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MY COMIC】一水難求?都會區環境指數直比月球!
2009/08/04 14:49:13瀏覽2251|回應2|推薦28

要知道羅福助的一小步已是環境浩劫的一大步..................

http://blog.udn.com/EternalGreen/3220221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

滅村:大地給台灣的驚天警告

十三年前,賀伯颱風在南投新中橫沿線造成重創,台灣人民首度見識到何謂「土石流」。十三年後,莫拉克颱風肆虐高屏,將土石流的為害提升到「滅村」,甲仙鄉兩百多戶人家的小林村一夕從地表消失,讓人震驚、悲慟,也困惑不已。是什麼造成了小林村致命的毀滅?

小林村位在楠梓仙溪東岸的台廿一線省道上,依山傍水,原是個青翠、美麗的平埔族村落。災難那天,吞滅小林村的卻不是腳下的楠梓仙溪,而是流經村落的一條無名野溪。

在農委會發布的土石流紅色警戒中,小林村有兩條野溪被列為可能引發土石流的「潛勢溪」,對照地圖,導致滅村的就是編號DF006的野溪。更準確地說,當天暴雨的激烈沖刷鬆軟了山頂土石,半個山頭的土石隨著氾濫的穿村野溪狂洩而下,瞬時掩埋了位於沖積扇的整個村落。

確實,農委會的土石流警戒盡到了告知義務,但資訊中對這條野溪的危險評估卻只是「低」,警示區域也僅及周遭「五戶」民宅。對照今天兩百多戶人家遭掩埋的慘狀,這樣的土石流警戒公告倒有點「安慰劑」的味道,比較像政府機關自保、卸責之用,缺乏守護人民生命財產的認真。尤有甚者,去年甲仙鄉要求清理野溪,水保局卻以「砂石有價、恐遭圖利」為由拒絕,這又是什麼心態?

村落遭大規模毀滅的慘劇,不止發生在小林村。沿著廿一號公路北上,兩年前改名為「那瑪夏」的舊「三民鄉」民族、民權等村也遭到重創;一山之隔荖濃溪沿線的桃源和六龜,有些村落對外聯絡中斷,連災情都知之不詳。更往東,台東的嘉蘭村和太麻里,許多民宅被溪水帶走,甚至沖入太平洋。人與大地的關係由緊張變成決絕,我們怎能不深思其中因果?

除了豪雨,要說有什麼因素擴大了土石流災難,過度開發應該是一大因素。小林村是成立甚久的平埔村落,一向罕聞土石流災害,可見早年建村位置的選擇或許並無問題。這和賀伯颱風摧毀的多為平地漢人上山屯墾的聚落,設村多選在野溪旁,明顯不同。問題在,近年小林村不斷有外來人口移入,周邊山區也不斷開發,種植生薑和芋頭等作物都需要深耕,不僅快速耗蝕地力,也不知不覺破壞了附近的水土。

根據蝴蝶理論,一隻蝴蝶拍動翅膀,可能在地球另一端引發颶風。小林村的滅村,也許是因為在流域中誰剷了一塊不該開的田,或是誰挖了一個不該掘的坑、造了一棟不該建的屋子,從而破壞整個山水的生態平衡結構,結果導致全村的覆滅,葬送了先祖選擇的寶地。但如此複雜、輾轉的因果,要向誰追究責任?更別說,一定有人會反問:勤勞耕種有罪嗎?

事實上,去年卡玫基颱風即對小林村發出了警告。當時,村莊聯外橋梁中斷,全村九成房舍遭土石入侵,但因人員無恙,外界焦點都放在鄰鄉東安村油礦巷的傷亡,那次警告就僅以「儘快重建」收場。試想,在小林村才幾十戶人家的年代,人們僅憑雙手和鋤頭耕種換取溫飽,這能對土地造成什麼傷害?但當人口驟增,動輒用挖土機、小山貓來開山闢地,以追求經營規模和市場利潤為目標,那麼,人和山川大地的關係要如何維繫?天地的生態平衡豈能不斷裂?

