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1/03 09:21:07瀏覽1202|回應0|推薦3 | |
在還沒有開講《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之前,我先跟大家漫談一下。
我們學一部經,要如何學好、學會?學了經就要去做,要跟我們自己的身心結合。也要懂得因緣法,因緣具足了,一切事物就成了;因緣不具足,這件事就成不了。我跟諸位道友分別了半年,在這半年當中,我去了很多的地方,例如台北、大陸、美國,這就是「因緣」。「因緣」的涵義,就是我們做任何的事情,一定是有前因的,就看緣是否具足?緣不具足,這件事就成不了!不論任何事物,都不會成就。但是,所有的一切因緣又都是假的,所以說因緣法沒有實體。我們也會講「緣起性空」,這部經對這個問題,講得很多。 我們在學習《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前,需要大家發心,發什麼心呢?發一個懺悔心!我聽到很多人說:「我雖然對於別的事不了解,可是對自己,我還不了解嗎?」我說:「我雖然出家六十多年了,也還是不了解自己!」大家聽了可能覺得很奇怪。不但我不了解我自己,恐怕你們諸位,除了聖人和菩薩之外,不了解自己的人太多了!大部份的人都不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過去做的是什麼嗎?不了解過去的因,現在所受的果,也就不認識。為什麼我會受到這樣子的痛苦?為什麼這個災難會降到我的身上?每一位道友,可能都有這種經驗:遭到冤枉!受了委屈!「這件事根本不幹我的事,別人說來說去,最後就落在我的頭上。」你認為很冤枉,這是因為你不知道過去的因,不了解自己。 也有人跟我互相漫談說:「這個世界上不公平的事太多了!」我說:「那是你的看法!」他問:「師父!你怎麼看?」我說:「沒有半點不公平的!非常的公平,特別的公平!」我說這句話,大家可能心裡不太能接受!你所受的一切,都是自己作的。你自己作的,自己受!怎麼不公平?因為我們沒有智能,對很多的事物看不清楚,才認為這件事很不公平。你過去冤枉別人的時候,自己曉得不曉得?我說:「現在你被人害了,你曉不曉得你過去也害過人?」 如果是從無量劫的因果觀點來看,非常公平。我說這些話,就是希望諸位道友,學《十輪經》的時候,要用這樣的懺悔心來學。 這部經有一品,叫〈懺悔品〉,就是要我們懺悔過去的罪業,把罪業懺悔清淨,有了智能,你就會知道了。大家事先要有思想上的準備,你不知道過去做過什麼事,《十輪經》就告訴我們,你過去做些什麼事,現在要受什麼苦難,為什麼你會生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你不生,極樂世界你不生,兜率天你不生,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你也不生,卻生到這個時候的娑婆世界。為什麼?因為你作了這個業!既然有這個業,自己受,這是很公平的,沒什麼不公平。因此《十輪經》就像是跟我們畫像,讓我們知道自己的一些罪惡、一些錯誤,內心就不會不平了! 這一次我們學習《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的時候,我自己都沒有什麼信心,因為找不到古人的講述,找不到參考資料。那就可能會說很多錯話!我們以前所講的經,古人都講過好多遍了,有參考資料可以參考,說錯了,還可以推諉一點;那些大德都是這樣講的,跟我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這部經別人沒有講過,就推諉不了。 我先從千佛開始講,讓大家認識我們現在,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在這個千佛的當中,現在是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代。我們處的這個時代很苦,而我們受苦的因,是過去的業很重,造的業很多。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人類壽命特別短,只有一百歲。我們看一看七佛的時代當中,以我們這個時代最好。只有釋迦牟尼佛才有這麼大的願力,他在這個時候來。如果釋迦牟尼佛不在這個時候出世,我們就連這個道理也不知道。因此,一旦我們認清這個時候所受的痛苦,那麼,心裡就會平靜了!等到你學的時候,也就會知道要怎麼去學。 另外,這部經的份量很重,我們學習的時間會長一點。不像《金剛經》或者《彌陀經》、《心經》,可以很快就學完。這部經不行!不過,它的品並不多,總共只有八品十卷。大家可以打開第一卷看一看,〈無依行品〉、〈有依行品〉就佔了五卷;再加上前面的〈序品〉及後面的〈獲益囑累品〉,除了〈十輪品〉,中間幾品卷並不多。〈十輪品〉是講:用佛的十輪來對治凡夫業障的十輪。其次是〈懺悔品〉、〈善惡業道品〉及〈福田相品〉,雖然品卷不多,裡面的道理還是很複雜。 在〈序品〉中,是佛讚歎地藏菩薩的功德、地藏菩薩禮佛及讚歎佛的功德,所以在〈序品〉中沒有什麼大意可講的。但是〈十輪品〉的大意就不同了!用佛的十輪來對治我們現在的十輪。 我們學習這部經,要有方法。一定要跟你的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這部經就是告訴我們,要怎樣來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別再去造業,別再去作錯事!因為作了之後,等到要受的時候,你會受不了,會很痛苦的。若是能結合日常生活來學習,我們經常講「佛的十智」或是「佛的十力」,你要對照、學習佛的業,用佛的那個「業」,把我們的業轉化成佛的業。這就是說:你的一言一行,口裡說話的時候,身體有所作為、有所動作、心裡所想的時候,就加以對照。你要在這些具體的日常生活當中,在事上來學習。學完之後,對照自己,漸漸的改正,就愈學愈深入,不會生厭煩的,也能夠很快的進入! 如果不是這樣學,你是進不了的。就以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語言來說,這部經是由玄奘大師所翻譯的,跟《地藏經》,或《占察善惡業報經》,在文字上的翻譯有些不同。因為有些大德,是用「意譯」翻譯的,是根據我們的生活、人情、語言及一切習慣來表達。玄奘大師有感於這種表達有失真實性,恐怕與印度佛陀所說的原義有所出入,所以他是依文,也依義來翻譯。多數的文字是印度原來的文字,看起來比較生疏。平常經文中見到的名相,例如:「佛、世尊」,在這部經中,它稱為「薄伽梵」。 就像我最初到西藏去學法的時候,不只是經典上的文句,很難學習,就連說話也很彆扭,很長的時間都改不過來。好像我們說要請你吃飯,或請你喝茶,他不是說:「請吃飯」或「請喝茶」,而是說:「茶吃請」,或是「飯吃請」。你聽了很彆扭,說起來也很彆扭。在這部經文中,有很多地方是這樣子的。懂得它的用詞,當我們說的時候,就會把它顚倒過來,把它的涵義轉換過來。看這部經的時候,也應當這樣看。 經文中有些「比方」。所謂的「比方」就是在法義上,怕你不懂,所以拿別個意思來比喻,那樣你就懂了!但是一經過「比方」,雖然懂了,義理卻相距八萬四千里!例如說「空」,佛教經常拿「空」來比喻我們的「法性」,比喻「自體」、比喻「實相」。我們把它完全理解錯了,就說:「空了,什麼也沒有了」!因此落了「斷見」。 佛教的「空」,不是這樣的空!它不離開「物質」,它就是「顯」物質才說空!這個「空」就是在「具體的物質上頭去空」。就像說你這個「人」是具體的,還在啊!「是空的」。佛法是這樣的涵義!不是說「空了」,就沒有了。這裡僅僅是舉個例子而已,在經文裡面,像這一類的例子很多。 又例如說,《十輪經》的〈序品〉講到地藏菩薩,因為這部經主要是以地藏菩薩為說法主的。但是經中的地藏菩薩是隨喜而來,有菩薩僧、羅漢僧及凡夫僧,大家聚會來說《月藏經》;當這部經快說完的時候,地藏菩薩才隨喜而來,並不是為了要請經說法而來。而佛就藉此因緣,說地藏菩薩的功德,而地藏菩薩也讚歎佛的功德,這部經的因緣就是這樣引起的。在講這部經之前,是講《大乘大集月藏經》。《月藏經》剛一圓滿,地藏菩薩就來了,他來的境界相,大家在經文中一看就知道了。 洪居士所收集的資料當中,收集了地藏菩薩有關的經典,像:《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十王經》、《地藏菩薩陀羅尼經》、《地藏菩薩儀軌》,地藏菩薩的《三國靈異記》、地藏菩薩的懺本、占察的懺法,這些都是屬於地藏菩薩的法門。你只要通達了一個,其它都會有所聯繫。《地藏經》跟《十輪經》是相通的,但是不同之處,就在「轉眾生的業」的方法上,有所不同。《十輪經》是修止觀的,《地藏經》是只要造像、拜懺,能夠念地藏聖號,就算修行了。《占察善惡業報經》,有關修行的部份我們還沒有講,也就是在《占察經》的下半部。 《十輪經》最初是教你怎樣修行證入「禪定」,不入禪定,是成不了道。它一開始就教你一個從淺入深的方法,你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用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也就是「數、隨、止、觀、轉、淨」這六個字,你若是會起修了,就很不容易。 我們大約知道地藏菩薩給我們的教授方法,都有些什麼方法,這些資料都包括了。不過,當中有一項:「佉羅山是地藏菩薩的淨土。」我對這種說法不完全作如是想。因為當時佛陀在佉羅山說法,正要說完時,地藏菩薩從南方來了,這就說明了佉羅山不是他的淨土,如果是他的淨土,他又何必從南方來呢?而且《占察經》及《地藏經》都指出地藏菩薩是從南方來,從哪一個南方呢?這個時候是在佉羅山的南方!那個時候,是忉利天的南方!「方無定方」! 我的想法是:哪裡有地獄,哪裡是無佛時代,哪個地方最苦,哪裡就一定有地藏菩薩在度眾生!這是他的願!不論他到那個地方,那兒就是他的淨土。我們看淨土,以為必須像極樂世界、不動世界、琉璃世界、香積世界,才是淨土。但地藏菩薩的淨土,是哪兒有地獄,哪兒就是淨土,哪兒就是他化度眾生的淨土。 我們是不是應當這樣理解呢?這裡是漫談!各人有各人的修行方法,有時候修行是依著〈占察懺法〉拜的占察懺,這只是修行的初步,並不是我們拜了懺,就是修行。當然也算修行,因為你得要先消業障;業障消了,才會有智能,有了智能才會修行。 現在我們還不會修行,觀察我們的出入息,觀一觀就散亂了,怎麼能入「定」?但是經過拜懺,業障消失了,業障一消,智能生起,修行就容易進入。所以任何修行的最初法門,都以懺悔為第一,要先消業障。學密宗也如是!你得先磕十萬個大頭,那種磕頭不像我們這樣的頂禮,而是大禮拜,你得先消業障,這是修行的前方便。如果一生就這樣拜下去,是不是能成就?一定能成就。因為你的智能在增長!在拜的時候,你就起了觀想:「能拜、所拜、能禮、所禮,性空寂!」經常這樣觀想,久了,就可以證入,那時候去修「定」,很快就進入了! 但是,每部經、每部論、每位菩薩,修行的方式都不同!也有道友這樣問我說:「地藏菩薩來到這個會上,為什麼有很多人不認識他,還需要找人介紹?」我說:「不但地藏菩薩是這樣,就連釋迦牟尼佛,還有好多佛國土的人,都不知道他。」宏覺法師開玩笑說:「不用說其它的佛國土,就連我們這個國土,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他就只會念阿彌陀佛,卻不知道他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這個沒有什麼不同點,只能說:「沒有緣」。也有些法師不知道地藏菩薩,我也聽說過。「我沒有聽過地藏菩薩,沒學過什麼地藏菩薩法門,也不知道地藏菩薩。」同樣的,現在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文殊師利菩薩。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我剛才跟大家所說的「緣」,過去多生累劫沒有跟菩薩結緣,自然就不了解他的方法。 很多人有判教的習慣,凡是地藏菩薩的經,不論是《地藏經》也好,《十輪經》也好,說的都是地獄、人間的事,好像不是大乘。一說到大乘,就得好大好大,認為要像「唯心法門」,那才是大乘。或像密宗的「大手印」,一下子就成佛,以為那才是大乘。他們以為《地藏經》、《十輪經》,乃至《占察善惡業報經》,是小乘。至於《大乘大集十輪經》特別標指是大乘,有些只寫《大集十輪經》,沒有大乘。而玄奘法師所譯的版本就標示著「大乘」。 這部經有兩次的翻譯,一次在隋朝,誰翻譯的也不知道,因為這部經翻的有欠缺,第二次的翻譯,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大家看他的註釋,時間、地點、條件都有。玄奘法師翻譯這部經是在唐朝永徽年間,是玄奘法師從印度返回中國十六年之後,才翻譯這部經。 經裡除了讚歎地藏菩薩的功德之外,地藏菩薩也向佛讚歎了一番。佛跟地藏菩薩互相酬唱的目的,主要是破我們的「十惡」。《占察善惡業報經》的〈占察輪〉上,也是注重這「十惡」。《地藏經》所講的,你之所以要下地獄,也是這「十惡」。 甚麼是「十惡」呢?就是在我們「身」上所發生的「殺、盜、婬」,「口」裡所說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心」裡所想的「貪、瞋、癡」這十個業。身上所作的業,口裡所發出的業,心裡所起的業,就是十業,這十惡業不做,盡做好事,那就是十善。說好話,不惡口,盡量促使人和好,不破壞別人,就不犯兩舌。口裡說話從來不帶污穢的語言,這叫「不惡口」。總是讚歎,除了讚歎別人的功德之外,盡量說些好聽的,說些使人歡喜的語言,這就是對治「惡口」了。沒有道理的話不說,不要一天到晚都說一些打發時間的「閑談」,再不就是「人我是非」,這類的話不說,就是「不綺語」。那些沒有意義的話不說,騙人、欺詐、妄語就更不說了,這樣口業就清淨了。加個「不」字就是善業,沒有「不」字就是惡業,也叫「惡輪」。心裡起貪念,起瞋念,起了邪見,愚癡就是邪見,邪見就是不明白,糊塗,無明業因,就是「貪、瞋、癡」所引起。如果我們心裡「不貪、不瞋、不癡」,就是善業。身上「不殺、不盜、不婬」,就是善業。「不婬」是指除了夫婦關係之外,但從究竟來說,是一切不婬,這就是善業。 形容這十善業,就是「善輪」。若是造罪了,就成為「惡輪」。「輪」有什麼作用呢?大家都知道,輪是不停的發動運轉。輪是轉變的意思,輪轉不停的。為什麼我們在六道輪迴,會永遠不停息?永遠流轉?就是因為「業」,「業」使你不能停止;若你做「善業」,善也使你不能停止。但是「十輪」有究竟,也有初步。將善業達到佛的「十輪」,就是「十智」。將眾生的惡,轉到「五逆十惡」,就是最惡的「十惡輪」,「無依行品」、「有依行品」,講的也是這個「十惡輪」。 先講以佛的「十輪」來對治眾生的「十惡輪」。因為這部經的名字叫做「十輪」,為什麼要加一個「地藏十輪」呢?這部經最後被囑記來流轉、護持這部經的菩薩是虛空藏菩藏。《地藏經》的〈囑累人天品〉,也是虛空藏菩薩。大家知道「虛空藏菩薩」是什麼涵義?「虛空藏菩薩」在《華嚴經》上,是指容納一切、含攝一切;虛空藏的「藏」是寶藏的意思。「虛空」不是這個虛空,而是形容他證得了「性空」,證得了「真心」,證得了《占察經》的十相。「空」,不空,「虛空」含藏一切法而不空。這部經囑記他去宣傳,囑記他去弘揚。 這十輪沒有停止的時候,不論是善輪或者是惡輪,甚麼時候才會停息呢?等自己的心都靜下來了,佛佛都證到十輪停息的境界,證得這個「性體」了,是要讓我們達到這個目的,因此稱為「大乘」。 「大」者,是指我們的心。《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這個「大」字,《大乘妙法蓮華經》也是這個「大」字。「大」字是標明我們的心體、總體。一切的法門,大總相法門體,就是大。「乘」是運載,若依這十善業,就能把你運載到達究竟的「寂滅」,能「寂滅」就是佛果。「空」的涵義,在梵文裡,或者叫「寂滅」,或者叫「寂靜」,都是形容「空」的。然而它不說「空」,中文沒有這個字,我們翻譯不出來,就用「空」這個字來代替;但是一用「空」,我們又誤以為跟空一樣,一說到「空」,好多人就落了「斷滅見」,以為「空」就是沒有了!「空」不是沒有了,「空」是說「緣起的諸法」,它的本體是「性空」的,這一個「空」是包括一切「緣起法」的,怎麼樣來顯這一個「空」呢?用「緣起」來顯這一個「空」,如何來證得這一個「空」呢?「緣起還滅」就證得這一個「空」。 「大集」有兩種解釋:一是在這個法會當中,集合了很多的眾生,多到什麼程度呢?無數!你一看經文就知道了,有多少的聲聞僧?過數量的。用數量來計算而不可能計算的,叫過數量。有多少菩薩僧呢?過數量!凡是說地藏法門的,除了《占察善惡業報經》之外,處所有兩個:一個是在忉利天,一個是在七金山之內,這個佉羅山是在欲界和色界中間,不是一般人可以到得了的。那麼處所就殊勝了,在那裡集會,才容納得下。 凡是佛經所說的數字,不要用我們人間的數字去計算,用一、二、三、四、五、六來計算。好多億、好多萬、好多兆?我們是無法計算的,因此佛一比喻,就用恆河沙來比喻。恆河的沙,七、八千里的恆河,那沙的數字有好多?那不是人的智力所能數出來的。因此在數字上,你應當這樣子來理解。 另一種解釋是說,你能聽聞到「十業」,就能把你運載,發明你的心地,成就你的「性體」,成就你的「毗盧遮那」,就能夠到達「大」。所以,在此次法會所集的這些會眾,都是有緣眾。我們現在能夠共同來學習這部經,說不定我們就是在那個時候沒有成就的眾生,輪轉到這兒來的,我們才會有緣,沒有這個緣,是遇不到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想過很多次。隨時都在想:「說無緣,又似有緣,說有緣,好像多年來,從來沒有發心要說《十輪經》。」我沒有發過這個心,我老老實實說:「這部經,除了這一回,說是要跟大家學習,我才看一看。」以前,我從來沒看過。我們雖然聊了《地藏三經》,可是《十輪經》,我並沒有從頭到尾地看,宏覺法師倒比我先看,他先研究了,看了一遍,他拿著一個紅皮的經本,不只是看一遍,還加批註。 以前我沒有這個願心要講這部經,現在因為幾位道友提議說:「大家共同來學習這部經。」「我一點信心都沒有,要學這部經,有人聽嗎?」他們說:「怎麼沒有人聽呢?因為很少人知道有這部經。」也許是因緣成熟了!現在來的人還不少;還是有人聽,並不是沒有人聽!那麼,我們學的時候,大家有問題,可以提出來,我們要用長時間去學。既然發心學,就要學好。怎麼樣才算是學好呢?我們要「用」!無論做什麼學問,都要「用」。學寫字,因為你要「用」,學英語你也要「用」,用英語說話,就是我們要「用」。那麼學這個地藏菩薩教我們的方法做什麼「用」呢?成佛! 心若發大一點,當然不會墮地獄!凡是學《十輪經》的,再也不會墮三塗了,不墮地獄,不墮惡鬼,不墮畜生!我們算是成就了嗎?沒有!一定要成佛。可能生天也好了,享受一些幸福也好,但是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不會滿足的。 好比以前在中國大陸,那種生活習慣跟美國沒辦法比較,也跟加拿大溫哥華沒辦法比較,我們經常說,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是天堂。但是到了這裡,到了天堂,感覺幸福嗎?不會吧!因為要求又提高了!結果這也不是,那也不是,怎麼都不對勁。我們生天了,該滿足了?生天你也不會滿足,雖然盡是快樂境界,有了快樂境界時,你又有了其它的要求,要求不死!怎麼辦得到!要是說樂暈了,頭腦也發漲;受苦,頭腦也會發漲啊!在天上享福,享快樂了,頭腦也會發漲!什麼事也不做,把那點福享完了,又怎麼辦呢?因此我們一定要依照《十輪經》去學。 我們是發願成佛的,這個方法告訴我們如何一步一步地成佛,我們照這個去運用就成了。大家最初學習《十輪經》的時候,你感覺到有哪些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我們作為半研究半學習的性質,不要光聽,只用耳根是不夠的,要用你的意根,要用你的智能,六根互用,才能學得進去。 學習的時候,會有些障礙的。什麼障礙呢?你的家庭有事或者這個因緣,那個因緣,很難說的。你先發一個願,希望地藏菩薩加持,讓我能把它學完;能從頭到尾不缺一課,就這麼一個善根,也很不容易。所以你一定要發第一個願。其次發第二個願:結束我現前的痛苦。要減少障礙不是那麼容易,生病就來不了,或者你現在正準備要去聽課,剛一出門,你家裡來了客人,你拒絕他,說是要出門去聽課,又不近人情,要是跟他去,今天晚上就缺了這個課,這個問題看起來是小事,總的來說,這個事情並不小。 障礙要是發生到我的身上,我也是講不了,也會斷了。所以現在每逢要講經,跟大家學哪一部經的時候,我自己會發願念些經,還要念地藏聖號,得求加持,不求加持,中間斷了,一斷一切斷。 自從講經以來,我到現在最遺憾的、沒有講圓滿的,就是在南普陀寺的《華嚴經》,我講到〈離世間品〉,就離開了。再想回去圓滿這部經是永遠圓滿不了,你就是回去講,那時候聽經的人,與現在聽的人,不一樣了,早走了,我再怎麼講,也補不上這課。怎麼辦?就只有懺悔,其它的經都是從頭講到完的。 《十輪經》,我就希望圓滿講完,不然將來到臨終的時候被拉住,那就很苦惱。所以說,我們大家共同發願要把它學得很好。 大家一定要學到懂的層次,莫學半瓶的醋,怎麼樣才算是懂?能用!用的時候,沒有障礙,你修觀想的時候,沒有什麼障礙。這部經不像《地藏經》是用來讀誦的。《地藏經》讚成你讀誦,好像我們讀《心經》、《金剛經》這些經就告訴你讀誦,《十輪經》是叫你做的,你能做好多,那是不一定的。現在我們就開始講經文。 《大成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佉羅帝耶山,諸牟尼仙所依住處,與大苾芻眾俱,謂過數量大聲聞僧。復有菩薩摩訶薩眾,謂過數量大菩薩僧。說月藏已。」 這是一段經文。在因緣和合、契理契機的時候,佛說法,說什麼法?《月藏經》。我們沒有學《大藏經》裡的《月藏經》,所以我們不提它。就在這麼一個契理契機的時候,世尊在佉羅帝耶山這個處所,這個地方是一些修寂淨行的地方。「牟尼」就翻「寂淨」。修寂淨的仙人在這裡,他們所依止修行的住處就是地點。這個時候有很多受了比丘戒的比丘僧,有多少?過數量,用數量不能算計,那不是千萬億兆,比這個數字還多,不知數的。 還有些菩薩摩訶薩,菩薩是覺有情,那些發大心的眾生,都是大菩薩,得到成就的,這些也是過數量的。 這部經的當機眾是月藏菩薩。講這部經的時候,是我親自聽聞到的,「如是」是指這一法門,佛所說的這些法,是我親自聽到的。這叫「六成證信序」,有六種證明來成就這個法門,並不是虛假的。「如是」,就是指這個法。「我」,是指阿難自己。在大乘來說就是阿難陀結集的,他說:「我親自聽到的,不是假的。」什麼時候聽到? 「一時」,凡是佛說法的時間,就是契理契機的時候,因為佛有時在天上說,有時候在人間說,有時候在這個地點說,有時候在那個地點說,地點、時間條件都不一樣,我們可以舉例說明。現在我們這裡是八點半,台灣的時間就不同,大陸也不同,紐約就早了三個鐘頭,也是不同的時間。「時無定體」無法定,何況是佛所說的法,遍及各個世界,人間天上到處都有,以什麼時間為準?所以就訂了「一時」,就是因緣和合契理契機的時候,這就是「時成就」。 「聞成就」,誰說的呢?薄伽梵,就是世尊,也就是佛說的,這叫「主成就」。在什麼地方說的?在佉羅帝耶山,佉羅帝耶山這個地點,就是在七金山裡頭的一座山,跟須彌山很近,圍繞須彌山的是一重金山、一重香水海。佛經上所說的金山,就是鐵,金屬而已,不一定是黃金,所以說金山。海是香水海,它是圍繞著須彌山的。要是用我們中國的語言翻過來,叫羅鄰山。因為這個地方沒有人煙,有神通的、修淨行的仙人,才能到那個地方去修行,就是那些牟尼仙人他們所依止的住處,他們所住的地方。 佛是在那個地方說《月藏經》。與會的大眾有哪些呢?就是聲聞、菩薩,這裡並沒有舉凡夫僧,凡夫僧可能到不了。沒有神通,那個地方是去不了的。那麼,僅舉聲聞、菩薩二眾說的法,我們可以從「大集」二字上有所理解。既然是大集,來的聲聞眾、菩薩眾就非常的多,聲聞向菩薩學習,這是我們觀念想到的,也就是使這些聲聞投入大乘,都成為大菩薩,因此經名是「大乘大集」。 就在這部經圓滿,法會還沒有散去的時候,地藏菩薩隨喜來了,地藏菩薩知道他跟釋迦牟尼佛要弘揚《十輪經》法門的因緣成熟了,所以這個時候他來了。前面這一段經文就是敘說是佛在地藏菩薩將來之前的聚會情況。 「爾時南方大香雲來,雨大香雨,大花雲來,雨大花雨,大妙殊麗寶飾雲來,雨大殊麗妙寶飾雨,大妙鮮潔衣服雲來,雨大鮮潔妙衣服雨。是諸雲雨充遍其山諸牟尼仙所依住處,從諸香花寶飾衣服,演出種種百千微妙大法音聲,謂歸敬三寶聲,受持學處聲,忍辱柔和聲。」 以下是地藏菩薩來了。地藏菩薩來了,先是有一種氣勢,每逢我們看《地藏經》、《占察善惡業報經》都如是。 就在這個時候,從南方來了,起的是香雲,彩雲,在空中的雲彩,含著有香氣。坐飛機的時候,我起過幻想,往那兒看在兩萬公尺的高空上,飛過底下的那片起伏的雲層。至於上面的雲層,我想那是沒有辦法開窗戶,如果可以開窗戶的話,那個空氣或者雲層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 那個時候來了香雲彩。還有雨,「雨」,大家別認為都是下雨,因為一提到雨,一定以為是下雨,這裡頭你看看,一下子下珠寶,下的珠寶就像下雨那麼多,一下子又下衣服,那不是雨。你問我:「這是不是事實?」我就跟你說:「這是意境」。而且到了最後,每一個人的雙手都出現如意寶珠。如意寶珠出了無量的七寶,而地藏菩薩現在加持我們,也要我們的雙手也都出七寶,如此一來大家就高興了,這個世界不會打仗。打仗不就是為了錢?拿去吧!有的是珠寶。 來的云是香雲,所下的雨都是香雨。「雨」就當「下」字講,下的就是香。來了大花雲,花雲降的就是花,不都是下水。如果是下水,漫天都是水,那就是水災。這個雨,得作這個意思講。還有一種妙殊麗寶飾雲。大家或者到過很莊嚴的寺廟,幢寶蓋很具足的,台灣也有,下的就是這些寶幢飾物。寶幢飾品,在空中就下這些東西,大妙鮮潔的衣服。 以上來的,所下的,這些香殊妙寶飾淨潔香花,鮮妙美麗的衣服,把羅鄰山都下滿了。滿地都是香花,寶衣妙花。最奇怪的,還有些音聲。香衣有香衣的音聲,香有香的音聲,裝飾品有些裝飾品的音聲,那些花有花的音聲,這跟《彌陀經》所說的一樣,一切的音聲都是法音。所以,他最後總說一句,從這些香花寶飾衣服演出來百千微妙的法音在說法。我們可以想像,要你佈施,要你忍辱,要你做善業,不殺、不盜、不貪、不瞋、不癡。法音就是說這些法。 還有你要「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還有歸依三寶的音聲,還有受持戒律學處。這個學處專指戒律說的。戒是我們應當學的,凡是佛弟子,一開始一定要學戒。「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也是戒。你就先學「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下了這些衣服寶物乃至寶飾品的時候,裡面有音聲,音聲就是歸依三寶、歸依佛法僧;乃至六度萬行、斷惡行善。所有的音聲是這些音聲。 底下就專舉從上頭所降落的聲音。所下來的這些事物當中,衣裡頭含著音聲,花裡頭含音聲,香雲裡頭含著所降的香氣的音聲。 