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部》《經集》
2023/02/23 22:04:39瀏覽202|回應0|推薦0

《小部》【禪世界版】kn-5經集1

KN.5.1、KN.5.2、KN.5.3、KN.5.4和KN.5.5。
《小部》【禪世界現代漢語完全版】KN.5《經集》1

禪世界譯

《經集》是最接近原始佛教的早期佛教的經文彙編,屬於巴利語三藏《小部》,列在經藏《小尼柯耶》的第五部。它匯集了部分早期佛教經文,其中多數經文的產生年代相當古老,有的甚至是最古老的。《經集》分為五品,七十二章,共1149偈誦。《經集》禪世界版參考了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的元亨寺古漢語版本、郭良鋆的現代漢語版、Thanissaro Bhikkhu和菩提比丘(2017)等的英譯版本。禪世界版的宗旨:在忠實於南傳尼柯耶的文句和含義的前提下,用流暢的現代漢語為同修提供一個便於閱讀和理解的當代版本,讓更多的人獲益於佛陀的真切教誨。【南傳尼柯耶禪世界現代漢語版】最終將出版電子書,並由禪世界不斷修訂完善,在禪世界網站上供自由獲取。歡迎批評和建議。

章號:KN.5.mn – m: 品號(1-5); n: 在該品中的章號。
經句號:Snp.mo – m: 品號(1-5); o: 該經句在《經集》中的序號(1-1149)。

版本:1.0版;2019.09.30-2021.01.21-MG。
《小部》【禪世界版】KN.5《經集》1
第一品蛇品(KN.5.1)

KN.5.1.1-5.1.12 (共十二章)

Snp.1.1-1.221
KN.5.1.1 第一章 蛇經

Snp.1.1 除去已生起的憤怒的比丘,猶如用草藥除去一旦擴散開的蛇毒一般:拋棄此岸和彼岸– 就像一條蛇蛻去衰老的皮那樣。

Snp.1.2 已完全切斷貪欲(lust)而無跡可尋(without leaving a trace)的比丘,猶如摘取生長在一個池塘里的一朵蓮花一般:拋棄此岸和彼岸– 就像一條蛇蛻去衰老的皮那樣。

Snp.1.3 已完全切斷渴愛(craving)而無跡可尋(without leaving a trace)的比丘,猶如使快速流動的溪流枯竭一般:拋棄此岸和彼岸– 就像一條蛇蛻去衰老的皮那樣。

Snp.1.4 已完全掃除狂妄我慢(conceit)而無跡可尋(without leaving a trace)的比丘,猶如一道洪流掃除一座十分脆弱的蘆葦橋一般:拋棄此岸和彼岸– 就像一條蛇蛻去衰老的皮那樣。

Snp.1.5 存在狀態(states of existence)中找不到核心(finds no core)的比丘,猶如在一棵無花果樹(udumbara tree)中沒有找到花朵一般:拋棄此岸和彼岸– 就像一條蛇蛻去衰老的皮那樣。

Snp.1.6 沒有內向的激怒(irritations),如是超越了種種存在狀態(such and such states of existence)的比丘:拋棄此岸和彼岸– 就像一條蛇蛻去衰老的皮那樣。

Snp.1.7 燒毀了雜亂的眾思想(thoughts),內在完全地運用(exercise)而無跡可尋(without leaving a trace)的比丘:拋棄此岸和彼岸– 就像一條蛇蛻去衰老的皮那樣。

Snp.1.8既沒有跑得太遠,也沒有折回的比丘,超越了這一切混亂擴散( transcending all this complication / proliferation) :拋棄此岸和彼岸–就像一條蛇蛻去衰老的皮那樣。

Snp.1.9 既沒有跑得太遠,也沒有折回的比丘,了知此世間“這一切都是虛妄”:拋棄此岸和彼岸– 就像一條蛇蛻去衰老的皮那樣。

Snp.1.10 既沒有跑得太遠,也沒有折回的比丘,沒有貪婪(greed),因為“這一切都是虛妄”:拋棄此岸和彼岸– 就像一條蛇蛻去衰老的皮那樣。

Snp.1.11 既沒有跑得太遠,也沒有折回的比丘,沒有貪欲(lust),因為“這一切都是虛妄”:拋棄此岸和彼岸– 就像一條蛇蛻去衰老的皮那樣。

Snp.1.12 既沒有跑得太遠,也沒有折回的比丘,沒有厭惡(aversion),因為“這一切都是虛妄”:拋棄此岸和彼岸– 就像一條蛇蛻去衰老的皮那樣。

Snp.1.13 既沒有跑得太遠,也沒有折回的比丘,沒有妄想痴迷(愚癡; delusion),因為“這一切都是虛妄”:拋棄此岸和彼岸– 就像一條蛇蛻去衰老的皮那樣。

Snp.1.14 沒有潛在傾向性的比丘,他的不善諸根(unwholesome roots of )已被根除:拋棄此岸和彼岸– 就像一條蛇蛻去衰老的皮那樣。

Snp.1.15 沒有出於將他領回此岸的不幸所生狀態(no states born of distress)的比丘:拋棄此岸和彼岸– 就像一條蛇蛻去衰老的皮那樣。

Snp.1.16 沒有出於將他系縛於存在的願望所生狀態的比丘:拋棄此岸和彼岸– 就像一條蛇蛻去衰老的皮那樣。

Snp.1.17 己捨棄五蓋(貪嗔睡憂疑), 沒有困擾,跨越煩惱,沒有痛苦的比丘:拋棄此岸和彼岸– 就像一條蛇蛻去衰老的皮那樣。

【注】:郭注:“五蓋(Pañcanīvaraṇa)是指貪欲蓋(Kāmacchanda, 對感官對象的執著),瞋恚蓋(Abhijjhāvyāpāda, 由於慾望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忿怒),睡眠蓋(Thīna -middha,昏沉遲鈍),掉悔蓋(Uddhacca-Kukkucca, 焦急憂慮),疑法蓋(Vicikicchā,懷疑猶豫)。”

第一章蛇經終。
KN.5.1.2 第二章特尼耶(Dhaniya)經

Snp.1.18 牧人特尼耶說道:

“米飯已經煮好,

我也已經擠完了奶牛。

我和我的家人

一起延摩喜河(the Mahi)岸居住。

我的小屋有頂,我的火己點燃(kindled):

那麼,如果雨神(sky god;天空之神)願意,就下雨吧!”

Snp.1.19 世尊說道:

“我毫不激憤(boil with anger),

我的荒蕪(barrenness)已經消亡,

我延摩喜河岸住一夜,

我的小屋露天無頂,

我的火已熄滅:

那麼,如果雨神願意,就下雨吧!”

Snp.1.20 牧人特尼耶說道:

“沒有發現牛虻和蚊子,

牛群在水草茂盛的濕地牧場上漫遊。

它們能承受降落的大雨:

那麼,如果雨神願意,就下雨吧!”

Snp.1.21 世尊說道:

“我己紮好了製作精良的木筏,

我已征服了洪流,渡過而抵達彼岸。

我不再需要木筏:

那麼,如果雨神願意,就下雨吧!”

Snp.1.22 特尼耶說道:

“我的妻子柔順、迷人而不輕浮,

長期與我一起生活。

我沒聽說她有任何罪惡:

那麼,如果雨神你願意,就下雨吧!”

Snp.1.23 世尊說道:

“我的心柔順、解脫,

長期受到培育和調伏。

在我身上找不到任何罪惡:

那麼,如果雨神你願意,就下雨吧!”

Snp.1.24 特尼耶說道:

“我自己僱傭自己,

我的兒子們和睦地生活而沒有疾病。

我沒有聽說他們有任何罪惡:

那麼,如果雨神你願意,就下雨吧!”

Snp.1.25 世尊說道:

“我不為任何人所僱,

我憑自己覺醒的獲得漫遊這整個世界。

我不需要任何薪水:

那麼,如果雨神你願意,就下雨吧!”

Snp.1.26 特尼耶說道:

“我擁有母牛和未斷奶的(suckling)小牛,

帶小牛的母牛和繁育母牛,

以及統領牛群的一頭大公牛:

那麼,如果雨神你願意,就下雨吧!”

Snp.1.27 世尊說道:

“我沒有母牛和未斷奶的(suckling)小牛,

也沒有帶小牛的母牛和繁育母牛,

我也沒有統領牛群的一頭大公牛:

那麼,如果雨神你願意,就下雨吧!”

Snp.1.28 特尼耶說道:

“木樁深埋,搖撼不動。

這些嶄新的蒙草(Munjia)韁繩(halters),編織結實,

就是未斷奶的(suckling)小牛也不能掙斷:

那麼,如果雨神你願意,就下雨吧!”



Snp.1.29 世尊說道:

“猶如一頭大公牛那樣,我掙脫了束縛;

猶如一頭大像我切斷了腐藤(the rotting creeper)。

我將永遠不再投胎:

那麼,如果雨神你願意,就下雨吧!”

Snp.1.30 頓時烏云密布,雨水傾洩而下,充滿了低地和高地。聽到傾盆大雨聲,特尼耶說道:

Snp.1.31

“我們見到世尊,

確實獲益巨大!

那個具足眼力者!我們皈依你!

大牟尼!願你成為我們的導師!

【注】:郭注:“牟尼(muni)是古代印度對聖人的尊稱。佛教中常為修禪者的尊稱。”

Snp.1.32

我和我的妻子都很柔順,

讓我們在善逝的指引下過著精神生活。

讓我們超越生死,

結束痛苦和磨難。”

【注】:郭注:“梵行(Brahmacariya)在婆羅門教中是指婆羅門生活四階段(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和遁世期)的第一階段,即從師學習階段。在佛教中泛指擺脫世俗爭執的清淨生活。善逝(Sugata)是佛陀釋迦牟尼的稱號。”

Snp.1.33 惡魔波旬說道:

“那些有兒子們者

因兒子們而歡喜;

那些擁有牛群者

因他們的母牛們而歡喜。

一個人的歡喜來自獲取執著,

因為一個沒有獲取執著的人,不會有歡喜。”

Snp.1.34 世尊說道:

“那些有兒子們者因兒子們而憂慮;

那些擁有牛群者因他們的牛群而憂慮。

一個人的憂慮來自他的獲取執著,

因為一個人沒有獲取執著,就不會憂慮。”

第二章特尼耶經終。
KN.5.1.3 第三章 犀牛獨角經

Snp.1.35 對所有眾生放下棍棒,甚至不傷害其中任何一個,不期望子嗣的一個人,怎麼還會期望有一個同伴呢?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注】:印度犀牛不像非洲犀牛,只有獨角。獨處,獨行,獨居,如犀牛獨角。

Snp.1.36 對形成了很多羈絆(bonds)的人來說,存在喜愛(affection);緊隨著喜愛(affection),生起這痛苦(this suffering)。洞察喜愛帶來的危險,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37 同情自心所親愛的朋友們,一個人的心意(mind)陷入同情的糾纏,而捨棄(forsakes)良善。看見在親密關係當中的危險,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38 對妻子們和兒子們的擔心,就像攤開的的竹子互相糾纏。猶如一顆竹筍不會卡住一般,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39 就像在山林裡的一隻無拘無束的鹿,它想在哪裡就在哪裡啃草一般,一位智者註重自由,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40 在夥伴之間,無論休息,站立,前往,還是旅行,身受各種要求之害。注重別人不會垂涎的自由,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41 在夥伴之間有娛樂和友愛,對兒子們有豐富的喜愛。預想與親人離別而感到不願,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42 在四方之處毫無惱怒,無論所得都滿意自足,忍受患難無所畏懼,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43 甚至有些出家人和那些在家人,他們難以善待相處。不必為其他人的子嗣擔心,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44 拋棄在家人的各種標誌,猶如一棵葉子落盡的俱毗陀羅樹(kovilara tree),謹慎者斬斷所有在家人的束縛,英雄啊,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注】:郭注:“俱毗陀羅(Koviḷara)是天國的一種神樹。”

Snp.1.45 如果一個人找到一位明智的伙伴,一位品格端正而果斷堅決的同行旅人,在克服一切險阻後,應該與他愉快地和充滿正念地同行。

Snp.1.46 如果一個人找不到一位明智的伙伴,一位品格端正而果斷堅決的同行旅人,那麼就如一位國王拋棄所征服的一塊疆域一般,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47 是的!我們稱讚夥伴情誼,應該選擇那些優於自己或同於自己的人為夥伴。找不到這樣的伙伴,就像無咎飲食者,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48 已看到一位金匠精心打造的一對亮閃閃的金鐲,在一隻手臂上相碰撞,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49 如是我有一位伴侶,也會有甜言蜜語或言語摩擦。留意到這種將來的危險,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50 因為感官享樂,優雅、甜蜜和迷人,並以它們的繁多花樣,蠱惑人心。已在感官享樂的繩索中看見這種危險,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51 “對我來說這是一種災禍(adversity),沸騰(boil),災難(disaster),疾病(illness),一隻利箭和一種危險。” 已在感官享樂的繩索中看見這種危險,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52 冷熱飢渴,風吹日曬​​,牛虻和蛇:已耐心地忍受所有這些,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53 猶如一頭捨棄了它的象群的大象,背部寬碩,蓮花一般,傑出– 會在山林裡自由自在一般,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54 熱衷交往的人並不能獲得片刻解脫。留意太陽親族所說的話吧,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注】:郭注:“太陽親屬(Ādiccabandhu)指佛陀,因為佛陀的祖先屬於太陽族。”

Snp.1.55 ”我已超越諸見(views)的扭曲,獲得確切之道(the sure way attained),得到正道(the path)。無須他人指引,我已讓智生起”,其人應該獨處,象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56 沒有貪婪,沒有欺騙,沒有渴求,沒有虛偽– 摒除妄想和染污,不對所有此世界的任何事物寄予期望,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5 7避開心術不正、目標不明的壞朋友,不要漫不經心與渴望執著的人交友,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58 結交博學多聞、恪守正法和高尚機智(quick-witted)的朋友。已明了利益,消除疑慮,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59 不嚮往也不喜愛此世間的娛樂、喜愛和感官享樂(sensual pleasures),不裝飾打扮,言語真實,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60 已捨棄孩子和妻子,父親和母親,錢財,穀物和親屬們,以及達到限度的感官享樂,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61 “這是一種束縛,這裡幸福很少,緊接不滿的還有更多的痛苦,這是一隻帶誘餌的釣鉤。“ 了知這一點,一個謹慎細心的人應該獨處,象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62 已切斷諸種束縛,猶如在水中的一條魚衝破魚網,像一團火焰不再返回到它燒過的東西一般,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63 眼際低垂,諸根自製,守護心意,毫不沾染,沒有過份熱情,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64捨棄在家人的標誌,猶如一棵波利質多樹(珊瑚樹)捨棄它的樹葉一般,穿上赭色僧袍而捨棄在家,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注】:郭注:“波利質多樹(Pārichatta)是因陀羅天國鎮南關的珊瑚樹。”

Snp.1.65 不貪圖美味,也不渴望;不滋養他人,挨家挨戶乞食,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66 摒棄心的五障,排除一切精神污染(mental defilements) ,獨立不羈,斬斷喜愛和厭恨,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注】:五障,即五蓋。

Snp.1.67 把快樂和痛苦以及之前捨棄的喜悅和憂傷留在身後,達到純粹的安寧和平靜,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68 為了達成無上目標而堅持不懈(with persistence aroused),心意清澈(with the mind unsmeared),勤於行動,穩固努力(firm in effort),堅定不移(with steadfastness),並且果敢有力( and strength arisen),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69 堅持遠離和禪定,不斷地如法行持,洞察存在狀態中的危險,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70 專心於渴愛的終結,謹慎關注,博學多聞,充滿正念,清醒無疑,認知正法,目標堅定,勤奮努力,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71 猶如一頭獅子不會在聲音中震驚,猶如風在羅網中不會被捕獲,猶如一朵蓮花不會被水玷污一般,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72 猶如一頭獅子,勇猛堅強,利牙牢固,作為獸王和征服者而孤獨棲息一般,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73 在正確的時間通過慈悲(loving-kindness)、平靜(equanimity)、憐憫(compassion)和利他的快樂(altruistic joy)尋求解放,不受所有此世界的對抗(antagonized),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74 已摒棄貪欲、厭恨和迷惑;已衝破種種束縛,在生命的終止處泰然自若,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Snp.1.75 人們因心存動機而跟隨和交往,沒有動機的朋友如今稀少難遇。不單純的人們為了自己的好處精於世故:其人應該獨處,像一枚犀牛獨角一樣。

第三章犀牛獨角經終。
KK5.1.4 第四章耕田婆羅墮若(Kasibharadvaja)經

(參見《相應部》SN.7.1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摩揭陀國南山(Dakkhinagiri)一葦(Ekanala)婆羅門村的摩揭陀人中。當時,耕田婆羅墮若婆羅門在播種,有五百具犁裝上了軛。

那時,世尊在早晨穿好衣服,拿著缽與僧袍,去耕田婆羅墮若婆羅門勞作之處。當時,耕田婆羅墮若婆羅門正在給眾人分配食物。那時,世尊到了食物分配處,在一旁站立。耕田婆羅墮若婆羅門看到世尊為了乞食站立著,對世尊如是說道:“沙門!我耕田、播種,並且在耕田、播種後,才吃東西。沙門!你也應該耕田、播種,並且在耕田、播種後才有東西吃。”

“婆羅門!我也耕田、播種,並且在耕田、播種後才有東西吃。”

“但是我們確實沒有看到喬達摩大德的軛、犁、犁頭(ploughshare)、刺棒(goad)或牛。然而喬達摩大德卻如是說道:“婆羅門!我也耕田、播種,在耕田、播種後才有東西吃。””

那時,耕田婆羅墮若婆羅門以偈頌對世尊說:

Snp.1.76

“你自稱是耕田的農夫,

我卻沒有看見你耕田。

受到詰問時,告訴我們耕種之事,

讓我們了知你的耕耘。”

Snp.1.77

“信仰是種子,苦行為甘雨,

智慧是我的軛與犁;

慚為犁桿,意為韁繩,

正念為我的犁頭與刺棒。

Snp.1.78

身得到守護,語得到守護,

節制自己的食量,

我用真理來鋤草,

用溫雅作為我的解脫。

Snp.1.79

勤勉精進是我負重的牲畜,

把我從束縛之中帶到安全之處。

前行而不迴轉,

一直到一個人不再憂傷之處。

Snp.1.80

我通過這種方式耕耘,

獲得不死的果報。

在如是耕耘之後,

一個人解脫一切痛苦。”

然後,耕田婆羅墮若婆羅門把牛奶米飯(牛乳粥)倒進一個大青銅碟中,遞給世尊,說道:“請喬達摩大德吃牛奶米飯吧!因為喬達摩大德耕耘獲得不死之果,的確是一個耕耘者。”

Snp.1.81

“為此唱誦過偈頌的食物,

不適合我食用。

婆羅門!

這不是那些看見者們所遵循的原則。

諸佛排斥為它唱誦過偈頌的食物

婆羅門!因此存在此原則,

這就是他們行為的準則。

Snp.1.82

供奉其它食物和飲料

這圓滿者,大聖者

煩惱已盡,遺憾已得到平息,

他是尋求福德者們的福田。”

“那麼,喬達摩大德!我應將這牛奶米飯施與別人嗎?”

“婆羅門!在這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的這一代中,婆羅門!除瞭如來或如來的弟子以外,我不見任何能食用、完全消化這牛奶米飯者。婆羅門!因此請你把牛奶米飯丟棄到植被稀疏處,或沉入沒有活物的水中。”

那時,耕田婆羅墮若婆羅門把牛奶米飯沉入沒有活物的水中。那時,那牛奶米飯被丟入水中嘶嘶作響,發出煙霧,猶如把中午被曬得很熱的犁頭被丟入水中嘶嘶作響,蒸發出煙霧一般,同樣地,那牛奶米飯被丟入水中嘶嘶作響,發出煙霧。

那時,耕田婆羅墮若婆羅門震驚、毛髮悚立地去見世尊,俯身以頭觸世尊的雙​​足,對世尊說道:“好極了,喬答摩先生大德! 妙極了,喬答摩大德!猶如能撥亂反正,能披露幽微,能指點迷津,或者能在黑暗中為那些有視力的人們高擎明燈以看見諸色一般,喬達摩大德以種種法門來闡明正法。我要皈依喬答摩大德,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團。願我在喬達摩大德座下出家,願我獲得具足戒,”

於是,耕田婆羅墮若婆羅門在世尊座下出了家,獲得了具足戒。在獲得具足戒之後不久,獨居、退隱、注意、熱忱和堅決,尊者婆羅墮若不久後,通過以證智(with direct knowledge)親自實現它,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善男子們從在家正確地出家成為非家的梵行的無上目標。他直接證知:”出生已盡,梵行已歷,該辦已辦,存在的狀態不再。”而且尊者婆羅墮若成為阿羅漢們中的一員。

第四章耕田婆羅墮若(Kasibharadvaja)經終。
KK5.1.5 第五章純陀(Cunda)經

Snp.1.83 鐵匠子純陀說道:

“我要問牟尼、大智者、

佛陀、法主,消滅了渴愛,

兩足無上尊、最優調御者:

請告訴我,此世間有多少種沙門?”

Snp.1.84 世尊說道:

“純陀!有四種沙門,此外沒有第五種,

既然親自被問,讓我給你解釋:

勝道者(the conqueror of the path) 、示道者(the teacher of the path)、

命道者(who lives on the path)和污道者(the defiler of the path)。”

【注】:參考“正命”的翻譯“命道”。正命,指正確的謀生方式。

Snp.1.85 鐵匠子純陀說道:

“佛陀們稱什麼樣的人為勝道者?

示道者如何無與倫比?

被問到時,請告訴我關於命道者,

並給我解釋污道者。”

Snp.1.86 世尊說道:

“一個穿越困惑(perplexity),擺脫內箭(inner darts),

樂於涅槃,棄絕貪婪的人,

是此世間與其諸天一起的導師:

佛陀們稱此公正之人為勝道者。

Snp.1.87

“在這裡一個懂得至上者是至上者的人,

在此處正確地解釋和分析正法,

切斷疑惑而無衝動的牟尼,

佛陀們稱這第二種比丘為示道者。



Snp.1.88

“一個在善於教導的法道上,

生活在道上(正命),自製和充滿正念,

訴諸於言行的無咎方式,

佛陀們稱這第三種比丘為命道者。”

Snp.1.89

“一個披著嚴守戒律的偽裝,

厚顏無恥、辱沒家族、膽大妄為、

虛偽狡詐、缺乏自製、插科打諢和偽善而行的人,

他就是污道者。”

Snp.1.90

“當一個在家人,博學,賢智,

一個聖弟子,他洞察這些,

因為他了知,“他們並不都像他”,

如此看見,他不拋棄自己的信仰。

一個人如何能把他們等同:

不污者與污者,純淨者與不純淨者?”

第五章純陀(Cunda)經終。
KK5.1.6 第六章毀滅經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當時夜已深沉,有位絕美的天神發放殊勝妙光,照亮整個祇樹園,去見世尊。天神抵達後,向世尊禮敬,在一旁站立,然後用偈頌對世尊說道:

Snp.1.91

“我們請教喬達摩

關於一個人的毀滅的一個問題。

我們前來詢問世尊:

一個毀滅的原因是什麼呢?”

Snp.1.92

“一個成功的人容易為人所知,

一個毀滅的人也容易為人所知。

一個熱愛正法的人是成功的;

而一個憎恨正法的人會毀滅。”

Snp.1.93

“如是我們懂得了這個;

這是第一種毀滅的情形。

世尊!請告訴我們第二種毀滅的情形:

第二種毀滅的情形的原因是什麼呢?”

Snp.1.94

“對他來說惡人是親愛的,

他不親愛地對待善人。

他贊成惡人的教導:

那是一個毀滅的一個原因。”

Snp.1.95

“如是我們懂得了這個;

這是第二種毀滅的情形。

世尊!請告訴我們第三種毀滅的情形:

第三種毀滅的情形的原因是什麼呢?”

Snp.1.96

“如果一個人昏昏欲睡,喜歡社交,

不作努力,

激憤於胸,顯示憤怒:

那是一個毀滅的一個原因。”

Snp.1.97

“如是我們懂得了這個;

這是第三種毀滅的情形。

世尊!請告訴我們第四種毀滅的情形:

第四種毀滅的情形的原因是什麼呢?”

Snp.1.98

“一個有能力的人卻不

贍養父母雙親,

當他們已經年邁,青春已逝時:

那是一個毀滅的一個原因。”

Snp.1.99

“如是我們懂得了這個;

這是第四種毀滅的情形。

世尊!請告訴我們第五種毀滅的情形:

第五種毀滅的情形的原因是什麼呢?”

Snp.1.100

“如果一個人用妄語

欺騙一位婆羅門,或一位沙門

或某位其他行乞者:

那是一個毀滅的一個原因。”

Snp.1.101

“如是我們懂得了這個;

這是第五種毀滅的情形。

世尊!請告訴我們第六種毀滅的情形:

第六種毀滅的情形的原因是什麼呢?”

Snp.1.102

“如果一個人有豐裕的財富,

賦有金子和食物,

但獨自享用美味佳餚:

那是一個毀滅的一個原因。”

Snp.1.103

“如是我們懂得了這個;

這是第六種毀滅的情形。

世尊!請告訴我們第七種毀滅的情形:

第七種毀滅的情形的原因是什麼呢?”

Snp.1.104

“一個人以社會門第自傲,

以財富自傲,以家族自傲,

看不起他自己的親屬:

那是一個毀滅的一個原因。”

Snp.1.105

“如是我們懂得了這個;

這是第七種毀滅的情形。

世尊!請告訴我們第八種毀滅的情形:

第八種毀滅的情形的原因是什麼呢?”

Snp.1.106

“一個沉湎於女色的人,貪愛烈酒,

賭博成癮,

將一切所得揮霍一空:

那是一個毀滅的一個原因。”

Snp.1.107

“如是我們懂得了這個;

這是第八種毀滅的情形。

世尊!請告訴我們第九種毀滅的情形:

第九種毀滅的情形的原因是什麼呢?”

Snp.1.108

“一個不滿足於自己的妻子們的人,

被看見與妓女們廝混,

被看見與其他人的妻子們廝混:

那是一個毀滅的一個原因。”

Snp.1.109

“如是我們懂得了這個;

這是第九種毀滅的情形。

世尊!請告訴我們第十種毀滅的情形:

第十種毀滅的情形的原因是什麼呢?”

Snp.1.110

“當一個青春己逝的人與

一個有町婆羅雙乳的的女子結婚時,

他由於對她的猜忌而不能入眠:

那是一個毀滅的一個原因。”

Snp.1.111

“如是我們懂得了這個;

這是第十種毀滅的情形。

世尊!請告訴我們第十一種毀滅的情形:

第十一種毀滅的情形的原因是什麼呢?”

Snp.1.112

“如果一個人依賴於

一個放蕩的女子,一個敗家子

或一個本質類似的男子的權威:

那是一個毀滅的一個原因。”

Snp.1.113

“如是我們懂得了這個;

這是第十一種毀滅的情形。

世尊!請告訴我們第十二種毀滅的情形:

第十二種毀滅的情形的原因是什麼呢?”

Snp.1.114

“如果一個財產微薄,而渴愛巨大的人

出生在在剎帝利家族,

在這裡他渴求統治權:

那是一個毀滅的一個原因。”

Snp.1.115

“已經檢查了在這個世間中的

這些毀滅的情形,一個明智的人,

高貴,具有眼力遠見,

去往一個吉祥的世界。”

第六章毀滅經終。
KK5.1.7 第七章無種姓者經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那時,世尊在早晨穿好衣服,拿缽和外袍,進入舍衛城托缽乞食。當時,拜火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Aggika Bhāradvāja)在家中點燃了一把聖火,正在祭祀供養。世尊挨家挨戶有條不紊地托缽乞食,向拜火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的家走來。拜火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看見世尊遠遠地走來,望著世尊時,對他說道:“就在那裡停下,你這渺小的禿頭!就在那裡,你這渺小的沙門!就在那裡,你這渺小無種姓者!” 當如是所說時,世尊對拜火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說道:“婆羅門!可是你知道什麼是無種姓者,或者什麼行為讓人成為一位無種姓者嗎?” – “喬答摩大師!我其實不知道什麼是無種姓者,或者什麼行為讓人成為一位無種姓者。如果喬達摩大師給我教導正法,讓我知道什麼是無種姓者,或者什麼行為讓人成為一位無種姓者,那就好了。” – “那麼,婆羅門!要聆聽和密切注意我要說的。” – “好的,大師!” 拜火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回答道。世尊說道:

Snp.1.116

“任何憤怒的、不滿的、

邪惡的、無情的,

欺騙的,和在他的諸見中有錯誤的人:

他應該作為“無種姓者”為人所知。

Snp.1.117

在這裡,任何傷害一個出生一次

或出生兩次的生物的人,

他沒有對一個生物的同情:

他應該作為“無種姓者”為人所知。

Snp.1.118

任何毀壞或圍攻

眾鄉村或眾城鎮的人,

一個聲名狼藉的壓迫者:

他應該作為“無種姓者”為人所知。

Snp.1.119

任何來自村莊或荒野,

偷取他人的財物,

據為己有的人:

他應該作為“無種姓者”為人所知。

Snp.1.120

任何實際上借了一筆債的人,

當被迫還債時,逃避而去,

反而說道:“我沒欠你債”:

他應該作為“無種姓者”為人所知。

Snp.1.121

任何渴望無論什麼東西,

襲擊路上一個行人,

只為取得無論什麼東西的人:

他應該作為“無種姓者”為人所知。

Snp.1.122

任何為了自己

為了別人,

或為了財富,

當被要求作證時提供偽證的人:

他應該作為“無種姓者”為人所知。

Snp.1.123

任何與親屬們或朋友們的妻子們

通過強力或得到她們的同意

而行為不軌的人:

他應該作為“無種姓者”為人所知。

Snp.1.124

任何有能力,

但是不贍養他的年老的、青春已逝和終結的

母親或父親的人:

他應該作為“無種姓者”為人所知。

Snp.1.125

任何用言語

打擊或唾罵母親或父親、姐妹或兄弟,

或岳母的人:

他應該作為“無種姓者”為人所知。

Snp.1.126

任何被問及什麼是有益的東西

卻教導無益的東西,

並遮遮掩掩一些觀點而給出忠告的人:

他應該作為“無種姓者”為人所知。

Snp.1.127

任何做了一件壞事,

卻希望“願我不被知曉,”

而行動鬼鬼祟祟的人:

他應該作為“無種姓者”為人所知。

Snp.1.128

任何到了別人家裡

被主人提供了純淨的食物,

而不作為回報來款待來到其家的主人的人:

他應該作為“無種姓者”為人所知。

Snp.1.129

任何用一個謊言欺騙

一位婆羅門、沙門

或其他行乞者的人:

他應該作為“無種姓者”為人所知。

Snp.1.130

任何用言語羞辱在吃飯的時候出現

的一位婆羅門或沙門,

用言語唾罵他並不施捨的人:

他應該作為“無種姓者”為人所知。

Snp.1.131

任何裹在妄想之中

在這裡說不實之語,

貪於無論什麼東西的人:

他應該作為“無種姓者”為人所知。

Snp.1.132

任何抬舉自己

並貶低他人

因自己的驕傲反而渺小的人:

他應該作為“無種姓者”為人所知。

Snp.1.133

憤怒的,卑鄙的,在諸慾望中邪惡的,

吝嗇的,詭詐的,

毫無羞恥和悔恨的人:

他應該作為“無種姓者”為人所知。

Snp.1.134

任何對一個覺悟的人

或者他的弟子、遊行者或屋主

累積言語辱罵的人:

他應該作為“無種姓者”為人所知。

Snp.1.135

任何儘管不是一位阿羅漢,

卻宣稱是一位阿羅漢的人:

他是在包括眾梵天的此世間中的竊賊。

他是最卑鄙的無種姓者。

Snp.1.136

這些人都是所謂的無種姓者,

因為我已經給你們宣布了他們。

一個人不因出生而是一位無種姓者,

也不因出生而是一位婆羅門。

由於業,一個人是一位無種姓者,

由於業,一個人是一位婆羅門。

Snp.1.137

我舉個例子,你們也就知道;

旃陀羅(Sopāka),一個無種姓者的兒子,

以摩登格(Mātaṅga)而廣為人知:

他,摩登格,

成就了難以獲得的

至高榮譽特權。

Snp.1.138

許多剎帝利武士和婆羅門

都去侍奉他。

Snp.1.139

他登上神車,

進入偉大無瑕的道路,

對感官激情冷靜離欲,

他抵達眾梵天界。

他的出身並不阻礙他

抵達眾梵天界。

Snp.1.140

儘管眾婆羅門

出生於書香門第學者之家,

以聖歌作為他們的親屬,

卻被反复地看見耽於眾惡行。

Snp.1.141

在此時此地為人詬病,

在來世墮入惡趣。

他們的出生不能阻止

他們免於為人詬病和一個惡趣。

Snp.1.142

一個人不因出生而是一位無種姓者,

也不因出生而是一位婆羅門。

由於業,一個人是一位無種姓者,

由於業,一個人是一位婆羅門。”

當如是所說時,拜火者婆羅豆婆遮波羅門對世尊說道:“好極了,喬答摩大師!好極了,喬答摩大師!猶如能撥亂反正,能披露幽微,能指點迷津,或者能在黑暗中為那些有視力的人們高擎明燈以看見諸色一般,同樣地,喬達摩大師以種種法門來闡明正法。我皈依喬達摩大師、法和比丘僧團。請喬達摩大德作記我為一位優婆塞,從今天起終生皈依。”
KK5.1.8 第八章善意經;慈經;Goodwill

【注】:此經以《慈經》之題聞名,很多上座部佛教修行人作為日常所誦之經。

Snp.1.143

一個要獲得突破達致寂靜境界的

擅長於諸目標的人會做到:

有能力,正直,直率,

易於教導,柔和,不狂妄我慢,

Snp.1.144

知足和易於供養,

職責甚少,輕鬆生活,

諸根平靜,精明,

謙虛,不貪婪於眾支持者。

Snp.1.145

不做任何最細小的

而嚴格守持者後來會譴責的事。

想一想:快樂,休息,

願所有眾生都心存愉快!

Snp.1.146

無論會有什麼樣的眾生,

脆弱或堅強的,無一例外,

長的,大的,

中等的,短的,

Snp.1.147

被看見的和沒有被看見的,

住在近處和遠處的,

已出生的或尋求出生的:

願所有眾生都心存愉快!

Snp.1.148

不要讓任何人欺騙另一個人

或鄙視任何地方的任何一個人,

或通過憤怒或抵抗感知,

而希望另一個人受苦。

Snp.1.149

猶如一位母親會冒著生命危險

保護她的孩子,她唯一的孩子一般,

甚至也是如此,一個人要無止境地

培養對於一切眾生的心。

Snp.1.150

用善意對整個眾宇宙

無止境地培養此心:

上面,下面,和所有周圍,

沒有障礙,沒有敵意或嗔恨。

Snp.1.151

無論站著,走著,

坐著或躺著,

只要一個人已經放逐了遲鈍,

一個人應該堅定於

這一正念。

Snp.1.152

在這裡,

這被稱為一種梵界住處(a Brahmā abiding)。

不帶諸見,

具足戒德和在眼力遠見中圓滿,

已經平息了對有感官愛欲的貪婪,

一個人將永遠不會

再次投胎。
KK5.1.9 第九章雪山夜叉(Hemavata the yakkha)經

樂山夜叉(Sātāgira the yakkha):

Snp.1.153

“今天是第十五日

布薩日(the uposatha day)。

一個神聖的夜晚就在眼前,

讓我們去見喬達摩,

受到完美地命名的尊師。”

雪山夜叉:

Snp.1.154

“此人之心是否很有針對性,

並如此導向眾生呢?