在進入新中橫之前,南投公路兩旁四處可見怪手、挖土機具的租售店面,不難想像這些工具在台灣被濫用到什麼地步,也可以想像山區大肆開發的破壞威力。近年台灣高山蔬果的時興,雖顯示了地方產業推展的成果,但在「與天爭地」的過程中其實是走了一條冒進的路,不知何時會踩到超限利用的紅線。這次,包括台東的知本、紅葉,高雄的寶來、茂林,嘉義的梅山等溫泉區均遭重創,應當也都反映了開發及管理失當的問題。

台灣人民認識土石流才十幾年,每一次它都以更猙獰的面貌出現。我們除了哭泣生命的流逝,能從滅村學會什麼?

【2009/08/13 聯合報】

系統思考、三充四得 別讓災害惡性循環

有個人在野外被獵人弓箭誤射中屁股。他被送到急診室,急診醫生說,這必須送到外科去;於是他被推進外科病房,外科醫生把半截露出來的箭鋸掉後說,剩下的是內科的事!此故事在凸顯一個人的思維狹隘,明明是一件需要整體考量的事情,卻分割開來處理。

水文循環其實是一個歷經降雨、截留、入滲、漫地流、蒸發等過程的複雜動態系統,也就是一個組成份子性質多元,且狀態隨時都在變動的系統,但多數人在思考類似抗旱防洪的問題時,卻未從系統的角度來思考,就跟上述故事中的外科醫生一樣。

此次颱風不僅為全台帶來「水災」與「風災」的嚴重災情,而且來臨前部份縣市還發生「旱災」,但細究這些災害的觸發成因可能都與九二一大地震有關。此震災造成多條河川上游地層產生明顯變化,因此豪雨一來土石極易被沖刷。抑或是長期以來的「人禍」所造成,如地下水超抽、土地超限利用等。需明瞭水文循環與災害類型的互動,極易形成一個充滿著「因、緣、果、報」惡性循環的因果回饋鏈,若無法以整體系統且跨領域的治理層面來思考,則區域防災的問題不但會持續地惡化,其影響層面也會快速的擴張。

倘若從因果回饋及時間滯延的觀點來觀察這次事件,能夠看見的將不只是輿論及官員在直線式思考下的看法,還有過去政府為解決問題的便宜措施,在若干年後回過頭來影響的後果。我們必須跳脫傳統的思維方式,在策略思考過程中導入因果回饋關係與時間滯延等概念,才有機會避免產生治標不治本、見樹不見林的狹隘思維。

個人建議未來有關抗旱防洪計畫於規劃或執行時,都能適當的進行系統思考下的「三充四得」:

充分尊重:於本位計畫中適度地思考會影響到的其他重要利害關係者,納入的重要利害關係者越多,「廟算」的程度就越高,如水利署的抗旱或防洪計畫,可能會影響到水利會、氣象局、工業局、自來水公司、國防部等單位。

充分瞭解:於本位計畫中適度瞭解,與其他重要利害關係者的因果互動關係及評估其受影響的程度。

充分合作:在充分尊重與充分瞭解下,將能較順利地與其他重要利害關係者,一同合作訂定相關的防災回應計畫,這樣不但較無時間滯延的後遺症,而且落實可行性高。

若能達成前述「三充」,計畫執行時最困難的「四得」:資訊取得、共識取得、資源取得、經費取得,便會水到渠成的獲得。希望系統思考與三充四得的思維,能讓我們避免因、緣、果、報的惡性輪迴。

【2009/08/11 聯合報】

投千億治水,何以南台灣仍成水鄉?

莫拉克颱風引進豪雨,水淹南台,災情讓人不忍卒睹;朝野必須全力以赴,投入後續搶救及災後重建。其實,政府並非不了解水利之重要,近年更大手筆投入八年一千多億的治水預算,結果卻是越治越淹,讓人困惑。其間失落的環節,必須潛心反省,重整治水思維,才能防止悲劇一再重演。

這次莫拉克颱風和西南氣流產生的驚人牽引作用,遠遠超乎想像,短短幾天降下超過一年的雨量,又適逢大潮,積水難退,是這場世紀水患的大背景。再加上氣象預報一直將焦點防災地區放在北部,導致南台灣受到輕忽。撇開這些因素不談,若追問政府近年花大錢治水究竟發揮了什麼效用,就這次的災情檢視,恐怕只能令人搖頭。