「精進勇猛聲,降伏四魔聲,趣入智能聲,廣大名稱徧滿三界聲,勤修殊勝念定總持聲,空無相無願聲。」 這是空無相無願聲三解脫門。 「厭離貪慾聲,色如聚沫聲,受如浮泡聲,想如陽焰聲,行如芭蕉聲,識如幻事聲,無常聲,苦聲,無我聲,空聲,慚愧聲,遠離聲,護念聲,慈悲喜舍聲,證得諸法聲,生天涅槃聲,趣向三乘聲,轉大法輪聲,雨大法雨聲,成熟有情聲,度三惡趣聲,修治圓滿六到彼岸聲,善巧方便聲,趣入十地聲,遊戲神通聲,遊戲清淨無上大乘聲,不退轉地聲,無生法忍聲,灌頂受位聲,趣入一切諸佛大海聲。」 這部經的涵義就是這些說諸法的聲音,如果是有大智能者,像菩薩摩訶薩,他一聞到這些聲音,就成道了,後面不說都可以了,就像中國禪師的一句話,一點就通了,什麼都不需要多說了。 但是這個聲音,這個說諸法聲,你說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可以,這是假佛的威神力,要是說地藏菩薩人未到他已經先說法了,也可以。要是再往前,說是佛在前會月藏菩薩的法會說的,過數量的大聲聞僧,過數量的菩薩僧所聽聞的諸法,就是這些法。 現在我們聽到什麼呢?就是這些聲音,我們有沒有聽到?這也要一個一個去解釋,這部經會解釋很長的。〈序品〉是「序分」,並不是正文。從〈序品〉第一品第一卷,到最後的〈獲益囑累品〉,中間才是「正宗分」。 「正宗分」就是說明這部經的目的。你想得到什麼,就在那裡修行。如果開始這麼一演唱,就開悟了,你可以走了,再講下去,你都可以不用聽了,因為已經知道這部經要說什麼了;後面所要說的,就是前面這些大意,為什麼呢?古來大德他一聽,明白你的玄義,就不聽了;你所要說的法,他已經明白了,已經證入了。所以,他才能離開這個法會,只聽你的玄義。 現在我們沒有那種智能,沒有這種力量,可以運用玄義使人開悟、成道。佛在世的時候,他也對三根說法,上上根的人已經得到,領悟了,人家走了,去修道成就了。中下根的人還在這裡等著,佛還得再說,等到最後,陸陸續續走了。最後對他還是沒有辦法度的眾生,就說等到彌勒菩薩降世,再替佛度他們。或者,最後佛就付託虛空藏菩薩,你流傳這部經來度眾生,就是這個涵義。 在〈序品〉當中,就可以體會到地藏菩薩的威力了,從這裡可以有個入處。我們對地藏菩薩產生了一種特殊極大的信心,極大的信仰,同時我們要發願,願像地藏菩薩擁有這樣神通,不論到那兒去,就先聲奪人,你的財富、車子、侍役早就到那兒,給你安排好。一看來了,就造成聲勢。菩薩也如是,不過,這個聲勢跟我們的聲勢不同,他能夠使很多人得到利益。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咸見如是種種雲雨,亦聞如是諸法音聲,隨意所樂,各見其身種種香花寶飾衣服之所莊嚴,又各自見兩手掌中持如意珠,從是一一如意珠中雨種種寶,復從一一如意中放諸光明,因光明故,一一有情皆見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又因光明,見諸佛土一一世尊,無量眾會恭敬圍繞,復因光明,見諸佛土一切有情,若有病者,因此光明之所照觸,眾病除愈,諸應被殺及囚繫者,光明照故,皆得解脫。諸身語意粗重穢濁,因光皆得輕軟清淨,諸飢渴者亦皆飽滿,諸被種種刑罰逼切,光明照故,皆離憂苦,諸少衣服寶飾珍財,光明照故,隨念皆足。若諸有情樂欲殺生,乃至或有樂欲邪見,由此光明之所照觸,皆悉樂欲遠離殺生,乃至樂欲遠離邪見。若諸有情,為於種種求不得苦之所逼切,光明照故,隨願皆得。又因光明,見諸佛土一切有情所受眾苦,無不休息,皆悉歡娛受諸妙樂。又見如是諸佛土中,由此光明之所照觸,遠離一切昏雲塵霧、烈風暴雨不善音聲,及諸臭穢苦辛惡味惡觸恐怖,遠離一切邪業邪語邪意邪歸,不寒不熱,安靜坦然,地平如掌,諸妙樂具充滿其中。」 「諸來大眾」,就是指法會上那些聲聞僧、菩薩僧,還有新來的大眾。地藏菩薩來的時候,還有從他方世界隨著地藏菩薩新來的,在法會當中沒有散去的大眾,都看見了,這降下的雲雨和寶物。同時,也聽見這些降下的衣飾寶物當中,所宣揚的法音,不論你喜好什麼顏色或寶物,你就會看見從虛空降下來的友飾寶物自動穿戴在你身上。 所以他說,「亦聞如是諸法音聲,隨意所樂」,隨自己喜歡什麼,就見到自己身上所有的香花,寶飾衣服莊嚴。而供養你的衣服,尺寸大小長短都很合適,比裁縫師的還要準確。隨意,一個是菩薩的願力,一個是你的心力。還不只如此,同時各各見兩手托如意寶珠,因為地藏菩薩手托的是如意寶珠。如意寶珠的作用是,你心頭一作意,想得什麼,寶珠就出什麼,滿足你一切的需求。這些與〈會大眾,不但是滿足了自己身上所需要的,一切心裡所欲求的,也都滿足了。衣服、百花、裝飾品,有的喜好紅顏色的,有的喜好緣顏色的,不見得都一樣,自然就著在你身上,莊嚴圓滿。 但是有一樣是平等的,就是每個人的手掌中都是持著如意寶珠,我們看地藏像,一手拿著錫杖,一手拿著如意珠,他就佈施如意珠。每一個與會的大眾手裡都有如意珠;不但有,而且從如意珠裡產生了無量的寶物。這個珠子是放光明的,不但能降珠寶,還會放光,這珠子放的光明有好大?比我們的燈光、太陽光還要大得多。因為我們的燈光、太陽光照不到別的佛國土,他的光明可不同。 「一一有情」,這是指參加的法會大眾,他能看見十方東西南北上下。「殑伽沙」就是恆河沙,有恆河沙那麼多的佛世界,一沙一佛世界。就是因為如意寶珠所放出的光明,照射出去的有這麼多世界,每一世界都有佛在說法,那麼,在這個光明當中,照見一切佛土;那麼多恆河沙,一沙一佛世界,一個佛世界一尊佛,都在光明中顯現。 同時,在這個會上沒有分別心,也不分別這尊佛是什麼,那尊佛叫什麼名字,這個時候他沒有分別心。「因光明故」,所以現照一切佛國土,亦見到每一尊佛,都有無量的菩薩、無量的大眾在這裡圍繞,無量的佛在這裡說法。 就這麼一見,什麼業障都消除了,如果不消業,就見不到了。又因為這個光明,見諸佛土一切有情,不只見著佛說法,還能見著他國土的一切眾生,因為地藏菩薩的光明一照到那兒,有病的,病就好了,眾病除愈,或者要被殺害的,正要到刑場的,也獲得解脫,不會被殺了。或者繫在監獄裡的,能得到釋放。 為什麼呢?「光明照故」,因為地藏王菩薩的如意珠在有情當中,放出光明照,所有大眾的光明都共同的照著,所以都能得到解脫,不過,我們只能得到這個光明境界的體。 說到性體的光明,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業,雖然還沒有清淨,但是假地藏菩薩的加持力,以及佛在會上的加持力,馬上有這種境界相。有沒有不自由?有。地藏菩薩來了,地大徧照,想抬胳臂?抬不起來,就是因為地大徧照。那只是一剎間的暫時現象,這是地藏菩薩的威力。 所謂〈序品〉就是序說,序說不能深入的講解。如果想把〈序品〉講完,那以後的經文就不用講了,如此一來〈序品〉就會講得非常長,也就是把後面的經文拉到〈序品〉來講。因為這是我們大家共同來學習的,所以很難按次序講,但是我有幾個錯誤,是有意犯的。 我自己是學四教的,就得用四教分科判教。藏、通、別、圓,認為這部經應該屬於哪一教,要先釋名,釋名完了,還要解義;解義完了,講宗趣;宗趣完了,還要顯目的。必需依循這個規律,這是中國佛教大德所定的規律,叫五重義。這五重,若要一重一重講,也得用上十天的時間,才足夠講五重玄義。 但我最初學的是五教,要講五教,除了小、始、終、頓、圓之外,還要講十玄門。在沒有講經之前一定要先講十玄門,講十玄門的時間恐怕要玄談半個月、一個月。現在我們一天只講一個半鐘頭,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古來大德講經的時候,比方說,我要講《法華經》,來的全都是學《法華經》、研究《法華經》的,來聽也就是為了聽你的玄義、聽你的判教而來,他把這個學完了就走了,經文部份就不聽了。 大家都是初學的,我要是玄談起來,恐怕會把大家玄到空中,就像坐雲霄飛車似的,會把大家嚇壞了,不知道「飛」到那裡去了。 我們現在是依文顯義,但這是錯誤的方式。如果講經,依文顯義,依照文字來解釋意思,要是不照文字說,卻說另外的義理,「三世佛冤!」這是跟三世佛作對頭,冤家,不可以。「離經一字!」如果講經法師離開經,自己瞎說,離開一個字,非下地獄不可,「即同魔說!」那不是佛說,而是魔說的。大家想一想,如此一來,法師要怎麼當?離開經,離一個字,都犯錯,不離開字,照著文字說,那是佛的冤家對頭,這是一個。 對機說法,因人施教,今天大家有緣,我也只有這樣的智能,這麼一點知識貢獻給大家,再多了,我也沒有那個智力。說錯了,只有下地獄,下地獄也是該下,沒有辦法。 長久以來無論講經處事,我總是這麼一個思想,隨時準備下地獄!能不能躲脫?那就看地藏菩薩加持不加持!如果地藏菩薩加持,或者我暫時不墮地獄,或者是墮地獄,那我就先懺悔後再去做。等做完了,我再去懺悔。只有這樣,不然就斷了,如果都不說,《十輪經》就斷種了,真正已經差不多要斷了,在《大藏經》裡頭有好多經非常的微妙,對我們非常好。沒人說,斷了,沒人說等於斷了。只是藏經裡有,有也等於擺在那兒,還有好多的寺廟,藏經不准看不準動,說那是犯罪的,認為藏經應該是用來供著的,各說各的理。對我來說,佛所說的經,就是叫我們學的,不准看,擱著那兒做什麼呢?擱久了,爛了。爛了,大家也不知道。 我們學的時候要踏踏實實的學,等到正文的時候,真正的入理,不違背理;此外,還得入世,一定要跟日常生活結合,那就是把我們學的,能用得上,學了就用,今天有煩惱,一學《十輪經》,煩惱消失了,就是用上了。很苦,心裡想不通,拿《十輪經》看一看,聽一聽,學一學,也就通了。能有這麼的用處,就很好了。 前面跟大家漫談,現在我們正式講經,不是重複,而是從頭再說一說。這部經的名稱,就叫《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佛教分為大、中、小三乘,因為佛說法是對機的,所對的這個人就是機,對大乘菩薩或者對那個發大心的人,就給他說甚深的了義法。對著中下之機,看他所好所要的,就給他說,能漸漸引他入門的中小乘法。大小的涵義,前面我跟大家解釋了,「大」字,很簡單的解釋,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平常心,凡是所說的「大」,最究竟就是要顯你的心,明白你的心,那就具足一切了。 「法」,沒有大也沒有小,有的人因為受苦,知道苦,他會想到希望一切眾生都能離苦,這就是「大」。佛講的是「法性」、「理體」,他卻只想到自己,沒有想到別人,大法也會變成小法。「法」沒有大,也沒有小,是依照你的心而立的;法的本身,是指「性體」說的。因眾生有種種性,所以佛也有種種性。「法」就是方法,是軌則,看你怎麼理解。所以為了大乘、小乘、顯宗、密教、四教、五教起爭執,沒有必要。一爭,就成了戲論。因此,我們要先懂得「大乘」這兩個字。 「大集」,就是這次與會的大眾來了很多,集者多義。集合在一起,做什麼呢?來演暢大乘法。 「地藏」,「地」是每個人的心,指心地,以及這心地怎麼用。「地」是形容我們的心,因為大地含藏一切,我們需要的一切都從地上來的。無論汽油、煤炭、熱能,通通是由地裡出來的。地是含藏義,還有是生長義。我們所吃的、所用的一切都是從地而生的,就是形容由你心地而生的。「藏」是密藏,也就是含藏了很多的義理,可是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呢?因為我們迷了,也就是我們的心迷了。 把這兩個字解釋為我們的心都可以,但是由我們的心所產生的身語意業,由這身語意業,發展出來,身三、口四、意三就是十業。這十業是永遠不停的,就像輪子似的,不會停止,永遠地轉。同時,輪子有一種功能,它有摧輾之義,可以幫助我們,輾掉惑業苦,產生清淨的戒定慧。 以我們的佛弟子來說,若歸依了三寶,學了佛法,輪子卻轉反了,那非但不能向正轉去除他的三業,反而增加了很多的三業。怎麼說呢?因為本來已經夠苦惱的,而原本應當是信了佛,信了法,信了僧,滅除苦惱;但是他卻不如此,他在佛法中起分別,破和合僧,乃至造業、謗法,破壞佛。他以為在讚歎佛,其實是破壞佛。 這部經就專說這種現象,所以在這部經裡,對於破戒的比丘,只要他還披著袈裟,他作他的業,你不要管,只要他現的是三寶相,就要恭敬他。恭敬他,是你的福德,你若破壞,就產生罪惡,不論他多壞,那不是你管的。所以佛不接受國王大臣以法律來制裁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要說明,十輪是用佛的十輪來對治我們的十輪。 經是貫串義,像我們把花串在一起,在印度,就是用線把花串在一起的。因為經所說的義,對這個眾生說,對那個眾生說,乃至於前面說、後面說、顯說、密說,都把他們串到一處貫起來,使經義含攝到一處,這就是經題。 〈序品〉就是序說,是這部經的發起。在這〈序品〉當中,一個是讚歎佛的功德,另一個是佛讚歎地藏菩薩的功德,為什麼佛要讚歎地藏的功德?我們在《地藏經》也講過,在《占察經》也講過,要使那些不了解地藏菩薩因地修行的,以及對他的信心、恭敬心不夠的,假佛一讚歎,就生起欣樂:「這個大菩薩不得了,我要親近他,乃至於聽他的名號,拜他的像,我就能得到許多好處。」那樣子你再來學,就可以很快的進入。 眾生心是這樣的,如果聽別人說那個人好,你還沒有見到那個人,你就對他非常的信。假如一見著,感覺就更好了。但也有些是虛假的,名不副實,聞名不如見面,見面勝似聞名。有人見了面,不如聞名,見了面,對他簡直是看不起。再進一步了解他,更壞,那是假名。菩薩可就不同了,凡是經上所說的諸佛菩薩,你可以去研究研究。你見見面看一看,會生起無量的恭敬心。 有的道友問我說:「像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不是人人聽到都會生起恭敬心嗎?為什麼還要介紹?」佛向大眾、向這個法會介紹,是從我們的思想境界來看這個問題。就是在這個世界上,五、六十億的人口中,不知道地藏菩薩的人太多了,因為沒有親近過三寶,所以都不知道。有人接近過三寶,甚至出家好多年了,也有不知道地藏菩薩的名字,更不用說根本不知道《地藏經》、《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是我親自知道的,我不會說瞎話的。有些人講了很多年的經,還不知道地藏菩薩,從來沒有學過,也沒有接近過,也沒有看過。因此,必需介紹一下。 在這一個法會當中,很多人不見得知道地藏菩薩。所以大家在《地藏經》中看到,連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虛空藏菩薩、普廣菩薩,他們都向佛請問,讓佛說一說地藏菩薩的功德。你心裡想,以觀世音菩薩那麼大的神力,那麼大的神通,還不會知道地藏菩薩?各化一方,佛跟佛,各個的緣不同,雖說是佛佛道同,不過,各個佛說的法不同,各個佛的世界不同。因此就有必要介紹一下,〈序分〉就是這個意思。 在這個會上,地藏菩薩是以他的神通力、願力來隨喜的。他知道跟這個法會有因緣,就去隨喜讚歎。在《地藏經》上,佛是放光召來的。光就代表音,光和音是相同的,乃至於我們前面所講的大概有三十九種聲音。每一種所下的雨,所下的衣服,所下的殊麗寶飾,都在說法,這裡頭含著有聲音,一切動作都有聲音。我們聽不到。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耳根還沒有證得圓通。所以,他用這種的方式表達出來。說法音聲,人還沒有到,地藏菩薩還沒有現身,聲先到。而且他所感召的這些雨、這些寶物、衣物,都是作為資生的工具,是人人都需要的,人人都會感覺自動的穿到身上。 為什麼會有這種景象呢?這就是地藏菩薩的願力,是無量劫來修行的因,所招感的果。他才一動,還沒有到這個地區來,這個地區只要是跟他有緣的眾生都能得到好處,這就是讚歎地藏王菩薩的功德,希望欣樂,連繫到大眾。眾生都能得到好處,這就是讚歎地藏王菩薩的功德,希望欣樂,連繫到大眾。 這部經上所說的話都跟日常生活有關係,像上面所說的,我們都有需要。需要不需要財寶?即使現在沒有這種需求,但是我們仍是處於黑暗之中,就是無知、無明。無明就是無知。我們有很多邪見,知見不正確的,看問題就會看的不對。因為問題沒有看對,做起事情來就容易犯錯。本來做生意是想發財的,但是因為沒有看對,投進去就是賠本;本來想去娛樂,到那兒就生病了,因為氣候對你不適宜;想去旅遊,飛機出了事故,乃至於種種迫害,這就是因為昏暗無智。不該做的,你去了就有危險。若是有智能,就不會去。如果你因為地藏菩薩的光明這麼一照就有智能了。有了智能,你就明瞭,不該做的你不做,不該去的你不去,不該說的你也不會說。 連繫到我們自己是這樣做的。但是這裡所說的種種功德,乃至於說法的種種音聲,有的道友就說,我怎麼一個也沒有遇到?因為沒有這個緣。現在我們講這部經,講地藏菩薩的功德,你就是有緣遇到了。今後你念地藏菩薩聖號,或是求地藏菩薩,拜地藏像,或者學習地藏《十輪經》,包括《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經》,凡是跟地藏菩薩有關的,多次緣念之後,你逐漸的就可以得到。當時,佛在會上時候,在那個法會上的人,他們就得到了。現在我們也得到,將來我們遇到這種因緣時,也會得到加持。 這個加持有兩種,一種是我們明顯見得到的,或是心裡感受得到,另有一種是你見不到,感受不到的。有些現像是地藏菩薩的加持,或者是念了《地藏經》,或者自己的事情感覺比以前好一點,這叫明加。明加,就不是顯現的。但也有真正的夢見了,也有夢見地藏菩薩來灌頂。喝了灌頂水,本來很愚癡的,記憶力會變得很強,恢復記憶力了。 有的小孩子是智障兒,或生下來就聽不見、看不見,心智昏暗,因為他念地藏菩薩,父母替他求,念地藏菩薩,他就好了。確實有這種事例,我知道的就有好多個案,這就是地藏菩薩的加持。但是,這些都是屬於小因。我們最大的希望是成佛。有的人從這些就會明心見性。他一見到,就心開意解,全部的業障都消失了。這是隨各人的根性而有不同。 聞法的時候,當時在同一個法會的大眾,有證聲聞果的,有發菩提心的,但也有還沒得到利益的,也有給後來作種子。當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說法時,也許我們就在場,雖然聽到了,卻沒有得到好處,還在流轉,這叫遠種子。如果佛說法把這佛所說法都度了,佛也不用囑託彌勒菩薩再去度化眾生。你看每部經講完了,佛都要囑託一位菩薩,說這部經你要好好弘揚:眾生未度者令得度,已度者得令增長,都讓他們達到成佛,每部經都如是。我們的腦子應當這樣想,現在我得到,只要我聞到就是種下種子,永遠不會變壞,佛會隨時加持我,讓我得到利益。因為在〈序品〉中,說地藏菩薩的功德,他所作的每一件事業、每一件功德都是他修得的。 就像現在大家發心修,修的方式、方法、依照什麼樣去修,形式不同,效果也就不同。用心很真切,用心很至誠,你所得到的效果就又快又大。如果你的心只是隨隨便便聽了,就像上課一樣,你就只是得到遠因,將來跟別人不一樣,慢慢的等到哪生哪世,再成熟了,才能遇到,再增長。又隔了多生多世才成熟,再增長。乃至於一個人的一生,從你聞法了之後,就逐漸的增長變化。不過,你不要產生邪見,若是一產生邪見,前面的功德等於按電腦的刪除鍵,一下就清除了,沒了。 產生邪見,就不成了。這裡最注意的就是邪見。一定要遠離一切邪業、邪語。邪業,跟大家解釋一下,特別是殺生業。當然我們的弟子不會開妓女院,但是開卡拉ok的,恐怕還是有的。但看你怎麼做。你做屠宰業的,專門殺害眾生,這就叫做邪業。邪語就多了,說不正確的話,違背自己的良心說話,為什麼呢?為了眼前的一點小利,自己也知道不對,也知道不能這樣說,但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要捧場,必須這樣。這樣子的事多得很,恐怕像這類的話,每個人都說過。 邪意可就困難了,邪意就在我們的心裡頭,生起不正當的念頭,你要隨時觀照,不要失了念。最後要遠離一切的邪業、邪語、邪見。因為你可以選擇事業,說話你可以作主,思想你可以糾正。你自己能夠做得好,歸依三寶了,就不要再東找方便,西找方便。有的人之所以去學氣功,是為了保持身體健康。可是不管怎麼保持,也是保持不住的,因為這不是正業。我看汽車撞死的、飛機失事的人,身體不見得不好。這件事情你作不了主。你應當正信三寶,你想要運動,多磕幾個頭也可以。磕一般的頭不行,就磕大頭,磕不到二、三十個渾身都是汗,這也是運動。這是正業。 不過我看很多人聽起來不大舒服。以為保養身體不是壞事。為什麼保養身體?身體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他不研究,反而去搞五欲。一天到晚上酒館亂喝酒,喝得醉醺醺的。想把身體保養好,完了還吸毒。想把身體保養好,又亂搞男女關係。我們這個身體怎麼保養,幹什麼呀?保養它來造業!這叫邪業。邪語,是由你不正確的思想來主導。 邪見的關係最大,它指導你的身,指導你的語。亂說話之後,往往惹了很大的禍。我們所說的念念緣念三寶。三寶就是你的歸依處。如果離開這個歸依處,你要想歸依到別處,那就是邪歸:歸依三寶,永遠得到清淨,將來直至成佛。你受三歸依,能堅持著,就不會墮三塗,永遠在人類道上。雖然你一生修不成,慢慢的也能成道。如果本來信的是正教,也歸依過。他感覺這個來的不快,聽別人說有一個方法馬上有神通,就把三寶丟了,背離了三寶。這種情形,我聽了很多,這就是各人的業。 我剛到紐約,有些居士也歸依過我。後來他們又去歸依清海,後來覺得清海也不夠快,要再找些更快的方法。最後就引發了魔癥,這個魔癥一現就沒有辦法了,你再去挽救也救不回來。破了見很不好救。破了戒,還可以懺悔,要是破了見那就不是一生兩生,而是無量劫。一日墮到邪知、邪見裡頭,很不容易挽回的。 假使說,他有大善根,遇著地藏菩薩,這個放光的光明觸著他,他舍了邪見,舍了邪業,但這種因緣,又有好多呢?很少,很少。現在大家有哪位受到地藏菩薩光明照耀的?我認為都沒有。我想大家或者會有得到利益的,但是這得看各人的因緣。 「爾時眾會,其身欻然,地界增強,堅重難舉,既親斯瑞,咸悉驚疑,何因何緣而現此相?於眾會中,有天帝釋,名無垢生,去薄伽梵不遠而坐,即從座起,頂禮世尊合掌向佛,以頌問曰:」 大家都懷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在這個大集會的會場,佛說法當中忽然有這些現象,這不是一般的現象。就是上面出現的種種瑞相。參加大會的人突然間感覺他的身體、手不能動,胳臂抬不起來,地界增強,就是指他的身體。地大失去作用了,不過知道這是暫時的,沒有妨礙。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產生?懷疑、驚懼,不知道是什麼因緣現了這些相,大家都有這種想法。 中間就有大菩薩來請問佛。在這個會眾中,有一位天帝釋。天帝釋,我們可以說是玉皇大帝,或者忉利天主,祂的名字叫無垢生,這都是大菩薩示現的。凡是每一個帝釋天也好,梵天也好,在每個法會當中,向佛請問的道理非常深,這都是菩薩化現的;菩薩化現,才有這個智能。也因為他的座位跟世尊不遠,他起來問的時候很方便。他就從他的座位起來,向佛頂禮。請法要先作儀式,我們都是凡夫,大家請法或者問什麼問題,並沒有那些規矩的。大家發言就好了,師父這樣要求,道友也是這樣做。 佛在世時候,在這個大法會上,不是那麼隨便就這樣問的,你要請法,必須先離開座位,到那兒先給佛磕頭,頂禮世尊,完了,經中常說「胡跪合掌」,就是一條腿跪下,現在我們是雙腿跪下。胡跪合掌,要向佛請法前,先讚歎佛。以下就是他讚歎佛的偈子。 「具諦語諦見,諦善住牟尼,普為眾弘宣,諦究竟堅法。 令諸有情類,滅苦及苦因,何緣於此中,現諸雲雨等。 令舉眾歡悅,咸生淨信心,皆發趣大乘,度疑生實見。 天人大眾身,地界增堅重,不能自勝舉,此相有何緣。 兩手皆珠現,雨眾寶放光,照十方除罪,息苦獲安樂。 導師復何因,令舉眾皆見,種種香鬘等,各各自嚴身。 天人普猶豫,不測何因緣,有誰將欲來,現此神通力。 為是佛菩薩,為梵魔釋天,唯願大導師,速為眾宣說。」 佛所說的話,佛看的問題是真實的。諦者就是真實義,諦者如實語。佛說法的時候,常說,「諦聽!諦聽!」就是如實地聽,也就是觀照你的心,用你的心聽,不要用耳朵聽。說話的時候要稱心而說,要諦實之語,這就是實相。佛說的都是諦實相而說。佛說法,佛也在生活,也在托缽乞食,但是沒有離開定,如來常在定,一切動作都沒有離開定。地藏菩薩也如此,一切時沒離開定,都是在定中的動作。定能生慧,慧中的方便,所作的一切都是方便善巧的。這個方便善巧是根據實在的根本慧而生的,根本慧是依照實相理體而生的。一日具足證得實相的見,你所說的話都是實在的話語。知見也都是真正不虛的知見,你就是稱真而住,常在定中的。 「牟尼」又翻「寂默」,釋迦牟尼的「牟尼」就翻「寂默」,「寂默」就是在靜中,「寂靜」也可以說是「涅槃」,也就是「涅槃寂靜」,是三法印之中的一種。寂靜當中善住,住在什麼地方呢?住在實際理地,住在實相理體,住在中道義,住在第一義。「寂靜」義,就是這樣一個意思。 無垢生天帝釋就讚歎佛:「佛!您是具足一切真實語,您真實的諦見,常在定中。」「普為眾弘宣」,希望你善巧方便,從那根本慧生起方便慧,善巧示現來教化我們這些無知者。 請法也不容易,凡是請法的,除了讚歎之外,要想顯這個義理,在請問這個道理的時候,他也用種種的方便善巧去提問題。提問題不容易,要請開示也得學習;像現在的道友們互相之間就是閑話家常,孩子怎麼樣,身體怎麼樣,社會現象怎麼樣。那個時候的法會很少問這些問題,但是也不離開這些問題。不過語言的善巧不同,佛會跟我們講究竟的、堅固不壞的、金剛性的這種善巧法。佛是「具諦語諦見,諦善住牟尼,普為眾生宏宣,諦究竟堅法。」專門給眾生說金剛法,說不動法,讓眾生得入真實的,這是請求。 因此我要求佛:「令諸有情類,滅苦及苦因,何緣於此中,現諸雲雨等。」現在我們的法會,出現了最奇特的現象,現了這麼多的雲雨,雨這麼多的妙寶,每一個人手上都有一顆如意寶珠。讓這一切的眾生不但是苦果滅,連苦因都沒有了。有因才有果,只滅苦果不滅因,或者我們修道只求我們轉變苦果,不求轉變苦因,我們現在不舒服,病好了,就算病好了還會害的。所以要移去那個因,你為什麼害病,那就是苦因。我們為什麼會受苦?為什麼別人不受苦?我受苦,這世界太不平等。他有錢,我沒錢,為什麼?他不找因,只在果上找平等,這是平等不了,沒有辦法平等。平等,是在因上平等。要懂這個道理。 在這個問話當中,是什麼因緣在我們這個法會當中現了這麼多的奇特相?示現這個雲之後,又下了妙寶嚴飾,下著資生的器具,乃至現如意寶珠,為什麼?因為這種境界令大眾非常的歡悅,令舉眾歡悅,大家都歡喜,歡喜得不得了,生起一種清淨的信心。一說到淨字,那是指貪瞋癡慢疑身邊戒見邪,貪瞋癡、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殺盜婬都沒有了。而生起一種清淨心,由這個信心生起清淨信,感覺很殊勝。 大家都知道大乘,所謂大乘者,說通俗一點就是成佛。一旦發心了,嚮往成佛,這是大乘。知道這種境界是不可思議的,不是一般的。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沒有信心,為什麼沒有信心呢?疑惑太重。真的嗎?能成嗎?問號太多,不知打了多少個問號?都是疑,疑者不是完全不信,而是半信半疑。完全不信就連疑也沒有了。完全不信也不疑了,他根本就不信。疑就是含著有一個成份,疑就是「好吧!」這樣一個涵義。 這個懷疑的心,還是不了解的心。沒有能夠成就,得到實在的見解。讓他生,令生實見。度疑生實見,這個實見,就是真實的見地。這樣明心見性的人,他所生的見地,都是實見,從心而起的見解都是實見。 還有一種情況:突然之間,不論天人,所有與會的大眾,為什麼「地界增堅重」?地界就身體,地大堅重。「不能自勝舉」自己想舉個手,想動一動都動不得了。