對於合意和不合意的,

他的諸意志是否都能得到掌握了呢?

樂山夜叉:

Snp.1.155

“此人之心很有針對性,

並如此導向眾生。

對於合意和不合意的,

他的諸意志都能得到掌握。”

雪山夜叉:

Snp.1.156

“他是否不取未予的東西呢?

他是否對眾生矜持克制呢?

他是否很自滿懈怠呢?

他不會忽視禪那(jhāna)吧?”

樂山夜叉:

Snp.1.157

“他不取未予的東西。

並且他對眾生矜持克制。

他完全不自滿懈怠,並且

他已經覺醒,不忽視禪那(jhāna)。”

雪山夜叉:

Snp.1.158

“他不說謊吧?

他說話的諸方式不會隔斷遮蓋諸事物吧?

他不會破壞性地說話吧?

他不會閒扯吧?”

樂山夜叉:

Snp.1.159

“他不說謊,

他說話的諸方式不會隔斷遮蔽諸事物。

他不會破壞性地說話,

仔細考慮時,他說有益之語。”

雪山夜叉:

Snp.1.160

“他是否對感官愛欲充滿熱情呢?

他的心是否沒有受到染污呢?

他是否超越了妄想痴迷呢?

他是否有關於諸現象(法)的一隻眼呢?”

樂山夜叉:

Snp.1.161

“他對感官愛欲沒有熱情。

他的心沒有受到染污。

他已經超越了所有妄想痴迷。

已經覺醒,他擁有關於諸現象(法)

的一隻眼。”

雪山夜叉:

Snp.1.162

“他在清淨知見(clear-knowing)上圓滿嗎?

他清淨於行嗎?

他的流出的諸煩惱被終結了嗎?

他沒有進一步的流變形成(becoming)嗎?

樂山夜叉:

Snp.1.163

“他在明知上圓滿

並清淨於行。

他的流出的諸煩惱被終結了。

他沒有進一步的流變形成。

雪山夜叉:

Snp.1.164

“在行和說話的諸方式中

這位牟尼的心都是圓滿的。

因為他在明知和行中都是圓滿的,

你正確地讚美了他。



在行和說話的諸方式中,

這位牟尼的心都是圓滿的。

因為他在明知和行中都是圓滿的,

你正確地對他歡欣。



在行和說話的諸方式中,

這位牟尼的心都是圓滿的。

讓我們去見喬答摩,

他在明知和行中都是圓滿的。

Snp.1.165

來吧!讓我們去見喬答摩,

已經覺醒,

雙腿像一只羚羊那樣,瘦削,

吃得很少,毫不貪婪,

在山林裡修習禪那(jhāna)。

Snp.1.166

已經達致了獨來獨往的龍像或獅子,

對感官愛欲漠不關心。

關於從死神的羅網的釋放

讓我們問他吧。

Snp.1.167

讓我們問喬達摩,

他是宣告者,佈道者,

已經成就至

一切現象的彼岸:

已經獲得覺醒,

過去的敵意和恐懼已經逝去。”

雪山夜叉:

Snp.1.168

“此世間在什麼當中生起呢?

此世間在什麼當中熟識呢?

此世間執取於什麼呢?

此世間在什麼當中受苦呢?”

世尊:

Snp.1.169

“此世間在六當中生起。

此世間在六當中熟識。

此世間執取於六。

此世間在六當中受苦。”

【注】:郭注:六指“眼耳鼻舌身心”六種感官。

雪山夜叉:

Snp.1.170

“哪一個是那種執取者

在那裡此世間受苦?

當被問及出路,

請告訴一個人如何

從痛苦和壓力得到釋放?”

世尊:

Snp.1.171

“在此世間有五種感官貪欲之索,

而意(心)是第六種:

在那裡對慾望冷靜離欲;

那就是一個人如何

從痛苦和壓力得到釋放。



那就是我如實向你宣告的

此世間的出路,

我已經向你如實地宣告:

那就是一個人如何

從痛苦和壓力得到釋放。”

雪山夜叉:

Snp.1.173

“在這裡誰渡越了洪流呢?

在這裡誰渡越了大海呢?

沒有得到建立,沒有得到支持,

誰不會沉入深處呢?”

世尊:

Snp.1.174

“總是戒德圓滿,

清晰洞察,恪守中道,

內在知覺,

充滿正念,

一個人渡越難以渡越的洪流。

Snp.1.175

放棄對感官享樂的諸感知(想),

克服所有的束縛,

已經完全地終結了對流變形成(becoming)的歡喜,

一個人不會沉入深處。

雪山夜叉:

Snp.1.176

“深入地清晰洞察,

看見精微的目標,

一無所有,

對感官流變沒有依著的一個人:

看見他,處處解脫,

這偉大的先知,行走在神聖的道上。

Snp.1.177

被完美地稱呼,

看見精微的目標,

賦予洞察力,

不依著於感官愛欲:

看見他,無所不知,明智,

這偉大的先知,行走在神聖的道上。

Snp.1.178

今天我們看見一個自我覺醒者

跨越洪流,沒有流出的諸煩惱–

真的,今天這一情形被完全看見,

如日破曉,燦爛生起。

Snp.1.179

這一千個強大的

和聲望赫赫的夜叉

全都皈依於你。

你是我們至高無上的老師。

Snp.1.180

我們將從一個村子到一個村子,

一個城鎮到一個城鎮漫遊,

向這位自我覺醒者

和正法的真實正確性禮敬。”
KK5.1.10 第十章阿羅毘(林主夜叉; Āḷavaka)經

【注】:此經與《相應部》SN.10.12相同。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阿羅毘的阿羅婆迦(Alavi)夜叉的棲息地。那時,阿羅婆迦夜叉去見世尊。抵達後,對世尊如是說道:

“出去!沙門!”

“好!朋友!”世尊出去了。

“進來!沙門!”

“好!朋友!”世尊進來了。

第二次,阿羅婆迦夜叉對世尊如是說道:

“出去!沙門!”

“好!朋友!” 世尊出去了。

“進來!沙門!”

“好!朋友!” 世尊進來了。

第三次,阿羅婆迦夜叉對世尊如是說道:

“出去!沙門!”

“好!朋友!” 世尊出去了。

“進來!沙門!”

“好!朋友!” 世尊進來了。

第四次,阿羅婆迦夜叉對世尊如是說道:

“出去!沙門!”

“朋友!我不要出去,你要做什麼就做吧!”

“既然這樣,沙門!我要問你,如果你不回答我,我要使你的心混亂,或我要使你的心臟破裂,或我要抓住你的雙足後,把你扔到恆河的彼岸。”

“朋友!我在包括眾天神、眾魔羅和眾梵天的此世間,在包括眾沙門、眾婆羅門、眾天子和眾人的這一代中,我沒看見任何能使我的心混亂,或者能使我的心臟破裂,或者能抓住我的雙足後,把我扔到恒河的彼岸者。然而,朋友!就問你想問的吧!”

Snp.1.181

“在這裡什麼是男子的無上財富呢?

什麼修行得很能好帶來快樂呢?

什麼確實是最殊勝的美味呢?

一個人如何過活是他們說的最好的生活呢?”

(世尊:)

Snp.1.182

“在這裡,信念是男子的無上財富,

很好地修習的正法帶來快樂,

真理確實是最殊勝的美味,

依智慧過活的人是他們說過得最好。”

(天神:)

Snp.1.183

“一個人如何渡過洪流呢?

一個人如何渡過洶湧的海洋呢?

一個人如何克服痛苦呢?

一個人如何得到淨化呢?”

(世尊:)

Snp.1.184

“一個人通過信念渡過洪流,

一個人通過精進不放逸渡過洶湧的海洋,

一個人通過活力克服痛苦,

一個人通過智慧得到淨化。”

(天神:)

Snp.1.185

“一個人如何獲得智慧呢?

一個人如何尋求財富呢?

一個人如何得到聲譽呢?

一個人如何能結交朋友呢?

當從此世前行到來世,

一個人如何不會悲傷呢?”

(世尊:)

Snp.1.186

“信仰阿羅漢們的正法

為了涅槃的獲得,

如果其人不放逸而明察,

通過修學的願望一個人獲得智慧。

Snp.1.187

做合適的事情,盡責,

一個努力的人發現財富。

通過正直一個人得到聲譽,

給予,能結交朋友。

當從此世到來世,

這樣做死後不悲傷。

Snp.1.188

在家生活的有信仰的尋求者,

住於這四種品質:

真理、正法、堅定和慷慨–

他死後確實不會悲傷。

Snp.1.189

來吧!也問其他人,

很多沙門和婆羅門,

是否在這裡能發現

比真理、自製、慷慨施捨和耐心更好的東西。”

(天神:)

Snp.1.190

“如今我為何還須問

其他沙門和婆羅門這個問題呢?

今天我已經了知

來世的利益。

Snp.1.191

確實,為了我的緣故,

佛陀來到阿羅毘而住。

今天我已了知

有大果報的所施之處。

Snp.1.192

我自己將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

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遊歷,

禮敬正覺者,

和正法的優越殊勝性。”

【注】:在上經的結尾處譯為:

我們將從一個村子到一個村子,

一個城鎮到一個城鎮漫遊,

向這位自我覺醒者

和正法的真實正確性禮敬。”
KK5.1.11 第十一章勝利經

Snp.1.193

行走、站立、

坐著或躺著,

蜷曲和伸展:

這是身體的運動。

Snp.1.194

由諸筋健和諸骨骸連在一起,

貼滿肌肉和皮膚,

由容色所藏,

身體就無法如實地被看見:

Snp.1.195

裝滿腸子、胃、

肝臟塊、

膀胱、雙肺、心臟、

腎臟、脾臟、

Snp.1.196

還有粘液、汗液、唾液、脂肪

血液、滑液、膽汁和油脂。

Snp.1.197

在那之上,

在九個液流中,

污物總是從它當中流出–

從雙眼:眼睛分泌物,

從雙耳:耳朵分泌物,

Snp.1.198

從鼻子:粘液,

從嘴嘔吐:

現在嘔吐,

現在有痰,

現在有膽汁;

從身體:眾汗珠。

Snp.1.199

在那之上,

它的中空的頭顱裝著腦子。

一個傻瓜,被無明所困擾,

才覺得它很美,

Snp.1.200

可是當它倒斃,

腫脹,鐵青,

被扔在一個墳場,

甚至親人們不再關心。

Snp.1.201

群犬來吃它,

群豺、群狼、眾蛆蟲、

眾烏鴉和眾禿鷲,

和那裡的任何其他動物來吃它。

Snp.1.202

已經聽到正覺者的言語

這位能洞察的比丘,

理解了身體,因為他如實地看見它:

Snp.1.203

“就像這個,那個也是如此。

就像那個,這個也是如此。”

從裡到外,

他應該讓對身體的慾望

消失褪去!

Snp.1.204

隨著慾望和激情消失褪去,

能洞察的比丘抵達此處:

在無死之境,

寧靜之境,

不墮之境,

解除束縛的

不朽之境。

Snp.1.205

這個兩足的東西需要得到照看,

骯髒,惡臭,

充滿到處流淌液汁的屍體:

Snp.1.206

在這樣的身體的基礎上,

無論誰還想

抬舉自己或貶低他人–

那種人除非瞎子,

還是什麼人嗎?
KK5.1.12 第十二章牟尼經

Snp.1.207

從親密中產生恐懼,

從一個家室中產生塵垢。

不要一個家室,

不要親密:

牟尼的眼力遠見就是如此。

Snp.1.208

剷除已經出生的人,

不會再次種植

或滋養正在生育的東西:

人們稱其為獨來獨往而漫遊的牟尼聖者。

他,偉大的先知

已經看見平靜之境。

Snp.1.209

考慮大地,

碾碎種子,

他不會滋養樹液

– 一個真正的牟尼聖者–

終結出生的先知,

捨棄臆想,

無法被歸於何類。



Snp.1.210知道一切居處,

不渴望任何地方任何一處,

– 一個真正的牟尼聖者–

沒有貪圖,沒有貪婪,

他不營建,

因為他已經超越。

Snp.1.211

征服一切,

知道一切,

明智。

對於一切事物:

沒有被染污,

捨棄一切,

在渴愛的結束中,

得到解脫:

覺悟者稱其為一位牟尼聖者。

Snp.1.212

憑著洞察力量,

具足天賦於習慣和實踐,

恪守中道,

歡喜禪那,

充滿正念,

從諸附著中得到釋放,

柔順,

沒有流出的諸煩惱染污:

覺悟者稱其為一位牟尼聖者。

Snp.1.213

這位獨來獨往而漫遊的牟尼聖者,

毫不自滿,任憑褒貶–

就像獅子對聲響波瀾不驚,

就像風兒不會在羅網中被擒,

就像一朵蓮花在水中不會染污,

其他人的領袖,不會被其他人領導:

覺悟者稱其為一位牟尼聖者。

Snp.1.214

當其他人說極端的話時,

他就像一個沐浴淺灘的柱子默然無語;

他,沒有激情狂熱,

他的諸感官恪守中道:

覺悟者稱其為一位牟尼聖者。

Snp.1.215

真正地鎮定,直截了當如一枚梭子,

他厭惡邪惡的諸行為。

思考和諧與不和諧的事物:

覺悟者稱其為一位牟尼聖者。

Snp.1.216

克制於心,不行邪惡。

年輕和中年時,

自我控制的牟尼聖者,

從來不被激怒,他不激怒任何人:

覺悟者稱其為一位牟尼聖者。

Snp.1.217

從最好的

中等的

剩飯剩菜

他接受施食。

依靠其他人的布施維持自身,

即不諂媚奉承,

也不出言貶低:

覺悟者稱其為一位牟尼聖者。

Snp.1.218

漫遊的聖者牟尼,

戒絕淫欲,

在年輕時不被任何人系縛,

戒絕迷醉和自滿懈怠,

完全分離:

覺悟者稱其為一位牟尼聖者。

Snp.1.219

知道此世間。

看見最高目標,

穿越大海

和洪流,

他的諸鎖鏈被斬斷,

沒有依著而獨立不羈,

沒有流出的諸煩惱染污:

覺悟者稱其為一位牟尼聖者。

Snp.1.220

這兩者截然不同,

他們相距很遠而處:

贍養妻子、無私和有德行的屋主。

殺害其他眾生,屋主不能自我克制。

而牟尼聖者不斷地保護其他眾生,能夠自我控制。

Snp.1.221

正如長有頂冠的

藍頸孔雀,

飛翔時永遠達不到天鵝的速度一般,

甚至也是如此,屋主永遠跟不上比丘–

這位牟尼聖者在山林中隱退遠離,

精勤地禪修。



《小部》【禪世界版】KN.5《經集》2
第二品小品(KN.5.2)

KN.5.2.1-KN.5.2.12 (共十二章)

Snp.2.222-Snp.2.404
KN.5.2.1 第一章諸寶經

(與《小部》中《小誦》第六經《諸寶經》KN.1.6相同。)

【注】:此經也稱為三寶經。此處重譯。

Snp.2.222

無論在大地上或天空中的鬼神

已經聚集在這裡,

願你們都快樂幸福

並專心地聆聽我的宣說。

Snp.2.223

像這樣,鬼神們!你們都要仔細注意。

向人類展示仁慈。

他們日以繼夜地奉獻供養,

因此,要仔細經心,要保護他們。

Snp.2.224

任何財富– 在這里或在彼岸–

一切在諸天國裡的殊勝的珍寶,

對我們來說,如來卻是無與倫比。

這也是在佛陀中的一種殊勝的珍寶。

憑藉這一真諦,但願獲得福祉。

【注】:truth,真諦,真理。

Snp.2.225

這殊勝的無死– 終結,冷靜離欲–

由釋迦族聖人在定(concentration)中發現:

正法無與倫比。

這也是在正法中的一種殊勝的珍寶。

憑藉這一真諦,但願獲得福祉。

Snp.2.226

由無上的覺悟者所頌揚的清淨事物

和被稱為不經中介而了知的定的事物:

那種定無與倫比。

這也是在正法中的一種殊勝的珍寶。

憑藉這一真諦,但願獲得福祉。

【注】:坦尼沙羅比丘注:這明顯等同於即時性的解脫和直覺之果。

Snp.2.227

被那些平靜快樂的人所稱頌的

八輩之士– 四雙之人–

他們作為善逝的弟子們,值得諸供養。

給他們的施捨會獲得巨大果報。

這也是在僧團中的一種殊勝的珍寶。

憑藉這一真諦,但願獲得福祉。

【注】:此處即指四雙之人,八輩之士。

Snp.2.228

那些專心致志,心意堅定,

將遵行喬達摩的教誨的人,

成就他們的目標,進入無死,

自在地享受他們已經獲得的解脫。

這也是在僧團中的一種殊勝的珍寶。

憑藉這一真諦,但願獲得福祉。

Snp.2.229

一根因陀羅柱,深植大地,

甚至四面來風都不能動搖:

我告訴你,那就像一位正直的人,

– 已經了知諸聖道的–

他會看見。

這也是在僧團中的一種殊勝的珍寶。

憑藉這一真諦,但願獲得福祉。

Snp.2.230

那些已經清楚地看見(證知)

由深入洞察的人所善加教導的諸聖諦(the noble truths)的人

– 無論什麼可能之後讓他們漫不經心–

將不會產生流變(becoming)的第八種狀態。

這也是在僧團中的一種殊勝的珍寶。

憑藉這一真諦,但願獲得福祉。

【注】:becoming,流變,遷流,再生。

Snp.2.231

在獲得洞察之刻,

一個人捨棄三種事物:

有身諸見、不確定性

以及任何對諸習慣和諸實踐的依著。

一個人從四種惡趣得到解脫,

並且沒有能力去犯六種大罪。

這也是在僧團中的一種殊勝的珍寶。

憑藉這一真諦,但願獲得福祉。

【注】:坦尼沙羅比丘注:四惡趣:重生為一個畜牲、一個餓鬼、一個憤怒的惡鬼或者身處地獄。在佛陀的宇宙觀裡,這些狀態沒有一個是永恆的。六種大罪:殺母、殺父、殺阿羅漢(遍正覺者)、讓一位佛陀受傷、導致僧團分裂或者選擇佛陀以外的任何人作為其人最根本的老師。在AN.5.129列出的前五種大罪,死後立刻導向地獄。

Snp.2.232

任何一個人

在身、語、意中所造作的惡行

其人不能隱瞞它:

對於一位已經見道之人,

這無能為力。

這也是在僧團中的一種殊勝的珍寶。

憑藉這一真諦,但願獲得福祉。

Snp.2.233

正如在熱季的第一個月中

一處鮮花滿枝的山野叢林一般,

為了最大的利益,導致解除束縛,

他所教導的最根本的正法也是如此。

這也是在佛陀中的一種殊勝的珍寶。

憑藉這一真諦,但願獲得福祉。

Snp.2.234

最根本的,

最根本的知道,

最根本的給予,

最根本的帶來,

無上殊勝,他曾教導最根本的正法。

這也是在佛陀中的一種殊勝的珍寶。

憑藉這一真諦,但願獲得福祉。

Snp.2.235

已經終結舊的東西,沒有新的東西出生。

已經讓他們的心意對未來的流變冷靜離欲,

沒有種子

沒有成長的慾望,

他們覺醒正覺,像這個火焰一樣出離。

這也是在僧團中的一種殊勝的珍寶。

憑藉這一真諦,但願獲得福祉。

Snp.2.236

已經在這裡聚集的任何鬼神,

– 無論在大地上或天空中–

讓我們皈依佛陀,以及眾生天人所崇敬的如來。

願獲得福祉。

Snp.2.237

已經在這裡聚集的任何鬼神,

– 無論在大地上或天空中–

讓我們皈依正法,以及眾生天人所崇敬的如來。

願獲得福祉。

Snp.2.238

已經在這裡聚集的任何鬼神,

– 無論在大地上或天空中–

讓我們皈依僧團,以及眾生天人所崇敬的如來。

願獲得福祉。
KN.5.2.2 第二章生腥(Raw Stench)經

【注】:坦尼沙羅比丘注:這一詩篇是一位婆羅門沙門(Tissa)和以前迦葉佛之間的對話。不像喬達摩佛出身於剎帝利種姓,迦葉佛出身於婆羅門種姓。

Tissa:

Snp.2.239

“那些平和地進食

娑摩迦、金古羅迦和支那迦(millet, Jobs tears, green gram;植物名),

葉果、根果和藤果(leaf-fruit, tuber-fruit, water-chestnut-fruit)的人,

他們根據正法獲得,

而不期望諸感官享樂

或者說謊。

Snp.2.240

可是當進食精細製作的、

精心準備的、

精緻的、被給予的、其他人所施捨的東西時,

當享用煮熟的大米時,

迦葉!其人吃了生腥。

Snp.2.241

可是你,這位梵天的親族,說著

“生腥對我不宜”,

你卻一邊吃著煮熟的大米

和精心準備的鳥肉。

迦葉!因此我問你那個的義理:

你說的生腥是什麼呢?”

迦葉佛:

Snp.2.242

“殺害眾生物,

獵捕,切割,捆縛,

偷盜,說謊,行騙,欺詐,

無用之誦,

與其他人的妻子勾搭:

這是一種生腥,

而不是肉的進食。

Snp.2.243

在這裡,那些對感官貪欲未加製約,

貪婪於諸美味,

雜染於不清淨事物,

諸斷滅見者,

不和諧和不屈不撓頑固的人:

這是一種生腥,

而不是肉的進食。

Snp.2.244

那些粗暴,無情,

背後罵人,

背叛朋友,

毫無同情之心,傲慢,

慣於吝嗇,

不肯向任何人施捨的人:

這是一種生腥,

而不是肉的進食。

Snp.2.245

憤怒,迷醉,

頑固,敵意,

欺騙,怨恨,

吹噓,狂妄我慢,驕傲,

與不正直的那些人為友:

這是一種生腥,

而不是肉的進食。

Snp.2.246

那些有諸惡習的人,

不還債者,告密者,

交易騙子,造假者,

做諸種惡事的邪惡之徒:

這是一種生腥,

而不是肉的進食。

Snp.2.247

在這裡,那些對眾生沒有克制的人,

拿走他人之物,

意圖傷害,

不道德的獵人們,嚴厲,粗暴無禮:

這是一種生腥,

而不是肉的進食。

Snp.2.248

那些十分貪婪的人,

不斷地企圖

阻礙和殺害;

死後走向黑暗

一頭扎進地獄的眾生:

這是一種生腥,

而不是肉的進食。

Snp.2.249

無魚無肉,

沒有禁食,沒有裸形,

沒有剃髮,沒有纏發,

沒有粗糙的動物皮毛,

沒有為了成為世界上不朽的人侍奉祭火,

或許多苦行,

沒有諸頌歌,沒有諸供奉,

沒有在適當的季節祭祀–

淨化一個沒有渡越

懷疑的凡夫。

Snp.2.250

一個應該面對那些事物

得到守衛,

諸根得到了知,

堅定地立足於正法,

喜歡於直截了當與溫和。

諸附著,

一切痛苦得到捨棄,

正覺者不會被污衊。”

Snp.2.251

世尊如是

一遍又一遍解釋義理。

一個已經掌握諸頌歌的人

了知它。

以富於變化的詩句

– 沒有生腥

未受束縛,不屈不撓–

聖人宣告它。

Snp.252

聽到正覺者善加說出的話– 沒有生腥

驅散所有壓力痛苦–

這個心意被降低的人

向如來禮敬,

就在那裡選擇出家。”

【注】:坦尼沙羅比丘注:不屈不撓而頑固時,在一個不和諧的人當中的一種生腥,在覺者當中卻變成了一種正面的品質。
KN.5.2.3 第三章羞恥(Shame)經

Snp.2.253

藐視和鄙視

一種道德羞恥感而說

“我是你的朋友,”

可是不去作他能做的人:

要知道他

“他不是我的朋友。”

Snp.2.254

在朋友們當中

說著他沒有去相應而做的

甜言蜜語的人,

明智者把他當作

言而不行之人來認識。

Snp.2.255

他不是一個朋友,

他總是不情不願,

懷疑一種離間,

只專注於你的弱點。

而你可以依賴的人,

就像一個小孩依賴父母的懷抱:

那才是一個真正的朋友,

別人不能將他和你離間。

Snp.2.256

承擔其男人的負擔時,

諸果報和諸回報

開發出使人快樂和

令人獲得帶來讚美狂喜的種種條件。

Snp.2.257

品嚐了隱退遠離的滋味,

和平靜的滋味。

一個人從邪惡中得到解脫,

沒有愁苦,

品嚐正法的狂喜滋味

而精神煥發。
KN.5.2.4 第四章吉祥經(護佑吉祥經)

(此經與《小誦》中第五經《吉祥經》KN.1.5相同。)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當時夜已深沉,有一位天神發放殊勝妙光,照亮整個祇樹給孤獨園,來見世尊。禮敬之後,站立一旁,以此偈對世尊說道:

Snp.2.258

“許多天神和人類,

考慮到護佑吉祥,

期望著快樂福祉。

那麼請告訴我們最高的護佑吉祥。”

世尊以偈誦對天神回答道:

Snp.2.259

1 “不與愚癡者相處,

而與明智者親近,

禮敬那些值得尊敬的人:

這是最高的護佑吉祥。

Snp.2.260

2 居住在文明之地,

在過去累積功德,

正確引導自己:

這是最高的護佑吉祥。

Snp.2.261

3 博學多聞,技藝精湛,

嚴謹持守戒律,

言辭都很美善:

這是最高的護佑吉祥。

Snp.2.262

4 侍奉父母,

贍養妻子兒女,

職業正派:

這是最高的護佑吉祥。

Snp.2.263

5 慷慨施捨並循正直之道生活,

幫助善待眷屬,

各種行為無可指責:

這是最高的護佑吉祥。

Snp.2.264

6 避免並放棄一切邪惡;

禁止使用各種麻醉品,

仔細經心於各種精神品質:

這是最高的護佑吉祥。

Snp.2.265

7 尊敬與謙遜,

知足而感恩,

在各種適當的情況下聽聞正法:

這是最高的護佑吉祥。

Snp.2.266

8 忍耐,依教誡修正,

見識眾沙門,

在各種適當的情況下討論正法:

這是最高的護佑吉祥。

Snp.2.267

9 簡樸和過精神生活,

見識諸聖諦,

實現涅槃:

這是最高的護佑吉祥。

Snp.2.268

10 此世間的各種方式

所接觸的一顆心,

不會動搖,沒有憂愁,一塵不染,安然自在;

這是最高的護佑吉祥。

(結句:)

Snp.2.269

(結句:)

以這種方式行事時,

人們無往而不勝,

處處獲得快樂福祉:

這是他們的最高的護佑吉祥。”
KN.5.2.5 第五章針毛夜叉(Suciloma)經

(此經與《相應部》之《針毛經》SN.10.3相同。)

有一次,世尊住在伽耶(Gaya)的登居得床(the Tankita Bed)針毛夜叉的棲息地。當時,柯樂夜叉(yakkha Khara)與針毛夜叉在離世尊不遠處路過。那時,柯樂夜叉對針毛夜叉如是說道:“這是一位沙門。”

“這不是一位沙門,這是假沙門,我將很快地知道他是沙門或是假沙門。”

那時,針毛夜叉去見世尊。抵達後,將身體向世尊前傾。那時,世尊把身體退回。於是針毛夜叉對世尊如是說道:“沙門!你怕我嗎?”

“朋友!我不怕你。只是你的接觸是邪惡的。”

“既然這樣,沙門!我要問你,如果你不回答我,我要使你的心混亂,或者我要使你的心臟破裂,或者我要抓住你的雙足後,扔到恒河的彼岸。”

“朋友!在包括諸天神、眾魔羅和眾梵天的此世間,和在包括眾沙門、眾婆羅門、眾天子天和眾人的這一代中,我沒看見任何能使我的心混亂,或能使我的心臟破裂,或能抓住我的雙足後,扔到恒河的彼岸者。然而,朋友!無論你想問什麼,就問吧!”

那時,針毛夜叉以偈頌對世尊說道:

Snp.2.270

“貪欲與瞋恚的源頭是什麼呢?

從哪裡生起不快、喜悅和毛髮悚立的恐懼呢?

又從什么生起心的種種想法,

猶如童子們向上釋放雙腳被長繩繫縛的烏鴉來折磨烏鴉一般呢?”

(世尊:)

Snp.2.271

“貪欲與瞋恚的源頭就在這裡;

從這裡生起不快、喜悅和毛髮悚立的恐懼;

從這裡生起心的種種想法,

猶如童子們向上釋放雙腳被長繩繫縛的烏鴉來折磨烏鴉一般。

【注】:菩提比丘注:童子們用一根長繩將一直烏鴉的雙腳綁住,將繩子的另一端系在他們的指頭上,然後釋放烏鴉。它飛了一段距離,又掉在他們的腳邊。

Snp.2.272

猶如從榕樹的枝幹生起嫩枝一般,

從情感生起,從一個人自己生起,

各種各樣,執取於諸感官享樂,

如一根葛藤(maluva creeper)在林中蔓延。

Snp.2.273

那些了知它們源頭的人,

他們去除它們的生起– 聽吧!啊,夜叉!

他們渡過之前從未渡過的

這難以渡越的洪流,不再領受重生(rebirth)。”
KN.5.2.6 第六章法行(正確的行為)經

Snp.2.274

正確的行為,精神生活(spiritual life;梵行):

他們稱這為最高的珍寶。

可是,如果已經出家的一個人,

從在家進入無家,

Snp.2.275

性格下流,

歡喜於騷擾他人,如一隻愚蠢的野獸,

那麼其生活方式更加邪惡;

其人為自己揚起了塵垢。

Snp.2.276

一位喜歡各種爭吵的比丘,

被妄想痴迷籠罩,

他不會知道

甚至由那正覺者佛陀

所宣告的正法。

Snp.2.277

騷擾那些心意發達的人,

他被無名包圍,

不知道染污

是導向地獄之道。

Snp.2.278

墮入惡趣,

從子宮到子宮,

從黑暗到黑暗,

這種比丘死後

會有痛苦。

Snp.2.279

正如一個糞坑,

使用多年而滿溢一般,

這種人,受到污染,

會很難得到淨化。

Snp.2.280

比丘們!無論你們知道什麼像這樣的人,

依著於眾家庭、

其眾慾望中的邪惡、

其眾意向中的邪惡、

其行為和行持中的邪惡,

Snp.2.281

你們所有人,和諧地團結起來後,

要避開他。

掃掉清掃出的塵垢,

扔掉垃圾,

Snp.2.282

然後吹去秕糠:

那些想像他們自己是沙門的非沙門。

已經清掃掉邪惡的諸慾望

和在行為和行持中的邪惡,

Snp.2.283

那麼,讓清淨的人,時常充滿正念的人,

與清淨的人生活在一起。

於是充滿和諧與明智,

你們將終止痛苦。
KN.5.2.7 第七章婆羅門的傳統經

如果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那時,一些富裕的拘薩羅婆羅門,年事已高,衰老,長年勞累(burdened with years),漸漸老去(advanced in life),已到生命最後階段,去見世尊並與他相互致意。致意與寒暄後,他們在一旁坐下並對世尊說道:

“喬達摩大師!目前能看到眾婆羅門在遵守古代眾婆羅門的婆羅門傳統嗎?”

“眾婆羅門!目前看不到眾婆羅門在遵守古代眾婆羅門的婆羅門傳統。”

“如果沒給喬達摩大師添麻煩的話,請喬達摩大師告訴我們古代眾婆羅門的婆羅門傳統。”

世尊說道:“眾婆羅門!既然那樣,要聆聽和仔細注意。我要說了。”

“好的,先生!” 那些富裕的婆羅門回答道。世尊如是說道:

Snp.2.284

“過去的聖哲們(the rishis of the past)

控制自己並簡樸苦行;

已經捨棄了五種感官享樂之索,

他們為自己的利益修習實踐。

Snp.2.285

眾婆羅門既沒有牲畜,

也沒有金子和穀物。

他們以研習作為他們的的財富和穀物;

他們守護一種神聖的珍寶。

Snp.2.286

不論為他們準備了什麼,

這樣的食物就放在門口。

人們認為在信念中準備的東西

應該施與那些去尋求它的人。

Snp.2.287

用染好的各色布匹,

用床榻和眾住處,

那些來自富裕省份和疆域的人

向那些婆羅門禮敬。

Snp.2.288

那些婆羅門凜然不可侵犯,

不可戰勝,受到正法保護,

沒有人在他們家的門口

以任何方式妨礙他們。

Snp.2.289

他們遵守童真獨身的精神生活

達四十八年之久。

過去的眾婆羅門追求

對知識和行為(智與行)的探索。

Snp.2.290

眾婆羅門既不與外面結婚,

也不購買妻子。

通過感情結合後,

他們同意住在一起。

Snp.2.291

除了那種情況,

在她的適孕期結束後,

眾婆羅門從不在適孕期之間

去和她進行房事。

Snp.2.292

他們稱頌

獨身的精神生活和良善的行為,

正直、溫和與簡樸(苦行),

和善、無害和忍耐。

Snp.2.293

他們當中的最高者

精勤努力,

即使在一個睡夢中,

也不參與房事。

Snp.2.294

在這裡的一些其他具有智能品性的人

根據他的修習實踐進行修學,

讚美獨身的精神生活,

以及良善的舉止和忍耐。

Snp.2.295

已經乞得了大米、

床榻、衣服、酥油和油脂,

已經正確地收集了它們,

他們於是舉行犧牲祭祀。

可是在安排好的犧牲祭祀時,

他們不屠殺牲畜。

Snp.2.296

就像一位母親、父親、兄弟、

或其他親屬,

母牛們也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因為在它們當中生產良藥。

Snp.2.297

它們提供食物和力量,

並也提供美麗和幸福。

已經認識到這一利益,

他們不屠殺牛群。

Snp.2.298

文雅,身形修長,

俊美,熠熠生輝,眾婆羅門

根據他們自己的傳統

對什麼要做和什麼不要做格外傾心。

只要這些在此世間繼續,

這一族群便會繁榮昌盛。

Snp.2.299

但是他們發生了反轉:

以前已經認識到細小的之為細小,

他們看見了國王的輝煌

和盛裝的女子們。

Snp.2.300

眾戰車由純種馬所挽,

製作精良,彩飾繽紛,

住處和居所

按比例設計和丈量。

Snp.2.301

眾婆羅門於是貪圖

人間豐富的財富

有牲畜之群圍繞,

並由光豔之女相伴。

Snp.2.302

他們為此譜寫了一些頌歌,

然後去見烏迦格國王(Okkaka)並說道:

“你有豐富的財富和穀物。

祭祀吧,你有大量的珍寶!

祭祀吧,你有大量的財富!”

Snp.2.303

被眾婆羅門說服,

於是這位國王,眾戰車之主,

舉行了這些祭祀:

馬祭、人祭、

擲棒祭,酒祭,無遮祭(Sammapasa, vajapeyya, niraggala) 。

然後他給眾婆羅門賜予財富:

Snp.2.304

牛群、床榻和衣服

以及盛裝的女子;

眾戰車由純種馬所挽,

製作精良,彩飾繽紛;

Snp.2.305

稱心如意的眾居所

按比例精心設計。

已經將它們裝滿各種穀物,

他將此財富賜予眾婆羅門。

Snp.2.306

得到財富後,

他們同意把它儲存起來。

當他們受制於慾望,

他們的渴愛越增越多。

他們為此目的譜寫了一些頌歌,

然後再一次去見烏迦格國王(Okkaka)並說道:

Snp.2.307

“就像水、土地、

金子、財富和鼓舞一般,

牲畜對人們也同樣有用,

因為它們是生物的必需品。

祭祀吧,你有大量的珍寶!

祭祀吧,你有大量的財富!”

