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育應否複製社會體制
2012/12/15 21:38:53瀏覽43|回應0|推薦0
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教育從來就不是一件孤立事務。在今日,教育已愈益擺脫其社會公共化、人文價值的性格,而朝向高度功利、精密操控的社會複製功能方向發展。
 
在某些西方先進社會裡,國民義務教育(中小學體制)的運作方式不僅向資本利潤的邏輯臣服,而且在教師的僱用關係上,也日益惡質化。

在今年9月初,美國芝加哥市的全市中小學教師工會發起罷教,約有3萬教師、職員參與這5天的罷教抗爭活動,這是美國自1987年20餘年首次的大規模罷教抗爭。

這罷教爭議,在於美國教育主管當局以嚴苛的學生考試分數標準來評鑑教師教學,並加重教師工作負擔等。

美國教師抗爭的呼籲,主要是要求重建合理的師生關係、重新調整教師工作壓力與尊嚴等。

這勞資爭議所反映的,正是美國教育當局刻意要將公立教育體制導向於學生勤習基本職場技能、壓榨教師如填鴨者的施教。

而非如何培育學生自主意識、自我學習的能力與動機,並在這健康的學習關係中建立有意義的師生關係。

教育,到底是不斷複製既有社會壓迫體制,還是培育學生自主發展?這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我們社會方向應如何選擇的大問題。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最近台灣教育界頻出問題,從學生競爭力、12年國教、到近日學生公然在立法院對教育部長無理「質詢」等,但這些問題絕非是短期治標手段就可掩蓋過去。

那麼,台灣教育問題的根本癥結是什麼?應如何解決?

一言以蔽之,主政者應掌握台灣經濟發展與人力培育的結合關係,以這制高點來規劃當前教育功能,並從而執行有效的教育政策。

也就是說,作為一個資源並不豐富、處於全球嚴酷市場競爭下的台灣,人力培育乃是讓台灣擠身全球市場機制中的關鍵。

有了領袖群倫的菁英、創意才華與才智一般但卻奉公守法、扎實實踐的人才,台灣經濟才有可能轉型成長,而在全球利潤鏈分工中有一席之地。

因此,台灣的教育體制,從幼稚園到博士課程,就必須以分流篩選、集中菁英、因材施教為準則。

具體的說,應如新加坡一樣,在10歲時就開始分流教育,讓適合發展一般技能者,盡早為踏入職場而做準備;而讓能成為菁英領導者,讓社會重點栽培。

一個社會本來就是有人治理、有人被治理。成功的教育就是要複製一個現實有競爭力的優質社會。除此之外,教育還會有更重要的目的嗎?

台灣立報2012.12.9陳安君/大學教師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book679&aid=714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