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書劄記】《歷史意義與方法》讀後
2005/06/29 11:54:31瀏覽530|回應2|推薦6

 史學家並未想對人類的存在有更好的解釋。但至少他盡可能去尋求人類存在的答案。歷史並不保證錯誤不再重現於未來,卻要指出過去屢犯的錯誤。
   ——Donald V. Gawronski,《歷史意義與方法》,頁13。

  美國史家葛隆斯基(Donald V. Gawronski)為了讓初入大學的新鮮人對史學有一基本的認識,特別將課堂講稿集結成書以饗讀者。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歷史意義,介紹史學的定義、研究問題與歷史哲學;二是史學方法,介紹歷史寫作的格式、注釋,與歐美等國史學發展的概況;三是書目指引與附錄,讓對相關主題有興趣的學子延伸閱讀所用。由於本書稍舊,第二部分所介紹的格式稍異於今,且為美式的註解,便略過不讀了。

  首先,作者認為「歷史是一門範圍很廣的學科,但這不是因為它包含的時間太長」(p.7),所言甚是。現今史家大多以一至兩個時代為斷線,再旁及其他學科(如教育、文化、政治等)的內容進行研究,所以作者認為史學研究的範圍廣,但包含時間不長,此理可明。關於歷史與哲學的關聯性,作者說道:

 史學家常藉研究事情的變遷和複雜的史料來探求永恆的基本因素或人類存在的原則。對每一項尚不知的人類過去事件,必須發掘其內蘊和意義。不斷的找尋此事所以發生的理由。為了順利處理眼前之事,必須了解過去。如此觀來,史學家也帶有一點哲學家的成分,因為他研究的是基本的道理。但他的學說卻是建立在具體事物上的哲學,不只是觀念和思想的兩種而已。(p.8)

  雖然作者認為「為了順利處理眼前之事,必須了解過去」,但許多的歷史研究剛開始的時候並無所謂「眼前之事」要處理,而是透過進一步閱讀後才發現問題所在,透過深入研究後才與現今的事物有某種呼應與對照的關係,如此看來,此句話的因果關係似乎有待商榷。接著,作者又寫道:

 歷史並不主張解決問題,他只要鑑定問題並指出問題何以發生、何時發生與如何發生。當以絕對的偶然性和機會對人類過去作一膚淺說明時,歷史正是研究人類過去神秘而複雜的事。(p.11)

  史家對於其他學科企圖將人化約為數量、將時代化約為週期等說辭,向來抱持懷疑的態度,但這並不代表史家不要答案,只是史家不要簡單的答案,簡單的答案只會鈍化人的思維,易於為人所利用。關於此點,後文又補充說明道:

 同學應注應,切勿罔顧客觀,而急遽地拒絕接受任何歷史解釋。不論史學家有多誠實,他的著作必是自己環境、教育和價值結構的產物。而他對歷史的解釋就是個人信仰和人生觀的結晶。若說這些因素未曾深深地影響其著作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些最忠實的撰史者也許就是錯誤最多的人。(p.20)

  歷史學家相信,也懷疑他們所相信的,在相信與懷疑的兩極拉扯中,竭盡思慮地設法還原出歷史的原像,這是史學家不得不然的宿命,也是研究歷史的樂趣所在。

2003.10.27.

推薦閱讀:容繼業 譯,葛隆斯基(Donald V. Gawronski),《歷史意義與方法History: meaning and Method》,台北:幼獅文化,1974。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iader&aid=20601

 回應文章

項梁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敬答行者兄
2005/07/01 14:16

  所言甚是,不過或許不止於此。優秀的史家還可能是個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民俗學、天文地理、兵法韜略、水利建設……等眾領域、各學門集於一身的百科全書人(如司馬遷)。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史學研究早已高度分工,研究範疇因著研究區塊的分劃而日益縮小,如今通才的學術成很可能就比不上專才了。

  不過若將這些學科的內涵視為現今史家應具備的素養(類似大學通識教育的精神),倒是可以的。

  作品是否能千古,有環境的因素(藏書地點是否合宜?是否有兵燹盜亂?)有本質的因素(所記載的史料是否為人所看重?是否有時代性?)自然也有作者的因素,倘若這位史家的史才、史學、史識的涵養為後人所看重,他的作品往往可以被多角度地解讀。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文學系、哲學系的學生也讀《史記》、《國策》、《春秋》的原因了。

  很高興能跟行者兄就史家的身分問題相互討論。


風城行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To 向良
2005/07/01 11:56

一位名流千古的史家,嚴格說來,其本身也是一位集文學、藝術與哲學於一身的優秀作家,對否?

風城行者 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