |
獅舞(獅子舞):在我國歷史悠久,從北方到南方,從城市到鄉村,逢年過節及慶典盛世都可以見到歡快的舞獅活動,把老百姓的歡喜心情表達的是淋漓盡致,獅舞,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舞獅子"。 意義:獅舞(也有徐水舞獅、天塔獅舞、黄沙獅子、廣東醒獅)。“獅舞”是擬獸舞蹈,和”龍舞”一樣均是中國人民喜愛,熟悉的民間舞蹈.主要流傳地區是河北,山西,浙江,廣東。在2006年、属於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Ⅲ-5。 歴史:獅子舞傳說在周朝姜子牙封神時,有些沒被封上神的兵,因惱而生恨,作亂人間,散佈瘟疫殘害人民.玉皇大帝命獅子下凡收服瘟疫,隨後獅子也就留在人間.數千年以來,獅子在人們的心中是吉祥的化身;能驅魔,辟邪,保人畜四季平安. 普及:《漢書·禮樂志》中記載的"象人"便是獅舞的前身;唐宋詩文中多有對獅舞的生動描寫。現存獅舞分爲南獅、北獅兩大類,南獅具有較多的武功高難技巧,神態矯健凶猛;北獅嬌憨可愛,多以嬉戲玩耍爲表演内容;根據獅子假型制作材料和紮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獅舞種類繁多,異彩紛呈。 從東漢起,中國就有了”獅舞”.隨朝的元宵燈會更少不了”獅舞”表演的熱鬧場面,到唐期,獅舞有了很大的發展,從宮廷,軍隊到民間都喜歡舞獅子.唐”太平樂”中有”五方獅子舞”,由伎人扮演五頭顏色同的獅子,每頭有二至十二位戲獅的”獅子郎”手執紅拂逗引,表演獅子俯,仰,馴,狎各種舞姿,同時有一百四十位歌伎高唱”太平樂”.可見唐朝宮廷”獅子舞”演出規模之宏大. 獅舞人生:“獅子舞”一般由兩人扮演;扮演獅頭者手執獅頭道具戴入頭內,後者俯身,雙手扶前者腰,身披用布及麻等裝飾成的獅皮,扮演獅身. 二人合成一隻大獅子的稱”太獅”,由一人頭戴獅子面具,身披獅皮的稱”少獅”,逗引獅子的稱”獅子郎”.扮演獅子郎者有些戴大頭面具扮成大和尚,手執大蒲扇,繡球,拂塵等道具.由於各地人民生活習俗同,以至創作出不同的”獅子舞”. 在民間流行的有以下幾種:”贊獅”-在舞獅前唱上一段贊詞-吉祥話,獅子根據歌詞而舞.流行於湖南地區.”手獅舞”-用竹,布,麻等扎成獅子,由表演者雙手拿著舞動,另一人手拿繡球.獅子隨著繡球表演各種搶球動作.舞蹈靈活,生動.流行于安徽.浙江,上海一帶. 此外江西流行的”手搖獅”-獅身用許多竹,藤圈連在一起,前後各有木棍支起,可由一或二人演出.”火獅子”,”琉璜獅子”-其特點是口中能噴出長長的焰火.四川,江西,河北,安徽等地均能見到此類表演.”線獅”-是把用竹子,紙扎成的獅子和繡球同懸於空中,由一人拉繩操縱.有”雙獅跳動”,”雙獅打滾”,”雙獅搶球”等動作,表演形式生動活潑, 流行于湖南地區.”板凳獅”-是將一條寬長的板凳,二頭綁上獅頭和獅尾,由二人各握獅頭的一條板凳腿,一人雙手握獅尾二條板凳腿,三人舞動板凳.上下翻轉,巧妙穿扦,形式生動有趣,流行于江西地區. 獅舞比賽:“獅子舞”在表演上有”文獅”和”武獅”兩種形式. ”文獅”表情細膩,柔和穩重,表演著重在搔癢,舔毛,抖毛,打滾,搶球等動作,表現出獅子溫順可愛的性格. ”武獅”著重武功,技巧難度高,主要表現獅子的威武雄壯,勇猛矯健.有跳躍,跌扑,騰翻,直立,盤橋探海,走梅花樁,竄桌子,爬梯,走索,疊羅漢等技巧. 在北美常見的廣東”醒獅”其動作矯健,穩重,勇猛,有一套特別的傳統表演形式叫”採青”.”採青”又分”高青”,”地青”及”水青”. ”高青”是用竹竿挑上一顆青菜及內有金錢的紅包,掛到三層樓高的地方,玩獅者用疊羅漢的方式搭成人梯,讓”獅子”一步步爬上至最高者之肩,咬取生菜和紅包. ”地青”是把青菜放在板凳上, ”水青”即是把青菜放在水盤裡.廣東獅的吐球更是別具一格,有難度較高的動作,舞獅頭者要在穩定快捷的動作中,以頸背支頂獅頭,騰出一手,把糸有二丈多長細繩的小紅彩球,從獅口向外用力拋出,在球未落地時迅速收回,遠看好似從獅口中吐出一團火球,又突然吸回腹中. “獅舞”歷數千年而衰,從民間到舞台,從舞蹈到雜技,人們以不同形式來演繹”獅舞”,牠永遠是中華民族吉祥的像徵.也是華僑學校維持和本土的連携。 在長期的流傳中,通過民間藝人不斷的創造,形成了不同地區的舞獅有不同的風格與特色。如北京高碑店的《舞獅》,以獅頭重量見長,獅頭重達90餘斤;河北徐水縣的舞獅動作嬌健,能躍上五張方桌子,在桌面上表演;安徽的《手獅子》小巧玲瓏;山東的《大獅子》在硝煙彌漫中,騰空躥跳,既驚險又顯勇猛;四川的《高台獅子》和《地盤獅子》以演繹破陣法爲特色:."在少數民族地區,也有舞獅子的習俗,青海省藏族的《雪獅》就很有特點。廣東醒獅舞以其獨特的造型、雄壯的鼓樂、南派武功等特色,在國内外都穫得很高的聲譽,影響甚遠。 |
|
( 在地生活|亞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