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An Inconvenient Truth:不願面對的真相》(1/2)
2007/03/19 16:19:07瀏覽560|回應0|推薦3
「許多人以為他們是在思考,事實上,他們只是在重整他們的偏見而已。」
  - William James 美國哲學&心理學家

如果有注意到最近的新聞,你會發現一個名詞正火紅:「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其實這不是一個新概念了,第一次懷疑溫室效應會發生的觀測是瑞典化學家阿列尼悟斯在1897年所做的。雖然當時沒有引發公眾討論,但是事隔100餘年,終於成了公眾關注的問題。這不啻是因為結合了「全球化」(global)、「環保意識」(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與「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等趨勢概念,更因為區域整合、政治鬥爭、國家利益等而使的全球暖化的議題被提倡或辯論著。

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在20世紀,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攝氏0.6度。普遍來說,科學界認為過去五十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變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

2006年,導演戴維斯古根漢執導的紀錄片《An Inconvenient Truth》(不願面對的真相)在日舞影展大受歡迎,該片主要講述了工業化對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生存的影響。該片同時也是美國前任副總統艾爾高爾自己參與制作和演出,記錄高爾以他無比的熱誠、深具啟發性的談話,以及堅定不移的決心,大膽戳破關於全球暖化的迷思和誤解,並激勵每個人採取行動阻止情況惡化。這部紀錄片與同名書籍除了在西方國家引起了廣大的回響,並因高爾其對環境事業的貢獻獲提名諾貝爾和平獎。艾爾高爾在2000年總統大選敗選之後,重新調整自我的生活方向,全心全意為全球暖化的問題付出時間與精力,希望能夠以他個人的努力,讓世人真正了解全球暖化的嚴重性,並且幫助世人拯救地球,阻止它走向自我毀滅的方向。

《An Inconvenient Truth》Preview


溫室效應使得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和全球第一高峰喜馬拉亞山的冰河都以驚人的速度融化,也讓美國冰河國家公園現在的冰河已所剩無幾。這些畫面造成的衝擊是無庸置疑的,也有更驚人的數據,包括史上最熱的十年都發生在最近的十四年,而且海洋的溫度急速上升,形成更多威力更強大的熱代暴風和颶風。降雨模式的改變也使得水災和旱災的情況愈來愈嚴重,而暖和的氣溫則造成全球傳染性疾病的爆發。氣溫也讓地球許多動物面臨絕種的危機,包括北極熊,因為冰層與冰層之間的距離變得太遠,北極熊已經沒有體力游得那麼遠,於是牠們就被淹死在海中。

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幾乎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是同步上升的,從工業革命開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增加,雖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並固定成碳酸鈣,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還是逐步增加。根據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和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聯合研究的結果,在進入20世紀後半葉,全球溫度上升的趨勢非常明顯。

《An Inconvenient Truth》Contents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可能反過來導致其它方面的變動,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天氣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預計全球變暖所因致事件的數量和強度; 但是很難把這些特殊事件連接到全球變暖。雖然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預期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會在往後的日子仍然繼續,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

稍等,在我們皺起眉頭之際,讓我們回顧一個有趣的議題:
《An Inconvenient Truth》做到了什麼?

在2006年的日舞影展上,本片獲得觀眾三次起立鼓掌。本片也在康城影展中上映,並且是第27屆德班國際影展(DIFF)的開幕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也成為2006年布里斯班國際影展(BIFF)最受歡迎的一部紀錄片。
至2006年9月6日為止,本片票房累積為2,300萬美元(約新台幣7.5億元),是目前美國所有紀錄片中第三高的票房數字,僅次於《華氏911》(Fahrenheit911)和《小企鵝大長征》(Emperor Journey)。

《不願面對的真相》在行銷上是極其成功的,爆發性議題、顯著人物、切身相關、符合趨勢,也因此批評者除了懷疑其暖化的影響趨勢是否誇大其詞,也針對片中高爾時而引用令人驚訝的事實數據,時而預測未來將發生的嚴重後果,中間並穿插高爾個人的心路歷程:「從他在大學時在課堂上看到大規模環保危機產生的可能性;到他身為年輕參議員,意氣風發之時卻差點痛失愛子,因而改變了他對人生的觀短;一直到他差一點就成為美國總統所受到的挫敗;但是他卻一點也沒有失意喪志,反而重新投入他這一生最重要的使命,也就是說服世人仍有時間做出改變,拯救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的鋪陳方式,而不屑於本紀錄片類似傳記型態對於高爾個人的置入性行銷。

極其嘲諷的《Scare tactics in Al Gore’s An Inconvenient Truth》:高爾的恐嚇戰術


姑且不管那些政治目的,《不願面對的真相》一片捕捉了高爾的風趣幽默、博學多聞以及充滿希望的一面,讓他以感染度極高的演說,一針見血地提出一個最重要的事實,那就是世人不能再把全球暖化視為政治議題,而是人類文明面對最大的道德挑戰。

如果你看過《明天過後》,對於電影所探討的溫室效應造成全球各地天災頻傳,暴風雨、龍捲風、地震、海嘯、山洪爆發,甚至是冰河時期的來臨,直升機的駕駛員被急速冷凍等溫室效應造成的巨大影響,認為離我們還很遠……;如果這聽起來像杞人憂天,請重新考慮一次。

我們坐在一枚定時炸彈上面,如果全世界大多數的科學家是正確的,人類只有十年的時間避免一場大災難,足以讓地球的氣候系統一片大亂,造成嚴重的氣候遽變,包括極端的氣候變化、水災、旱災、流行性傳染病大量散播以及致命熱浪,災情之嚴重是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而且完全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Who will change the world?!」
以戰爭為例,並不因蠻荒進化而消失,假宗教信仰、民族主義、資本主義的大旗幟,人們從來沒有滿足過。

《Who will change the world》


只有很少數的氣候科學家不認為人類的行動在最近全球變暖中扮演重要角色。可是,更多人關心氣候變化在將來會是如何,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正在展開一場熱烈的政治爭鬥和公開辯論。
對於如何扭轉或至少延緩未來的暖化,或許個人能改善全球暖化現象的報酬率有限,但從生活態度著手,至少能提升個人的視野與提高環境的連結度,並增進整體氣氛的營造與對政府的與論壓力。研發並提供全新的乾淨能源技術,例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油電混合引擎以及另類燃料,使用高效率能源、再生能源以及節約能源等全新政策都是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可以立即採取的行動包括全世界都同意製造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汽車,省電的電器用品以及節約能源。

當然談到實際運作的框架,不可不提《京都議定書》(又譯「京都協議書」、「京都條約」),全稱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簡稱UNFCCC)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準,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關於京都議定書的演進則又是另一番國際關係的激戰了,至於京都議定書出現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可以延緩地球暖化與全球氣候變遷的速度,但是更重要的,降低排放二氧化碳等同於強迫節約能源。雖然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估計,從 1990 年到 2100 年全球氣溫將升高 1.4C~5.8C,如果京都議定書能完全執行,到 2050 年也才能把氣溫的升幅減低 0.02C~0.28C。巨大的不確定性也直接衝擊到成本效益分析,但至少我們正走在一個正確的好方向上。

-------------------------------------
《延伸瀏覽》
-------------------------------------
《An Inconvenient Truth》官方網站
《An Inconvenient Truth》官方部落格
Al Gore簡介
《An Inconvenient Truth》相關
《全球暖化》相關新聞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ewatai&aid=828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