以這次災情最慘重的高屏為例,有些鄉鎮如佳冬、林邊、甲仙,原本就是易致水患的地區。三年半前,扁政府提出八年八百億的治水條例,立法院還追加到一千一百六十億;其中首期三百億元就用在「易淹水地區」的水患治理,但為何這些低窪鄉鎮沒有被納入改善計畫?那數百億的龐大治水經費究竟被用到哪裡去了?或者政府只在周邊作了零星整治,卻反而集中強化了當地的災情?

要花大錢才能治水,這是台灣民粹政治的一張大牛皮;再加上藍綠惡鬥、中央用水利經費來綁樁地方,也就越發使治水的規劃和事權偏離正軌。事實上,治水從來不是一蹴可幾的工作,除了金錢,它更需要的是體系性的專業規劃,以及更多經常性的細心維護。但從「千億治水」的失利,我們分明看到台灣水利建設出現了許多畸形現象:

其一,只強調建設,卻輕忽保養。由於有太多經費要在限期內花掉,所以水利部門的工作就是不斷巧立工程名目,並想方設法將其發包出去。但水利建設是需要完整規劃、且高度維護的工程,特別預算被用在建設,水利部門的保養經費相對緊縮,維護工作便也受到輕忽。這次,南台灣一夕變成水鄉澤國,主因是至少有十條以上的溪流潰堤;試想,放著基礎的河川堤防不維護,卻拚命在那裡加蓋抽水站、買抽水機,這不是本末倒置嗎?再看,這次全台有廿座橋斷裂,有些橋樑完全沒有警示人員或設備,導致無辜民眾墜河,這也是難以想像的事。

其二,治水體系呈現「強政治、弱行政」。治水,包括防災和救災,都是高度專業的工作;但過度政治化的結果,就出現權力掛帥、專業退位的現象,體系的橫向乃至上下聯繫都支離破碎。狹窄的西部走廊興建了多條國道和高鐵,當然會破壞地方水文,形成以鄰為壑狀態;但要如何解決國家建設導致的水文破壞,水利署有發言權嗎?光看這次中央救災指揮中心的運作,馬總統和劉揆都在巡視途中受阻;可見,權位再高然而資訊依舊不足,無助於指揮大局。那麼,為何不讓更專業的人來指揮救災?

其三,輕重失調,弊端叢生:當年八年八百億特別預算提出時,即遭批評缺乏具體計畫;後來執行時更難免徇私,導致治水優先順序失度,而許多大小官員更因而捲入官商勾結及貪瀆的弊案。前經濟部次長侯和雄一人即身涉七案被判近七年,可見其中牽涉利益之龐大。若要防止治水預算繼續遭到濫用及虛擲,政府應邀集專家成立特別委員會,來監督並導正特別預算的運用。否則,花了大錢,大水照淹,這對得起人民嗎?

治水,不是在拚人氣,也不是比辛勞,更不是比砸錢。如果胸中沒有國土總體規劃的見識,沒有惜民愛物的襟懷,沒有敬畏天地的精神,不可能做好治水大業。在八七水災半個世紀後,八八水災又給了我們一次當頭棒喝。

※延伸閱讀》
‧馬點名該負責 水利署長:所有責任我願承擔
‧第八河川局長:知本溪潰堤 是天災
‧林園人怨:墊堤、築丁壩 縮水道釀禍
‧旱災變水災 防洪跟不上時代
‧聯合筆記/防範下一個颱風

【2009/08/11 聯合報】

中國時報【陳志賢/台北報導】

前立委羅福助涉嫌濫墾台北縣新店市山坡地案,台北地檢署廿四日偵結,依違反水土保持法、公司法、偽造文書等罪,起訴羅福助等十一人。檢方認為,羅福助自九十一年起開始濫墾,破壞國土,面積超過廿三萬平方公尺,危及鄰戶生命安全,建請從重量刑,且不宣告緩刑。

