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MY COMIC】倘要作牛,免驚無犛可拖
2007/06/22 13:00:37瀏覽784|回應1|推薦8

在「出人頭地」「頭角崢嶸」的實力賽局中,你仍「甘願拖磨」

只是.............

要當牛也得搞清楚,現在耕的是誰的阡陌良田????

你是開拓著「你的未來」, 還是只是「代人作稼的現在」????

基測折磨何時了

儘管教育部與台師大心測中心,對中研院統計所研究員林妙香的基測量尺公平性研究很不以為然,高分貝一一逐條反駁,但有趣的是,教育部卻很快的做出決定,九十九學年度起基測不再是高中入學唯一標準,僅當作「入學門檻」。我們知道教育部長杜正勝不喜歡用成語,我們仍要不客氣拿成語批評,這是標準的「色厲內荏」風格。

不管怎麼辯解,誠如我們昨天社論指出的,關鍵在為何基測要成為高中入學唯一標準?當基測成為唯一標準時,必然造成第一次考得不理想者,考生本人、家長、乃至於校方,都會想考第二次。這擺明的是折騰,一次不夠,再來第二次的折騰。美其名比過去聯招「一次定生死」,多一次翻身機會,然真如此嗎?真如此,國四補習班為何並未減少?國中生一路補習的風氣,又何以從未稍稍熄焰呢,不很奇怪嗎?

答案很簡單,若真拿不出基測之外,其他方式輔助高中入學甄選,那就必須維持基測的公平性。這公平性,包括了兩次基測的考題難易度相等,包括了答對答錯的計分公式等等,若不能做到這要求,對三十萬考生就是蒙在鼓裡的競賽,拚得要死,原來背後還有一套始終搞不清楚的人為操作!想想看,誰會甘心呢?

教育部面對外界質疑基測公平性,迅速決定基測只當入學門檻參考,但問題仍沒解決啊,若所謂其他配套,或其他標準,很難有普遍被認定的公平性時,被當作「入學門檻」的基測,依然有可能被抬高它的份量或比重,所以基測的公平性問題仍須得到合理保證,而兩次基測的形式若繼續保留,兩次基測彼此的難易對等問題,同樣要被重視。

至於入學門檻之外,其它入學考量因素該怎麼辦,這議題絕對比基測更棘手。倒過來想更易懂,基測在某種形式上,太像以前的聯招了,所以容易取信於社會大眾。這是基測何以輕易被接受,而且那麼不知不覺的,就從原本也被當作「入學門檻」的教改目標,「變身」為「基測式聯考」!這後面糾纏的社會心理因素,過去解不開,九十九學年度以前,教育部就解得開嗎?我們真還憂心忡忡呢?

【2007/06/22 聯合晚報】

這把尺…肥了補教 瘦了創意

今年大兒子參加國中基測,於是被迫去瞭解,也陪伴參與了準備、應考、量尺與甄選分發的流程。我是四年六班的國中第二屆學生,看著目前國中生的狀況,回想當年情形,真不知考試壓力是減輕還是增加。

拿到報名資料後,頓覺眼花撩亂,量尺與各校的特立獨行的甄選規定,讓考生除了考試外,還要變成測驗專家與資料準備者。看完歷年資料後,我的基本理解是,依目前制度,要進建中與北一女,數學與英文兩科絕對不能錯一題。而考第二次的利弊都有,利是高分群可能基北區會減少,弊是全國高手都會前來競爭。

甄選方式的五花八門更是讓人不知所措,從填表、資料準備,都要詳讀後才能下筆。以前出國留學有代辦公司,或許未來補習班也會代辦各種基測甄選業務。

兩次基測的設計可能有圖利補習班之嫌,大部分學校在一次基測後便鼓勵學生進各種保證班與魔鬼班。家長在資訊不足與購買心安的背景下,紛紛排隊將子女送入補習班。然而所有高中名額有限下,假設有人補習在二次基測獲利的話,就表示經濟弱勢的族群中會有人受害。兩次基測如果比一次基測更公平或對考生更有利的話,為何不增加為三次或十次。

