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MY COMIC】這東西是BAG??還是 BUG??
2007/07/09 00:04:05瀏覽933|回應4|推薦17

這一天   名牌環保袋   裝滿了心靈垃圾...............

we are what we do??
我們做什麼就變成什麼
有夠諷刺............
名牌在手 哪可能裝魚肉?

環保袋就是環保袋,最重要的就是要省下塑膠袋的用量,袋子上的英文不是「I'm NOT A Plastic Bag」嗎?要能實用、耐操、多用途,掉在地上不會心痛,丟到洗衣機洗很放心,用破了還可以回收。

現在弄了個名牌二字放在一起,原本設計的意義就不再了吧?使用的時候放在機車踏腳的地方不怕弄髒嗎?是隨意的洗還是送去乾洗呢?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還是帶去社交場合呢?帶出去真的會去裝雞鴨魚肉嗎?還是拿去裝名牌衣服鞋子呢?

其實這都還是小問題,真令人擔心又嘆氣的是,我們自己的名牌有多少?會有人買嗎?品牌設計背後的美學運用其實也代表著對文化的真正認同。記得台鹽保養品起先是用台灣古早的瓶罐圖案,結果業績很差,在改成西式設計後銷售量就增加了。

一個從遙遠英國來的袋子美名為平價時尚環保袋,但所引發的負面卻一點也不環保!

【2007/07/08 聯合報】

腦袋空空 不能怪名牌

有人說為撿便宜,有人說是爭名牌,有人說是百貨公司炒作,有人說攝影鏡頭使人發狂;這些都是原因,但也都不充分。若不是民眾腦袋空空、不知自己該怎麼生活,又怎會如此?

莊子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平常就把個人能耐生活目標看明白,就不會隨潮流起舞。

學校只培育技能,其餘一任學生自生自滅,民眾也習以為常,還以為人生本來就應該自生自滅呢。可能教育單位也不知道本身的重責大任!

我不是危言聳聽,只要民眾腦袋空空,一經撥弄,又要為一些莫名奇妙的事情頭破血流,且拭目以待!

【2007/07/08 聯合報】

搶成這樣 就為白底灰字?

可以因為滿足荒謬的虛榮心搶購限量發行的「名牌」,徹夜不眠的排隊,亦在所不惜;不計形象與人大打出手,自更不在話下。但那不過就是一只白底灰字的「環保袋」罷了。

無知群眾的響應熱烈,只不過是在不知不覺中,淪為商場業者利用的行銷工具而已。這是當今社會的現狀,讓人痛心疾首。

當這個社會的部分人一窩蜂趕搭時尚熱潮的同時,有人卻還活在另一個世界中。他們飢餓難耐,甚至連基本生活都成問題。從「一碗麵」到「水蜜桃阿嬤」的故事,可以察覺到社會形態正在轉變,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人倫價值觀念的標準,逐漸式微。

有的人生活窮困,仍然咬緊牙關苦撐,不願接受他人的募款;相對地,更有人極盡奢華浪費,採購一年也未必用得上幾回的精品。

在推廣環保購物袋的同時,是不是更應該先做好「心靈環保」?由內而外淨化自身被權力、慾望所迷惑的汙濁之心,不隨波逐流。

【2007/07/08 聯合報】

台灣環保袋與美國新手機

購買名牌的渴望,差一點引發暴動。台灣南北許多民眾前天為搶購知名環保袋,在亮麗的購物商場摔擠成一團,面紅耳赤,場面驚心動魄。台灣自以為已建立一套文明的排隊文化,但經過欲望的催情,人們才發現原來理性如此不堪一擊。

回看前幾天iPhone在美國首賣的景象,同樣是狂熱消費者在各地夤夜大排長龍,有人甚至守候超過五天,景象卻截然不同。且看,率先購得商品的人固然雀躍不已,仍在隊伍中的人則是投以豔羨,甚至大方報以掌聲為之叫好。