被起訴的十一人為羅福助、林輝明、吳一衛、陳益二、唐文宏,朱正強、陳慶雄、蔡溫裕、王建置、王嘉衛、王德成。

檢察官指出,羅福助自九十一年間起,長期以人頭名義收購新店市青潭段等土地,明知未經主管機關同意,且未擬具水土保持計畫書,即違法濫墾,事後為避免刑責、罰鍰及逃漏稅,不實辦理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另羅福助成立輝琴、北新等多家公司時,均未收足資本額,涉嫌違反公司法。

檢方在起訴書中,痛批羅福助等人仰仗地方勢力,長期違法濫墾,規模之大,歷年罕見,遭多次查獲後,仍肆無忌憚施工,無視公權力,並讓查報公務員因遭人身安全威脅,裹足不前。

抗旱須有治本的思維

看著潛勢圖上莫拉克颱風步步進逼,國人竟然有一點盼望它帶雨光臨的味道。旱象嚴重,今年是台灣六十年來最乾旱的一年。

今年上半年非但沒有春雨,梅雨也少得可憐,累計半年雨量大概在七百毫米左右,是歷年平均值的一半。更糟糕的是聖嬰現象愈來愈明顯,北半球環赤道區的熱帶擾動距台灣較遠,颱風帶雨襲台機會相對降低。預期下半年台灣將會是苦旱。

抗旱對水利官員並不陌生,多年來都是減供農業用水,移給工業及生活用水一個招式。經濟部日前已召開過抗旱會議,本月上旬還要再召開,但一次次的抗旱會議能祭出的對策皆是一成不變的老招式,均為治標之舉,未能改變台灣「降水豐、供水貧」的老問題,更未思索氣候異常帶給台灣水資源供應的根本變化。

確保水資源穩妥供應的治本之道,無非是水價合理化、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以及回收再利用三途。面對下半年苦旱,是個該做且適合做的時機。

先談水價,台灣的水價一直不是經濟議題,而是政治議題。執政者絕不談合理化水價去刺激民眾;因此,水價結構不考慮成本效益,不談使用者付費,更沒有資源保育內涵。即便低水價捅的窟窿愈來愈大,還是不願去碰。

台灣的水價約五至十二元每度(噸),遠比日本約五十元每度、歐盟國家平均四十七元都低;長期壓低水價,造成節水只是口號,更關鍵的是老舊管線因無力維修漏水高達三成,各水廠年送出四十一億噸的水,但用戶端只剩二十三、四億噸,中間相當於四個翡翠水庫滿庫的水就這樣漏掉。一邊喊缺水,一邊放任漏水,這真是匪夷所思。

劉揆就職周年時強調重要政績是節能減碳,強調民眾節電以創造極大的節能成績,但劉揆忽略低水價這個大缺口。要知道「一度水、一度電」,水從水源地抽出,淨水場、給水廠處理,加壓送到管線供應端都需要電力,都應納入水價的成本;還不止此,用完水後,廢水需經下水處理才能排放,這個費用與上水供應相當,民眾用一度水,其實另用了一度電。但這些都不必遵循使用者付費原則去反應水價,民眾繳一度水費,政府代墊一度水處理的電費,全是挪移納稅人繳稅的一筆糊塗帳。

其次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如果把水資源比作家產,台灣早已阮囊羞澀,但用水還是家大業大式地揮霍。每年一百三十億噸、約七成的農業用水,是最粗放、豪奢的引水灌田或傳統灑噴,只有三成被作物吸收,其餘七成不是蒸發,就是流失。要知道以色列年雨量最低時只有五毫米,即使豐水也只有台灣六分之一的年降雨,但他們的「微灌溉」技術,讓水資源幾乎百分百的為作物吸收,創造出的單位面積產值甚至比台灣高。台灣絕不是豐水國,節省一成的農業用水並不苛刻,為什麼不去做?