我記得我看小說的時候,有一種定身法,一指你就定著了,一動都不能動,這裡是指地藏菩薩的威德力。身體感覺不能動,這又是什麼緣呢?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 還有一種奇特的現象,「兩手皆珠現」。這個偈頌是重複前面的,他要再說一遍,前面沒有詳細講,在這個偈頌中再說一遍。「兩手皆珠現」,大家看到地藏菩薩手裡拿的是如意寶珠,如意寶珠是求什麼就現什麼。觀世音菩薩的淨水瓶,那個瓶子不只是裝水的,什麼都有,只要你求什麼就現什麼。不但現珠,這個珠子還要放寶,雨種種寶,還要出來現種種寶,寶上還放光,照到十方的佛國土,不過並不是全都照到。所以,手裡有珠子,珠子現了種種寶,能夠雨種種寶,之後又現種種的光。這種種的光,照到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就得到吉祥、快樂。前面說種種的疾病遇到光就好了,那麼要是修道者遇到光也就成道了。一切的苦輪也都息滅了,息就是止息,一切苦都止息,都得到安樂。 世尊,導師就稱世尊。世尊,這是什麼原因?為什麼令大眾都能見到?「令舉眾皆見」。我們都看見了,每個人的臉面都看見了,光一熄什麼也見不到,因為有這個光。這是什麼原因呢?是什麼使大眾都能見到,是何因呀?乃至於所現的種種香花,莊嚴飾具鬘,每個人的身體也變得很莊嚴、很飽滿,過去沒有呀?對於這種現象,大家都很懷疑。「天人普猶豫」,猶豫就是懷疑,不知道是什麼回事,所以莫不測因緣,有如此的現象,是有什麼菩薩來或者有什麼佛來嗎?是他們現的神通力?或者是特大的梵天,或者是魔王,或者是帝釋天,這是一個問號。 誰有這麼大福德的,能夠現這種神通力,使大眾有這些感受?「唯願大導師,速為眾宣說。」佛是大導師來接引我們的,快為大眾說,我們大眾心裡都放不下。有所猶疑,因此啟問。他一問,佛就答他。 「爾時世尊告無垢生天帝釋曰:汝等當知,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地藏,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今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俱,為欲來此禮敬親近供養我故,觀大集會生隨喜故,並諸眷屬作聲聞像,將來至此,以神通力現是變化。」 因為無垢生天帝釋這樣請問,佛就跟他解說。佛是一切智者,一切事物沒有不曉得。佛知道地藏菩薩要來,就跟無垢生天帝釋說:「你應當知道現在有一位大菩薩,他的名字就叫地藏。」「於無量無數大劫」,就是他所修行的道路、所化導的眾生是經過很長的時間,所以用無量無數來形容。「劫」是印度話,「劫簸」,就是時分,時分是最長的。凡是一說劫就形容時間很長,說短就叫「剎那」。印度話的「剎那」是最短的時間,劫是最長的時間,但這是大劫,劫有大、中、小劫。這位大菩薩的願力非常的大,他專門在五濁惡世,化度眾生。 五濁就是這個時候。我們經常說末法,就是當下這個時代很不好,混濁不清。在混濁不清的時代中,想要保護環境,是不可能的,我們實在是無法保護。我們的生命,隨時可以死,是混濁的,不像北羅洲八萬四千歲,他不混濁,很清楚的。因為我們老的會死,小的也會死,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生死沒有一定,混濁不清。大家看問題的觀點,不一樣。人見太多,對於自己就有好多的知見,這就是見濁。看問題不一致,還有煩惱濁。煩惱濁,我想每個人的煩惱,自己都可以知道,不用說了。這個世界五、六十億人,各人的煩惱,各人的知見,都很混濁,眾生濁。總的說,這個時候是不好的。 在這個時候,「無佛世界」,地藏菩薩的願,就是在五濁惡世度眾生。哪個地方沒有佛,哪個地獄的三塗苦難特別重,他就到那裡去度那些眾生。「成熟有情」,這是他的願。「那庾多頻跋羅」是個大數字,是十兆。十兆有好多呢?有八十百千個十兆。這是指地藏菩薩跟他一齊來的眷屬。在這個八十百千多頻跋羅那麼多的人,我們這個世界也容不下這麼多人,這是意境,不要在數字上去求。我們只是意會。 釋迦牟尼佛跟無垢生天帝釋說,地藏菩薩現在他要到這裡來,親近供養我,同時,他看見我們這個大集會,很高興,他就來隨喜讚歎,參加這個法會。但是他現的是聲聞像。聲聞像就是剃髮染衣。凡是地藏菩薩都是剃髮的,現的是聲聞像。但是我們有時候看到的是坐在那兒的五佛冠,那是五方佛,是做焰口用的。除了放焰口,還要做法事,給眾生祈禱的時候,要戴上五佛冠。不過,那種時候很少,一般都是光頭,我們供養的地藏菩薩像都是聲聞像。他要到我們這個法會來,這是他所現的變化。 「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之所莊嚴,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此大菩薩是諸微妙功德伏藏,是諸解脫珍寶出處,是諸菩薩明淨眼目。」 但是地藏菩薩這位大菩薩,他的功德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雖然示現聲聞像,但是他的殊勝莊嚴,是超過一切的大菩薩;地藏菩薩,超過文殊、普賢、觀音。在《地藏經》第十一品,堅牢地神稱讚地藏菩薩說:「我在這個世界上,見了很多的大菩薩,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那種功德願力已經不可思議了,但是地藏菩薩更超過他們。」本來菩薩跟菩薩,佛跟佛,不在這上面比較的,但是為了要顯示地藏菩薩的功德,所以《十輪經》後面也顯,《地藏經》也顯。像一個發願專要到這個五濁惡世、無佛出世的地獄度眾生,是不好度的。所以,一切諸佛皆讚歎。 有一個故事:迦葉尊者他想聽一聽佛的音聲,究竟佛的音聲有好遠,就用他的神通力,結果不知到什麼地方去了,可是佛的音聲還在耳邊。他到了什麼國土呢?他到了人家的法會,正在用齋,他在一個僧人的缽上!吃飯的那個缽碗上跑,那位吃飯的僧人,就想弄走這隻小蟲子,佛跟他說:「你不要動,那是東方一位佛的大弟子。」完了,那位僧人就不敢動了。佛就向迦葉尊者說:「你可以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念本師佛,你的身量就與這個弟子同等。」一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他的身量就無量無邊。 我舉這個例子是要想證明什麼呢?佛佛道同的。他為了度這一類的眾生,他只能夠示現跟他相似。所以,地藏菩薩到地獄去現的是一個很苦惱的出家人,一位和尚,你有時候看到地藏像,不論是在夢中也好,或者是所見的境界也好,就像一個普通的和尚,假如看見很多的殊勝光明,你的業力就變化了,看見地藏菩薩也在變化,諸佛菩薩是隨你的心而變現的。 例如你朝五台山,每個人看的文殊菩薩都不一樣,就是隨你心中現,一切諸大菩薩都如是。因為在《地藏經》,或者是《十輪經》,顯地藏菩薩功德,把地藏菩薩的功德說得特別殊勝。如果是另外一部經,說文殊菩薩的經,那又不同,文殊菩薩就特別殊勝,文殊菩薩早已成佛,是七佛之師,諸佛之母,般若是諸佛之母。這是顯給眾生看的。 還有,佛經上所讚歎的那些菩薩,佛在某一個會上凸顯哪一個菩薩,就讚歎他的功德,要懂得這個道理,不要生起分別心。要是說地藏菩薩功德大,觀音菩薩功德小,就犯了錯誤。但是在經上佛之所以要這樣說,是為了能夠使大眾認為供養地藏菩薩,在心中生起殊勝感,是這樣一個涵義。 佛讚歎地藏菩薩,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莊嚴!這是一切的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要想測量他的功德,是測量不到的。大家還記得《地藏經》第一品,在法會當中所來的諸佛菩薩乃至於天人,佛就問文殊師利菩薩說:「今天到法會當中你算一算有好多數字?」文殊菩薩對佛說:「以我的智能力量,一千劫測量不能盡其數。」佛答覆他:「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用佛眼看,還不能盡數,佛眼照一切還有不盡數的!那是推崇地藏菩薩的功德,讓眾生產生殊勝心。 學法,學佛,你也得運用你的智能,要是曉得佛的義理就成了。在本經中也是這樣。佛讚歎地藏菩薩說,他的功德是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測的,不能測著他的邊際。這位大菩薩是一切微妙功德的伏藏,所藏的是無量功德;又是一切的解脫珍寶出處,所以各人的如意寶珠,都能放出無量的珍寶。因為地藏菩薩所含藏的就是一切的珠寶,他能使眾人得到正法眼藏,所以說:「是諸菩薩明淨眼目」,要想得到你得修無量億劫,但恐怕都還修不成。這種讚歎言語,是表示很尊貴、很殊勝的意思。 「是趣涅槃商人導首,如如意珠,雨眾財寶,隨所希求,皆令滿足。譬諸商人所採寶渚,是能生長善根良田,是能盛貯解脫樂器,是出妙寶功德賢瓶。照行善者猶如朗日,照失道者猶如明炬,除煩惱熱如月清涼,如無足者所得車乘,如遠涉者所備資糧,如迷方者所逢示導,如狂亂者所服妙藥,如疾病者所遇良醫,如羸老者所憑几杖,如疲倦者所止床座。」 「是趣涅槃商人導首」,要想成佛,就像商人到海采寶一樣,你得請一個入海采寶的導師;要想趣向涅槃,你也得有位導師。誰是導師呢?地藏菩薩就是導師,引導你趣向涅槃。就像如意寶珠,雨諸財寶一樣的,隨所希求皆令滿足,他是不會厭煩的。有些道友拜完地藏菩薩,或者念完經,先求自己家人平安,或者求身心健康,完了又求發財又求很多。有的人問我說:「師父我求的太多,地藏菩薩不會煩嗎?」我說:「你求好多?你求一億十億百億千億萬萬億,地藏菩薩也不會煩的。你求越多,說明你修行的功夫越好,才會求那麼多,不然你求不出來。」 大家念完《地藏經》發願,我想你求不到好多,因為你的心量沒有那麼大,求不到也想不到;你有沒有求過讓一切眾生都成佛?求地藏菩薩加持,讓一切眾生皆成佛,要永遠的在法界之內,有沒有這樣的求過?沒有求過,你的心量不算大,只想到自己。必須想到你所看見的,想到中國人,進一步想到這地球上六十來億人。想到其它星球嗎?想到法界?有沒有想過讓蓮池海會的眾生都成阿彌陀佛?這些願大家很少發過,我去了就好了,能到蓮池海會加入一員就不錯,你有沒有想過要蓮池海會的那些大眾都變成阿隬陀佛?若沒有想過,今後你得要想,要發願;不但自己生到蓮池海會,聲聞、緣覺,只要生到蓮池海會,個個都是阿彌陀佛,乃至於想到娑婆世界,不論他受多大的苦難,這個世界上的人,現在跟我共處的,一定都能成佛,跟我一起成佛。 發願大一點,他們都成佛之後,我才成佛。千百萬億事,都可以向地藏王菩薩說,就跪在前面,念十聲地藏聖號,念完了就發願,別以為這是願,這就是修道。你有多大的願力,就有多大的神通力,借助諸佛菩薩的願力,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都是他的願。普賢菩薩的願是盡虛空徧法界,一切的眾生都讓他成佛,那就是普賢大願。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菩薩不會厭煩的,煩的是你自己。胡思亂想打妄想,想的盡是五欲境界,那就不行。要想聖境,不可思議的境界相,是能生長善根的良田,所以說這塊地生長一切善根,「是能盛貯解脫樂器」,什麼叫解脫樂器?就是解脫。這個樂器別當音樂器名講。 地藏菩薩這塊土地是一切解脫的種子,一切都能解脫,是出妙寶的功德賢瓶。就像我剛才說的,觀世音菩薩的寶瓶,那是出一切妙寶的;消災免難,需要什麼,寶瓶裡面就會出什麼。地藏菩薩的光明照行善者,只照行善的人,行惡的人不成;行惡者要改為行善者,這就是朗日。朗日就是光明的太陽。 失道者找不到路,前面就有明燈、有明炬,有大火炬指引。惱熱時,月亮是最清涼的,如月清涼。如果是沒有腳的人,有輛輪椅來給你坐,猶如車子,「所得車乘」,一樣的。就像你走遠路又渴又餓,沒得水,沒得吃,那就給你做資糧。如迷方者來給你作示導。「如無足者所得車乘,如遠涉者所備資糧,如迷方者所逢示導,如狂亂者所服妙藥。」 這個人已經瘋狂了,有沒有辦法治呢?那就要遇到好藥,遇到好醫生,如果遇到妙藥,瘋狂馬上就可以止住了。我們以為害病才是瘋狂,其實,我們現在都是瘋狂的。 為什麼不修菩提道?有的道友認為自己修行的很多,我算一算。我說:「你一天二十四小時,你做了好多?」你還不及我修的多,還說你修得多呢?你自己算一算,二十四小時,一小時,六十分鐘,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幾分鐘念佛、念法、念僧?有幾分鐘念貪瞋癡,念殺盜婬,念妄言綺語惡口?你有沒有算過?你修行太少了!大家要多修行,不要自己修行的很少,還自以 為了不起。距離太遠了,怎麼能夠明心,怎麼能夠消災免難?好好想一想,怎樣消災免難? 「譬諸商人所採寶渚,是能生長善根良田,是能盛貯解脫樂器」。器是一個器皿,這個器皿盛的是什麼呢?盛的是最快樂的,什麼是最快樂呢?「解脫」,解脫就沒有煩惱,沒有慾望,這叫解脫樂器。這並不是琵琶、琴的那種樂器,這個樂是快樂的意思,能夠出生妙寶的功德賢瓶,這個瓶子是能夠出生一切的功德。我們上面講的是說像觀音菩薩的寶瓶一樣,這都是形容地藏菩薩的功德;誰能做好事、行善,那麼地藏菩薩的光明就像朗日照著你的身。對於失道者,失道就是迷路,在道路走著迷路了,地藏菩薩就像光明的火炬照耀你。如果是有煩惱的眾生,地藏菩薩的光明,就除掉你的熱惱了,像月亮清涼似的,使你沒有熱惱。 「如無足者所得車乘」,走路走的很累的時候,你有車乘,就可以減少這個困惱。「如遠涉者所備資糧」,走遠路,中間沒有資糧,你是走不到的。「如迷方者所逢示導」,方向迷了,有人給你指引方向,像我們走路的時候問路。另一種涵義是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尋出離生死的方便善巧法門,就是念地藏菩薩聖號。 這段經文所說的,就是地藏菩薩能給我們什麼呢?「方便善巧」。他修道的時候,由於願力的關係,求者能得到這些好處,但這是指有緣者,如果沒緣者,還是得不到的。 「如狂亂者所服妙藥」,我們勸很多的道友供養地藏水,供的時候你自己心裡很真誠,到了服用的時候,就照著《地藏經》上釋迦牟尼佛跟觀世音菩薩說的方式去做;就能得到好處。得到什麼好處呢?有病苦的就減少病苦,沒有智能的、沒有記憶力的,就得到記憶力。狂亂者就是心智喪失,或者想問題,或者因為驚嚇,弄得神經錯亂。要是持地藏菩薩聖號,地藏菩薩就像良藥似的。或者有疾病的人,能遇著良醫,這是佛跟無垢生天帝釋說的話;乃至於所有與會的大眾,和這個大集會所有的諸菩薩諸聲聞眾,佛就向大眾說,地藏菩薩就有這麼多功德,讓羸老的人,有手杖一樣可以依憑,就像疲倦的人有床座一樣的,可以使你休息。 「度四流者為作橋樑,趣彼岸者為作船筏,是三善根殊勝果報,是三善本所引等流,常行惠施,如輪恆轉,持戒堅固,如妙高山,精進難壞,如金剛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 「度四流者為作橋樑」,橋樑是比喻,四流是說在生、老、病、死這個瀑流之中,他給你作橋樑,讓你得度的意思,當你在此岸要到彼岸的時候,他可以作你的船筏,是三善根殊勝的果報。三善根是指不貪、不瞋、不癡,因為不貪、不瞋、不癡能生一切善法。如三善本所引的等流,「三善本」就是佈施、慈悲、智能,佈施慈悲可以讓你渡過一切的厄難,也把貪瞋癡的煩惱流入於佈施慈悲裡,因此就常行惠施,如輪恆轉,無有休息的意思。 因為持誦地藏菩薩、恭敬地藏菩薩,這位菩薩能夠讓你持戒堅固,就像妙高山那樣子,「精進難壞,如金剛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說到精進難壞,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我們修一法,例如念《地藏經》,或者觀想地藏菩薩聖像,當你修行的時候,會有很多障礙,障礙的意思就是讓你做不成的意思。你每天誦一部《地藏經》,不過總是有些事情,讓你中斷不能誦經;如果堅持念地藏菩薩的聖號,使它不間斷,任何的破壞也破壞不了你的精進,為什麼破壞不了?你有一種堅固的心力,我們往往是有一些障礙就克服不了,做不到,這個時候精進跟懈怠兩者有很大的關係,特別是學佛的人,信佛的人,得不到實在的利益,是我們的精進不夠,不能堅持。 我們要發願,一天誦一部《地藏經》,在任何困難的時候,都不間斷,那麼精進就有力量。為什麼要精進呢?也就是不中斷,很多人做不到,這看來是很小的事情,例如說我一天要念一百聲的地藏菩薩聖號,我想這個很容易,不會斷,你自己的意識忘了,或者一個間岔,今天就沒有做了,我想每位道友都有這種體會。 當你最初發願信三寶之後,我跟很多道友講過,受了三歸依,從這天起,每天晚上臨睡覺的時候念十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念完了再睡,早晨眼睛一睜開,就在床上先念十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樣極簡單了吧!每個人認為自己絕對做得到,我問了很多道友,當初他受三歸依時,他保證做得到,隔一年再問他:「你有沒有做?是天天做?」「哎呀忘了!」什麼原因?當然是我們經常的推拖,業障懈怠,沒有把這件事當一回事。 像上面說的這麼多地藏菩薩功德,就是佛跟無垢生天帝釋說的。我們聽到之後,有沒有這個信心?這就是大問題。我們往往聽經聽了很多,學法也學了不少。很多道友經常說:「我對佛法知道太少,所以不能入門。」我的看法不是這樣,我說:「你知道的很多!」起碼你知道什麼叫佛,法,僧。不會用功?念地藏菩薩總該會吧!念觀世音菩薩總該會吧!你有念嗎?你一天念了好多聲?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睡眠、做事的時候,你心裡緣念三寶又有好多時間? 今天有好多道友共同吃飯,我心裡就想,在這個時候東說西說的,就是不說佛,不說法,不說僧,如果你隨時這樣來提醒大家,他認為你很討厭,太囉嗦。有沒有這種感覺?你不說,他就是忘了。你一天二十四小時在緣念三寶的時候,到了晚上休息時,想一想:「我今天有多少時間念佛、念法、念僧?」你說求感應、求加持,感應、加持都是你自己。我記得星雲法師說過,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若能夠這樣子觀想,長時間觀想,不說二十四小時,就是三分之一,八小時,乃至於一天能有四個小時,緣念三寶,精進不懈,絕對不會墮三塗的;你再增加八小時,再加十二個小時,一定能成道業的。 我們為什麼不明?為什麼不通?為什麼不知道?為什麼沒有智能?為什麼入不了定?因為你的心跟三寶還是有很遠的距離,我說這句話大家可能聽得很不入耳。因為我信佛很多年了,現在天天念佛,我是專業的,有時候在大家聚會當中,突然間就想起了,現在大家在幹什麼呢?是在說佛呢?是在說佛法呢?是在修行呢?是在放逸懈怠嗎?想要像金剛一樣安忍不動,像大地那樣,我們還得多用些功夫。 「靜慮深密,猶如秘藏,等至嚴麗,如妙花鬘,智能深廣,猶如大海,無所染著,譬太虛空,妙果近因,如眾花葉,伏諸外道,如師子王,降諸天魔,如大龍象,斬煩惱賊,猶如神劍,厭諸喧雜,如獨覺乘,洗煩惱垢,如清淨水,能除臭穢,如疾飄風,斷眾結縛,如利刀劍。」 「靜慮深密,猶如秘藏」,靜慮就是思慮,也就是在自己靜下來思慮的時候,這就是甚深境界,這是不可思議的。例如我們隨便持哪一個咒,長咒就是陀羅尼,短咒就是三個字、四個字,真言只說一個字,例如「嗡」字,很多字都是種子字,看是哪一位菩薩所傳的。地藏菩薩就有這些功德、這些功力,能夠讓我們「等至嚴麗,如妙花鬘,智能深廣,猶如大海。」這是佛讚歎地藏菩薩的語句。 「無所染著,譬太虛空」,太虛空是無所染著的,虛空是無所染著的,過去的妙果是由他修因說的,現在所修的因是成就未來的妙果,「妙果近因,如眾花葉」,像開花結果的時候,因為還得用枝葉來扶持它。好花還得綠葉扶,你的種子種下去了,先長葉子,後來才開花。葉子要吸收營養,那是有關係的。降伏一些外道,像師子王降伏一切天魔,「如大龍象,斬煩惱賊」,猶如神劍,神劍就是智能劍。 「厭諸喧雜,如獨覺乘」,獨覺呢?他要找寂靜深山的地方修行,厭離喧嘩。「洗煩惱垢,如清淨水」,這兩句是上句對下句的,我們要想洗淨煩惱,地藏菩薩就變成清淨水,洗淨我們的煩惱;要想除去臭穢,如疾風,把臭穢飄走了。「斷眾結縛,如利刀劍」,結縛是指我們的惑業,無量劫來的惑業,把我們縛住。就像我們身上好多的枷鎖捆綁,解不開。 「護諸怖畏,如親如友,防諸怨敵,如壍如城,救諸危難,猶如父母,藏諸怯劣,猶如叢林,如夏遠行所投大樹,與熱渴者作清泠水,與饑乏者作諸甘果,為露形者作諸衣服,為熱乏者作大密雲,為貧匱者作如意寶,為恐懼者作所歸依,為諸稼穡作甘澤雨,為諸濁水作月愛珠。」 「護諸怖畏,如親如友」,生起恐怖了,我們的親人、朋友會幫我們解除困難的。防怨賊,怕怨賊來攻我們,那就修城,城外修壍,壍就是護城河,這都是比方的意思。「救諸危難,猶如父母」,任何人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會想娘的,都叫媽媽。人在臨死的時候,或者在最危難的時候,或是小孩痛苦的時候,大多數是喊娘的,只有我們的父母,才關心我們,地藏菩薩就是像我們的父母那樣子似的保護我們。 「藏諸怯劣,猶如叢林」,在那麼一片大森林裡,有什麼恐怖就逃難到裡面去躲避。「如夏遠行所投大樹」,像走遠路的時候,被太陽曬得很痛苦的時候,走到大樹下去乘涼。地藏菩薩就像大樹給我們乘涼,要是熱惱又很渴,那麼地藏菩薩就像清涼水那樣子似的;還有飢渴貧乏,作諸甘果就是很美妙的飲食。沒有衣服穿,「露形者」,地藏菩薩就施舍衣服給我們。 「為熱乏者作大密雲」,很熱惱的時候,像密雲把太陽一遮住,我們立時就感覺清涼。 「為貧匱者作如意寶」,如意寶,如窮困者得到寶藏,就像地藏菩薩手裡的寶珠似的,能出現像如意這樣的寶貝。 「為恐懼者作所歸依」,害怕就歸依菩薩,他就心得安穩,不害怕。「為諸稼穡作甘澤雨」,到了乾旱的時候,莊稼長不好,地藏菩薩就給我們降甘雨,是那樣的意思。「為諸濁水作月愛珠」,我們這裡沒有這種珠子,這個月愛珠能夠把濁水變成清淨水,即使是很混濁的水,把月愛珠放下去,水馬上就清淨。 所以在混濁、不清淨的時候,一念地藏菩薩聖號,我們心裡就清淨了。在煩惱的時候,不得解脫,就可以到佛堂或者對著地藏像,靜坐一下,念地藏菩薩聖號,你會感覺到好很多,這都是形容地藏菩薩的功德。 「令諸有情善根不壞,現妙境界,令眾欣悅,勸發有情,增上慚愧,求福慧者,令具莊嚴,能除煩惱,如吐下藥,能攝亂心,如等持境,辯才無滯,如水激輪,攝事繫心,如觀妙色,安忍堅住,如妙高山,總持深廣,猶如大海,神足無礙,譬若虛空,滅除一切惑障習氣,猶如烈日銷釋輕冰,常游靜慮無色正道,一切智智妙寶洲堵,能無功用轉大法輪。」 地藏菩薩能令我們的善根不壞。如果我們現在已經種下種子,有了善根,或者來生的善根不壞,又能遇到地藏菩薩,念地藏菩薩聖號,地藏菩薩就能加持你。地藏菩薩在《地藏經》上,對釋迦牟尼佛發的願,釋迦牟尼佛把末法眾生咐囑給他,他說:「只要在佛法之中,有一微塵一滴水那樣子的功德,我都能使他解脫。」他發了願,他要做。只要善根種下去,等因緣成熟,一定成長,現妙境界,令眾欣悅。 現在這個會上就表現了,他所現的都是很殊勝、很不可思議的境界,大家都生歡喜心,可以令一切有情生慚愧心,曉得自己為什麼不能解脫?為什麼不能積聚善業?為什麼不能幫助別人?為什麼自己的自私心那麼重?為什麼這麼多的苦難加到自己身上?那就悔愧自己過去做的不對,沒有積福業,所以今生事事不如人。那麼,地藏菩薩就能幫助你,使你增長福慧,使你懺悔心強壯,使你能夠莊嚴,使你能夠除掉煩惱。如果是腹部不清淨,就吃一點瀉藥;就像我們有很多的煩惱,不曉得怎麼解脫,多念地藏菩薩聖號,念《地藏經》,你就能夠解脫,就是這個涵義。 心很散亂,就多念念聖號,念聖號是最好的方法。有時候我們念經,效果都不好,就念聖號,可以考驗自己的散亂心,也考驗你所具足的煩惱。念一百聲不行,就念一千聲;不行,就念一萬聲;不行,就念十萬聲;還不行,就念一百萬聲。這樣效果就產生了,我不是瞎說的,我自己就這麼做過的。我先準備念一千聲,不成,那念一萬聲,一萬聲還不成,念十萬聲,十萬聲不成,就念一百萬聲,那就行了。如果還不行,再繼續念,不定數量的念。但是,這只是為某一件事情,我想做某一件事情,想達到平安,想達到如意,自己要先測驗一下,那就念吧!最初念的時候,還會散亂,等你念到十萬聲、幾十萬聲以上,散亂自然就少了,這叫功夫,誰做都一樣。你們如是念,也如是這樣,誰肯去做,就這樣。但是你得放下,黑夜白日的念。你要定期限,或者二十天,念一百萬聲,我一天平均念好多聲,一定要做到,做不到你可以不睡覺,不吃飯,等做到了,也用不著不吃飯、不睡覺,你可以照樣的睡,還是這樣的念。 你要是學觀音法門,念觀世音菩薩也可以,念哪一個菩薩聖號都可以,只要你肯精進,肯用功,就能得到。這些都是用比喻的,講經說法,或者跟人家辯論,你沒有辯才,經常有障礙,人家問了,答不出來,那就多念地藏菩薩聖號,增長你的智能。或者喝點地藏水加持你,那個時候對境能夠攝住你的心了,不然你對境攝不住心。境就是現象,面對一切現象,你能夠不動心。 「如觀妙色,安忍堅住」,妙色是什麼色?妙色是無色。這就深了,如觀妙色身,妙色身是無相的。舉個例子,觀地藏菩薩聖像的時候,我們借這個色相的色身,是假的;畫的或者是塑的,但是假的會生出真的。真的是什麼樣子呢?無相之相,妙色身是光明的,這樣觀久了,那光明跟你的光明,跟你的自心,跟你自性的地藏心,兩者相結合起來,安忍堅住不動。 總持一切法的、持無量義的深度,像大海那樣的智能。神足就是神通,神足通,他的神足無礙,猶如虛空。虛空對一切都是無障礙,這就是地藏菩薩的功德,他的修行,證得很深入,把一切的障礙、煩惱習氣全斷了。斷的情況就像太陽照薄冰似的,太陽一出來薄冰全化了。 「常游靜慮無色正道」,無色的正道是什麼?就是智能,就是菩提道,就是無生法忍。無色,一切色相都沒有。真正的道是無道,那麼就能夠得到一切智智。一切智是普通的,一切智智就是專指佛說的一切智能。最殊勝的智能就是一切智智,這時候才能夠轉最殊勝的不可思議的妙法輪,妙法輪就是使眾生一切的無明感染都能消除。 「善男子,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具如是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與諸眷屬欲來至此,先現如是神通之相。世尊說是地藏菩薩諸功德已。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以神通力,現聲聞像,從南方來,至佛前住,與諸眷屬,恭敬頂禮世尊雙足,右繞三匝,在如來前,合掌而立,以頌讚曰:」 佛就向無垢生天帝釋讚歎這位地藏菩薩,具足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而他的眷屬,也就是長隨他度眾生的這一批人,那不是過數量的,而是有八十百千十兆頻跋羅來到這裡度眾生的菩薩。雖然菩薩還未到,但是他們就先現出了如是神通之相。「世尊說是地藏菩薩諸功德已」,無垢生天帝釋問為什麼有這些瑞相顯現呢?佛就告訴他,因為有一位菩薩叫地藏菩薩,帶著他的八十百千頻跋羅那庾多的眷屬,來到這個地方供養我;來到我們這個大集會隨喜功德,所以有這麼多殊勝的境相。佛剛說完了,地藏菩薩也就到了。 「爾時地藏菩薩摩薩,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以神通力,現聲聞像,從南方來。」