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南韓教改38年,走回菁英教育
2012/05/27 00:04:42瀏覽5462|回應0|推薦1
晚上十點半,住在南韓第三大城大邱的李效珍,與全班同學,還留在學校苦讀。

雖然表定時間,下午五點下課,校方卻強制要求高三學生參加晚自習,「我唯一能不留校的方法,就是請媽媽跟老師說我身體不好,不然一定要留下來。」

不僅是大邱的公立高中,多數南韓中學都安排晚自習。

家境好的孩子,週末還上兩、三個家教課,沒錢請家教的孩子趕去各種補習班,「我家其實家境不好,但我爸媽覺得小孩學習不能省,拚命工作,忙到常常不在家。」

南韓父母再窮也要富孩子,尤其是教育開支。李效珍是南韓一九七四年推動「平均化」教育政策後,南韓中學生的縮影。

平均化政策的目的,和台灣十二年國教類似:推動公共教育正常化、公私校學費齊一、達到教育多元平等。

平均化取消國、高中統一的入學考試,所有學生按照學區劃分,透過審查在校成績和推薦,就近入學。第一波沒有申請上的學生,就用抽籤來決定學校,藉此來破除重點學校的迷思。

三十八年前,推動平均化教,改採免試入學,的確提高了升學比率。

一九七○年,國中畢業後繼續升學比率七○%,一九八○年提高到八五%,二○○○年達九九·五%。然而,孩子和父母的壓力卻有增無減。

平均化教育政策實施後,遵守規則的公立明星中學光環盡失,卻助長了私立名校的興盛。

即使在平均化政策最嚴格實施的年代,南韓仍存在少數「特殊目的高中」,如外國語高中、科學高中等私立中學,說白了,就是不受政策限制的菁英中學。

一大群家長擔心齊頭式教育,孩子會處在良莠不齊的環境,紛紛讓小孩報考這些特殊高中,即使學費是一般學校三倍,每年總是炙手可熱。

擠不進特殊高中的窄門,就往補習班送。

根據統計,南韓二○○九年的補習費累計高達一百九十億美元,其中存在明顯貧富落差,同一個科目,不同補習班的價差可以達到十倍之多。

南韓學生國小就開始補習,有錢的孩子補三科以上,沒錢的小孩至少也補一科。

八二%中學生課後要跑補習班,《時代》(Time)雜誌將南韓補習班稱為「影子教育」(Shadow Education),形容孩子的學習時間延長到深夜,並扼殺學習時心中的光亮。

對此,首爾政府曾頒布「限時令」,規定補習班上課時間不得超過晚上十點。超過時間,地方人士組成巡邏隊,到各補習班強迫熄燈。

但是,有些補習班卻拉下窗簾、關了燈,把學生帶到更裡面的教室繼續上課。「沒有辦法,大家都是這樣子。」李效珍無奈的說。學生走出補習班的時間,已是凌晨十二點。

南韓延世大學報告顯示,首爾市國高中生每天平均睡眠只有六·三個小時,南韓青少年的幸福指數在OECD成員國中排名最低。

政府對這種情況也很頭痛,不斷改革考試招生方式。比如,大學考試的標準,將高中三年的考試分數平均計分,但補習班第二年立刻開了針對每次期中、期末考試的加強班。

或者,在大學考試中增加面試環節,補習班很快又開設面試輔導班。只要跟入學有關的,補習班什麼都能教。

升高中要審查在校成績,語文、數學、科學等一般科目外,連「家庭」(類似台灣家政課,上課需要考試)都有開班。

許多家長從小學開始,擬定一連串的補習計畫,讓孩子在這場學習的馬拉松賽中,提早開跑。

平均化達到了多元平等的目的嗎?除了成績好、家境好的學生拚命擠入私立明星高中,許多公立中學在入學後的第一學期,就採行能力分班,享有不同資源、待遇。

本來是學校分級,拉近到班級之間。

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思想,存在萬千亞洲父母心中。不僅是南韓或台灣,東亞地區的父母親,總是希望孩子能踩著教育的天梯,走向輝煌的人生。

台灣爸媽希望小孩前進「台清交」,南韓父母心中也有個「SKY」,分別代表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麗大學(Korea University)、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

能拚進這三所頂尖大學,如同拿到三星、LG等大企業的門票,未來半生,至少能衣食無虞了。

相信學歷的價值觀,配合免試制度,帶來一個官員始料未及的嚴重影響:技職體系崩解。

本意是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但家長學生對技職學校缺乏認同感,不願當藍領的心態、加上中學入學資格放寬,使得技術學校紛紛「普通高校化」,轉型為一般學術型高校來求生。

一九九八年後,南韓教育部大量開放高職院校轉型,不僅是教育內容改變,甚至連學校名稱都改到看不出職校的痕跡,高職的特色化辦學​​政策,以完全失敗告終。

也讓本來能在技職路線大放異彩的學生,必須硬著頭皮擠向普通大學的窄門。

平均化教育實施三十多年來,爭議隨著時間越來越多。反對者認為,公共教育無法滿足不同資質、天賦的學生與家長,齊頭式的教育,抹殺菁英學生的發展自由。

此外,平均化加深貧富差距,有錢人送小孩上私立明星高中,請昂貴的家教。一般公立中學的孩子,只能上補習班加強。一九八○年至今,國高中生課後上補習班的比率大幅上升。

南韓教育研究員艾宏歌認為,八○年代,南韓經濟不發達、教育普及率不高的階段,平均化教育滿足了人們追求均等的願望。

但是,整體經濟提升後,各區投入的教學資源、理念、師資不同,這些絕對因素導致均等教育無法公平實施。更重要的是,均等教育的最大弊端——埋沒人才。

對此,南韓政府在一九九六年開始修訂平均化教育的政策,三年後,通過《英才教育振興法》。將英才教​​育計畫分為萌芽期(二○○三年到○七年)、發展期(二○○八年到二○一二年)、穩定期(二○一三年到二○一七年)。

2012年,要讓接受英才教育的學生,達到整體學生的一%,另外,全國英才學校要發展到一千一百所,各科教材​​達到二千七百種,專任英才教師三萬名。

2008年,現任總統李明博上任後,更大刀闊斧的推行英才教育。他認為,二○%到三○%的學生,應透過英才教育實現多樣化。

他預計建立一百所私立菁英高中,提供三○%獎學金給入學新生。另外再設五十所特殊高中,只要考得上,學費全免。

教育平均化實施以來,南韓的考試制度變化了十五次,讓老師、學生、家長都無所適從,最後又走回英才教育的老路上。

曾就讀私立外國語高中,畢業自南韓一線慶北大學的樸珉浩,接受本刊採訪時憤怒的做了結論:「我痛恨這個體制,它讓學生除了考試,什麼都不關心。 」


「南韓教育制度,不用說,是一場失敗!」

商業周刊2012年5月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book679&aid=6490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