基測篩選門檻的測試方式並不是設計來區隔良窳,多年運作下來不但補習事業跳躍式成長,更造成學生的無奈與無助。

量尺的功能如果是要鑑別學生,就更需要配合考題的設計。每科六十分的量尺設計,近日有專家表達意見,其中論點牽涉許多專業,大多數人不易瞭解其中奧秘,然而專家設計中都往往忽略了考試中最重要的主體也就是考生的權益。

單題配分制與量尺設計沒有好壞之分,單看目的而定。門檻式的測試與分發式的測試,不但目的不同,同時方法也不同。

目前的考題以門檻型為測試方向,出題不但需兼顧「多本」之現象,同時也刻意造成「測不準」的結果。最糟糕的根本問題是拿門檻的試驗結果去作分發式的篩選。量尺每年的浮動性與答錯題的可怕結果,讓考生只好不斷演練,重複性的簡單而機械的解題訓練只是因為不能粗心犯錯。因為粗心犯錯的結果得到的懲罰是殘酷的,多年的努力因為粗心必然毀於一旦。

學生因為甄選方式的扁平而不再追求深入思考的方向,如何不粗心犯錯去反覆學習基本問題,耗費了年少寶貴黃金時間。社會的進步是由有創意的人推動,而由細心的人去執行的,基測的扁平設計使得有創意的人流失了。

當年基測啟動的動機不知何在,一綱多本與基測量尺也看不出必然的因果,如果是為了高中區域化,幾年下來,明星高中並未消失,反而分數愈來愈高。如果是要讓補習事業蕭條,那可能是下錯藥方,補習已變成台灣新的奇蹟。如果是要讓學生「快樂學習」,民意調查反應可能會跌破專家眼鏡。

教育與考試像鐘擺,不斷的在一元與多元的兩端擺盪,考生的青春與國家的未來也就不斷的跟著蹉跎。

【2007/06/22 聯合報】

學者一句話 賜補教撈錢機會

昨日報紙斗大的頭條標題「不考二測,吃大虧」,筆者打工的辦公室一早就陷入了混亂。

有老師家中正好有國三的考生,消息一公布、整個作息時間打亂不說,孩子開始對於自己的成績產生懷疑,從本來篤定考上志願學校,變成不考第二次就退步「千名」的可能,老師很擔心的說要是這樣子,或許孩子就不能只按照自己步調走,光是到圖書館念書不夠,搞不好還要參加考前衝刺班。

一場決定往後三年走向的考試,考生除了本身的努力外,穩定的步調和安定的心也是關鍵要點。

學者應該是在考試後,再提出研究總結和問題,進而為下次的學測作準備,而非在入學考試尚未結束,就攪亂一池春水,尤其是會影響考生心理安定的作為。

家長通常在第一時間接收到訊息,接著將訊息轉達給學生,家長心慌,連帶影響學生也慌,於是開始求助各種心安的方法。

筆者曾經是高中升大學學測的第一屆白老鼠,看過所謂的衝刺班到底是怎樣的光景:就坐在小小的位子上,幾百個人不停的寫考卷、上課,其中不時穿插帶班老師用「激將法」刺激學子的聲音,收費昂貴,有時候甚至要承受一些言語上的羞辱,但是依然有許多人搶著報名,這就是學者們所期待的教改結果嗎?

本來考二次基測,是給學生另一個機會,無奈學者的一句話,變成補教業的另一個機會:撈錢的機會!

