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舊砲台戰略佈署
2006/02/27 15:24:16瀏覽629|回應0|推薦3

滬尾砲台建造的時間是在中法戰爭之後,劉銘傳有見於淡水港做為台北城門戶的重要性,而有必要建造滬尾砲台。在同時期建造的有台南的「億載金城」,高雄旗津的「威震南天」和澎湖的「西台古堡」等。

滬尾砲台藏兵洞的設計是圓弧型的屋頂,這種建造方式的炮台是屬於砲台第二代的建築特色,西台古堡亦屬之。砲台第一代的建造方式是在牆頂架設木頭橫樑做為屋頂支撐,屋頂則是灌鐵水泥再覆蓋泥土,「億載金城」和「威震南天」是第一代的砲台,缺點是當木樑壞朽之後,屋頂就攤塌下來。圓弧型屋頂是由磚塊疊成,將屋頂的承受力傳遞到兩邊的牆上,牆的設計要厚重,以承接垂直的重力和橫向的側推力。

做為港口防禦工事,砲台位置選擇是要考慮到戰術上的靈活調度和搭配,所以在一個區域內要建立很多座砲台。以砲台的海拔高度來分,可分為高、中、低三類,又以隱密性來說,又可分為明砲台和暗砲台。在作戰時,砲台開砲後,就等於把自己的位置曝露給敵人知道,敵艦必然會反擊,這時,船艦會調整艏向,將火力向著岸上的目標,開始反擊,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本艦的受彈面積。

以淡火河口砲台位置的分佈來說,設在觀音山八里大概有兩個砲台,淡水河口現在的燈塔附近建有一個低位的明砲台,稱為白砲台,沿著現在高爾夫球場西邊外緣,就是現在砲台公園內,至少有兩個砲台,滬尾砲台是這一區防禦砲台群中位置最高、火力最強大,而且最為隱密的一個砲台。

滬尾砲台分為內緣和外緣兩層,內緣(又稱子牆)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城堡本身,而外緣(又稱母牆)則是圍繞在城堡外的一圈土堤,可以吸收掉爆炸力,減少破壞力。當時土堤上應該是種有樹木,所以從海面上是無法看滬尾砲台的位置的。

以這種佈置來看,作戰時先發動攻擊的應該是八里那邊的砲台,先去引起敵艦反應,調整船向反擊,如此再由滬尾砲台發炮攻擊,再觀測彈著點,修正誤差,再發砲,會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來瞄準,而敵艦要轉向反擊,需耗費較多的時間,如此對我方勝算就會比較大。

從港口防禦觀點來看,砲台位置的選擇,應是全面性的,而不僅只在港口。以基隆港來說砲台分佈就有外、中、內三層之分。外層自北邊起有大武崙砲台,防衛北方海面,白米甕砲台防衛港口的北方出口,社寮砲台和槓子寮砲台防衛八斗子和碧砂漁港一帶,中層砲台應屬二砂灣砲台,就是「海門天險」,由此腑覽基隆港口和內港、了無遮蔽。內層是獅球嶺砲台,位置在中山高速公路進入基隆的大業隧道上方,此砲台扼守著基隆通往台北府的要衝之上,為基隆港砲台群的最後一道防線。

淡水河港的砲台分佈從戰略觀點看,也應該有類似的佈置,外層應是設在河口南岸八里的砲台群和北岸的滬尾砲台群,分別防守淡水河口的南北方。中層的應該是自白砲台開始,分佈在淡水鎮和觀音山面向淡水河的據點上,現在多數已不可考據。內層的砲台現在還找得到的有關渡基督書院內的砲台遺址,此處河面狹窄,是船隻進入台北府的門戶。

(李乾朗教授演講筆記)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ndia&aid=18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