新型手機也好,名牌環保袋也罷,同樣是商業行銷,業者的經營手法卻是高下立判。蘋果公司推出新手機,除了每個員工可獲贈一支,其餘皆經由直營店售出,別無其他途徑。因此,當天人們看到知名影星琥碧戈珀、導演史派克李都親自排隊購買,費城市長史崔特在隊伍中等了十五小時,連蘋果共同創辦人沃茲尼亞克都在清晨前往加入隊伍。

相對的,我們看此地搶購的名牌環保袋,不論是商業行銷或現場控管,都顯得毫無章法。一方面,商場的銷售動線規畫混亂,控管失效,導致無所適從的消費者盲目衝撞,也讓漏夜排隊完全失去意義。另一方面,業者以限量商品誘使顧客上門,卻又私下後門洞開,將限額提袋分贈知名藝人,甚至提供所謂的VIP客戶預購。這不僅壓縮了一般顧客的權益,也形同將消費者刻意「階層化」了。

這次的搶購風波之所以令人錯愕,其實還不在台灣人對名牌追逐之熱中。最讓人不安的是,一個以「環保」為名的商品,竟然炒作到後來全然忘卻商品設計之初衷;環保意識被拋在腦後,只剩下赤裸又原始的消費欲求。曾經陷在這波推擠人潮中的民眾,想起自己經歷過的一幕,難道不會有被廠家戲弄的感覺?

更深一層看,這次的搶購風波,其實無關品味,也無關環保,而是關係著人性中更隱微的東西。如果這個環保包不是掛著名牌標誌、不是經過全球同步銷售的商業炒作、不具有轉手增值的現實利益,會有這麼多人排隊搶購嗎?名牌和環保的結合,也許是一次成功的商業炒作,卻絕非一個真誠的進步概念。至少,從這個例子看,附在名牌上的環保訴求,不僅被強烈的流行渴望淹沒,連人性中基本的個人自覺與對他者的尊重,也都在時髦消費的波濤中載沉載浮了。

當名牌風潮日益熾烈,消費者要小心的其實不止是荷包,而是日漸受到侵蝕的自主意識。一不小心,購物者竟可能瞬間變成豪華購物中心的暴民,這是我們從前天驚心的一幕中應有的警覺:別跌入名牌的陷阱,別讓自己變成商品的奴隸;至少,別讓欲望主宰自己的理性。

反過來看,要建立平衡而友善的商業互動,業者也有絕對的責任要負。廠商對產品的承諾,不再只是保證物美價廉或貨真價實而已,還必須做到對消費者無分貴賤的尊重,以及銷售過程的清晰、透明及公平、人性;從iPhone和環保袋銷售過程的對比,道理已經十分明白。台灣現有商業文化,一味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卻忽視人性化、對等化的行銷關係;也因此,當膨脹的消費欲望遇上膚淺的行銷炒作,才會撞擊出那麼庸俗的激情與巨大的混亂。

一場搶購混戰,人們失去的何止是教養和尊嚴?看到台灣名牌世界這幅混亂景象,消費者若不先把消費理性和自主意識找回來,名牌獲利,人性沉淪!

【2007/07/08 聯合報】

Jeff Stahler, The Columbus Dispatch, Ohio

哈利波特熱潮.....I PHONE熱潮...........俗世的流行難民潮.........

遺世恐懼...深怕跟不上流行??在人生道途如何能把握自己的方向????


Scott Stantis, Alabama, The Birmingham News.

這已乏膩了,還有啥新鮮貨????

流行文化的無的慣養...............不止把人心都寵溺壞了........也造就飽和無法分解的心態元素廢棄物

 

( 時事評論政治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key&aid=1077501

 回應文章

鄭嵐奇(MYKE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以環保之名,為環保開打
2007/07/09 20:13
以環保之名,為環保開打
Posted on 2007-07-09 08:26

 環保是當今最安全的政治正確之一,主張環保總是不會錯的。可是名牌設計大師推出的環保購物袋,到底能讓名媛貴婦們自此從一而終,不再為地球增加負擔,還是只為衣帽間裡的包包大軍再添一員?

