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教育部與台師大心測中心,對中研院統計所研究員林妙香的基測量尺公平性研究很不以為然,高分貝一一逐條反駁,但有趣的是,教育部卻很快的做出決定,九十九學年度起基測不再是高中入學唯一標準,僅當作「入學門檻」。我們知道教育部長杜正勝不喜歡用成語,我們仍要不客氣拿成語批評,這是標準的「色厲內荏」風格。
不管怎麼辯解,誠如我們昨天社論指出的,關鍵在為何基測要成為高中入學唯一標準?當基測成為唯一標準時,必然造成第一次考得不理想者,考生本人、家長、乃至於校方,都會想考第二次。這擺明的是折騰,一次不夠,再來第二次的折騰。美其名比過去聯招「一次定生死」,多一次翻身機會,然真如此嗎?真如此,國四補習班為何並未減少?國中生一路補習的風氣,又何以從未稍稍熄焰呢,不很奇怪嗎?
答案很簡單,若真拿不出基測之外,其他方式輔助高中入學甄選,那就必須維持基測的公平性。這公平性,包括了兩次基測的考題難易度相等,包括了答對答錯的計分公式等等,若不能做到這要求,對三十萬考生就是蒙在鼓裡的競賽,拚得要死,原來背後還有一套始終搞不清楚的人為操作!想想看,誰會甘心呢?
教育部面對外界質疑基測公平性,迅速決定基測只當入學門檻參考,但問題仍沒解決啊,若所謂其他配套,或其他標準,很難有普遍被認定的公平性時,被當作「入學門檻」的基測,依然有可能被抬高它的份量或比重,所以基測的公平性問題仍須得到合理保證,而兩次基測的形式若繼續保留,兩次基測彼此的難易對等問題,同樣要被重視。
至於入學門檻之外,其它入學考量因素該怎麼辦,這議題絕對比基測更棘手。倒過來想更易懂,基測在某種形式上,太像以前的聯招了,所以容易取信於社會大眾。這是基測何以輕易被接受,而且那麼不知不覺的,就從原本也被當作「入學門檻」的教改目標,「變身」為「基測式聯考」!這後面糾纏的社會心理因素,過去解不開,九十九學年度以前,教育部就解得開嗎?我們真還憂心忡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