從南方來,當然是指佛在說法的時候,地藏菩薩從羅鄰山這個地方來。不過有的人解釋說,羅鄰山就是地藏菩薩的淨土。不過,如果是他的淨土,他應該就在羅鄰山住著,為什麼還從南方來呢?地藏菩薩究竟在什麼地方住?徧一切處。哪個地方有地獄,哪個地方有苦難,地藏菩薩就在什麼地方住,從什麼地方來都可以。佛說完了,地藏菩薩以他的神通力,到了會場。 「爾時」正是佛對著無垢生天帝釋說完話的時候,地藏菩薩就與他的眷屬,現聲聞像,從南方來,來了就到了佛前住,來的時候先做個儀式,先恭敬頂禮世尊雙足,這就是我們每逢禮拜的時候都做的儀式。大家禮拜時,為什麼兩個手掌要翻呢?雙手是接佛的雙足,就叫頭面接足皈命禮。兩手不要距離頭部太遠,因為你的臉面跟你的手都趴在佛的雙足上,頭面接足,兩手接足,臉面就依著佛足,就是頭面接足皈命禮,皈命禮要頂禮世尊雙足。 佛在世說法的時候,我們到寺廟的時候,或者遇見塔的時候,一定要順繞三匝,也就是繞三圈。為什麼寺廟大殿上的佛像要塑在中間?不靠在牆壁呢?因為要繞佛,一進來一定向右繞,也就是佛所規定的順時針繞,繞了三匝而後頂禮。進來一定先繞三匝,三匝完了頂禮,頂禮完了在佛前坐。 但是這個時候地藏菩薩來了,到了佛前,繞了三匝之後而立,用偈頌來讚歎佛的功德。佛讚歎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又讚歎佛;地藏菩薩還沒有來就現神通,佛就讚歎他的功德不可思議。他到了佛的面前,恭恭敬敬頂禮佛之後右繞三匝,立在佛的面前合掌,讚歎佛的功德。 「兩足尊導師,慈心常普覆,安忍如大地,遍除瞋忿心。」 這是第一個偈頌,四句為一偈,總共是三十四讚,也就是用三十四個偈頌來讚歎佛。「兩足尊導師」,就是福足慧足,給一切眾生作引導的導師,能夠引導一切眾生出離苦海。「慈心常普覆」,說佛的大慈心常拔除眾生的痛苦,給眾生快樂。慈心是給快樂的,普是普遍的,沒有遺漏、平等的。 「覆」是蓋覆的意思,就是佛的慈心普覆一切眾生。 「安忍如大地,遍除瞋忿心」,安忍是忍受的意思,對一切眾生所有的惱害,所有一切不如法的事情,五濁惡世的種種災難,佛以大慈心,不但能忍受而且能拔除。佛本身是沒有瞋忿心的,眾生有瞋念,佛替他們除掉。普覆就是遍眾生的意思,也就是要遍除眾生的瞋忿心。愼怒心就是瞋癡最厲害的一個,所以,眾生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是是眾生的瞋恨心,稍微不如意就發脾氣,一發脾氣就把他的功德林燒了。這是第一個讚歎的偈頌。 「具殊勝相好,莊嚴諸佛國,能以諦慈悲,充滿一切土。」 佛的相貌是具足的,不在人天間而具足無量莊嚴相好。這個相貌有兩種,一種是化身相,一種是報身相。報身相,像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報身千丈圓滿,跟阿彌陀佛的無量光佛一樣,無量壽光是佛的報身相,諸佛的殊勝相,不論報身化身,都是殊勝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叫人天相,佛有無量莊嚴相好。 「莊嚴諸佛國」,莊嚴一切的佛國土,諸佛國土可以說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國土,也可以說是普遍法界的一切佛國土;佛佛都是莊嚴的佛國土,佛的慈悲不是愛見大悲,而是「諦慈悲」。諦就是真理,所謂真理就是真心,也就是我們的實相,這個諦是指這個涵義。「諦慈悲」,如理的慈悲,而拔除一切痛苦,給一切眾生快樂。讓一切眾生都能夠明瞭自己的法性,讓一切眾生都能具足般若智慧,充滿一切佛國土。佛的慈悲是沒有分別的救度一切眾生,這是第二個偈頌。 「永絕諸愛網,如實善安住,舍諸清淨國,度染濁眾生。」 這是讚歎釋迦牟尼佛。成佛,得到究竟清淨,愛慾是永遠沒有了。這個網字是形容詞;愛慾的愛就像那網似的,想找個起頭也找不到,掉到網裡面就出不來的意思。佛已經永遠斷絕愛慾網,不但他自己斷絕了,他還要斷絕一切眾生的愛慾網。能夠證得真實的實際理體而善安住,常住於寂靜無為的境界,也就是涅槃。我們說:「他安住在常寂光淨土!」這麼好的地方,佛不住,「舍諸清淨國」,舍他的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來到五濁惡世度染濁眾生。這個世界的眾生染垢是很重的,佛是為了度他們而來的。這是讚歎佛的功德,佛的功德不可思議。 「本願攝穢土,成熟惡眾生,起堅固正勤,久修諸苦行。」 佛在這娑婆世界度眾生,很不容易,這是他本來的願力,他初發心時的願力。說將來成佛的時候要度最苦的、最髒的眾生,要到那個地方去;那些眾生是具足一切惡見的,剛強難調難度,我要把他們都成熟了。那不是輕易可以做得到的,必須經過無量劫的勇猛精進,勤修不息,堅固正勤。「久修諸苦行」,修苦行就是能夠示現跟眾生同類來修苦行,示現作榜樣,在苦難當中修,才來成熟眾生的。下面是重複的。 「久修諸苦行,聞生悚懼心,修諸施戒忍,及精進定慧。」 修六度萬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能,就是六波羅蜜。怎麼成就六波羅蜜呢?修無量的苦行。所以,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娑婆世界上,沒有一個微塵不是佛舍生命的地方。普賢十大願王的第八大願,佛是怎麼樣來這個世界度眾生的?他書寫經典的時候發願利益眾生,沒有紙,就把身上的皮剝下來作紙,把骨頭當作筆,把身上的血當作墨,他是這樣的書寫經典。 我們在學經的時候,要生起這樣的恭敬心,想到佛過去為了度我們,他所修的這些苦行;我們一聽到這樣的境界,就會生起畏懼心。投身飼虎,割肉餵鷹,像這類事情我們都是聽說的,想起來會產生悚懼。佛修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能,不是那麼容易得來的,不是一天兩天,而是久修得來的。 「曾供事無量,佛菩薩聲聞,及濟諸有情,飢渴病死者。」 上求下化,向一切諸佛求法,供養一切諸佛,供養賢聖僧。還要求度眾生,「下化」就是濟度一切有情,舍自己救他人。 「本為他有情,自舍多身命,本為正法故,舍多骨血皮。」 為了利益眾生,自己舍自己的身命,利益他人,這跟我們恰恰相反的。我們往往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卻傷害了別人的生命。口裡說我為了大家怎麼樣,其實是大家為了我。古來說那些話的將軍都是一樣的,以前有句詩:「一將功成萬骨枯」。一位將軍成名了,你曉得死了好多人才成就他?在戰場上犧牲好多人才成就他,這是業。但是佛恰恰相反的,為了有情眾生,舍自己多生的身命,這不是一生、兩生。佛曾經為了一個眾生,用好多劫,舍自己身命救他。為了求正法,保存正法,可以用自己的皮來做紙,用骨頭來做筆,用血來做墨,書寫經典,在普賢菩薩第八大願裡頭就是這樣說的。 「棄舍自安樂,悲愍諸有情,專為諸有情,勤修斷惑網。」 他不為自求安樂,專為眾生得幸福,就像觀世音菩薩似的,每一位菩薩、每一位佛都如是。極樂世界雖好,觀世音菩薩不在極樂世界住,而是到娑婆世界度眾生。釋迦牟尼佛的華藏世界是清淨國土,他到華嚴世界示現,到娑婆世界度苦眾生,其它的諸佛壽命有八萬四千歲的,有八萬歲的,有四萬歲的,釋迦牟尼佛的壽命只有一百歲。 「善護於六根,恆遠離諸欲,觀有為無常,苦空無我性。諸苦業增長,皆貪愛為因,故先於六根,永斷諸貪慾。」 佛看見眾生的苦業在增長,為什麼會增長苦業?是因為貪愛,以貪愛為因,感到苦業的苦果。你應當認識到,好好護持你的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善護不要放逸,不要造罪,不要起種種的貪慾,遠離一切欲。觀一切有為法,世間一切法,凡是有形有相的,這些有為法都是無常的,觀一切法是無常,觀一切法是苦,觀一切法是空。 苦業增長,你知道這個苦果是怎樣來的?是貪愛為因,由貪愛來的。所以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要是把貪慾斷了,苦業就不會增長,苦業不增長,你就不受苦。佛在這裡示現教育一切眾生,讚歎佛在因地以這種方式教導化度眾生。 「普於有情界,常安住大悲,雖得勝菩提,而不舍本願。」 這是讚歎佛在有情界,常時的發大悲心,看著有情眾生苦難。雖然佛已經證得殊勝的菩提果,但是他本來的願是利眾生的,不舍本來的願力,所以還來這裡度眾生。如果從理上講,佛度一切眾生無眾生可度,我們現在先講事不講理,因為地藏菩薩讚歎佛就從我們眾生所能體會到的事開始。我們是怎麼來的?我們就是這麼來的,這就叫十輪。十輪是苦輪,要斷這個苦輪,就得修佛的智輪。以智輪來對治苦輪,兩者對比,地藏菩薩在讚歎佛的時候,很簡略地提個名詞而已。為什麼不說?他知道一切諸法皆是空的,皆是假的,但是眾生不知道,眾生是真苦。 「隨見諸有情,逼切在眾苦,隨起勤精進,勇猛而濟拔。」 他見到了一切諸有情,被苦楚逼迫,的確在諸苦當中。所以佛就勇猛精進,來濟拔這些受苦眾生。因此就給他們示範,希妄他們勤修佈施,要持戒,要忍辱,要精進,要修定,要求般若智能。 「令勤修施戒,忍進定般若,如母於一子,慈心而養育。」 「如母於一子,慈心而養育」,就像媽媽只生這麼一個孩子。母親的整個身心,就是為了這個孩子,愛護、養育這個孩子,這是母愛。至於現在有的母親把兩個孩子都殺死,推到海里,那是特殊的現象。現在,這個社會的業障太重,才會產生這些現象,這是業障特重。一般而言,母親愛孩子的心,百分之百都是真切的,現在的人,都有點打折扣。有人舉這個例子,媽媽殺孩子也多,子女殺父母的更多,這就說明了這個五濁惡世是到了業障極深重的時候。因此佛精勤真切要想成佛,就是想要度眾生。 「本於有情類,常住普慈心,故速證菩提,度脫無量眾。」 佛是為了眾生才修佛道,為了眾生才成佛,成佛了好度眾生。 「本修菩提行,無不為眾生,故今於有情,不舍於六度。昔常於末世,求無上菩提,今還末世中,速成無上覺。」 佛是永遠不停地度眾生,精勤不息。為了眾生才修菩提行,為了眾生才修佛道,成了佛道,還是要度眾生,度脫無量的眾生。在地藏菩薩讚歎佛的時候,佛並不是我們所看見的釋迦牟尼佛。從發心、證菩提、度眾生、成佛、入涅槃,地藏菩薩所看見的不是這樣,是成了佛度眾生,度了眾生又成了佛,成佛又示現做眾生;做眾生又修,又修又成佛,這麼不停的度眾生的佛。這幾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調伏諸惡見,天龍人藥叉,安住能斷惑,如金剛聖道。」 惡見,邪惡之見很難調伏。現在我們常遇到,你跟他說好的善道,他聽不進去,他的惡見是不可思議。什麼叫惡見?我們可以經常聽到的,我們說殺人不對,他說:「殺人為什麼不對?我不殺他,他要殺我。」或者他也沒有殺你,他就是搶錢、殺人。我們看見無頭的尸,或者無名的尸,不知道是誰殺的。殺了丟棄的,你要找原因,為什麼?台灣的青年人,飈車族,騎到車上,他就往人家開車的開槍;看不順眼,一刀就殺過去,什麼冤仇也沒有。這是什麼業呢?這是現在眾生的共業所感。這種見地,是不是惡見?你問他為什麼要起這種看法呢?對自己有什麼好處?他也無所求,因為殺人是快樂嗎?這叫惡見。要想調伏這些惡見,大家想想看,好調伏不好調伏?他聽不聽勸導?很難。 藥叉就是夜叉,我們經常說是藥叉。夜叉是魔鬼,但是還是有好的,有善類的。夜叉大將,他是有護法的。人、天、龍也有惡的,都是有善有惡。調伏這些惡見,來制服這些天、龍、人、藥叉,惡的那一方面。 「安住能斷惑」,讓他們斷了惡見,安住於善道,安住於金剛聖道,那需要多大的力量?所以,只有佛與諸大菩薩才能來調伏。這也要有緣,也要有善根。在佛經裡有那麼多的菩薩、那麼多的諸佛,有的人連名字也沒有聽到,連耳根聞一下的因緣都沒有,又怎麼能調伏他呢?像我們周圍的六親眷屬,大家都有愛心,對自己的子女特別有愛心。但並不是你一說,他就聽了,要是那麼好度的話,現在就沒有惡眾生。我到台灣土城監獄,看到重刑犯都是年輕人,把他送到裡面,那樣的管教他們,他都不聽了;你用善心勸他,他就會聽你的?你想讓他聽你的,得有大威力,你自己修的德要足夠,德不夠不行。「德不足以服人,威不足以治人。」怎麼讓他聽你的?所以要靠我們自修。佛就是先自修,這是地藏菩薩讚歎佛的。 「授無量有情,得勝菩提記,成應供導首,最上良福田。」 這是好的。無量的有情眾生,發心行道,勤修六波羅蜜,佛就給他勝菩提記,說他將來一定能成佛,將來一定能成得應供、正徧知、明行足,跟一切眾生作引導,給一切眾生作最上的良福田,也就是成佛了。 「世尊無等侶,普覆諸群生,無量大名聞,充滿十方界。」 能跟世尊相等的一切同侶,那就是一切諸佛。沒有超過佛的也沒有跟佛相等的;只有佛才能夠普度一切諸群生,一切眾生。佛都能夠普覆他們,普覆的意思就是能夠給他們滋潤,使他們成長,成佛。像佛這種名聞,名聞遍十方,十方界都知道釋迦牟尼佛,這就是佛的大名聞。乃至於佛的十號,如來、應供、正徧知…………,這十號是佛佛道同的。 「是故諸菩薩,為成就己事,咸共來歸依,大牟尼足下。」 菩薩就是菩提薩埵,覺有情。十方法界這些發大心的、想利益眾生的菩薩,想讓一切有情都覺悟發大菩提心的人,成就自己,成就佛的事業,好去度眾生的,都來歸依釋迦牟尼佛。「咸共來歸依,大牟尼足下」,來歸依於世尊的足下,就是釋迦牟尼佛,大寂滅者就是大涅槃者,「牟尼」就翻「寂滅」。 「聞所說妙法,皆生歡喜心,起增上正勤,修習菩提行。」 來歸依佛,就是來求說妙法,什麼是妙法?《妙法蓮華經》也是妙法,《金剛經》也是妙法。「妙」就是不可思議,很微妙的,我們心裡頭想不到,議論不出,那就是「妙」。規律,規繩,這是「法」,是讓我們能夠明白,換句話說,就是開悟。沒有開悟,佛未說,我們不明白,佛一說,我們就明白了,這叫妙法。我們不知道苦怎麼來的,佛就跟我們說苦是集來的,招感來的,有因才有苦果。要怎樣出離呢?他說要修道,修道證了寂滅,苦果就斷了,這就是妙法。如果沒有智能,多起觀照多起思惟,對一切事物,不懂的要學,這朵花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是黃顏色,隨便舉一個事物,我們不明白的事太多了。以佛的智能來教導我們,這都叫妙法,這是不可思議的。但是這個妙法是說生死證涅槃的法則。 聞佛說這種妙法,就生大歡喜心;眾生生了歡喜心,就正正當當的、勤勤奮奮的修學,要生起增上的正勤,「起增上正勤」。現在我們雖有正當的勤修,但是還是不夠增上。再增加力量,再增加你的勝心,增加你的精進心。你有了出離心,又加上增上心,要作什麼?修習覺發菩提心,也就是修習覺悟的性門,怎麼樣去做? 「由導師法力,皆速證菩提,故今者導師,大集未曾有。」 這些聲聞僧、菩薩僧,都由導師的法力,使他們很快的證到究竟果。菩提就是指究竟果。所以,我今天在這兒讚歎佛,現在這種大法會真正是未曾有,所以我來隨喜了。 「十三兆藥叉,恆啖諸血肉,皆舍諸惡業,速趣大菩提。」 有什麼證明嗎?在這兒他舉個例子,地藏菩薩一到,就知道這個法會有好多人得度,好多人聞法開悟了,在這個大集會當中證了菩提。他舉出一個數字:「十三兆藥叉」,這些夜叉、藥叉都是吃血肉的,恆啖眾生的。 在這個大集會當中聞了佛的妙法,十三兆的夜叉,他們不再造殺業,不再惱害眾生。「皆舍諸惡業」,惡業舍掉了,「速趣大菩提」,這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這個大集會裡,就有十三兆的夜叉,不再造殺業,不再隨業流轉,把業舍掉,趣向佛果。 「有得勝總持,安忍及靜慮,有永盡諸漏,應供世間尊。」 地藏菩薩一到這裡來,以他的智能力量就了解那些過數量的聲聞僧、過數量的菩薩僧,有多少人證得菩提,多少人發菩提心,多少人住四攝法。地藏菩薩智能是很大的,他一到這裡就知道有這麼多人。我一個也不知道,我沒有智能,所以我們還是苦眾生。地藏菩薩剛一到這兒,從經文的敘述看,前面佛讚歎地藏菩薩功德,地藏菩薩也讚歎佛,也把法的殊勝說出來了。佛在這兒說的妙法,有十三兆藥叉放棄了他們的殺業,從最惡的轉變為最善的。還有,得了好多陀羅尼,證了好多陀羅尼果,得了甚深的禪定,諸漏永盡了,有的成了佛。「應供世間尊」,就是在這個大集會裡好多成佛的,好多放下屠刀的,好多得總持的,好多得了六波羅蜜的,有這麼多殊勝因緣。我們還沒有證得,就隨喜一下,希望大家都得到這個勝總持。 「有修四無量,有住四攝法,有得四辯才,有安住順忍。 有得健行定,有得妙慧眼,有住無生忍,皆由導師力。」 這是地藏菩薩讚歎佛的一些讚美詞,我們從這些讚美詞就可以看出來菩薩的智能。一般我們都是照著經典上來讚美菩薩、讚美佛。如果我們自己編一個讚美詞,恐怕也讚歎不出來。這些讚美詞,包含著很多涵義,有的是佛在因地當中所修行的,有的是在果德上表現的;有的是讚因,有的讚果,說這個妙伽陀,這種不可思議的讚歎的語言。 四無量是指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四攝就是佛在因地當中用極好聽的語言來攝受一切眾生。聽到他的語言,心裡生歡喜,之後,就入到佛門,或者跟他示現同事,或者示現佈施。因此每一個讚美詞的當中,就含攝著佛在無量億劫所做的事。那麼,我們聽到這個名詞,感覺好像很容易,但是我們做起來實在很難,因為我們有忌妒心。看見別人做好事,心裡就生忌妒,不但不讚美,如果別人讚美的時候,還要從中說幾句破壞的話。那有什麼了不得?誰做不到?我們念這個讚美詞,心裡常作如是想,生起慚愧心。 要學著佛菩薩如何讚美;若是表揚這個弟子,讓大家生起一種殊勝感,向他學習的時候,好好稱讚這個弟子,稱讚的語言,恰如其份的。感覺菩薩讚歎佛的時候,都是讚歎不夠的,除了像地藏、文殊、普賢、彌勒、觀音,這些大菩薩要讚歎,他們能夠說盡佛的功德;因為我們沒有那麼深的體會,像我們要說佛的功德就讚歎不出來,讚歎得不盡。 這個是地藏菩薩的讚歎。從前面到現在都讚歎什麼呢?說:「佛,你真了不得,我看到這個大集會上的這些人,在這個中間得到了法的利益。」他是讚歎佛來教化這些人,這個會不是大集嗎?不是過數量的聲聞僧,過數量的菩薩僧嗎?他們在這個法會當中所得到的,有的因為佛教導,修四無量心;有的因為佛的教導,修四攝法;有的因為佛的教導,在這法會中得四無礙辯。 什麼叫四攝呢?就是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什麼叫四辯才呢?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辯無礙。這裡面還有一個「健行定」,健行定就是首楞嚴三昧。法相的名詞是牽涉到每一部經的,每一部經都是這樣的意思,你們大家自己看一看,這都不是屬於我們所要講的經的主要義,主要義是什麼呢?我們要修行;依照《十輪經》,我們要怎樣修行?修行就是你怎樣做觀想,我們如何能修定,如何能開慧。特別是「數、隨、止、觀、轉、淨」,雖然是六個字,這裡面的涵義太多了,我們可以從入門的觀想一直到能夠得到定。 「妙慧眼」,這是讚美佛。說在這個會中就有這麼多人,得到這麼多的益處,還得有智能眼,正法眼藏得妙慧眼。有的人得到了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證得法性,證得理體,能夠了解悟入一切法無生。忍字就是認可的意思,有的住在無生法忍,為什麼有這些力量呢?會中的道友們為什麼有這些力量呢?皆由導師力,就是佛教導的力量。 「世尊大威力,摧滅眾魔怨,降伏諸外道,九十五異類。」 在這個法會的大眾,還有些障礙,有怨敵的干擾,以佛的威力都摧伏了。還有「九十五異類」,也就是外道。 「盡地獄旁生,餓鬼非天趣,故真實有情,咸歸尊足下。」 還有「地獄、旁生、餓鬼,非天趣」,指的不是天上的,也非人趣,這裡是專指阿修羅說的。他雖然有天人之福也是天道,但是他跟天人不一樣,這裡是指六道眾生,地獄惡鬼畜生。天人阿修羅,這就包括了六道,所有在大集的會眾,都能夠歸依佛的足下,都能歸依佛足。「咸歸尊足下」,就是指佛說的。 「今者息刀兵,疫病饑饉劫,度迷失正道,盲冥諸有情。」 如果有刀兵劫,假佛的威力,刀兵劫息滅了。如果有流行的病苦,或者有饑饉,或在這個壞劫當中,許多眾生失去了正道,但是佛都把他們度了。 「盲冥諸有情」,或者處於黑暗當中的,這個冥本來是主黑暗,但是那個人神經不正常,就像永遠處於黑暗當中。像這類有情,處於黑暗當中,所謂有眼看不見,因為身上沒有光明看不見,所以說盲冥是一種形容詞。 「諸煩惱狂亂,皆安寂滅道,故我舍諸緣,來禮敬尊足。」 還有一些是煩惱狂亂的。狂亂包含很多意思,正道不信,沒有正知見,邪知見可不少。讓這一類的人安住於寂滅道,這個力量就很不可思議了。因為我見到在這個大集會上有這麼多的功德,這麼多不可思議的好處,「故我舍諸緣」,這是地藏菩薩說的:「我把一切因緣全放下了,把其它的緣全放下,來頂禮佛。」這是求加持的意思,「來禮敬尊足」。 「無邊諸佛土,現在諸導師,咸廣讚世尊,聞者皆來此。」 這是地藏菩薩稱讚的,我所見到的無邊佛土,有好多佛教化的國土,在各個的國土當中的諸佛,他們都讚歎釋迦如來不可思議的功德,都在讚歎世尊。為什麼呢?你在五濁惡世,最苦的地方度眾生,所以聞到的,聽到的,沒有不生大歡喜的。 「我聞徧知海,真實德無邊,度脫諸有情,心歡喜敬禮。曾修無量福,今得禮尊足,願無量劫中,常修多供養。」 拜懺的時候有這麼幾句話,以前我找不到出處,後來看《十輪經》才知道出自這裡,這是蕅益大師從這裡摘去的,《地藏經》上沒有,《占察經》也沒有。 「徧知海」是指佛說的。我所了解的佛,知道佛的智能,所說的法音,能夠解除一切眾生的苦難。佛有真實的德,前面是諦德,就是稱真而起的德,叫「真實德」。這個「真實德」,因為性體徧一切處故,那個德也徧一切處,是無邊的。乃至於「度脫諸有情」,「度」是佛的教化,「脫」是眾生脫離苦難,可以度脫的。這些有情眾生,他們脫離了苦難,得樂了,心裡生起大歡喜了,能夠禮佛,能夠見佛是不容易的,沒有修無量的福德,想禮佛是禮不到的。 「曾修無量福,今得禮尊足」,我們之所以能夠拜懺,是多生累劫修來的,不用說天天拜懺,你若到廟裡叩個頭,都是不可思議的。《法華經》:「若人於塔廟中,單合掌小低頭,皆已成佛道。」有的時候說,「佛道皆已成」。《法華經》中是「皆已成佛道」。有些人只從文字上說,到這個塔廟裡頭單合掌,點點頭,就已成佛道。 有一個廈門大學的老師,他就問過我這個問題,他問:「我天天來禮佛,不只單合掌,我是雙合掌,也沒有成佛!這句話有毛病。」我跟他解釋說:「這句話一點兒毛病都沒有,凡是到了塔廟中的人,能夠單合掌,小低頭,已經成了佛;由這個來證明,你現在來了,能夠見到佛像,單合掌,將來一定能成。可是並不是現在你已經成佛了,而是過去諸佛在因地當中種善根的時候,是這樣種的,所以他已經成就佛道。證明現在,不論哪一位能夠見到佛像,能夠單合掌,小低頭,將來一定能成,是從過去的來證明現在的。」所以若是過去沒有修過無量福,你現在不能夠禮佛,就是這麼一句話。我們不但禮佛,而且拜佛,天天拜懺,那就說明了我們過去是修了無量福,所以要發願,「願無量劫中,常修多供養」,就是能供養世尊。 「我今學世尊,發如是誓願,當於此穢土,得無上菩提。」 「我」,就是地藏菩薩自己稱的。世尊過去的時候,就是這樣發願的,釋迦牟尼佛最初聽了五十三佛的名字,他就輾轉向人家傳頌,那就是現在的三千諸佛,也就是我們念經的時候未來的星宿佛,現在的賢劫佛,過去的莊嚴劫千佛。三劫三千佛就是最初聽到五十三佛的名字,種了善根漸漸修行都成佛了。地藏菩薩是自謙的,他說:現在也向佛學,也發諸個誓願,像佛今天這個大集會一樣,自己也是在這個五濁惡世的穢土,在不乾淨的國土中修行,障礙非常多,在這個地方修行,證得無上菩提。釋迦牟尼佛發願,多生多世就在因地當中成就的。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以妙伽陀禮讚佛已。」 地藏菩薩是邊禮邊讚,一邊讚歎,一邊頂禮。就像我們拜佛的時候,也是讚歎,作禮。我們不會作偈子,就把諸菩薩讚佛的偈子拿來念。像在普賢頌裡,讚歎佛的偈子很多,都可以用來讚歎佛。還有用懺罪的念法,不是純粹讚歎佛的功德,還要懺自己的罪,每個人都要把自己的業障消除了。我們在拜佛的時候,一邊拜,一邊心裡想:「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能真明瞭,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一邊念一邊禮,既讚佛,又懺罪、又發願,這都是大菩薩給我們做的偈子。 自己也可以作頌,作偈子,隨你自己的意願;你學了很多經了,自己想求什麼事?就編偈子自己讚頌。我們看宗喀巴大師讚文殊菩薩的偈子,像現在,宏覺法師講菩提道次第所念的那些偈頌,就是宗喀巴大師作的,願一切眾生都成佛,雖然只是念讚頌,其實就是修行。這是諸菩薩互相的酬唱。地藏菩薩來到這個大集法會,在禮佛的時候,一共說了三十四偈;從讚頌開始起,一共有三十四個偈頌。讚歎、禮拜之後,又上供養。 「與諸眷屬,復持無量天妙香花種種寶飾而散佛上,變成寶蓋,住虛空中,為聽法故,即於佛前儼然而坐。」 這麼多眷屬,都用妙香花種種寶飾來供佛,這些物質,這些花寶,到空中變成寶蓋。寶蓋就像我們打傘那樣子,變成一個寶蓋罩在佛的上面。讚歎、禮拜之後,在「佛前儼然而坐」,也就是很愼重莊嚴的,到這個會上這麼一坐。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既見地藏菩薩摩訶薩已,皆獲希奇,得未曾有,各持種種上妙香花寶飾衣服幢旛蓋等,奉散地藏菩薩摩訶薩而為供養。皆作是言:」 原本來大集會的這些大眾看見地藏菩薩來,「皆獲希奇」,感覺到特別希奇,像這位菩薩讚歎佛的美妙讚歎詞,他們感覺很殊勝,也很受感動,他們都要供養這位地藏菩薩。 「我等今者快得善利,因佛神力,親得瞻仰禮敬供養如是大士。」 我們之所以會得到很大很好的利益,都是因為佛的神力,才能夠瞻仰敬禮供養這位大士,也就是地藏菩薩。 「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好疑問。」 就在這個時候,會中有一位菩薩摩訶薩,名字叫「好疑問」,有疑則問。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上發起這部經的是堅淨信菩薩,發問的菩薩名字之所以稱為「堅淨信」,表示我們都沒有信心;而他的信心非常堅定,希望讓大家也像他這樣堅定。現在這位發起的大菩薩,叫「好疑問」,好疑問大菩薩本身已經對地藏菩薩非常了解,所以他就給與會的大眾作代表,別人沒有智慧能問,堅淨信菩薩也是如是問。有時候誰都沒有問題了,那就由文殊菩薩來發問,好多經論是由文殊菩薩來發問的。凡是這種互相問答的時候,就能產生義理,使會中的大眾得到很多的利益。而這位好疑問菩薩是,有疑就問。 我記得永嘉大師有這麼幾句詞:「圓頓教無人情」,圓滿不可思議的教義,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得到,但是不能講人情,沒有人情可講。「有疑不決直須爭」,這個事我懷疑決定不了;「直須爭」,這樣爭沒有關係,不要人說啥我就說啥,他怎麼講我就怎麼聽,這是不對的,你必需問。「有疑不決直須爭,非是山僧爭人我」,我不是來爭是非的。「修行恐落斷常坑」,修行人不明瞭這個道理,不是落於斷見,就是落於常見,那就會墮於無量劫。好疑問菩薩看到這種景象、這種變化,就起來向佛請問。 「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一肩,禮佛雙足,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此善男子從何而來?所居佛國,去此遠近?