Snp.2.308

被眾婆羅門說服,

於是這位國王,眾戰車之主,

屠殺了成百上千的母牛

用於祭祀。

Snp.2.309

它們從未用任何方式傷害任何人–

沒有用它們的蹄子或犄角。

母牛們象綿羊們一樣馴良,

提供成桶的牛奶。

可是抓住了它們的犄角,

國王用一把刀虐殺牠們。

Snp.2.310

那時眾天神、眾先祖、

因陀羅、眾阿修羅和眾羅剎(rakkhasas),

驚呼,“多麼不正確啊!”

因為國王的刀擊打一頭母牛。

Snp.2.311

從前有三種疾病:

慾望、飢餓和年事已高。

可是因為屠殺牲畜,

就有了九十八種疾病。

Snp.2.312

這種暴力不義(unrighteousness by violence)

作為一種古老習俗流傳下來。

他們殺害無害的眾生物;

獻祭犧牲者們從公義墮落。

Snp.2.313

通過如此方式的這種卑劣做法

儘管古老,卻受到明智者的譴責。

無論在何處看見如此的事情,

人們譴責獻祭犧牲者。

Snp.2.314

當正法如是失去時,

首陀羅們和吠舍們四分五裂。

很多剎帝利被分裂;

妻子不尊敬丈夫。

Snp.2.315

剎帝利們和眾婆羅門的親族們,

還有其他人都受他們的族姓保護,

無視出生教義,

處於諸感官享樂之控制之下。

當如是所說是,那些富裕的婆羅門對世尊這樣說道:“好極了,喬答摩大師!好極了,喬答摩大師!猶如能撥亂反正,能披露幽微,能指點迷津,或者能在黑暗中為那些有視力的人們高擎明燈以看見諸色一般,喬達摩大師以種種方式來闡明正法。我們皈依喬達摩大師、法和比丘僧團。請喬達摩大師作記我們為眾優婆塞,從今天起終生皈依他。”
KN.5.2.8第八章船經

Snp.2.316

一個人應該崇敬

能從他那裡學到正法的人。

正如眾神祗崇敬因陀羅一般。

受到崇敬時,學識淵博者(the learned; 有學者),

對他感到滿意而揭示正法。

Snp.2.317

已經專注和聆聽了它,

根據正法修習實踐時,

一位細心追隨這樣一位老師的明智的學生,

一個堅定、勤奮的人與這樣的人交往

變得睿智、透徹和精明。

Snp.2.318

可是如果訴諸一個瑣細的

還沒有達到目標,充滿嫉妒,

在此處還沒有看清楚正法的傻瓜,

那麼一個人就會沉浸在懷疑里而遭遇死亡。

Snp.2.319

這就像一個可能進入一條河,

一道水流湍急滾滾的激流的人:

被沖走,隨波逐流時,

他怎麼能幫助其他人渡過呢?

Snp.2.320

同樣地,沒有看清正法,

沒有在博學多聞者們的座下專注義理,

不親自了知它時,

沉浸於懷疑當中,他如何能使其他人來設想它呢?

Snp.2.321

可是當一個人已經登上一條

裝備了一根槳和一柄舵的堅固的船時,

嫻熟,周到,在那裡知道方法,

可能因此渡過很多其他人,

Snp.2.322

同樣地,一個知識精通的人,自我修習,

博學多聞,品質堅定,

親自了知它時,可能會使其他人設想它–

那些帶著作為一種支持條件的專注的雙耳的人。

Snp.2.323

因此一個人應當跟隨

睿智和博學多聞的良善之人。

已經知道義理,付諸實踐時,

一個了知正法的人能獲得福佑(bliss)。
KN.5.2.0 第九章良善行為經

Snp.2.324

有了什麼良善行為,

有了什麼樣的舉止,

培養了哪種諸行為業,

一個人才能適當地安定,

並成就最高的目標呢?

Snp.2.325

一個人應該尊敬長者而不妒忌;

一個人應該知道去拜見老師的合適時間。

當一個法談進行時,一個知道情況的人

應該仔細聆聽精言妙語。

Snp.2.326

一個人應當適時拜見老師們,

已經扔掉了一個人的虛榮,舉止謙恭。

一個人應當回憶和實踐義理,

正法、自製和精神生活。

Snp.2.327

歡喜於正法,對正法歡喜,

對正法堅定,知道如何判斷正法時,

一個人不應該參與腐蝕正法的談論,

而應當由真正的至理妙言指引。

Snp.2.328

已經捨棄嘲笑、閒言碎語、悲慟、

煩惱、諸虛偽之行、富於心計、貪婪、狂妄我慢、

頑固、粗俗、諸染污、痴迷時:

一個人應該沒有虛榮地生活,內向堅定。

Snp.2.329

精言妙語的核心是所了知的東西;

已經修學和了知的東西的核心是定。

對一個浮躁和粗心大意的人來說,

智慧和修學不會增長。

Snp.2.330

那些喜愛聖人們所教導的正法的人

在語、意和行為上無與倫比。

在平靜、溫順和定(peace, gentleness, and concentration)中安居,

他們達到了修學和智慧的核心。
KN.5.2.10第十章喚起你們自己經

Snp.2.331

喚起你們自己,坐起來!

睡覺對你們有什麼好呢?

因為對那些備受折磨的人,對那些受傷的人,對那些被箭刺穿的人,

會有什麼樣的睡眠呢?

Snp.2.332

喚起你們自己,坐起來!

為平靜的狀態(the state of peace)堅定蓬勃地修學。

不要讓死亡之王,已經抓住你粗心懈怠,

蠱惑已經在其掌控之中的你。

Snp.2.333

越過被充滿欲求的

眾天神和世人都堅守的

這種依著(attachment)。

不要錯過你的機會,

因為錯過機會的人在墜入地獄時憂傷不已。

Snp.2.334

粗心懈怠總是塵垢,

塵垢來自粗心懈怠,而粗心懈怠接踵而至。

通過仔細注意(heedfulness)和清楚的知識(clear knowledge),

從自己當中把箭拔出。
KN.5.2.11 第十一章羅睺羅(Rahula)經

Snp.2.335

“你不會因為與明智者一起常住

而輕視他嗎?

你是否總是尊敬

人類的執火照明者呢?”

Snp.2.336

“我不會因為與明智者一起常住

而輕視他。

我總是尊敬

人類的執火照明者。”

【教導】

Snp.2.337

“已經放棄對心(the mind)來說如此

愉快和歡喜的五種感官享樂之索,

已經出於信念摒棄在家生活,

成為終止痛苦之人。

Snp.2.338

與良善的朋友們相交,

並訴諸一個偏遠的住處,

隱退遠離,一個安靜之地,

飲食有度。

Snp.2.339

不要生起對這些的渴愛–

一件衣袍和施食,

諸必需品和一個居處:

不再回到這世間。

Snp.2.340

通過波提木叉(Patimokka)來克制

並在五種感官中受到約束。

讓你的正念導向此身;

對此世間充滿幻滅。

Snp.2.341

避開美麗的而與貪欲相應

的諸感官對象的形相(marks)。

在索然無味的事物上修習你的心;

使心單點化(one-pointed),很好地集中得定。

Snp.2.342

並且修習諸無形相狀態(markless states),

拋棄對狂妄我慢的潛在傾向(latent tendency to conceit).

然後,通過突破狂妄我慢,

你將在寧靜的平和(tranquil peace)中生活。”

世尊用這些偈頌以這種方式經常告誡尊者羅睺羅。
KN.5.2 第十二章婆耆舍(Vangisa)經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阿羅維(Alavi)的阿迦羅婆寺(Agalava Cetiya)。當時,尼俱陀迦波長老(The Elder Nigrodhakappa)是尊者婆耆舍的導師(preceptor),不久前在阿迦羅婆寺成就般涅槃(attained final nibanna)。那時,尊者婆耆舍單獨隱退遠離時,心裡生起如是思考:“我的老師成就了般涅槃,還是沒有呢?”

晚上,尊者婆耆舍從隱退遠離中起來時,去見世尊,向他禮敬,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後,尊者婆耆舍對世尊說道:“尊師!在這裡,當我單獨隱退遠離時,心裡生起如是思考:“我的老師成就了般涅槃,還是沒有呢?”” 接著,從座位上起來後,他將上袍搭到一邊肩上,恭敬地向世尊致意,以偈頌對世尊說道:

Snp.2.343

“我們要問在此生中諸懷疑的切斷者

智慧圓滿的老師:

一位比丘在阿迦羅婆逝去,

他聲名卓著,人所共知,內向地寂靜。

Snp.2.344

他的名字叫尼俱陀迦波,

世尊啊,這是你給這位婆羅門的名字,

他活力精進,意於釋放(lived intent on release)而生活,

他皈依於你,表現持久。

Snp.2.345

啊,釋迦!啊,洞悉一切之眼!

我們都希望知道那位佛弟子,

完全專注,我們洗耳恭聽;

你是我們的老師;你無與倫比。

Snp.2.346

消除我們的懷疑!告訴我這個吧:

智慧廣大的你宣布他成就了般涅槃。

啊,洞悉一切之眼!在我們中間說出來吧,

猶如在眾天神中間的千眼天帝釋。

Snp.2.347

在這裡無論有什麼眾糾結、眾妄想的途徑、

眾無明的派別、眾懷疑的基礎、

一旦碰到如來,它們不復存在;

因為他是眾人中的無上之眼。

Snp.2.348

如果沒有人像一陣風可能驅散

一大塊雲團那樣驅散諸污染,

那麼整個世界就會被籠罩,絕對的黑暗,

甚至輝煌的人們也不會閃耀。

Snp.2.349

可是明智者們是光的創造者(maker of light)。

啊,英雄!我認為你就是這樣的一位明智者。

因為知道,我們來到賦有洞察力的明智者前:

在會眾們當中,披露迦波的命運(the fate of Kappa)。

Snp.2.350

啊,可愛的人!快點發出可愛的聲音。

就像已經舒展了頸項的一隻天鵝,

溫和地鳴出圓潤的和善加調製的聲音。

我們都挺身而坐:讓我們聽到你吧!

Snp.2.351

他已經完全捨棄了生滅;

已經催促這位清淨者, 我要讓他說法。

因為凡夫們不能按自己期望行事,

而如來們,其行事卻基於理解了知。

Snp.2.352

你的極好的宣告,

已經因從一個具有正派的智慧的人所來而得到接受。

致以最後的崇敬。

我們知道,具有圓滿智慧的你,不要蠱惑我們。

Snp.2.353

已經從頭到腳了知你的聖法(noble Dhamma),

我們知道,具有圓滿活力精進的你,不要蠱惑我們。

猶如被夏天的炎熱折磨的人渴望水一般,

我渴望你的話:就讓聲音傾瀉而出吧!

Snp.2.354

迦波所過的有益的精神生活,

他並非徒勞而過嗎?

他成就了涅槃,

還是有餘而存(did a residue remain)呢?”

Snp.2.355

世尊說道:

“在這裡他滅除了對名色的渴愛(craving here for name-and-form),

即長期出於休眠狀態的黑暗者之流(the stream of the Dark One;魔羅)。

他完全超脫了生死。”

世尊,這位“五”的首腦,如是而說。

【注】:此處“五”,有幾重含義:世尊被成為他起初五位學生,即五比丘的首腦;他是關於以信念起頭的五支(five faculties beginning with faith)的首腦;或者以善行(good behavior)起頭和關於他的獨特諸眼的五法蘊(five aggregates of Dhamma)。這是由彙編者們所加的。

Snp.2.356

“聽了你的話,

我很高興,啊,最好的先知仙人(best of rishis)!

我的問題確實沒有徒勞;

這位婆羅門沒有欺騙我。

Snp.2.357

佛陀的弟子是

按照佛陀所說而行的人。

他切穿被欺騙者(The Deceiver)所緊緊

張開的死神之網(the net of Death)。

Snp.2.358

啊,世尊!迦波(Kappiya)

看到了執取的起源(the origin of cling),

迦波他確實克服

了難以越過的死神之界(the domain of Death)。”
KN.5.2.13 第十三章適當遊行(Proper Wandering)經

Snp.2.359

“我要問有足夠的洞察力和豐富智慧,

已經越過而達到彼岸,成就涅槃

完全不受約束,內心堅定不移的牟尼:

已經放棄在家生活,拋棄諸感官享樂,

那位比丘如何在此世間適當地遊行呢?”

Snp.2.360

世尊回答道:

“當他拔除關於諸福祚(blessings) 、

諸預兆(portents)、諸夢(dreams)和諸幸運之相(lucky signs)的想法時,

當他已經捨棄諸福祚的諸缺陷,

那位比丘會在此世間適當地遊行。

Snp.2.361

一位比丘應該除去對諸感官享樂(sensual pleasures),

對天國的和人類兩者的諸享樂的貪欲(lust);

已經超越了存在,已經洞徹了正法時,

他會在此世間適當地遊行。

Snp.2.362

已經將分裂之語置於他身後,

一位比丘應該拋棄憤怒和卑鄙(anger and meanness);

當他已經捨棄吸引和排斥(attraction and repulsion)時,

他會在此世間適當地遊行。

Snp.2.363

已經捨棄令人愉快和苦惱(pleasing and displeasing)的東西,

沒有執取(cling),也不依賴任何事物,

完全從產生束縛的諸事物得到釋放,

他會在此世間適當地遊行。

Snp.2.364

他在諸獲取(acquisitions)中沒有找到核心實質(core),

已經除去對所獲得的諸事物的慾望和貪欲(desire and lust);

無所依賴,也不為其他人所領導,

他會在此世間適當地遊行。

Snp.2.365

不通過語、意和行為(speech, mind and deed)而充滿敵意,

已經正確地了知正法,

渴望涅槃境界(the state of Nibbana),

他會在此世間適當地遊行。

Snp.2.366

一位比丘不應該想到“他崇敬我”而興高采烈,

並且儘管受到侮辱,也不應該培養怨恨;

他不應該沉醉於從其他人那裡獲得的食物:

他會在此世間適當地遊行。

Snp.2.367

已經捨棄貪婪和存在(greed and existence),

一位克製而不創傷和捆綁的比丘,

已經克服困惑,沒有萬箭穿心:

他會在此世間適當地遊行。

Snp.2.368

已經了知自己需要什麼,

一位比丘不會傷害此世間的任何人,

已經如實了知正法,

他會在此世間適當地遊行。

Snp.2.369

沒有一點潛在的傾向性(no latent tendencies at all),

他的不善諸根已經得到拔除,

無願(wishless)無求(without expectations),

他會在此世間適當地遊行。

Snp.2.370

一個諸內流受到毀壞(influxes destroyed)和狂妄我慢得到捨棄的人,

已經超越了貪欲的完全通道(the entire pathway of lust),

已經得到調伏,寂靜息滅,內向堅定,

他會在此世間適當地遊行。

Snp.2.371

賦有信念,博學多聞,

一個固定道路的見道者,

在黨人中不選邊站的一位明智者,

他會在此世間適當地遊行。

Snp.2.372

其諸遮蓋已被消除的一位清靜的征服者,

諸事物的主宰者,已經超越,毫無衝動(without impulse),

精通諸條件化事物息滅的知識(knowledge),

他會在此世間適當地遊行。

Snp.2.373

一個已經克服了關於過去和未來事物的

精神建構(mental constructs; 劫波)的人,

已經克服時,明智於清靜,

從一切感官基礎(sense bases)得到釋放,

他會在此世間適當地遊行。

Snp.2.374

已經知道境界狀態(the state),已經洞徹正法,

已經看見諸內流的捨棄,

隨著一切獲取(acquisitions)的絕對摧毀,

他會在此世間適當地遊行。”

Snp.2.375

“ 世尊!確實正是如此:

一個住於如是的人是一個得到調伏(tamed)比丘,

並且已經超越了一切有束縛性的事物:

他會在此世間適當地遊行。”
KN.5.2.14 第十四章如法(Dhammika)經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那時,有位名叫如法的居士和五百居士一起去見世尊,向世尊禮敬,然後坐在一旁。坐在一旁後,如法居士用偈頌對世尊說道:

Snp.2.376

“ 智慧廣大者,喬達摩!我問你:

一個好的弟子如何行事,

不論是一個出家到無家的人

還是在家生活的那些居士呢?

Snp.2.377

因為你知道與其眾天神在一起的

此世間的歷程和歸宿(course and destination)。

沒有人和你者個能闡發妙義的人相同,

因為他們說你是傑出的佛陀。

Snp.2.378

已經直接體驗了一切知識(knowledge),

你揭示了正法,憐憫眾生。

你除去了諸遮蓋(coverings),你是洞察一切的普眼;

純潔無暇,你在這整個世界光芒閃耀。

Snp.2.379

當他聽說你是征服者(the Conqueror)時,

龍象王(the naga king)藹羅筏駑(Eravana)來到你面前。

與你商討後,他滿心歡心聽到你的話語,

說著“好極了”而離開。

Snp.2.380

吠舍婆那俱毘羅王(King Vessavana Kuvera)也來親近你,

請教正法。

當被詢問時,啊,明智者!你回答他,

並且他也聆聽後,滿心歡喜。

Snp.2.381

那些習慣辯論的諸外道的依附者們(Adhenrents of other sects),

無論是阿耆伽們(Ajivikas),還是尼乾陀們(Niganthas),

都在智慧上無法超過你,

就像一個站立不動的人無法超過快步行走的人一般。

Snp.2.382

這些習慣辯論的眾婆羅門,

甚至還有年長的眾婆羅門,

在義理上都依賴你,

如同其他自以為是辯論者的人們一樣。

Snp.2.383

對於微妙的和喜悅的這一正法,

啊,世尊!你已經善加宣告。

我們都希望單獨聆聽它:被詢問時,

無上的佛陀!向我們宣布它吧。

Snp.2.384

所有這些坐在一起的比丘,

還有居士們都希望聽到它。

讓他們聽到無垢者(the stainless one)所實現的正法

猶如眾天神聆聽婆娑婆(Vasava)的善加言說的妙語一般。”

Snp.2.385

“ 聽我說,比丘們!我要向你們宣告

淨化正法(the cleansing Dhamma);你們都在心裡要保持它。

一個關切的人,看見良善的事物,

應該樹立適合一位出家人的那種儀態。

Snp.2.386

一位比丘不應該在錯誤的時間遊行;

而應該在適當的時間走到村里托缽乞食。

因為諸系縛(ties)粘著習慣於不合時宜遊行的人;

所以諸佛不在錯誤的時間遊行。

Snp.2.387

諸色、諸聲音、諸味道、諸氣味、

和諸可觸對象使眾生瘋狂。

已經除去了對這些事物的慾望,

在適當的時候,一個人應該進食早餐。

Snp.2.388

已經在得到施食之際,

已經單獨返回時,一個人應該在隱退遠離中坐下來。

內向地深思,一個人不應該讓其心

在外面遊蕩,而應該保持自製。

Snp.2.389

如果他與一位弟子

或任何人,或一位比丘交談,

他應該就莊嚴正法(the sublime)而言說;

他不應該誹謗或者批評其他人。

Snp.2.390

因為有些人在辯論中競逐,

我們不稱讚那些智慧少許的人。

諸系縛粘著他們,

因為他們讓其心放縱遠去。

Snp.2.391

施食、有臥床和座位的一個住處

還有洗去其斗篷上塵土的水:

已經聽聞善逝所教導的正法

充滿傑出智慧者的一位弟子

應該深思而受用這些東西。

Snp.2.392

對於施食、一個住處

還有洗去其斗篷上塵土的水,

一位比丘將不執取這些事物,

猶如一粒水珠不會執取於一片荷葉。

Snp.2.393

現在我要告訴你們屋主的職責,

一個人成為一位好弟子應該如何去做。

因為一位比丘的全部職責,

不可能由有諸擁有物的人去執行完成。

Snp.2.394

已經對所有眾生

對此世間中那些堅定和脆弱兩者都放下了棍棒,

一個人不應該殺害活著的眾生或引起殺害,

也不應該贊同他人殺害。

Snp.2.395

接著,一位弟子不應該在知情時在任何地方

未予而取任何東西。

一個人不應該引起偷竊或贊同盜竊;

一個人應該完全避免未予而取任何東西。

Snp.2.396

一個明智的人應該避免不清淨的行為

如同一個人會避開燒紅的木炭坑一般。

可是如果一個人不能過獨身生活,

一個人不應該侵犯別人的妻子。

Snp.2.397

進入一個政務會或一個大會的人

不應該對任何人妄語。

一個人不應該讓其他人說謊或贊同妄語。

一個人應該完全避免言說不實之詞。

Snp.2.398

一位擁護正法的屋主

不應該放縱於沉醉之飲。

已經了知這會以瘋狂而終,

他不應該讓其他人飲酒(麻醉品)或贊同飲酒。

Snp.2.399

因為迷醉,傻瓜們會犯下諸邪惡行為,

並且他們會讓其他粗心倦態之人犯下這樣的行為。

一個人應該避免這個過失的基礎–

對傻瓜們來說令人歡喜,引發瘋狂和妄想痴迷。

Snp.2.400

一個人不應該殺害活著的眾生或不予而取;

一個人不應該妄語或飲用麻醉品。

一個人應該戒除性(sex)、不清靜的行為。

一個人不應該在夜間和規定的時間之外進食。

Snp.2.401

一個人不應該戴諸花環(garlands)或者敷施香水;

一個人應該睡在床或地上的墊子上。

而這個,他們說,就是已經抵達痛苦終點的

佛陀(the Buddha)所教導的八方面布薩行持(the eightfold uposatha observance)。

Snp.2.402

因此心裡充滿信心,

已經守持完整八種因素(eight factors)的布薩時

在每半月的第十四、第十五和第八日,

和諸特別時期,

Snp.2.403

已經守持布薩的明智者在早晨

欣喜於一顆充滿信心之心時,

應該以一種適當的方式

向比丘僧團發放事物和飲料。

Snp.2.404

一個人應該正確地侍奉父母;

一個人應該從事正當行業。

一位仔細精勤的居士,持守著這種修行,

會達到名為“自光”眾天神(the devas called self-luminous)。”



《小部》【禪世界版】KN.5《經集》3
第三品大品( KN.5.3)

KN.5.3.1-5.3.12 (共十二章)

Snp.3.405-765
KN.5.3.1 第一章出家經

Snp.3.405

我將講述出家,

眼力遠見者(the One of Vision)如何出家,

如何在調查研究時,

他贊同出家。

Snp.3.406

這種在家生活是桎梏,

是塵垢的一種基礎;

出家就像一個開闊的空間:

看見這一點,他便出家了。

Snp.3.407

已經出家後,他避免

此身的諸邪惡行為。

已經捨棄了言語的惡行,

他淨化了他的生活之道(Livelihood)。

Snp.3.408

佛陀前往王舍城(Rajagaha),

摩揭陀國人(Magadhans)的基利跋(Giribbaja)城。

以諸妙相裝飾著,

他在城裡行走乞食。

Snp.3.409

站在宮殿上時,

頻毗沙羅國王看到了他。

已經看見他賦有諸多妙相,

他便說出這句話:

Snp.3.410

“先生們!你們看他,

俊美,魁偉,清淨;

賦有良善行為,

他前視只有一軛之距(a mere yokes length)。

Snp.3.411

雙眼低垂,充滿正念,

好像他不來自一個低賤家族。

派出國王的信使們,

探聽這位比丘去往何處。”

Snp.3.412

國王派出的信使們,

緊跟他的身後,

想道:“這位比丘要去哪裡呢?

他的住處在哪裡呢?”

Snp.3.413

挨家挨戶地走著乞食,

他謹守感官諸門,善於克制,

清晰地理解,總是充滿正念,

他很快將缽盛滿。

Snp.3.414

已經到處行走乞食,

這位牟尼離開城裡。

他登上般度婆山(Mount Bandava):

“他的住處一定是在那裡!”

Snp.3.415

已經看見他進入他的住處,

信使們於是靠近;

而有一位信使返回

並向國王報告道:

Snp.3.416

“大王!這位比丘住在

般度婆山東邊。

他坐在一個山洞穴中,

像一頭老虎、公牛或獅子。”

Snp.3.417

聽了那位信使的報告,

這位剎帝利登上一輛精美的車輛出發。

匆忙離開,

趕往般度婆山的方向。

Snp.3.418

到達適宜車輛行駛的大道盡頭,

這位剎帝利便下車,

已經徒步靠近,

他抵達並進入。

Snp.3.419

已經坐下後,

國王向他致意

並禮貌交談。

問候寒喧後,國王說出這句話:

Snp.3.420

“你年輕,小伙子,

一個正值生命鼎盛時期的青年,

賦有美貌和身材,

像一位出身良好的剎帝利。

Snp.3.421

我將給你財富 – 享受它

在一支的軍隊前列閃耀,

由一支雄象隊伍相伴。

被問到時,告訴我你的出身。”

Snp.3.422

“啊,國王!就在喜馬拉雅山山麓,

正前方有一個國家,

繁榮富強,

由一個眾拘薩羅人的本地人統治。

Snp.3.423

我的族姓為太陽(Adicca),

我出身就是一個釋迦族人。

啊,國王!我已經從那個家族出家,

不再渴望諸感官享樂。

Snp.3.424

已經看見在諸感官享樂中的危險,

已經看見作為安穩的放棄。

我將努力精進,

我的心歡喜於此。”
KN.5.3.2 第二章精進經

Snp.3.425

“為了成就脫離束縛的安穩,

我奮發地禪修,

當我堅定地精進

已經去往尼禪河時(the Neranjara River )時,

Snp.3.426

那摩支(Namuci)來到我那裡,

說著憐憫的言語:

“你消瘦,蒼白,

你瀕臨死亡。

Snp.3.427

一千部分屬於死亡,

而你的生命只有一分保留。

活著吧,先生!生命更好!

活著時,製造諸福德(merits)吧!

Snp.3.428

你過著精神生活

和供奉火祭(fire sacrifice)時,

許多功德會得到積存。

何必將自己奉獻給精進呢?

Snp.3.429

精進之道很難旅行,

很難修習實踐,很難取得成績。”

魔羅(Mara)站在佛陀面前,

說著這些偈頌。

Snp.3.430

當魔羅用這樣一種方式說話時,

世尊對他如是說道:

“粗心懈怠的親族!邪惡者(Evil One),

你帶著目的來到這裡。

Snp.3.431

我沒有任何需要,

哪怕一丁點兒的功德。

而這些話,魔羅適合

對那些需要功德的人去說。

Snp.3.432

我也有信念和活力精進,

並且我存有智慧。

當我如此堅決時,

你何必要我活著呢?

Snp.3.433

這陣風可能甚至

乾涸諸河之流,

像這樣當我如此堅決時,

它為何不應該干涸我的血液呢?

Snp.3.434

當血液乾涸時,

膽汗和粘液(bile and phlegm)乾涸。

當我的肌肉消耗時,

我的心甚至變得更為寧靜,

並且我的正念、智慧和定更為堅定。

435

我用這樣的一種方式過活時,

我已經體驗了極端疼痛,

可是我的心沒有轉向諸感官享樂:

看吶,這個人的清淨性!

Snp.3.436

諸感官享樂是你的第一支軍隊,

第二支叫作苦惱不滿(discontent),

第三支是飢渴(hunger and thirsty),

第四支叫作渴愛(craving)。

Snp.3.437

第五支是呆滯和嗜睡(dullness and drowsiness),

第六支叫作怯懦(cowardice),

第七支是懷疑,

而你的第八支是貶低和驕傲(denigration and pride)。

Snp.3.438

利益、稱讚和榮耀,

和不正確得到的名聲是第九支;

當一個人吹噓自己和貶低別人時,

這是第十支。

Snp.3.439

那摩支!這是你的軍隊,

黑暗者(the Dark One)的隊伍,

一位懦夫不能戰勝它,

而戰勝了它,一個人獲得喜悅。

Snp.3.440

我穿戴穆娜草(munja);

對我來說生命被扭曲。

我寧可死於戰鬥,

也不願屈被擊敗而活著。

Snp.3.441

在這裡被吞噬的

一些沙門和婆羅門,已不再被看見。

他們不知道

有操守的之人所走過的道路。

Snp.3.442

已經看到四處旗幟飄揚的軍隊,

並且其車輛備好的魔羅,

我將出去應戰:

他不可能把我從我的地方趕走。

Snp.3.443

儘管有著諸天神一起的此世間

不會征服你的那支軍隊,

可我將用智慧將它粉碎,

就像用一塊石頭打碎一隻未燒製的泥缽(a fresh clay bowl)。

Snp.3.444

已經取得對我的意圖的把握,

並且正念已得到很好地建立,

我將從一個疆域到另一個疆域遊行,

指導許多弟子。

Snp.3.445

仔細精勤和堅定不移,

我的教導的這些修習者,

他們與你的諸願望相反,

將走向一個人不會悲傷的境界。”

Snp.3.446

“我亦步亦趨,

跟隨了世尊七年,

可是我在充滿正念的的正覺者中,

沒有找到任何一個缺口。

Snp.3.447

有一隻烏鴉圍繞

看起來像一塊肥肉的一個石頭盤旋:

“也許我們在這裡將發現什麼鮮嫩的;

也許可能有什麼美味的。”

Snp.3.448

可是在那裡沒有發現什麼美味的東西,

烏鴉從那個地方離去。

就像那隻攻擊石頭的烏鴉一般,

我們離開喬達摩, 滿懷失望。”

Snp.3.449

他受到如此多的悲傷打擊,

以致他的琵琶從腋下失落。

於是那個悲哀的夜叉(spirit)

就從那裡消失。”
KN.5.3.3 第三章妙語(Well Spoken)經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在那裡世尊對比丘們如是說道:“比丘們!”

“尊師!” 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說道:

“比丘們!當言語具有四種因素時,它是妙語而非惡語,並且它是無咎的,明智者無可指責。是哪四種因素呢?在這裡,一位比丘言說妙語,不言說惡語。他只說正法(Dhamma),不說非法(non-Dhamma)。他只說動聽之語,不說難聽之語。他只說真實之語,而不撒謊。當言語具有四種因素時,它是妙語而非惡語,並且它是無咎的,明智者無可指責。”

世尊如是所說。說了這個後,善逝(the fortunate One),老師(the Teacher),進一步說道:

Snp.3.450

“良善之人說道:“妙語最好;

言說正法而不是非法– 那是第二;

說動聽之語,不說難聽之語– 那是第三;

說真實之語而不撒謊–那是第四。””

那時,尊者婆耆舍(Vangisa)從座位上起來,將上袍搭到一邊肩上,在向世尊崇敬地致意後,對他說道:“世尊!我有一種靈感!善逝!我有一種靈感!”

世尊說道:“婆耆舍,那麼說出你的靈感,婆耆舍!”

尊者婆耆舍於是當著世尊的面,用合適的偈頌讚美世尊道:

Snp.3.451

“一個人應該只說這樣的話,

它既不折磨自己,

也不引起對他人的傷害:

那種言語就是妙語。

Snp.3.452

一個人應該只說動聽的話,

令人高興受歡迎的話,

一個人應該說不帶來任何不好的話,

令別人愉快的話。

Snp.3.453

真實,的確是不朽之語:

這是一個古訓。

良善之人說,

良善事物和正法

建立於真實之上。

Snp.3.454

佛陀為涅槃的成就、安穩,

為痛苦的止息

說出的言語

的確至高無上。”
KN.5.3.4 第四章孫陀利迦婆羅墮若(Sundarika Bharadavaja)經

【注】:此經與SN.7.9有相同部分。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薩羅國孫陀利迦(Sundarika)河岸邊。當時,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正在孫陀利迦河邊供火和祭火。那時,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已經敬供火犧牲和進行火祭後,起座回顧四周,想知道:“那麼,誰應該享用這些供物呢?”

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看見世尊包著頭坐在一棵樹下。看見他後,他左手拿著供物,右手拿著水罐,去見世尊。當世尊聽到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的腳步聲時,他揭去頭蓋。那時,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想道“這位賢者剃光了頭髮,這位尊者剃光了頭髮,” 想轉回;可是,他想道“在這裡,某些婆羅門大師確實也剃光了頭髮。讓我去見他並詢問他的社會階級。”

那時,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去見世尊。抵達後,對世尊說道:“尊者是什麼社會階級呢?”世尊於是用諸偈頌對婆羅門說道:

Snp.3.455

“我不是一個婆羅門,也不是一位王子;

我不是一個是吠舍,什麼也不是。

已經王了知凡夫們的氏族,

一無所有,我在這個世間思考而過活。

Snp.3.456

身著斗篷,我無家遊行,

剃除頭髮,內心完全寂靜。

因為我在這裡不依著於人們,

婆羅門!不適合問我的氏族出身。”

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說道:“先生!眾婆羅門會問其他婆羅門道:“這位賢者是一位婆羅門嗎?””

世尊道:

Snp.3.457

“可是如果你說你是一位婆羅門,

並且說我不是一個婆羅門,

那麼讓我問你具有三音步和二十四音節

的薩維蒂韻律(Savitti)。”

婆羅門道:

Snp.3.458

這世間的先知們、男人們、剎帝利們和眾婆羅門,

基於什麼在這裡

已經向天神們祭祀了呢?

世尊道:

“我說,如果一位證悟者(an accomplished one),一位吠陀大師(a Veda-master),在祭祀時,

從任何人那裡獲得一份供養(an offering),那麼對捐獻者來說會有成效。”

婆羅門道:

Snp.3.459

“確實,他的這個供養一定會成功,

因為我們已經看見這樣一位吠陀大師。

因為我們還沒有看見那些像你的人

別的人便會享用供品。”

世尊道:

Snp.3.460

“因此,婆羅門!你要尋求良善之人時,

到我這裡來,並提出你的疑問。

也許你在這裡找到一個處於平靜的人,

無恨,無惱,無欲,並且十分明智(smokeless, untroubled, desireless, and very wise)。”

婆羅門道:

Snp.3.461

“喬達摩大師!因為我喜歡祭祀,

我願意舉行一個祭祀,但我不理解祭祀。

請賢者指導我:

請告訴我在哪裡祭祀才有成效。”

世尊道:“在那種情形下,婆羅門!側耳傾聽。我將給你教導正法。”

Snp.3.462

“不要問社會階級出身,而要問行為:

火確實可從任何木柴燃起。

儘管出身卑微,一個堅定的牟尼

是以一種慚愧感而克制的一個優秀純良的人。

Snp.3.463

他由真理調禦,賦有調禦(taming)

已經抵達諸吠陀(明)的終點,

已經過了精神生活:

基於福德而想供奉的一位婆羅門

應該及時用祭品供養這樣一個人。

Snp.3.464

那些已經捨棄了諸感官享樂的無家者們,

他們善於自我控制,像一枚梭子般正直:

基於福德而想供奉的一位婆羅門

應該及時用祭品供養這樣一個人。

Snp.3.465

那些摒棄貪欲,諸感官集中得定,

象月亮擺脫羅候(Rahu)的控制一般,

基於福德而想供奉的一位婆羅門

應該及時用祭品供養這樣一個人。

Snp.3.466

那些在此世間沒有諸依著而遊行的人,

總是充滿正念,已經捨棄將諸事物當作“我的”:

基於福德而想供奉的一位婆羅門

應該及時用祭品供養這樣一個人。

Snp.3.467

已經拋棄了諸感官享樂,住於著勝利,

已經知道生死的終點,像一個湖泊般清涼:

基於福德而想供奉的一位婆羅門

應該及時用祭品供養這樣一個人。

Snp.3.468

與合乎正道(righteous; 正義)的人相同,遠離不合正道(不義)的人,

如來在這里或彼岸

是具有無邊智慧的一個人:

如來值得祭品供養。

Snp.3.469

他沒有虛偽和狂妄我慢,

沒有貪婪,沒有絲毫”我的”之意,沒有慾望,

摒棄憤怒,內向地寂靜(inwardly quenched);

那位婆羅門已經捨棄了悲傷的染污:

如來值得祭品供養。

Snp.3.470

他已經捨棄了心的住所(心所),

沒有絲毫諸所有物,

不執取在這里或彼岸的任何事物:

如來值得祭品供養。

Snp.3.471

他專注得定,渡過了洪流,

以無上之見已經知道正法,

他的諸內流(influxes)被毀壞,持有最後的身體:

如來值得祭品供養。

【注】:諸內流,即諸煩惱,諸漏。

Snp.3.472

他存在的諸內流和粗魯的言語

都被耗盡,消失,不復存在。

那位以每種方式得到釋放的吠陀大師:

如來值得祭品供養。

Snp.3.473

他已經克服了諸系縛,對他來說沒有任何諸系縛,

在被狂妄我慢所執的人們當中他不被狂妄我慢所執,

他完全了知(智證)痛苦及其領域和基礎(field and ground):

如來值得祭品供養。

Snp.3.474

他不依賴於慾望,一位隱退遠離的先知,

他已經克服了由其他人所宣揚而周知的見,

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種類的諸處(the bases):

如來值得祭品供養。

Snp.3.475

他已經洞徹了弗屆遠近的諸現象,

對他來說它們已經被耗盡,消失,不復存在。

他充滿平靜,在執取的摧毀中得到解放(解脫):

如來值得祭品供養。

Snp.3.476

他已經看見諸束縛以及出生的

摧毀和終結,

他已經完全驅逐貪欲的通道,

清淨、無過、無垢、無瑕:

如來值得祭品供養。

Snp.3.477

他不感知察覺(perceive)一個“自我(self)”,

專注得定、正直、內向地堅定,

沒有衝動,沒有死板,沒有懷疑:

如來值得祭品供養。

Snp.3.478

對於他沒有內在的諸妄想痴迷,

並且他的智(knowledge)洞察一切現象,

他持有最後的身體性色(bodily form),

並且成就了正覺(enlightenment) – 無與倫比和吉祥–

達到這種有心靈的清淨的程度:

如來值得祭品供養。”

婆羅門道:

Snp.3.479

“讓我的供養成為真正的供養吧!

