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34年前的戰役-胡志明戰役(1)
2009/04/27 08:06:07瀏覽2661|回應1|推薦2

1975年的4月30日,越共的坦克攻入了南越總統府,楊文明總統宣布無條件投降,「越南共和國」在全世界的電視實況轉播下亡國,走入歷史。美國在越南耗費了十多年,以徹底失敗告終。接著就來還原一下34年前的這場「胡志明戰役」: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4/62/20050315/12168768.html

作者:笑笑

序幕:北緯17度線以南

  在越南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裏,整個越南南方的戰場態勢被西方人稱為「豹斑」。
  南越政權,與大多數美國扶持的「民主」政權一樣,是一個暴戾、多變和孱弱的政權。如同垮臺前的古巴索摩查政權一樣,「民主」制度已經成為一群將軍們攫取權力和中飽私囊的幌子,他們手中的國家則變成了美國人的淫樂場和威脅中國南方地區的大「戰略村」。

  1959年以後,南越吳庭豔政權試圖以白色恐怖消滅南方農村的紅色萌芽,更客觀的說,在綏靖治安的同時,南越的城市社會也正通過對農村加緊掠奪,實現由殖民地向資本主義進化的原始積累。但是把鍘刀拉到每個村寨以及隨之而來的濫殺、劫掠,使農村群眾迅速叛離了嗜血的南越政權。根據越南勞動黨第15次代表大會作出的決定,北越派遣的骨幹和南方地下黨,利用農村的反抗情緒很快舉行了一系列武裝起義(越南稱之為「奮起」),並且在中國顧問的幫助下,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根據地,其中離南越首都最近的祿寧「鐵三角」地區,距西貢市不過30公里

圖1:越南共和國的首位總統吳庭豔,在1963年的政變中死亡。

  武元甲將軍于1968年和1971年組織了兩次損失慘重的攻勢之後,這些根據地的面積和實力雖然有所下降。但是,在50萬美軍付出巨大傷亡後,越南共產黨南方局(完全服從于北越指揮南方力量的領導核心)、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通常被不太嚴格的簡稱為越盟或者西方媒體所用的「越共」,用以對外顯示南方革命運動獨立性的符號)、越南南方臨時革命政府(用於顯示越南南方共產黨政權獨立性的符號)以及越南南方人民武裝力量司令部(簡稱南方司令部,事實上是北越國防部領導下的一個戰區司令部)等越南共產黨在南方的整個組織體系頑強生存了下來。

  1972年巴黎協定的談判中,南越政權期望從北緯17度線以南的越南南方,按橫向或縱向劃出一部分地區交給越盟,作為交換其離開根據地的條件,但是由於美國人急於從南越抽身,最終停戰協定則按北越的意圖實現了就地停火,形成了越盟的根據地與南越政權控制地區,像獵豹身上花紋一樣犬牙交錯的局面。

  當然,為了實現停火,美軍在1972年底到1973年初的「耶誕節攻勢」中,121B-52不分晝夜地狂轟濫炸對北越造成了重大的損失。由於接替胡志明的黎筍,已經決心更緊密地跟隨蘇聯,以及中美之間已經開始和解,北越已經不再指望中國派遣防空兵抵抗來自空中的威脅,為了避免美國人的再次大規模捲入帶來的損失,北越也承諾不再對南方進行軍事行動。

此外,在與美國人秘密談判中,北越要求實現停火的條件是換掉南越總統阮文紹,但是由於美國轟炸帶來的巨大損失,以及中國方面關於「打」與「談」策略的意見,北越最終接受了阮文紹繼續領導南越的現實。因此,根據巴黎協定,美國軍隊撤出越南之後,越南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國(簡稱北越)和南方的越南共和國(簡稱南越)沿北緯17度線對峙。


圖2:越戰的重要人物,前排由左至右依序是美國的詹森總統、魏斯特摩蘭將軍、南越總統阮文紹、副總統(空軍將領)阮高奇。

  作為巴黎談判獨立一方的越盟,儘管事實上是越南共產黨領導下、是北越伸向南越境內的一支觸角,但需要以名義上的「獨立」來完成南越的解放。在1973年以後的戰爭中,儘管南越空軍給越盟造成了不少麻煩,但為了維護名義上的「獨立」,在對美防空作戰中頗有表現的北越空軍基本未介入南方的戰鬥。

  不過60年代只能小批量輸送兵員和裝備的「胡志明小道」這時已經發展成為長山戰略公路,來自蘇聯和中國的坦克等重型武器已經可以直接進入越盟控制的根據地,從1973年後期到19751月,由北方輸送到南方的用於摧毀南越政權的部隊和物資中,僅坦克、裝甲車就有700輛,76毫米以上火炮(和相應的牽引車輛)則多達1500餘門(輛)。

圖3:沿著越寮柬邊界由北越境內向南方延伸的「胡志明小徑」地圖。  

在指揮系統上,越盟名義上的南方司令部不過是受北越領導的B2戰區司令部,越盟的主要作戰行動,需要事先獲得北越總參謀部的批准。按照北越的總參謀部的劃分,北緯17度線以南的越南南方分為四個戰場:B4戰場,原南越的廣治省和承天省;B1戰場,從今天的廣南-峴港到富慶的中部沿海各省;B3戰場即西原地區,包括南越中部的高原地帶和中部沿海地區。南方其餘的地區,從原嘉義省到越南最南端的金甌角、昆侖島,包括南越政權的首都西貢市,則都屬於最重要的B2戰場。

