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06 09:50:01瀏覽57|回應0|推薦0 | |
推動12年國教,明星學校尤其「建北現象」更受到關注。人本教育基金會邀請學者專家探討「建北現象」。
政大教育系教授馮朝霖提出核心問題:「當校長和教育家,哪個該優先?只強調教菁英,教育家的情懷到哪去了?」 他指出,大學應提供更多通識教育,不應只培養單一專業,這是國際共識;高中怎能以培養單一價值下的「領導人才」為目標,值得明星學校校長省思。 人本基金會3日針對「建北現象」,邀請學者專家舉行研討會。 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史英指出,日前建中主任稱建中的小書包是「狀元包」,覺得建中的每個孩子都是不能輸的狀元,「建北現象」不只是菁英主義,而是「狀元主義」。 中研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吳齊殷引述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理論,學校教育讓階級不斷地被複製,透過學校倡導符合統治階級的價值,最終變成菁英主義。 統治者藉著教育對被統治者說:「順從這個規則,你也可能成為我們的一員。」於是大眾贊同這些規則,階級不斷複製。 他指出,菁英教育是社會利益的分配問題,透過學校篩選,鞏固原來的分配不會被打破。 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同樣質疑這套價值系統。他指出:「很多國家都有明星學校,但不是政府劃出一個『菁英』範圍,而是各校必須找出自己的特色、努力辦學,競爭好的學生。」 他認為,即使是菁英或明星學校,隨時都是處於流動狀態,明星學校仍要認真辦學,找出辦學特色,並非以制度來鞏固既有的優勢,要求政府把成績好的學生丟給學校而已。 「台灣社會有一種迷思,要追逐菁英,卻沒想過,讓這群國中最棒的孩子在一起互相刺激,有些人顯然被踩掉了。」 全家盟榮譽理事長謝國清指出,建中學生在校3年後,進台大的比例只有40%;如果他們是全國PR99的孩子,不是該百分之百進台大嗎? 扣掉出國的、不想唸台大的,這比例仍然不算高! 現行菁英教育的迷思下,犧牲了建北的孩子,也犧牲了非建北的孩子,他認為,應該要發展一種教育制度,讓孩子高中畢業後都有自信,也找到自我。 「台灣引進了各種國外的教育制度,都因『國情不合』的因素而失敗,而這個國情就是狀元主義。」 史英指出,只要少數人有這種心態,就會影響其他人,「就會像看球賽時,只要第一排的人站起來,後面也得站起來,最後大家什麼都看不見,後面的可能還得打前面的!」 他認為,若不徹底檢討、揚棄所謂「建北現象」背後的這股狀元主義和菁英主義,人人都想排除他人,取得更多教育資源,12年國教不會成功。 台灣立報2012.5.3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