 最近一款叫做「我不是塑膠袋」的環保袋,在台灣引起瘋狂搶購,而且搶到大打出手,漂亮妹妹潑辣吼叫、群眾抗議擁擠、玻璃破裂、掛彩流血的場景,和環保袋提倡的仁民愛物關懷地球,實在有相當差距。

 理念上,為了愛護地球,大家應該支持環保作法,平時少用塑膠袋,改用能重覆使用的環保袋來裝東西或購物,確實是很好的作法。

可是由名牌推出的「我不是塑膠袋」環保袋,之所以紅,重點並不在環保理念先進,或材質對地球友善,而是得到明星名媛的「提」攜,在媒體上一曝光,就成了辨識度超高的時尚當紅名品。

 因為售價只有五百元台幣,比起其他名不見經傳的環保袋固然高貴了一大截,但和這個名牌的其他包包比可是小意思。小小花費,既搶搭流行,又能攀上名牌,對追逐時尚的人來說實在划算。更重要的是,它雖然便宜,卻刻意採取限量的行銷策略,這讓它在全球都變得奇貨可居。也就因為太熱門,隨手轉賣就能賺到數千元,凡搶到必賺到,當然會引發搶購。

 於是乎,無論台灣還是香港,都出現了搶購的混亂場景。結果,留下了一地的垃圾、碎玻璃和壞心情,對地球或心靈環保都不太有幫助。

 說穿了,把環保當成時尚消費的理由,和把這一季的亮片風當賣點,或不斷以名牌標誌作為設計主題,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同。漏夜排隊搶購的人,並不是為了支持環保,否則應該回家把老媽的陳年購物袋翻出來。所以,雖然它說它「不是塑膠袋」,但要說是環保袋,似乎也有點虛偽。

 支持環保總是值得鼓勵的,可是身價高不可攀的名牌也推出環保袋,感覺就有些不太搭了。那些國際名牌,不論是衣服、鞋子還是包包、配件,每季都推出新款,又強勢炒作流行。妳拿的是去年還是前兩年的款,大家一看就知道,唬弄不了人,搞得名媛淑女們不敢拿過季包出門。那些登場沒幾次的高價包,非常不物盡其用,而這正是名牌大廠的目的,免得一輩子就賣人家一個包,那還賺什麼?所以,名牌的操作理念,是和不過度消費、避免製造垃圾背道而馳的。

現在有好幾家名牌都推出了環保袋,設計得很有格調,愈看愈讓人垂涎。可是,感覺還是比較像另一個名牌包。只是以環保之名,感覺更時髦、拿著更理直氣壯罷了。真要支持環保,名牌大師倒不妨採用一、二年後就會自動消融分解的材質,至少能替衣帽間和地球減輕一些負擔。

引用:http://editorland.chinatimes.com/sheena/archive/2007/07/09/4316.html

鄭嵐奇(MYKE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拋尊嚴搶袋 名牌奴可悲
2007/07/09 09:52
拋尊嚴搶袋 名牌奴可悲

【聯合報╱李家同╱暨南大學教授(投縣埔里)】 2007.07.09 04:11 am


看到大批年輕人搶購名牌購物袋的現象,很多人一定感慨萬千,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為這些名牌產品而變成如此地沒有尊嚴?

