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現在卻被過去的記憶所控制
我們生活在現在的世界,但卻被過去的記憶所控制,我們的眼睛所視、鼻子
所聞、耳朵所聽..... 我們所經歷的應該是最新鮮的,然而大腦卻在我們的
記憶庫中搜索過去相似的經驗,然後照著過去處理過的方式來因應。這就是
為什麼大多數的我們都一直生活在一個「重覆」而非「創造」的歷程裏。
凡來自記憶的東西都是陳舊的,因此其中沒有自由。
一個不被記憶痲痺的心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賴聲川教授在他著作的「創意學」中提到,他曾向「西藏生死書」的作者索
甲仁波切請教創意。仁波切的回答是,創意需要空間,這空間存在佛法所稱
第六識和第七識之間的裂隙,在這裂隙中,偶而會露出這種內在空間。
在這裡「創意」需要自由,一種不被慣性所控制的自由。
就佛法觀點,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前五識屬感官意識,第
六識就是一種單純的覺察能力,是由前五識感受到事物時的覺察力。
第六識純淨的覺察很快的就被送到第七識,和心中其它的概念思維、記憶連
結,就形成了思想,外在的事物對個人開始產生意義。這時情緒附著在感官
之上,形成好惡,也就是貼標籤。
前七識的所有資料最後都會被送到第八識,第八識叫「阿賴耶」又稱種子識
,是一個神秘而龐大的儲藏室,也是創意神秘泉源之所在。若無第八識,則
前七識亦不起作用了。
第七識叫末那識,它的特性就牢牢地執著一個我,一個由身心活動所形成的
虛幻的我。愈是執著,接觸外界事物的時候,愈是能很快將事物和自己連結
,都貼上了我們自己的概念。
由於受到第七識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們受過去的「慣性」所主宰,一直沒辦
法真正的去「創造」──活出真正的自我。而這個「慣性」正是我們一般所
謂的「執著」、「幻象」或「俗世價值」等等字眼,它們其實都是同義字。
在「聖境預言書」中,作者把因這種慣性、幻象而產生的行為稱作「控制戲
」。『…我們老是重複一個場景,中斷了整個人生大戲的進行。如果我們成
天只知道重複某一場戲,那麼我們人生的整齣戲就進行不下去了,其他場景
,尤其是充滿各種機緣的冒險戲,也就沒有演出的機會。』
賴聲川教授說,如何拉開第六識和第七識之間的裂隙、空間,讓第六識純粹
的覺察停留,不要瞬間轉換到第七識的立即反應、貼標籤、情感附著等。
如何延長這時間、讓好惡、正面或負面的偏見無法立即作用?
索甲仁波切說,要想辦法拉開第六識和第七識之間的空間。那就必須放下自
我,放下自我就是延長「純淨覺察」,才能看見事物的原貌,,當這個裂隙
拉長,空間拉大,心的空間就擴大。
簡單的說,就是要放下,這樣我們才不會被過去的記憶所控制,才不會被我
執著鼻子走,才能真正的活出自己(真我)。
參考資料:賴聲川的創意學
聖境預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