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15 03:19:29瀏覽261|回應0|推薦1 | |
法國人很守舊,很以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為榮,2000年後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讓法國面臨必須改變的風暴。
但他們害怕改變的性格,讓這個國家的各種改革極度緩慢的難以進行,胎死腹中的結果更時有所聞。 2000年後的國力明顯下滑,加上近兩三年法國頂尖學院在全球大學的排名一再失利,眼看著美國頂尖大學的排名成績與亞洲大學排名紛紛大邁進,讓法國教育改革的聲浪越來越高。 從一般大學與精英學院的整合,企圖增加學校規模與學生數,讓學術研究發表的數量得以凝聚,有利全球排名。 到大學以下學校課程的通盤檢討,尤其假期過多造成課程規劃的問題,像是上課時數與歐洲其他各國相對比較不足。 但過多的假期又造成每天上課時數較為密集,讓學生感到疲累而學習表現反而不佳。 教育改革的聲浪喊了好些年,也在前任教育部長的努力下,終於出現曙光,但還是不敵大批大學生與高中生的抗議聲浪,讓法國教改一直處在艱難的狀態,教育部長也因此換人。 儘管如此,現任教育部長還是秉持教改勢在必行的原則,追隨前任部長的腳步,持續朝向改革的方向,不願面臨改變、裹足不前的多數學生依然高舉對抗的旗幟。 在現代科技的手機簡訊龐大傳播力量下,彼此將訊息以最短時間、最快速度在街頭傳送著,非常團結的整合力前所未見,讓法國教育改革還是寸步難行。 今年法國在科學、語言與數學三項測驗,相較歐洲各國,成績可說是相當難看,在全歐三十多個國家當中,三項各自排名結果都在中間或中間偏下的位子。 三項平均在全歐是第17名,比起過去他們總是嗤之以鼻的西班牙,三項各自與整體表現只超過兩三名,讓法國這個過去以語文傳統和數理能力著稱的國家顏面大失。 終於讓法國教育部拿出更大的決心朝向教育改革。 除了分析三項都第一的芬蘭與北歐其他國家的教育制度,也把鄰居德國教育拿出來重新研究,最後,以德國教育模式為藍本,做了一項明顯的改革,就是在學校課程中大幅增加運動時間。 這樣的改革,在我這個來自亞洲的外國人的眼中,有種不可思議的感覺。 亞洲的教改總是走向讓學生揹負更多的數理與語言課程,只有更多的習題與演練,一整天不是在教室與補習班,要不然就是在家裡一直操操操的練習,從沒聽過有哪個亞洲國家教改是讓學生走出戶外多多運動的。 而且最有趣的是,一週上課才四天的法國高中以下學生,在每週運動課的量相對亞洲國家已經頗多,每週三不上學日也有許多的校外運動類的活動可以參加。 平日與週末,孩子們自己都走路上下學,溜直排輪與玩滑板車的機會又多,與家人到大自然踏青健行與騎腳踏車也常常在做,法國教改朝向鼓勵學生多運動,起初讓人忍不住感到匪夷所思。 經過幾個月的測試,從所挑選的實驗學校開始深獲好評,到今天擴大到全國各個高中以下的學校,難得一見的得到學生與家長普遍認同的反應。 經過這麼一段時間的嘗試與觀察,最後多數人都接受這樣的改革方向,每個人也樂見這樣的改革方式,這經過德國長時間的實行,雖然曾經一度停頓,最後還是回到過去每天下午都奉獻給運動活動的教育模式。 證明孩子在身體得到足夠的活動伸展下,對腦力的維持有很大的幫助,在學習的效率與效能上雙雙倍增,比起一直長時間埋首在書本上的成績表現,明顯又好又紮實。 法國追隨德國鼓勵孩子多運動的教育方式下,發現法國孩子的確如德國孩子的表現那般,有更積極的學習態度與學習力的表現。 從德國教育模式到法國教改跟著德國模式這樣改,反觀台灣的教改,是不是可以帶給教育部與全民什麼樣的重新思考? 尤其台灣孩子在平均才7小時的睡眠量下,每天的疲憊只有繼續的日積月累,在超大量的課業與課外學活動的吞噬下,只能不斷的記憶。 但沒有足夠時間好好消化吸收下,加上欠缺足夠休息的腦袋,長期處在缺氧的疲倦中,這樣的學習模式,對孩子真的是好的學習模式嗎? 台灣地小人稠,原本就欠缺活動空間,加上孩子上下學大多由家長用汽機車接送,運動量少得很可憐。 台灣的教改應該更進一步以孩子真正的需求為考量,法國追隨德國的教改方向,對我們不啻是一個好參考。 自由時報2010.12.7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