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杞人憂天
2009/04/08 20:29:22瀏覽526|回應0|推薦1
    世間有些人,有許多事情,不必要煩憂而偏偏煩憂。要煩憂的事情偏偏沒有一點關心。譬如天要掉下來了,就算天真的掉下,世間還有很多高個子的人去頂,也壓不到我身上來,怕什麼?怕天掉下來,怕地沈沒下去,叫做杞人憂天。

古人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你怎麼可以說那些不負責任的話呢?是!國家興亡每個國民都要負責任,負責任並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或是心裡老是煩憂就表示是負責,要採取行動才有用。怎樣採取行動呢?日常生活當中,不論出錢出力,乃至日常生活上說好話,勸人為善棄惡,為國家社會效力,教人家技術知識,團結大眾力量做事,凡是興隆社會國家的事情,都盡量去做叫做負責。一切事情老是心裡煩憂,而沒有辦法去做,叫做杞人憂天。


從前民間廟會常常有唱戲,有一個人就去看戲,唱的戲名叫做「趙匡胤困河東」。剛唱到趙匡胤被番兵圍困的時候,戲班就休息了。這個人忽然大叫起來說,「不得了,不得了!我們的主子被番兵圍困了!大家來救主吧!」一路都大叫大鬧的要救主子。跑了一段路,從一座寺院經過,看到寺的旁邊有一座寶塔,塔是九層的很高很高,塔的旁邊四週都有很多人在那裡遊玩,或者做生意的人在那裡賣東西。


這個人又想,萬一這座塔要是倒下來怎麼辦?豈不是要壓死很多人?啊呀!
不得了!不得了!大家走開呀!塔要倒下來了,可是都沒有人要理睬他,這個人就更加煩憂,回到家裡就生了病,病情漸漸的沈重,又想萬一我若死,我的太太還年輕怎麼辦?就對太太說:「我若死了妳怎麼辦?妳嫁不嫁他人呢?若是嫁人要嫁什麼人?說出來看看?我幫你參考參考,看什麼人好?」太太說,「嫁你這老頭子啦!」「啊呀!隔壁那老頭子,又醜又老,又和我有仇恨!別人你不嫁!偏偏要嫁那老頭子,氣死我了,於是暈過去,醒來病又更加沈重了。


過了好幾天,他的小舅子來探病,問他的姊夫是怎麼病的?姊姊就一五一十說明生病的原因。小舅子就說:「我有辦法醫他的病。」姊姊說:「怎麼醫法呢?」他說:「看我的!到時您就知道。」於是來姊夫的病床前說:「姊夫,姊夫,好消息!好消息!」「我快要死了,有什麼好消息?不要吵我了!」「天大的好消息,不信你聽聽看!」「什麼天大的好消息,你說說看?」「有一位忠臣到京裡去討救兵,京都派了三十萬的兵馬,把那番子軍打得落花流水,把皇帝都救出來了,現在我軍已經凱旋回京,不是好消息嗎?」「真是嗎?」「當然是真的」「太好了,太好了,我的病也已經好了
幾分。」


「還有一個好消息」「還有什麼好消息?」「昨天晚上某某寺,你從那裡經過那個寺的塔已經倒下了!」
「有沒有壓到人呢?」「沒有,因為晚上的緣故沒有人在那裡玩,所以沒有壓到人」,「啊!太好了,太好了,我也安心多了,我的病又好多了。」「還有一個最好的消息。」「什麼最好的消息?」「隔壁那位老頭子,早上染了急症,已經死了」「真的嗎?」「當然是真的。」「太好了!太好了我的心腹大患也已經除了,病也完全好了,謝謝大舅子,你給我這麼多好消息,也醫好了我的病,我不知該怎麼感謝你才好?」「不用謝!起嘴之勞,你的病能好就好,天下太平,再見!」


聽了這個故事,各位會說天下哪有這種事?簡直說狂話嘛!
可是天下偏偏有這種事。這是比喻故事,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煩憂的事?譬喻家庭啦、事業啦、一家大小的安危生活啦等等。有人說「這是正常事,怎麼說是杞人憂天呢?」世間什麼事都要努力去做,做不到的事情慢慢的來做,要計劃,要努力要量力,要有自知之明,要有魄力,要有耐力,不是光煩憂就能夠解決事情,古人說:「不憂心,憂心即亂。」事情是要用理智和行動來完成,不是煩憂就可以處理完成。


六祖云: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性清清淨淨何來那麼多的塵埃和煩惱?因為無始無明妄動,「近朱即赤,近墨者黑。」漸漸染習而來的。因為有黑白之染,所以有造善惡業之開始,造了善惡業即有善惡的果報--六道眾生的差別,福盡者墮,罪滿者昇;一期報完又換另一果報,舊業未了,新業不斷的增加,故永遠也報不完--六道輪迴,皆由貪瞋痴而造業,由業力而受苦報,再由苦報而生貪瞋痴,輪轉不息。


俗云: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世間本來沒有什麼事情可以煩惱的,可是人人都偏偏要去惹麻煩來。譬如好好的做事,不怕沒有飯吃,就是錢賺少一點也能過日子,偏偏要去動歪腦筋,找政府官員的麻煩,也找人民百姓的麻煩,最後也找了自己的麻煩,也給後代子孫帶來了麻煩,乃至給自己生生世世帶來了麻煩?豈不是庸人自
嗎?

轉貼來源:http://home.pchome.com.tw/my/sks0305/master_writing/story/story.htm#%E6%95%85%E4%BA%8B5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abob&aid=283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