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昭明文選
2007/07/31 12:44:57瀏覽7125|回應0|推薦4

1.原名<文選>

2.編者: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

3.卷數:凡六十卷。

4.作品時代:選錄秦,漢,下逮齊,梁之詩文。古今總集以是書為冠。

5.選錄標準:"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分為三十八類,按時代編排。

6.內容:所選包括詩,賦,文,書,論等,史書只取史論。

7.注家:

 (1)唐注文選有二:(A)顯慶中李善為之注。(B)開元間,呂延祚復集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五人,共為之注,稱為五臣注。

 (2)南宋後,取李善與五臣注合刻,稱六臣注文選。其中惟李善注釋音訓最詳,也最有名。

8.價值:為我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文學總集。(詩經是"詩歌總集")

ps.<四庫全書>列為集部總集之首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22505470

蕭統的《文選》
南朝梁昭明子蕭統(501~531),在東宮時延集文人,編訂《隋書經籍志》說是晉人杜預的《善文》,其後有李充的《翰林論》和摯虞的《文章流別》等。但今已大多亡佚,只存編者的序論及一些佚文。至伐最早的選本當推《文選》。

蕭統在文學上主張文質並重,認為文章應該“麗而不浮,典而不野”(〈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對於文學和非文學的界線,不把“經書”、“子書”和歷史著作採入文選。他認為“經書”很神聖,不敢刪選;“子書”在說明哲學觀點,歷史著作以紀事為務,和文學作品不同。又認為,史書中的贊論和序述,為“綜緝辭采”、“錯比文華”之作,可入選;一些應用公文,也可入選。他認為,入選文章應符合“事出於沈思,義歸乎翰藻”的標準。前者指文章的典故和古人言論,都經過仔細的推敲;後者指文章的形式和辭藻必須是華美的。

《文選》入選文章範圍很廣,從周末屈原,下迄梁代,選入一百二十七位作家的五百篇詩文,對於當時艷體詩、詠物詩,一概不選。入選之作多比較精,以三十卷的篇幅,概括了當時各種文體的大致面貌和代表作,使後人研究這七八年的文學史,得到極大的方便。

《文選》自唐初李善加以注釋後,就廣為流傳,被視為學習文學的範本。如李善說:『後進英髦,咸資準的』(〈上文選注表〉),杜甫教兒子要“熟精《文選》理”(〈宗武生日〉),宋人諺語說:“文選爛,秀才半”(陸游《老學庵筆記》),都可見出《文選》影響後世之深遠了。

 http://home.kimo.com.tw/drzhouan/lit466.html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60308047

昭明太子蕭統早逝,因此沒有當上皇帝,以下是他的概略生平:(499-529A.D)

蕭統,字德施,小字維摩,梁武帝的長子,幼被立為皇太子。梁武帝是南朝帝王中著名的崇佛者,太子的母親丁貴妃也是一個虔誠的信佛者,且能通明經義。太子自幼便濡染佛法,一生虔心奉持。據說太子讀書時能一目數行,聰睿好學,五歲即能遍讀《五經》,深得武帝喜愛。及長,武帝便讓他親省政事。

太子為政能明於庶事,凡內外大小百事奏摺,皆能仔細辨析,以裁定其得失可否,不漏纖毫。其性仁孝寬和,凡平斷法獄官司,多所寬大或免赦;每聞百姓疾苦,便收斂容色。又經常派遣左右心腹,在城邑道路周行,視其貧困,給予周濟;遇路有凍餒死亡者,為其備棺斂葬。政事之餘,或引納才學之士論古道今,著述文章,或暢遊山水之間,一享清閒。太子曾在自己的家園內引水築山,更立亭館,常與朝士名素者從遊其中。有近臣建議「此中宜奏女樂」,太子不語,詠左思的《招隱詩》作答,曰:「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說臣自慚而退。(見《梁書》「本傳」,《中國佛學人名辭典》「蕭統」條)

太子樂與名僧一起探究佛理,特在宮內設立慧義殿,專為法集之所,廣泛招引名僧,講經說法。當時佛學界流行有關「二諦義」的辯論,太子也參與其中,並撰寫了《解二諦義》(載《廣弘明集》卷第二十一)該文對「二諦義」談得扼要系統,代表了梁一代關於二諦義的基本觀點。蕭統在文中首先強調對「二諦義」能否理會是困於生死苦海或從生死苦海中解脫出來的關鍵。他說:「若速其方,三有不絕;若達其致,於累斯遣。」接著他闡述了自己對二諦義的理解,他認為真、俗二諦是就兩種不同的理體、境界上立義的,真、俗二諦相互獨立、高下有別,「真既不因俗有,俗亦不由真而生。」真諦代表的是出世間、真理界,俗諦代表的是「浮偽」世間。這實際上是把世界看成了兩個真、俗相對的雙重世界。

蕭統還把真諦說成是「中道」,說真諦「離有離無,此為中道」,俗諦「即有即無,斯是假名。」「真是中道,以不生為體;俗是假名,以生法為體。」把真諦說成中道,而中道又以不生為體,這實際上是把真諦歸結到虛無上去,在思想淵源上傾向於玄學貴無論,這是梁代諸家理解二諦義的普遍傾向。說明了他們所代表的梁代上層統治者在生活作風上儘管表現得灑脫超然,而內心深處仍然埋藏著空虛和惶恐。(詳見任繼愈主編的《中國佛教史》第三卷第三章第四節「三論學與二諦義」)

武帝中大通元年(五二九年),太子因病早逝,年僅三十一歲。諡號昭明,太子生前曾招聚文學之士,編集《文選》三十卷,對後代文學頗有影響。他本人的著作,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

參考資料
http://www.buddhismcity.net/master/details/1008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ce203&aid=112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