  無論是從政治、經濟、還是從軍事意義上考慮,面積最大(南越面積的1/2)、人口最多(南越總人口的2/3)、敵人軍事力量最強(南越第2戰術區的一部分和第34戰術區所在)、物產最富庶(肥沃的湄公河三角洲)、公路網最發達的B2戰場都是北緯17度線南北兩個政權命運的焦點,由於越南和柬埔寨邊境有2/3B2戰場,這裏甚至也決定了柬埔寨的命運。197336,在一次軍區和省長聯席會議上,南越政權總統阮文紹曾經這樣強調:「我把南方生死存亡的鬥爭重任放在這兩個地區(指南越第3和第4戰術區)各位高級指揮官的肩上。」


名義上,南越政權擁有由正規軍、保安營和野戰員警營組成的一支110萬人的武裝力量,並且擁有多達30個裝甲團的機械化部隊。由於南方農村對這個腐朽政權的唾棄(西方化的城市中還有一部分該政權的堅定支持者),雖然在美軍撤出之後以抓壯丁手段強行擴張了軍隊,但是從1974年開始,南越武裝力量無論數量還是戰鬥力都開始急劇下降:1974年的1月~5月間,南越軍隊逃亡兵員達10萬人,即使扣除每月的新徵兵員,每月淨減少也在1萬人以上(同期戰鬥減員平均每月不超過5000人)。缺員最多的南越第4軍,每個營加上各級軍官虛報的名額,也只有200人左右,有的只有150人~180人。到1974年底,南越軍隊只剩下69萬人(主力部隊34萬)。

失去了美軍直接支持的南越政府軍,最高指揮權掌握在阮文紹將軍手裏。但是即使是按最樂觀的想法,南越國防部也不敢奢望統一越南,而是指望以北緯17度線為界,把越南變成第二個朝鮮半島。

  根據1973520日頒佈的八年長期規劃,他們期望從1973年起能夠蠶食和控制南越境內大多數越盟根據地,1973年到1974年開始構建穩定的防線,如果1974年到1975年不能從政治上解決問題(他們幻想讓越共成為越南南方一個純政治性的政黨),那麼1976年~1977年將以大規模軍事行動消滅越盟。

  在南越總參謀部的規劃中,整個越南南方按由北到南的順序劃分為4個戰術區:第一戰術區相當於北越的B1B4戰場,第二戰術區相當於北越的B3戰場和B2戰場北部地方,第3戰術區相當於北越B2戰場中部、包括首都特區,第四戰術區相當於北越的B2戰場南部。

  與一般人的想像(在這方面,對越南南北雙方都予以妖魔化的香港電影功不可沒)不同的是,南越軍隊並非沒有任何戰鬥力,在1974年旱季對西貢以北「鐵三角」地區的進攻行動中,儘管南越軍隊沒能成功拔除當年的美軍第25步兵師、大紅1師也無法清除的根據地,但是南越第3軍和第3裝甲旅仍然重創了堅守在這裏的越盟頭等主力第9師。

  事實上,在美國人的影響和24000名美軍顧問的指導下,南越軍隊最擅長的是機動防禦作戰,即以防禦工事和堅固的支撐點構成的組防禦網,抵消了北越軍隊在士氣上的優勢;以直升機和機動車輛帶來的機動性優勢來彌補在數量上的差距;以空中打擊、裝甲兵和炮兵的火力優勢而不是用更強的部隊戰鬥力來殺傷對方的有生力量。

  相對於北越和越盟,南越政權最引以為豪的空軍,名義上裝備了1800架飛機,但能使用的只有1000架左右;最適合為前線提供戰術支援的400F-5輕型戰鬥機中,能夠使用的居然連一半都不到。同樣,南越陸軍的炮兵和裝甲兵,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南越陸軍約1個團的美制M107175毫米自行火炮,因為難於通行、缺少炮彈、裝備缺乏維修和人員缺乏訓練,幾乎從來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作戰--這對嚴重依賴火力支持(或者說叫初步接受空地一體化理論)的南越陸軍來說,影響是致命的。

  同時,由於兵員不斷減少和火力的不斷削弱,南越的以戰術要點為支撐的機動防禦戰術,在阮文紹為了政治和經濟因素提出的「不得丟失一村一鄉」的口號下,正在演化為處處設防、處處挨打:在1974年旱季中,南越軍隊的機動兵力一度下降到只有1個傘兵團。在不斷收縮防線後,他們才勉強將第1軍所屬的傘兵師從前線撤出,作為總參謀部的機動部隊。

  從純軍事的觀點來看,越南勞動黨南方軍事委員會主席,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司令陳文茶中將于1980年對此進行的評價比較客觀:「南越的失敗在軍事上的原因,並不是武器裝備或者兵員數量的劣勢,部隊戰鬥力也不是主要原因,其原因就是美偽一開始就在整個南方推行了一整套錯誤的防禦性戰略。他們按照阮文紹的『四不』路線分兵把守,對『越共』寸土不讓。」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hgi01&aid=2890402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認識臺灣第三階段
2009/04/28 09:50
 
漢聲廣播電台 - 光華之聲
====光華之聲認識臺灣第三階段開始羅~『南臺灣QSL卡』 ====
開始日時 2009年 3月 16日 星期一   (全天活動)
結束日時 2009年 4月 30日 星期四

                                                ===詳情請至 光華新聞網 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