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20 19:31:10瀏覽233|回應0|推薦2 | |
許多人生活上過得很不快樂,不知道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就是煩惱。如何在現代這個社會,讓自己心理平衡,減少一些煩惱,生活得輕鬆自在,要如何安心? 第一,要能知足常樂 現實生活裡,人需要的東西不多,想要的東西太多,因而造成自己的忙碌、緊張,給自己帶來很多的壓迫感。如果我們能夠盡自己的力,能過什麼樣的生活就過什麼樣的生活,能夠得多少就得多少。這不是說應該得到的不要,而是不應該得到的,或明明知道目前得不到的,就不要執著一定要擁有。會失去的就安心讓它失去,生活便會快樂一點。 知足並不等於放棄生存的權利,也不等於放棄工作的責任,更不等於放棄努力進步的機會,而是順應自然、適應社會,因應所處的環境,那麼,生活便不會有太多無奈和痛苦。 第二,心要向內看,不要向外看,要安住當下的心 心老是向外看,就是人的習慣;就是感覺沒有安全感,因為心外不可能有絕對安全的保障。譬如要出門時,為了交通安全,買個保險,是安全還是不安全?知道不安全,才要有各種的保險,顧慮一旦遭遇意外,可以得到醫療補償;萬一不幸死亡,家屬也能得到保險金,不至於立即陷入窘境。 其實,生活要踏實,唯有自求多福。自求多福就是居安思危,心中隨時預備著,不安全的事會發生是正常的。當然不發生最好,一旦發生了,也不至於手足無措。不要指望我們的環境會給我們安全,也不指望他人來保障我們。唯有自我追求內心的平安,比向外追求更為可靠。 第三,心要有所寄託 這個寄託不是金錢、地位、名望等向外追求的東西,而是由自己內心創造出來的,如興趣或信仰。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例如文學、藝術、運動等,選擇自己比較契合的項目來培養。興趣可讓自己在無聊的時候,仍然過得舒適踏實。 蒐集古董、郵票、硬幣等,雖也被稱為興趣,但這種興趣是佔有的滿足。擁有的時候,覺得快樂;擁有之後,又想要更多。內心貪得無厭,永遠無法滿足,也不能從中獲得安定的喜悅。 興趣不一定是有形的東西,奉獻也是一種興趣。譬如利用閒暇時間當義工或志工,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不是向外追求,而是奉獻自己來尋求內心的滿足及充實。這種助人的興趣培養起來,對自己的安心有很大幫助。 另一種寄託是宗教的信仰,不管信什麼宗教都一樣。譬如信神的人,認為一切都是神的安排,輪到我倒霉時,任憑我如何擔心也沒有用。如果信佛,則認為這是因果報應,因果沒有輪到我,不需要擔心;如果輪到我,擔心也沒有用,又何必擔心?對於死亡,信神的人說很好,可回歸天國;信佛的人也說很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此,有宗教信仰的人,不會有莫名奇妙的恐懼,生活可以安心很多。 知足常樂,有所寄託,早日能安住當下的心。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