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MY COMIC】博選票 藍綠的試膽遊戲
2007/09/02 12:33:36瀏覽782|回應1|推薦11
冷眼集》入聯 藍綠的試膽遊戲

韋德寧的重話雖傳出在批判藍營部分可能是誤解,但馬英九在第一時間重砲反擊,顯示對推動國民黨返聯公投,馬英九已是「吃了秤陀鐵了心」,因為沒有「返聯護身符」,馬英九對國政的主張就算再務實,在民粹當道的台灣也將寸步難行。

美國批扁入公投的強度一再升高,在藍綠營內部都引發雜音,不過綠營的「入聯」動作不減反增,過去一再在試膽遊戲裡失分的國民黨也決定絕不重蹈覆轍,「綠營不退、藍營不可能撤」已是國民黨和馬陣營定調的底線。

實際這段時間美方一再出招,國民黨和馬營對「返聯」公投立場「不動如山」,關鍵在於國民黨和馬營都堅信「返聯」公投絕未踩到美國的紅線,也因此韋德寧昨日的談話一出,讓國民黨和馬營都大為吃驚,直到晚間透過管道藍營才確認,韋德寧的話對「台灣」和「中華民國」實有所區隔。

來自美國的訊息並強調,韋德寧對民進黨的「入聯」公投表示疑惑,不提國民黨的「返聯」公投是「刻意省略」而不是「疏忽」,國民黨和馬營因此更確信,藍營的「返聯」公投絕不在美方抨擊的暴風圈裡。

但值得玩味的是馬英九在第一時間重話批美、中的聲明,馬英九的態度凸顯,就算美國也反對國民黨的「返聯」公投,當民進黨執政八年,已將入聯議題操作等同「台灣人的尊嚴」,馬英九和國民黨又怎麼在此議題上輕言退卻。

尤其當台灣氛圍已被操作成民粹當道,馬英九儘管希望在政策面、透過下鄉長住,另闢不同於藍綠口水戰的「藍海」,但沒有返聯公投彰顯馬英九充分認同「台灣人的尊嚴」,馬蕭的「兩岸共同市場」、三通直航,都會再被扣上「賣台」的紅帽糾纏不散,因此儘管藍營內有連宋的反對,有兩任前外交部長胡志強、蔣孝嚴的質疑,馬營和國民黨在「返聯」議題,也只能「戴著鋼盔往前衝」。

【2007/09/01 聯合晚報】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mykey&f_ART_ID=649076

【MY COMIC】次級痞子遊戲

非常年代的非常世代

台灣<<陋-事-鳴>> ---留語席】網棧  2004.02.02舊文轉貼

文/MYKEY

拜物換競爭與光纖資訊之賜,台灣社會群系為七、八年級生,構築了一個生養俱足的溫室環境,由於現代家庭觀念丕變,生育教養功能的優生精簡,七、八年級生,大部份都悠哉自在過著衣食無虞的日子,特別是浸潤於多元文化洗禮、網路手機資訊盛享、與外界互動質量高繁,使得他們對於生活的態度相當自我,對於生活習常的調整往往顯得笨拙,面對挫折的容忍力更是表現出低能的EQ

這裡所點出的意象,是針對所謂年輕世代對生活態度普遍的基本向量。

七年級的前段生,投入職場的表現令人失望,他們的處事態度直來直往,自我意識強、重消費、顛覆、反傳統、毛躁不切實際急於成功。所以他們在職場的表現是普遍是創意有餘,根基不足,無規範的判知能力極易產生工作上的錯誤,面對失誤,卻往往死不認錯,挫折容忍力耐受程度偏低。

其實,這並非個人的偏見。因為這些草莓族不僅自負甚高,也相當自我,不懂得應對進退與基本的謙虛。或許是社會無規範的情境經程日久,對於這些新世代,我總是覺得在他們身上,我真的找不到任何足以褒揚的典範價值,總覺得分隔世代所界隔出來的意界代溝是有著一道斷層,不知是整個教育環境的丕變,或是有序的人際群系讓他們難以適應,他們總是藉由一些表意的場合不斷的釋放出(或隱或顯)不耐與不滿;雖然每個人的自主性、思考邏輯、行事風格皆因個人基因而有所差異,但就大部取樣來看世代風潮,若就此勾勒出十年後的台灣人力競爭力,我個人是帶著悲觀的看法。