成就何等功德善根,而蒙世尊種種稱嘆?復能讚佛不可思議功德法海?我等昔來未曾聞見,唯願為說。」 先是佛讚歎地藏菩薩,「蒙世尊種種稱嘆,復能讚佛不可思議功德法海」,像這種讚歎,讚歎得不可思議,不是一般人所能讚歎出來的。怎麼從來沒有聽見過?我們未曾聞見這樣的大菩薩,從過去到現在未曾聽見過。「唯願為說」,請世尊給我們解釋解釋,給我們開示開示。有時候我們拜完懺,道友說:「師父,請開示開示」。開示什麼?你有什麼問題?你得舉出問題來?凡是你對佛請示、對佛像求,必須有願力,你得先禱告,有什麼目的。你先要有問題,不能糊里糊塗叩頭說:「佛加持我吧!」就像你有什麼毛病,你要問醫生,得說一說你的病源!要有問題才發問。 「世尊告曰:止!善男子!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不能測其量淺深,若聞如來為汝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生迷悶,或不信受。」 佛答好疑問菩薩說:「止」,就是我不答覆你,不要再問了。為什麼不跟你說呢?「如是大士」,這位大菩薩的功德,他所修的善根,不是一切世間天人大眾所能夠信受的,測量他的淺深,是測量不出來的。假使我把他的功德,詳細說了之後,有些人會生謗毀,或者生迷悶。迷悶就是不能理解。 「時好疑問復重請言。」 好疑問菩薩既然問了,佛不說,他還要請,再請。 「唯願如來哀愍為說。」 既然是這樣子,祈求哀愍一切眾生,給一切眾生說,說了,眾生就得福,得福就離苦得樂了。他就再請,凡是一請沒說的,我們再請。有時候佛是再請也不說的。三請,佛一定要說。一而再、再而三請,好多部經裡頭,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請。《法華經》也如是,最先佛答應,剛一答應要說,頭座的五千人退席,他們就是不聽。還沒有等到說法,就退席了。念過《法華經》的道友就會知道了。 「佛言,諦聽,善思念之。」 既然是一再啟請,你就「諦聽」。前面是諦語諦見,這裡叫「諦聽」,佛每次答覆,就說「諦聽」。「諦聽」就是如實的,諦理而如實的聽,用你的心聽,不要用耳朵聽,用耳朵聽,從這耳朵聽進了又從那耳朵出去了,這是不可以的。「諦聽」就是要你思惟。光聽不行,還要善思念之,要好好的觀察。 「吾當為汝略說少分。」 要想把這位大士的功德都說圓滿,恐怕不行,現在只約略的說一點點。少分就是很少。 「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 地藏菩薩這位大士,他成就了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下面就是他的功德。 「已能安住首楞伽摩勝三摩地,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於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師子奮迅幢三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催伏外道邪論,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如是大士,隨所止住諸佛國土,隨所安住諸三摩地,發起無量殊勝功德,成熟無量所化有情。」 前面有一個問題,這位善男子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他住在哪一個佛國土?離我們娑婆世界,離佛教化的國土有好遠?他如是請問,佛答覆說,這位大士所住的國土,哪一個佛國土都是他止住的地點,因此不一定是從南方來的。《地藏經》上說是從南方來的,但是在這部經上說,只要佛國土有地獄,只要有三塗都有他止住,隨他所安住什麼地方,他都住在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定,是妙定。我們再講他的殊勝功德。 「首楞伽摩勝三摩地」,就是首楞嚴三昧,過去的舊譯叫「首楞嚴」。玄奘法師依照原意翻譯,就是首楞伽摩勝的三摩地,前面的「健行定」也可以譯作「健相定」,這些事所作已辦。「究竟定」,這是最究竟。佛所證得的三昧,在《涅槃經》二十七卷中,「首楞嚴三昧」,有五個名字,第一個叫「首楞嚴三昧」,第二個叫「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是首楞嚴三昧,也是現在我們經上所念的「首楞伽摩勝三摩地」。第三個名字叫「金剛三昧」,這是密宗所用的名詞。第四個叫「獅子吼三昧」,第五個叫「佛性三昧」,隨所作業,隨佛所作的每一個事業,都叫三昧,那就處處得名。但是從百八三昧之中,就是一個總的三昧。他已經能住到這個三昧,也就是住到這個定中。 他一清早起來,都在定中,用無量的定去度無量眾生。這個定到哪一個佛國去度哪一類眾生,就不一定。地藏菩薩就如是,每一個早晨,都要入無量三昧,度無量眾生,這就是佛所說的少分的、成就眾生的、不可思議的功德。為什麼他有這麼多功德呢?因為他得到了這麼多的三昧,他的定,就有二十三種。以下都是地藏菩薩所得的定,這是總說。 這位大士能夠悟入如來的境界,他跟如來是一樣的,他已經得到最勝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指見了法性,登了地的菩薩。登了初地的菩薩,他是分分證得,一直證到最究竟的、最勝的無生法忍,忍可諸法無生。我們前面講過,這是很不容易的。我們認為一切諸法都有生,我們也是把一切的緣起法當作真實的,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看到什麼都是真實的。這座鐘是真實的,這朵花也是真實的,我們就不能夠知道這是無常的,不能知道這個諸法是無生的,這是因緣。因緣所生的法是沒有自性的,但是這不像我們說的虛空,這種無生就是無生者無不生,在諸法上就要生法性的本體。隨拈一法,無非法界。 對於這個問題,我將近有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不理解。《華嚴經》說的都是有,《華嚴經》從來不說空,華嚴就是有,像無邊世界,什麼都是無邊,什麼都是有,二十年之後,我才漸漸明白一點。 舉個例子,「一微塵裡轉大法輪」,一個微塵,佛在這裡頭說大法輪,二塵中有塵數剎,二剎有難思佛」,一個微塵裡頭有無窮無盡的佛剎,每一個佛剎,又有佛在裡面成佛,海會圍繞,有諸大菩薩。哪一個微塵能有這麼大力量?本身就是空的,所以在一微塵不是有,是般若智能光明。昨天宏覺法師講的「照」,那一微塵就是照,就是智能的照了,一照什麼都在內。沒有思念,沒有分別,不假分別,不假作為,《華嚴經》都是這類的義理。有人說《金剛經》是空的,《華嚴經》是有的,這是錯誤的,《金剛經》不空,《華嚴經》也不有,《華嚴經》講的就是般若空,又不空。《華嚴經》就是這類的句子,這類的意思,要在那裡頭使你能夠悟得一切諸法。 《心經》上講,「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意思也是一樣。現在有一種叫男妓,過去也有男妓院,他們叫「相公」,在北京你不能叫人家「相公」,那是罵人的。那時候的北京,你若穿上青龍繞的靴子、脂膏、皮襖,人家一看就知道這傢伙是相公,也就是男妓。如果是女的,是妓女。《華嚴經》上說善財童子去參婆須蜜多女,她是妓女,大家都說這位童子這麼有道德,怎麼去找妓女?《華嚴經》是染淨一如的,你一接觸婆須蜜多女,你就開悟了。誰跟她一接觸、跟她拉拉手、跟她接吻,一擁抱就成道了,可惜我們沒有這個福報。我們見到她就跑了,跑了就得不到這個福報。我們是從分別心來看。 《華嚴經》境界是這種境界,整個都是般若智能。像無厭足王,殺人無厭,你到他那裡去,善財童子一參他,心裡就起疑惑,這是善知識嗎?掛著人腿、人腦,那簡直是支解大觀,好像是到了醫院的解剖室。無厭足王是在度眾生,他就是讓你不要起分別心,要產生無分別智,這才是《華嚴經》境界,讀《華嚴經》,要這樣看。 《華嚴經》是什麼呢?完全是般若智,空有不二。你要理解空有不二才能夠進入。所以無生法忍,知道諸法無生,無生也無滅。無生無滅,無形無相。凡是一切的形相,當體本來是空的。我們略說一下「無生法忍」,他與諸佛一樣能夠得到自在,真正得到自在,他已經到了堪忍一切智位。這裡句句都是說地藏菩薩,他已經跟佛平等,已經成佛。他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師子奮迅幢三昧門,也就是大悲法門。如幻的大悲法門,就叫師子奮迅三昧。 「善能登上一切智山」,這是形容詞,譬喻已能摧伏外道邪論。凡是心游道外,心外取法,從究竟了義來看就是邪論,心外無法,一切法外也無心。 「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故」,因為要成熟一切有情故,所以隨順示現善巧,隨便在哪一個佛國土,他都止住,那裡就是他的佛國土。所以,他前面問,所居何佛國呀?沒有。地藏菩薩是誰呀?他的佛國土如何?《地藏經》沒有說的,《十輪經》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凡是所有的佛國土,他都在那兒止住,如是大士,隨所止住的諸佛國土,隨所安住的諸三摩地,發起無量的殊勝功德,成熟所化的無量有情。 「如是大士,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能發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見諸三摩地所行境界。」 不論住哪一個佛國土,「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要入什麼定來度化一切眾生呢?以下共有二十三定。 如果地藏菩薩住這個國土,他就在這個國土入了「發智定」。住這個定力,由這個定力,就令這個國土裡所有的有情,同入這個發智的三摩地。以下是另一個定,另一個佛國土。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無邊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隨其所應,能以無量上妙供具恭敬供養諸佛世尊。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清淨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見諸欲境界無量過患,心得清淨。」 他入了這種「具足清淨智定」,就顯現了欲的過患。欲包括很多,例如貪慾。但是,他是清淨智定,因為清淨智定力量的關係,能令有情眾生認識到欲境上面的過患,能不貪著一切欲,不著慾念,心得清淨,就令一切有情得清淨。這是一種。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慚愧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增上慚愧,離諸惡法,心無忘失。」 要生起慚愧,要有智能。我們拜懺,天天講無慚無愧,卻作很多錯事,一點慚愧也沒有,還認為是正確的,那是欺騙,這是很顯現的。有的執著欲境,入了這種定力,慾望就輕了,乃至於斷了。所以他入了這個定,使這個佛國土與他有緣的眾生,心得清淨,能夠具足。 他入了這種「具足慚愧智定」的時候,這個佛國土的眾生都生起慚愧心。「慚」就是懺悔過去,「愧」是愧對未來,未來絕不再做。慚愧的涵義有兩種:要生起慚愧心,懺著你剛做的事太不對;愧悔,我今後絕不能再做了。地藏菩薩在那個佛國土,用的是慚愧智定,由於這個定力的關係,能令這個佛國土的有情,都具足無上的慚愧,增長慚愧。諸佛菩薩,那些大菩薩自己也經常的慚愧,經常感覺著我跟佛還不能一樣,還不能夠馬上成佛。他也是有慚愧心,慚愧是有深有淺的。他不是請問地藏菩薩有什麼智力?為什麼過去我們沒有聽到?佛跟他說:「你跟他無緣。」地藏菩薩是隨在哪個國土,入什麼定,度什麼眾生。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諸乘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善巧天眼智通,宿住智通,死生智通,了達此世他世因果。」 「諸乘明定」,或者聲聞乘、緣覺乘,或者菩薩乘,地藏菩薩依據這個諸乘明定,令一切有情能夠善巧,得到天眼通、他心通,了生死,死生智通達了。生滅義是無常,本來就沒有,依著在定力觀無常,這都是證得的般若空。總的來說,他能知道世出世間的因果。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憂神通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離一切愁憂昏昧。」 地藏菩薩在他所住的國土當中,入了「叫無憂神通明定」。由這個定力,能令這個佛國土的有情沒有憂愁,無憂無盧,明明靜靜,不昏不暗。昏昧就是黑暗,在黑暗當中還有什麼通?因為不昏暗,所以他可以離一切憂愁,知道憂愁若惱是假的,這是妄念粉飛。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勝通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神通善巧。」 神通就是心。神者就是天心,也就是我們自然的心,通者就是我們所有的智能。慧,通明慧性,你以不可思議明淨的心,產生了一種方便善巧智能,這叫神通。神通就是方便善巧,他一入這個定,這個國土的眾生,就具足了神通的善巧。 現在地藏菩薩住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每天早晨入「具足勝通明定」,我們有沒有得到神通善巧?既然是菩薩在哪一個國土中,一入什麼定,那個國土眾生就能得到什麼,地藏菩薩在我們這個國土住著,為什麼我們還沒有得到呢?參一下吧!我們跟地藏菩薩有沒有緣?沒緣吧!現在我們念《地藏經》,天天念地藏聖號很有緣,地藏菩薩入這麼多定,為什麼我一個也碰不到?參一下!你自己思惟、觀想一下,為什麼?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普照諸世間定。由此定力,令十方界離諸昏暗,令彼佛土一切有情,普見十方諸佛國土。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諸佛燈炬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舍邪歸正,歸依三寶。」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金剛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所有一切小輪圍山,大輪圍山,蘇迷盧山及諸餘山,溪澗溝壑,瓦礫毒刺,諸穢草木,皆悉不現,令彼佛土,所有一切眾邪蟲(蠱)毒,諸惡蟲獸,災橫疫癘,昏暗塵垢,不淨臭穢,悉皆銷滅,令彼佛土地平如掌,種種嘉祥自然湧現,清淨殊勝,眾相莊嚴。」 這個定的名字是「金剛光定」,一入定的時候,這個國土有大輪圍山,小輪圍山,蘇迷盧山,也就是妙高峰。這些山裡頭有水澗,有溝渠,有高低,還有瓦礫,毒刺,不乾淨的草木,有毒的花草樹木,都不出現了。這個世界上的眾生,就不會中到邪毒、蟲毒,乃至於惡蟲惡獸的侵害。(這裡補充一下,「蟲」,是一個錯字,它應當是「蠱」,蠱毒的蠱。)乃至於昏暗塵垢,不淨的臭穢都消失了,是因為這個金剛光定的關係,使這個國土的土地像手掌一樣的平穩,種種嘉祥的現象自然湧現,清淨殊勝,眾相莊嚴。地藏菩薩在這個國土入金剛光定的時候,使這個國土產生這些變化。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智力難摧伏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魔王及諸眷屬,皆悉驚怖,歸依三寶。」 地藏菩薩要用這個智力難摧伏定,一入這個定力,這個國土的魔王跟他的眷屬,生起恐怖,都歸依三寶。魔王都生起恐怖,就不會惱害人。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電光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遠離後世恐怖,得法安慰。」 因為得到「電光明定」的安慰,脫離三塗,永遠不受恐怖。這個電光明定是不可思議的法,可以得到法智的安慰。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上妙味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隨念皆得飲食充足。」 「上妙味定」,也就是吃好吃的。使這個國土眾生能得殊勝妙味,所有飲食都是充足,都是美妙的。生到六欲天,他的飲食都不需要廚師,隨念而至,只要那麼一想,飲食就現前。生天就會有這個能力,何況菩薩入定的加持。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勝精氣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無不皆得增上力勢,離諸病苦。」 什麼病苦都沒有了,這是由於地藏菩薩「勝精氣定」的關係。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上妙諸資具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隨樂皆得床座敷具,衣服寶飾,諸資身具無所乏少,殊妙端嚴,甚可愛樂。」 「上妙諸資具定」,由於這個定力,令這個佛國土的一切諸有情,所有的床座、服具、衣食、桌椅板凳,都是上妙不可思議的。乃至於衣服寶飾,所有資生的器具,從來不缺少,而且都是上妙的。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諍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身心勇健,遠離一切怨憎繫縛,和順歡娛,愛樂具足,施戒安忍,勇猛精進,心無散亂,成就智能。」 「入無諍智定」,諍是鬥爭,因為有智能,入這個定的時候,由於這個定力,這個國土的眾生,身心勇健,遠離一切怨憎的繫縛。「和順歡娛,愛樂具足」,那麼就具足了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都具足了,因為心無散亂就是具足般若智,成就智能。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能引勝踴躍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受無量勝妙歡喜。」 令諸有情都能夠享受無量的勝妙歡喜,這是「勝踴躍定」。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世路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得無礙智,能修種種清淨事業。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善住勝金剛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諸根具足無缺,常樂遠離,其心寂靜。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增上觀勝幢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深呵厭自惡業過,咸善護持十善業道,生天要路。」 地藏菩薩入這個定的時候,所教化的國土眾生,能夠不造惡業,增長善業,做的是善道,生天的道路。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慈悲聲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發起慈心悲心,無怨害心,普平等心,更相利益安樂之心。」 地藏菩薩入的這個「慈悲聲定」,使這個國土的一切有情,都發起慈心、悲心,從來沒有怨害、沒有傷害別人的心,心是普遍平等的。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引集諸福德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離諸斗諍,疾疫饑饉,非時風雨,苦澀辛酸,諸惡色觸,悉皆消滅。如是大士,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海電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大地眾寶合成,一切過患皆悉遠離,種種寶樹、衣樹、器樹、諸瓔珞樹、花樹、果樹、諸音樂樹,無量樂具,週徧莊嚴。以要言之,此善男子,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諸定。」 這裡舉出二十三種定,早晨的時候,地藏菩薩要入像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定,不只是這二十三種定,而是像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定,無量數的定。 「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此善男子,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 這位大士,這位善男子,他已經無量劫在這個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利益眾生。那個時候雖然沒有佛出世,他也去利益眾生,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 「復於當來過於是數,或有世界,刀兵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刀兵劫,令諸有情互相慈愍。或有世界,疫病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疫病劫,令諸有情皆得安樂。或有世界,饑饉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饑饉劫,令諸有情皆得飽滿。」 「復於當來」,是未來。「過於是數」,比以前的數字還多。或者有的世界,「刀兵劫起,害諸有情」,我們這個世界從來沒有一天不打仗的,沒有聽不到炮火的。現在就是刀兵劫起,這是傷害有情。地藏菩薩見到這個事情,於晨朝的時候,以他所有的定力把刀兵劫除了,「令諸有情,互相慈愍」。 或者有世界疾疫劫起了,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他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去這些疫病劫,令諸有情,皆得安樂。或有世界,起了饑饉劫,沒有飯吃,大家捱餓,害諸有情,這位善男子,就是地藏菩薩,看到這種事也於晨朝以他的定力,消除這個饑饉劫,令一切有情皆得飽滿。 「此善男子,以諸定力,作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利益安樂諸有情事。」 地藏菩薩以他的定力作了這麼多不可思議利益眾生的事情。 「此善男子,具足成就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常勤精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曾於過去無量無數殑伽沙等佛世尊所,為欲成熟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發起大悲,堅固難壞。」 他的大悲心是非常堅固的,無人可以破壞的。 「勇猛精進,無盡誓願,由此大悲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增上勢力,於一一日夜,或一食頃,能度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數諸有情類,皆令解脫種種憂苦,及令一切如法所求,意願滿足。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種種希求,憂苦逼切,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離諸憂苦,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最起碼你可以生天,不墮三塗,乃至於得到不生不滅,究竟成佛。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飢渴所逼,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飲食充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這些都是同義語。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乏少種種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無不備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愛樂別離怨憎合會,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愛樂合會,怨憎別離,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這是苦難。愛的不能相聚,怨的非要相會不可,這叫怨憎會苦、愛別離苦。要是至心稱念,念誦地藏菩薩的人,這些愛別離苦、怨憎會苦,隨其所應,都消失了,安置於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身心憂苦,眾病所惱,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身心安隱,眾病除愈,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上面的經文是讚歎地藏菩薩的。大家可能會懷疑,根據這段經文,只要一稱念地藏菩薩聖號,我們所缺乏的都可以得到,求什麼得什麼,甚至於成佛。根據經文上講的,只要至心的念地藏菩薩名號,地藏菩薩入定的時候,就會加持你。