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二年國教亂政 - 開罵之二
2014/06/23 15:38:51瀏覽1475|回應0|推薦14
先講三件小事。

(一)

剛到加州不久,到姑媽家聚餐,遇見兩位表哥。席中,執醫的大表哥聊到他的診所發生的一件小事。診所入口的門關閉時經常砰然一聲,相當擾人。問櫃台小姐為何不找人來修理,得到的回答是,「找人看過了,無法修」。他想,門既可安上,就能卸下,豈有不能修的道理。於是自己打電話找工人,工人漫天要價。他另找工人,原來只需更換某零件,但需特別訂購。兩禮拜後零件來了、門修好了,再也不砰砰作響。表哥講完,轉頭對我的兩兒子說:what tells me and the front desk lady apart is not the salary, not the job title, but a simple fact that she took No for an answer and stopped, but I followed up with my own research to get to the bottom of an issue (前台小姐與我真正的差別不在於薪水或頭銜,而是她滿足於別人「此路不通」的解釋,而我不信邪,自己花時間研究、追根究底)。

(二)

當兵的時候,所負責維護的空防通訊器材係美軍用於韓戰的舊貨,經常失靈。我們土法煉鋼敲敲打打,大不了換心(一顆一千美金的真空管功率放大器),讓機器處於堪用狀態。真無法可施,就請美國技術人員上山大修。我因英文還勉可溝通,被賦予接待通譯之責。上山的美方技工打開工具箱攤開整套配備的那一刻,我真是傻眼了;原來美國人修東西這麼大張旗鼓,不像我們一根榔頭一把起子就幹活。然後他耐心地一絲不苟地檢查,足足一早上,認真的態度讓我既慚愧又肅然起敬。那是將近三十年前的事,至今記憶猶新,因為我生命中第一次學到什麼叫做工作倫理。

(三)

有一年因為迷「白色巨塔」的緣故,回台蒐購了許多日劇。其中一部叫做「紅豆甜甜圈」,講的是個女孩在糕餅舖做學徒、後來得到師傅真傳的故事。我對日本人一向有偏見,覺得他們喜歡小題大作,但看了這部溫馨小品,卻讓我深思不已。其臨事以敬的態度,「致力小道使成大觀」的近乎宗教的情操,讓從「差不多文化」中成長的我著迷。後來到日本遊覽洽公,復得以親身體會,才了解到一個社會之所以呈其面貌,確有內在脈絡可循。蘇東坡說「道可致而不可求」,想不到日本人竟領悟得這麼深。

有句古語說,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但我們大都只欽羨他人的成果,所謂考察借鏡云云,實則欲求速成之道。聽說別人做長程思考,於是也弄出個願景;看見別人的制度,覺得也可以移植。但為什麼願景永遠停留在幻想,而移植的制度往往越淮而為枳、變了味?中間欠缺的,應該就是工作倫理、技術細節吧!從一個念頭的萌生,到一個產品或制度或生活空間的完成,中間需要太多的技術細節來構築一條到理想之路。技術細節需要菁英來負責,菁英則需要尊重菁英的社會文化來培育。

這便要澄清何謂菁英。菁英不是階級;因緣際會、靠關係庇蔭得以躋身社經上層階級的,不一定是菁英;相反地,當中充斥許多庸才雜碎。菁英是一群具有內在動力的人,以近乎宗教的熱忱求真求好,在專業上精於一藝,在社會各個環節把關,以工作倫理撐起一片天。

如此定義菁英,是慷慨,卻也嚴格。人人可為菁英,與學歷家世無關,但得靠自己掙來,得依照個人做出的貢獻來檢驗。進步的現代社會,絕對是菁英社會。

以前的聯考制度,縱有諸般缺失,但至少鼓勵努力向上的文化,於培育菁英有益。且其缺失,隨教材的修訂、師資的提高、考題的設計、多元的系所,皆可漸漸改善。也就是說,台灣的教育原可循演化的內造的方式進步,技職教育也可依市場需要發展。而技職訓練乃90%以上的學生真正需要的;工作技能可增加他們的自信,工作倫理的薰陶則培育未來菁英。(我的小兒子現在接受的就是技職教育,他充滿熱忱,我對他成為精於一藝的未來菁英很有信心)。

但不幸得很,台灣的教育走上了被少數「用心良好」的蠢貨鋪設的一條通往地獄之路。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此諺竟在台灣驗證,哀哉!當今的國教亂政,懲罰賭運不佳的學子,又自作聰明將在校行為量化,荒唐至極。選舉之日不遠,讓那些固執程度與愚蠢成正比的主事者及其共犯結構,徹底崩盤吧。他們已失去反省能力,治理完全無能,彷彿影集<殭屍路>中被病毒噬腦的殭屍。

救救活人吧。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orthbridge&aid=14454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