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07 08:20:46瀏覽303|回應0|推薦1 | |
ipad mini的上市牽動了許多人的心,而其訂價使得很多同是製作平板的廠商鬆了一口氣,因為它的實際售價比預期的高,或者應該這麼說,比同是七吋的他廠平板價格高,於是開始有一堆報導由成本來推算為何要訂如此高,這沒有錯,在經濟學上,這叫「成本加成訂價法」(通常在寡占的章節內容會找到)。 要解釋什麼叫成本加成訂價法,首先一定要有個成本,所以國外一些以拆蘋果i系列產品的網站都在搶先進行拆拆樂,拆完後,找出各個零件的可能成本,然後加總後就變成ipad mini的成本(為何不問蘋果比較快?因為蘋果不會跟你講,成本結構可是一家公司的最高機密)。 此時有了成本,加成後就成為訂價,怎麼加成是這個訂價法的關鍵。 舉個例子,有家商店所賣的東西在方圓五百里都找不到,成本10元,試問你若是老闆,你怎麼賣?要是我,賣個1000也不錯,賣個一萬也可以,因為你找不到他人在賣;同個例子,若同樣的東西在商家週遭有成千上萬家店在賣,同個問題,若你是老闆,你怎麼賣?賣1000?想都別想,這時你就只能賣10元多一點點,或可能因為競爭太激烈,賣10元無任何賺頭。 所以加成的高低會取決於彈性,在這個例子中,彈性決定在有無替代性。 回到ipad mini的例子,蘋果一直以來有群粉絲,叫「果粉」,對蘋果公司來說,面對高忠誠度的果粉,我的東西就是無敵,就是無取代性,彈性低的可以,此時可以想像加成的成數便會高到不行,不賣高價晚上可是會睡不著呢;反觀google陣營,同是android的作業平台,你賣我也賣,取代性就多了,彈性也升高了,成數當然就低,反應出的售價低了。 以上是利用廠商的角度來思考訂價的方法,以下則是來談談當面對一個高價格的產品,何以消費者要買單。 在經濟學上,有個有名的例子,叫「水與鑽石的矛盾」(在經濟學課本中,通常擺在效用那一章),水對於人類來說是維生產品,沒有,人鐵掛,鑽石不是維生產品,若依其物質特性來說,就是石頭的一種,沒有它,人鐵不掛(有些人例外,譬如男友沒買鑽石給女友,女友就去尋短之類的),故依其重要性來反應價格的話,水應該賣很貴,鑽石應當丟地上也沒人要,但現實世界是相反的,為何?人去喝水是下意識動作,多喝一口沒感覺,所以多喝一口的多餘福利是少到感覺不到,然而鑽石可就不同了,送給女友或太太夫人們一顆鑽石,包準她會由嘴角笑到眼角,滿足感之高,不言可寓。水是需要的產品,鑽石是想要的產品,滿足感不同,所以廠商在訂定價格是與產品的滿足程度做聯結的。 同理,對一個消費者而言,持有平板是需要的產品,持有ipad mini是想要的產品,很清楚了,再貴也要買單!這是一種銷售操作,形塑產品「價值」的操作,蘋果公司也確實做到這點(某種程度上是透過品牌與app store的力量),不信的話,去看各個媒體的報導量、網路的搜尋量可見一般。 結合成本加成訂價法與上述的水與鑽石矛盾,ipad mini為何貴人一等,了解了嗎?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