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歐巴馬創下許多的紀錄:上傳最多youtube影片的候選人、購買最多搜尋引擎關鍵字廣告的候選人、史上唯一靠小額捐款就募得一億美元政治獻金的候選人。簡言之,歐巴馬是最懂得利用網路的總統候選人,甚至被稱為「網路總統」,成為網路民主風潮的代名詞。筆者住在美國,當時身邊較為保守的友人便存疑:此前沒有治理經驗的歐巴馬,真能把國家治好嗎?
兩年過去了,歐巴馬帶領的民主黨又創下另一項紀錄:六十八年來最慘烈的一次期中選舉結果。事實證明,網路雖然是絕佳競選工具,帶來更開放的對話與改變契機,卻不一定是治國良方;美國人民最關心的,還是經濟民生議題。失業率高達將近百分之十,使許多渴望生活改變的美國人大失所望。
台灣的選舉風潮似乎晚了美國兩年,在今年才顯現出「網路成為主角」的態勢。特定陣營屢屢出現新穎的網路影音行銷手法,從「超越」到「幸福」的簡明網路文宣,甚至在BBS進行「社群網戰」。筆者從佛羅里達觀察家鄉台灣,卻有類於觀察美國政治的憂心:網路用影音及口號串連人心雖然有力,但是以行銷為主軸的候選人,真能為經濟民生帶來實質改變嗎?在實質的經濟政策上,除了文宣之外,有沒有牛肉呢?
媒體與政治人物急於將歐巴馬與馬英九相提並論,但我們是不是應該先仔細檢驗一下各參選人的經濟政見,才能真正觸碰到民眾關心的問題核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