因為我遇上了這樣一位吠陀大師。

梵天自己已經昭示:

請世尊從我這裡接受它!

請世尊享用我的祭品!”

世尊道:

Snp.3.480

“為此唱誦過偈頌的食物,

不適合我來食用。

婆羅門!這不是那些看見者們所遵循的原則。

正覺著們排斥如此

為它唱誦過偈頌的食物。

啊,婆羅門!因為存在這一原則,

這就是他們的行為準則。

Snp.3.481

供奉其它食物和飲料

圓滿者,偉大先知

隨著諸煩惱已經得到毀壞,並且後悔已經得到平息,

因為他是一個尋求福德的人的福田。”

婆羅門道:

Snp.3.482

“世尊!在已經遇到您的教誨後,

請告訴我,讓我可能了知

像我這樣尋找在祭祀時某人的一個人的供養,

誰應該享用進食呢?”

世尊道:

Snp.3.483

“侵略性已經消失的一個人,

他的心沒有不安,

他已經沒有諸感官慾望,

他已經驅除呆板糊塗(dullness),

Snp.3.484

已經除去諸束縛的一個人,

對生與死嫻熟,

具足牟尼義(munihood)的一位牟尼,

像那樣的一個人在祭祀時來到。

Snp.3.485

已經除去傲慢,

以崇敬的致意向他禮敬。

用食物和飲料供奉他,

以這樣的方式供養會興盛。”

婆羅門道:

Snp.3.486

“尊貴的佛陀值得享用祭品,

他是無上的福田(field of merit),

所有這世間祭祀的容器:

給賢者的供養帶來巨大果報。”

於是,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對世尊說道:“好極了,喬達摩大師!好極了,喬達摩大師!猶如能撥亂反正,能披露幽微,能指點迷津,或者能在黑暗中為那些有視力的人們高擎明燈以看見諸色一般,喬達摩大師以種種方式來闡明正法。我皈依喬達摩大師、法和比丘僧團。願我在喬達摩大師座下出家,願我受具足戒。”

不久,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世尊座下出家,受具足戒。他獨居、隱退遠離、精勤不放逸、熱忱和堅定,尊者孫陀利迦婆羅墮若親自以證智(with direct knowledge)實現,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善男子們從在家正確地出家成為非家的梵行的無上目標。他證知(directly knew):“出生已盡,梵行已歷,該辦已辦,不再有存在的任何狀態。” 並且尊者孫陀利迦婆羅墮若成為眾阿羅漢中的一員。
KN.5.3.5 第五章摩伽(Magha)經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Rajagaha)鷲峰山(Mount Vulture Peak)。那時,學生婆羅門摩伽去見世尊,並與世尊相互致意。致意和寒暄後,學生婆羅門摩伽坐在一旁,對世尊說道:

“喬達摩大師!我是一個捐助者,一位施捨豐厚的大施主,致力於慈善。我合乎正道地尋求財富,並且這樣做了後,我從合乎正道地獲取和得到的財富中,我施予給一個人,我施予兩個人,三個人,四個人,五個人,六個人,七個人,八個人,九個人,十個人;我施予二十個人,三十個人,四十個人,五十個人,一百個人,乃至更多的人。喬達摩大師!當我這樣施予時,當這樣祭祀時,我產生大量的功德嗎?”世尊說道:“確實,年輕人!你這樣的施予,這樣的祭祀,會產生許多功德。年輕人!一個慷慨大度的施主,合乎正道地尋求財富,在合乎正道地獲得財富後,把它們施予給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四個人,五個人,六個人,七個人,八個人,九個人,十個人,二十個人,三十個人,四十個人,五十個人,一百個人,乃至更多的人,會產生許多功德。”於是,學生婆羅門摩伽用偈頌對世尊說道:

Snp.3.487

“我向身著赭色衣袍,無家遊行,

豐厚者喬達摩大師提問:

當一個致力於慈善的屋主,一位大施主,

想要功德之時,

通過將食物和飲料在這裡給予其他人

而祭祀祈求功德,

在祭祀中,他的供養是如何得到清淨化的呢?”

Snp.3.488

世尊說道:

“摩伽!一個致力於慈善的屋主,一位大施主,

想要功德之時,

通過將食物和飲料在這裡給予其他人而

祭祀祈求功德:

這樣一個人通過那些值得諸供養的人而成功。”

Snp.3.489

學生婆羅門摩伽說道:

“一個致力於慈善的屋主,一位大施主,

想要功德之時,

通過將食物和飲料在這裡給予其他人而

祭祀祈求功德:

請世尊描述那些值得諸供養的人。”

Snp.3.490

“那些在此世間無所依著而漫遊的人,

他們一無所有,圓滿,自製:

一位祭祀祈求功德的婆羅門

應該及時地給他們作出奉獻。

Snp.3.491

那些已經切斷一切束縛和桎梏的人,

他們馴服(tamed),解脫(liberated),無憂無慮(untroubled),沒有慾望:

一位祭祀祈求功德的婆羅門

應該及時地給他們作出奉獻。

Snp.3.492

那些已經從一切束縛得到釋放的人,

他們馴服(tamed),解脫(liberated),無憂無慮(untroubled),沒有慾望:

一位祭祀祈求功德的婆羅門

應該及時地給他們作出奉獻。

Snp.3.493

那些已經捨棄貪欲(lust)、嗔恨(hatred)和妄想痴迷(delusion)的人,

他們的諸內流(諸煩惱)已經被毀壞,已經過了精神生活(spiritual life;梵行):

一位祭祀祈求功德的婆羅門

應該及時地給他們作出奉獻。

Snp.3.494

那些已經在其當中沒有虛偽和狂妄我慢

不貪婪,毫無“我的”(mine)之意,沒有慾望的人:

一位祭祀祈求功德的婆羅門

應該及時地給他們作出奉獻。

Snp.3.495

那些沒有淪為諸渴愛獵物的人,

他們已經渡過洪流,毫無“我的”之意而遊行:

一位祭祀祈求功德的婆羅門

應該及時地給他們作出奉獻。

Snp.3.496

那些對此世間的任何事物,

對於在這里或之外的存在的任何狀態沒有渴愛的人:

一位祭祀祈求功德的婆羅門

應該及時地給他們作出奉獻。

Snp.3.497

那些已經捨棄諸感官享樂的人

他們很好地自控,像一枚梭子般正直:

一位祭祀祈求功德的婆羅門

應該及時地給他們作出奉獻。

Snp.3.498

那些沒有貪欲,諸根很好專注得定的人

就像月亮擺脫羅侯的掌握一般而自由自在:

一位祭祀祈求功德的婆羅門

應該及時地給他們作出奉獻。

Snp.3.499

那些處於平靜,沒有貪欲,沒有惱怒的人,

對於他們來說,沒有諸趣(destinations),已經在這裡捨棄了它們:

一位祭祀祈求功德的婆羅門

應該及時地給他們作出奉獻。

Snp.3.500

那些已經擺脫出生與死亡,

已經克服了一切困惑的人:

一位祭祀祈求功德的婆羅門

應該及時地給他們作出奉獻。

Snp.3.501

那些在如同在他們當中諸島的此世間遊行的人

一無所有,在一切方面都獲得解脫:

一位祭祀祈求功德的婆羅門

應該及時地給他們作出奉獻。

Snp.3.502

那些在這裡如其所是而知道的人:

“這是最後的一生,沒有得到更新的存在(renewed existence; 後有):

一位祭祀祈求功德的婆羅門

應該及時地給他們作出奉獻。

Snp.3.503

一位吠陀大師,歡喜於禪那(jhana),

成就至正覺(enlightenment),很多人的庇護之所:

一位祭祀祈求功德的婆羅門

應該及時地給他們作出奉獻。”

Snp.3.504

“確實,我的諸問題沒有落空,

世尊已經為我描述了值得諸供養的人。

你如其所是知道這個東西,

因為這正法已經為你所了知。

Snp.3.505

學生婆羅門摩伽說道:

“當一個致力於慈善的屋主,一位大施主,

想要功德之時,

將食物和飲料在這裡給予其他人,

世尊!請向我宣告祭祀的卓越性。”

Snp.3.506

世尊說道:

“摩伽!你進行祭祀吧!

在祭祀時,保持心在各個方面柔和平靜,

因為對一位祭祀的人來說,祭祀是基礎:

建立在此基礎之上,一個人消除了諸過失。

Snp.3.507

一個沒有貪欲的人,已經除去了嗔恨,

修習一顆慈愛的無量心(a measureless mind of loving-kindness),

日夜仔細精勤(heedul),

無量地瀰漫滲透所有方向。”

Snp.3.508

“誰是清淨的、自由自在的和必然的呢?

憑藉什麼手段,一個人去往梵界(the brahma world)呢?

因為我不知道,啊,牟尼!請在被問到時告訴我。

世尊是梵天所現(Brahma made manifest),我今天所見。

因為對我們來說,你確實就像梵天。

啊,光輝的人!一個人如何在梵界重生呢?”

Snp.3.509

世尊說道:

“摩伽!一個舉行有三重卓越的祭祀的人,

像這樣的一人應該與值得諸供養的那些人完成它。

已經如是祭祀,

我說一個正確地致力於慈善的人在梵界重生。”

當如是所說時,學生婆羅門摩伽對世尊說道:“好極了,喬達摩!好極了,喬達摩!猶如能撥亂反正,能披露幽微,能指點迷津,或者能在黑暗中為那些有視力的人們高擎明燈以看見諸色一般,喬達摩大師以種種方式來闡明正法。我皈依喬達摩大師、法和比丘僧團。請喬達摩大師作記我為優婆塞,從今天起終生皈依他。”
KN.5.3.6 第六章薩毘耶(Sabhiya)經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Rajagaha)竹林(the Bamboo Grove)松鼠飼餵處(the squirrels feeding ground)。當時,一位以前與遊行者薩毘耶有血緣關係的神祗,已經對薩毘耶簡要地誦出一些問題,說道:“薩毘耶!你應該在回答你這些問題的沙門或婆羅門座下過一種精神生活(梵行)。” 於是從神祗那裡得知這些問題後,遊行者薩毘耶去見那些沙門和婆羅門,他們是眾僧團的領袖們,眾團體的領導們,眾團體的老師們,十分有名和眾所周知,教派創建者們,被很多人尊為聖者;即富蘭那迦葉(Purana Kassapa)、末伽梨瞿舍羅(Makkhali Gosala)、阿耆多翅舍欽婆羅(Ajita Kesakambali)、波拘陀迦旃延(Pakudha Kaccayana)、散若耶毘羅弗多(Sanjaya Belatthiputta)和尼犍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遊行者婆毘耶向他們提出那些問題,但是他們沒有回答。不僅他們無法回答,而且表現出惱怒、嗔恨和不快,甚至反而質問遊行者婆毘耶自己。

那時遊行者婆毘耶想道:“現在這些賢達的眾僧團的領袖們,眾團體的領導們,眾團體的老師們,十分有名和眾所周知,教派創建者們,被很多人尊為聖者;即富蘭那迦葉(Purana Kassapa)、末伽梨瞿舍羅(Makkhali Gosala)、阿耆多翅舍欽婆羅(Ajita Kesakambali)、波拘陀迦旃延(Pakudha Kaccayana)、散若耶毘羅弗多(Sanjaya Belatthiputta)和尼犍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當我向他們提出那些問題時,他們沒有回答。不僅他們無法回答,而且表現出惱怒、嗔恨和不快,甚至反而就它們質問我。我現在就回到較低等的生活(即在家世俗生活)和享受諸感官享樂吧。”

遊行者薩毘耶轉而又想道:”現在沙門喬答摩是一個僧團的領袖,一個團體的領導,一個團體的老師,十分有名和眾所周知,一位教派創建者,被很多人尊為聖者。我去見沙門喬達摩,並問他這些問題。可是遊行者薩毘耶遊又想道:“那些賢達的眾僧團的領袖們,眾團體的領導們,眾團體的老師們,十分有名和眾所周知,教派創建者們,被很多人尊為聖者,他們年長,衰老,成熟,年事已高,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們是長者們,長期存在,出家很久;即富蘭那迦葉(Purana Kassapa)、末伽梨瞿舍羅(Makkhali Gosala)、阿耆多翅舍欽婆羅(Ajita Kesakambali)、波拘陀迦旃延(Pakudha Kaccayana)、散若耶毘羅弗多(Sanjaya Belatthiputta)和尼犍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當我向他們提出那些問題時,他們沒有回答。不僅他們無法回答,而且表現出惱怒、嗔恨和不快,甚至反而就它們質問我。那麼沙門喬答摩,當他年輕和新近出家時,如何能回答這些問題呢?”

但是遊行者薩毘耶轉而又想道:“一位沙門不能因為年輕便受到輕視或蔑視。因為即使一位沙門很年輕,他可能很有力和強大。那麼我去見沙門喬答摩,並問他這些問題。”

於是,遊行者薩毘耶朝著王舍城的方向遊歷。一路遊行,他分階段抵達王舍城竹林松鼠飼餵處,去見世尊。他與世尊互相致意。致意和寒喧後,他坐在一旁,用偈頌對世尊說道:

Snp.3.510

“我懷著困惑和充滿懷疑

希望問一些問題而來。

請為我最終回答它們。

我按順序提出諸問題,

請按照正法給我作答。”

Snp.3.511

世尊說道:

“薩毘耶!你遠道而來,

希望詢問一些問題。

你按順序提出諸問題,

我將按照正法給你作答。”

Snp.3.512

薩毘耶!向我問你的問題吧,

無論你在心里希望什麼。

我將為你最終

回答那些中的每一個問題。”

那時遊行者薩毘耶想道:“的確好極了!真是奇妙啊!其他眾沙門和眾婆羅門甚至不允許我,而沙門喬答摩卻允許我。” 於是他滿懷高興,歡騰雀躍、興高采烈,充滿歡樂,向世尊提出一個問題:

Snp.3.513

“他們稱作一位比丘之人,已經成就了什麼呢?

通過什麼方式一個人是和善的呢?並且他們如何稱一個人是馴服的呢?

一個人如何才被稱為是得到正覺的呢?

當被我問到時,世尊!請回答。”

Snp.3.514

世尊說道:

“薩毘耶!當通過自己所修習實踐之道,

一個人已經成就了涅槃,越過了懷疑,

捨棄了非存在和存在(nonexistence and existence),

已經過了精神生活(梵行),

結束了更新的存在(renewed existence):他是一位比丘。

Snp.3.515

對任何事情鎮靜,充滿正念,

在整個此世間不會傷害任何人的一個人,

已經越過的一位沙門,純潔,

對他來說沒有任何膨脹:他是和善的。

Snp.3.516

在整個此世間,諸根已經內在和外在地

得到修習的一個人,

已經刺穿這個世間和下一個世間,

等待時間的已得到修習人:他是馴服的。

Snp.3.517

已經明察一切精神構造(mental constructs;諸劫波),

與輪迴(Samsara),逝去和重生兩者,

滌除塵垢,沒有染污,清靜,

已經成就了出生之摧毀的一個人:他們稱他獲得正覺。”

那時遊行者薩毘耶已經對世尊的話喜悅和歡喜,滿懷高興,歡騰雀躍、興高采烈,充滿歡樂,向世尊提出進一步的問題:

Snp.3.518

“他們稱為婆羅門的一個人,他成就了什麼呢?

通過什麼方式其人是一位沙門呢?一個人怎樣沐浴呢?

一個人如何被說成是一條龍(a naga)呢?

當被我問到時,世尊!請回答。”

Snp.3.519

世尊說道:

“薩毘耶!已經驅除一切邪惡,

他毫無染污,很好地專注得定,內向堅定,

已經超越輪迴consummate(samsara),圓滿,

無所依著,這樣一個人被稱作一位婆羅門。

Snp.3.520

一個平靜的人,已經捨棄福德和邪惡(merit and evil),

一塵不染,已經了知此世間和下一個世間,

已經超越出生和死亡,

這樣的一個人真真切切被稱作一位沙門。

Snp.3.521

在整個此世間,已經內在和外在地

滌除一切邪惡。

在被賦予精神構建(mental construction)的眾天神和眾人當中

他不進入諸精神建構(mental constructs):

他們稱他為一個儀式上沐浴了的人。

Snp.3.522

在此世間不犯任何罪惡的人,

已經摒棄一切軛和桎梏(yokes and bondages),

不束縛於任何地方,解脫自在:

這樣的一個人真真切切被稱為一條龍。”

那時遊行者薩毘耶已經對世尊的話喜悅和歡喜,滿懷高興,歡騰雀躍、興高采烈,充滿歡樂,向世尊提出進一步的問題:

Snp.3.523

“佛陀們把什麼人稱作一位領域知道者呢?

一個人通過什麼方式才是善巧的呢?一個人如何才是明智的呢?

一個人如何被稱作一位牟尼呢?

當被我問到時,世尊!請回答。”

Snp.3.524

世尊說道:

“薩毘耶!已經明察了一切領域,

天上的、人的和梵的領域,

擺脫作為一切領域之根的束縛,

這樣的一個人真真切切被稱為一位領域知道者。

Snp.3.525

已經明察了一切藏(stores),

天上的、人的和梵的藏(store),

擺脫作為一切領域之根的藏,

這樣的一個人真真切切被稱為是善巧的。

Snp.3.526

已經明察了內在和外在的

半透明性兩者,明智於清淨(wise about purity)

已經超越了黑暗的和光明的,

這樣的一個人真真切切被稱為一位專家。

Snp.3.527

在整個此世間,已經內在和外在地

知道壞的和好的東西的本質,

已經脫離了結和網(tie and net),

他是值得眾天神和眾人尊敬的一位牟尼。”

那時遊行者薩毘耶已經對世尊的話喜悅和歡喜,滿懷高興,歡騰雀躍、興高采烈,充滿歡樂,向世尊提出進一步的問題:

Snp.3.528

“已經成就了什麼,他們把一個人稱作一位吠陀大師呢?

通過什麼方式,一個人是認識者(cognizant)呢?並且一個人如何是英勇的呢?

一個人如何被稱作一個良種呢?

當被我問到時,世尊!請回答。”

Snp.3.529

世尊說道:

“薩毘耶!已經明察一切吠陀(all the Vedas),

那些存在於眾沙門和眾婆羅門當中的人,

對一切諸受(all the feelings)摒除塵垢(rid of dust),

已經超越一切吠陀的人,是一位吠陀大師。

Snp.3.530

已經內在和外在地知道

作為病之根(root of illness)的擴散和名色(proliferation and name-and-form),

擺脫束縛桎梏,一切病之根,

這樣的一個人真真切切被稱為一位認識者。

Snp.3.531

已經在這裡戒除一切邪惡(all evils)的人,

已經越過地獄的痛苦,

一個精進活力的住所,英勇,熱忱踴躍於奮鬥(keen in striving),

這樣的一個人真真切切被稱為一位英雄(hero)。

Snp.3.532

已經內在和外在

切斷諸系縛之根的諸束縛桎梏的一個人,

擺脫束縛桎梏,系縛之根,

這樣的一個人真真切切被稱為一位良種(a thoroughbred)。”

那時遊行者薩毘耶已經對世尊的話喜悅和歡喜,滿懷高興,歡騰雀躍、興高采烈,充滿歡樂,向世尊提出進一步的問題:

Snp.3.533

“已經成就了什麼,他們把一個人稱作一位博學多聞的學者(a learned scholar)呢?

通過什麼方式,一個人是高貴的和如何操守良善呢?

一個人如何被稱作一位遊行者呢?

當被我問到時,世尊!請回答。”

Snp.3.534

世尊說道:

“薩毘耶!已經在此世間學習和直接知道(directly known)一切現象(all phenomena),

無論有什麼,有咎的和無咎的(blameworthy and blameless),

一個征服者,毫無困惑,獲得解脫,

處處自由自在(untroubled everywhere):他們把他稱作“一位博學多聞的學者”。

Snp.3.535

已經切斷諸內流(諸煩惱;諸漏)和諸依著(attachments),

那位明智者不再回到子宮之床。

已經驅除了三重感知(想;三名想(指色想,嗔想,異想); threefold perception)和”我的”(mine)泥淖,

他不進入諸精神構造(mental constructs; 劫波):

他們把他稱作“一位高貴者”。

Snp.3.536

在這里達至諸善行完成(accomplished in good types of conduct)的人,

總是善巧,已經了知正法,

不繫縛於任何地方的人,獲得解脫,

對於他來說,沒有諸厭惡(no aversions),操守良善(well conducted)。

Snp.3.537

無論有在痛苦裡成熟的任何業(whatever kamma there is that ripens in suffering),

上面,下面,或在中間,

已經避開它,一位完全了知(正知)的修行人,

他終結虛偽和狂妄我慢(hypocrisy and conceit),

貪婪和憤怒(greed and anger),和名色(name-and-form):

他們把那位已完成者稱作一位遊行者”。

那時遊行者薩毘耶已經對世尊的話喜悅和歡喜,滿懷高興,歡騰雀躍、興高采烈,充滿歡樂,從座位上起來,將上袍搭在一邊肩上,向世尊致敬,用合適的偈頌當面讚美世尊:

Snp.3.538

“啊,廣大智慧者!

有六十三種基於眾沙門的諸宣告、

感知(想; perception)和諸感性標籤(perceptual labels)的方法途徑,

已經驅除它們時,依據名想和詞彙概念的沙門觀點,你渡過了黑暗洪流(the dark flood)。

Snp.3.539

你已經抵達盡頭,超越痛苦;

你是一位阿羅漢,獲得圓滿正覺(perfectly enlightened);

我認為你是一個其諸內流(諸煩惱;諸漏)被毀壞的人。

光輝燦爛(luminous),聰穎(intelligent),充滿智慧(abounding in wisdom),

痛苦的終結者,你引領我越過。

Snp.3.540

當你了知我的困惑時,

你引領我越過懷疑:禮敬你!

啊,牟尼!已經完成牟尼義(munihood)的諸方式,

毫無荒蕪(not barren),太陽的親族!你是和善的。

Snp.3.541

在我之前充滿困惑的地方,

你解答了我先前的疑問,明眼者(One with Vision)!

你確實是一位牟尼,一位正覺者:

對你來說,完全沒有任何障礙。

Snp.3.542

並且對你來說,一切憤怒的諸狀態

已經被驅散和清除。

你已經變得冷靜,你是馴服的,

堅定不移(steadfast),努力求真(with the truth you endeavor)。

Snp.3.543

啊,龍,當你這條龍(the naga)

這位偉大英雄(the great hero),正在言說時,

一切天神包括那羅陀(Narada;那羅)和波跋多(Pabbata;山岳),

都歡喜於你的教導。

Snp.3.544

向你禮敬!眾男子中的良種!

向你禮敬!眾男子中至高無上!

在有其諸天神的這個世間

你無與倫比。

Snp.3.545

你是佛陀,你是導師,

你是牟尼,魔羅的征服者。

已經切斷潛在的諸傾向性(latent tendencies)

已經渡過,你引領這群人越過。

Snp.3.546

你已經超越諸獲取依著(the acquisitions);

你已經拆除(sunder)諸內流(諸煩惱;諸漏)。

你是一頭獅子,無所執取(no clingling),

你已經捨棄了恐懼和畏怖(fear and dread)。

Snp.3.547

正如一朵可愛的白蓮花

不為水所染污一般,

你也不為或者福德或者邪惡染污。

啊,英雄!伸出你的雙足,

薩毘耶嚮導師禮敬。”

於是遊行者薩毘耶,俯下身去,以頭觸世尊的雙足,對世尊說道:“妙極了,喬達摩!妙極了,喬達摩!猶如能撥亂反正,能披露幽微,能指點迷津,或者能在黑暗中為那些有視力的人們高擎明燈以看見諸色一般,喬達摩大師以種種方式來闡明正法。我皈依喬達摩大師、法和比丘僧團。我願在喬達摩大德座下出家。我願受具足戒。”

“薩毘耶!先前屬於另一個外道的人,希望在這法和律中出家和受具足戒,要試住滿四個月。在四個月末,如果眾比丘對他滿意,他們許他出家和受具足戒成為眾比丘的狀態(身份)。但是我在這件事上認識個別不同之處(I recogniz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is matter)。”

“大德!如果那些先前屬於另一個外道的人,希望在這法和律中出家和受具足戒,要試住滿四個月。如果在四個月末眾比丘對他滿意,他們許他出家和受具足戒成為眾比丘的狀態,那麼我將試住四年。在四年末,如果眾比丘對我滿意,讓他們許我出家和受具足戒成為眾比丘的狀態。”

後來游行者薩毘耶在世尊座下出家,並且他受了具足戒。不久,尊者薩毘耶獨居、隱退、精勤、熱忱和堅決,親自以證智實現證悟,在此時此地進入和住於善男子們從在家正確地出家成為非家的梵行的無上目標。他證知(directly knew):“出生已盡,梵行已歷,該辦已辦,存在的狀態不再。”而且尊者薩毘耶成為阿羅漢們中的一員。

【注】:參見MN.2.73 致婆蹉氏大經,完整理解。
KN.5.3.7 第七章 舍羅(Sela)經

【注】:此經與MN.92相同。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的大比丘僧團一起在央掘陀羅人(Anguttarapans)之國遊行,並最終抵達名叫市集(Apana)的央掘陀羅人市鎮。

結髮沙門羇尼耶(the jatila Keniya)聽聞:“沙門喬達摩,他是釋迦族人之子,從釋迦族出家,已經與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的大比丘僧團一起在央掘陀羅人(Anguttarapans)之國遊行,並來到市集鎮。現在四處流傳著一份關於喬達摩大師的良好報告,到了這種程度:“世尊已經成就證悟和遍正覺,他明與行圓滿,莊嚴崇高,他是諸世界的知解者,無上調御者,天人師,他已經正覺和為世間所尊(accomplished, fully enlightened, perfect in true knowledge and conduct, sublime, knower of worlds, incomparable leader of persons to be tamed, teacher of gods and humans, enlightened, blessed)。他親自以證智(his own direct knowledge)證悟(realized)後,為包括眾天神、眾魔羅、眾梵天的此世間,和包括眾沙門、眾婆羅門、眾天子及眾人的這一代宣說法。他教導的法在開首、中間和結尾都是美善的,涵義和言辭正確;他揭示了一種圓滿和清淨(perfectly complete and pure)的精神生活(梵行)。” 現在去見這樣的阿羅漢們很有益處。”

那時,結髮沙門羇尼耶去見世尊,與世尊相互致意。致意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世尊用一個法談指導、敦促、激發和鼓勵結髮沙門羇尼耶。那時,已經得到世尊用一個法談指導、敦促、激發和鼓勵後,結髮沙門羇尼耶對世尊說道:“請喬達摩大師與比丘僧團一起同意接受我明天的飯食供養。” 當如是所說時,世尊告訴他道:“羇尼耶!比丘僧團很大,由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組成,而你對眾婆羅門有完全的淨信。” 第二次,結髮沙門羇尼耶對世尊說道:“喬達摩大師!儘管比丘僧團很大,由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組成,並且儘管我對眾婆羅門有完全的淨信,我還是請喬達摩大師與比丘僧團一起同意接受我明天的飯食供養。” 第二次世尊告訴他道:“羇尼耶!比丘僧團很大,由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組成,而你對眾婆羅門有完全的淨信。”

第三次,結髮沙門羇尼耶對世尊說道:“喬達摩大師!儘管比丘僧團很大,由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組成,並且儘管我對眾婆羅門有完全的淨信,我還是請喬達摩大師與比丘僧團一起同意接受我明天的飯食供養。” 世尊以沉默同意了。

那時,結髮沙門羇尼耶知道世尊同意後,從座位起來,前往他自己的隱居處,在那裡他向他的朋友們和夥伴們,他的親族們和親屬們如是說道:“先生們!我的朋友們和夥伴們,我的親族們和親屬們!聽我說。我已經邀請了沙門喬達摩和比丘僧團一起接受我明天的飯食供養。為我買東西和做準備吧。 ”

“是的,先生!” 他們回答道。一些人挖爐灶,一些人劈柴,一些人洗碟子,一些人放置水罐,一些人準備座位,而結髮沙門羇尼耶自己搭建一個亭子。

當時,舍羅婆羅門呆在市集鎮。他是通曉三吠陀(Three Vedas)的眾詞彙、儀軌、音韻論與詞源四者和歷史為第五項的大師;精通語文學和語法(skilled in philology and grammar),完全精通自然哲學和一個偉人(大丈夫)的種種標誌(相),並且他在給三百位婆羅門學生教授眾頌歌的誦讀。

當時,結髮沙門羇尼耶對舍羅婆羅門極具淨信。那時,舍羅婆羅門為了鍛煉而行走和遊行,他的三百位婆羅門學生一起參加,來到結髮沙門羇尼耶的隱居處。在那裡,他看見一些人在挖爐灶,一些人在劈柴,一些人在洗碟子,一些人在放置水罐,一些人在準備座位,而結髮沙門羇尼耶自己在搭建一個亭子。

當看見這個時,他向結髮沙門羇尼耶問道:“什麼?羇尼耶大師要結婚或是有一個結婚施捨嗎?或者有某個大祭祀嗎?或者摩揭陀國斯尼耶頻毘沙羅王與一群隨從已經被邀請參加明天的飯食嗎?”

“舍羅大師!我沒有將要結婚或是有一個結婚施捨,也沒有摩揭陀國斯尼耶頻毘沙羅王與一大群隨被邀請參加明天的飯食,可是我在計劃一個大型的祭祀供養。沙門喬達摩,他是釋迦族人之子,從釋迦族出家,已經與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的大比丘僧團一起在央掘陀羅人(Anguttarapans)之國遊行,並來到市集鎮。現在四處流傳著一份關於喬達摩大師的良好報告,到了這種程度:“世尊已經成就證悟和遍正覺,他明與行圓滿,莊嚴崇高,他是諸世界的知解者,無上調御者,天人師,他已經正覺和為世間所尊(accomplished, fully enlightened, perfect in true knowledge and conduct, sublime, knower of worlds, incomparable leader of persons to be tamed, teacher of gods and humans, enlightened, blessed)。” 我已經邀請了沙門喬達摩和比丘僧團一起接受我明天的飯食供養。”

“羇尼耶!你說“佛陀”嗎?”

“舍羅!我說了“佛陀”。”

“羇尼耶!你說“佛陀”嗎?”

“舍羅!我說了“佛陀”。”

那時,舍羅婆羅門想道:“甚至在此世間難得相逢“佛陀”這個詞。現在,在我們的眾頌歌中,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偉人標誌)已經流傳下來,具備它們的大丈夫只有兩個趣處而無其它。如果他過在家生活,那麼他會成為一位轉輪王,一位根據正法來統治的正王(a righteous king who rules by the Dhamma,四方之主(master of the four quarter),全能全勝,使其國安定,擁有七寶。他擁有這七寶:輪寶( the wheel-treasure)、象寶(the elephant-treasure)、馬寶(the horse-treasure)、珠寶( the jewel-treasure)、女寶(the woman-treasure)、管家寶(the steward-treasure)六者和第七顧問寶(the counselor-treasure),他的一千多個孩子們果敢和英勇,並碾碎其他眾敵;他不以棍杖和武器而以正法的手段統治這大海所包圍的大地。可是如果他從在家生活出家進入無家生活,那麼他就成為一位證悟者,一位遍正覺者,一個揭開此世間面紗的人。”

(他說道:)“我的善羇尼耶!喬達摩大師,證悟者和遍正覺者,現在住在哪裡呢?”

當如是所說時,結髮沙門羇尼耶伸展他的右臂並說道:“舍羅大師!在那裡,就在樹林的綠際線那裡。”

那時,舍羅婆羅門與三百位婆羅門學生去見世尊。他對眾婆羅門學生說道:“先生們!請安靜地過來,步子要小心;因為這些世尊們難以接近;他們就像眾獅子般獨自漫遊。當我在同沙門喬達摩說話時,不要闖入和打斷我,而是等到除非我們的談話結束之時。”

那時,舍羅婆羅門去見世尊,與他互相致意。致意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並在世尊的身上尋找一位大丈夫的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他或多或少在世尊的身上看見一位大丈夫的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只除了兩種相;他對兩種相懷疑和不確定,他無法決定和對它們下決心:關於包裹在鞘套中的雄性器官與關於廣長舌(the largeness of the tongue)。那時世尊想道:“這位舍羅婆羅門或多或少看見我的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只除了兩種相;他對兩種相懷疑和不確定,他無法決定和對它們下決心:關於包裹在鞘套中的雄性器官與關於廣長舌(the largeness of the tongue)。

於是世尊發揮了一種超常神通的壯舉,使得舍羅婆羅門看見了世尊包裹在鞘套中的雄性器官。之後世尊伸出舌頭,並重複地接觸雙耳孔和雙鼻孔,並用舌頭覆蓋整個前額。

於是,舍羅婆羅門心想:“沙門喬達摩被賦予了一位大丈夫的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它們圓滿,而不是非圓滿。可是,我不知道他是一位佛陀或者不是。但是我從根據老師們的傳承而言說的眾年長的婆羅門那裡聽說,當讚美他們時,那些證悟者和遍正覺者會如是披露他們自己。假設我當著沙門喬達摩的面用恰當的諸偈誦讚美他:

於是捨羅當著世尊的面以適當的諸偈頌讚美道:

Snp.3.548

“啊!身體完美,很受青睞,

看起來英俊和可愛,

啊!世尊!你容色金黃,

並且諸齒雪白;你強壯有力。

Snp.3.549

眾特徵一個和所有都被看見

它們使一個作為良好出生的人得到分別;

它們都可以在你身上找到,

這些揭示出一位大丈夫之眾相。

Snp.3.550

雙眼清澈,面容明亮,

雄偉,象火焰一樣直立,

在眾沙門的此團體當中

你像閃耀的太陽般照亮。

Snp.3.551

一位以如此金色光澤的皮膚

看起來如此可愛的比丘–

憑著如此稀有的美貌

為什麼你會滿足於一位沙門的生活呢?

