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09 05:02:40瀏覽281|回應0|推薦0 | |
(一) 當一個作者在運材構思、從事創作時,多會依據文章的內容、性質、體裁,尋求一個最能表達情感思想、最能凸顯美感效果的篇章結構,來做為謀篇佈局的依據。也就是說,每一種篇章結構的運用,背後都有其心理基礎以及與此種心理基礎相映而生的美感效果。 因此,讀者唯有通過對作品進行「直覺」-→「再創造」-→「再評價」等三個階段的審美心理活動,確實掌握審美心理活動所產生的美感效果,才能真正領略文章經營布局之妙,才能真正釋放文章之美。 以「對比」與「調和」而言,它們多源於心理學上的「聯想」作用。「聯想」,是由這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是在某一特定的事物或情景之前,重新回憶起有關的生活經驗與思想情感的心理活動。因為聯想,審美主體能從狹窄、閉鎖、陳舊的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作創造性的輻合與輻射,得到一個最佳的意象結構,引發讀者的共鳴。 近代審美心理學中的「審美聯想」理論,多是從亞里斯多德「聯想三定律」──相似律、對比律、與接近律,也就是從「相似聯想」、「對比聯想」、與「接近聯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所謂「類似聯想」,它是從「激情物身上」盪開,從神似、形似、對映等方面進行聯想。當人們在描述客觀事物時,會自然而然地會運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把某個感官上的感覺,移植到另一個感官上。它一方面與以往的審美經驗進行比較、辨別,一方面又把審美情緒的波圈迅速擴大,以獲得更多的美感,相互映照,相互感通,以達到啟發讀者、深化詩文意境的積極效果。 所謂「對比聯想」,是把差異面的對立與矛盾,以尖銳的形態表現出來,喚起讀者的審美情感,創造鮮明凸出的藝術形象,令審美效果分外鮮明。這種直觀性的感受,強烈刺激著審美主體,使「心理結構和心理張力的圖式」產生新的調整,使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形成鮮明的映照,從而獲得一種未曾體驗過的新領域,充分展示情致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所謂「接近聯想」,是當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進行審美活動時,結合外在世界的力(物理)與內在世界的力(心理),形成「異質同構」,由此物聯想到彼物,從這個對象的審美特徵聯想到其他對象的審美特徵,打破審美感知的局限性,引起特定的情感反映,從而在相映對的對稱、均衡、節奏、韻律、和諧中,產生美感愉快。 「接近聯想」與「類似聯想」,因為性質、形象的相近,容易產生「調和之美」。調和,是以審美對象為基礎的主觀情感自由抒發的想像活動,是主、客觀交融而偏於主觀想像的產物,可使意境曲深,引發讀者的豐富聯想,並加強美的層次性與豐富性,產生簡純沉靜、齊一反復的美感效果。 「對比聯想」則是因為兩者之間的差異甚大,容易產生「對比之美」。對比越強烈,變化越豐富,所產生的美感情緒也越鮮明。故文章也常以開合、抑揚、正反、厚輕、勁婉、直曲、實虛、哀樂等對比技巧,追求結構的曲折變化,以收變化鮮明、豐富多樣的美感效果。 「對比」因為形成極大的反差,給人華美、鮮活、健強、闊達之感,所以趨向於「陽剛」。「調和」是性質的相類,則給人優美、輕柔、風致、深沉之感,所以趨向於「陰柔」。換句話說,整體風格是偏近於陽剛形態或陰柔形態,取決於中心主旨的「情」、「理」,是偏近於「剛」、或偏近於「柔」。 因此,當審美主體的內心受到觸動,產生了種種強烈的美感情緒波動,並把這種美感情緒輸入作品中,那就是寫作的陽剛形態,其語言必然是急促、鏗鏘、磅礡、氣壯,發而為文,也必然具有文勢磅礡、鏗鏘有力等特色。當審美主體被素淡、輕柔等種種現象觸動激發、產生思索,並且把這種美感情緒輸入作品中,文勢較為緩慢,這時的美感必然是陰柔形態,從字裡行間所透顯出來的也必然是愉悅、歡暢的氣氛,必然是清明、澄透的美感訊息。 「用剛筆,則見魄力」,得氣之剛者,其聲宏大,雋快而雄直,如長風出谷、如崇山峻嶺,如雷亦如電。「用柔筆,則出神韻」,得氣之柔者,其聲平和,溫潤而縝密,如雲如煙、如霞如嘆,如思復如悲。「陽剛者氣勢浩瀚,陰柔者韻味深美」,因此,當審美主體所抒發的情感浩瀚、所描繪的題材壯闊,則為「陽剛美」;審美主體所抒發的情感深美、所描繪的圖景纖細,則屬「陰柔美」。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