他每句話都有一個「至心」,不要丟了「至心」這兩個字,要是丟了「至心」,這段經文就有問題,他說,必須是「有能至心稱名者」,每句都有一個能「至心稱名者」;大家拜懺,每句的前兩個字也是「一心」。 因此,我們不要產生「信心」的問題!什麼是「信心」的問題呢?佛對好疑問菩薩說,地藏菩薩有這麼多的功力,為什麼我做的效果卻不一樣呢?是佛妄語嗎?但是他上面說過,你沒有如是做,那個效果也就沒有效。你念一萬聲裡頭能不能有一聲至心的?有一句,就可以。所以有時候很相應,也就是你這個時候的心很清淨。有什麼辦法可以達到呢?大家一定要修「觀想」,觀想地藏菩薩,至於觀想的方法,我們後面會講。 講到修定、修靜的時候,你要觀想的時候怎麼運用?你漸漸的能夠相應,確實相應,佛所說的話沒有一句假話,也沒有一句騙我們的。要是沒有作用,騙我們做什麼呢?佛菩薩不是。但是我們照著佛經上所說的方法去做,為什麼都得不到效果呢?因為你根本沒有學好!你自認為是佛弟子,也在做;但是你根本沒有學,你所做的跟所教導的不相合。 譬如說,在《地藏經》第十二品上,釋迦牟尼佛對觀世音菩薩說,如果記憶力差,不能讀誦佛經,這是宿障,沒有消失;就在地藏菩薩前面供養一杯水,今天早晨供了,明天早晨把這杯水倒出來喝了,完了,把這個杯子洗乾淨了再供,把這供過的水喝了。之後,要愼重至心。所以說要我們三七日內勿殺害,戒酒肉邪婬及妄語,這些事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三寶弟子都做得到的。可是至心思念大士名,做不到!因此就相應不了。所謂至心思念大士名,我們作進一步的解釋,這跟我剛才念的都有關係。你怎麼樣才能達到至心思念大士名?這裡面有功夫,也許有一點兒秘密。說清楚了就不秘密,但是你做不到的時候還是秘密;這要靠觀想力,至心不是口念,也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心裡想的。我們中國有一句老話:「心誠則靈」。你的心至誠了,金石為開,學佛的人心裡頭本來就比別人少些浮動,容易清淨下來。 我們按照佛經的教導去做,或者未達到目的,還沒有得到相應,一定要找原因。為什麼?檢查自己的思想,自己糾正,一次糾正不成,兩次不成,十次,為什麼修行需要幾十年的功夫呢?一碰著,一下子開悟,一開悟了才知道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等你知道原來是這麼回事,這回事也沒有了。這個道理,看起來是很簡單,做起來很難,說起來很容易,只要用平常心對待就可以,但這個平常心你是掌握不了。 有很多人問我,喝了地藏水,可是效果不好。我說:「有人效果好,你去問一問他是怎麼做的。」但是效果好了,就不能再犯,你要是再犯了,又沒有,時明時暗。眾生心,時明時暗,我們決定不了,所以智能的明與暗,兩者一直在鬥,有時候明,有時候又暗,暗了又恢復原狀了。說是業障發現了,有時候他又明瞭,業障又消失了。但是不管怎麼樣,念誦地藏菩薩,絕不會墮入三塗。不過,輪轉要經過多一點,不論《地藏經》、《占察經》,《十輪經》也好,只要稱誦地藏菩薩名號,現在結了緣,都能得到這些功德的。 因為地藏菩薩在《地藏經》上他親自向釋迦牟尼佛保證過的。他說:「凡是在末世,只要對佛法有一絲一毫一微塵的善根,一定度脫他。」那麼假地藏菩薩的神力是沒有問題的,不過你不能因為這句話,就等著地藏菩薩來度,自己還是要努力,否則時間就長了。我們現在只是念一遍經文,像這些經文的道理講起來是很深的,你先念念讀讀就行了。真正的要學習《十輪經》是在後面,等講到第二卷,以佛的十輪,來對比我們的十輪,最後在這兩卷經文中,好好用點功夫,這是我們修行的地方。 前面就是「序分」,先讚歎地藏菩薩的功德,你心裡就會嚮往,地藏菩薩真是不可思議,心裡很至誠的生起了殊勝感,再去學習就容易進入。 佛一再讚歎地藏菩薩的功德,但是在很多大法會之中,很少有地藏菩薩到場的,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經常在佛的左右;地藏菩薩很少來,除非因為他的關係要發起什麼法會,他才來的。好多的法會都沒有地藏菩薩,為什麼?他要遍於好多佛國土。他叫什麼名字呢?不一定叫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有無量億的名字,他的定也是無量億的定,名字也是無量定。另外,哪一尊菩薩是地藏菩薩呢?我們到五台山,朝文殊菩薩,哪一位是文殊菩薩呢?你見的人太多了,其實我們天天跟地藏菩薩見面,或者是地藏菩薩天天在我們身邊,只是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所以你念就好了。當你念《地藏經》的時候,當你思念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已經在你心中。 在這一段經文提到好疑問菩薩,他因為不理解,也沒有聽說過,但是他在這個法會當中見到了,也聽到了。先是佛讚歎地藏菩薩的功德,爾後地藏菩薩又以妙伽陀頌讚嘆佛的功德,這個好疑問菩薩感覺到地藏菩薩是不可思議的,他就問地藏菩薩是什麼時候種的善根?他現在住在哪個佛國土?這個佛國土離我們這娑婆世界是遠是近?過去生中他所種的善根,以及所修習的功德是什麼?好疑問菩薩向佛請問,佛最初沒有答應,因為說出來恐怕眾生懷疑不信,佛就止住。經過好疑問菩薩一再請示,佛就給他說了。 這是在《十輪經》上,釋迦牟尼佛讚歎地藏菩薩,另外我們看到《地藏經》或是看《占察善惡業報經》上說,地藏菩薩修行的時間,是很長遠的;同時佛也沒有廣說,為這個好疑問菩薩所介紹的,只是略說少分。 在這少分的當中,先說一部份地藏菩薩所入的定,定者是觀察義,因為定才能生慧。當我們有什麼事情,會說等我靜下來想一想,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地藏王菩薩是徧一切處,一切處都是他的住處,隨所在所止住的諸佛國土。好疑問菩薩不是問地藏菩薩住在哪個佛國土,離這裡遠近嗎?佛答覆他:「隨所止的佛國土,都是地藏菩薩行菩薩道的處所,也不只是娑婆世界,也不只是極樂世界,不只是東方琉璃光如來世界,只要有三塗的地方就有他。」所以在許多大乘經教當中,地藏菩薩很少在場。這是一個問題。是不是他真的沒有在場?不會的。只是他的名字不叫地藏菩薩,隨所現的國土,隨所現的身,他又有別的名字了。 從這一段經文,說他所入的定一共有二十三種定,其實是略舉少分。在《地藏經》上,或是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上,他入的定就多了,一早就入千百萬億的定,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先用定觀察一下,之後用智能去救度眾生。 地藏菩薩就在這世界上,跟我們娑婆世界特別有緣,依照經文的意思,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就應當得度,可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還是這麼苦?這還得有緣。我們天天念地藏菩薩聖號,我引述經上的兩句話,地藏菩薩自己說的,有很多眾生沒有聽見我的名字,「不為名聞,云何懸念?」連我的名字都沒有聽到,怎麼念我的名字?對於這點我們有些懷疑。我們天天在念,怎麼說還有沒聽見地藏菩薩的名號? 《占察善惡業報經》上是這樣講的:「要有至心!」用占察輪的時候,一定要至心。沒有至心,就沒有聽到地藏菩薩的名字,也就是跟地藏菩薩不相應。堅淨信菩薩問地藏菩薩:「你說一切眾生要學習懺悔法,要我們拜地藏懺,要得至心,若不能至心,什麼現象也得不到,甚至於‘不為名聞,云何懸念’,根本沒有聽見我的名字,又怎麼念呢?」也就是說沒有念。明明在念,我明明聽見了,為何沒有念?你不至心。 《占察善惡業報經》說:「若彼眾生雖學懺悔,不能至心,不獲善相者,設作受想,不為得戒。」什麼也得不到,我們學法的時候,往往沒有依法去做,受了三歸依,你不行三歸依,還算佛弟子嗎?受了五戒,不持五戒,算得戒嗎?涵義就是這樣子。 堅淨信菩薩就問地藏菩薩說:「你所說的至心,什麼樣才算至心?何等為至心?」這是堅淨信菩薩問他。地藏菩薩就答:「善男子,我所說至心者,略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此第二至心,復有下中上三種差別。」大家從我念的這一段經文就可以知道至心的重要。《十輪經》後面的經文也會講解。前面是總說他的功德而已,並沒有說他所做的事實。 但是學經的時候,要先把這部經的涵義、互相矛盾之處找出來;解決你認為有矛盾的地方,先把懷疑解決了,以後才能夠至心、深入,才能夠得救,才能跟菩薩的願力相應,跟你所求的相應。如果不依法,不依法就是學法而不依法,這是我們的通病。學經,不依照經,這又怎麼解釋呢?很多學佛者,佛教他怎麼做,他不那麼做,之後,他還要抱怨,說佛法不靈。不是不靈,而是你沒有做,或者做的不如法,一定要依法。有些事情在理上是可以通的,在事上是絕對不行。因此懂這個道理之後,才明白為什麼一天拜懺、念地藏菩薩,好像還不滿足我們的要求。 還有在菩薩的加持當中,有一種很明顯的現象,或者在夢中,或者看見地藏菩薩加持,你的災難立即消失,立即可以明白,心開意解,惑業消失,這叫明加,是很明顯的。還有一種冥加,就是暗暗的加持你,一步一步的引導你。如果明意加持你,菩薩有智能,我們沒有智能,就容易驕傲,或者夢見相好光明,你就到處宣揚加持,邀名邀利,「昨天晚上地藏菩薩對我放光,我好快樂!」別人一聽,你有成就了,趕快遞紅包,供養你,完蛋了!你就墮落了。所以,在求的時候一定要懂得這種勝解,不論學哪部經一定要依法學,你不能超越。 不是說頓悟嗎?頓悟離不開事修!你別看人家開悟,一聽聞就理解了;之後就得了殊勝理解,得清淨輪相,他不是現生,而是多劫而來的。我們看工人拿起工具非常熟練,一會兒就做好了,你搞得滿腦頭是汗,還摸不清處怎麼下手。而且做出來的成品還是次品,這道理是一樣的,先懂得這個道理,你再來聽這部經文的話,菩薩定力的加持,乃至於菩薩所在的國土,隨便在哪個地方好多眾生都能夠得到利益,你自己就可以感覺到。 我沒有看見,為什麼我的感受是這樣子呢?為什麼經上說的是這樣子呢?這兩者好像不相應,應當懂得這種道理,你連最起碼發願的至心都沒有,只有欣樂的至心,聽到地藏菩薩很感動,這只是希求心,還沒有達到至心。至心有一定的樣子,發了至心,像勇猛精進心,還分為三心,到了深心,「地藏菩薩就是我自己!我就是地藏菩薩!」這樣去觀想就相應了,你所證到的境界自然就不同。像聽聞到地藏菩薩,就能夠舍棄一切,什麼都交給地藏菩薩的程度,我們還做不到。 還有根據《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面所要求的,使用輪相的時候,應當怎麼樣拜,怎麼樣依法,求什麼得什麼,那得要有功力,勇猛至心,要二十四小時,不分晝夜懺拜,稱誦名號,誦《地藏經》。叩頭禮拜,並不是依照懺本,拜一次就算了,要連續的,是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對我們凡夫,對我們現在的體力,跟我們的身心,依照菩薩的規定,我們做不到:那就要有加持,你只要真正去做,就有加持。 以前有一位祖師,他就是以他的生命來修持的。因為他愛打瞌睡,昏沉特別重,就把自己擱到必死之地。人人都畏死,他就到懸崖上面打坐,看自己還睡覺嗎?一睡覺,就落下去,落下就死了。這樣子能制止煩惱?不成的。他坐一坐,支持不了就摔下去,韋馱菩薩就把他馱上來,他就問:「何人護法?什麼人把我救上來?」護法韋馱告訴他:「我是韋馱菩薩來護你!」他一聽就生憍慢心。他說:「南瞻部洲內像我這樣修的人恐怕不多!」韋馱菩薩說:「像你這樣的人,我看見太多太多了,像牛毛那麼多,像你這樣的驕傲心,我十劫後再護你的法!我十劫不護你。」韋馱菩薩就隱了。 他一想:「最初也沒有求你護法,你護也好,不護也好,我還是照樣修。」他又坐,坐久了支持不了,肉體是有限的,他又墜下去了,韋馱菩薩又把他救起來。「你不是不護法我?怎麼又護?」韋馱菩薩說:「你一念超過十劫,我說十劫不護法你,但這一念精進心超過十劫。」 當我們在危難當中或者困難當中有沒有生起這一念超過十劫的心?有沒有?經常說放下身心,我們有沒有放下,自己很清楚。 根據《十輪經》的這段經文,佛是答覆好疑問菩薩說的,不是地藏菩薩讚歎自己的功德,這是佛說的。佛說的這位善男子,就在他所應住的國土當中,由於他的定力、願力、慈悲心、道力,只要他在那兒,那個地方就吉祥,不過也要這個地方的眾生跟他至心相應,不相應還是得不到。 但是,有的地方又說,像在《地藏經》第十二品,佛對觀世音菩薩說:「這位地藏菩薩對此土眾生特別有緣,只要眾生有求,眾生有念,都可以得到加持,要求不是這麼嚴。」而且《地藏經》第十三品中,佛最後囑託:「末法的眾生,以你的神力、願力,一定要救護。」地藏菩薩就發願說:「在末法的時候,只要對佛法有一點兒的少善根,一微塵一滴水,對佛法有善根者,我一定救度他,讓他得解脫。」 這跟我們前面提到的至心相應,兩者結合起來看,學法不能在文字語言上起執著,否則就會產生退心,你的心就不會至誠。地藏菩薩說:「對佛法有一點微塵、一滴水的功德,我都會救度。」現在我對佛法有很多功德,我不只一滴水,地藏菩薩怎麼不救護我?這樣你就會生起抱怨想!佛法要面面觀,時時修,要這樣的來觀。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互相乖違,興諸斗諍,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舍毒害心,共相和穆,歡喜忍受,展轉悔愧,慈心相向,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這段經文的意思很容易懂,不需要怎麼解釋。這一類現象,大家很清楚,現在我們都具足,我們怎麼樣超脫?讓地藏菩薩把我們安置到生天涅槃之道?要至心。我剛才念的《占察善惡業報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忘了?要學習,這叫學習發願至心;不學習,至心是達不到的。我們大多是散亂心、昏沉心,這跟信心很有關係。我們要培養信心,對法深信不移,是很難的。盡管這麼講,恐怕道友還是有「真的嗎?」這個問號,「我怎麼沒有得到?」好多人都有這個問號,就是沒有問自己的至心達到什麼程度?因為沒有至心,跟地藏菩薩不相應,這種的情況就達不到,這是指說生天涅槃之道;至於消災免難,多少還是有的。 以我個人的經驗,自從到了美國以後,我和宏覺法師兩人都有體會;凡是到佛堂來隨喜禮拜的,都會得到一定的利益,不過不是究竟的徹底利益。因為他的心沒有徹底,所以也得不到徹底的利益。有時候,他求某一件事情,或者求他的兒子災難免除,兒子的災難一旦免除了,他就不再信了,不再做了,這樣子生天涅槃之道是達不到的。而且,兩者互相比較,世間的情份特別重,出離心的成份特別輕,重的愈來愈重,輕的愈來愈輕。 我看到好多道友是這樣子的,一年當中每個人的變化都很大,我們所能做得到的,就是規勸他,啟發他,我們在一起的時候,跟著我們拜懺,一達到目的了,就不拜了,而我們也離開了。「啊!我在家裡拜呀!」我說:「你別騙我了,你在家裡拜誰呀!」「啊!我還是念呀!」念什麼就不知道了。我們不要欺騙自己,你想欺騙鬼神也欺騙不到。你會欺騙菩薩嗎?菩薩本來就在你心中,你的心若靈了,事業都靈了,那是你自己的心。到了後面,我們會講到地藏菩薩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前面講過,地者就是我們的心地,藏者就是密藏。我們的心地就含藏這些事情,反正這兩方面都是空的。但是空是不空的,它可以做成無漏性功德,也可以變成一切憂悲煩惱,就看你怎麼理解。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閉在牢獄,杻械枷鎖,檢系其身,具受眾苦,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解脫牢獄杻械枷鎖,自在歡樂,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解脫牢獄之災,免受枷鎖的苦難,一解脫就自在歡樂。但是其中也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我們的時間觀念跟佛的時間觀念不一樣。諸佛看你也是一剎那,考驗考驗你,但是你感覺已經好幾十年了,對於這點我個人深有體會,大家可能就沒有這種體會了。因為你沒有住過監獄,也沒有住過那麼長的時間。但是憂悲苦惱,誰都有吧!我看每個人都有,就算你擁有多大的財富,就算是帝王將相,達不到目的,你還是苦惱。已經得到的權力,害怕失掉;已經得到的財富,害怕丟掉,這樣就憂愁了,想盡辦法保護。你擁有很大的財富,念地藏菩薩,求不要失掉財富,這樣保得住、保不住?地藏菩薩的安排不像你心裡的安排,也許財富反而會散得快一點,為什麼呢?地藏菩薩要給你培福,不讓你保護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是毒蛇。你以為地藏菩薩不靈,其實地藏菩薩是真靈,他把你的財富散了,災難免了。 當抱怨的時候,往往是我們得到利益的時候。「自在歡樂,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但是,地藏菩薩救度眾生的時候,他最終的目的,是要你得到不生不滅的涅槃之道。生天也是過程,你不是想得到快樂嗎?生到天上,那種快樂比人間快樂多得多,那是無憂無愁的,永遠不會再發愁。要是你又能夠修行成佛,那就更好。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應被囚執,鞭撻拷楚,臨當被害,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免離囚執鞭撻加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身心疲倦,氣力羸惙,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身心暢適,氣力強盛,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佛對好疑問菩薩說:「你問我地藏菩薩的功德?我就跟你這麼一樣一樣的說。」這還是少分,因為眾生的苦惱太多太多了。在每個人的身上都不同,煩惱也太多。所以雖然說這麼幾篇,還只是略舉的。 「隨所在處」,凡是說隨所在處,是指地藏菩薩所說的。地藏菩薩在哪兒,哪個地方的有情,就可以免受苦難。他有什麼苦難呢?身心疲倦,內心疲倦,身體疲倦,過份的勞累。他打幾個工,還要念書。我在美國是看到過的,有人打兩份工,還要去念書。晚上上課,白天去打工。有些人很幸福,家庭生活富足,可以供他念書。有些人很苦,連自己到美國的費用也是自己掙的錢,打工養活自己,甚至幾個人住一間房子。我們在紐約聽說有幾個人租一張床鋪,三個人,你八個小時,我八個小時,他八個小時。這八個小時我去上班,你睡覺。下八個小時,輪到他上班去了,就這樣三人住一張床鋪。這是事實,不是說笑話。有的人房子是很大很空,為什麼呢?那是他的福報,那是他的業障!要是說很不平等,其實非常平等,我們聽到這種事情,覺得很平等呀!業呀!自己作業自己受,脫是脫不了的,他如果至誠懇切念地藏菩薩,也許就會改變了。 人在苦難當中,至心容易生起;一旦得到了,至心就跑了,又變了。求身體好一點,身體真的好一點了,就忘了菩薩,又去放逸了,這種事每個人身上都存在。我也存在!當我在監獄裡頭,想佛想三寶,一出了監獄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並不是念念都在想!監獄的苦,很逼迫,也沒有別的事,腦子就集中這樣想,一出來事情就多了,快樂的事很多,就把佛的事給忘了,就不會那麼樣至心去念,這是必然的。除非修定成功,得到不退位!否則,一切眾生都一樣。 或者沒有氣力了,求菩薩增加一點氣力。我很感激菩薩,從監獄到現在,我這一生沒有害過什麼病。今年八十一歲,快八十二歲了,感覺還是很有氣力。你們聽我說話,還有氣力!菩薩要怎麼加持你?不害病就夠了。所以為什麼每一位道友都應當報佛恩、報菩薩恩,因為他的加持很多,自己在福中還不知福。今天我看見電視上說龍卷風侵襲美國四個州,總共損失了二十八億元美金。二十八億元美金不是小數。龍卷風那麼一過,就沒有地方住了;昨天還很幸福,風一過今天就不幸福了。想等救濟,去等吧!你受了苦難等救濟,那是很困難的。世界上的這些現象,大家雖然都看到了,但是都有一種僥倖心理,「還沒有輪到我!」每人都有這個想法。沒有輪到我,可能不會遇到。 三寶弟子,要隨時把一切的功德推給三寶,這是三寶加持我們,還有這個氣力。要至心稱念地藏菩薩名號,身心暢適,氣力就強盛。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諸根不具,隨有損壞,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諸根具足,無有損壞,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這句話我有一種想法:是不是六根殘缺不全的人,馬上就生長出來,或者腿斷了又生出一條腿來?不是這個意思!地藏菩薩加持你,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加持你,讓你死了,又再另外投生。另外有一種,他確實是六根不全的人,盲的眼睛忽然看見了,聾子、耳朵突然聽得見了。這種事有例子可以證明。去年的時候,我們到這兒來,有一個小女孩,她的耳朵安上助聽器,說話「呀呀呀」地說不出來;距離現在不到一年,她也能說話,書還念得很好。她才念地藏菩薩念一點點,但是念的很誠懇,心裡純淨不雜。十幾歲的小孩子,高雄人,這裡有人可以證明,這是事實,那是地藏菩薩免除她的六根不全,要安置到生天涅槃之道,還要繼續修行。所以諸根不具的人,要這樣祈求。 但是,每一段的苦難最後都有個條件,要至心稱名,念誦歸敬,還得供養。大家一聽到供養,就以為要出錢,不一定的,最好的供養是法供養。就是用念聖號供養,而你都供養地藏菩薩或者念念《占察經》、念念《地藏經》,用法來供養也可以。還有用你的意供養,如果你沒有很多錢,就算你有錢,你又不方便上街,要是到了花市,到了水果店,把它搬來就是了。有人問我說:「師父,那樣不犯盜戒嗎?」我說:「你又沒有拿他的東西,你犯什麼盜戒?」盜戒是指你對他的屋子舉離本處,才犯盜戒。這是你心裡變化的,犯什麼盜戒?你造出來的水果,比他那個水果還好,這是從意念產生的。意念生,這是法供養,一種意念供養。這就是普賢十大願王廣修供養的法供養。 所以,供養,可以用法供養,但是提醒大家,貪心不要太重,什麼也舍不得,心想:「我就念點經,法供養就成了!」一文錢不出,一點力也不出,這也不對。因為法需要結合事,你是在不得已沒有辦法的情況當中,你就法供養。但是你能力做得到的,得依事表法,理事才能無礙。我若不這麼說,有人會罵我的,因為叫大家都不要出錢供養三寶,只用意念供養,廟裡的和尚吃什麼?所以兩個結合起來,不可偏廢。聞法千萬不要起法執,若是這樣說,你就這麼執著;那樣說,你又那麼執著,就麻煩了,你就不必學了,也學不進去。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顚狂心亂,鬼魅所著,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心無狂亂,離諸擾惱,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這是狂亂、精神病患者,這種病很不好治。發顚狂的人,很不好治;還有被鬼魅所著,這是真有其事。的確有鬼宅,我們遇到了,就念經吧!念經加持。有的道友說,他一開始念《地藏經》,他的婆婆就找來了,外婆也來了,六親眷屬把他嚇得不得了,他都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那是找你超度,他們找了很久,都找不到一個跟他有緣的人來幫忙超度。所以一念《地藏經》,他們就來了,但是你別怕;有人是夢中見到的,有人是醒著見到的。 我在紐約有一個弟子,就發生這種現象,後來就不念《地藏經》了。之前他念《地藏經》,大白天開車從他家到公司,他看見一個腦殼四方的,又高又大的人,向他的汽車走來,他嚇暈了,從此就不念《地藏經》了。後來在家裡也經常遇到這種事,看見鬼魅。遇到這種事一定要堅定。他也不相信我的話了,我說:「你要堅定,繼續給他得到好處。」他說:「不念了。」不念了,也就沒有了。但是,我們這麼多道友都是念《地藏經》的,也沒有誰不念吧!一天念一部的人還是很多。 假使說有發生這類的現象,至心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你的心就恢復了,不再狂亂。這些擾害惱亂你的鬼魅也就隨著消失了。不僅如此,地藏菩薩還教導你,怎麼樣學習,使用什麼法門。誦經也好,修《占察經》也好,修《十輪經》也好,或者修觀想也好,然後安置你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貪慾瞋恚,愚癡忿恨,慳嫉憍慢,惡見睡眠,放逸疑等,皆悉熾盛,惱亂身心,常不安樂,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貪慾等身心安樂,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放逸跟疑是兩回事。疑是懷疑,放逸是散亂,很不精進的意思。精進對放逸,有這樣一個涵義。若諸有情,貪慾心很重;脾氣很大,瞋恚心很重。還有愚癡邪見!看事物、看問題跟人家總是不一樣。忿、恨跟瞋是屬於同一類的,但是這個的情況有所不同。像忿,有些人還認為是好的,不平則鳴,看見一個人欺負另一個人,他生起忿恨心,氣得不得了。一般人會認為這個人有俠義作風,正義感很重。佛教不是這樣講,因為你不明事理,不明因果,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前生是怎麼回事,未來、過去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會有這種事情發生,你反而在這裡不平則鳴。 我認為這是一種忿。忿就是不平,或者別人對待你,你產生不平,或者別人的事情,你生起忿恨,這表示你沒有辦法,只能恨他而已。你想要報復,敵不過人家,你恨在心裡;現在沒有辦法,等我有機會再對付你,這是屬於恨。 慳是慳貪,自己有,不肯舍。嫉妒,嫉妒人家,看人家舍了,他又放不下。或者看人做了好事,他沒有做;但他嫉妒人家,嫉功妒賢。驕,就是感覺到自己比別人強。驕傲,若加個女字旁就是嬌氣,驕往往跟慢相關連的。慢有好多種,有一種是自己本來不如人家,卻感覺比別人強,這叫過慢。有些人,看見別人很好,就說有什麼了不得,我也能做得到,這也是慢的一種。其實他做不到,根本就沒有本事,還覺得比別人強,這是屬於憍慢的性質。 惡見,就屬於愚癡的一種。他看問題跟人家不同,吃葷的人可不要多心。殺魚殺蝦殺什麼,認為這是該吃的,這是惡見。把人家傷害了,還認為是應當的。我聽一個老太太說:「豬、羊就是給人家吃的,豬羊一道菜。」我看你才是給老虎吃的!如果是給長蟲吃的,毒蛇猛獸要吃你,你會給它吃嗎?各人有各人的環境。只不過,它的力量不敵你,被你殺了。