Snp.3.552

你很適合成為一位國王,一位眾戰車之主,

一個轉輪的君主,

在所有四方的勝利者,

和閻浮森林的主宰者(lord of the Jambu-tree Grove)。

Snp.3.553

隨著剎帝利武士們和偉大的王子們

都致力於對您的服務,

啊!喬達摩!你應該作為男子們的主宰

和眾王之王來統治。”

佛陀

Snp.3.554

“啊!舍羅!我已經是一個是國王。”

世尊回答道。

“我是最高正法之王,

我使正法之輪轉動,

沒有人可以停止它。”

舍羅

Snp.3.555

“你聲稱遍正覺,” 舍羅婆羅門說道,

“啊!喬達摩!你告訴我,

“我是最高正法之王,

我使正法之輪轉動。”

Snp.3.556

誰是你的將軍,

那位遵循大師的自己的方式的弟子嗎?

幫助你將你啟動的輪子

轉動起來的人是誰呢?”

世尊

Snp.3.557

“輪子由我啟動,” 世尊回答道,

“那個同樣的最高的正法之輪,

如來的兒子舍利弗幫助我轉動此輪。

Snp.3.558

必須被知道的事物得到直接地知道,

必須被修習的事物已經得到了修習,

必須被捨棄的事物已經得到了捨棄,

因此,婆羅門!我是一位佛陀。

Snp.3.559

因此讓你對我的諸懷疑息滅

並讓決定取代它們的位置,

因為總是很難獲得

眾遍正覺者的目光。

Snp.3.560

我是其在這個世間的存在

很少出現的一個人,

我是遍正覺者,

啊!婆羅門!我是最高的醫生。

Snp.3.561

我是無與倫比的釋天(Brahma),

壓碎了所有魔羅的大軍;

已經擊敗所有的我的敵人,

我沒有恐懼而喜悅。”

舍羅

Snp.3.562

“啊!先生們!傾聽這個,傾聽他所說的,

有遠見眼力的人,醫生,

象森林裡一頭獅子般

咆哮的強大的英雄。

Snp.3.563

誰,即使有為社會不容的卑下出生

當其看見他是無與倫比的

壓碎所有魔羅的大軍的聖人

而不會相信他呢?

Snp.3.564

現在請想要的人跟隨我

而不想要的人,請他離開。

因為我將在他座下出家,

這個有遠大智慧的人。”

學生們

Snp.3.565

“啊!先生!如果現在你贊成

正覺者的這個教誡,

那麼我們也將在他的座下出家,

這個有遠大智慧的人。”

舍羅

Snp.3.566

“在這裡有三百位婆羅門

他們合掌向上懇求:

“啊!願我們過梵行生活

啊!世尊!在你的座下。””

佛陀

Snp.3.567

“啊!舍羅!梵行已經得到很好地宣告,”

世尊說道,

“要在這裡被看見和沒有延遲;

一個精勤修學的人

將會找到一個富有成效的出家。”

於是捨羅婆羅門和其會眾在世尊座下接受出家,並受具足戒。

於是,當那夜過後,結髮沙門羇尼耶在自己的隱居處已經準備了種種美食,並向世尊宣布了時間:“喬達摩大師!飯食備好,正宜其時。” 那時,世尊在早晨穿好衣服,拿缽和外袍,與比丘僧團一起去結髮沙門羇尼耶的隱居處,在備好的座位上坐下。

那時,結髮沙門羇尼耶親手以種種美食款待和使以佛陀為上首的比丘僧團滿意。當世尊已經進食完和把手從缽收回時,結髮沙門羇尼耶取了一個低矮的坐具並在一旁坐下。於是世尊以這些偈頌給他以祝福:

Snp.3.568

“燔祭是火的榮耀

娑毘底(薩維特里)是吠陀讚美詩的榮耀,

國王是眾人的榮耀,

大海是流入其中眾河的榮耀;

Snp.3.569

月亮是眾星辰的榮耀,

太陽是所有照耀的事物的榮耀,

福德是所有渴望的人的榮耀,

僧團是那些供養者的榮耀。”

當世尊以這些偈頌送出祝福後,他從座位起來和離開。

那時,在他們具足戒不久,獨居、隱退遠離、精勤不放逸、熱忱和堅定,尊者舍羅和其會眾,親自以證智(with direct knowledge)實現,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善男子們從在家正確地出家成為非家的梵行的無上目標。他們證知:“出生已盡,梵行已歷,該辦已辦,不再有存在的任何狀態。” 並且尊者舍羅和其會眾成為眾阿羅漢。

那時,尊者舍羅和其會眾去見世尊。將他的上袍搭到一邊肩上,向世尊合掌禮敬時,以這些偈頌對世尊說道:

Snp.3.570

“看見一切者!自從我們皈依於你以來,

八天已經過去。

啊!世尊!在這七個夜晚,

我們在你的教誡中已經得到了調禦。

Snp.3.571

你是佛陀,你是導師,

你是牟尼,魔羅的征服者。

已經切斷所有的邪惡性向,

你已經跨越並指導人類跨越。

Snp.3.572

你已經克服了所有的附著,

你已經除去了所有的煩惱。

你是一頭沒有執取的獅子,

你已經捨棄了恐懼和害怕。

Snp.3.573

在這里三百比丘站著

崇拜著伸出雙手。

啊!英雄,伸出你的雙足,

讓這些偉大的眾生崇敬導師。”
KN.5.3.8 第八章箭(Salla)經

Snp.3.574

沒有一個先兆(without a sign),在這裡

眾凡夫的人生是未知的(unknown is the life of mortals here) –

它困難和短促,

並且與痛苦相聯結。

Snp.3.575

因為沒有一個辦法

讓已經出生的那些人不死。

當一個人抵達晚年時,死亡也會發生:

因為這樣是活著的眾生的本質。

Snp.3.576

正如當果實已經成熟時

總有它們墜落的恐懼一般;

因此對於已經出生的眾凡夫來說,

總有死亡的恐懼。

Snp.3.577

正如陶匠

製作的眾陶器,

最終總以破碎而終,

眾凡夫的人生也是如此。

Snp.3.578

年幼的和年長的兩者,

愚蠢的和明智的兩者,

都處於死亡的控制之下:

一切都以死亡作為他們的歸宿。

Snp.3.579

當那些被死亡控制的人們

正從這裡去往下一個世間,

父親不能保護它的兒子,

一個人也不能保護他的親人們。

Snp.3.580

甚至當親人們旁觀

並嚎淘大哭時,

可以看見眾凡夫中的每一位

像一頭要被屠殺的牛被帶走。

Snp.3.581

像這樣此世間

遭受死亡和已高年事打擊:

因此明智者不會憂傷,

已經了知此世間之道。

Snp.3.582

不知道他來或他去

之道的你,

也看不出任何一端,

可是卻沒有目的哀嘆。

Snp.3.583

如果他哀嘆時,

一個受迷惑的人,傷害自己,

會派生某種利益,

那麼明智者也會去做同樣的事情。

Snp.3.584

一個人成就心的平靜

不是由於哭泣和憂傷。

一個人的痛苦還會生起更多

並且一個人的身體受到損害。

Snp.3.585

一個人單薄消瘦和蒼白憔悴,

並且一個人對自己造成傷害:

離去之人並不因此持續;

因而哀慟徒勞無益。

Snp.3.586

不捨棄悲傷

一個人還會招致更對痛苦。

為死者哀號慟哭,

一個人會陷入悲傷。

Snp.3.587

看著也會死去的別人,

根據他們的業而過活的人們:

眾生在此世間戰戰兢兢,

已經來受死亡的控制。

Snp.3.588

他們以任何方式設想它,

事實證明不是這樣。

分離就是如此:

看見這世間之道!

Snp.3.589

即使一個人活上一百年,

或更久,

當一個人在這裡捨棄生命時

他要要與親人們分離。

Snp.3.590

因此,從阿羅漢處聽到此言,

一個人應該停止哀慟。

已經看到他已離去和死亡,

要意識到,“我不能讓死人復生”。

Snp.3.591

正如一個人的庇護所著火時,其人用水撲滅火一般;

同樣地,一位明智的人– 睿智、博學多聞、善巧–

會快速驅散產生的悲傷,

就像風驅散一簇棉絨那般。

Snp.3.592

驅散哀慟、喃喃自語

和其沮喪:

為自己謀求幸福,

一個人應該從自己身上拔出箭。

Snp.3.593

箭拔出後,無所依著,

已經成就了心的平靜,

已經克服一切憂傷,

無憂無慮,其人達至寂滅。
KN.5.3.9 第九章婆舍多(Vasettha)經

【注】:《中部》MN.2.98 致婆舍多(Vasettha)經與此經相同,英文版稍有不同。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伊車能伽羅的靠近伊車能伽羅的叢林中。當時,眾多著名的和富裕的婆羅門正呆在伊車能伽羅,即闡基(Canki)婆羅門、多盧迦(Tarukkha)婆羅門、薄拘娑提(Pokkharasati)婆羅門、吒奴蘇尼(Janussoni)婆羅門、杜帝耶(Todeyya)婆羅門以及其他著名的和富裕的婆羅門。

那時,婆羅門學生婆舍多與婆羅墮若正在為了鍛煉而徒步和漫遊,他們之間出現這樣的討論:“一個人如何是一位婆羅門呢?” 婆羅門學生婆羅墮若如是說道:“當一個人在父母兩邊都出生很好,回溯七代母系和父系血脈純正,在出生方面無懈可擊和無可挑剔時,那麼此人是一位婆羅門。” 婆羅門學生婆舍多說道:“當一個人是有戒德的,具足種種持守時,那麼此人是一位婆羅門。” 可是婆羅門學生婆羅墮若既不能說服婆羅門學生婆舍多,婆羅門學生婆舍多也不能說服婆羅門學生婆羅墮若。

於是婆羅門學生婆舍多對婆羅門學生婆羅墮若說道: “先生!沙門喬達摩,他是釋迦族人之子,從釋迦族出家,正住在伊車能伽羅的靠近伊車能伽羅的叢林中。現在四處流傳著一份關於喬達摩大師的良好報告,到了這種程度:“世尊已經成就證悟和遍正覺,他明與行圓滿,莊嚴崇高,他是諸世界的知解者,無上調御者,天人師,他已經正覺和為世間所尊(accomplished, fully enlightened, perfect in true knowledge and conduct, sublime, knower of worlds, incomparable leader of persons to be tamed, teacher of gods and humans, enlightened, blessed)。” 來吧,婆羅墮若! 我們去見沙門喬達摩並就這件事向他詢問。當他回答時,我們將憶持它。” – “是的,先生!” 婆羅門學生婆羅墮若回答道。

然後婆羅門學生婆舍多與婆羅墮若去見世尊並與他互相致意。致意與寒暄後,他們在一旁坐下,婆羅門學生婆舍多以諸偈頌對世尊如是說道:

(序曲)

婆舍多

Snp.3.594

“我們兩人都承認

擁有我們所宣稱的三吠陀之智(The knowledge we claim of the Triple Veda; 三明),

因為我是薄拘娑提婆羅門的學生,

並且他是多盧迦的婆羅門的學生。

Snp.3.595

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了

眾吠陀專家教導的所有一切;

熟練掌握語文學和語法

我們在討論中與我們的老師們不相上下。

Snp.3.596

喬達摩!在有關出生和種姓階級的問題上

我們之間出現了一個爭論:

婆羅墮若說一個人由於出生而是一位婆羅門,

而我堅持一個人由於行為業而是一位婆羅門。

啊,先知(Seer)!知道這個是我們的辯論。

Snp.3.597

因為沒有一方能說服另一方,

或者使他看見對方的觀點,

先生!我們來向你詢問,

作為一位佛陀廣為人知。

Snp.3.598

如同當滿月時

人們帶著崇敬而禮拜它一般,

同樣地在此世間

他們崇敬你。

Snp.3.599

喬達摩!在此世間升起的眼睛,

因此我們要向你詢問:

一位婆羅門是由於出生還是行為?

對不知道的我們解釋

我們如何識別和了解一位婆羅門。”

(佛陀)

Snp.3.600

“婆舍多!我將如實地向你們解釋”

世尊說道,

“眾生物的一般性劃分;

因為出生的類別多種多樣。

Snp.3.601

首先了解草和樹木:

雖然它們缺乏自我覺知,

它們的出生是它們獨特的標誌;

因為出生的類別多種多樣。

Snp.3.602

接下來是眾飛蛾和蝴蝶

等等之類,直到螞蟻:

它們的出生是它們獨特的標誌;

因為出生的類別多種多樣。

Snp.3.603

然後了解各種各樣小型和大型的

四足動物們的種種類別:

它們的出生是它們獨特的標誌;

因為出生的類別多種多樣。

Snp.3.604

了解以腹為足的那些

也就是說,眾蛇的長背類:

它們的出生是它們獨特的標誌;

因為出生的類別多種多樣。

Snp.3.605

也要了解水生的魚

它們生養在液體的世界中:

它們的出生是它們獨特的標誌;

因為出生的類別多種多樣。

Snp.3.606

接著了解以翅膀前行的眾鳥

當它們在無垠的空中排列飛行時:

它們的出生是它們獨特的標誌;

因為出生的類別多種多樣。

(人類彼此沒有什麼根本的不同)

Snp.3.607

在這些眾生中

出生的種種差別成為它們獨特的標誌,

對於眾人,卻沒有出生的種種不同

在他們中成為獨特的標誌。

Snp.3.608

既不是在毛髮中,也不是在頭部中

既不是在雙耳中,也不是在雙眼中

既不是在口中,也不是在鼻子中

既不是在雙唇中,也不是在雙眉中;

Snp.3.609

既不是在雙肩中,也不是在脖項中

即不是在腹中,也不是在背中

既不是在雙臀中,也不是在胸中

即不是在肛門中,也不是在生殖器中

Snp.3.610

既不是在雙手中,也不是在雙足中

既不是在手指中,也不是在指甲中

既不是在雙膝中,也不是在兩條大腿中

既不是在他們的顏色中,也不是在聲音中:

在這裡,出生成不了

像其他出生的種種類別那樣所有獨特的標誌

Snp.3.611

在眾人體它們當中

沒有什麼獨特的東西可以找到。

人與人之間的區別

純粹是口頭上的名稱。

Snp.3.612

在人們當中通過農業謀生的人

婆舍多!你應該知道

他被稱為一位農夫;

他不是一位婆羅門。

Snp.3.613

在人們當中通過各種手藝謀生的人

婆舍多!你應該知道

他被稱為一位手藝人;

他不是一位婆羅門。

Snp.3.614

在人當中通過商品貿易謀生的人

婆舍多!你應該知道

他被稱為一位商人;

他不是一位婆羅門。

Snp.3.615

在人們當中通過服侍他人謀生的人

婆舍多!你應該知道

他被稱為一位僕人;

他不是一位婆羅門。

Snp.3.616

在人們當中通過偷盜謀生的人

婆舍多!你應該知道

他被稱為一位強盜;

他不是一位婆羅門。

Snp.3.617

在人們當中通過弓術射箭謀生的人

婆舍多!你應該知道

他被稱為一位戰士;

他不是一位婆羅門。

Snp.3.618

在人們當中通過諸祭司之技謀生的人

婆舍多!你應該知道

他被稱為一位牧師;

他不是一位婆羅門。



Snp.3.619

在人們當中進行管理的任何人

城鎮和王國,婆舍多!你應該知道

他被稱為一位統治者;

他不是一位婆羅門。

(一位真正婆羅門的標記)

Snp.3.620

我不因為他的家譜和母繫起源(genealogy and maternal origin)

而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假如障礙仍在他當中潛行,

他只是一個說“先生”的人。

一個不被障礙和不再執取的人: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21

已經切斷所有束縛

並不再被痛苦所動搖

已經克服一切系縛聯繫,超然分離: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22

已經切斷每一根繫帶和細帶,

眾韁繩和韁繩帶,

他的軸栓被拉起,覺醒的一個人: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23

能忍耐,而嗔恨、辱罵、暴力

還有束縛無跡可尋,

耐心的力量很好地排列: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24

沒有憤怒,

盡責盡力、保有戒德和謙遜,

得到調禦,持有最後之身: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25

就像眾蓮葉上的雨珠,

或是在一把錐子尖端的芥子,

完全不執取於諸感官享樂: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26

在自己當中當下知道

所有痛苦的毀滅,

放下負擔,超然分離: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27

有深刻的了知,明智

可以從非道(non-path)告訴道(path)

並已經成就了最高的目標: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28

超然遠離眾屋主

和那些進入無家生活的人兩者,

無家遊行或期望: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29

對所有脆弱或堅強的人

已經放下棍杖,

不殺害或使他們被殺害: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30

在反對者們當中不反對

在被施予了暴力的那些人當中平和

在執取的那些人當中不執取: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31

扔掉所有貪慾和嗔恨,

扔掉狂妄我慢和蔑視,

像一把錐子尖端的芥子: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32

沒有嚴厲地說出話

充滿義理,永遠如實,

言語不傷害任何人: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33

在此世間永遠不會

未給予而取,無論長的或短的,

小的或大的,淨的或不淨的: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34

關於這個世間和下一個世間

沒有內在的諸渴望

沒有渴望地生活和超然分離: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35

他當中沒有諸依著,

通過知識,他沒有懷疑

已經抵達無死之境的堅實之地: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36

通過超越當下關於福德善業和惡業兩者

的所有系縛,

他無憂無慮、纖毫不染和純淨: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37

清淨如無暇的月亮

清楚和澄澈,並且在他當中

喜悅和存在已經得到摧毀: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38

已經超越了沼澤,

泥潭,輪迴,所有妄想痴迷,

已經橫渡至彼岸

並在諸禪中禪修,

不搖擺和不困惑

通過不執取得到涅槃的成就: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39

已經捨棄諸感官享樂

並在無家生活中游行,

感官慾望和存在被摧毀: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40

也已經捨棄了渴愛,

並在無家生活中游行,

渴愛和存在被摧毀: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41

將所有人類的結縛拋在身後

並擺脫超越天界的結縛,

在一切地方與所有的結縛分離: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42

將所有的喜悅和不滿足拋在身後

清涼而沒有依著,

超越全世界的英雄: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43

知道眾生如何消失

以許多中的一種模式重現,

他解開,善逝崇高,覺醒: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44

對於眾天神、眾乾達婆(spirits)和眾人

他的目的地不為所知,

諸煩惱已盡的阿羅漢: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45

根本沒有障礙,

在前、在後或在中間,

沒有障礙並不再執取: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46

牛群的領袖,完美的英雄,

已取得勝利的偉大先知,

不搖擺,已清潔乾淨,已覺醒: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Snp.3.647

知道他過去世的多重生命

並看見諸天界和諸悲慘的狀態(苦界),

已經抵達出生的摧毀:

我稱他為一位婆羅門。

(諸區別在於諸行為)

Snp.3.648

因為名字和族姓

在此世間僅僅作為諸名稱被指定;

源於諸約定,

它們到處被指定。

Snp.3.649

對那些不知道這個事實的人,

諸邪見已經長久存在於他們的心中。

沒有知道,他們向我們宣稱:

“一個人由於出生而為一位婆羅門。”

Snp.3.650

一個人不是由於出生而是一位婆羅門,

也不是由於出生而是一位非婆羅門。

通過行為業一個人是一位婆羅門,

通過行為業一個人是一位非婆羅門。

Snp.3.651

因為人們由於他們的諸行為是眾農夫,

並也由於他們的諸行為是眾手藝人;

人們由於他們的諸行為是眾商人,

並也由於他們的諸行為是僕人們。

Snp.3.652

並且人們由於他們的諸行為是眾強盜,

也由於他們的諸行為是眾戰士;

人們由於他們的諸行為是眾牧師,

並也由於他們的諸行為是眾統治者。

(此世間按業輪迴)

Snp.3.653

因此那就是真正明智的人如何

如實地看見行為業,

緣起的看見者們,

嫻熟於行為業和它的諸果報。

Snp.3.654

行為業使此世間運行,

行為業使這一代轉向。

眾生物受到行為業的約束

就像戰車的輪子被軸栓約束一樣。

Snp.3.655

沙門義,梵行,

自我控制和內在的修學,

通過這個,一個人成為一位婆羅門,

最高的婆羅門義蘊藏其中。

Snp.3.656

擁有三重智(the triple knowledge)的一個人,

平靜,對他來說更新的存在被終結:

婆舍多!對那些了知的人

作為梵天與帝釋而如是知道他。”

當如是所說時,婆羅門學生婆舍多與婆羅墮若對世尊說道:“太偉大了,喬達摩大師!太偉大了,喬達摩大師!……請喬達摩大師作記我們為優婆塞,從今天起終生皈依。”
KN.5.3.10 第十章瞿迦梨迦(Kokalika)經

【注】:本經與SN.6.10 瞿迦梨迦經(2)內容相近,菩提比丘的諸英文版之間措辭稍有不同。

在舍衛城。那時,瞿迦梨迦比丘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禮敬,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瞿迦梨迦比丘對世尊如是說道:“大德!舍利弗和目犍連有諸邪惡的願望;他們已經受到諸邪惡的願望的支配。”

當如是所說時,世尊對瞿迦梨迦比丘如是說道: “瞿迦梨迦!不要這麼說!瞿迦梨迦!不要這麼說!瞿迦梨迦!請你對舍利弗和目犍連滿意,舍利弗和目犍連戒德良好(virtuous)。”

第二次,瞿迦梨迦比丘對世尊如是說道:“大德!儘管世尊值得我信賴。大德!我說同樣的話,舍利弗和目犍連有諸邪惡的願望;他們已經受到諸邪惡的願望的支配。” 第二次,世尊對瞿迦梨迦比丘如是說道:“瞿迦梨迦!不要這麼說!瞿迦梨迦!不要這麼說!瞿迦梨迦!請你對舍利弗和目犍連滿意,舍利弗和目犍連戒德良好。”

第三次,瞿迦梨迦比丘對世尊如是說道:“大德!“大德!儘管世尊值得我信賴。大德!我說同樣的話,舍利弗和目犍連有諸邪惡的願望;他們已經受到諸邪惡的願望的支配。” 第三次,世尊對瞿迦梨迦比丘如是說道:“瞿迦梨迦!不要這麼說!請你對舍利弗和目犍連滿意,舍利弗和目犍連戒德良好。”

於是,瞿迦梨迦比丘起座,向世尊禮敬,然後右繞離開。瞿迦梨迦比丘離去不久,全身遍滿芥子大小的膿瘡;芥子(mustard seeds)漸成為綠豆(mung beans)大小;綠豆漸成豌豆(chickpeas)大小;豌豆漸成棗核(jujube stones)大小;棗核漸成棗子(jujube fruits)大小;棗子漸成阿摩羅果(myrobalans; 馀甘子)大小;阿摩羅果漸成未成熟的木瓜(unripe beluva)大小;未成熟的木瓜漸成成熟木瓜大小;成為成熟木瓜大小後破裂,流出膿汁與血液。瞿迦梨迦比丘由於此病過世。由於對舍利弗和目犍連生起瞋怒心,瞿迦梨迦比丘死後在缽曇摩(Paduma; 紅蓮)地獄重生。

那時,夜已深沉,絕美的梵天娑婆世界主發放殊勝妙光,照亮整個祇樹園,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禮敬,在一旁站立,對世尊如是說道:“大德!瞿迦梨迦比丘過世了。大德!由於對舍利弗和目犍連生起瞋怒心,瞿迦梨迦比丘死後在缽曇摩(Paduma; 紅蓮)地獄重生。” 這就是梵天娑婆世界主所說。梵天娑婆世界主向世尊禮敬,然後右繞,就在那裡消失。

於是,當那夜過後,世尊對比丘們說道:“比丘們!就在昨夜,夜已深沉,絕美的梵天娑婆世界主發放殊勝妙光,照亮整個祇樹園,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禮敬,在一旁站立,對世尊如是說道:“大德!瞿迦梨迦比丘過世了。大德!由於對舍利弗和目犍連生起瞋怒心,瞿迦梨迦比丘死後在缽曇摩(Paduma; 紅蓮)地獄重生。” 比丘們!這就是梵天娑婆世界主所說。 梵天娑婆世界主向我禮敬,然右繞就在那裡消失。””

如是所說時,某位比丘對世尊如是說道:“大德!在缽曇摩地獄中的壽命有多長?”

“比丘!在缽曇摩地獄中的壽命很長,那不容易計算,說它是如此好幾年,或好幾百年,或好幾千年,或好幾十萬年。”

“那麼,大德!能用一個譬喻解說嗎?”

“比丘!這是能夠的。比丘!猶如二十佉梨滿滿一拘薩羅國車的芝麻,每過一百年從那裡拿出一粒芝麻。比丘!二十佉梨滿滿一拘薩羅國車的芝麻以此方法取盡,也比不了一阿浮陀地獄的壽命。比丘!二十阿浮陀地獄的壽命等於一尼羅浮陀地獄壽命;比丘!二十尼羅浮陀地獄壽命等於一阿婆婆地獄壽命;比丘!二十阿婆婆地獄壽命等於一阿吒吒地獄壽命;比丘!二十阿吒吒地獄等於一阿訶訶地獄壽命;比丘!二十阿訶訶地獄等於一水蓮地獄;比丘!二十水蓮地獄等於一青睡蓮地獄;比丘!二十青睡蓮地獄等於一青蓮地獄;比丘!二十青蓮地獄等於一白蓮地獄;比丘!二十白蓮地獄等於一紅蓮地獄。比丘!由於對舍利弗和目犍連生起瞋怒心,瞿迦梨迦比丘死後在缽曇摩(Paduma; 紅蓮)地獄重生。 ”

這就是世尊所說。說了這個後,善逝、大師又進一步如是說道:

Snp.3.657

“當一個人已經出生時,

一柄斧頭生在他的口中,

愚癡者說惡語時,

斧頭會砍斷他自己。

Snp.3.658

一個人稱讚應受責備的人,

或責備應受稱讚的人,

他以他的口丟出了厄運的骰子,

由於那厄運的骰子他找不到快樂。

Snp.3.659

這厄運骰子的一擲雖然微不足道,

但在厄運的骰子上可輸掉財產,

和所有一切包括自己。

到目前更糟的​​​​是,這厄運骰子的一投

懷有對善逝們的仇恨。

Snp.3.660

經歷十萬垓年(nirabbudas;尼羅布陀),三十六更多,和五秭年(abbusas;阿浮陀),

已經對他們設置了邪惡的言語和心,

聖人們的誹謗者,

趣向地獄。”

Snp.3.661

說謊者墮入地獄,

已經做了卻說“我沒有做”的人也同樣墮入地獄。

已經逝去後,兩者都是同樣的

在下一個世間無德諸業的男人們。

Snp.3.662

當一個人詆毀一位無辜者,

一位無瑕的清淨者時,

邪惡落回道愚者自己,

就像逆風揚撒細塵。

Snp.3.663

由於貪婪的品質而起的一個企圖

通過言語咒罵其他人;

毫無信念,刻薄,小氣,鄙吝,

他意在分裂之語。

Snp.3.664

口出惡言,說謊者,粗鄙者,

殺生者,作惡者,損害良善。

無德之人,不幸之徒,出生低賤:

去往地獄的你在這裡無需多說。

Snp.3.665

當你這位作惡者損害良善時,

你散播塵垢招致損害。

已經做了許多惡事,

你將長久地墮入深淵。

Snp.3.666

因為沒有人其業會永遠消失;

它回來之時,他的主人獲得它。

在另外一個世間,這個蠢貨,

作惡者,在自己當中看見痛苦。

Snp.3.667

他抵達刺穿之地,

那裡有諸鐵鉤,諸利刃,和諸鐵樁,

然後有相應的食物,

如一個熾熱鐵球。

Snp.3.668

當說話時,地獄的獄卒們

不會說甜言蜜語。

他們不催促;他們不提供庇護。

那些地獄眾生躺在鋪開的炭上,

他們進入一個熊熊燃燒的火堆。

Snp.3.669

並且把他們抓進網中,

在那裡獄卒們用鐵鎚敲打他們;

地獄眾生陷入奪目的愁雲慘霧,

象煙靄般擴展開去。

Snp.3.670

然後他們進入銅鍋(the Copper Cauldron),

一個熊熊燃燒的火堆;

他們在裡面長時間受煎熬,

在諸火堆裡沉浮。

Snp.3.671

接著作惡者在那裡

在混合膿與血的銅鍋裡被烹飪。

無論他訴諸什麼區域,

他由於在那裡接觸受到折磨。

Snp.3.672

接著作惡者

在眾蟲所居的水里被烹飪。

甚至沒有找不道一個岸邊,

因為眾鍋子到處都是一樣的。

Snp.3.673

然後他們進入劍葉林(the Wood of Sword Leaves),

鋒利的劍葉使得他們的身體被切為碎片。

已經用鉤子抓住了舌頭,

反复亂砍它,獄卒們擊打它。

Snp.3.674

接著他們去往難以越過的吠多羅尼地獄(Vatarani),

那裡有諸利刃,有諸剃刀。

蠢貨們跌入其中–

那些已經做了邪惡之事的作惡者們。

Snp.3.675

當他們在那裡哭號時,

棕色或斑點狗們吞噬他們,

還有成群的烏鴉和十分貪婪的豺們吞食他們,

同時鷹隼們和烏鴉們啄食他們。

Snp.3.676

在這裡生活確實悲慘,

作惡者們已經看到。

在這裡一個人的餘生中,

其人應該恪守職責而不粗心懈怠。

Snp.3.677

明智者已經數出那些多擔芝麻的數目;

在缽曇摩(Paduma; 紅蓮)地獄的生命長度與之相較:

它們共有五俱胝(five kotis)的那由陀(nahutas),

再加另外一千二百個俱胝(twelve hundred kotis)。

Snp.3.678

諸地獄的生活如此悲慘,

因為一個人必須在那里呆如此漫長的時間。

因此一個人對於那些清淨、有戒德和充滿良善品質的人

應該總是守護語(speech)和意(mind)。”
KN.5.3.11 第十一章那羅迦(Nalaka)經

(序偈)

Snp.3.679

仙人阿斯陀(Rishi Asita)在度過白天時,

看到三十三天諸天神(Tavatimsa)欣喜若狂。

已經崇拜因陀羅,穿著淨裝,

帶著諸旆幡(streamers),他們宣告著蓬勃昂揚的稱讚。

Snp.3.680

已經看到諸天神蓬勃昂揚和興高采烈,

已經表達了尊敬,他對他們這樣說道:

“這群天神蓬勃昂揚和喜氣洋洋是什麼原因呢,

為何你們帶著諸旆幡並揮舞不停呢?

Snp.3.681

甚至當過去與阿修羅作戰

當天神勝利,而阿修羅失敗時,

甚至那時也沒有這樣的興奮激動。

眾天神見到了什麼奇蹟而如此欣喜呢?

Snp.3.682

眾天神打著口哨,歌唱,並演奏音樂;

他們手舞足蹈。

我問你們這些住在須彌山頂(Mount Merus peak)的眾天神:

請趕快解除我的疑慮,先生們!”

Snp.3.683

“菩薩– 無與倫比的寶石–

為了福利和快樂,

降生於此世間的藍毘尼城釋迦村;

所以我們非常高興和喜氣洋洋。

Snp.3.684

他在眾生最為卓越,第一之人,

男人們中之公牛,一切造物之首。

他將在為仙人們而命名的林中轉動法輪,

像一頭威武的獸王獅子咆哮。”

Snp.3.685

已經聽聞此言,他迅即降臨,

來到淨飯王(Suddodana)的住宅中。

在那裡坐下後,對釋迦族人說道:

“王子在哪裡?我也想看看他。”

Snp.3.686

於是釋迦族人讓這位名叫阿斯陀的仙人觀看他們的兒子,

王子光芒燦爛,猶如高明的金匠鍛造的金子,色彩完美。

在一位善巧之人製作的爐子之口

王子像金光般照耀,

Snp.3.687

已經見到王子像火焰頂一樣輝耀,

象眾星之主月亮一樣清淨,在空中移動。

象秋天沒有云遮的太陽一樣燦爛,

已經滿懷喜悅,他獲得充分的歡樂。

Snp.3.688

眾天神在空中撐著一頂

有多支的肋條和一千輪的華蓋(parasol)。

金柄拂塵上下翻動,

但看不見手持華蓋和拂塵的眾天神。

Snp.3.689

這位束有髮髻,名為根訶希利(Black Glory)的仙人(rishi)

已經看到王子像放在一塊紅毯子上的一枚金塊,

頭上高懸白色的華蓋時,

他接過王子,興高采烈和快樂。

Snp.3.690

於是已經接過了釋迦族之公牛,

察看王子時,這位擅長諸標誌和頌歌的大師(the master of marks hymns),

心中歡喜並大叫一聲:

“他至高無上,兩足類中魁首。”

【注】:兩足類中魁首,兩足尊(the best of bipeds)

Snp.3.691

接著,想起他自己的離去時,

他神情沮喪並落下眼淚。

釋迦族人們看到這一點便問道:

“會有什麼不幸降在王子上嗎?”

Snp.3.692

看到釋迦族黯然神傷時,仙人說道:

“我沒有預知有什麼會傷害王子,

對於他至少沒有任何障礙。

你們儘管放心。

Snp.3.693

這位王子將達至最高覺悟(foremost enlightenment),

最高清淨眼力之人,對許多人充滿憐憫,

他將轉動法輪(the wheel of the Dhamma),

他的精神生活(梵行)將傳揚四方。

Snp.3.694

可是我在這裡所剩的壽命不長了;

在此期間我將會死去。

我將不能聽到這位堅強無比者的正法了,

因此,我憂慮(troubled)、苦惱(distressed)和沮喪(dejected)。”

Snp.3.695

已經給釋迦族人們帶來豐足的快樂,

聖者離開了宮殿。

出於對自己的外甥的憐憫,

他就堅強無比者的正法叮囑外甥。

Snp.3.696

“當你從另一個人那裡聽到佛陀一詞,

和“成就覺悟者揭示最高的正法“,

已經去見他,問了他的教義時,

在世尊的座下過精神生活(梵行)。”

Snp.3.697

由這樣一個有仁慈之心,

其未來眼力得到最高清淨化的人所指導,

那羅迦,有累計的功德之藏(one with a store of merit)者

期待著征服者(the Conqueror),以得到守護的諸根而居(dwelled with guarded faculties)。

Snp.3.698

已經聽說關於征服者轉動法輪之詞,

已經前去,他看見了這位大仙(the chief rishi)並且十分愉快。

由於阿斯陀的教誨已經來了,

他就最高的牟尼義(the supreme munihood)向這位傑出的牟尼詢問。

(指導)

Snp.3.699

“我已經知道阿斯陀的話

是如實真實的(true to fact)。

因此,喬達摩!一個超越了一切現象的人,

我要問你。

Snp.3.700

因為我已經進入無家生活,

求助於諸施捨(seeking sustenance on alms ),

啊,牟尼!被問到時,

請給我解釋作為終極之道的牟尼義。”

Snp.3.701

世尊說道:

“我將給你描述

難以修習實踐和難以掌握的牟尼義。

來吧,我將把它告訴你–

振作起來,堅定不移。

Snp.3.702

無論在村子裡是被侮辱還是被崇敬,

一個人都要一視同仁。

一個人應該守護其心而沒有憤怒,

保持平靜而不意氣高昂(without being elated)。

Snp.3.703

各種感想高低起伏

就像一座森林的眾火苗般出現。

女人們試圖勾引一位牟尼–

不要讓她們勾引你!

