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8/23 04:47:14瀏覽2643|回應7|推薦21 | |
底下這則聯合報的新聞﹐和這位記者報導中所透露出來的「價值觀」﹐讓我不得不有感而發。 台北市民生東路五段八月二十日下午發生一起民眾欲跳樓自殺事件,警消趕緊在樓下鋪設氣墊,雖然順利獲救,但類似的自殺行為,警消每次都必須出動大批人車,社會資源就這樣被浪費掉。 天哪﹗你能相信這位記者所講的嗎﹖ 「浪費掉﹖」 「社會資源就這樣被浪費掉﹖」 「救人一命」﹐在臺灣﹐竟然是一件「浪費社會資源的事﹖」 那麼我想請問一句﹐臺灣的社會資源要怎麼花﹐才算「不浪費」呢﹖拿來賺錢是嗎﹖ 也許這位記者﹐認為這位想自殺的人﹐在跳樓以前﹐應該先想想社會上要派多少的人﹐花多少的錢來救他。 問題是﹐都已經要跳樓的人﹐你覺得他心裡還能想到其他的人嗎﹖如果能為他人著想﹐就不會去跳樓了。 要跳樓的人﹐就是因為心裡只剩下自己和自己所面對的問題﹐已經想不到其他的人﹐所以才會去跳樓的。 臺灣社會裡的「愛」﹐「同情」﹐以及「對生命的尊重」﹐實在太少了。 這和臺灣社會的宗教文化﹐有極大的關係。喜歡去廟裡去燒香拜佛的人﹐心裡想的﹐總是為著自己的好處。作好事的動機﹐也是為自己積公德﹐將來好去西方極樂世界。 相反地﹐當俄國的潛水艇被困在海底的時候﹐英國和美國不計代價﹐馬上派出最精良的裝備和人員去營救。這種「救人一命」的精神﹐和這兩個國家「捨己愛人」的基督教文化﹐有很大的關係。 諷刺的是﹐就在俄國旁邊的日本﹐明明又有裝備又有人員﹐距離又最近﹐也答應了要救援。可是﹐等到英國人把人都救出來了﹐日本的救援隊卻都還未出發。 佛教和神道教盛行的日本﹐雖然學習英美的現代科技和法律﹐學得很像。但是英美基督教文化裡的「愛」和「對生命的尊重」﹐卻永遠學不到。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