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3/07 14:40:13瀏覽323|回應0|推薦9 | |
以前聽過「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但很少聽到有誰能真正地說出個所以然來。科學家即使面對一點也不抽象的「腦」也是很難暢快地剖開來研究清楚,因為剖開後,就無法作用了,必須在腦活著能運作的時候,才能清楚了解腦的能力。這麼說來,所有活著、能動、能思考的人們,都是活生生的研究腦的案例。 在腦面流動、進進出出的是「想法」,尤其是腦會隨著「想法」大大地作用。「腦」會按照所看、所聽、所思考的,而變成某種狀態與模樣。就好比如果玻璃杯裡裝進了黃澄澄的柳橙汁,那麼整只杯子就是黃色模樣,假如裝進的是番茄汁,那只玻璃杯就是紅紅的顏色,那麼如果倒入的墨汁、或是惡臭的水溝水,那想當然,那只杯子看起來就是那個模樣。
人的腦也是如此,看與聽是本能,雖然也有可能看過、聽過就結束,但也會因著想著所看、所聽的內容,使得那些東西大大地占據在「腦」中。甚至即使不去想,但是因為曾經看過、聽過,受到過刺激,好比被踩過的土壤上有腳印痕跡一般,那些都存留在腦中的某一個角落。就好像常聽到很多人即使長大了,還是會對幼兒時期某個場面的景象、氣味、聲音或情緒存有記憶與感受。 更別說是常常思考、常常看到、常常聽到的事物了,那些部份說是「佔據領土」一點也不為過。可是如同一個人的身體吃進甚麼食物,就會逐漸成為那樣的體質一般;比如現在已經證實肉類吃太多人的體質就會呈現酸性,多吃蔬果則會偏鹼性。一個人的腦想的是甚麼通常就會變成那樣的體質,所以才會有人說:要多想一些快樂的事情、感謝的事情,就會變成正面樂觀的個性。 我的老師曾告訴我: 快樂生快樂,憂愁生憂愁。 我想應該也是這樣的道理。 這麼看來,人有想要實現「腦」中事物的本性。換句說話,人如果常常思考某個事物,將那件事物付諸行動的可能性就會很大。因此,若常常思考正向、完全的事物,就會做出正向、完全的行為;但倘若,受到外在所看、所聽、或常思想負向、不義的事物,就會做出負向、不義的行為。 特別是尚未能清楚過濾與分辨正負向資訊的孩童來說,大人的言論與各種媒體的刺激,可以說是「強迫灌輸的思想暴力」。 最近聽到一個比喻,覺得很貼切: 「想法就如同開路。 看看樹木茂密的山吧! 一開始是沒有路的。 一開始只是知道方向而往返個一兩次, 這時,所經過的痕跡還不能知道是不是路。 後來反覆往返幾次,那地方就會形成路, 或是有很多人往返的話,也會形成道路。 也就是說,思考個一兩次不會很明顯, 但若一再地反覆思考,那就會實體化。」
我們都是在自己的腦袋中開路。必須要抓住自己的想法。想法是會流動的水,如果你不去主導,那水就會任意流動,氾濫造成水患或是汙積在某處成為腐水。所以不思考,並不是休息,而是任由想法任意行動,於是腦也會按照那思想的顏色而成為那模樣,於是,身體也會跟著腦的模樣來行動。
對於內心當中懷有夢想的人,既然已經下定決心、決意達成夢想,就要持續思考。是因為在想法中忘記,所以才做不到,是因為沒有藉由思考來研究,所以才會不順利。 這是鄭明析先生所教導的,在腦中開路的成功方法。 picture by photo credit: Petrified Wood via photopin (license)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