Snp.3.704

避免交媾(refraining from sexual intercourse),

已經捨棄細緻和粗大的諸感官享樂;

一個人不要對活著的眾生,脆弱和堅強的兩者,

充滿敵意或依著。

Snp.3.705

要想到“像我一樣,他們也是如此”

像他們他們一樣,我也是如此”。

已經把自己當作此準則

其人不應該殺戮或引起他人殺戮。

Snp.3.706

已經捨棄對凡夫俗子所依著

的慾望和貪婪,

一個有眼力遠見的人應該修行實踐

使得其人可能穿越過這個地獄。

Snp.3.707

不是填飽肚子,而要飲食有度,

一個人應該沒有什麼慾望, 沒有渴望。

一個人不飢渴於慾望;

無欲無求,其人寂靜(quenched)。

Snp.3.708

已經巡迴乞食而漫遊,

他應該訴諸山林(resort to the woods)。

呆在樹下,

牟尼應該取座。

Snp.3.709

那個屬意禪那(intent on Jhana)的人

應該欣喜於禪修。

他應該在樹下禪修,

使自己完全滿足。

Snp.3.710

於是,隨著夜晚的流逝,

他會前往村莊。

他不應該歡迎諸邀請

和從村子裡帶來的諸供養。

Snp.3.711

當牟尼來到村莊,

他不應該在諸家族中舉止貿然。

已經打斷意在獲取食物的談話,

他不應該作暗示性之語。

Snp.3.712

“我得到某物,很好;

我任何未得,也行”。

對兩種情形不偏不倚,

他回到樹下。

Snp.3.713

他持缽遊行;

儘管被認為糊塗而毫不糊塗,

一個人不應該嫌棄微薄的供養,

也不應該輕視施捨者。

Snp.3.714

這位沙門(the Ascetic)所教導的修行實踐

高低各異。

它們沒有通過兩種途徑通向彼岸;

可是也不是以一種途徑來體驗。

Snp.3.715

對於一個沒有擴散的人,

對於一位已經切斷流

已經捨棄那些將完成和未完成事物的比丘,

不存在諸染污的熱惱(狂熱)。”

Snp.3.716

世尊說道:

我將給你描述牟尼義,

一個人應該待它如一柄剃刀的利刃。

已經用舌頭抵住上顎,

控制其人的腹部。

Snp.3.717

其心部應該遲緩,

也不應該左思右想,

將精神生活(梵行)作為其人的支持,

沒有染污,沒有依著。

Snp.3.718

一個人應該在一個單獨之座上修學,

在一位沙門的訓練中修學。

孤獨而處(solitude)被稱牟尼義。

如果你能獨處而愉快,

你將照亮十方(light up the ten directions)。

Snp.3.719

已經聽聞明智者們和

摒棄了諸感官享樂的禪修者們的稱道,

我的跟隨者應該對

一種道德羞恥(moral shame)和信念感修行更多。

Snp.3.720

通過諸河流和

就諸裂縫和諸溝壑而了知這一點。

眾溪水嘩嘩作響,

大河們卻靜靜而流。

Snp.3.721

空洞之物作響;

滿盈之物從來無聲。

傻瓜就像一隻半滿的桶,

而明智者像一個充盈的湖泊。

Snp.3.722

當這位沙門(the Ascetic)講述很多時,

富有意義和十分有益。

知道時,他教導正法。

知道時,他講述很多。

Snp.3. 723

可是,知道時,自我控制,

知道時,不說太多的一個人:

那位牟尼配的上牟尼義;

那位牟尼已經成就牟尼義。
KN.5.3.,12 第十二章二元組的沉思經(Contemplation of Dyads)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東園鹿母精舍。當時– 第十五日的布薩日,滿月之夜– 在圓十五齋戒日的夜晚,世尊由比丘僧團圍繞,露天而坐。那時世尊察看完全沉默的比丘僧團,對他們如是說道:

”比丘們!如果其他人問你們,“你們聽聞那些善的、聖的、解放的和導向覺悟的教導的目的是什麼呢?” 你們應該如是回答他們:“為了按照諸二元組安排的諸事物的精確知識(accurate knowledge)”。那麼一個人把什麼稱為一個二元組呢?

(1. 四聖諦(The four noble truth))

“這是痛苦,這是通路的起源” – 這是一個觀察思考。“這是痛苦的息滅,這是導向痛苦息滅之道” – 這是第二個觀察思考。當一位比丘如是住於正確地觀察思考一個二元組時– 精勤、熱忱和堅定– 對於他來說可以預期兩種果報之一:要么在此生的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要么如果有一個殘存的剩餘,不還的狀態(the state of non-returning)。”

這就是世尊所說。如是所說後,善逝、導師進一步說道:

Snp.3.724

“那些不了知痛苦

或者痛苦起源的人;

不了知痛苦在何處

完全無餘息滅的人;

和不知道導向痛苦解決之道的人:

Snp.3.725

他們貧乏於心解脫(liberation of mind),

並且也貧乏於慧解脫(liberation by wisdom)。

不能夠作一個了結,

他們身陷出生和已高年事達過活。

Snp.3.726

可是那些了知痛苦

和痛苦起源的人;

了知痛苦在何處

完全無餘息滅的人;

和知道導向痛苦解決之道的人:

Snp.3.727

他們擁有心解脫,

並且也擁有慧解脫(liberation by wisdom)。

能夠作一個了結,

他們不再身陷出生和已高年事達過活。

(2. 獲得(Acquisition))

“比丘們!如果有那些人問道:“會有通過某種方式有對諸二元組的觀察思考嗎?” 你們應該如是回答他們:“可能有。” 如何可能有呢? 生起的無論什麼痛苦都是以獲得為條件的。” – 這是一個觀察思考。“隨著諸獲得的的無餘褪盡和息滅,沒有痛苦的集起。” – 這是第二個觀察思考。當一位比丘如是住於正確地觀察思考一個二元組時– 精勤、熱忱和堅定– 對於他可以預期兩種果報之一:要么在此生的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要么如果有一個殘存的剩餘,不還的狀態(the state of non-returning)。”

這就是世尊所說。如是所說後,善逝、導師進一步說道:

Snp.3.728

“在此世間形形色色的諸痛苦

基於獲得而集起(originate on acquisition)。

創立獲得的無知蠢貨,

一再遇到痛苦。

因此,了知時一個人不應該創立獲得,

作為成因和痛苦的起源觀察思考它。

(3. 無明(Ignorance))

“比丘們!如果有那些人問道:“會有通過某種方式有對諸二元組的觀察思考嗎?” 你們應該如是回答他們:“可能有。” 如何可能有呢? 生起的無論什麼痛苦都是以無明為條件的。” – 這是一個觀察思考。“隨著無明的的無餘褪盡和息滅,沒有痛苦的集起。” – 這是第二個觀察思考。當一位比丘如是住於正確地觀察思考一個二元組時– 精勤、熱忱和堅定– 對於他可以預期兩種果報之一:要么在此生的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要么如果有一個殘存的剩餘,不還的狀態(the state of non-returning)。”

這就是世尊所說。如是所說後,善逝、導師進一步說道:

Snp.3.729

“那些一再

在生死輪迴(samsara)裡旅行的人,

隨著它的如是流變(its becoming thus, becoming otherwise):

那個旅途是由於無明。

Snp.3.730

因為無明,這個巨大的妄想痴迷,

那個人已經遊行如此長久。

可是那些獲得清楚知識(clear knowledge)的眾生

不回到更新的存在(renewed existence)。

(4. 意願性諸活動(Volitional activities);諸行)

“比丘們!如果有那些人問道:“會有通過某種方式有對諸二元組的觀察思考嗎?”你們應該如是回答他們:“可能有。”如何可能有呢? 生起的無論什麼痛苦都是以諸行為條件的。” –這是一個觀察思考。“隨著諸行的的無餘褪盡和息滅,沒有痛苦的集起。” –這是第二個觀察思考。當一位比丘如是住於正確地觀察思考一個二元組時–精勤、熱忱和堅定–對於他可以預期兩種果報之一:要么在此生的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要么如果有一個殘存的剩餘,不還的狀態(the state of non-returning)。”

這就是世尊所說。如是所說後,善逝、導師進一步說道:

Snp.3.731

“集起的任何痛苦

都是以諸行為條件的。

隨著諸行的息滅,

沒有痛苦的集起。

Snp.3.732

當一個人已經知道這個危險,

“痛苦是以諸行為條件的”,

通過諸行的靜止,

通過諸感知(諸想)的停止,

當一個人已經如實地這一點時,

就產生痛苦的摧毀。

Snp.3.733

正確地看見時,知識的掌握者們

明智者們,已經看見這一點,

戰勝魔羅之軛(the yoke of Mara),

並且不回到更新的存在(renewed existence)。

(5. 識)

“比丘們!如果有那些人問道:“會有通過某種方式有對諸二元組的觀察思考嗎?” 你們應該如是回答他們:“可能有。” 如何可能有呢? 生起的無論什麼痛苦都是以識為條件的。” – 這是一個觀察思考。“隨著識的的無餘褪盡和息滅,沒有痛苦的集起。” – 這是第二個觀察思考。當一位比丘如是住於正確地觀察思考一個二元組時– 精勤、熱忱和堅定– 對於他可以預期兩種果報之一:要么在此生的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要么如果有一個殘存的剩餘,不還的狀態(the state of non-returning)。”

這就是世尊所說。如是所說後,善逝、導師進一步說道:

Snp.3.734

“集起的任何痛苦

都是以識為條件的。

隨著識的息滅,

沒有痛苦的集起。

Snp.3.735

已經了知這一危險,

“痛苦以識為條件”,

通過識的靜止,一位比丘

沒有飢渴,已經成就了涅槃。

(6. 觸)

“比丘們!如果有那些人問道:“會有通過某種方式有對諸二元組的觀察思考嗎?” 你們應該如是回答他們:“可能有。” 如何可能有呢? 生起的無論什麼痛苦都是以觸為條件的。” – 這是一個觀察思考。“隨著觸的的無餘褪盡和息滅,沒有痛苦的集起。” – 這是第二個觀察思考。當一位比丘如是住於正確地觀察思考一個二元組時– 精勤、熱忱和堅定– 對於他可以預期兩種果報之一:要么在此生的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要么如果有一個殘存的剩餘,不還的狀態(the state of non-returning)。”

這就是世尊所說。如是所說後,善逝、導師進一步說道:

Snp.3.736

那些受到觸折磨的人,

隨存在之流而淌,

已經進入一條歧路:

諸束縛的摧毀與他們相距甚遠。

Snp.3.737

可是那些已經完全了知觸的人,

已經知道它,欣喜於平靜,

通過突破觸,

沒有飢渴,完全靜靜(fully quenched)。

(7. 受)

“比丘們!如果有那些人問道:“會有通過某種方式有對諸二元組的觀察思考嗎?”你們應該如是回答他們:“可能有。”如何可能有呢? 生起的無論什麼痛苦都是以受為條件的。” –這是一個觀察思考。“隨著受的的無餘褪盡和息滅,沒有痛苦的集起。” –這是第二個觀察思考。當一位比丘如是住於正確地觀察思考一個二元組時–精勤、熱忱和堅定–對於他可以預期兩種果報之一:要么在此生的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要么如果有一個殘存的剩餘,不還的狀態(the state of non-returning)。”

這就是世尊所說。如是所說後,善逝、導師進一步說道:

Snp.3.738

“它是否是快樂的或痛苦的,

或者既不是快樂的也不是痛苦的,

內在地和外在地

無論有什麼被感受到。

Snp.3.739

已經知道,“這是痛苦”

具有一個虛假的本質,崩解”,

一再接觸它們,

看見它們的消失,一個人如是了知它們。

通過諸受的摧毀,一位比丘

沒有飢渴,完全寂靜(fully quenched)。

(8. 渴愛(Craving))

“比丘們!如果有那些人問道:“會有通過某種方式有對諸二元組的觀察思考嗎?” 你們應該如是回答他們:“可能有。” 如何可能有呢? 生起的無論什麼痛苦都是以渴愛為條件的。” – 這是一個觀察思考。“隨著渴愛的的無餘褪盡和息滅,沒有痛苦的集起。” – 這是第二個觀察思考。當一位比丘如是住於正確地觀察思考一個二元組時– 精勤、熱忱和堅定– 對於他可以預期兩種果報之一:要么在此生的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要么如果有一個殘存的剩餘,不還的狀態(the state of non-returning)。”

這就是世尊所說。如是所說後,善逝、導師進一步說道:

Snp.3.740

“與渴愛作伴,一個人

在這漫長的旅途上游行,

沒有超越輪迴,

隨著它的如是流變,相反流變。

Snp.3.741

已經了知這一危險,

“渴愛是痛苦的起源”,

一位比丘應該充滿正念地遊行

毫無渴愛,沒有抓取。

(9. 執取(Clinging))

“比丘們!如果有那些人問道:“會有通過某種方式有對諸二元組的觀察思考嗎?” 你們應該如是回答他們:“可能有。” 如何可能有呢? 生起的無論什麼痛苦都是以執取為條件的。” – 這是一個觀察思考。“隨著執取的的無餘褪盡和息滅,沒有痛苦的集起。” – 這是第二個觀察思考。當一位比丘如是住於正確地觀察思考一個二元組時– 精勤、熱忱和堅定– 對於他可以預期兩種果報之一:要么在此生的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要么如果有一個殘存的剩餘,不還的狀態(the state of non-returning)。”

這就是世尊所說。如是所說後,善逝、導師進一步說道:

Snp.3.742

“存在以執取為條件;

一個存在的有(an existent being)經歷痛苦。

對一個出生的人來說有死亡;

這是痛苦的集起。

Snp.3.743 i

因此,已經正確地了知,

已經直接知道(證知; directly know)出生的摧毀,

通過執取的摧毀

明智者沒有回到更新的存在。

(10. 煽動(Instigation))

“比丘們!如果有那些人問道:“會有通過某種方式有對諸二元組的觀察思考嗎?” 你們應該如是回答他們:“可能有。” 如何可能有呢? 生起的無論什麼痛苦都是以煽動為條件的。” – 這是一個觀察思考。“隨著煽動的的無餘褪盡和息滅,沒有痛苦的集起。” – 這是第二個觀察思考。當一位比丘如是住於正確地觀察思考一個二元組時– 精勤、熱忱和堅定– 對於他可以預期兩種果報之一:要么在此生的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要么如果有一個殘存的剩餘,不還的狀態(the state of non-returning)。”

這就是世尊所說。如是所說後,善逝、導師進一步說道:

Snp.3.744

“生起的任何痛苦

都是以煽動為條件的。

隨著煽動的息滅,

沒有痛苦的集起。

Snp.3.745

已經知道這一危險,

“痛苦是以煽動為條件的”。

已經放棄一切煽動

一個人在非煽動裡得到解脫。

Snp.3.746

一位有平靜之心

已經切斷對存在的渴愛的比丘

已經隨著在諸出生里遊行而完成;

對他來說沒有更新的存在。

(11. 營養物(Nutriment))

“比丘們!如果有那些人問道:“會有通過某種方式有對諸二元組的觀察思考嗎?” 你們應該如是回答他們:“可能有。” 如何可能有呢? 生起的無論什麼痛苦都是以營養物為條件的。” – 這是一個觀察思考。“隨著營養物的的無餘褪盡和息滅,沒有痛苦的集起。” – 這是第二個觀察思考。當一位比丘如是住於正確地觀察思考一個二元組時– 精勤、熱忱和堅定– 對於他可以預期兩種果報之一:要么在此生的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要么如果有一個殘存的剩餘,不還的狀態(the state of non-returning)。”

這就是世尊所說。如是所說後,善逝、導師進一步說道:

Snp.3.747

“生起的任何痛苦

都是以營養物為條件的。

隨著營養物的息滅,

沒有痛苦的集起。

Snp.3.748

已經知道這一危險,

“痛苦是以營養物為條件的”。

已經完全了知(正知)一切營養物

一個人不依著於任何營養物。

Snp.3.749

通過諸內流(諸煩惱;諸漏)的徹底摧毀

已經正確地了知健康狀態,

以思考為用,堅定於正法,

一個知識的掌握者無法界定。

(12. 躁動(Agitation))

“比丘們!如果有那些人問道:“會有通過某種方式有對諸二元組的觀察思考嗎?” 你們應該如是回答他們:“可能有。” 如何可能有呢? 生起的無論什麼痛苦都是以躁動為條件的。” – 這是一個觀察思考。“隨著躁動的的無餘褪盡和息滅,沒有痛苦的集起。” – 這是第二個觀察思考。當一位比丘如是住於正確地觀察思考一個二元組時– 精勤、熱忱和堅定– 對於他可以預期兩種果報之一:要么在此生的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要么如果有一個殘存的剩餘,不還的狀態(the state of non-returning)。”

這就是世尊所說。如是所說後,善逝、導師進一步說道:

Snp.3.750

“生起的任何痛苦

都是以躁動為條件的。

隨著躁動的息滅,

沒有痛苦的集起。

Snp.3.751

已經知道這一危險,

“痛苦是以躁動為條件的”。

因此已經捨棄衝動(pulse),

已經停止諸行,

沒有躁動,沒有執取,

一位比丘應該充滿正念地遊行。

(13. 依賴性(Dependency))

“比丘們!如果有那些人問道:“會有通過某種方式有對諸二元組的觀察思考嗎?” 你們應該如是回答他們:“可能有。” 如何可能有呢? 對於依賴的人來說有顫栗。” – 這是一個觀察思考。“一個獨立的人不顫栗。” – 這是第二個觀察思考。當一位比丘如是住於正確地觀察思考一個二元組時– 精勤、熱忱和堅定– 對於他可以預期兩種果報之一:要么在此生的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要么如果有一個殘存的剩餘,不還的狀態(the state of non-returning)。”

這就是世尊所說。如是所說後,善逝、導師進一步說道:

Snp.3.752

“一個獨立的人不顫栗,

可是一個依賴的人,執取諸事物,

沒有超越輪迴,

隨著它的如是流變,相反流變。

Snp.3.753

已經知道這一危險,

“在諸依賴性中有巨大風險”。

獨立,沒有執取,

一位比丘應該充滿正念地遊行。

(14. 有色和無色諸狀態依賴性(Form and formless states))

“比丘們!如果有那些人問道:“會有通過某種方式有對諸二元組的觀察思考嗎?” 你們應該如是回答他們:“可能有。” 如何可能有呢? 無色諸狀態比有色諸狀態更加平靜。” – 這是一個觀察思考。“息滅比無色諸狀態更加平靜。” – 這是第二個觀察思考。當一位比丘如是住於正確地觀察思考一個二元組時– 精勤、熱忱和堅定– 對於他可以預期兩種果報之一:要么在此生的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要么如果有一個殘存的剩餘,不還的狀態(the state of non-returning)。”

這就是世尊所說。如是所說後,善逝、導師進一步說道:

Snp.3.754

“那些身陷於色而過活

和那些住於無色的眾生,

不了知息滅時,

回到更新的存在。

Snp.3.755

可是那些已經完全了知諸色(forms),

沒有在無色諸狀態里安身立命的人

它們在息滅中得到解脫:

那些人已經捨棄了死亡。

(15. 真實和虛假(Truth and falsity))

“比丘們!如果有那些人問道:“會有通過某種方式有對諸二元組的觀察思考嗎?” 你們應該如是回答他們:“可能有。” 如何可能有呢? 比丘們!在這個有其眾天神、魔羅、梵天的世間,和有其眾沙門、眾婆羅門、眾天神和眾人的這個群體當中,那被當作“這是真實的”,聖者們以正確之慧很好地如是看見它:“這是虛假的”。 – 這是一個觀察思考。 比丘們!在這個有其眾天神、魔羅、梵天的世間,和有其眾沙門、眾婆羅門、眾天神和眾人的這個群體當中,那被當作“這是虛假的”,聖者們以正確之慧很好地如是看見它:“這是真實的” – 這是第二個觀察思考。當一位比丘如是住於正確地觀察思考一個二元組時– 精勤、熱忱和堅定– 對於他可以預期兩種果報之一:要么在此生的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要么如果有一個殘存的剩餘,不還的狀態(the state of non-returning)。”

這就是世尊所說。如是所說後,善逝、導師進一步說道:

Snp.3.756

“看哪!此世間有其諸天神一起

在無我的事物裡設想一個我

在名色(name-and-form)上安身立命,

他們設想:“這是真實的”。

Snp.3.757

不論用什麼方式設想它,

結果相反。

那的確是它的虛假性,

因為易變的事物具有一個虛假的本質。

Snp.3.758

涅槃具有一個非虛假的本質:

聖者們知道那為真實。

通過對真實的突破,

沒有飢渴,他們完全寂靜。

(16. 快樂和痛苦(happiness and suffering))

“比丘們!如果有那些人問道:“會有通過某種方式有對諸二元組的觀察思考嗎?”你們應該如是回答他們:“可能有。”如何可能有呢? 比丘們!在這個有其眾天神、魔羅、梵天的世間,和有其眾沙門、眾婆羅門、眾天神和眾人的這個群體當中,那被當作“這是快樂”,聖者們以正確之慧很好地如是看見它:“這是痛苦”。 –這是一個觀察思考。 比丘們!在這個有其眾天神、魔羅、梵天的世間,和有其眾沙門、眾婆羅門、眾天神和眾人的這個群體當中,那被當作“這是痛苦”,聖者們以正確之慧很好地如是看見它:“這是快樂” –這是第二個觀察思考。當一位比丘如是住於正確地觀察思考一個二元組時–精勤、熱忱和堅定–對於他可以預期兩種果報之一:要么在此生的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要么如果有一個殘存的剩餘,不還的狀態(the state of non-returning)。”

這就是世尊所說。如是所說後,善逝、導師進一步說道:

Snp.3.759

諸色、諸聲音、諸味道、諸氣味、

諸可觸物和心的諸對象–

只要它們被說道:“它們是”

一切都是合意的、可愛的和存在,它們便是可愛的,迷人的和可親的(desirable, lovely, and agreeable)。

Snp.3.760

在有其諸天神的此世間

這些事物被看作快樂。

在這些停息之處,

他們把這些看作痛苦。

Snp.3.761

聖者們已經將個人實體的止息

看作快樂。

與整個世間相違背,

這就是那些看見者的眼力遠見。

Snp.3.762

別人作為快樂說起的事物

聖者們作為痛苦說起。

別人作為痛苦說起的事物

聖者們作為快樂說起。

看哪!這難以理解的正法:

在這裡愚者們感到困惑。

Snp.3.763

對那些被阻擋的人來說有愁雲慘霧,

對那些沒有看見的人來說有黑暗,

可是對良善者們來說它是打開的,

就像光線對那些看見的人一樣。

對正法不善巧的蠻人們

甚至接近時都不了知它。

Snp.3.764

這個正法不易為

被對存在的貪欲所折磨的那些人,

被那些在存在之流裡淌著

深陷魔羅之域困境的人所了知。

Snp.3.765

除了聖者們還有什麼人

能了知這個狀態呢?

當他們已經正確地知道那個狀態時,

那些沒有諸內流(諸煩惱;諸漏)的人成就涅槃。”

【注】:狀態,境界。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比丘興高采烈,對世尊所說十分歡喜。並且當這個談話說出時,六十位比丘的心由於無執取從諸內流得到解脫。



《小部》【禪世界版】KN.5《經集》4
第四品八頌品( KN.5.4)

KN.5.4.1-KN.5.4.16 (共十六章)

Snp.4.766-Snp.4.975
KN.5.4.1 第一章諸感官享樂(Sensual Pleasures)經

Snp.4. 766

當一個凡夫渴求諸感官享樂時,

如果那會成功,

那麼已經獲得所渴求的東西後,

他肯定心裡興高采烈。

Snp.4.767

可是當充滿感官慾望(sensual desire),

一個人被慾望(desire)所激發時,

如果那些感官享樂衰退,

那麼他備受折磨,猶如利箭穿身。

Snp.4.768

一個避開諸感官享樂的人,

就像用足避開了一條蛇的頭一般

他充滿正念,

克服了對此世間的依著(attachment)。

Snp.4.769

田野(fields)、土地(land)或金子(bullion),

牛群和馬匹,奴隸們和僕人們,

女人們,親屬們– 當一個人貪婪地

渴望各種感官享樂時,

Snp.4.770

甚至脆弱的事物會壓倒他;

諸阻礙會粉碎他。

然後痛苦在他當中進入,

如同水湧入一條破船。

Snp.4.771

因此,經常充滿正念,一個人

應該避開諸感官享樂。

已經捨棄它們後,一個人可以渡過洪流,

就像通過救出船,其人可以抵達彼岸一樣。
KN.5.4.2 第二章關於洞窟八頌經

Snp.4.772

藏身洞窟當中,厚厚地被掩蓋,

沉浸於困惑而居,

像這樣一個人遠非隱退遠離(seclusion),

因為在這世間,諸感官享樂

不容易被捨棄。

Snp.4.773

基於慾望,系縛於存在(existence)的享受(enjoyment),

他們很難擺脫,因為通過其他人

不會有解脫釋放(release)。

也關注未來或過去,

他們渴望這些或更早的諸感官享樂。

Snp.4.774

那些貪婪於諸感官享樂、傾情於它們的人,

會困惑,吝嗇,住於不義(settled in unrighteous)。

當他們生逢痛苦時,他們悲嘆道:

“在此處逝去後,我們將會是什麼呢?”

Snp.4.775

因此一個人應該就在此處(right here)修學:

在此世間一個人可能知道的任何不義,

其人不能由於它而作不義之行(act righteously),

因為明智者說人生短暫。

Snp.4.776

我在此世間裡看見這些人都戰戰兢兢,

沉迷於對存在(有; existence)諸狀態的渴愛(craving);

下等的(inferior)人們在死亡之口中仍咿咿呀呀,

而不能擺脫對存在各種狀態的渴愛。

Snp.4.777

看著這些人對被當作“我的”(“mine”)諸事物戰戰兢兢,

猶如魚兒在水很少的干涸的溪流中一樣。

看到這種情形後,一個人也不應該把任何東西當作“我的”,

不要形成對存在諸狀態的依著。

Snp.4.778

已經除去對兩端(two ends)的慾望(desire),

已經完全了知觸(contact),沒有貪婪,

不做任何因之而責備自己的事,

明智者不會受到所見或所聞的染污(tainted)。

Snp.4.779

已經完全了知感知(perception; 想),

一個人就可以渡過洪流。

不受諸擁有物(possessions)染污的牟尼,認真經心地過活,

不渴求此世間或另一世間。
KN.5.4.3 第三章關於有敵意的八頌經

Snp.4.780

有些人以有敵意的諸心意(minds)而言說,

而一些人以追求真理的諸心意而言說。

牟尼不參與一個已發生的爭執,

因此牟尼在任何地方都沒有貧瘠荒蕪(barrenness)。

Snp.4.781

如果一個人受慾望(desire)支配,根深蒂固於一種偏好(a preference)之中,

他怎麼可能超越自己的見(觀點)呢?

把自己的見當作完美的,

一個人就如他所了知的而言說。

Snp.4.782

當一個人沒有被詢問,便向

其他人宣告自己的良好品行和諸守持(good behavior and observances)時,

精明的人說他是一個本性粗鄙的人,

因為他自行決定來宣告他自己。

Snp.4.783

可是當一位平靜(peaceful)的比丘,內向冷靜息滅的人,

不通過說”我是這樣”來標榜自己良好的品行時,

精明的人說他是一個本性高尚的人,

他在此世間的任何地方都沒有諸膨脹(swellings)。

Snp.4.784

已經形成了不淨的諸教導(impure teachings),

並將它們放在一起並促進它們的一個人,

變得依附於他看見的為其自身的利益,

和依附於有賴不穩定事物的那種平靜。

Snp.4.785

對諸見(views)的諸依著是不容易被克服的,

已經在諸見中決定後,一個人緊緊抓住一種見(view; 觀點)。

因此,在那些依著的諸處中(among those bases of attachment),

一個人拒絕而接受一種教導(rejects and takes up a teaching)。

Snp.4.786

得到淨化的一個人對各種存在狀態

在此世間的任何地方不形成見(view)。

已經捨棄虛偽和狂妄我慢(hypocrisy and conceit),

當沒有參與時,一個得到了淨化的人通過什麼會誤入歧途呢?

Snp.4.787

一個參與的人會捲入關於諸教導的眾爭執裡;

可是一個人怎麼可能為了什麼東西與一個不參與的人發生爭執呢?

他不接受或拒絕任何東西;

他就在這裡已經擺脫了所有見(all views)。
KN.5.4.4 第四章關於清靜的八頌

Snp.4.788

“我看見清靜的(the pure),無上的健康;

一個人通過所見到的獲得完全的清淨(purity)。”

如是證知(Directly knowing thus),已經知道“它是無上的”,

“我觀察思考清靜的(the pure)”,他依靠那種智(knowledge)。

Snp.4.789

如果一個人通過所見的能獲得清淨,

或者通過智(knowledge; 知識)捨棄痛苦,

那麼有諸獲取物(acquisitions)的人便可通過另一種方式得到淨化;

這種見表明他是如是斷言的人。

Snp.4.790

一位婆羅門不通過另一種方式、

不通過所見到的和所聽到的,

不通過良善的行為和諸守持,以及察覺到的來說清淨。

不受到福德和不受到邪惡的染污,他已經拋棄

被佔有的而在此處不產生任何東西。

Snp.4.791

已經捨棄原先的,依著於另一種,

一時衝動,他們沒有越過維繫(cross the tie).

他們抓住並放手,像一隻猴子

抓住一根樹枝並放手。

Snp.4.792

已經親自行持諸守持,

一個人為想(perception; 感知)所依著,起起伏伏。

可是已經用智(knowledge)實現了正法(the Dharma),

智慧廣大的明智者,

不會起起伏伏。

Snp.4.793

遠離一切現象,

遠離所看到、所聽到的和所察覺到的無論什麼東西–

在此世間此處的任何人怎麼會將他分類,

那位光明正大公開行事的先知(seer)呢?

Snp.4.794

他們不建立,他們沒有諸偏好,

他們不斷言:“這是終極的清淨(ultimate purity)。”

已經鬆開了被繫住緊抓的結(knot),

他們不對此世間的任何東西形成諸慾望。

Snp.4.795

對一位已經超越了邊界的、

已經知道和看見的婆羅門,沒有什麼被緊緊地抓住。

不興奮於貪欲(no excited by lust),或依著於冷漠(attached to dispassion),

他不抓住此處的任何東西作為至高無上的(as supreme)。
KN.5.4.5 第五章關於至高無上的八頌經

Snp.4.796

在諸見中把己見定為至高無上,

無論一個人尊崇任何此世間裡最好的,

相比之下他說其他的都是“低等的”:

因此他沒有超越諸爭執。

Snp.4.797

一個人在所見的、所聞的和所察覺到的,

或在良善行為或諸守持中

看見對自己的無論任何利益,

已經單獨抓住了那種利益,

他把其他一切視為低等的。

Snp.4.798

當一個人依著(is attached)和將其他看作低等的,

精明的人當作一個結而說到那個。

因此一位比丘不要依著於所見的、

所聞的和所察覺到的,或良善行為或諸守持。

Snp.4.799

一個人也不要通過智(knowledge; 知識)或良善行為或諸守持

在此世間建立任何見。

一個人不應該將自己作為“等同的”,

或把自己想成“下等的”或“上等的”。

Snp.4.800

已經捨棄了所得到的而不執取時,

一個人甚至不產生對智(知識)的依賴。

在那些分裂的人當中不站邊,

一個人就根本不會依賴任何見。

Snp.4.801

對於在此處任一端,

對於此處或他處的存在的各種狀態沒有期望的一個人,

在眾教導中抉擇後,

根本不會有任何住處被攫取。

Snp.4.802

對於在此處所看見的、所聞的或察覺到的

他甚至不會形成一個細微的概念。

在此世間此處的任何人怎麼會將他分類,

那位不執取於任何見的婆羅門呢?

Snp.4.803

他們不建立,他們沒有諸偏好;

他們甚至不接受諸教導。

一位婆羅門不由良善行為和諸守持所引導;

此公義之人(the impartial one),超越了而不會倒退。
KN.5.4.6 第六章年事已高(old age)經

Snp.4.804

唉,此生短暫;

一個人甚至活不到百歲。

即使一個人長壽,

他終將因年事已高而死。

Snp.4.805

人們總是對被當作“我的”的諸事物悲傷,

因為沒有任何恆常的諸擁有物。

已經看到那有分離,

一個人不應該過在家生活。

Snp.4.806

無論一個人如是設想什麼“這是我的”,

那個東西在他死時會被捨棄。

已經了知這一點,我的追隨者!

一位明智者不應該傾向於將諸事物當作“我的”。

Snp.4.807

正如覺醒時,一個人看不見

在夢中相遇的任何東西,

同樣地一個人也看不見

一個死亡的和逝去的心愛之人。

Snp.4.808

儘管那些人被看到和聽到,

並且以如此這般一個名字為人所知,

可是當一個人已經逝去,

唯有他的名字單獨留下。

Snp.4.809

那些貪婪於個人財產的人

逃不過悲傷、哀慟和悲慘,

因此,牟尼們,安穩的先知們,

已經捨棄諸擁有物而遊行。

Snp.4.810

當一位比丘隱居,

訴諸一個隱退遠離的座處(secluded),

人們說他不在

一個固定居所顯現自己是適當的。

Snp.4.811

牟尼不依賴於任何東西,

他不把任何東西當作愉快的,不把任何東西當作令人不快的,

悲傷和悲慘沾不上他,

猶如水沾不上一片樹葉一般。

Snp.4.812

猶如一顆水珠沾不上一片荷葉,

或者水沾不上一朵蓮花一般,

同樣地,牟尼在所見的、所聞的或察覺到的事物中

不執取於任何東西。

Snp.4.813

得到淨化的一個人因而不構想

所見的、所聞的或所察覺到的諸事物。

他不希望通過另一種方式清淨化(purification),

因為他變得既不激動也不冷漠。
KN.5.4.7 第七章提舍彌勒經

Snp.4.814

(尊者提舍彌勒(The Venerable Tissa Metteyya)說道:)

“親愛的先生,對於一個沉緬於性交(sexual intercourse)的人,

請你講述苦惱(distress),

聽了你的教導後,我們將在隱退遠離中修學。”

Snp.4.815

(世尊說道:)

“彌勒!當一個人沉湎於性交時,

甚至教導都會被遺忘,

他錯誤地修行實踐:

在他當中這是粗鄙的。

Snp.4.816

在之前獨處

而後來訴諸性交的一個人,

就像一輛誤入歧途的車子,

在此世間他被他們稱為一位低等的凡夫。

Snp.4.817

無論之前他享用了什麼榮耀和讚美(glory and acclaim),

這些都喪失殆盡。

已經就看到了這一點,

一個人應該修學

以捨棄性交。

Snp.4.818

受到其諸想法壓抑的人,

他像一個可憐的傢伙那樣沉思

已經聽到其他人的訓斥,

像這樣一個人顏面盡失。

Snp.4.819

當受到別人話語非難時(reproached)時,

他就準備諸防衛武器。

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叢林,

他深陷於妄語(false speech)之中。

Snp.4.820

當堅定獨處(living alone)時,

他作為一位明智者為人所知,

可是當他參與性交時,

就像一個呆子,他受到折磨而悲傷。

Snp.4.821

在此之前和之後

已經知道這種危險,

一位牟尼應該堅定獨處;

他不應該訴諸性交。

Snp.4.822

“一個人應該只在隱退遠離中修學;

這在聖者們中最為至高無上。

一個人不應該自以為最優秀:

那樣他的確接近涅槃。

Snp.4.823

“當牟尼住於空性(lives void),

對諸感官享樂漠不關心,

系縛於諸感官享樂的人們嫉妒他

如同一個渡過洪水的人。
KN.5.4.8 第八章波修羅(Pasura) 經

Snp.4. 824

人們總是宣說,“這是清淨的,”

他們說在其他教導中沒有清淨。

在宣說任何他們所依賴的東西是優秀的時,

很多人根深蒂固於相分離的種種真理。

Snp.4.825

他們渴望辯論(desiring debate),已經投身在在集會裡,

他們成雙成對地指責對方是個傻瓜。

那些具有不同信念的人堅持自己的觀點,

渴望褒獎,宣稱自己精明。

Snp.4.826

熱切於在會眾中講話,

渴望稱頌讚揚,他變得惴惴不安。

如果他的主張被排斥,他感覺受到羞辱。

沮喪於責備,他挑剔對手。

Snp.4.827

如果他們看到他的主張有缺陷

並且裁判們認為該被駁回,

這個失敗者哀慟和悲傷,

他呻吟道:“他超過了我。”

Snp.4.828

這些爭執已經在眾沙門中出現;

對於它們,他興高采烈和沮喪不堪。

已經看見這一點後,他應該停止種種爭論,

因為除了讚美和收益,沒有其他好處。

Snp.4.829

可是如果他在那裡得到表揚,

在會眾當中宣告了他的教義,

已經如願以償達到目的時,

他為此激動顫栗,自我膨脹而趾高氣揚,

Snp.4.830

儘管他的虛榮是苦難困擾的理由,

他還未狂妄我慢和自高自大而言。

已經看到這一點,一個人也不應該爭論;

因為精明善巧之人說,這不能帶來清淨。

Snp.4.831

正如一位國王所供養的英雄

吶喊著,渴望與對手較量,

修羅啊,朝他的方向衝去;

可是在過去已經沒有爭鬥的餘地。

【注】:那群可能導致一場爭鬥的染污甚至在過去都不存在;因為在菩提樹下已經被捨棄。sura,意為“英雄”;在這裡應該是Pasura(波修羅)的簡寫。

Snp.4.832

當他們抓住一個見而爭論,

並斷言“這就真理”時,

告訴他們:“當出現一個辯論時,

在這裡你沒有對手。”

Snp.4.833

可是在那些不以其他諸見來反對一個見

的遠處而居之人中間,

波修羅!從那些在這裡不抓住任何作為至高無上的東西的人處

你將獲得什麼呢?