這些瘋狂的年輕人,已成為名牌的奴隸而不自覺。他們並沒有什麼個人的品味,而是盲目地追隨名牌,名牌說今年要用紅色的,他不敢用白色的。雖然他以為擁有了名牌產品,其實名牌公司早已牢牢地擁有了他,而且可以毫不留情地玩弄他。

在過去,品味和名牌毫無關係,有人喜歡明朝的青花瓷器,是因為愛上了那種瓷器的優雅;有人喜歡某某畫家的畫,也是出於這種心理。愛上名牌完全出於虛榮心,與品味無關。崇尚名牌的人,可以說是一種毫無品味的人。

有一個真實故事,主人翁是哈佛大學的學生,同學都有錢抽古巴雪茄,惟獨他沒有。他的叔叔很有錢,知道他的困境以後,常常寄整盒的名牌古巴雪茄給他,他因此在同學面前聲望大增。畢業那天,他的叔叔來了,問同學們喜不喜歡他所送的雪茄,同學們讚不絕口,沒有想到這些雪茄全部是最便宜的美國貨。那些同學們因此全被叫做「庸俗的哈佛人」,好慘!

名牌存在已經很久了,勞斯萊斯房車、法拉利跑車,都是名牌。這些名牌還算有良心,他們對準有錢人,所以我們通常不去管他們。但是最近名牌開始影響一般人。我曾經見過一位打網球的老兄,他的每一個配件,從衣服、球鞋到球拍,無一不是名牌,但他的球藝爛得驚人,這些名牌配備對他毫無意義。

以這次瘋狂搶購的年輕人為例,他們一定不會是非常有錢的人。非常有錢的人,不需要排二十小時的隊。他們應該是中下階級的人,他們的共同特色是虛榮心。可憐的是:他們不知道名牌對他們一點用也沒有。你背了這個名牌購物袋去台積電面試,就比較容易找到事嗎?絕對不會,台積電在乎的仍是你腦子裡知道什麼,而不會管你帶什麼購物袋;如果你是小職員,無論你如何穿名牌衣服,帶名牌皮包,你仍然是小職員。至於那位總經理呢?無論他穿什麼牌子,他依然是總經理。

值得深思的是:為什麼社會裡有這麼多可憐的名牌奴?他們完全喪失了尊嚴。為了得到天下而喪失尊嚴,都不值得,為了一個購物袋而來,可悲也。

年輕人有虛榮心,恐怕是年紀大的人立了很多不好的榜樣吧。我們過一陣子就看到世紀婚禮,看到貴夫人的種種奢侈旅遊,又看到有錢人吃的XX宴。對一些普通人而言,他們會有「大丈夫當如是」的想法,不知不覺中虛榮心就養成了。

一個好的社會,是不該如此的。年輕人應該努力地使自己有更多的競爭力,好使自己能夠以實力往上爬。可是我們的消費主義已經橫掃整個社會,誰都在不知不覺之中接受了消費主義。當我們看到年輕人不去打籃球、踢足球或者游泳,也不好好地唸書,而肯花這麼多的時間去拚名牌,我們不禁為他們感到難過,他們為何如此甘心地做名牌的奴隸呢?當那些年輕人跌倒在地的時候,那位名牌公司的董事長一定露出滿意的笑容吧!

【2007/07/09 聯合報】

鄭嵐奇(MYKE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搶購名牌包的背後
2007/07/09 04:11
中國時報 2007.07.09 
搶購名牌包的背後
許又方

一款上頭寫著「我不是塑膠袋」(I am nota plastic bag)、由某個大多數人都唸不準名號的時尚公司(Anya Hindmarch)出產的名牌購物袋,竟然在台灣引發搶購「爆動」,輿論嘖嘖稱奇之際,同時也提出不少批評與省思,多數意見則主在攻擊國人崇尚名牌的虛榮心。筆者以為,民眾為了一個區區五百元的購物袋搶破頭,行為固然誇張了些;但台灣人追逐「名牌」的狂熱,豈止在環保袋而已?而「名牌情結」,又豈是那些徹夜排隊的民眾才有?其實它早已是個「全民運動」,且係大伙一起推波助瀾的結果。

喜歡名牌的理由很多,崇尚名牌的心理機制也十分複雜;但「我不是塑膠袋」這個「宣示」,卻可以用來一窺「名牌情結」形成的關鍵因素。宣稱自己不是塑膠袋,表面看來雖具「環保」訴求,但刻意解讀下則似乎有著自己不是「便宜俗貨」的意味,很能代表普羅大眾崇尚名牌的動機。換言之,我們之所以追逐名牌,經常是希望藉以彰顯自己的地位或個人品質(包括眼光、品味等)在「水準以上」,並為自己在社群上爭到有利的立足點。

