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科技之心(下)
2015/04/20 06:53:06瀏覽480|回應2|推薦17

這篇獻給 Gordon Moore 以及他偉大的預言,摩爾定律(Moores Law)。

1965年4月19日,擔任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研發主管的摩爾發表了一篇大膽的文章,標題為 “把更多元件塞到積體電路裡;Cramming more components onto integrated circuits”,預測單一功能晶片上的元件數量,將以每年兩倍的速度成長,也就是10年內可成長一千倍。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僅能將64個電路元件放在同一晶片上,而且市場仍小,因此其預測頗遭懷疑。

摩爾在文章開始且說:“積體電路將會產生諸般奇蹟,如家用電腦、汽車自動控制系統、可攜帶的個人通訊設備 ...";

50年後我們活在這些已成家常便飯的“奇蹟”當中,但4月19日這一天,大概只有從事或學習電子電腦、半導體製程專業的人士才會留意。其實這一天的歷史意義及影響,可能還勝過瓦特發明蒸汽機。

**********

1980年代筆者在電機系念書的時候,直接就學習電子電路等等科目,卻不知摩爾其人、更甭提體會“平面電晶體 plannar transitor” 在製程與經濟規模的劃時代意義。身在寶山,不識寶貝,真是愧為電機人。如今回想,這是發展中國家拿外來科技橫向接枝的早期現象;我們急於掌握技術細節、切入世界產業鏈,並不太關心科技發展的來龍去脈,也不教學生這些“沒用的科技史”。我這麼說,毫無責怪之意;時代的腳步催促人們做了當時看來最好的決定,盡在情理之中。

但50年後,我們生活在摩爾的預言、以及無數努力使此預言成真的人們所造就的奇妙世界裡,應該要了解一下1965年4月19日的意義。大多數人皆非從事科技專業,即使科技人士,隔行如隔山,也不見得知曉他行的發展。可是如歐威爾在《論狄更斯》一文所說,我們即使不懂機器細節,也應該認識機器所能做的事情;即使缺乏科技才能,也應該關心科技改變社會的種種可能(如改變工作的內容及方式)。

摩爾定律之驚人、值得花時間了解,主要它是一個以科技為主軸、可以自我實現(self-fulfilling)的歷史預言。

**********

天災與人禍,在科技昌明的現代社會出現之前,同屬不可抗力的隨機因素(所以大陸把1960年代人為的飢荒稱為三年自然災害,也不算太離譜)。記載天災與人禍的典籍,讀再多也沒用,下一次天災人禍襲擊時,芸芸眾生仍舊得逃難。但在長遠的黑暗年代裡,科技緩慢而持續地累積能量,由點而線而面,逐漸形成一套系統,可以反覆地一致地、不帶偏見地推導因果關係。這種客觀性,使得科技建構的新世界在舊世界面前執傲站立,如患有雅斯伯格症的數學家杜林(Alan Turing)站在粗魯無知的軍人面前,毫不妥協,因為它無法妥協,後來反是人的偏見要在它面前屈膝。

不妥協的客觀性使科技如永動機一般自我滋長。參加過國際科技研討會的人都知道,與會者來自世界各地,所操英文多帶口音、亦有結結巴巴文法不通者,但只要一張圖表、一個公式、或一個變數,大家就瞬間溝通無礙。因此科技成為現代歷史的主軸,不僅僅因其效能,也因它是“科技公民”的共通語言,突破了其他畛域。一旦科技公民認可某項發展的客觀性,便推波助瀾,齊往下個階段邁進,於是成全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此為摩爾定律的真相。

**********

摩爾在1975年調整預測,擠在一顆晶片上的電晶體總數,由每年翻倍,下修為每兩年翻倍。40年來半導體產業忠實遵循此一定律,如下圖所示(資料來源:Wikipedia)。對於不熟悉科學圖表的讀者,容我指出幾個重要細節:

一、縱軸是微處理器晶片上的電晶體數目,畫在對數尺度(log scale)上。橫軸是時間,畫在線性尺度(linear scale)上。成長線是一條直線,代表指數型的爆炸成長。

二、1971到2011,40年中,晶片上的電晶體數目成長了2的20次方倍,等於每兩年翻倍。(股票投資組合能這麼強嗎?)

三、半導體製程技術以此為圭臬,半導體“積木”的線寬,每兩年“缩骨”為上一代的70%。0.7x0.7 = 0.5,亦即“積木”的面積每一代縮為一半。如今 14 nm (納米)的製程,線寬約40個原子不到,基本上已經用原子當積木了。

四、每一代技術,以上一代累積的資產(知識,模型,設備,資本)為平台,繼續向上躍升。

如此的成長,固已驚人矣;另外還有一同樣驚人的事實。我們今天所持的智慧手機,從歷史觀點而言已是不折不扣的超級電腦,售價卻比早期的 80x86 個人電腦便宜。就是說,半世紀以來晶片功能愈發強大,可是單價反而持平或下降。底下這張圖(資料來源在此),顯示晶片上一個電晶體的平均價錢,也是逐年呈指數型下降,從(相對的)一美元,降到千萬分之一美元。這背後的意義是,科技工業的規模,在克服技術瓶頸的同時,也克服了經濟規模的瓶頸;它為了達到可以持續成長的經濟規模,建立了一個工業生態與嚴苛的選擇淘汰機制。這張價格演變圖是此一機制成功的明證。

**********

其他科技領域也可觀察到類似摩爾定律的行為,例如筆者較熟悉的光纖網路,以 “單一光纖數據傳輸量 x 傳輸距離” 為衡量指標,自1980年代迄今成長了百萬倍以上。甚至在思想與文化上,如果能找到有用的衡量指標,我相信也會看到摩爾定律的表現。

回到筆者寫這幾篇雜文的緣由,乃是看了電影《The Imitation Game》有感而發。西方文明產生杜林這樣開創數位電腦科學的泰斗,絕非偶然。西方科學文明也是為了達到可以持續成長的規模 -- to stay relevant -- 建立了一個學術生態與嚴苛的選擇淘汰機制。這點,恐怕才是科學後進國家最應該(但也最難)追趕的地方。

所以,究竟摩爾定律與升斗小民有何關係呢?可能毫無關係,如果問問題的尺度(scale)錯了。可能大有關係,如果問問題的尺度對了。問什麼問題,怎麼問問題,一直是科技的核心問題啊!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orthbridge&aid=22324787

 回應文章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摩爾
2015/05/28 10:37

印象中只知一摩爾是天文數字,

大作讓人眼界大開。



牛仔3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對摩爾定律的誇讚耳熟能詳
2015/05/03 22:54

因為我先生也是科技人.得意

在下有事詢問,已留言在訪客簿.煩請您有空回覆,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