Snp.4.834

可是你此時陷入沉思,

在心裡籌劃各種投機之見。

你已經對抗一位潔淨的人:

確實,你將無法成功。

【注】:對抗一位擺脫了各種染污的佛陀,不可能在比賽裡成功。
KN.5.4.9 第九章摩根提耶(Magandiya)經

Snp.4.835

“已經見了渴愛(Tanha)、厭棄(Arati)和貪欲(Raga),

我對性交沒有任何慾望,

那麼我為什麼要渴望充滿污穢(尿糞)的這個呢?

我甚至不想用腳碰她一下。”

【注】:魔羅(Mara)三個女兒:渴愛(Tanha; craving)、不滿(Arati; discontent)和貪欲(Raga; lusting)。

Snp.4.836

“如果你連這樣一個

為眾多男人的統治者們所渴望的女寶都不要,

那你要宣稱什麼樣的

見(view)、舉止(behavior)、諸持守(observances)、生活方式(lifestyle)、存在(existence)和重生(rebirth)呢?”

Snp.4.837

(世尊說道:“摩根提耶!)

已經在諸教誡當中作了決定,

對一種被抓牢的見,

一個人就不會想到“我宣稱這個”。

可是看到諸見而不緊抓任何一種,

調查研究時,我看見內在平靜。”

Snp.4.838

(摩根提耶說道:) “牟尼!你確實沒有緊握

那些已經形成的諸意見論斷而言。

那麼對於那所謂“內在平靜”的東西,

明智者是如何宣告的呢?”

Snp.4.839

(世尊說道:“摩根提耶!)

我說到清淨,不是通過見,不是通過修學(learning),不是通過知識(智; knowledge),

也不是通過良善舉止(good behavior)和諸持守(observances);

可是也不是沒有見,不是沒有修學,不是沒有知識(智),

不是沒有良善舉止,也不是沒有諸持守– 不是以那種方式。

然而已經放棄讓渡了這些東西,不緊握它們中的任何一個,

平靜(peaceful)而非依賴(not dependent),

一個人不會渴望存在(existence)。”

Snp.4.840

(摩根提耶說道:) “如果清淨確實不是通過見,不是通過修學(learning),不是通過知識(智; knowledge),

也不是通過良善舉止(good behavior)和諸持守(observances);

可是也不是沒有見,不是沒有修學,不是沒有知識(智),

不是沒有良善舉止,也不是沒有諸持守– 不是以那種方式,

那麼我認為這是一種十足地令人困惑的教誡;

有些人靠見而依於清淨(fall back on the purity)。”

Snp.4.841

(世尊說道:“摩根提耶!) 依賴於一種見而反复詢問時,

你已經困惑不已於緊握的諸事物。

可是對這一點你一無所獲;

因此你認為它十足地令人困惑。

Snp.4.842

一個認為自己是等同的、高等的或低等的人,

可能會因此而參與諸爭論。

不在這三種區別當中搖擺時,

他不會認為“等同的、高等的”。

Snp.4.843

那個婆羅門為何不斷言“它是真的”,

或者他同誰爭論“它是假的”呢?

當對他來說沒有“等同的”或“高等的”時,

他與誰進行辯論呢?

Snp.4.844

已經離家而居無定所地遊行,

牟尼在村子裡不會與任何人親密。

空無諸感官享樂,沒有諸偏愛(preferences),

他不會與人爭論。”

Snp.4.845

當他在此世間裡超脫而遊行時,

這位大龍不會抓住和宣稱它們。

正如一株有莖刺的蓮花

不為水和泥所污染,

同樣地,牟尼,平靜、無所貪婪的倡導者,

不為諸感官享樂和此世間所污染。

Snp.4.846

一位吠陀大師不會因為

一種見或一種意見而變得狂妄我慢,

因為他不認同它們。

不為行為(業; kamma)或者所聞(what is heard)所引導;

他不為任何居處所吸引。

Snp.4.847

對於超脫了感知(想; perception)的人來說,沒有諸束縛;

對於通過智慧解脫的人來說,沒有諸妄想痴迷。

而那些已經緊握諸感知(perceptions)和諸見(views)的人,

在此世間遊行,產生摩擦。”
KN.5.4.10 第十章破裂之前經

Snp.4.848

“被稱為是“平靜的”人,

他如何看見,他如何舉止呢?

啊,喬達摩!被我問到時,

描述這至高無上之人吧。”

Snp.4.849

(世尊說道:) “在身體破裂之前,就缺乏渴愛(devoid of craving),

不依賴過去,

不在中間推算估計,

因為他沒有諸偏愛(preferences)。

Snp.4.850

他沒有憤怒,不恐懼,

不吹噓,不後悔,

反思而言,沒有掉舉不安(not restless)而機智,

他真正是一位言語受到控制的牟尼。

Snp.4.851

他不依著於未來;

他不悲傷於過去。

作為一位在諸觸當中隱退遠離的先知,

他不會在諸見當中被引入歧途。

Snp.4.852

隱退,不處心積慮,

沒有渴望(longing),不鄙吝(miserly),

禮貌多禮,不在道德上排斥,

不企圖誹謗。

Snp.4.853

不被諸享受所橫掃,

並且不為自大所膨脹;

溫文爾雅,天賦具有獨創性,

不輕信,不增長冷靜離欲(not growing dispassionate)。

【注】:不增長冷靜離欲,因為他已經通過貪欲(lust)的摧毀而冷靜離欲。

Snp.4.854

他不為獲得而修學,

不為缺乏獲得而生氣。

(通過敵意的缺位)沒有敵意,他不因為渴愛

而去渴望諸味道(tastes)。

Snp.4.855

鎮靜(equanimous),永遠充滿正念,

在此世間他不設想自己是

等同的、高等的或低等的:

對他而言沒有諸膨脹。

Snp.4.856

他沒有諸依賴–

已經知道正法,他獨立不羈。

在他當中找不到

對存在或非存在的渴愛。

Snp.4.857

我稱他是“平靜的”

其人對諸感官享樂漠不關心,

在他當中找不到諸糾結(knots);

他已經跨越了依著。

Snp.4.858

他沒有兒子們(sons)和牛群,

他也不擁有田野或土地。

在他當中找不到

所得或所棄之物。

Snp.4.859

世俗之人以及眾沙門和婆羅門

他們可能用來談論他的東西,

並非他所推崇;

因此他不會為言語所動。

Snp.4.860

沒有貪婪(greed),不鄙吝(miserly),

牟尼不說自己

在眾高等者、等同者或低等者當中。

(因為他)沒有精神上的構造建立(mental construction),

他不進入諸精神建構(enter upon mental constructs)。

【注】:有兩種諸精神建構(mental constructs):由於渴愛的諸精神建構(mental constructs due to craving)和由於諸見的諸精神建構(mental constructs due to views)。當由於渴愛的諸精神建構被捨棄和由於諸見的諸精神建構被放棄讓渡時,他不再通過渴愛的方式或諸見的方式構造任何東西。

Snp.4.861

一個在此世間不將任何東西作為他自己東西的,

不為缺位的東西悲傷的人,

不陷入萬物:

他真正地被稱為是”平靜的”。
KN.5.4.11 第十一章諸爭吵和諸糾紛(quarrels and disputes)經

Snp.4.862

“諸爭吵和諸糾紛出現於何處呢?

哀慟、悲傷和和悲慘發生在哪裡呢?

隨著誹謗,狂妄和傲慢出現於何處呢?

請你告訴我這個吧。”

Snp.4.863

“爭吵和糾紛出自賞心悅目的事物,

哀慟、悲傷和悲慘

隨著誹謗,狂妄我慢和傲慢也是如此。

爭吵和糾紛與悲慘想連,

當出現糾紛時,產生誹謗。”

Snp.4.864

“在此世間賞心悅目的事物源自什麼呢?

而那些在此世間擴散的貪婪的眾狀態(states of greed)源自什麼呢?

一個人對於未來而有的

渴望和實現(longing and fulfillment)源自什麼呢?”

Snp.4.865

“在此世間賞心悅目的事物源自慾望(desire),

而那些在此世間擴散的貪婪的眾狀態也是如此。

從這個而發起一個人對於未來

而有的渴望和實現。”

Snp.4.866

“在此世間慾望源自什麼呢?

而諸判斷(judgments)也出現於什麼呢?

憤怒(angle)、妄語(false speech)和困惑(perplexity),

還有此沙門(The Ascetic)已經提到的那些事物源自什麼呢?”

Snp.4.867

“基於在此世間他們所說的愉快或不愉快的事物

而慾望發起。

已經看見諸色的消失和將要來臨,

一個人在此世間形成一個判斷。

Snp.4.868

憤怒(angle)、妄語(虛假言論; false speech)和困惑(perplexity):

這些事物當存在二重性時而出現。

一個困惑之人應該在知識(knowledge;智)之路上修學;

已經知道時,此沙門陳述這些事物。”

Snp.4.869

“愉快或不愉快的事物源自什麼呢?

這些不存在的東西什麼時候不會來存在呢?

至於諸色的消失和將要來臨的事情,

請告訴我它源自什麼呢?”

Snp.4.870

“愉快或不愉快的事物源自觸(contact);

當觸不存在時,這些不會來存在。

至於諸色的消失和將要來臨的事情,

我告訴你它源自這個。”

Snp.4.871

“在此世間觸源自什麼呢?

諸執著(possessions)又產生於什麼呢?

當什麼不存在時,不會有任何可能被當作“我的”呢?

當什麼已經消失時,諸觸不會接觸一個人呢?”

Snp.4.872

“諸觸依賴於名和色(name and form);

諸執著產生於慾望。

當慾望不存在時,不會有任何東西被當作“我的”

當色已經消失時,諸觸不會接觸一個人。”

Snp.4.873

“一個人必須如何成就而使得色消失呢?

快樂與痛苦如何也消失呢?

請告訴我這個,它們如何消失。

我們想知道那個–我的想法如此。”

Snp.4.874

“通過一般感知(perception; 想)而不知覺(percipient),

通過被幹擾的感知(disturbed perception; 想)而不知覺(percipient),

沒有與感知(perception; 想)一起的,

對已經消失的東西不知覺:

對於已經如此成就的人,色消失,

由於因增值擴散而產生的諸概念是基於感知(perception;想)的。”

【注】:他表明甚至對於一個如此修行的人,這些因源於它們的渴愛和諸見的諸感知(想)和諸增值擴散還沒有被捨棄。

Snp.4.875

“我們問的任何東西,你都給我們作了解釋。

我們要問別的問題:請告訴我們這個。

在此刻,這裡的一些明智者說

這是精神的最根本的清淨(the foremost purity of spirit)呢,

還是他們說到它而與此不同呢?

Snp.4.876

“在此刻,這裡的一些明智者說

這是精神的最根本的清淨。

可是他們當中一些人,宣稱也是嫻熟善巧的,

說到無餘存留的一種成就(speak of an attainment without residual remaining)。

Snp.4.877

“已經知道這些是“依賴的”(dependent),

已經知道諸依賴性(dependencies),這位牟尼,

探究者(the investigator),

已經知道,得到解脫時,不會參與諸糾紛;

此明智者不會來到存在的諸狀態(the states of the existence)。”
KN.5.4.12 第十二章部署小經(小集積經)(The smaller discourse on deployment)

Snp.4.878

“每一個住於己見(觀點)的人,

爭論著,這個精明的人作出各色各樣的論斷(diverse assertions):

“知道這點的一個人已經了知法;

而拒絕這一點,此人不是圓滿的(consummate)。”

Snp.4.879

已經這樣爭論著,他們發生爭執

並說道:“對方是個傻瓜,不精明。”

這些斷言當中哪一個是真實的(truthful)呢?

因為他們都自稱精明。”

【注】:什麼是起源(緣起;origin)呢?這一點也源自大集會(the Great Gathering)。在那裡,一些神祗想道:“所有這些理論家說道:“我們是傑出的。”然而是只有那些住於己見的人是傑出的,還是那些也接受某種別的見的人是傑出的呢?為了用已經解釋過的方式給他們澄清這件事,這裡佛陀讓一個心意所作的佛陀來質疑他。下面的法談就是佛陀的回應。

Snp.4.880

“如果不肯定對手教義的一個人

因此是一個傻瓜、一個畜牲,智慧不足,

那麼所有人都是傻瓜,智慧完全不足:

因為所有這些人都住於己見。

Snp.4.881

“可是如果通過他們自己的見而得到淨化,

智慧清淨,精明,聰慧,

那麼他們當中沒有任何人不完美於智慧(defective in wisdom),

因為他們採取了類似的諸見。

Snp.4.882

我不說“這是正確的”,

因為成雙成對的傻瓜們互相之間才這樣說。

他們都把己見當作真的;

因此他們認為對手是個傻瓜。

Snp.4.883

一些人說是這是“真實的和正確的”東西,

而其他人說是“空洞的和錯誤的”。

已經這樣爭論,他們發生爭執。

為何眾沙門不能齊聲而言呢?”

Snp.4.884

“真實的確有一種,沒有第二種;

了知這點的一個人不會爭論。

這些人宣告他們自己各色各樣的真實;

因此眾沙門不能齊聲而言。“

Snp.4.885

“可是那些自稱精明的鼓吹者,

他們為何斷言各色各樣的真實呢?

那些真實確實是很多的和各色各樣的,

還是它們隨著一根推理論證之線呢?”

Snp.4.886

“眾真實確實不是很多的和各色各樣的,

除了被錯誤地感知察覺為此世間裡諸恆常事物。

可是已經形成了關於諸見的推理論證,

他們斷言二分的“真實的”和錯“誤的”。

Snp.4.887

所見、所聞、良善舉止和諸持守,

依賴這些而感覺到的人,他表現出蔑視。

基於一種判斷,嘲笑著,

他說道:”對手是個傻瓜,不精明。”

Snp.4.888

他認為對手是個傻瓜時,

依據同樣的立場他將自己描述為“精明的”。

自己同意,自稱精明,

他也就用同樣的方式蔑視別人(the other)。

Snp.4.889

因極端主義者之見而膨脹,

因狂妄我慢而陶醉,認為自己完美時,

自己同意自己,他已經精神上為自己灌頂,

因為他的那種見用如此一個方式被採取。

Snp.4.890

如果一個人因為對手的言辭而是智慧不足的,

對手也類似地在智慧上是不足的。

可是如果他自己是一位知識(智; knowledge)精通者,一個明智者,

那麼在眾沙門中便沒有傻瓜。

Snp.4.891

那些斷定與此不同的

一種教誡是不完美的人

已經無法達到清淨:

外道們這樣用分開的諸方式言語,

因為他們依著於己見。

【注】:那是因為外道們用分開的諸方式言語,說“那些斷定與此不同的一種教誡是不完美的人已經無法達到清淨”。他們為什麼用這樣一種方式說呢?因為他們依著於己見。

Snp.4.892

他們斷言“只有這個是清淨”;

他們說在其他教誡裡沒有清淨。

這樣,分開地頑固不化,外道們也

堅定地在那裡斷言他們自己的方式。

Snp.4.893

堅定地斷言他自己的方式時,

一個人在這裡認為什麼樣的對手是個傻瓜呢?

通過把他的對手叫作一個品格不清淨的傻瓜,

他自己只會引起衝突。

Snp.4.894

基於一種判斷,把自己當作衡量,

他在此世間進入更深入的諸爭執。

已經捨棄一切判斷,

一個人在此世間不會引發衝突。”
KN.5.4.13 第十三章部署大經(大集積經)

Snp.4.895

“那些住於諸見,

爭執著,說“只有這個是真實”:

他們所有人只獲得責備呢,

還是有些人在那裡贏得讚揚呢?”

Snp.4.896

“這種讚揚微不足道,對於平靜來說是不夠的;

我說兩種諸爭執的果報。

已經看見這個,一個人也應該不去爭執

看見作為安穩的無爭階段。

Snp.4.897

無論有什麼共同的諸意見,

一個明智者不會參與它們其中。

當他對所見和所聞默許時,

為何一個沒有參與的人變得參與其中呢?

Snp.4.898

那些將良善之行當作至高無上的人

說起通過自製(self-control)的清淨。

已經採取一種持守,他們住於它,

想著:“我們就在這裡修學,然後會有清淨。”

自稱是精明的,他們被引回到存在(有)。

Snp.4.899

“如果他離棄良善舉止和諸持守,

因為他在行為方面失敗,他顫栗不已。

他在這裡渴望和憧憬清淨,

就像在旅程裡失去了他的商隊的人。

Snp.4.900

可是已經捨棄了一切良善舉止和諸持守,

以及這些受到責備或無咎的行為時,

不憧憬清淨或不清淨兩者之一,

一個人應該脫離而活,不抓住平靜。

Snp.4.901

“依靠苦行或者謹慎,

或者所見、所聞或所感知,

繼續前行時,他們宣告清淨,

而沒有除去對存在的種種狀態(various states of existence)的渴愛。”

Snp.4.902

“對於一個憧憬的人,也有對

精神上形成的諸事物的渴望和顫栗。

可是對於在這裡沒有逝去或重生的人

他為何會顫栗,他會渴望什麼呢?”

Snp.4.903

“在這裡某些人說教誡是至高無上的,

而其他人說同樣的教誡是低等的。

當他們都自稱是精明的時候,

他們的哪一種斷言會是正確的呢?”

Snp.4.904

“他們說自己的教誡是完備的,

而說另外的人的教誡是低等的。

已經如是爭吵,他們繼續爭論,

因為她們每個人都說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

Snp.4.905

當被另一個人貶損時,如果一個人是低等的,

那麼沒有人在諸教誡當中會是傑出的。

因為他們每個人都說另一個人的教誡是低等的,

同時堅定地提倡他們自己的教誡。

Snp.4.906

並且他們對自己的教誡

如同他們讚揚自己的諸方式一般加以尊敬。

所有他們的斷言會是真實的,

因為對他們而言,清淨完全只是他們的。

Snp.4.907

對於一位婆羅門,沒有其他人的引導

在諸教誡當中沒有挑選,沒有緊緊地抓住,

因此他已經克服了諸爭執,

因為他不把另一種教誡看作是至高無上的。

Snp.4.908

說著”我知道,我看見,它只是像這個一般,”

有些人在這里通過一種見而退回至清淨。

如果一個人已經看見,這對他有什麼好處呢?

已經走得太遠,他們通過另一個來斷言清淨。

Snp.4.909

看見時,一個人將看見名色(name-and-form);

已經看見時,只是他將知道的這些。

倘若如此,就讓他看見很多或很少,

善巧嫻熟者們說清淨不是用那種方式贏得。

Snp.4.910

一個教條主義者不容易被規範(disciplined),

其人偏愛一種定見(a formulated view),

宣稱在他所依賴的當中發現好的東西時,

作為一個清淨的倡導者,他在那里以那種方式看見諸事物。

Snp.4.911

已經理解時,一位“婆羅門

不會獲取諸精神建構(mental constructs),

他不是諸見的追隨者(追隨諸見),也不是知識的親屬(親近知識),

已經知道共同的諸意見時,

其他人抓住時而他保持寧靜(equanimity)。

Snp.4.912

已經在此世間這里松開了諸結(knots),

牟尼在出現的諸糾紛中不選邊站隊。

他在不安焦慮的人當中平靜,鎮定,

其他人抓住時而不掌握。

Snp.4.913

已經捨棄了過去的諸流(influxes),不產生新的時,

他不隨心所欲(go along with desire),他也不是一個教條主義者。

這個明智者從投機諸見得到釋放,

不被此世間所染污。

Snp.4.914

他遠離一切現象(all phenomena),

遠離所見、所聞或所感知。

隨著他的重擔卸下和釋放,

牟尼沒有精神上的營造,

不停下來,不憧憬。” –

世尊如是說道。
KN.5.4.14 第十四章快速地

Snp.4.915

“太陽的親屬(kinsman of the Sun)!偉大的仙人(great rishi)!

我要請問隱退遠離(seclusion)和平靜之境(the state of peace)。

一位已經看見的比丘如何成就涅槃

而不執取於此世間的任何東西呢?”

Snp.4.916

世尊說道:

“通過反思(嚴肅思考; reflection),他應該停止“我是”的狂妄我慢,

即由於增值擴散的諸概念的整個根源。”

“無論內在地有什麼諸渴愛,

他應該一直為了除去它們而具念地(mindfully)修學。”

Snp.4.917

無論一個人可能知道什麼,

是否是內在地或外在地,

其人不要因那個東西而頑固不化,

因為那不是善人們所說的息滅(quenching)。

Snp.4.918

因為這個,一個人不應該認為自己較好,

也不應該認為自己低等或同等。

受到種種方式的影響,

一個人不應該堅持於對自己的定位。

Snp.4.919

他應該取得內在的平靜;

一位比丘不應該通過另一種方式尋求平靜。

因為一個在自己當中處於平靜的人,

既無所得,所失甚少。

Snp.4.920

正如在大海當中,

沒有波濤生起,而大海保持平穩,

同樣地,他也應該穩定,沒有衝動;

一位比丘在任何地方都不應該引發膨脹。

Snp.4.921

“雙眼睜開的人宣告

他見證的正法和諸障礙的去除。

大德!說說修行實踐,

波提木叉(the Potimokkha)(律藏中的解脫戒),還有定(concentration)吧。”

Snp.4.922

世尊說道:

“一個人雙眼不要焦急不安,

應該對村子流言蜚語充耳不聞。

一個人對諸味道不要垂涎,

並且不要將此世間的任何東西當作“我的”(mine)。

Snp.4.923

當一位比丘被一種觸接觸時,

他不應該到處哀慟。

他不應該該渴望任何存在的狀態(any state of existence ),

他也不應該在諸恐懼條件當中顫抖。

Snp.4.924

已經獲得食物和飲料,

吃的東西或穿的衣物,

他不應該貯藏,

也不應該如果沒有得到它們而激動不已。

Snp.4.925

他應該是一位禪修者,而不是腳步不停的人;

他應該對後悔克制;他不應該粗枝大葉(heedless)。

一位比丘應該在沒有噪聲的諸住處的

諸座位和諸床榻當中安住。

Snp.4.926

他不應該過於貪睡;

他應該致力於覺醒,熱忱。

他應該捨棄懶惰、虛偽、大笑、嬉戲(indolence, hypocrisy, laughing)、

性交和個人裝飾(sexual intercourse, and personal ornamentation)。

Snp.4.927

他不應該採用諸阿闥婆咒語(Atharava spells)(巫術咒語),

或解釋諸夢、諸相和諸星相(or interpret dreams, signs, and constellations)。

我的信奉者不應該破譯動物們的諸鳴叫,

或者實施治愈或使女人們受孕。

Snp.4.928

一位比丘不應該因受責備而發抖,

也不因該在受到稱讚時而興高采烈。

他應該驅除貪婪和悲慘,

和摒棄憤怒和謗語。

Snp.4.929

一位比丘不應該參與買賣,

他不應該做招致批評之事。

他在村里不應該形成親密關係;

他不應該對利益熏心的人們言說。

Snp.4.930

一位比丘不應該自吹自擂,

並且不應該出言不遜。

他不應該在驕橫粗魯中修學,

他不應該給出挑釁性言談。

Snp.4.931

他不應該被引入妄語,

也不應該故意做任何欺瞞之事。

因為他的生活方式,他的智慧,

或者他的良善之行和諸持守,

他不應該蔑視他人。

Snp.4.932

當從說閒言碎語的諸沙門那裡

聽到很多話而被激怒時,

他不應該嚴厲地回應,

因為良善之人不會報復。

Snp.4.933

已經了知這正法之時,調查研究,

一位比丘應該一直具念修學。

已經了知作為平靜的息滅,

他不應該在喬達摩的教誡中粗枝大葉。

Snp.4.934

因為他是一位自己不可被征服的征服者;

他作為一位見證者而不是通過傳聞(hearsay)看見了正法。

因此,他仔細經心於世尊的教誡,

總是崇敬它,一個人應該根據它而修學。”
KN.5.4.15 第十五章執杖者經

Snp.4.935

“在已經拿起棍杖的人當中生起了恐懼:

看見互相爭鬥的人們。

我將告訴你們我的緊迫感,

我如何被一種緊迫感所攪動。

Snp.4.936

已經看到人群

像水很少的池中之魚一般顫栗時,

已經看見他們彼此充滿敵意時

我渾身充滿恐懼。

Snp.4.937

此世間到處脆危;

四面八方都在動蕩之中。

我想為自己找個住處時,

卻找不到一個無人居處。

Snp.4.938

已經看見最終充滿敵意的人,

不滿朝我湧來。

於是我在這裡看到箭矢,

很難看見卻貼近於心。

Snp.4.939

當一個人被那箭矢射中

他四處亂竄。

可是已經拔出那箭矢時,

其人不再奔波,不會沉淪下去。

Snp.4.940

在那裡諸修學被讀誦:

“無論在此世間有什麼束縛,

一個人不應該對它們有何覬覦。

已經完全洞穿諸感官享樂時,

一個人應該為了自己的涅槃而修學。



Snp.4.941

一個人應該誠實,不要肆無忌憚,

沒有虛偽,不作分裂之辭。

一位牟尼,沒有憤怒,

應該橫越貪婪和悲慘的邪惡。

Snp.4.942

一個人應該消除嗜睡、懶惰和遲鈍呆滯(sleepiness, torpor, and dullness),

一個人不應該與粗枝大葉為伍。

一個有志於涅槃的人,

應該不在傲慢中固執堅持。

Snp.4.943

一個人不應該被引入妄語(false speech);

一個人不應該對色(form)產生感情。

一個人應該完全地了知狂妄我慢,

並且一個人應該避免魯莽頑固(rashness)。

Snp.4.944

一個人不應該喜愛舊事物;

一個人不應該對新事物形成喜好。

一個人不應該對正在消失的事物悲傷;

一個人不應該依著於一種吸引。

Snp.4.945

我把貪婪稱為大洪流;

我把渴望叫作湍流,

基礎,不可抵擋的強迫,

感官貪欲(淫蕩)難以克服。

Snp.4.946

不偏離真理,一位牟尼,

一個婆羅門,立於高地。

已經放棄讓渡一切,

他確實被稱作是“平靜的”。

Snp.4.947

真正地是一位知道者(a knower)、一位吠陀大師的一個人,

已經知道正時法,他獨立不羈。

在此世間裡正直地生活,

他在此處不渴望任何東西。

Snp.4.948

一個在此處已經橫越了

在此世間難以克服的系縛的諸感官享樂的人,

他切斷流(stream),沒有束縛,

不悲傷,也不希望。

Snp.4.949

使屬於過去的東西乾涸;

之後沒有任何東西。

如果你不居中抓取(do not grasp in the middle),

你將平靜地生活。

Snp.4.950

不把在此處名色中的任何事物

稱為“我的”的一個人,

不憂傷於此世間不存在的東西,

他真正地不在此世間裡遭受痛苦(does not lose out in the world)。

Snp.4.951

不把任何東西當作“這是我的”

或“這屬於其他人”的一個人,

沒有發現任何東西被當作“我的”時,

不會悲傷而想著:“它是我的。”

Snp.4.952

不悲酸苦楚,不貪婪,

沒有衝動,到處一樣–

當被問及一個不動搖的人時,

我稱那個為利益。

Snp.4.953

對於沒有衝動而了知的一個人,

沒有絲毫激活而動。

棄絕煽動(abstaining from instigation),

他到處看見安穩(he sees security everywhere)。

Snp.4.954

牟尼在諸等同者、諸低等者或諸高等者中間

不說起自己。

平靜,沒有悲慘,

他無所獲取,也無所排拒” –

世尊如是所說。
KN.5.4.16 第十六章舍利弗經

Snp.4.955-956

尊者舍利弗說道:

“我過去從未看見

也從未在任何人那裡聽說過–

言辭如此可愛的一位老師,

一群人的領袖,

來自兜率天(Tusita),

在與其諸天神一起的此世間

作為有眼力者(遠見眼力者; the One with Vision)而被看見。

已經驅除了一切黑暗,

獨處,他取得了喜悅。

Snp.4.957

“代表在這裡被束縛的很多人,

向佛陀,無依著的,公正的,

而不是一個處心積慮的策劃者,一個團體的領導者

我來需要提出一個問題,

Snp.4.958

當一位比丘隱居

和訴諸一個獨居之座,

在一棵樹下、一塊墓地、

或在諸山洞中的一個座位,

Snp.4.959

對於種種不同的住處

有多少令人恐懼的事物,

而一位比丘不應該在一個噪聲很少的住處

因為它們而顫栗呢?

Snp.4.960

去往未曾去過之處的一個人

會在此世間遭遇到多少障礙,

而在一位在一個邊遠的住處生活的比丘

必須克服它們呢?

Snp.4.961

他應該採納什麼樣的諸言語方式呢?

在此處他應當依賴於什麼訴諸決策呢?

一位堅定的比丘的

良善舉止和諸持守應該是什麼呢?

Snp.4.962

已經學所當學

和合而居,明智,充滿正念,

他就像一位銀匠去除銀子的缺陷一般

而應當除去他自己的諸染污嗎?”

Snp.4.963

世尊說道:

“作為一個已了知的人,

我將根據正法告訴你,舍利弗!

對於一個厭離者(one who is repulsed)感到舒適的東西,

如果希望正覺(enlightenment),

他訴諸一個獨居之處(a solitary lodging)。

Snp.4.964

一個明智者,一個充滿正念的行為規矩的比丘,

不應該畏懼五種可危之物(five perils):

諸虻和其他諸蠅、爬動的諸蛇

與人們的諸相遇,四足動物們,

Snp.4.965

他也不應當害怕其他教義的追隨者們,

甚至當他看見他們所造成的很多恐懼之時。

一個尋求良善事物的人者應當征服

他所遇到的任何其他障礙。

Snp.4.966

遭受疾病和飢餓折磨,

他應該忍受寒冷和酷熱。

一個出家而無家之人,通過許多方式被這些所影響,

應當保持堅定,精進努力。

Snp.4.967

他不應該偷盜或妄語(speak falsely),

他應該用慈愛瀰漫弱者和強者(suffuse the frail and firm with the)。

如果他辨認出心的諸瑕疵缺陷,

他應當把它當作魔羅(the Dark One)的一位同夥加以驅逐。

Snp.4.968

他不應該受到憤怒和驕傲自大的控制,

而應當根除它們。

然後,承受愉快的和不愉快的事物,

他也應當征服它們。

Snp.4.969

優先考慮智慧,對良善事物欣喜(rejoicing in the good),

他應當抑制那些障礙。

他應該消除對諸偏僻住處的不滿;

他應當消除哀慟的四種因素。

Snp.4.970

“我將吃什麼呢?我將在何處進食呢?

唉,我睡得很糟!我將在何處睡呢?”:

修學的一個人,沒有居處而漫遊,

應該去除這些哀慟的想法。

Snp.4.971

已經及時得到一頓飯和衣物,

他應當在此處知道為了滿足的適度。

在這些事情上要保持警惕,

在村子裡保持克製而漫遊時,

甚至當受到挑釁時,他不應當言語嚴厲。

Snp.4.972

他的雙眼應該下視,

他不應該雙足焦躁不安;

以禪那(jhana)為目標,他應該清醒。

內向地專注得定(inwardly concentrated),基於安定(equanimity),

他應當切斷後悔和對思想的傾向(inclination to thought)。

Snp.4.973

如果受到言辭的斥責,一個充滿正念的人應該歡迎它們;

他應該向著同袍僧侶們衝破一顆荒蕪之心。

他應該言說善語,而不過分;

他不應當企圖言說人們可能責備之語。

Snp.4.974

更進一步,此世間裡有五塵(five kind of dust),

為了除去它們,一個充滿正念的人應該修學。

一個人應該消除對諸色、諸聲音、

諸味道、諸氣味和諸所觸物的貪欲(lust for forms, sounds, tastes, odors, and tactile objects)。

Snp.4.975

一位充滿正念,很好得到心解脫的比丘

應該除去對這些事物的慾望(desire for these things)。

在適當的時候正確地研究正法,

心意統一,他應當摧毀黑暗。”

世尊如是所說。



《小部》【禪世界版】KN.5《經集》5
第五品彼岸道(On the way to the beyond)品( KN.5.5)

KN.5.5.1-5.5.17 (共十六章和尾聲)

Snp.5.976-Snp.5.1149
KN.5.5.1 第一章引偈(Introductory Verses)

Snp.5.976

一位掌握了諸頌歌的大師婆羅門,

渴望著無所有的境界(the state of nothingness),

從拘薩羅人的風光旖旎之城

前往南方的一個地區。

Snp.5.977

在阿薩迦(Assaka)領地

的阿羅迦(Alaka)附近,

他住在瞿達婆利河(the Godhavari River)岸上

憑藉撿拾和果實為生。

Snp.5.978

在附近座落著

一個大村莊。

用在那裡獲得的收入,

他舉行了一次盛大祭祀。

Snp.5.979

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後,

他再次回到隱居處。

當他已經再次進入時,

來了另一位婆羅門。

Snp.5.980

他雙足紅腫,唇焦舌燥;

牙齒污穢,滿頭塵土。

已經走近他的待客主人(his host),

這位客人乞求五百個硬幣。

Snp.5.981

看到他後,

巴婆利(Bavali)邀請他到一個座位上就座。

巴婆利向客人問及其快樂和財富,

並且說道:

Snp.5.982

“凡我所有,都必須施捨而盡,

我已經處理完了。

婆羅門!相信我:

我沒有五百個硬幣。”

Snp.5.983

“當我在作出這個請求時,

如果你不把它給我,

在從今天起的第七天,

願你的頭裂成七瓣。”

Snp.5.984

作了一番表演後,

這個騙子(charlatan)發出這樣一個可怕的詛咒。

聽到他的這個說法後,

巴婆利憂心忡忡。

Snp.5.985

他不思飲食,日漸消瘦,

被悲傷之箭擊中。

於是在這樣一種心境下,

他無法欣喜於禪修。

Snp.5.986

看到巴婆利擔驚受怕,憂心忡忡,

一位仁慈的神祗

去見他,

並提出這個說法:

Snp.5.987

“那個渴望財富的騙子

不了知頭是什麼。

他對頭或者頭裂

沒有任何知識。”

Snp.5.988

“賢達者,如果你知道,

那麼關於頭和頭裂

被問到時,請告訴我:

我們要聽聽你說的話。”

Snp.5.989

“我也不知道這個事情;

我不具備這方面的任何知識,

對於頭和頭裂:

眾征服者已經看到這個。”

Snp.5.990

“那麼在這大地圈子之內,

誰知道頭

和頭裂呢?