因此,「名牌」便在咱們的生活裏無孔不入了,求學要上「名」校,求職要到知「名」企業,看病要看「名」醫,讀書要讀「名」著,即使聽歌劇、看電影、買CD,也要選知「名」樂團、有「名」的偶象……,最後再把成為「名人」當成奮鬥的目標。追逐名牌,使自己的社群地位安全、受肯定,這是另一種形式的「主體認同」(identity),潛移默化間,「名牌」漸漸內化為自我的屬性,從名牌的Logo中照見自我,彷彿自己也不再只是個「普通人物」了。

這種幾近「異化」的現象從何而生?莫不是源於大伙為求生存而必要的瘋狂競爭心理。面對激烈的生存競賽,我要如何在第一步取得先機?道德涵養太抽象,短時間內不易見得,而且經常只在危急關頭才會顯現;相反的,若我從名校畢業、讀知名的科系,透過任何形式的名牌「形塑」自我,「提昇」自我「表象上」的質感,讓他人一眼即見(這時名牌幾乎成了人格的隱喻),那麼自然就容易比他人捷足先登了。君不見一堆父母擠破頭想把小孩送進知名的學府,平素還要學英文(目下不少台灣人的思惟是,會講英文才有資格當名人)、習才藝,多少都與名牌情結有密切的關聯。而每年考季,考生、家長不懼揮汗如雨的氣候,為進名校前仆後繼,這與為了爭一個五百元環保袋而你推我拉的畫面,不也十分相似?

當然,名牌情結的根源絕對不僅如上述那樣的心態而已,但無疑已足夠令人擔憂,因為它代表的是一種浮面的認知習性,一種「標籤主義」,重視的只是那個名稱、品牌,而非真正理解其品質,而且用它來判斷人的價值與階級,人之在世存有的深層意義易被忽略,最後整個社群淪陷在外在皮相的競逐上,對人性內在良善的衝擊,恐怕將是個大災難。

(作者為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鄭嵐奇(MYKE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穿西裝的乞丐
2007/07/09 04:09
2007.07.08
萬物漲薪水總不漲 上班族自嘲衣冠楚楚討飯
中廣新聞/張德厚報導

油價漲、物價漲、房價漲,唯獨薪水不漲,在M型化的社會中,富者越來越富、貧者越來越貧。
人力銀行業者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7成5的上班族,自認自已是外表衣冠楚楚,但是卻得為微薄薪水而搖尾乞憐的「穿西裝的乞丐」。

根據人力銀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經濟不景氣、貧窮世襲,「穿西裝的乞丐」成為新興名詞。

有超過7成5的上班族認為自己是口袋空空、表裡不一的「穿西裝的乞丐」,其中甚至有一半以上,認為自己的心靈也很空虛。

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吳睿穎說:『其實現在上班族,最擔憂的還是內心的空虛,以及口袋空空。』

吳睿穎指出,「穿西裝的乞丐」有三低,不但薪水低、社會地位低、情緒更低(落),雖然外表光鮮亮麗,但內心卻苦不堪言,為了一份薪水,必須承受「三罵」:被老闆罵、被客戶罵、被老婆罵。

調查問到是否想脫離乞丐命運,高達86.73%的上班族想改善,但也有13.27%不想脫離;原因在於,不知道怎麼做佔73.33%,職場能力不足佔53.33 %,懶惰則佔46.67%。

吳睿穎強調:『大部分的上班族,都會選擇充電進修、培養第二專長,來當作擺脫「穿西裝的乞丐」的不二法門。』

吳睿穎建議,上班族唯有「自我投資」,增加職場專業度,將腦袋與心靈同時填滿,才能提升工作薪水、擺脫「乞丐」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