生活用水也一樣。台灣每人每天生活用水超過三百公升,幾乎是歐美已開發國家的一倍,有極大的節水空間,至少可省下三成約十億噸生活用水,這絕不影響生活品質,也省得每天嚷嚷缺水。

回收再利用是台灣水資源做得最差的一環。只有水廠供應的上水,其後就成了排放入海的下水,幾乎沒有回收再利用的中水這一塊,尤以技術層級低但效益高的工業用水回收最該做卻不去做。當今工業區的廢水處理廠是為排放入海而設置,不是為了回收再利用,這一坐視水資源「藍金」流失的行為,對照台灣水資源的日益困窘,是不可原諒的。

更關鍵的是氣候異常已不應視為水資源供應的變數,而應視為常數。已漸成形的聖嬰現象,其實去年秋冬已見端倪,今年二月只有五毫米的降雨更是正式「通知」,但政府的抗旱因應還是拖到七月才起步。

危機就是轉機,因應預見的苦旱,民眾已有節水的心理準備,馬政府應該趁勢作為,將合理化水價、提高利用率、回收再利用的治本措施一次到位,才是水資源的長治久安之道。

【2009/08/06 聯合報】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key&aid=3194597

 回應文章

鄭嵐奇(MYKE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山好水…好危險
2009/08/25 13:14
好山好水…好危險

快開學了,很多人抓住暑假的尾巴,出門旅遊。但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山區,對觀光業特別造成衝擊。高人氣的阿里山、茂林國家公園、台東的知本和紅葉溫泉及高雄的寶來溫泉等地,都受創慘重。當然,也有一些其他的觀光地發生了替代效應,生意格外興隆。據報導,觀光局頗傷腦筋,對於此時是否適合大力行銷觀光活動,感到左右為難。

台灣好山好水,躲不過大自然災害的威力。颱風過後,網路上盛傳各種有關「好山好水…好危險」的資料,大致都在批判台灣山林區及河川險地過度開發的問題。這不是新鮮題目,但通常非要等付出血淚代價,才會引起警惕,且多半在一陣爭論和療傷止痛之後,便故態復萌。「人定勝天派」(或也可稱為「過度樂觀派」)也總是不會缺席,強調天然美景區必然有風險,只要善加治理小心防災,便能避禍。結果天災周而復始,與人禍形成惡性循環。

台灣地形山高水急,餘下適合居住的地窄人稠。過去與天爭地,一直強調開山闢土、拓荒蕪為良田的功績,從高冷蔬果到險坡惡水邊的集居,都算是「台灣奇蹟」的一部分,但過度開發的隱憂也始終存在。尤其國民旅遊風氣興起之後,多麼險峻隱密的深山野溪都能見到人跡,「山巔水湄」成了觀光的號召力所在。但終於,爆發出「好山好水…好危險」的問題!

現在全球都受氣候變遷的影響,台灣本身則看到了越來越明顯的地質結構的限制,所以全盤的國土規畫勢在必行。此時此刻,不只是針對「好山好水好危險」去重新思考,更需要在現有的科技和環保趨勢上做出前瞻性的設計。例如荷蘭開發水資源應用於各種產業,先進國家對於科技生態農漁業的發展早有成績,可借鏡的例子很多。相形之下,台灣如果至今還在進行竭澤而漁的開發手段,或以「四輪傳動吉普車沒有到不了的地方」為探險旅遊的宣傳,實非國土開發的最佳模式。好山好水是上天賜給台灣的禮物,不要在我們自己手裡造成「好危險」的後果!

【2009/08/24 聯合晚報】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民眾要表現者或耕耘者?
2009/08/07 07:14

台灣長期處於選舉的作秀文化,台面上官員只工作眼睛看得到的建設,因為這種建設要選票容易,眼睛看不到的基礎建設便先閒置,反正也是風大雨大才會遇上的問題,選民健忘的快嘛~!

以基礎建設來說,台北縣周錫瑋算是進步最多的囉?!前有蘇貞昌大舉的作秀工程,很難在"表現"上壓過老蘇的印象成績,針對這一點,還是該讚許周錫瑋的進步,畢竟作秀文化是難以根除的選舉文化,它的弊害勝過民不聊生,天災如此多發的自然環境下,正本清源才是百年大計.

雖則前期對周錫瑋經營的蘇貞昌路線不以為然,但後期還是期許他真正做出成績,畢竟選舉只是一時,做對事情卻可造福長久,選民不睜眼如何留下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