你不養羊,它在山裡頭都照樣生活,它吃草,就算你不餵它,它也照樣能生活。你把牠捉住,殺了。家裡養的還說得過去,山裡的羊,它妨礙你什麼?你認為是應該的,這都叫惡見。 還有一種惡見,總想害人,那就是惡見。我在監獄裡住的時候,有些犯人已經入監了,還一天的想害人。有些犯人給那些更惡的人打報告,他是三天不害人走路沒精神。 惡見的例子特別多,每個人都有。不要認為我們很清淨,以這種見解看問題的,我們都有,不過學佛之後都在修正中。 睡眠,任何人都免不了的。有的人必須睡十幾個小時,有的人幾個小時就夠了。佛教導我們減少睡眠,睡眠愈睡愈昏沉。 有一種情形,這是笑話,他是不看經,不睡覺,經本一打開,他的瞌睡就來了。還有,不打坐,不睡覺,一打坐腦殼就低下來。為什麼?我們經常說業障,這就叫障。睡眠是蓋,把你的智能蓋住了,睡眠蓋。 還有心智喪失,任何人都有,我也有。這幾天當我們念完佛拜完懺,一打坐,剛念完聖號,我就有點不行了。宏覺法師給我提個醒:「老法師,你打頭!」我一注意,不行!一注意提起來警愓,就好一點。這是蓋,不是好事。有人勸你休息一下,睡一下就好了,睡一覺怎麼會好呢?睡糊塗了,你靜坐一下,觀心,當睡眠的時候,你就修修觀。如果你是真的修觀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會進入你的身心,地藏菩薩光明就會把你的睡眠給攆跑了。睡眠過多是我們的過患,算一算一生當中睡眠佔去好多時間? 放逸,就是高興的時候,妄心妄跳。打球打高興了,五六個鐘頭,沒有問題。叫他坐在這兒打坐修行,或者念念經,坐一個鐘頭都受不了,坐半個小時他就毛焦火辣地要起來。要他打球要他玩,他來勁,三、五個小時都沒有關係。還有打麻將,打了四圈還來四圈,越打越起勁兒。為什麼?放逸,這是眾生的業。 疑是我們修道的最大障礙,對什麼事都打個問號。有很多人從小孩起,因為被他的爸爸媽媽騙慣了,當他長大以後,不論誰說話他都打個問號。所以有子女的道友,千萬莫騙子女。小孩的腦筋非常天真,你跟他說,他就信了。後來,他看見的不是這麼回事,以後對什麼事都會懷疑。特別是學佛的人,你跟他說這些聖境,這些地藏菩薩的功德。「我怎麼都沒有得到?這位老和尚在瞎說的!」他就會生起懷疑!疑是我們修道的最大障礙,為什麼會懷疑呢?疑的反面就是信。信不具足就叫懷疑。什麼事都疑惑,疑是障道的因緣。這些情形非常的猛烈。 「皆悉熾盛」,全都很熾盛的,惱亂你的身心,使你的身心不能夠修道,不能夠得到安樂。有這些毛病的道友,貪慾瞋恚、愚癡忿恨、慳疾、憍慢、惡見、睡眠、放逸、疑,熾盛來的時候,你要放下來,安心至心稱念歸敬供養地藏菩薩。這些我們都試驗過了,你之所以有煩惱,就是這些東西;不管哪一樣,或者因為外界來的,或者接了一個弟子的電話,或者他出了什麼事,我們動心了,也跟著他一起煩惱。 有一段時間,我們住在美國三藩市,中國大陸正在對台進行導彈試射,我們都去買報紙,每天晚上看電視。為什麼呢?宏覺法師說:「我看您最近很關心。」我說:「是呀!很關心。」因為台灣有那麼多歸依弟子,他的家庭如何?必須關心!一關心就亂了,大陸上有那麼多的六親眷屬,台灣有那麼多的佛教道友。所以,一遇到了你關心的事,自己作不得主,自然就隨著他亂了。念地藏菩薩吧!念是念了,求也求了,感覺不靈,因為你這邊盡念盡求,他那邊還是盡打。在事實面前往往會使你的道力退失,這叫退失道力。 我們平常說空的假的,是你自己份內的體悟,你說是空的假的可以,但是不能對眾生說空的假的。他信你?他在那兒苦,你在這裡說空的;像魚、畜牲,我們是不懂得它的語言,你要是懂得它的語言,你就知道它的痛苦。「你們快樂的坐在桌子上,卻用油炸我、用刀切我,你還說,很好很好,還要講求味道。」「欲知世上刀兵劫,且聽屠門半夜聲。」現在吃的花樣很多,花樣一多,什麼導彈、飛機也都來了;你吃的花樣多,報復的花樣也多。因此,我們懂得這種道理,應當至誠的稱念地藏菩薩。那麼地藏菩薩就能救離我們的苦難,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發願至心,發願可以增加我們的至心,說我要度一切眾生,我念一切眾生苦。像我剛才說的,可以從兩方面來說。從好的方面說,「欲銷世上刀兵劫」,我每天念,求這個世界上的災難消失,求佛菩薩加持,這是好的,這是大悲心。從另一方面想,不關心,你為什麼不想中東或者那些國家的風災,我們有沒有幸災樂禍的心?我們的敵人,他那邊起風災,「看老天跟你作對!」你有沒有幸災樂禍?如果有,犯罪,要平等對待!為什麼天災那麼多?人間沒有辦法治你,人間報復不了你,你說不公平!天者自然義,自然的那個力量就來了。 你想找原因,去找吧!過去,小時候從來沒聽過環保衛生,災難好像也沒有這麼多,現在特別多。氣候為什麼反常?人類研究天體,就是不研究因果。我們誰都懂得,地球還長不長?不會長。天天在掏,每天在這個地球要掏出多少東西來,掏完了這些東西到哪兒去?我們在地底要取出汽油來,幹什麼?燒、化,化了到哪兒去?一點也沒有失掉,它在空中,空中也是物體,它又漸漸凝聚。凝聚又要再來這個世界,壞,之後再成長,成長又陷進去,就這麼旋轉輪迴,這就叫眾生業,這叫業輪。 我們講《十輪經》就是講輪,輪是永遠不會停止的。佛教講這種事,科學家現在也證實這個問題;證實問題是人自己造業,自己做的。天天喊空氣污染,可是天天增加污染。怎麼辦?所以,我們念地藏菩薩的時候就要迴向,眾生自己造業自己受。為什麼他這樣做呢?因為他心裡已經狂亂了。 想找個不狂亂的很少,但是我們都是佛教弟子,要止息狂亂,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有這麼大的力量,入那麼多的定,能夠給眾生這麼多的安樂,都能安置我們生天涅槃之道。地藏菩薩有這個力量,我們有沒有這個求的力量?有,就是至心。至心的力量跟地藏菩薩加持我們的力量,兩個結合一起,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為火所焚,為水所溺,為風所飄,或於山岩崖岸樹舍,顚墜墮落,其心慞惶,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諸危難,安隱無損,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不論你在什麼地方,只要一念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到那個地方,地藏菩薩是徧一切處。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為諸毒蛇毒蟲所螫,或被種種毒藥所中,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諸惱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這些是我們經常見到的,後文也會講到十輪,說明這些災難是怎麼來的,我本來想略去不講。在〈序品〉中念一念,隨文說一說就可以,宏覺法師給我提個意見說:「一般人又不大理解,說一說還是比較好。」我今天就再囉嗦一下,但是這樣的話,講經的進度就會很慢。 一部經他有主要的意義,他的中心意思是什麼?我們學一篇文章,做一件事,總有一個中心目的。我們想把重點放在中心目的上,但是說一說這些現像是有好處,大家知道這些現象怎麼來的嗎?當你心中一念,就起風;心一動念,業即生。 就說我吧!我就是這樣的。我要你行善,別人卻認為這是搧風點火。如果在監獄裡說你好好念佛,多做點兒好事,別人說你是在搧風點火,宣傳佛教。因此,你的心一動念,別人反而認為是搧風,結果越搧風火越大,火越大越燒著,越燒著,世界上的災難就越多。現在大家都在搧風,都在點火,火就更厲害了!大家想想看,水屬於情。水、情都是往下墮的,情感越重,水災越大。瞋恨心越重,火災越大。人人不服氣,風災就越大。你天天在掏空地球,地球就報復。所以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唐山市整個地下是空的,挖了幾百年。一旦掏空了,它能不陷下去?地底下是空的。現在有好多地區的地層還在下沉,為什麼下沉?把地下水都抽出來了,誰來支持它呀? 中國有句老話:「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自己作業,自己埋葬自己。不這麼做,地球怎麼會壞呢?怎麼做他們都還是對,等到都壞了,已經不是我們這輩子的事,不知道是多少萬萬年後的事。地球還是很大的,挖吧!反正一時之間也看不出來!不過,還是看得出來,就在我們心裡。 如何淨心寡慾?多念聖號。剛才不是提到要至心?你不念,如何達到至心呢?我們由不至心而達到至心,一定會達到至心的,不要著急。「我一念就散亂心,怎麼誦?」當你念久了,散亂心就沒有了。你完全不念,才真的是散了心。有些人也這樣問過我,他說:「我沒有念佛、沒打坐、沒念經的時候,好像沒有那麼多的散亂心,沒有那麼多的煩惱,我一念經就感覺自己盡打妄想。」大家怎麼理解?沒念經好像沒有煩惱,一念經好像多了許多煩惱。是不是這樣?沒有念經,你是在煩惱當中。你念經,就離開這個煩惱,回頭看煩惱是這樣的情況。你沒有念經,都在散亂當中,你又怎麼知道散亂?你靜下來念經,另外又有些思想,於是覺得散亂心很多。如果不念經,你都在散亂當中,又怎麼知道散亂?念久了,你就達到至心了。一回拜懺沒有至心,兩回拜,拜久了,自然就產生力量。 現在我們有很多道友拜懺拜很久了。當他拜的時候,心裡很清淨。你永遠不接近,就永遠不理解。你接近了,漸漸理解,漸漸進入,一切事都是這樣子。不要因為現在我還沒有達到至心,就感覺到很沮喪,不要緊的,至心是學習而來的。地藏菩薩告訴我們學習發願至心,多發願,多學習,至心就成了。至心一成了,道力也就成了,苦難就漸漸解除了。你發願願身心健康,沒有病苦,願家宅平安。六親眷屬平安了,所在地的台灣平安了。 另外到目前為止,這個地球還是存在的,如果大家都不平安,台灣也平安不了,必須整個的地球都平安了,你才能得到平安。如果家族不平安,你一個人想安安靜靜的,辦不到,會有好多人來干擾,不是這樣嗎?如果子女、先生、太太,他們不平安,你一個人想在這家裡平安,我看搗蛋的多得很。大家都平安了,你才得到平安。人類都平安了,才平安得了。一切眾生都平安,人類才能平安。 我不是說吃葷殺魚宰鴨子是不對的,你要吃吃你的,你要殺殺你的。但是,你在殺、吃的時候,要生起一念慈悲心。你說:「我也不白吃你,我總得回饋你一下子,我要給你念念佛,讓你別再墮畜生。」你只要有這麼一念心,已經很不得了了。 在講《占察善惡業報經》時,專門講「至心」,「至心」就是至誠懇切,攝念專精,勇猛精進。你這樣的念,供養地藏菩薩,才有效果。如果泛泛的念,效果不大。這裡的經文沒有這樣說,因為這是〈序分〉,只是佛讚歎地藏菩薩的功德。到了真正要用的時候,你一定得至心。所以每句經文都有一個「有能至心」,每一句都有「至心稱名」,不要把「至心」忘了。如果沒有「至心」,一點效果也沒有的。但是,這個「至心」要修行。修到「至心」很不容易,要先修「信心」。你必須先信得極,如果你含含糊糊的,一旦生病,認為還是找醫生要緊,念地藏菩薩有什麼用?那麼這個效果就沒有了。 有的道友也知道這個病是沒有辦法治好的,他就念地藏菩薩,至心的念,效果就產生了。但是有的人被蟲子咬、蛇咬,乃至中了毒藥,真正能夠至心的念,或者是夢中吐出來,或者就醒著吐出來,他會有反應。地藏菩薩也沒有現身,也沒有什麼感應,他就是嘔吐,或者排泄掉。 從這一開始每一段經文都是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這幾句卻是連著的。第一,一定要「至心」,這些苦惱就能離除。不但離除現在的苦惱,將來死後不墮三塗。不會再墮入餓鬼畜牲,就能夠直接生到天上;生到天上以後,繼續聞法,繼續修道,證得涅槃。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惡鬼所持,成諸瘧病,或日日發,或隔日發,或三四日而一發者,或令狂亂,身心顫掉,迷悶失念,無所了知,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解脫無畏,身心安適,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每句「隨所在處」都是指地藏菩薩在什麼地方、在什麼處所,什麼處所就會得到利益。在那個處所的有情眾生,被惡鬼所持;有時候是狐仙、黃仙,被它們迷上,雖然說是迷上了,但是也必須有緣。這個惡鬼跟你有惡緣,不是人人都遇得到。我們佛弟子都是相信鬼神的,因為六道眾生,鬼是一道。如果是一般不信佛的人,他對鬼神之說不見得信,認為沒有鬼。有些人看到鬼,反而說你眼睛花,也不大相信。因為六道之中,人跟畜牲,這是我們接觸得到的。眾生地獄餓鬼阿修羅天人,一般人沒有接觸到,就認為他們不存在。 「惡鬼所持」,惡鬼不但附到你的身上,使你不舒適,或者附到另一個人身上,這個人就瘋狂迷亂了,或者拿刀動槍的殺你,他本人還不知道。像我看到一些扶鑾的人,我對那種現像一點也不懷疑。十幾歲小孩兒,他能知道什麼?但是神一降到身上,那扶鑾的人自動拿筆一動,就寫出很多首詩來,他知道什麼?你說有沒有?確實是有的。 佛的所有言詞,沒有一句、沒有一字是假話。往往我們所說的惡鬼所持,有些人不相信的。有時被鬼迷住了,到了最嚴重的情況,他發生瘋狂、狂亂,這類事情很多。有的人不相信,所以,我剛才講要至心,必須先建立信心。有信心而後才能至心。確實有些人被鬼所挾持的,還有些人是發瘧疾,一天發一次,或者隔一天,或者隔三四天,定時發作,那就是鬼神所挾持的病。它一發作,冷的時候冷得要死,熱的時候發燒得不得了。 瘧疾或者是惡鬼所持,令你狂亂,喪心病狂。我們看一個人瘋瘋顚顚的整天到處跑,狂亂了;一般正常的生活、正規的行動,他迷失掉了。這個時候他的親友能夠念地藏菩薩聖號,幫助他恢復一點知覺後,教他自己念。他如果自己能念,效果就有了。這種例子很多,大家一定要信,鬼道是一道。鬼比人多,人死了變鬼,畜牲死了也變鬼,六道眾生都是互相變化的,如果能夠至心的念誦地藏菩薩聖號,就能使這種病好轉,能夠軀逐惡鬼。 以前在萬佛城的時候,有一位老居士信佛好多年,他被一隻漢朝的狐狸迷住了,特別從紐約到萬佛城,請宣化上人給他治療。宣化上人那時候有位弟子,就說這隻狐狸不是一般的狐狸,是替他父親報仇的,叫白狐王子。我怎麼會知道這麼清楚呢?有一天,這位法師開車把這位老居士載到我那兒。讓我給他說法,因此我才知道得很詳細。從漢朝到現在,他確實是有,他見得到,我們沒有見到。他就要我跟他講法。我跟他講,冤家宜解不宜結,講苦空無常,他本人就哭了,那隻狐狸也哭了。以後,這位法師跟那隻狐狸結上因緣,不但不想離開它,在紐約講《法華經》,念大悲咒,這隻狐狸照樣跟他念大悲咒,狐狸跟他倆人合作起來。他講《法華經》時,也給人家加持,可是沒有地藏菩薩那種力量,那就有點不正常。 一般人被鬼神迷住之後,往往有這種現象,這是事實,但是也得跟他有因緣。沒有因緣,是不會發生的。特別是三寶弟子,為什麼會遇到這種宿世因緣呢?我們念《地藏經》,念完了,就會看見,特別在夜間念會害怕,一念生恐怖感。有時候你還會念得發燒,或身上會發冷。這種現像是正常的,不要生起恐怖感。當你念《地藏經》,來的都是你的眷屬,不然到不了你的跟前;他們很想得度,聽聽《地藏經》,你要是念兩天,或者念幾次就沒有了,這種現象就消失了,這是必然的。 鬼神之道,自古以來就有的。哪個國家哪個地區都有,有的房子不安寧特別的怪。今天看到這些鬼想起了在紐約的時候,有一位道友,他還沒有受三歸依,她先生是日本人,在日本公司做事,她有一間屋子臭得不得了。就是上面所說的惡鬼,惡鬼的身體特別臭。後來她念地藏菩薩聖號,也念《地藏經》,要我們去替她灑淨,後來惡鬼就消失了。之前她灑什麼香水都不靈,都不行。這個事情確實是有的,大家要至心。我們佛弟子一定要相信佛所說的六道,鬼是一道。人死了變成鬼,還不容易呢!還得投生到鬼道,投生到哪一道,像投生到人道,投生到畜牲道一樣的,投生鬼道才能變鬼的。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為諸藥叉,羅剎,餓鬼,畢舍遮鬼,布怛那鬼,鳩畔荼鬼,羯吒布怛那鬼,吸精氣鬼。」 有一本翻譯的名相記,解釋這些鬼的名字,我大致按照次序念幾個就可以了。「畢舍遮鬼」就是吸血鬼,這種鬼是瞰人精氣的,但是他不會現形的。你看不見他,他也不會現出來嚇你。他是在吸你的血,吸你的精氣;他不是從你身上吸取,如果你的排泄物有血,像醫院裡頭,特別是在媽媽生產的時候,這種鬼就瞰那個氣息,並不是真的吃,只要聞到那個氣息,他就是吃了。 其次是「布怛那鬼」,「布怛那」就是臭,他的身上奇臭。但是他不會吃東西,哪裡臭就往哪裡去,他就吃這個臭氣。現在美國、加拿大的廁所恐怕沒有了,因為不臭了。他就到底下去了,專門找臭的地方,他吃臭的惡氣。但是這種鬼,在餓鬼裡頭福報最大,專門吃臭的鬼,怎麼還有福報呢?他是專門作弄人畜的,讓你鬧肚子,專門吃你的臭。他有吃的,餓鬼不會餓了,所以說他福報大。 「藥叉羅剎」,藥叉就是夜叉,是吃人血的,專吃人的精氣。我們往往把藥叉、羅剎同時並提,這幾種鬼是很惡的。 「鳩畔荼鬼」,就是甕形鬼,像一個醰子。過去有一個人,他的功名很大,人很正直的,他上廁所時遇到甕形鬼。他是有功名的人,身上有光,甕形鬼想躲他,想跑跑不出去,讓他給堵住。他從門外進來對甕形鬼說:「你不要走!」那鬼就不敢走。因為那時候上廁所,沒有電燈,要拿著油燈,他說:「你就待在這兒。」他那油燈就擱在甕形鬼上頭,對甕形鬼也不害怕也不恐怖。等他上完了,就拿開油燈說:「你走。」這種甕形鬼歷史上有記載的。要看這些鬼的故事,有一本書〈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曉嵐作的,這本書裡面盡是寫鬼,他所寫的都是聽說的,跟〈聊齋誌異〉不一樣,〈聊齋誌異〉是編的;〈閱微草堂筆記〉大多數是紀曉嵐眨到新疆時所作的,邊疆地區這類事特別多,他聽到一個故事就記錄下來。「閱微」就是隱微的意思,我舉這些例子是證明這些鬼存在的事實。 「羯吒布怛那鬼」,這種鬼長的極丑,經常在墓地出沒;他不去一般的地方,他就是吃死尸,聞死尸。死尸腐爛的時候,鬼就是吃死尸的氣息。為什麼比丘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施食給這些鬼;上供的時候,供養給一切眾生,也包括他們在內,如此一來他們就可以聞到氣息,得到香味的飲食。 「及諸虎狼師子惡獸,蠱毒厭禱諸惡咒術,怨賊軍陣,及餘種種諸怖畏事之所纏繞,身心慞惶,懼失身命,惡死貪生厭苦求樂,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諸怖畏,保全身命,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厭禱諸惡咒術」,就是那些很討人厭的惡咒術。還有兩軍對戰,彼此對立的軍陣當中,所生起的種種怖畏事情。諸多纏繞,使你的身心無所適從,張惶失措,恐怕失掉身命。人都願意活著,不願意死,貪生怕死,這是人之常情。誰也不願受苦,都想求樂,「厭苦求樂」。如果面對這些危難的時候,你能夠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一切的怖畏都能離掉,也能保全你的身命,逐漸的入道,隨你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這表示地藏菩薩的大慈大悲大願。他不怕多事,專管一切眾生的閑事,因為他發了這個願。有些人則害怕管閑事,特別是我們這些老和尚,心裡頭總感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己修行就好了。 在這個娑婆世界上,最慈悲的是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他們專管這些閑事。雖然在他們來說是閑事,可是你還是得跟他們有緣。怎麼樣算是有緣呢?你能念他們的名字,能念聖號就是有緣了。能聽到他們的名字就不容易了,又能夠受持去念,遇到痛苦逼迫的時候,就想起來了。你不要喊娘,喊娘也沒有作用的。我們往往一痛苦了就喊媽,外國人喊媽咪,西藏人喊亞媽。我聽過好多語言,「媽」字還是沒有變。「媽」這個字生下來就會,好像是相同的。遇到困難、遇到痛苦的時候,總是喊媽,不過你要改喊地藏菩薩,或者喊觀世音菩薩,喊媽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你要喊地藏菩薩,當成是你的媽,那就解決問題了,真正可以救你。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或為多聞,或為淨信,或為淨戒,或為靜慮,或為神通,或為般若,或為解脫,或為妙色,或為妙聲,或為妙香,或為妙味,或為妙觸,或為利養,或為名聞,或為功德,或為工巧,或為花果,或為樹林,或為床座,或為敷具,或為道路,或為財谷,或為醫藥,或為舍宅,或為僕使,或為彩色,或為甘雨,或為求水,或為稼穡,或為扇拂,或為涼風,或為求火,或為車乘,或為男女,或為方便,或為修福,或為溫暖,或為清涼,或為憶念,或為種種世出世間諸利樂事,於追求時,為諸憂苦之所逼切,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一切皆離憂苦,意願滿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這些都能滿願,後面是世間法,前面是出世間法。想多聞多聽經,聞法意解。「多聞」,必須得聞慧,像我們在這裡是聽經聞法,似乎是哪個地方講經,我去聽一聽很容易,不大困難。可是對我來說,卻感覺到非常困難,很不容易。現在在大陸上有很多信佛的人,想聽個三歸依,他都聽不到。「不是有佛學院嗎?」大陸的佛學院是不許旁聽,講經、講法,只能在寺廟裡頭,不能集會講經,這是大陸法律所不允許的。 或許我們覺得「多聞」好像是很容易的事,其實很難,想聽一部經,不是那麼容易,必須有因緣。說者聽者,得有因緣。要說法,還得有處所。處所都很難,若聞到法,能夠生起清淨的信心,就更難了。我這樣說,大家別煩惱,淨信很難,淨信也包括我們這些出家的師父一聞法得到清淨的信心,如果分品位的話,要到五品位了,聞法才能清淨,心裡能清淨而能去聞法。 產生淨信很不容易,要我們思想當中,一點名聞利養、貪瞋癡愛,一切的忌妒障礙都沒有了。達不到清淨的信心,就念地藏菩薩,求清淨的信心。 我們現在信佛,夾雜了很多動機,所以效果不太好,開不了悟。盡管聽了好多部的經,你還是明瞭得很少。所聞的法,跟自己的心,契合不起來,你就產生不了真正的清淨信。清淨信,不是我們隨便說一說就是清淨信,要你能夠覺悟到這個念頭不對,馬上止住才行。覺知「前念起惡」,能止其「後念不起」,這就有信心了。有信心位的道友們,為了護持三寶,寧舍身命,從不考慮自己的身命,他考慮的就是佛法僧。我們有這種淨信嗎?而且他一聞法就能入,能入就能得定,能定就能生慧。他一定會發願,發願必須照自己的願去做,這都是淨信的表現。 再說深一點,相信自己是佛,這才叫淨信。你們念地藏菩薩,就相信自己是地藏菩薩。或者反聞,反觀,觀自己的心跟地藏菩薩的心是合一的,我心即佛心,也就是眾生心。不但自己如是淨信,也能轉一切眾生都能成為清淨信心,這個得求地藏菩薩加持。當我們至心念地藏菩薩聖號的時候,你就是地藏菩薩,這叫淨信。你至心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自己就知道自己已經成了阿彌陀佛。要建立這樣的信心,要尋求地藏菩薩的加持,而地藏菩薩的加持就是你的自心加持自心。 還有「淨戒」,不論你受的三歸五戒,八關齋戒,乃至於比丘的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乃至於菩薩的重戒。總的說,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為了持清淨戒,自己得清淨。 「或為靜慮」,靜慮就是定。定的別名,也就是三昧,靜坐思惟,思惟修。 「或為神通」,大家都知道神通,人家不能的你能。你在這兒一作意就到了北京,一作意就到台北了;那兒的刀兵劫,你在這兒一舉手,刀兵劫消失了,仗打不成了。像有位大和尚他看見大火發生了,借別人喝的酒,把那酒灑到空中去,就把那個火撲滅了,火撲滅了但聞到有酒氣;他那時人在西安,卻把北平府的火滅了,這叫神通。不過這種神通還是小神通,大神通就是有智能,慧性能夠通達一切。自然的心,恢復你自然本來的心,那就是神。神明天心,天心就是自性。很自然的心,通明慧性,妙用無邊,這叫神通。 但一般現的是一些小境界,這不是什麼大神通。菩薩用神通的時候,一定要轉眾生的惑業,消除眾生的業障,增加眾生的清淨信心。 「或為般若」,般若就是指妙慧。我們讀《般若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乃至讀《心經》,成就智能。這個智能不是一般的智能,而是六度萬行的般若智,或者解脫道。「妙色」可作兩種解釋,就是相貌很莊嚴,超過一般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妙色。還有無色的妙色,無形無相,妙色、妙聲、妙香、妙味、妙觸,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一加上「妙」字,就不可思議。叫色聲香味觸法,即非色聲香味觸法,是名色聲香味觸法,這才叫「妙」。達不到這個地步,不叫「妙」。「妙」就是不可思議,明明是青紅赤黃,但一切色相,非色相,因為在它的性上,知道這是緣起的,不是真的。在相上是現它的性,這就叫「妙」。色非色相,花非花,花不是花。 我記得念過一句對聯。「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色是沒有的,那是你的心所變現的。「風聲雨聲鐘磬聲,聲聲自在。」聲也是沒有的。所以這個妙色,妙聲乃至妙香,就如是而已。那不是一般的境界,要想達到這個境界,你得至心念地藏菩薩,把自己的心,跟地藏菩薩的心轉成一致,你就是地藏菩薩,才能達到這種殊妙的境界。為名聞、為利養、為要作功德,你也可以。 「或為僕使」,略說一下。家裡要想請幾個佣人,或者你要開公司,得僱用幾位職員,這就算是僕使了,或者你家裡要請保母,也算是僕使了。像這些情形求地藏菩薩加持一下,好像地藏菩薩什麼事都管。目的是你要至心念他的名號,等你念靈了,你自己的心思產生變化。《十輪經》是要轉變你的煩惱,前面是〈序分〉,說地藏菩薩的殊勝功德,讓你生起了一個信心,要我們相信地藏菩薩。你的心要是能信地藏菩薩,你的心就能跟地藏菩薩相合了。而後,把你的心轉成地藏菩薩的心,地藏菩薩的心就是大願,你也隨時隨順的發大願,地藏菩薩就是隨著諸佛菩薩發大願。 我們學他,我們也發大願。他為了成就我們,使我們跟他的願一致,使我們的心跟他的心一致,佛佛道同。你若能夠至心誠信的念誦歸敬地藏菩薩,那麼你以上所求的都能夠得到。為什麼呢?前面說過,地藏菩薩入了那麼多的妙定,由那個定產生那麼多智能,他能轉化我們的心。在他加持你的時候,不是他給你的,而是你自心生起妙用,自然就具足。不要想地藏菩薩會給我們什麼,而是你自心生起的功德,生起的殊勝,你自己心裡頭的心力,跟地藏菩薩的妙定,不可思議的威神力結合在一起,所以才能離苦,離掉一切憂悲苦惱,那麼你所求的願望都能滿足。不僅如此,還能夠安置你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以諸種子,植於荒田,或熟田中,若勤營務,或不營務,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一切果實豐稔。