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10 20:31:35瀏覽6970|回應2|推薦2 | |
在德川幕府的年代(與中國清朝同一時期),「日本」國的國家意識並不明顯,因為他們是由三百諸候所組的一個國家,由天皇任命征夷大將軍,由將軍守護著天皇,天皇並無實權,尤如中國春秋時代的周天子 一般,天皇並無實權,而三百諸候各成一國,每一個國家都稱為「藩」,諸候王則稱為「大名」,也就是諸候國的國王。 全部的大名都要聽從「將軍」的命令,就如春秋五霸的齊桓公一樣,五會諸候為霸主,其它諸候都要聽從他的命令,但他仍要以天子為尊,為尊王攘夷。 在清朝末年,洋人橫行於中國,有人喊著殺洋人,也就是「攘夷」,有志之士,輔佐著光緒要重振中國,而進行了洋務運動,而握有實權的慈禧太后不肯放出實權,最後還軟禁了光緒,另立新帝,後來快死的前幾天,還派人毒死光緒,三年後,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五歲被推翻政權,中國動盪了一、二百年。 在這期間,有了一些革命團體不滿朝庭的腐敗,先後起兵,不過大多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非全民之利,如太平天國之亂、捻亂等。 而孫中山先生推動革命,有了先破壞之前,先有建設藍圖,再行破壞,再依藍圖建設國家的思想,可惜當時國家已被不斷的流血而弄的殘破不堪。列強也趁亂瓜分了不 少中國土地。等後來到北伐的時候,與後來的史稱民國的黃金十年歲月,中國沒有一年沒有在打仗(包括黃金十年內仍在與中共內戰),日本看後來的中國崛起,知 道如果不趁機對中國下手的話,再也沒有機會了。 有史學家認為,因為中國有了這黃金十年的歲月,使的中國的基礎建設到某一個程度的基準,才使得中國在日本的侵略之下,可以撐的過八年。有人說,日本侵略中國晚了五年,而對中國卻早了五年,如果沒有這幾年的時間,中國早就亡國。在民國初時,孫中山也曾說過,日本十日可亡國的話。 這搶來的十年必須歸功給漢奸汪精衛,由於他的手腕,利用國聯(聯合國的前身),加以對日本的外交牽制,與蔣介石的忍功,中國早已亡國。 汪精衛是當時的行政院長,我們看到的國父遺囑就是他寫的,當時的外交政策是一邊抗敵,一邊找國聯主持公道,並向國際發聲,使日本處處受到國際阻礙,而不敢放開手與中國正大光明的宣戰,並利用國際調停,爭取對中國最有利的方式,為中國爭取時間,這十年的黃金歲月,說有大半是汪精衛的功勞也不為過。 而蔣介石,在日本入侵東北的時候,叫張學良不抵抗,全軍退出東北,避免引發全面性戰爭。當時的張學良,父親被日本人炸死,而投向國民政府,全國統一,就任副國防部長,權力之大,只在蔣介石之下。 接到蔣介石的密令之後,假裝優閒的在看戲,實際上卻心痛不已。後來蔣介石命他先安內,先去打中共,再來抗日,私下張學良幾次跪求蔣介石,說他要領兵打回東北,都被蔣介石回絕。在當時這是祕密,現在公文都解密了,當時的張學良被人民唾棄,稱他為不抵抗將軍,他也默默承擔,其實他心中的壓力十分的大。 後來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和西北軍楊虎城及中共合謀綁架蔣介石,逼蔣介石不再跟自己同是中國人的中共打仗,而一致對抗外敵。西安事變的影響,在於中日戰爭的早日爆發,以及原本快被剿滅的中共得以喘息,到後來的中國全面赤化,可以說是歷史的轉捩點),張學良發現了蔣介石的日記,才知道他跟美國買了八個師的精銳武器,預計武裝四十個師。因為蔣介石知道日本野心極大,所以中國極盡能事的拖延時間,想要中國軍隊全面現代化後,才有跟日本一搏的餘地。 而張學良為了逼蔣介石,而公佈蔣介石的日記,迫使日本提早藉故發動全面侵華,而中國軍隊也在沒有現代化的情形之下提早應戰,說張學良孟浪一點也不為過。 不過上述的文章雖然離題比較遠,但是也不是全然沒有關係。坂本龍馬對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他卻牽動著中、日、韓二百年的歷史之久。 現在把焦點拉回日本,日本的政策與清朝的政策是相同的,都是鎖國政策,而五艘商船(美國)為了與日本交易,用大砲開啟了鎖國中的日本。幕府被大砲嚇的開放通商口岸。 當時的日本武士對德川幕府的無能十分氣憤,而紛紛展開求亡圖存的運動,當初有所謂的「開國派」,跟「攘夷派」,開國就是與學習洋人之技以制夷,而攘夷則是繼續鎖國,武士們要用刀和血來趨逐洋人。 後來由於幕府對於洋人的退讓,於是「攘夷」就紛紛轉變要求要「倒幕」(打倒幕府),並且「尊王」(推動由天皇執政)。 而「開國」一派,則轉變成「佐幕」,也就是繼續輔佐幕府。這二派各有支持的人,而不斷的產生武裝攻擊與暗殺活動。 