【2007/06/22 聯合報】

牛的量尺

發言 : 懿君 
「著相」是世俗的通病,也是教育工作者首要根除的心魔。由「著相」而衍生「比較」的迷思,是中國傳統文化裡牢不可破的陋習。台灣升學主義及補習主義盛行,導致教師教學、學生學習都受到極大的扭曲。大班教學裡,師生關係多流於片面的知識傳遞,教師為趕教學進度常忽略學生的獨特表現及個別需求。在升學主義洪流下學校成為訓練學生考試的場所,也成為大部份學生夢魘的源頭。

學生到校不是真正在接受教育,教師的專業也被窄化為「教書」而不是「教人」。教育成為冰冷的片段知識灌輸過程;不是啟迪希望,帶給孩子信心的感動學習過程。我們的教育從來不為那些不願升學、不適合升學的學生做準備,所有目光與教學方向只為教育資優生,沒想過資優生是佔所有學生多少比率?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李家同教授常為「窮孩子」請命,但懿君更想為多數的「笨孩子」請命!孩子為什麼變笨?老師、家長要不要負責任?「千里馬與伯樂」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三多」考試多、功課多、責罰多以智育掛帥「補習與教育掛勾」的台灣,不只是窮孩子可憐,哪個父母會承認自己孩子笨?學校教不會個個送補習,補習班開得比學校還多,教育部及各學校要不要檢討?立法院諸公對當前的「補習教育」嚴重,該不該個個引咎辭職?

「教師評鑑」的成效與設計,對補習王國的台灣是不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呢?站在教師專業立場,實在有必要重新檢視「教育的本質與孩子的學習」。教育工作的可貴在運用各種原理、方法,協助孩子在溫馨的學習環境中不斷成長變化氣質;而老師的價值就是扮演好導演與推手的角色,運用愛心與智慧提供孩子表演的空間及舞台,使每位孩子不論天資良寡皆能循循善誘中開啟良知良能,促進其身心的健全發展。

面對台灣教育當前的問題,如「考試領導教學」、「教育與補習掛勾嚴重」、「部份教師過度爭權而未善盡義務的種種亂象」 …。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到目前為止還有多少教師認同?教師是「志業」珍貴理念、發心默默付出、仁慈善良的愛,如何配何時代潮流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尊嚴?生命不要求我們成為最好的,只要求我們盡最大的努力。

教育工作是育才修行的聖歌,以前我們擔心學生被分級對待,現在倒過來教師也擔心自己被分級對待,教育最大的獲利者就是窩藏在權力外衣下的既得利益者,其中包括部份家長、教師、行政、官員,長期掌著補教利益不放,讓台灣教育永遠無法正常化教學,揪出來這幫人可不比拉法葉軍購案小攤,台灣人加油啊!

 

 

「劍橋機構」來台傳達公務員福音.........................

100題猜中23題  100分得23分  試題答案不管選B或C  即可輕鬆過關的劍橋英檢????

( 時事評論政治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key&aid=1042253

 回應文章

鄭嵐奇(MYKE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國家機密」淪為黑箱作業時...公平正義誰相信??
2007/06/22 16:43

全國最大規模考試國中基測的公平性,遭到全國最高研究機構中研院的質疑,只見心測中心反咬中研院「不專業」,卻未提出完整的科學數據來說服社會大眾,「誠實為上策」,這是亙古不變的鐵律,事實的真相是什麼?社會大眾等的是學術專業的論證,而非口水之爭。

心測中心既然承認量尺計分有經過「人工微調」,這個事實令人不禁憂慮,如果分數可以人工調整,過去從未公開這個訊息,而且調整的過程是誰參與?誰來決定?如何調整?整個過程不受任何監督,外界是可以合理懷疑,是否有人曾基於私利或為特定人的利益,去調整量尺分數?

當一個應該公正的考試制度,某些資訊被列為「國家機密」,淪為黑箱作業時,要說服廣大考生及家長,基測是符合公平正義,有多少人會相信呢?

國中基測是教育部的政策,量尺計分是心測中心設計的遊戲規則,當遊戲規則說的是一套,內部運作又是另一套時,教育部能再保持沈默,不有所作為嗎?這麼大一個風暴,誰該負責呢?總要給社會大眾一個交代吧!

【2007/06/22 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