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10/24 00:07:42瀏覽2244|回應19|推薦196 | |
詩人陳黎有一本文集《偷窺大師》,寫的是他對知識和人性的好奇。 他說:「偷窺是一種含蓄而微妙的藝術,迂迴永遠勝過公開,暗示永遠勝過明示,局部永遠勝過全景。」 我覺得他把偷窺的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 人生有許多事都是從無意間的偷窺得到啟發,後來就一發不可收拾,變成習慣性的「偷窺狂」。 陳黎從幼稚園起展開他的偷窺之旅,從小孔或縫隙之間偷窺到的人生風景,豐富了他的創作人生。 對於創作者來說,偷窺成為一種刺激創意的來源之一,甚至把剎那變成永恆的美感。 電視、網路盛行後,人類的偷窺範圍更是無限擴張。人們在網路上寫日記、留言、談論隱私、公布私人的圖片影像,然後互相窺看(提供窺看,也窺看他人)。仔細想想,其實每個人都不知不覺成為偷窺癖者。 在《偷窺狂的國家 》(Voyeur nation : media, privacy, and peering in modern cultur)書中,作者Clay Calvert說,我們成為偷窺狂國度的一員。我們喜歡監看別人隱私、私人情事、秘密,及骯髒的過去。 這是集體偷窺的行為。 電影中關於偷窺的主題也很多。 英國驚悚電影《偷窺狂》和希區考克的經典名片《驚魂記》,完成的時間相近,內容也都觸及到幼年成長心理遭到扭曲的男主角,在成年後偷窺虐殺女性的變態行為。 《偷窺狂》比《驚魂記》更直接地帶領觀者進入主角殺害女性的現場外,甚至還要參與他觀賞虐殺紀錄而獲得高潮的儀式,在結尾見證他恐怖的自虐救贖。 這是恐怖變態的偷窺。 另一種偷窺比較可愛單純: 奇士勞斯基的《愛情影片》,敘述一個19歲的男孩瘋狂暗戀對面公寓的一個女子,他每天用望遠鏡偷窺那女子,看她練舞,看她繪畫,看她的身體,也看她和男友親熱。 暗戀的表現形式走到了極端,變成了偷窺癮。暗戀之純粹,在於不求結果,把自己鎖在一個單向的關係裡。 對特定對象的偷窺,算是一種愛嗎?也許是,不過也很危險,暗戀很苦澀,獨自咀嚼這些苦。一旦化暗為明,悲劇往往就不可避免了。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