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1/15 14:39:50瀏覽553|回應0|推薦9 | |
我從前僅由工具觀點看待錢幣,認為錢的出現僅為了方便。後來發現此種認識太過原始,以致我難以理解諸如量化寬鬆(QE)等手段。我進而發現所謂「經濟」其實非常神秘;到底什麼是經濟?我得到的答案似乎都在拐彎抹角,隔靴搔癢 (beat around the bush) - 就是說,用一些個建築於可疑的假設、適用範圍有限的模型代替對問題本質的認識。
直到有一天我問我家的數學家(+經濟學家+統計學家): 「兒,到底錢是個什麼東西?」 「爸,大哉問!(沉思數秒) 錢,所有的錢,本質上都是借據。」 我豁然開朗,任督二脈被打通了。難怪紙鈔叫做 banknote, 原來不過是銀行發行的通行借據。當然啦,我生性愚鈍,開竅太晚,但從此種種經濟學概念不再顯得神秘。 進一步想:如果經濟活動只有兩造,那麼借據的角色非常清楚。但實際的經濟活動牽扯到百千萬人、上億人,錢做為借據的角色就不單純了。首先,世界上本無錢幣,誰會自願拿十袋米或一隻豬去換一塊有字的竹片或一張紙?因此你得用稀有難得的原料,諸如金銀銅,經過純化鑄造加工,製成錢幣,讓種米養豬的人覺得換回了沉甸甸有價值的東西。 此過程叫做挖礦(mining). 你拿錢幣去店裡買到東西,表示店主接受該錢幣的償還能力(或稱購買能力)。然而錢幣的償還能力卻非你或店主或任何個人所能保證的。 誰能保證錢幣(記得,是借據)的償還能力?是國家嘛,那還用說;當然這符合常識與歷史,畢竟古時挖礦造幣需要掌握大量人力,因此皆由部落主或國王主導。然而僅靠國家保證嗎?顯然也有其他的保證,例如 user base - 大家都用、都信任的錢幣,才有償還能力。 因此歸根究柢,錢幣的償還能力(所謂價值)完全建築在集體信任之上。然而什麼是信任?信任的本質,一言以蔽之,就是「明天太陽仍將升起」。今天我用一塊美金買一瓶水,我相信明天仍可用一塊美金買到同樣一瓶水,我才安心把錢存著。 在信任的基礎上,政府藉著調節錢幣的流通量,刺激或收緊經濟活動。在信任的基礎上,錢幣發展出自己的生態系統,配合普遍適用的契約關係,創造許多衍生的財務「產品」,進而反客為主、成為資本、主宰經濟走向。 這是資本主義之源(並非如馬克思主義左殘所稱是資本家透過剝削勞工剩餘價值所聚斂的玩意)。 扯這麼多,當然要獎勵一下有耐心的讀者。朋友們,留意一下數位貨幣的趨勢吧。上面所說的一切關於錢的特質,皆適用於數位貨幣。唯一的不同:數位貨幣將可能打破國家所設的壁壘,進一步促進經濟全球化。 至於俗稱數位貨幣為虛擬貨幣,不能說錯,但似乎意味世界上有種東西叫做實體貨幣。唉,所有貨幣都是虛擬的,因為歸根究柢,信任是虛擬的 - 雖然它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 (警告:本人並非投資理財專家,更非數位貨幣專家。本人唯一的財經背景是打工賺錢。敬請自行研究數位貨幣,謹慎量力而為。汝或賺或賠,概與本人無關。本人所說一切都屬於虛擬世界,切勿相信具有任何實在意義)。 ~微分思維~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