某日下班尖峰時段,我耽在辦公商圈的金石堂等待離峰過渡,看著 CHEERS 的封面寫著斗大的:「七年級來了!」眼角一方又瞥過書架上的商業周刊,封面橫幅醒目橫陳:「吞世代來了!」(註:吞世代 tweens,指八年級,teens 和 weens 二個字組合成的。) 不禁感嘆,十倍速時代,沒想到連世代的交替也愈來愈快。

隨手翻翻文章報導,餘光掃視商圈週邊的來往人潮,看著留連街角那些樂在購物的制服少男少女,不遠方的巨型廣告看板熠閃著徐式姐妹代言哈拉手機的七彩霓虹,心中莫名的焦慮也迭迭襲來。特別是當天下遠見、商業週刊這類財經類雜誌的討論風潮與橫幅巨型廣告主打訴求以七、八年級族群為討論、消費主體時,我的心門上不禁油添幾許悲戚。

文章代言主流,產物反映現實,不知是建構式數學弱化了學生族群對日常生活的衡量基準,還是堆疊的邏輯思維加劇他們慾望的無度索求。看著這些出入商圈精品帷幕的光鮮時尚族群,身上的精品物飾,掌間的手機吊飾,書包邊流蘇編飾,映在感官意界中那些特定落點族群的確有著高額消費能力,但是學生逛商圈、買精品、打手機,卻在在昭顯出他們的需求指標就平均值而言(該年齡層平均零用金基數)是超倍預支的,我不知道他們的父母是否都是豪門巨富,若除開父母提供優渥的零用花銷之外的假想,只能推敲他們也許都有自我生財的旁術(諸如:架站物流拍賣【金流物流反饋迴圈】、打工、信用現金預借、甚或伴遊援交之類….)總之,這些非常的印象,都讓我的腦門萌生一些問號。

許多評論專欄對這些七年級、吞世代的異次文化評價是花錢不皺眉、血拼不手軟、辦卡辦到爛、刷卡刷到爆的享樂主義者,但是仔細想想這是什麼誰將他們塑型出來的?台灣的群系演化造就出什麼樣的套模呢?這難道不是標榜的自主教育、市儈的廣告風潮、網路的資訊垃圾、上流的拜金時尚、與無規範的社會,扭曲交織而成的無抗力世代嗎?在若干年前,社會尚有規範,文化審檢的制度嚴正,電視不僅分級,若有偏差的內容,馬上消音禁播,但如今呢?無規範、無道統、傳媒只重營利,題材側重羶腥。連三字經都不用消音,無厘頭的白爛當然就可以忠實傳遞,資訊既不分類,如同意識垃圾橫地放行,加上交友平台花俏多樣,哈拉族、SEND訊族、隨機呼朋引伴,享樂搖頭轟趴,大樂小樂玩透,現金卡援交救急,學院四處林立,有錢速配招親。政府財團掮利,無度放任民主,教育營利大激化,智商能力大退化。難道不就是這些混沌的利得因果,所造就他們偏差的人生,所以他們不知道該怎麼適應正道的倫理,如何去應對有序的迴圈呀,難道不是次級的商業利圖文化的顛覆讓他們錯生即時享樂的態度,不是嗎?

大家都說七年級生是「草莓族」承受不起太多的職場挫折與磨練,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是誰將「草莓」種在他們身上的?莫說,七年級生已經被草莓印記給淹沒了,但是,誰能回過神來救救我們的「吞世代」呢?難道他們也要讓「無規範的黑洞」給侵「吞」了嗎?為了下一個世代,請好好的用力想想吧!

( 時事評論政治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key&aid=1204450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世代交替
2007/09/03 23:06
 

以七年級為界,五六年級以上的世代根本上不欣賞,也不喜歡新世代在流行上的傾向,兩個世代在時尚方面的比較,呈現顯著的斷層差異,在老中一輩看來,其貌不揚的藝人卻爆紅者比比皆是,相對的"沒內涵,缺乏精神",是得到最多的批評.

我經常奇怪在精神內涵上,為什麼產生如此巨大的歧異?!像是表徵著文化上的鴻溝,年輕世代在吶喊些什麼?!寂寞無依的心靈,在春天的夜色中迷失,他們的迷失跟我們這一代的迷失可會有所不同?!我們該問問生養他們的父母,如同問問生養我們的父母一樣.

