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8/30 16:26:54瀏覽1095|回應0|推薦23 | |
「被偷走的孩子」已經連載完畢,應該已經有人猜出來,這是由哪則社會新聞所改寫的?藉由遺忘的孩子,羽諾一點一點的,找回那個失去的孩子。雖然她喚回了記憶,不過,在撰寫的時候,我卻覺得她不如不要記起。 那些刻意被隱瞞的,不一定適合公開,真相被掩蓋自有其原由,不是每個人都會從這個傷口中走出來。 小說畢竟只是小說,而那個現實中失去孩子的母親,在每個夜晚,我想,仍不免會想起她所失去的孩子。 寫這篇小說,不是想消費那些受傷的靈魂,而是想讓人知道,受害者的家屬有多傷痛?這些傷痛,透過現今網路的催化,只會更深。因為新聞發生之後,我曾經上網追了這則新聞一陣子,發現有些人對於那位失去孩子的母親太過理性,一點都不像失去孩子的母親多有責難,這些言詞無異是再為受傷的心靈灑上高濃度的鹽水。 所謂的悲傷,不一定要呈現,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承受程度,那位母親保持著理智去面對她的哀傷,卻被如此抨擊,忍不住想為她發聲。這篇小說的概念,因而誕生。 她的哀傷,不需要其他人來評斷。更何況,她還有家庭,她還有其他孩子,她除了她的哀傷,她還有很多的事要做,而她保持得如此理智,那是她不容許她自己崩潰。看她在鏡頭的表現,雖然我不認識她,卻對她有心疼與不捨。如果仔細看她的眼睛,就可以看出更多哀傷的訊息。 當然了,不只那位母親,還有那位失去孩子的父親,以及剩下的孩子,還有其它事件的受害者,這些人的悲傷不會消失,不過社會需要給他們一些空間。 而前幾個月也看完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一直沒有寫心得,就一起在這裡發表吧!「被偷走的孩子」有那則新聞的影子存在,而「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像把刀子,狠狠的挖出問題所在,而劇中王赦想要找出答案,說真的,這種事我覺得本來就沒有答案,因為,每個殺人犯有每個殺人犯的殺人原因,沒有一個犯罪緣由的公式,可以去套用在所有兇手身上。 也因此,這些受害者很辛苦,加害者的家屬也不好受,一個人殺人,到底是原生家庭,還是他自己本身的問題?家庭的確是塑造一個人人格的環境,但是,一個成年人將自己所犯的錯誤都推給家庭的話,自己不用負責嗎? 所有的罪行可能都有原因,但所有的罪行都帶來不可抹滅的傷痛。我們既不是受害者,也不是加害者,在這些兇殺的新聞發生之後,又是怎麼看待? 在敲下網路文字之前,也想一想,我們所抱持的正義到底是真正的正義,還是自以為是的正義?每個人都可以當網路法官,在當網路法官前,下筆是不是更加注意?那些看不到的,比起所想像的,還要多的多。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只是我們隨時籠罩在這個會隨時有人犯下罪行的社會,我們是不是也會成為「惡」的那個世界?我們與惡有著距離,也不代表我們是神。 或許我們每個人在看戲的時候,或多或少,心中都有個這個社會請停止犯罪的願望,不過,現實畢竟是現實,還是有大大小小的罪行正在發生。至少至少,我們可以與惡保持距離,並不至於進入惡的世界。 (註:圖片取自網路。)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