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哈利波特---by小P
2007/06/10 18:25:21瀏覽555|回應0|推薦1
一●相關書訊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英國的單親媽媽-J.K.羅琳,從小就喜歡寫作,她常常在女兒臨睡前說一些動人的故事。因找不到工作,生活極為困苦,為了逃避又小又冷的房間,他總窩在她家附近的咖啡廳裡寫作,因為沒錢點餐,每次只點上一杯卡布奇諾,一字一字的寫下哈利波特的故事。

一九九零年,二十四歲的羅琳,他坐在前往倫敦誤點的火車上,看著窗外是一片的漆黑,然而玻璃上彷彿映著一個黑髮瘦弱、帶著眼鏡的小巫師對他微笑,一個念頭閃入他腦海中。十年後,這本神奇的魔法故事書誕生了,風靡全球!!而平常只能靠微薄失業救濟金養活自己和女兒的她,一躍成為蜚聲國際的暢銷作家,羅琳說,哈利波特是一本會帶給她快樂的書,顯然毫無疑問的,對我們讀者來說是一樣的。不只得到小朋友的喜愛,也得到大朋友及老朋友的認同。

哈利波特一書有七集,目前有五集已經上市,魔法媽媽正在努力的寫作第六集,最快將在明年上市。哈利波特也有拍成影集,由英國童星丹尼爾德克理夫、愛瑪華森以及魯伯特格林所主演,別看他們小小年紀,事實上他們都很有潛力的,喜歡哈利波特的大小朋友們,不妨抽空去看看。

二●內容摘錄 ..下列文字摘自<<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

1.進來吧,陌生人,不過你得當心貪婪之罪招致的後果,那些想要不勞而獲的傻瓜,必將遭受到最嚴厲的懲罰,如果你意圖追求我們的地下金庫一份永遠不屬於你的財富,竊賊啊,你已受到警告,當心招來寶藏之外的噩運。(p.g83)

2.對一個真正健全的心智而言,死亡只不過是下一場偉大的冒險。(p.g304)

3.你的母親為了救你而死。如果說世界上真有一件佛地魔所無法了解的事,那必然就是愛了。他並不曉得,像你母親對你那強烈的愛,必定會留下他自己的印記。我指的並不是你的疤痕,不是肉眼可看見的記號… …曾經被某個人這樣深深愛過,即使那個愛我們的人已經死亡也將留給我們某種永遠的保護力量,那就留存在你自己的皮肉上。(p.g305)

三●我的觀點

魔法是大家心中所渴望擁有的,不論你我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魔力。因為有了它,你的世界會變的多采多姿,想要作什麼、擁有什麼,它都能幫你如願!沒錯!! 哈利波特就是一本充滿魔法的書,是他把我深深的吸引住;是它帶領我進入無所不能的想像空間,探索另一個世界的存在。

在這神秘的國度裡,住滿了巫師、女巫,貓頭應是他們的信差、飛天掃帚是交通工具、照片裡面的人會移動、會說話的咆嘯信、幽靈滿天飛、畫像中的人還會跑出來串門子呢!

哈利波特-一個原本平凡的小男孩,從小父母雙亡,靠他的阿姨撫養長大。但是他卻得不到愛,還被阿姨一家人當成是怪胎,整天像奴隸一般被使喚,穿的是表哥所穿不下的衣服;而他的肚子也未曾填飽過,屬於他的房間竟是樓梯下一間小小的碗櫥,所以他比相同年紀的小孩矮小,還得經常躲避他表哥達力的追打。一天,哈利收到一封來自霍格華玆魔法學院的入學通知,他的世界自此刻有了重大的改變,他竟然是一個巫師,連自己都無法相信,而且在魔法界還是鼎鼎有名的。

哈利的父母親,被一個聰明絕頂卻踏上歧路的巫師-佛地魔所殺害。當年佛地魔闖入哈利家,企圖殺害他們全家人,令人不解的是佛地魔竟然殺不了一個還在強保當中的嬰兒-哈利波特。而且那股邪惡的魔咒反彈回去傷到他自己,使他生不如死,然而留給哈利的只是額頭上的一道閃電疤痕。在哈利之前的那段生活相當黑暗,佛地魔的力量即使法力再高強的巫師也無法抵抗,沒有人敢直接說出他的名子,都以「那個人」代稱,而哈利是唯一活下來的男孩,這就是他在魔法界有名的原因。

哈利將展開一段屬於自己的冒險。佛地魔也將再度出現,不是使他同流合污,就是將他剷除。但小小年紀的他,表現出過人的智慧及勇氣,維持正義、主持公道,不被惡勢力所屈服;和同學的相處更為融洽,能犧牲小我來達成他心中的使命。在那裡他交到了知心(榮恩衛斯理及妙麗格蘭傑)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悲傷、一起經歷是是非非,這使他在生命當中增添一份色彩。

讀完這本書之後,不只讓我們踏上魔幻的旅途中,更讓我們了解到所謂的愛、友誼和不畏挫折的勇氣。

四●討論議題

生活當中難免遇到挫折,這是必然的,然而我們要不畏前方的崎嶇坎坷,努力向光明邁進。人的性格有善惡之分,我們必須做好選擇。在這故事中佛地魔利用哈利的弱點,跟他說世界上沒有善惡之分,只有勢力上的強與弱,只要他們攜手合作,就能讓哈利的父母起死回生。一時之中哈利有些心動,因為他沒有他父母的一點記憶,但到最後,哈利做了明智的選擇,不相信佛地魔的胡言亂語,我想他父母在天之靈一定會引以為傲。我們必須向哈利學習,路是我們走的,而正與邪,選擇在自己。聰明伶俐的頭腦用在不同的地方,效果顯然有所不同!!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ce203&aid=1017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