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17 02:22:11瀏覽921|回應1|推薦15 | |
中午喝餛飩湯的時候,我盯著餛飩納悶,餛飩被我瞧得渾身不對勁,順遂開口問:「有何貴幹?」 我問餛飩:「你是不是因為長得很像雲朵,擁有滑順柔嫩的外皮,所以又名雲吞呢?就是可以吞的雲的意思。」 大概是嫌我閒來無聊,餛飩一副老僧入定模樣,並不理睬我。 「那餛飩兄是不是這樣子?話說儵跟忽幫渾沌鑿了七竅之後,渾沌反而死了,我想餛飩兄是效法莊子的無為而治,『唯有腦袋未有七竅』,看見沒有七竅的餛飩兄,那結實的腦袋好比愛因斯坦的腦部摺皺,這應該就是餛飩的由來了。」 「非也非也!」餛飩兄總算回我了,我興奮地應道:「雖說你的名字來源不完全如我所言,但是我料想雖不中亦不遠也。」 「北方、江南一帶通稱『餛飩』,廣東說『雲吞』,湖北謂『包麵』,江西道『清湯』,四川叫『抄手』,新疆喚『曲曲』,福建傳『扁食』.......族繁不及備載。 最早起源是在西漢文學家揚雄的《方言》,當中提到『餅謂之飩』,將餛飩歸類為餅的一種,只是內中夾餡,經由湯煮又稱為『湯餅』,直到魏晉時期才稱之為餛飩,到唐朝起開始區分水餃跟餛飩的不同。 傳說24氣節中的『冬至』是整年中的最長夜,在盤古初開之際,四方渾沌,對照現今的餛飩模樣:把餡料包藏在裡頭,外層裹著厚厚的麵皮,正巧與冬至氣象不謀而合。明朝程登吉(字允升)編撰的《幼學瓊林》載明:『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有一說是在據此結束渾沌之時,大開宇宙四方,取其諧音『渾囤』,意為糧食滿囤,出處則不可考。 另有此云。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來襲,其中以渾氏和屯氏為首,最為凶狠。民眾為發洩恨意,將肉餡用麵粉皮裹起壓扁,取『渾』與『屯』諧音,作為『餛飩』。 尚有民間傳說,某年代的昏庸皇帝聽信奸臣謠言,這位人稱『潘素水』的奸臣潘奇,聲稱只要吃百種飯就可以增壽延年成仙。」 我插話:「是肚子脹死的吧?」餛飩兄沒有五官但我肯定他心中皺了眉頭,頓了頓,續道。 「在殿試眾多藝高廚師之後,蘇巧生雀屏中選,可歎他做完99道菜,卻怎麼也生不出最後一道菜,在暗自傷神之際,他隨便將菜案上的肉與菜剁一剁,再用白麵皮包了起來,放到熱水煮熟,便獻上第100道菜給皇上,沒想到昏君說從以前到現在這道菜最入他的味!」 「真沒品味,剩菜也說好吃。」餛飩兄已經練成不把我話當回事的絕技。 「事後皇上詢問蘇巧生這個扁扁的東西是什麼玩意兒?他隨口說是扁食。」 「這就是扁食的來由?我猜蘇巧生用這道料理暗諷朝政。他恨昏君,所以將肉視為皇上,剁碎成肉餡、蹂躪壓扁,再把奸臣『潘素水』,當作『白清熱水』煮皇帝這塊『昏庸之肉』,不甚快哉?」最高境界:我惡歸我惡,餛飩兄說餛飩的。 「傳聞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告老還鄉時適逢大雪,見南陽白河鄉親窮苦,冷到耳朵都凍傷,便號召弟子在南陽官東塔搭醫棚,用羊肉、辣椒、藥材熬煮,撈出食材後剁碎,最後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煮食,當時叫做『趨寒矯耳湯』,吃完後鄉親耳朵都治好了,往後百姓學著做,『捏凍耳朵』的習俗也傳下來了。」 「文謅謅的,怪饒舌,趨寒是不錯,但是矯耳,是因為自古人就深信吃什麼補什麼嗎?吃豬腦補腦的人不感覺,究竟自己是變聰明還是變笨啊?」 「眾說紛紜,說餛飩不如吃餛飩。」餛飩兄給得真是個好建議,餛飩湯搭配小白菜,灑上些許白胡椒粉,風味絕佳!不趁此時吃了,再等何時?再說,熱騰騰的湯都快涼了。 再會了,餛飩兄!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