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5 10:58:47瀏覽10671|回應0|推薦24 | |
991010 (日) 共修後師父解說靜坐 我們只要坐姿正確,氣就會自然下來,早期我把身心調整好之後,就發現氣自然下來,所以是氣的運作在先,思維在後,這也印證到說這是一種「身的覺受」而不是「思想的覺受」。 然後才想起以前在書上看到靜坐的心法是「眼觀鼻 鼻觀口 口觀心」,實際上這是屬「外相」的部份,「內相」的部份不需要這樣。 所以剛剛坐在這裡我就跟「淑靜」講,可以比照「融法師」的坐姿來定位,不管你「正襟危坐」或「盤腿」都好,都先把身體挺直(照片一),就定位後再慢慢的放鬆,雖然我們的脊椎是彎的,但是以背的整體外相來看,「氣」還是還是直的。 你只要放鬆了之後,「氣」就在「眉心輪」約有三指幅的寬度由上而下,降至「心輪」的位置,那就是我們在講「內在心法」的部份,「眼觀鼻 鼻觀口 口觀心」不需要用意念觀想,自然氣就降下來,因為你的身體調到正確的位置,然後放鬆身心,「氣」就自然流瀉而下。 接著我們以兩手手心放在膝蓋上,我們稱為「心腎相交」(照片二),用「心腎相交」的手印之後,「氣」自然而然下降回歸到「海底輪」,從「海底輪」慢慢聚集過來,聚集到「滿」的狀態,「海底輪」的氣就開始往上提昇,提升到「頂輪」的時候,「氣」會慢慢的暈開,就像開蓮花一樣,這樣的現象就是由「自力」慢慢的提升微細之後接「他力」,就是接「天」自然之炁。 (炁由頂上散出,而後自然呈現橢圓型包覆身體,另地炁再由地上上昇,回歸海底輪。) 當你能「自力接他力」的時候,慢慢的有加持力進來身心靈就鬆開微細了, 就慢慢的把手印轉為「手心向上」(照片三),「手心向上」的氣是在虛空,先由「頂輪」示現出來,因為「天」的炁、與「頂輪」的氣都是鬆的,雖然它是聚 集的,但還是「鬆」的感覺。頂輪的炁,慢慢的聚集到一個程度之後,就開始往下降,降到「海底輪」,所以這兩個動作: 「手心向下」氣是由下而上; 「手心向上」氣是由上而下。 如果這兩個上下都通了,一個從上而下通到地底;一個是從地底上來,通到頂上,那這樣子我們靜坐的時候,就慢慢能夠融合天地之氣為一體,叫做「天人合一」。這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只要你身心靈放鬆了、姿勢調對了, 它就是一個引線,就能夠接引進來。 這兩個動作在轉換過程,時間的長短隨著個人的覺受而有所不同,不需控制固定時間,只要放鬆就好,氣的感覺離相之後,就慢慢消失了,消失了不是沒有而是微細的運轉,這個時候再將手印改為「定印」---「右手在上 左手在下」(照片四),此時現象就好像「海底輪」開蓮花一樣,中心點還有一個像「蓮蓬」的東西,然後「炁」往中間集中微微的往上升,等到蓮花開展至一個圓滿的程度,「炁」就又開始往內縮了,先釋放再收縮。 等到身心的覺受穩定了,再轉換「定印」---「右手在下 左手在上」(照片五)。 在轉換過程中大拇指沒有分離開,由順的轉為逆的,這個炁就由剛剛聚集的現象,由「海底輪」往上慢慢的往外散放,這就是密宗在「觀想」修「拙火定」的時候,一關一關的「觀想」,但是我們不用「觀想」,只要學習放鬆身心,炁自然就在運轉,所以第一個「定印」是聚集收縮的現象,轉為第二個「定印」時,蓮花就慢慢的浮上來,所以在好幾年前我們有跟大家分享說 第一個「定印」---「右手在上 左手在下」(照片四)→體 第二個「定印」---「右手在下 左手在上」(照片五)→用 但是密宗說「體印」只有成佛才用這個定印,我們尚未成佛所以要用「用印」,這兩個印,他們的解釋會讓我們不了解說為什麼會這樣? 你自己也可以反覆變化手印,來微細覺知氣的循環運轉變化, 最後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合掌」(照片六)就是「覺行圓滿」的動作。 我們昨天也講到「合掌印」,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上有提及,上對諸佛菩薩是莊嚴,下對地獄鬼道眾生是慈悲度化,因為你「無心」它就「圓滿」,不起分別想,它自然就圓滿,就自然運轉,所以到最後結束的時候,就是以「合掌印」最理想,平常這個「合掌印」也是圓滿的手印, 「定印」(右手上 左手下)是諸佛菩薩的體印。 下坐時先按摩身體 2009年新課程重點內容 http://blog.udn.com/omhon/2597668 再 百步收功 百步收功http://blog.udn.com/omhon/3255993 (相片一~~六)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