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04 23:12:43瀏覽374|回應0|推薦0 | |
拜讀年前沈靜 女士大作「家庭教育新趨勢」,談到美國學者亦開始注意到家庭教育對孩子人格發展的重要性,在 沈 女士的文章中特別指出這一代的孩子嬌生慣養、驕縱、任性、不懂禮貌、不守規矩、目無尊長等等,而這種只有自己,欠教養,毫無公德心的現象已經形成社會風氣,幾乎隨時、隨處可見,大家也就見怪不怪,習慣成自然了。
讀了這斷慷慨陳詞,內心實有錐心之痛,我國近數十年來,國家飽經憂患,同胞受盡異族、軍閥、日寇的殘害與折磨,社會動盪不安,慘受砲火洗劫,唯一能使先聖、先賢、列祖、列宗安慰的是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教育,仍然一脈相傳;曾幾何時,我們偏安於復興基地,由於政府力行 國父的民生主義經濟建設,卅餘年的慘澹經營,竟將資源極度缺乏的臺、澎、金、馬建設成功為世界矚目的貿易大國。 遺憾的是我們這土生土長的一代讓民族堅靭不搖的法寶—家庭倫理教育—繼續延續下去,一味追求物質的享受,沉醉於聲色之中而不自覺,為了改善家庭生活,只顧拼謬賺錢,再加上社會形態的轉變,生活水準的提高,婦女地位的提昇,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使得家庭中各個成員無法妥善適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因而父親在外忙於工作、應酬,母親亦成了職業婦女,將學齡前最重要的親子教育( 沈 女士所提到的『零歲教育』)托交給托兒所、幼稚園,因此托兒所如雨後春筍般的先後設立,可惜的是絕大多數為未立案的地下幼稚園,由她們去替代父母對子女的親子教育,其後果實令人擔憂。 再說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時間減少,親情自然疏離,做父母的為了補償自己內心的歉疚,只好以放縱、任性來姑息子女,對無的孩子之任何過失不忍苛責,試想子女在如此的環境和父母溺愛心態下怎能正常成長呢?子女們自小只要能在放學後看到父母的迎迓笑臉已是難能可貴,何能奢望父母天天回家吃晚飯,因而子女們能不成為「鑰匙兒童」,飯後可自行收看電視,成為一個標準的電視兒童,已是非常幸運了。 幸好在我們的社會上仍有不少的家庭職業婦女,在白天忙於工作後,下班回到家中,又得拖著疲憊的身子做家事及相夫教子,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親情的溫馨。並且使孩子在正常的生活教育下成長茁壯,否則我們的社會風氣將比目前的情形更糟。 前面提到土生土長的一代,再說得明白些,也就是五十歲以下的夫婦,不容諱言的,都接受過上一代父母的中規中矩之嚴格家教,也就是守分的教育,譬如敬老尊賢、長幼有序、食不言、寢不語,走路不左顧右盼,起床後睡覺前必向長輩請安,用餐必須等全體到齊方可開動等……。不勝枚舉,這些經常受到的耳提面命的教誨,如今到了我們這一代竟然中止了,怎不愧對社會責任呢? 沈 女士提到她的親朋好友中,有卅多歲的人,見面連招呼都不打,這不正是時下一般的普遍現象嗎?相反的,如果你在社區中走在路上,突然向一位每天見面的鄰居點頭微笑,或許會讓他受寵若驚的不知所措,這不是教育程度高低的問題,過去的農業社會,每個人見了面,不論認識與否,都會親切的問上一句「早哇!」或「呷飽沒?」他們雖然書讀不多,但進退應對的禮貌相當週到。如今每個國民至少受到國中的教育,卻見面如同陌路,都不懂禮貌,足證家庭教育的式微。 筆者身為教職,說來令人臉紅,有少數同仁在校園中相遇,彼此亦相應不理,看在學生眼中,不亦起而效尤嗎?上樑不正下樑歪,做父母的不與鄰居打招乎,做師長的不能成為學生的榜樣,又如何教導孩子們懂禮貌呢? 因此,誠摯的呼籲家長們,勿僅以回家吃晚飯為已足,從現在起,開始以身作則,就從電話禮貌開始,做兒女的榜樣,借用塞 蒙德 夫人一句話「今日工商社會中父母與子女間的溝通應重質不重量,而人類追求快樂的標準,應是精神上而非物質上的。」 現今社會每個人都很忙碌,父母子女不可能像老祖母時代,大家於黃昏時圍坐在樹蔭下,聽父母擺龍門陣或講神話故事,父母要擬訂次日的工作計畫,孩子們在升學壓力下有寫不完的作業,但是做人處事的基本原則,父母不可省略不教,生活教育必須指導,尤其是父母本身的言行,是兒女們最佳的肢体語言教育,現在的孩子領悟力比過去的孩子要強多了,只須父母施以適當的言教與身教,我們的社會風氣才有改善的希望。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