教養我們這一代的長上,生逢戰時,多數是勤儉積纂成家的,我們雖未逢亂,只憑聽聞很難親身做出體驗,承平福泰的吾輩如何教養子女呢?!恐怕多數只著重在賺錢,累積聲名,少顧慮晚輩的心靈渴望吧?!我們的長上窮於奔走生存的問題,五年級的世代童年多數是蠢笨無知,自己長大的,六年級稍見智慧,但畢竟離戰亂遙遙,七年級正逢國際經濟榮景,八年級更是急速躍進,小學開始就要革命了?!由此可知,每個世代都要含括時代背景的考量元素.

古諺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前人的努力容易因為昇平奢靡被損耗怠盡,歷史也是,治世聖者難以延續,這樣的問題在人心,人心的問題則在教化,台灣未能掌握自蔣經國在台灣紮下深厚的教育根基,誠屬命數,以至於新一代落入重覆的生命悲劇共業中,對這種大環境無力所造成的情境,一般父母只能看著,除了家庭內盡力之外,再無餘話可言!

新世代普遍的思考重心偏向:"以自我為中心向外散射的邏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義,抱怨,對周圍人群事務缺乏公理義氣,不體貼別人,白目.......,好處說對來是:欲望目標明確,直言無諱,絕對的黑厚利多論者,反應直接,善辯巧思.......

凡事都有好壞兩個面向,我當然是覺得後生可畏,同時感到企業正在自食惡果中,七年級生的現實是空前的,初生之犢不畏虎,同時也意味著他們勇於嚐試,同時見識淺薄,欠缺深謀遠慮的沉穩特性,某些企業正在對自己的用人條件做出調整,因為雖然他們知道不愁無人可用,需要定性的職別還是又放寬了年齡的上限,忠誠度和協調性,穩定性和成熟度的適性年齡層提高,以至於五六年級還是有回鍋(職場)的機會.

企業主抱怨七年級難以因應職場要求時,我在旁邊偷笑,我笑企業主的報應,七年級的要求多數是正常的,而且是企業主本來就該為員工主動貼心規劃的項目,除了白目的七年級生不昧世局外,台灣的企業主在打著什麼心眼呢?!大話說得曖昧不清,嘴裡談著優良制度,卻無法可依,吃悶虧的也是五六年級,七年級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正因為直言,某些程度也算替老員工出了口鳥氣,但到底該不該告訴他們這個時候明知結果也不該多言,免得受人利用之類的事嗎?!按五六年級的心思是:反正這傢伙現實著緊,隨他發揮算啦~!

這是部份五六年級和七年級生相處的實況,當然以年次分類過於籠統,基本上概略說來會是以上的情形吧?!你可以說老中一輩深謀遠慮,老奸巨滑,年輕一輩的心思直白清楚,但不管如何,五六年級會左思右慮著現實因素,權衡利弊,七年級爽快到令人羨慕,所以多有年紀輕輕衝撞出一番事業者,他們唯一要注意的是"守成",否則成功猶如繁花, 少年得志未必為幸呀! 

七年級又因為寂寞,需要有"死黨',死黨到底好到什麼程度?!我看過連上廁所都還要手牽手一同進廁間,有沒有同一時間用同一個馬桶?!沒大方開著門讓我看,還真是難以想像,礙難奉告,.死黨可以好到像阿梵達的修行,物件共享,某些時候,他們難以和"非吾輩者"建交,多半彼此舔牴生活的不順和抱怨,但那卻是彼此互相牽制,不能向上攀升進展的主因,建立在彼此阻礙進步的相依共存關係上,基本上誰都不可能得到進步,他們只能在自己的圈內,假相感覺自己的獨特,出了圈,在外面的只有生活的現實和不能得到認同的評價眼光.

我還是說用一般論述談年輕世代不太公平與缺乏精準度,畢竟我們只看到街上的泛泛逛街弟妹,那種深林才有的高人想必也不在少數,內在本能上的智力和理解力,外在環境上的資訊,都超越吾輩的年輕這一代,他們的人生際遇該如何進程?為了彌補所謂世代交替所造成的鴻溝,做一個可以成為良師益友的長上,也許重點工作只能在聹聽,理解與引導,無力的部份是所有人的共業,除了盡力毫無其他辦法,只是等待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