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權力的人不一定輸,謝長廷在初選赤手空拳打敗府院黨大軍,說明權力有時反是一種負擔。有權力的好處是敗了也可以不認輸,陳水扁大剌剌改組內閣,言不由衷地表彰蘇貞昌,宣示自己才是當家作主的老大。
這次內閣改組,簡單地說,是陳水扁要以手上的權力,確保謝長廷在競選中及掌權後對他的忠誠,亦即以現在的權力限制未來的權力。用一個近乎退出政壇的人回鍋當閣揆,表面上是給謝系一個面子,實質上是陳水扁重新把行政大權抓回手上,以便對謝恩威並施。人民與國家的需要,當然都不在他的考慮之中。
甚至可以確定,未來一年,行政院將成為陳水扁及民進黨的戰鬥機器,常態的施政已無可能。
一個總統,七年六易閣揆,更動百餘位政務官;走馬燈人事的眼花撩亂,已到了難以分辨賢愚和功過的地步。這就是台灣「雙首長制」在政治實踐中變質為「總統皇帝制」的圖窮匕現:執政成績欠佳,永遠咎在內閣,撤換掉閣揆,即等於政府錯誤清理完畢;而總統是不死的「權力超人」,永遠毋需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這也是政府公權力的「電子遊戲化」。每次改組,就像按下電子遊戲的「RESET」鍵,似乎先前的失誤或惡搞馬上可以全部歸零,政府換上新的臉孔,又可開始新的一天。
把「權」和「責」分離到這個地步,是陳水扁帶給台灣的民主病毒。話說回來,那些一味瞻仰阿扁臉色的閣揆和政務官員,又何嘗不是自甘淪為權力的侍者。
蘇揆請辭後,民進黨立委說,現在責任又丟回了陳水扁身上。但辭職的邏輯,有這麼簡單嗎?蘇揆拍拍屁股走人,即抖得掉自己滿身塵埃嗎?只怕未必。那天阿扁細數蘇揆對桃園機場、中船、中華郵政等「正名」的「貢獻」,其實也形同宣讀蘇揆的「罪狀」;蘇貞昌在初選中選擇向阿扁稱臣,留下了「權力傀儡」的側影,恐難洗刷。
而張俊雄兩度出任閣揆,莫非他詮釋權力侍者的角色扮演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