當時「幕府」為了壓制反對他的人,而組織了「新選組」,這種組織算是警察部隊,只要見有反抗幕府的人,就持刀砍殺,算是聽命於幕府的警察部隊。 而他們以「天然理心流」劍派的人為多數,如土方歲三、沖田總司等人最為有名,但是他們只是聽命於幕府的劊子手而已。靠著劍術,企圖讓幕府再苟顏殘喘幾年。 出生於小小二十四萬石的土佐藩的鄉下下級武士坂本龍馬,卻與全日本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他認為,日本不應該再鎖國,應該極力學習洋務,並與中國、韓國組成三國同盟,共同對抗洋人。 可惜後來變了調,因為當時慈禧太后把持政權,還軟禁了光緒,造成維新失敗,而在坂本龍馬死後,日本的論調卻變成說「如果中國無能的話,不如併吞中國與韓國, 再與洋人一決勝負」,這種思想上的變調從推動明治維新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都沒有放棄這種思想,所以才會有後來的侵韓、侵中、珍珠港事變。 當時的人,有人認要以武力來打倒幕府,而取而代之,而各藩國的人躍躍欲試,另一半的人卻是佔在幕府這邊,輔佐幕府。 而坂本龍馬卻認為流血的革命會步上清朝的後塵,清朝因為打內戰而元氣大傷,而快被列強瓜分。 坂本龍馬所採的卻是另一種迂迴的辦法。他在海上私組私人艦隊,也就是海援隊,在陸地上則成立陸援隊。再與各藩勢力結合,向幕府施壓。 各方勢力雖然與他結盟,但是仍有取幕府而代之的目的。而坂本龍馬知道如果被其它勢力取而代之,仍不能產生一個新的日本,只會步上幕府的後塵,而日本將會繼續混亂,直到被列強瓜分。 於是在海上,他的海援隊打敗了幕府的軍隊,而陸上利用陸援隊、長州藩、薩摩藩、土佐藩的軍隊結盟,向幕府施壓。 向將軍德川慶喜力陳,希望他自己退位,保全德川家,也保全日本的未來,德川慶喜考慮再三,終於答應「大政奉還」,把政權交出。在不流血的情形下,改採議會制度,把政權還給天皇,這才有了後來的明治維新。 過沒有多久,佐幕、忠心於幕府的「新選組」分支-「見迴組」,認為坂本龍馬是幕府的敵人,於是派了六個人,衝進了坂本龍馬的住處,把他給暗殺了,與他一起被殺的還有中崗慎太郎,坂本龍馬享壽三十三歲。 坂本龍馬的是日本較有世界觀的人,所有的人在一股腦發熱要推翻幕府政權的時候,只有他想到打倒幕府後,要怎麼組織政府,要怎麼組織憲法、議會的人,使革命的日本不會陷於混亂。 但是就是有些愚忠守舊的人,認為只要想打倒幕府的人便是敵人,只忠於幕府,而不忠於國家。 故事講的很凌亂,大家大概看的很傷眼睛了吧﹗我的手也打的很酸了,所以我要開始收尾了。我們開始比較中國和日本吧﹗ 日本的天皇就等同於光緒,而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就等同於中國的慈禧太后。幕府將軍把持著天皇號令天下,而相同的慈禧太后把持著光緒垂廉聽政。 在國家列強的交逼與國家內患的隱憂之下,德川慶喜選擇將政權還給天皇,維持日本一國的安穩,避免了國家的分裂與外強的瓜分。所以德川慶喜仍可算是個人物。甚至在退位後,德川慶喜仍私下想見見這位了解德川政權的浪人坂本龍馬,雖然後來並沒有如願。 而慈禧臨死之前,仍不願放掉政權,而是另立新帝,把光緒毒死。中國於是四分五裂,北洋軍閥割據,國家動盪二百年之久。 再來比較孫中山與坂本龍馬,孫中山和坂本龍馬皆統合了革命的勢力,成立新政權。二者也是政權成立沒有多就去世了。不過由於日本的政權算較和平的轉移(當然之 前也死了不少人,如坂本龍馬的同鄉武市半平太等人),所以國家仍然大軍在握,當時雖有守舊勢力起兵要恢復幕府,不過一下子就被擊敗了。(詳細情形可以看阿湯哥演的末代武士) 而孫中山推翻的滿清,只佔約中國的不到一半,兵力微弱,不足以掌控全局,而最主要的兵力還是由袁世凱掌握。後來為了保全中國完整,孫中山只好答應該讓袁世凱就任總統,到後來袁世凱死後,袁世凱的將領佔地為王,也就是我們歷史上讀到的北洋軍閥。 中國繼續維持分裂與割據,而日本因為坂本龍馬而成為世界強國,只是他萬萬想不到他的思想會變調,中日韓三國同盟會變成大東亞共榮圈。 歷史真是作弄人啊﹗如果慈禧早一點死或把政權交給光緒的話,搞不好中國維新會成功,而中國仍會保有帝制。而中日也不會發生戰爭,中國也不會赤化。 如果日本沒有坂本龍馬的話,德川幕府不會大政奉還,可能德川幕府被打倒了,接著興起的是島津幕府、毛利幕府,而日本這個島國將會被列強瓜分,要不然就是內亂不斷,重新變成戰國時代,也不會像現在一樣富強。 光一個人、一件事,就能影響整個歷史的發展,有時候看看歷史,歷史還真是有趣的東西。 94年11月24日晚上十一點三十二分閒閒沒事幹,聊聊歷史~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