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03 09:29:15瀏覽856|回應2|推薦32 | |
──我看電影“送行者” 尋尋覓覓,終於找到了日本電影“送行者”(不同的譯名︰“入殮師”、“禮儀師”、“Departures”… … 等。)只因爲好奇──好奇這齣造成轟動且得獎無數的電影,會如何將現實生活中一向避諱且“不忍睟睹”的生死畫面呈獻給觀眾… …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並不怎麽複雜且都屬於“情理之內”的故事,觀衆卻能從中得到相當多“意料之外”的感動︰一個原本活在藝術“象牙塔”中的大提琴手小林大悟(這名字還真貼切),有一份人人羨慕的樂團演奏家職位和一個溫柔體貼的軟件設計師妻子。音樂,似乎就是大悟今生的全部,也以爲自己這輩子的生活會是求婚時答應妻子的那樣:“一起跟著樂團巡迴演出、一起過簡單的生活”,他甚至還瞞著妻子買了一把價值不菲的大提琴,每月須付大額的供款… … 然而,正如電影一開始的那場臺上比臺下人多的音樂會所演奏的貝多芬磅礴起伏的“命運交嚮曲”那樣,小林大悟的一生也註定要顛覆傳統,被賦於另類的“使命”。 當大悟還天真地以為音樂會不賣座是“宣傳不夠”,還想建議讓自己的妻子做個宣傳網頁或什麽的… …樂團卻毫無預警地突然被宣佈解散… … 賣掉了心愛的大提琴,與妻子美香一起回到山形縣鄉下準備從新開始的大悟,在母親留下的老房子中意外地找到了小時候陪伴自己的舊提琴,也喚起了大悟對早年離家出走的父親的模糊記憶 ... ... 由於一則手誤的報紙招聘廣告,大悟陰差陽錯,成了一家叫NK殯葬事務所的雇員。 從未接觸過死亡的大悟,在社長佐佐木半強迫、半利誘下,開始了與藝術家有天淵之別的為往生者入殮的禮儀師工作。 大悟的現實生活也因此陷入了世俗眼光的排斥和價值失落的彷徨。 原本曾驕傲地跟自己的女兒介紹:“大悟叔叔很了不起喔,是東京樂團的提琴師!”的兒時朋友,知道後也鄙夷地質問︰… …爲何不幹點像樣的工作? 妻子美香得知真相後,很不理解也非常恐懼,大悟雖多番解釋,終也留不住妻子… … 然而,在跟著老社長目睹並參與了多場為往生者送行的儀式後,大悟逐漸領悟到禮儀師為往生者“妝扮”,還原其最接近在世時的容貌,讓家屬有機會在如“睡著了”的親人面前說出自己來不及說的話,鄭重地與他(她)道別,並從此將往生親人溫潤如昔的“音容笑貌”永遠地銘刻在心底… …如此“重責大任”實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理解、擔當。 人,都有必須獨自上路的一天。“到了那一天,真希望有個這樣的人替我悉心打點送行… …”有次在工作結束後,事務所的秘書上村小姐對大悟這麽說… … 當大悟領悟到“禮儀師”在世俗眼光下更深層的意義後,便開始敞開胸襟,自信而專注地投入這項為往生者“送行”的工作… … 於是,在一場場不同宗教、不同情境的告別儀式上,禮儀師小林大悟以其藝術家特有的沉穩、細緻,從容地主導全過程 … …拉大提琴的手,溫柔且優雅地在眾親屬面前為往生者淨身、更衣、化妝… …每一個步驟都那麽專注、恭敬,生怕驚擾了睡著了的大體… …不知不覺,生與死之間的距離被拉近了… …大悟不僅撫慰了親屬們哀傷的心靈,也贏得了人們,包括自己妻子和朋友的尊敬… … 在領略人間生死別離的無奈和不捨之際,大悟最後卻不得不去赴一場特別的送行,去還原自己心中那張模糊的臉龐… … 電影舉重若輕,以輕松詼諧的筆調來講述人生忌諱的大課題。片中有不少叫人印象深刻的場景:大悟為女性往生者淨身時卻意外踫到了 “障礙物”,觸動了父母對兒子的負疚和自責 … … 還沒來得及搞清楚狀況的大悟,稀裡糊塗,充當了拍攝殯儀服務影帶的“往生者”,搞得狼狽不堪 … …令觀衆不禁莞爾。… …聖誕之夜,NK事務所僅有的三名員工在一起聚餐,大悟一時興起,為老社長拉了一曲“萬福聖母頌”(Ave Maria),低沈的大提琴如泣如訴,聖潔的音符幽幽響起… …老社長仰天長歎,上村小姐淚流滿面… …看過的觀眾一定很難忘記那扣人心弦的一幕… … 電影將多個不同的故事自然而不著痕跡地穿插在禮儀師這條主線上︰… …大悟兒時友人與母親之間的疙瘩 … …經營傳統澡堂“鶴乃湯”的阿嬤與老顧客之間的黃昏情愫… …老社長不為人知的心壢路程… …上村小姐不堪回首的過往以及大悟對父親愛恨交織的心情故事… …當所有世事煩惱都無可避免地回歸到死亡這個人生課題時,觀眾很難不與電影中的角色們一樣因百感交集而潸然淚下。 蘇格蘭歷史學家卡萊爾(Thomas Carlyle)有句名言:人生的悲苦,不在於人們遭受過什麽,而在於他們錯過了什麽。大悟所擔當的“送行者”不僅為往生者致上世間最誠摯的道別,也給曾經“錯過”了的人們一個可以回望與追思的機會。 《芝加哥太陽時報》也為電影“送行者”點題:DEATH IS FOR THE LIVING AND NOT THE DEAD SO MUCH。“送行者”的致意,逝者或許無覺,但對在世的親人們來説則意義重大。 值得讚賞的是,貫穿整部電影的音樂,不僅與主角的身份契合,也提升了整部影片的格調。主題曲“憶”(Memory)更是動人心弦,為整部電影起了畫龍點睛的功效。 有說電影“送行者”的原形,是詩人青木新門以自己的職業經歷寫成的小說《納棺夫日記》。由於音樂家比詩人更具影視效果,因而電影將之改爲大提琴手… …也有說是扮演小林大悟的演員本木雅弘最先提出以入殮師的世界爲主題的想法,得到了製作人中澤敏明和導演瀧田洋二郎的唱和,並請來資深影劇人小山薰堂執筆。不僅演員各自的演技都可圈可點,配樂方面更是陣容可觀:日本知名的,曾為多部國際影視作品譜曲的大師久石讓為電影配樂。開場的演奏會一幕由真正的日本廣播公司NHK東京交響樂團演出,負責幕後演奏的十三位年輕藝術家也分屬於東京的各大交響樂團的首席大提琴手。 這樣的“強強聯手”,打造了這部充滿人文關懷,並感動了萬千觀衆的二00九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送行者”。 (2009/07/28 於馬尼拉)"送行者"主題曲Memory: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