啊,神祗!請告訴我這個。”

Snp.5.991

“早先已經是世界領袖

烏迦格王(King Okkaka)的一位後代,

一位釋迦族之子,造光者(the maker of light),

從迦毘羅衛城(Kapilavatthu)出家。

Snp.5.992

婆羅門!他是正覺者(the Enlightened One),

已經超越一切現象(all phenomena),

成就了一切超級知識和力量(super-knowledge and power),

具有洞悉一切現象的眼力遠見。

成就了一切業力的摧毀,

他在眾獲得的滅絕裡得到解脫。

Snp.5.993

佛陀,此世間的世尊,

有眼力遠見者(the One with Vision),教導正法。

去見他並向他詢問你的問題:

他將給你解釋那件事情。”

Snp.5.994

已經聽到“正覺者”一詞,

巴婆利興高采烈。

他的悲傷減少,

而獲得充分的狂喜。

Snp.5.995

巴婆利興高彩烈,喜氣洋洋,

向那位神祗問道:

“這位世界的庇護者住在哪個村莊

或城鎮,或那個國家呢?

我們要到哪裡去見和禮敬正覺者和兩足尊(兩足類眾最好的; the best of bipads)呢?”

Snp.5.996

“那個征服者,具有豐富智慧,具有廣大聰穎,

住在拘薩羅國的捨衛城。

那位釋迦族之子,無與倫比,毫無諸內流(諸煩惱),男人們中的公牛,

是一個了知頭裂的人。”

Snp.5.997

於是,他對他的學生們,

掌握了諸頌歌的眾婆羅門說道:

“來吧,婆羅門學生們!

我要講話。聽我之言吧。

Snp.5.998

現在此世間裡出現了

作為”正覺者(the Enlightened One)“的一個聲名卓著的人,

其表現在此世間很少會碰到。

快去舍衛城,

並看望這位兩足尊。”

Snp.5.999

“婆羅門!當我們看見他時,

我們如何能知道他是佛陀呢?

因為我們不知道,請告訴我們

我們如何能認出他。”

Snp.5.1000

“在諸頌歌中

流傳下來一位偉人的特徵。

三十二種這樣的相(marks)

按照它們的順序得到完整解釋。

Snp.5.1001

對於其身有這些

一個偉人所具有的特徵的人,

只有兩個趣處(目的地; destinations);

因為不存在第三個。

Snp.5.1002

如果他住在家裡,

沒有暴力,沒有一件武器,

征服了這大地,

他正當地統治它。

Snp.5.1003

可是如果他從在家

出家而無家,

那麼他成為一個諸遮蔽已被除去的佛陀,

一位無與倫比的阿羅漢。

Snp.5.1004

只用你們的心

向他詢問我的出生、族姓、特徵、

諸頌歌和學生們,

並進一步就頭和頭裂向他詢問。

Snp.5.1005

如果他是一個佛陀,

一個具有不被遮蔽的眼力遠見的人,

他將親口回答

以心詢問的諸問題。”

Snp.5.1006

已經聽了巴婆利的話

他的十六位婆羅門學生–

阿耆多(Ajita)、帝須彌勒(Tissa Metteyya)、

富那迦(Punnaka)和梅塔古(Mettagu),

Snp.5.1007

陀多迦(Dhotaka)、烏婆濕婆(Upasiva)、

難陀(Nanda)和海摩迦(Hemaka),

兩位都是提耶(Todeyya)和迦波(Kappa),

和明智的諸多迦尼(the wise Jatukanni),

Snp.5.1008

跋陀羅弗達(Bhadravudha)、烏德耶(Udaya)

和波婆羅婆羅門(Brahmin Posala),

善巧的摩伽羅諸(the intelligent Mogharaja),

和賓吉耶大仙(the great rishi Pingiya) –

Snp.5.1009

都是他們自己群體的領導者們,

在整個世間聲名卓著,

形成了過去習慣性諸行的

歡喜於禪那的禪修者們,

Snp.5.1010

向巴婆利致敬,

並且已經繞他而行,

都有束髮髮髻,身著皮裘,

他們向北方出發而去–

Snp.5.1011

到阿羅迦的波提達那(Patitthana),

然後到以前的摩希薩帝(Mahissati),

到優禪尼(Ujjeni)和瞿那(Gonaddha),

吠地薩(Vedisa)和婆那薩訶耶(Vanasa),

Snp.5.1012

到喬賞彌(Kosabi)和娑蓋多(Saketa),

城中之冠舍衛城,

塞多維耶(Setavya)和迦毘羅衛(Kapilavatthu),

和鳩希那羅城(the city Kusinara)。

Snp.5.1013

又到巴婆(Pava)和薄迦城(Bhoga city),

到吠捨離(Vesali),摩揭陀城(Magadhan city [Rajagaha]),

並到帕薩納迦塞梯耶(Pasanaka Cetiya(石寺)。

Snp.5.1014

如同一個口乾舌燥的人尋求涼水一般,

猶如一位商人尋求巨大利潤,

或者一個被熱浪窒息的人尋求蔭涼一般,

他們迫不及待登山。

Snp.5.1015

當時世尊

正在僧團前

為眾比丘說法,

猶如林中發出吼聲的一頭獅子那般。

Snp.5.1016

阿耆多看到佛陀,

像有一百道光芒的耀眼的太陽一般,

像兩週的第十五日的月亮,

當它達到滿月一般。

Snp.5.1017

接著已經看到他的身體

和他所有的特徵,

他顫栗著,

並且在心裡提出這些問題:

Snp.5.1018

“就他的出生而言

告訴他的族姓和特徵相;

告訴他對頌歌的精通圓滿程度。

那位婆羅門教導多少學生呢?”

Snp.5.1019

“他有一百二十歲,

並且依族姓他是一位巴婆利;

在他身上有三個特徵;

他是一位三吠陀的掌握者(a master of Three Vedas)。

Snp.5.1020

他是一位與詞典和諸禮儀規則一起

諸特徵相和諸歷史的掌握者。

他教導五百學生;

他對自己的教導已經達到圓滿。”

Snp.5.1021

“啊,最高之人(supreme man)!請詳細揭示

巴婆利的諸特徵相吧。

啊,已經切斷了渴愛的你,

不要讓我們存有懷疑!”

Snp.5.1022

“他能用其舌覆蓋其面孔,

在他的雙眉之見有一簇白毫,

他的雄性器官封閉在護套中:

如是知道,婆羅門學生!”

Snp.5.1023

沒有聽到被問到任何問題

而已經聽到諸問題得到回答,

興奮激動,紛紛致意,

所有人都心懷疑問:

Snp.5.1024

是一位天神或梵天,

或甚至是因陀羅,須阇之夫(husband of Suja)呢?

誰用心問了這些問題呢?

他回答了誰呢?”

Snp.5.1025

“巴婆利詢問

頭和頭裂。

解釋這一點吧,世尊!

除去我們的疑惑吧,啊,仙人(rishi)!”

Snp.5.1026

“要知道無知就是“頭”;

當與信念、正念、

專注得定、慾望和精進活力相聯結時

清楚的知識(clear knowledge)是“頭裂”。”

Snp.5.1027

於是這位婆羅門學生,

興高采烈,振奮不已,

將他的斗蓬搭到一邊肩上

並俯身而下在世尊的雙足行觸足禮。

Snp.5.1028

“親愛的先生!巴婆利婆羅門

及其眾弟子們一起,

眉飛色舞,滿心歡喜,

崇敬你的雙足,有眼力遠見者(明眼者)!”

Snp.5.1029

“願巴婆利婆羅門

及其眾弟子幸福。

願你也幸福!

願你長壽,婆羅門學生!

Snp.5.1030

“無論巴婆利、

你們和所有其他人有什麼懷疑–

你們得到許可,那麼就詢問

你們心中希望的任何東西。”

Snp.5.1031

得到佛陀的許可,

阿耆多坐下,恭敬致意,

他在那裡問如來

第一個問題。
KN.5.5.2 第二章阿耆多的諸問題

Snp.5.1032

尊者阿耆多說道:

“此世間被什麼覆蓋遮蔽呢?

它為何不發光呢?

你說什麼是其沾染(adhesive)呢?

什麼是其巨大危險(peril)?”

Snp.5.1033

世尊說道:

“阿耆多!此世間被無明覆蓋遮蔽;

由於貪婪和懈怠(avarice and heedlessness),它不發光;

我說渴望(hankering)是其沾染;

痛苦是其巨大危險。”

Snp.5.1034

尊者阿耆多說道:

“諸流到處流淌,

什麼是抵擋諸流的障礙物呢?

說到諸流的約束,

通過什麼諸流被關斷呢?”

Snp.5.1035

世尊說道:

“阿耆多!在此世間無論有什麼諸流,

正念是抵擋它們的障礙物。

我說到作為諸流約束的這一點

它們被智慧(wisdom)所關斷。”

Snp.5.1036

尊者阿耆多說道:

“智慧和正念(wisdom and mindfulness),

以及名色(那-and-form),親愛的先生!

被我問到時,請宣告:

在哪裡這個會終止呢?”

Snp.5.1037

“至於你詢問的這個問題,

阿耆多!我將告訴你,

名還有色在何處無餘終止:

正是通過識的息滅

這個在這裡終止。”

Snp.5.1038

那些已經理解正法的人

和在這裡各色各樣的修學者:

就他們的行為操守被我問到時,

親愛的先生!就讓這位明智者(the judicious one)宣告它吧。”

Snp.5.1039

“一個人不應該對諸感官享樂貪婪;

一個人應該心裡無染。

對於一切現象十分善巧,

一位比丘應該充滿正念地遊行。”
KN.5.5.3 第三章帝須彌勒的諸問題

Snp.5.1040

尊者帝須彌勒說道:

“在此世間,誰是滿足的呢?

對誰來說誰沒有躁動呢?

已經直接知道(directly;證知)兩個極端時,

通過思考觀照,誰沒有在中間被卡住呢?

Snp.5.1041

世尊說道:

“彌勒!在諸感官享樂之中過精神生活(梵行),

沒有渴愛,總是充滿正念的一個人,

寂靜,完全理解的一位比丘:

對於他來說沒有躁動。

Snp.5.1042

已經直接知道(directly know;證知)兩個極端時,

通過思考觀照,一個人不會被卡在中間。

我稱他是一個偉人:

他已經超越了渴愛(seamstress)。”
KN.5.5.4 第四章富那迦的諸問題

Snp.5.1043

尊者富那迦說道:

“沒有衝動的一個人,根源的看見者,

我來求教一個問題:

在此世間很多眾仙人、眾男子、

眾剎帝利和眾婆羅門,他們根據什麼

在這裡向諸神祗祭祀呢?

世尊!我問你:請向我宣告這一點。”

Snp.5.1044

世尊說道:

“富那迦!在此世間很多眾仙人、眾男子、

眾剎帝利和眾婆羅門,

他們在這裡向諸神祗祭祀,

富那迦!他們渴望著一個有的狀態(a state of being)而如此而行。”

Snp.5.1045

尊者富那迦說道:

“在此世間很多眾仙人、眾男子、

眾剎帝利和眾婆羅門,精勤於祭祀之道,

他們在這裡向諸神祗祭祀:

親愛的先生!他們越過了出生和已高年事嗎?

世尊!我問你:請向我宣告這一點。”

Snp.5.1046

世尊說道:

“富那迦!他們盼望(yearn),褒揚(extol),貪圖(hanker),獻出(offer up),

他們因為有所獲得而貪圖諸感官享樂。

熱衷祭祀,興奮於對存在的貪欲,

我說他們沒有越過出生和已高年事。”

Snp.5.1047

尊者富那迦說道:

“如果那些熱衷於祭祀的人,

通過諸祭祀而沒有越過出生和已高年事,

那麼在有眾天神和眾人的此世間,親愛的先生!

誰已經越過出生和已高年呢?

世尊!我問你:請向我宣告這一點。”

Snp.5.1048

世尊說道:

“富那迦!在此世間已經理解了遠處和近處的事物

在此世上任何地方都不衝動的一個人,

平靜,無嗔,無憂無慮,毫無慾望,

我說他已經越過超越出生和已高年事。”
KN.5.5.5 第五章梅塔古的諸問題

Snp.5.1049

尊者梅塔古說道:

“世尊!我向你提出一個問題,請回答我這個。

我認為你是一位吠陀掌握者,一個已內向修習的人。

此世間裡形形色色的諸痛苦

是從哪裡生起的呢?”

Snp.5.1050

世尊說道:

“梅塔古!你已經問我關於痛苦的起源,

作為一個了知的人,我將告訴你這個。

此世間裡形形色色的諸痛苦

基於獲得而集起(originates based on acquisition)。

Snp.5.1051

創建獲得的無知蠢貨

一再遇到痛苦。

因此,了知時,一個人不應該創建獲得,

而應把它作為成因和痛苦的起源來觀察思考。”

Snp.5.1052

“你已經告訴了我們所要問的東西。

我向你詢問另一個問題– 請說說這個。

明智者們如何渡過洪流,越過出生和已高年事,悲傷和哀慟呢?

牟尼!給我清楚地解釋這一點,

因為你已經了知了這個正法。”

Snp.5.1053

世尊說道:

“梅塔古!我將向你宣告這個正法,

已經在此生看見此正法,無論什麼傳聞,

已經了知它,充滿正念地生活,

一個人可以越過對此世間的依著(attachment to the world)。”

Snp.5.1054

“大仙!那麼我對

那個無上正法很歡喜,

已經了知它,充滿正念地生活,

一個人可以越過對此世間的依著(attachment to the world)。”

Snp.5.1055

世尊說道:

“梅塔古!無論你理解了什麼,

上面,下面,和穿過中間,

已經驅除了對這些的歡喜和依著,

識不會持續存在(consciousness would not persist in existence)。

Snp.5.1056

“這樣住於的、充滿正念的和精勤的一位比丘

已經捨棄將諸事物當作“我的”(mine),

這樣一個明智者就在這裡可能捨棄痛苦:

出生和已高年事,悲傷和哀慟。”



Snp.5.1057

“我對大仙的這一言辭很歡喜;

喬達摩!很好地宣告了沒有諸獲得的狀態(the state without acquisitions)。

世尊當然捨棄了痛苦,

因為你已經了知了這個正法。

Snp.5.1058

牟尼!經常受到你告誡的人

的確也能捨棄痛苦。

因此,已經遇見你,啊,龍(naga)!我禮敬:

也許世尊會一直告誡我。”

Snp.5.1059

“你可能知道作為一位吠陀掌握者的無論什麼婆羅門,

一無所有,不依著於諸感官享樂和存在,

他的確已經渡過了這洪流,

並且已經越過到彼岸,他不荒蕪,除去了懷疑。

Snp.5.1060

並且在這裡的明智者,吠陀的掌握者,

已經鬆開了對存在的種種狀態的系縛(tie to various states of existence),

去除了渴愛,無憂無慮,毫無慾望,

我說已經越過了出生和已高年事。”
KN.5.5.5 第五章陀多迦的諸問題

Snp.5.1061

尊者陀多迦說道:

“我問你,世尊!請給我說說這個,

大仙!我渴望你的言語:

聽了你的話後,

我就為自己的涅槃(Nibbana)而修學。”

Snp.5.1062

世尊說道:

“陀多迦!在這種情況下,你要用熱忱修學,

就在這裡明智和充滿正念。

已經聽了我的話,

你應該為你自己的涅槃而修學。”

Snp.5.1063

“我在這眾天神和眾人的此世間,

一位一無所有的婆羅門,到處旅行。

啊,普眼(universal eye)!因此我向你禮敬,

釋迦!使我擺脫困惑吧。”

Snp.5.1064

“我無法在此世間解放

任何依然受到困惑折磨的人,陀多迦!

可是了知這最高正法時,

你將因此而渡過洪流。”

Snp.5.1065

“梵天!在我能了知的隱退遠離狀態中

憐憫地指導我吧。

正如空間完全不會被阻礙,

我就在這裡會生活,平靜而無所依著。”

Snp.5.1066

世尊說道:

“陀多迦!我將為你描述那種平靜,

無論什麼傳聞,已經了知在此生被看見了的事物,

充滿正念地生活時,

一個人能越過對此世間的依著。”

Snp.5.1067

“那麼我對這種無上的平靜

很歡喜,大仙!

已經了知它,充滿正念地生活時,

一個人能越過對此世間的依著。”

Snp.5.1068

世尊說道:

“陀多迦!在上面、下面和穿越中間,

無論你理解什麼,

已經了知作為一種在此世間的系縛的這個,

不要對存在的各種狀態產生渴愛。”
KN.5.5.6 第六章烏波濕婆(Upasiva)的諸問題

Snp.5.1069

尊者烏波濕婆說道:

“釋迦!獨自一人,沒有支持,

我不能渡過這巨大的洪流。

啊,普眼!向我宣告一種基礎,

由於它的支持,我可能渡過這洪流。”

Snp.5.1070

世尊說道:

“烏波濕婆!觀察思考“無所有”(nothingness),充滿正念,

由“沒有”(there is not)”的支持而越過洪流。

已經捨棄了諸感官享樂,避免困惑,

日日夜夜看到渴愛的摧毀。”

Snp.5.1071

尊者烏波濕婆說道:

“擺脫對一切感官享樂的貪欲的人,

由“無所有”支持,已經捨棄了所有其它東西,

在感知(想)的無上解放中解脫:

他會呆在那里而不離開嗎?”

Snp.5.1072

世尊說道:

“烏波濕婆!擺脫對一切感官享樂的貪欲的人,

由“無所有”支持,已經捨棄了所有其它東西,

在感知(想)的無上解放中解脫:

他會呆在那里而不離開。”



Snp.5.1073

“如果他呆在那里而不離開,

甚至多年,啊,普眼!

他會變得清涼,就在那裡得到解脫–

或者這樣一個人的識(consciousness)會逝去嗎?”

Snp.5.1074

世尊說道:

“烏波濕婆!正如一個火苗,被一陣風吹去因此息滅

而無法被指稱一般,

同樣地,牟尼擺脫了名身(mental body),

息而無法被指稱。”

【注】:菩提比丘說明:“在這裡已經出現的受訓牟尼,早先自然從色身(the form body)得到解脫,在那裡從無所有處(the base of nothingness)產生第四道;因為他之後已經證知法身(the Dhamma body),也也就從名身(精神身;the mental body)得到解脫。”

Snp.5.1075

“可是已經息滅的一個人是不存在呢,

還是通過永恆他是完好的呢?

啊,牟尼!請向我清楚地解釋這個問題,

因為你已經了知了這個正法。”

Snp.5.1076

世尊說道:

“烏波濕婆!沒有一個息滅了的人的形量(measure),

也沒有任何辦法他們可能用來談論他。

當一切現像已經得到根除時,

一切言語的通道也被根除。”
KN.5.5.7 第七章難陀(Nanda)的諸問題

Snp.5.1077

尊者難陀說道:

“在此世間有牟尼,

人們這樣說,可是怎麼是這樣呢?

他們宣告一個有知識的人為牟尼呢,

還是一個遵循特定生活之道的人為牟尼呢?”

Snp.5.1078

“善巧之人在這裡說起牟尼,

不是不依據見(觀點)、修學或知識。

住在偏遠之處,無憂無慮,沒有諸慾望的人們,

我說他們是眾牟尼。”

Snp.5.1079

尊者難陀說道:

“那些說清淨通過所見和所聞,

也通過良善舉止和諸守持,

那些說清淨通過數不清的方法而獲得的沙門和婆羅門–

世尊!親愛的先生!他們在那裡矜持地生活,已經越過了出生和已高年事嗎?

我問你,世尊!請回答我。”

Snp.5.1080

世尊說道:

“難陀!那些說清淨通過所見和所聞,

也通過良善舉止和諸守持,

那些說清淨通過數不清的方法而獲得的沙門和婆羅門–

儘管他們在那裡矜持地生活,

我說他們還未越過出生和已高年事。”

Snp.5.1081

尊者難陀說道:

“那些說清淨通過所見和所聞,

也通過良善舉止和諸守持,

那些你說他們還未渡過洪流,

那麼親愛的先生,誰在眾天神和眾生的此世間,

已經越過出生和已高年事呢?

我問你,世尊!請回答我。”

Snp.5.1082 世尊說道:

“難陀!我不是說所有的沙門和婆羅門

都被出生和已高年事(age and the old age)所籠罩覆蓋。

那些已經捨棄所見的,所聞的,所感到的

以及一切良善舉止行為和諸守持的人,

已經也捨棄數不清種類的每一個事物的人,

已經全部了知了渴愛而沒有諸內流(influxes;諸漏;諸煩惱)的人:

我說那些人是“已經渡過洪流的人們”。

Snp.5.1083

“我歡喜大仙的這一言語。

啊,喬達摩!沒有諸獲得的狀態(the state without acquisitions)

已經很好地被宣告。

那些已經捨棄所見的,所聞的,所感到的

以及一切良善舉止行為和諸守持的人,

已經也捨棄數不清種類的每一個事物的人,

已經全部了知了渴愛而沒有諸內流(influxes;諸漏;諸煩惱)的人:

我也說“他們是已經渡過洪流的人”。”
KN.5.5.8 第八章海摩迦(Hemaka)的諸問題

Snp.5.1084

尊者海摩迦說道:

“在遇到喬達摩的教導之前

過去那些給我解釋諸事物的人,

說從前如此,現在也得如此,

那一切都是傳聞,

都是一種思維的增長(all is an increase of thought);

我對它不歡喜。

Snp.5.1085

向我宣告正法吧,

啊,牟尼!

已經了知渴愛的摧毀,

充滿正念地生活時,

一個人可以越過對此世間的依著。”

Snp.5.1086

“海摩迦!對於在這裡所見的,所聞的,所感到的,和所認識的諸事物

的慾望和貪欲(desire and lust)的驅除–

對於有一種令人愉快性質的無論什麼事物–

就是涅槃的境界狀態(the state of Nibbana),不滅不朽。

Snp.5.1087

已經了知這一點,

那些充滿正念的人就在此生平靜寂滅(quenched)。

並且總是平靜的,

他們越過了對此世間的依著。”
KN.5.5.9 第九章都提耶(Todeyya)的諸問題

Snp.5.1088

尊者都提耶說道:

“對於一個在其中諸感官享樂不住、

找不到渴愛的人,

和已經越過了困惑的人,

他的解放(emancipation)是什麼樣的呢?”

Snp.5.1089

世尊說道:

“都提耶!對於一個在其中諸感官享樂不住、

找不到渴愛的人,

和已經越過了困惑的人,

對他來說沒有進一步的解放。”

Snp.5.1090

“他是無欲呢,還是有慾望呢?

他擁有智慧呢,還是僅擁有一種明智的態度方式呢?

啊,釋迦!讓我了知吧,

啊,普眼!向我解釋牟尼吧。”

Snp.5.1091

“他無欲,他沒有慾望。

他擁有智慧,而不僅僅擁有一種明智的態度方式。

都提耶!如是作為一個一無所有、對諸感官享樂和存在

無所依著的人來了知牟尼。”
KN.5.5.10 第十章迦波(Kappa)的諸問題

Snp.5.1092

尊者迦波說道:

“對於那些站在水流中間,

當一個危險的洪流已經出現時的人

對那些被已高年事和死亡壓迫的人,

親愛的先生!宣告一個島洲吧。

向我解釋島洲,

如此,這可能不再出現。”

Snp.5.1093

世尊說道:

“迦波!對於那些站在水流中間,

當一個危險的洪流已經出現時的人

對那些被已高年事和死亡壓迫的人,

讓我向你宣告一個島洲。

Snp.5.1094

一無所有,一無所取:

這就是沒有任何更進一步的島洲。

我稱之為涅槃,

已高年事和死亡的滅絕(The extinction of old age and death)。

Snp.5.1095

已經了知這一點,

那些充滿正念的人就在此生平靜寂滅(quenched)。

他們既不受魔羅的控制

也不是魔羅僕從(Maras footmen)。”
KN.5.5.11 第十一章諸多迦尼(Jatukanni)的諸問題

Snp.5.1096

尊者諸多迦尼說道:

“已經聽說對諸感官享樂無欲的英雄,

我來向已經出離了洪流的無欲者詢問。

具備先天眼力遠見的你,說說平靜的境界(the state of peace)吧。

世尊!把它如實地告訴我

Snp.5.1097

因為就像光滿萬丈的太陽用它的輝煌克服地大地一般,

世尊已經克服了諸感官享樂。

因為我是一個智慧有限的人,給我教導正法吧,你這智慧廣大之人(廣慧者)!

讓我在這裡了知出生和已高年事的捨棄。”

Snp.5.1098

世尊說道:

“諸多迦尼!除去對諸感官享樂的貪婪,

已經以放棄(renunciation)為安穩(security)。

不取任何東西,不拒絕任何事物:

對你來說,這些中的任何一樣都會存在。

Snp.5.1099

乾涸屬於過去的東西,

也不取之後出現的任何事物。

如果你不在中間抓握,

你將平靜地生活。

Snp.5.1100

婆羅門!

對於一個完全缺乏對名色貪婪的人來說,

因之一個人可能處於死亡控制之下的

諸內流(諸漏;諸煩惱)不存在。”
KN.5.5.12 第十二章拔陀羅弗達(Ghadravudha)的諸問題

Snp.5.1101

尊者跋陀羅弗達說道:

“我懇求這位離家者,

渴愛的切斷者,沒有衝動者,

已經捨棄了喜悅,渡過了洪流,贏得了解脫的人,

捨棄了諸精神建構(mental constructs) – 極為明智的一個人:

已經從龍(the naga)處聽到這個,

他們將從這裡離開。

Snp.5.1102

各色各樣的人們從各國

期待你的言語而匯集在這裡,啊,英雄!

為了你所了知的正法,

好好地給他們解釋諸問題吧。”

Snp.5.1103

世尊說道:

“跋陀羅弗達!一個人應該除去所有獲得性的渴愛(all acquisitive craving),

上面,下面,和在中間穿過。

他們在世間無論執取什麼,

因其魔羅追尋此人。

Snp.5.1104

因此,了知這一點,一位充滿正念的的比丘

應該不執取於這整個世間裡的任何東西。

觀察到“他們被拿取(taking up)卡住”時,

他知道這群人依著於死亡之界(the realm of death)。”
KN.5.5.13 第十三章烏德耶(Udaya)的諸問題

Snp.5.1105

尊者烏德耶說道:

“我要向坐著的禪修者,纖塵不染,

已經完成了任務,沒有諸煩惱(諸內流),

已經超越了一切現象的人

詢問一個問題。

說說因究竟智的解放(emancipation by final knowledge),

即無明的破裂吧。”

Snp.5.1106

世尊說道:

“烏德耶!對諸感官享樂和沮喪

兩者的捨棄(the abandoning of sensual pleasures and dejection);

對精神遲鈍的驅散(the dispelling of mental dullness),

對諸後悔的避免(the warding off of regrets)。

Snp.5.1107

通過寧靜和正念而清淨,

正法之念在前(preceded by thought on Dhamma) –

我稱這為因究竟智的解放(emancipation by final knowledge),

即無明的破裂。”

Snp.5.1108

此世間受到什麼束縛呢?

什麼是到處旅行的辦法呢?

通過對什麼捨棄

而說到涅槃呢?”

Snp.5.1109

“此世間被歡喜束縛;

思維(thought)是其到處旅行的辦法。

通過對渴愛的捨棄

而說到涅槃。”

Snp.5.1110

“一個人如何充滿正念地生活

而讓識息滅呢?

已經來詢問世尊,

讓我們聽到你的言語吧。”

Snp.5.1111

“對於不在受裡

內在和外在地尋求喜悅的一個人,

對於一個如是充滿正念生活的人,

識息滅。”
KN.5.5.14 第十四章波娑羅(Posala)的諸問題

Snp.5.1112

尊者波娑羅說道:

“我要向指出過去的人,

沒有衝動,已經切斷懷疑的人,

已經超越了一切現象的人

詢問一個問題。”

Snp.5.1113

“釋迦!關於其對色的感知(色想)已經消失的一個人的知識

其人已經完全捨棄此身,

其人看見“無所有”(there is nothing),內在和外在地:

這樣一個人如何要被引導呢?”

Snp.5.1114

世尊說道:

“波娑羅!如來直接知道

識的一切狀況,

知道這個人駐留,

他(在無所有處)得到解脫,

以那個作為支持。

【注】:菩提比丘注:“如來如是直接知道識的所有狀況:“通過諸意志活動的四和通過概念的七。”知道這個人通過業力的諸意志活動如是而駐留:“這個人將有這樣一種未來重生趣處。”以那個作為支持,似乎意味著去往那個界重生。”

Snp.5.1115

已經如是知道無所有的起源(the origin of nothingness ),

“歡喜是束縛“,

已經用這樣一個方式知道它,

一個人於是用洞察(觀)看到它。

這是婆羅門,已經過了精神生活(梵行)之人的真正知識。”
KN.5.5.15 第十五章摩伽羅(Mogharaja)的諸問題

Snp.1116

尊者摩divine伽羅諸說道:

我已經兩次問過釋迦,

可是眼力遠見者(the One with Vision)沒有回答我。

我聽說聖仙會

在三請後回答。

Snp.1117

至於此世間,另一個世間,

有諸天神一起的釋天界,

我不知道你的見(觀點),

著名的喬達摩的見。

Snp.1118

如是我來向

具有卓越眼力遠見者詢問一個問題。

一個人如何看待此世間,

而死亡之王(the King of Death)才不會看見他呢?”

Snp.1119

以虛空看待此世間(Look upon the world as empty),

摩伽羅諸!永遠充滿正念。

已經根除“我(self)”之見,

一個人像這樣可能越過死亡。

死亡之王不會看見一個如是看待此世間的人。”
KN.5.5.16 第十6章賓吉耶(Pingiya)的諸問題

Snp.1120

尊者賓吉耶說道:

“我年邁體衰,形容憔悴,

耳聾眼花。

不要讓我糊里糊塗而殞命。

宣告我可能了知的正法吧,

在這裡對出生和已高年事的捨棄。”

Snp.1121

世尊說道:

“賓吉耶!已經看到那些被諸色(forms)擊打之人,

粗心懈怠的人們,受諸色折磨,

因此,賓吉耶!你要精勤努力,

捨棄色以終止更新的存在(abandon form for an end to renewed existence)。”

Snp.1122

“在四個方向,四個中間的方向,

上面和下面:在這十個方向,

你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感知,無所不認知。

宣告我可能了知的正法吧,

在這裡對出生和已高年事的捨棄。”

Snp.1123

“賓吉耶!觀察到墮入渴愛的人們,

受到折磨,被已高年事所擊垮,

因此,賓吉耶!你要精勤努力,

捨棄渴愛以終止更新的存在(abandon form for an end to renewed existence)。”
KN.5.5.18 尾聲

頌揚彼岸道諸偈

這是世尊在眾摩揭陀陀人中住在石寺時所說。當他被十六個參加的婆羅門懇求和輪流詢問時,他回答了他們的諸問題。如果一個人了知在諸問題的諸小節中每一個問題裡的義理和教導,並根據正法修習實踐,那麼其人會超越已高年事和死亡。因為教這些教誡會導向彼岸,這個正法的解答被稱為“Parayana”,即“彼岸道”(the Way to the Beyond)。

Snp.1124

阿耆多、帝須彌勒、富那迦、梅塔古、

陀多迦和烏波濕婆、難陀還有海摩迦。

Snp.1125

兩位都是提耶和迦波,和明智的諸多迦尼,

跋陀羅弗達、烏德耶,和波婆羅婆羅門,

善巧的摩伽羅諸, 和賓吉耶大仙:

Snp.1126

他們去見品行卓越的

仙人佛陀;

詢問精微的諸問題,

他們來見無上的佛陀。

Snp.1127

當被他們問到諸問題時,

佛陀根據真諦(truth)作答。

牟尼對這些問題的回答,

使這些婆羅門滿意。

Snp.1128

他們對眼力遠見者(the One with Vision),

佛陀,太陽的親族感到滿意,

他們在具有卓越智慧的人座下

過精神生活(梵行)。Snp.

Snp.1129

如果一個人按照佛陀針對他們

的每一個問題所教導的方式

修行實踐,

其人會從此岸去往彼岸。

Snp.1130

修習無上之道,

一個人會從此岸去往彼岸。

那條道路是為了去往彼岸,

因此稱之為“彼岸道”。



關於彼岸道所誦讀的諸偈

Snp.1131

尊者賓吉耶說道:

“我將誦讀彼岸道,

當他看見它時,就如此闡釋它,

這無染之人,這廣智善巧之人,

這無欲、無糾結的龍

還會為了什麼原因而妄語(speak falsely)呢?

Snp.1132

來吧!讓我解釋

已經捨棄了諸染污和妄想痴迷,

已經捨棄了狂妄我慢和詆毀的人

的優美言辭。

Snp.1133

黑暗的驅除者,佛陀,普眼(the universal eye)

他已經到達此世間的盡頭,超越了所有的諸存在,

他沒有諸內流(諸煩惱),已經捨棄了一切痛苦,

他真正得名,

啊,梵天!我要侍奉他。

Snp.1134

猶如一隻鳥兒離開灌木叢,

定居在果實累累的樹林上,

同樣如此,我也離開那些目光短淺的人,

我像已經抵達一座巨大的湖泊一樣。

Snp.1135

那些在我遇到世尊的教導之前

在過去給我解釋諸事物的人,

說“過去如此,也將如此”,

那一切都是傳聞,

都是一種思維的增長(all is an increase of thought)。

Snp.1136

黑暗的驅除者獨坐,

燦爛者,光造者(the maker of light),

廣慧的喬達摩,

廣智的喬達摩–

Snp.1137

他是一個給我教導

直接可見,直截了當的正法,

沒有災厄的對渴愛的摧毀,

其處處無可譬喻的人。”

Snp.1138

“啊,賓吉耶!

為何你與他

– 廣慧的喬達摩,

廣智的喬達摩–

Snp.1139

給你教導

直接可見,直截了當的正法,

沒有災厄的對渴愛的摧毀,

其處處無可譬喻的人

甚至片刻分離而居呢?”

Snp.1140

“啊,婆羅門!

我沒有與他

– 廣慧的喬達摩,

廣智的喬達摩–

Snp.1141

給我教導

直接可見,直截了當的正法,

沒有災厄的對渴愛的摧毀,

其處處無可譬喻的人

甚至片刻分離。

Snp.1142

啊,婆羅門!我日日夜夜精勤努力,

我用我的心如同用我的眼看見他。

我向他禮敬而度過夜晚,

因此我不認為我與他分離。

Snp.1143

我的信念和狂喜,我的心和正念,

不離喬達摩的教導。

這位廣慧者無論去往何方,

我都朝那個方向他禮敬。

Snp.1144

因為我年邁體衰,

我的身體到不能旅行到那裡,

可是我一直走在思維的旅途中,

婆羅門!因為我的心與他相連。

Snp.1145

當我陷入泥潭戰栗發抖時,

我從這個島漂浮到那個島。

然後我看見沒有內流

已經渡過洪流的正覺者(the Enlightened One)。”

(佛陀)

Snp.1146

“當婆迦利、跋陀羅弗達、阿羅維喬達摩發出信念,

你也這樣發出信念:

宜吉耶!你於是超越死亡之界。”

(宜吉耶)

Snp.1147

“聽了牟尼的言語,

我甚至更為高興。

正覺者,諸遮蔽已被除去,

並非荒蕪,善巧而富有創造力。

Snp.1148

已經直接知道諸天神,

他知道高高低低的每個事物。

對於那些處於懷疑當中承認這一點的人

導師(the Teacher)是一切問題的終結者。

Snp.1149

那個不可戰勝、不可動搖的人,

處處無可譬喻。

我一定將去往那裡;我對此毫無懷疑。

如是作記我為一個心堅定之人。”

第五品彼岸道品終。

《經集》終。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558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