所以者何,此善男子曾過無量無數大劫,於過數量佛世尊所發大精進堅固誓願,由此願力,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常普任持一切大地,常普任持一切種子,常普令彼一切有情隨意受用。此善男子威神力故,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鬚芽莖,枝葉花果,皆悉生長,藥谷苗稼,花果茂實,成熟潤澤,香潔軟美。」 這一段是講種莊稼的人,希望所種的莊稼長得好。或是你想種花,想讓屋裡的盆景養得好一點;你就對那個花盆念一念地藏菩薩,圍著它轉一轉。(不要笑,真的很好。)已經要死的盆景,特別是我們喜歡的君子蘭,蘭草,都快幹死了,回去後拜拜懺,祈求祈求,它就又長好了。但是這種小事的效果,如果當成是聖驗、聖果,那就糟了。我們學佛求地藏菩薩,要自然而然的,修行、拜懺,你已經不想這些事情,但你一作意,花草就很茂盛的,不可思議。 在我們家鄉有這麼一件事。有位婦人她就只有一個獨子,她想念兒子,有人告訴她這麼一個方法:「你站在門檻上,一隻手攀著橫木,一隻手拿著飯瓢兒。吃飯的飯瓢兒,盡力敲那個橫木,不用幾天,你兒子就會回來。」這位老太太就天天敲,不到十幾天她的兒子真的回來了。什麼原因?她兒子心裡不安,以為家裡出了什麼大禍。趕回來沒有事,只是媽媽想他。這是說明至心的例子。 另一個至心的例子,有位媽媽懷念她的兒子,懷念得不得了,但是這位兒子對他媽媽非常不孝。不過媽媽愛護他,很至心。有一次,她的兒子碰見一幫人要朝普陀山,他也跟著要朝山。有人說:「你這麼不孝,你去朝山會影響我們。」他說:「不會的,我轉變了!」他就跟著大家去朝山。到了普陀山的時候海上出現鐵蓮花,海里全是鐵蓮花,船開不動,大家就至誠的念鐵蓮花,他也跟著念。他看見觀世音菩薩跟他說:「你不要朝我,回家去。你一回家,這鐵蓮花就沒有了,回去吧!」他說:「我是來朝菩薩。」觀世音菩薩說:「你回去見到給你開門的那個人就是我。」 於是他就回去了。鐵蓮花也消失了,大家就開船繼續往普陀山前進,他沒有朝成就回家去,走到家裡頭的時候,已經夜裡十二點了,老母親已經睡了,他就敲門,媽媽聽到兒子的聲音就披著棉襖出來給他開門。那就是觀音菩薩度他倆娘母,他回來給他媽媽懺悔。那真是懺悔,因為他朝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感他的一念至心,就轉變成了孝心。至心的關係很大。 以上這些至心是小至心,不是我們要發的那個至心。我們要發願成佛度眾生,大家記住,凡是我們每位道友都應該發願成佛度眾生,這是我們究竟的願。不論〈淨行品〉、〈普賢行願品〉,發的是,願願度眾生,願願成佛,讓一切眾生都成佛。念這些般若經典,那是跟我們相干的,求般若智能。除了這個,乃至於淨戒淨信,都是需要的。但是像生活用品就不必去求,愈多愈煩惱,愈少愈清淨。所以說「種子」、「荒田」這段經文是指我們的般若,可以這樣解釋。 「所以者何」,為什麼地藏菩薩有這麼多的功力?佛又讚歎地藏菩薩。「此善男子」是指地藏王菩薩說的。「曾過無量無數大劫」,指經過的時間很長,是過數量的時間。「於過數量佛世尊所」,用數字計算也無法計算的佛世尊處所。佛世尊就是諸佛。他發的大精進堅固誓願,不但精進,而且堅固,絕不動搖;願絕不動搖,一定要達到目的。 大家檢查我們的願有沒有動搖過?當你受苦難的時候,遇著不順境界的時候,當你拜懺出了障礙,念經出了障礙,你還念不念?你拜懺拜不成,你還拜不拜?這些小事都克服不了,更何況成佛?所以必須堅固誓願。遇到什麼挫折、什麼困難,你一旦發了願,不要被這些外邊境界相轉了,要堅持不中斷。就是你發最少最少的願,受了三歸五戒,受歸依,那個代傳的師父給你講,說你要念「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天能多念幾次更好,如果實在是沒有時間念,早晚的相續念,最少十聲,你做到了嗎?連這麼個誓願,都做不到,怎麼能消災免難呢?既然是眼前的災難不能免,更遑論要免除你無量劫來的災難,消除禍業,證得般若智,乃至於成佛。 假使說,現前境界相,對我們會帶來損失,對別人卻很有利益,我們是不是肯受損失去幫助別人呢?每個人問自己的心,自己都能知道,都很清楚的。地藏菩薩的誓願,發心誓願成熟眾生故,他常普持大地,不只是我們的娑婆世界。前面一再的說,「隨所在處,隨其所應」,他在什麼地方,那個地方就得到利益;使一切大地普潤眾生,這是大地的覆載功能,如果沒有大地承擔我們,我們都生存不了。如果沒有大地生長萬物,我們生存不了。如果現在大地底下的汽油全斷了,如果不產生電力,我們怎麼活?特別是在發達的國家,如果沒有電,連飯都吃不成。現在冬天來了,天氣很冷,如果沒有電,暖氣怎麼運轉?會把你凍壞了。 「常普任持一切大地」,大地是指一切眾生的心地;給一切眾生成佛的種子,「常普住持一切種子」。在世相上說,就是大地上所有含藏的種子。一切的糧食是資生的,資助我們生命的,都是從地上出來的。我們現在舉目看一看,我們眼睛戴的眼鏡,身上穿的衣服,乃至桌子、椅子、板凳,你說哪一樣不是從地上出來的?哪一樣不是從地上生長的?所以說,地藏菩薩發的願,他是普任持一切大地,任持一切種子,令一切眾生都隨意受用,滿足眾生的願。 此善男子的威神力,能令大地,草木根鬚芽莖,枝葉花果能夠生長,乃至「藥谷苗稼,花果茂實,成熟潤澤,香潔軟美」,隨所在處都成熟眾生。這是資生的工具。再說到這眾生本身具足一切的東西,什麼東西都吃。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貪瞋癡等皆猛利故,造作殺生,或不與取,或欲邪行,或虛誑語,或粗惡語,或離間語,或雜穢語,或貪或瞋,或復邪見十惡業道。」 殺生、偷盜、邪婬,這是身三,殺盜婬,加上妄言、惡口、綺語、兩舌四業,再加上貪瞋癡,意業,合起來就叫十惡業道。十惡業道,貪慾,瞋恨,邪見,非常猛烈。邪見,有時候就是無明,很猛烈。因為猛烈的緣故,瞋恨心重。所以殺生、偷盜、不與取,人家不給,你去拿,或者強拿,或者偷拿,都屬於偷盜。盜者就是強搶,偷就是剽竊。不信三寶的人,他沒有這個緣,惡業很重。愈是這樣的人,愈是不容易聞見地藏菩薩名號。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煩惱悉皆銷滅,遠離十惡,成就十善,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功德妙定威神之力,勇猛精進,於一食頃,能於無量無數佛土,一一土中,以一食頃,皆能度脫無量無數殑伽沙等所化有情,令離眾苦,皆得安樂,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能夠聽聞到地藏菩薩,又能夠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一切煩惱皆得消滅,為什麼呢?因為至心稱念地藏菩薩聖號。這個境界相跟你的心能夠相合,心境一如,十惡業當然就可以消除,十惡轉成十善,就能變成十善業。十善就是生天的資本,生天的道糧。如果沒有十善業,生天是生不到的,沒有這個福份。在這個基礎上,又能對一切眾生,生起慈悲心,拔一切眾生的痛苦,給一切的眾生快樂,利益一切眾生,從不計較自己。如果你隨著地藏菩薩這樣發願,隨著地藏菩薩去做,你就是地藏菩薩,就能成就如是功德妙定威神之力,跟地藏菩薩一樣。 一談到勇猛精進,很難呀!我們若一天當中能做到五、六個小時,就感覺是修行,很不得了。東抽時候,西擠時間,恐怕也達不到八個小時,更談不上勇猛。 勇猛是說晝夜六時,就是二十四小時有勇猛的至心。他是不顧身命的,真正的勇猛至心,至心懇切的念地藏菩薩聖號,想到地藏菩薩。他的妙定威神、勇猛精進,在吃飯的時間,「一食頃」,能入無窮無盡的妙定。我們前面講過,到無窮無盡的國度,凡他所在處,能有無量無數的佛土。在億萬的佛土國度之中,他能度脫無量無數的,像恆河沙數那麼多的眾生,化度那麼多有情,讓那麼多有情都離開痛苦,再不受痛苦,令那些眾生都能得到安樂。那麼隨其所應,對機說法,因機施度,隨其所應,安置到生天涅槃之道。 「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如我所說不可思議諸功德法,堅固誓願,勇猛精進,為欲成熟諸有情故,於十方界。」 為了讓恆河沙數的有情眾生,離苦得樂,讓他們證得涅槃,地藏菩薩有什麼不可思議的力量?有怎麼樣的救度方法呢?以下是說明他的救度方法,「如我所說不可思議諸功德法」,堅固的誓願,勇猛精進,想成熟一切的眾生。他怎麼做呢?這是佛說地藏王菩薩在十方世界中,為了利益眾生,示現的同事,你是哪一類眾生,就示現哪一類身來度你,一共有四十二類。 「或時現作大梵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或復現作大自在天身,或作欲界他化自在天身,或作樂變化天身,或作親史多天身,或作夜摩天身,或作帝釋天身,或作四大王天身,或作佛身,或作菩薩身,或作獨覺身,或作聲聞身。」 「或時現作大梵王身」,大梵王身就是帝釋天,為這些有情說法。或者現大自在天身,就是摩醯首羅天,示現大自在天王身,給這一類眾生說法。或者是在欲界的他化自在天身。或者是樂變化天,就是化樂天。或者現睹史多天,就是兜率天,就是六欲天。或者現夜摩天,第三天。或者現帝釋天,或者作四大王天身(也就是四天王身),現天人身乃至梵天、大梵天、六欲天,示現天身,跟他作同類。或者是示現佛身,菩薩只要登地之後,就能示現作佛身。乃至於在華嚴境界上,一發菩提心,一住位不退就能示現,七住菩薩就能示現佛身。 「或作菩薩身」,菩薩有多少位菩薩呢?有示現大菩薩,還有示現小菩薩。所謂小菩薩者就是一般的菩薩,像三賢位的菩薩。或者示現的二乘身,就是獨覺,聲聞,獨覺跟緣覺同是一個位子。 出生在有佛的時候,依十二因緣法而證通的就是緣覺。出生在無佛的時候,自己觀見物質的變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他看一切的變化事物,證得悟道,那叫獨覺。聲聞是聞佛聲音說法,而悟道的。四聖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前面示現的是四聖法界。 「或作轉輪王身,或作剎帝利身,或作婆羅門身,或作筏舍身,或作戌達羅身,或作丈夫身,或作婦女身,或作童男身,或作童女身,或作健達縛身,或作阿素洛身,或作緊捺洛身,或作莫呼洛伽身,或作龍身,或作藥叉身,或作羅剎身,或作鳩畔荼身,或作畢舍遮身,或作餓鬼身,或作布怛那身,或作羯吒布怛那身,或作奧闍訶洛鬼身,或作師子身,或作香象身,或作馬身,或作牛身,或作種種禽獸之身,或作剡魔王身,或作地獄卒身,或作地獄諸有情身,現作如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隨其所應,安置三乘不退轉位。」 以下示現的是人間相。或者作轉輪王身,或作剎帝利身,是小國王身,剎帝利是種姓。或者作婆羅門種姓,或者筏舍,筏舍又叫吠舍,就是工、農、商,也就是印度四種種姓當中的第三種種姓。婆羅門是最尊貴的,剎帝利是第二種,就是王種。工農商就是筏舍,戌達羅,就是奴隸,奴隸是最賤民。 或者現男人身,就是丈夫身。或者現女人身,或者示現童男童女身。或者健達縛,就是八部鬼身。或者阿素洛,或者緊捺洛。 或作莫呼洛伽,或作龍身,或作藥叉身,或作羅剎身,或作鳩畔荼身,或作畢舍遮身,或作餓鬼身,或作布怛那身,或作羯吒布怛那身,或作奧闍訶洛鬼身,或作師子身。 以下是畜牲,地獄等。「或作香象身,或作馬身,或作牛身,或作種種禽獸之身,或作剡魔王身,或作地獄卒身,或作地獄諸有情身,現作如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 地藏菩薩在地獄現的身很多,連那些有情受罪的身,他也示現。這個時候去示現,給那些受苦難的人說法,他會聽受的。在監獄裡頭,還是有顯靈說法的。 我們在這裡是講地藏菩薩,念觀世音菩薩並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你的至心。念觀音菩薩可以,念地藏菩薩也如是,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普賢菩薩,隨便念哪尊菩薩,只要那時候能念就可以,好多人到了那個時候就是不能念。特別在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能念,隨便你念哪一尊菩薩,哪尊佛的名號,乃至於念大乘經典的一句偈誦。 《感應錄》裡頭有這麼一段記載,有一個人到了地獄門口,他只念了半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地獄就沒有了,他也得救了。很多人臨命終時,墮地獄的時候,或者墮餓鬼、墮畜生道,很可惜佛法全忘了!你可以用做夢的體驗,看你是不是心裡頭還有佛法僧三寶,只要你有一念,念出來,夢馬上就醒了,大家有沒有試驗過?或者念大悲咒,隨便你念什麼,就醒了。可惜,當你焦急的時候,就把佛法全忘了。那時候該念地藏菩薩!可是就是念不成。那時候沒有念,醒的時候才想起來。你平日不用功,到時候怎麼行呢? 所以說,地藏菩薩要度眾生的時候,隨他所應得聞法,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也現獄卒,也現閻王爺,甚至於現那些受罪的眾生,下油鍋上刀山。或者示現的時候,他會念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也會念地藏菩薩,或者地藏菩薩會拜地藏菩薩。地藏菩薩還要拜地藏菩薩?我說個故事。 蘇東坡跟佛印禪師兩個人到了大廟,蘇東坡看著觀世音菩薩像手中拿了一串念珠。他就問佛印禪師:「觀世音菩薩這尊佛像有串念珠,作什麼用呀?他要念什麼?」佛印禪師說:「他怎麼不要念?」蘇東坡問:「他念誰呀?」「他念觀世音菩薩。」聽,觀世音菩薩還要念觀世音菩薩?佛印禪師說:「是啊,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蘇東坡又問:「那拜不拜佛?」他說:「拜啊!」「拜誰?」佛印禪師說:「拜觀世音菩薩。」大家想一想這是什麼意思?蘇東坡於是開悟了,有沒有大開悟?悟一點,求人不如求己。 所以我一再跟大家講,你念地藏菩薩,就是念你自己。你的心就是地藏心,地藏心就是你的心。你忘了自己,沒有把自己擺進去,只念地藏菩薩,加持力相當的小。地藏菩薩的般若智能照你,你的般若智能就跟地藏菩薩的般若智能結合在一起,你的自性,就叫自性地藏。念念從心起,念念還歸心。所以,求人不如求己。 不過,當你自己不靈的時候,還是要求別人。求人的時候就想到是自己。求自己的時候,就是求人。這要多想,多觀,要有相當的功力,才會產生相當的作用。你經常這樣想,念地藏菩薩就是念自己,念自己也就是念地藏菩薩。那麼你會做更好的夢,那種夢非常殊勝。什麼夢呢?夢醒了,所有的夢都醒了。現在我們都在夢中,我在這兒說夢話,你就在這兒夢裡聽,我們大家都在夢中。等到我也不說夢話,你也不去聽夢,大家都成就好了。祝大家吉祥!早日成就! 「善男子,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議諸功德法,是諸殊勝功德伏藏,是諸解脫珍寶出處,是諸菩薩明淨眼目,是趣涅槃商人導首,如是乃至能無功用轉大法輪,如前廣說。」 這是前面所說的地藏菩薩四十二種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就示現何身而說法;這裡只舉其中的一大類,每一類之中還有無量身。像是示現地獄的諸有情,地獄太多了。我們念《地藏經》,地獄那麼多,他能夠示現各種的身形。僅僅說到地藏菩薩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讚歎地藏菩薩的功德,是讓我們大家心嚮往之,希求菩薩的加持。前面我講了,這也是求你自己的心力加持。但是,必須對境,心是對境方生,對地藏菩薩這個境,就緣念地藏菩薩,你的心就轉變成地藏菩薩。效果如何?據我個人所了解的,心誠則靈。 最近這幾天台灣的道友給我打過兩次電話,有兩位極危險的病人,醫生認為毫無辦法。一位居士的父親已經住醫院,必須開刀。但是醫生不敢開,說很危險。這位居士打電話給我,我說:「你自己至誠的念,念地藏菩薩聖號就好了。」在這個時候只有念聖號。因為前面經文說,只要稱聖號,一心一意的,至心稱聖號,效果會很好。還有另一位居士的姐姐到林口長庚醫院,也是病情很危險,醫生不敢開刀,但是又必須開刀。她本來跟我在台北拜了好多次懺,在這種情況之下,我讓她停下來,給她姐姐迴向。 最近這兩天他們又都來電話說:效果很好,開刀之後很平安的。你說是有效驗,沒效驗?地藏菩薩是真現了嗎?沒有現。反正他們開完刀,平安無事病就好了,這是真的。以前我們所說的種類就太多了,乃至於五穀、花草樹木,這並不是菩薩管的寬,而是我們的心裡起變化。當你自己的親人發生危難的時候,如果他是信佛的弟子,效果會更好。如果他不信佛,就靠別的力量來加持,效果就不一定確切了。但是如果心懇切了,還是可以收到效果的。所以說,求師父加持,哪位師父加持? 我們前面講過,求人不如求己。觀世音菩薩還拜觀世音菩薩,就是這個意思。有沒有加持呢?當然有,你請幾位師父念經,或者請你自己的歸依師父在拜懺的時候迴向迴向,是可以的。但是這個功德並不一定是師父的,多數是自己的親人,以及自己的關心。如果那個師父大悲心不具足,像我,我不一定很關心他,而且是別人打電話介紹的,我從來沒有見過面,我就是關心,也只能對著這個人的名字緣想,而地藏菩薩是慈悲的,求地藏菩薩加持,去觀想,但是都不如他自己去求。若能至心稱念地藏菩薩,歸敬供養地藏菩薩名號;一切的煩惱,一切的病苦災難都會消滅,這些只是舉出來增加大家的信心而已。 這個功德是無量劫修來的,這就是地藏菩薩。 「如是大士」,就是指著地藏菩薩說的。他成就如是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一切眾生,方便善巧。所有我們得到的利益,就是地藏菩薩的功德。他所有的功德不可思議到什麼程度呢?就像寶庫一樣,埋藏伏藏一樣,只要你挖掘就有。用什麼挖掘呢?稱名號的時候,就是挖掘。只要你至誠懇切的念「南無地藏菩薩」,乃至於下至心都可以念。所謂下至心是指念地藏菩薩名號的時候,念到了了分明不昏不散,自己心裡清清楚楚,一個字一個字的這樣念。當你念的時候就跟地藏菩薩相通了,所求的事情效果就產生了。你要感謝誰呢?要感謝地藏菩薩。 「是諸殊勝功德伏藏」,這是形容詞,形容他最殊勝的功德像寶藏一樣的。那個寶藏所含藏的都是利益眾生的功德。 「是諸解脫珍寶出處」,解脫本身就是珍寶。這是無形無相的,要怎麼樣才能解脫呢?空、無相、無願、究竟解脫。當我們求的時候,沒有能求所求,到了那個時候就解脫了,像珍寶一樣的。珍寶是形容詞,形容解脫的。地藏菩薩是解脫的珍寶出處。或者是我們想求珍寶,求地藏菩薩,乃至像地藏菩薩剛一到這個會中,在大集會中所有的一切眾生,雙手都現了末尼寶珠。末尼寶珠出現無量的珍寶,所以地藏菩薩是這一切解脫的珍寶。 「是諸菩薩明淨眼目」,要法眼清淨。我們看問題,眼睛是混濁的,分辨不清楚是非。如果收到寄來的郵包,知道這個郵包是炸彈,你絕對不會打開,因為不知道是這是禍還是福。當我們看到一件好事,心裡高興得不得了,其實這是禍根。就像在台灣很注重生兒子,以為這是幸福。他長大了,卻給你惹禍,傾家蕩產,那是禍根。你怎麼會知道呢?根本不知道。因為沒有明淨的眼目,但這是就世間上說的。 就佛法來說,哪一法對你能夠開悟,能夠解脫,能夠成就?我沒有這種法眼,不知道我們宿生修了什麼,那就去摸索,這個師父講經,你也聽,那個師父叫你念佛,你也去念,另一個師父要念地藏菩薩你也去持,念觀世音菩薩你也去念。至於哪尊菩薩才對應你的機呢?要去試,因為你沒有這個明。明就是有智能,淨就是清淨的意思,這就是法眼,也就是法眼清淨。法眼清淨,對一切法你能看見諸法的本體。這就很深了,一切法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要達到這種境界,才是究竟的,這是明淨眼目。那麼,地藏菩薩就是一切的菩薩。你要想了生死,想要求佛法,想要求開悟,想要證得解脫,地藏菩薩會幫助你,加持你,使你心明眼亮。 「是趣涅槃商人導首」,涅槃是不生不滅的意思。現在大家都想趣向涅槃,趣向涅槃是了生死。了生死,要證得究竟的解脫,像商人想入海去採寶,要有人指導幫忙。想要趣向涅槃,也必須有導師。找誰呢?就找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趣向涅槃的導師,像商人入海采寶的樣子。 「如是乃至能無功用轉大法輪,如前廣說。」我為什麼在解脫珍寶這個地方,想到空、無相、無願呢?因為地藏菩薩做這些事的時候,是不假功用,不假修為,就能使那位求者得到好處。我們求地藏菩薩,念《地藏經》,及至稱聖號,那麼我們所求的達到了,環境轉化了。地藏菩薩也沒有放光,也沒有現身,有的人說會放光,現身,見瑞相,可是都沒有了,只要你所求的目的達到了,就可以了,那叫「無功用」。 我們修行的時候,能夠不假功用而自然成就,這是很不容易的。地藏菩薩所轉的大法輪,是不假作意的。一念之間在無量世界,示現無量的身形,度無量的眾生,同一時間頓現。這就是「無功用」。前面說的很多,所以「如前廣說」。 「善男子,假使有人,於其彌勒,及妙吉祥,並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所,於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 「善男子」是佛稱呼無垢生天帝釋。佛對無垢生天帝釋說,假使有這麼一個發善心的、想求解脫的男子,他在求解脫的時候,去求彌勒菩薩,或者文殊師利菩薩(妙吉祥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或者是求觀自在菩薩,或者求普賢菩薩,不止求一個兩個,像恆河沙那麼多的諸大菩薩摩訶薩,那麼多的菩薩要求好長時間呢?求了一百劫。你要是至心歸依這些菩薩稱名念誦供養,那麼,不如「於一食頃」,一食頃就是吃頓飯的時間,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那麼他所求的願,能夠迅速的滿足,不需要一百劫那麼長的時間。 佛還怕無垢生天帝釋有所懷疑,就重新解釋一下。為什麼我這樣說呢?這是校量功德,拿地藏菩薩和彌勒菩薩、文殊菩薩、觀自在菩薩、或者是普賢菩薩,相互比較。要是比較的話,求地藏菩薩願滿足快一點兒。什麼原因呢? 「所以者何?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令諸有情所願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如是大士,為欲成熟諸有情故,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是故汝等應當供養。」 「所以者何?」就是征問的意思,因為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令諸有情所願滿足,就像如意寶珠似的。就像前頭所說的伏藏,他伏藏無量的願心。因為這位大士,「地藏菩薩」,「為欲成熟一切有情,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他修的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超過前面所說的彌勒、妙吉祥、觀自在、普賢。「是故汝等應當供養」,這句經文我們多解釋一下子。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乃至於觀世音菩薩,這四大菩薩是我們最熟悉的,我們所學的法,在此土說,就是娑婆世界,不是彌勒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 為什麼佛拿這四位大菩薩來比較呢?因為現在我們講的是《十輪經》,不是講《大般若經》。要是講《大般若經》,只有妙吉祥菩薩,只顯文殊師利菩薩。如果講《彌勒上生經》,只有彌勒菩薩。現在我們講的是《十輪經》,所以在講哪部經的時候,佛都要推崇哪一位菩薩,拿其它菩薩來比,這就是顯,使你生起殊勝的心。因為眾生的心,分別心特別重。哪一個功德大,他就找哪一個,他是這樣想的。 其實,求人不如求己,你應懂得這種道理。地藏菩薩跟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相比較,那個功德大的?文殊菩薩已經成過佛,現在還是佛,示現菩薩身的。觀世音菩薩也是過去成過佛的,都是古佛。但是在凡夫心中,我們會生起分別心。 在講這部經的時候,佛特別推崇地藏菩薩,說他願力堅固,大悲心猛。觀世音菩薩,他是大悲觀世音,大悲心是一樣的。因為我們現在學的是《十輪經》,所以佛特別推崇地藏菩薩的功德。地藏菩薩所度的眾生,所去的地點,度眾生的處所是地獄,是三惡道。這一點就很殊勝的。難道觀世音菩薩不是嗎?我們放焰口的「面焰」大士,那位餓鬼不是觀音菩薩化現的嗎?佛佛道同,並不是阿彌陀佛比釋迦牟尼佛高,也不是藥師佛比釋迦牟尼佛高。如果沒有釋迦牟尼佛,我們也不曉得什麼叫《藥師經》,什麼叫阿彌陀佛?有人念了阿彌陀佛,把釋迦牟尼佛都忘了。有人只曉得阿彌陀佛,連釋迦牟尼佛都不太熟識。佛是不會有忌妒障礙的,跟凡夫不一樣。我們會說:「我介紹給你,你竟然把我忘了,你只念他,不念我!」那不叫佛。 我的意思是說,在讀誦這部經的時候,至心歸依稱名念誦供養地藏菩薩;因為地藏菩薩堅固的願,勇猛精進,超過彌勒、妙吉祥、觀自在、普賢,佛也是誠實語,佛不會說假話的。但是在這部經裡頭他特別凸顯地藏菩薩。要是講《地藏經》,連文殊菩薩、虛空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也都讚歎地藏菩薩。要是念〈普門品〉,你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那麼多的菩薩,不如一食頃供養觀世音菩薩,意思都是一樣的。 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座的道友有念〈普門品〉的,也有念〈普賢行願品〉的。如果這麼一說,以為只要念《十輪經》就可以了,因為地藏菩薩的功德那麼大都超過他們,那就錯誤了。菩薩是一樣的,功德都一樣。這個菩薩,我們學到他一點點,就夠受用成就了。 「爾時十方諸來大眾,一切菩薩摩訶薩,及諸聲聞天人藥叉健達縛等皆從座起,隨力所能,各持種種金銀等屑,眾寶花香,奉散地藏菩薩摩訶薩,復持種種上妙衣服,末尼寶珠,真珠花鬘,真珠瓔珞,金銀寶縷幢旛蓋等,奉上地藏菩薩摩訶薩,復以無量上妙音樂,種種讚頌恭敬供養地藏菩薩。」 「爾時十方諸來大眾」,這個大集會是過數量的,菩薩也是過數量的,不能用數量知道這裡有多少菩薩、聲聞、緣覺,佛說法的會上都是這樣子的。十方諸來大眾,指一切的菩薩摩訶薩,還有聲聞,天人,藥叉,八部鬼神。聽佛讚歎地藏菩薩,都從他的座位起來。「隨力所能」,就是盡其所有,他力量有多大,他就供養多大力量。供養什麼呢?就是「金銀等屑,眾寶花香,奉散地藏菩薩摩訶薩。」盡他的力量供養地藏菩薩。每個法會,菩薩乃至於諸佛都會供養。在那個會中的時候,他方來的諸佛都供養釋迦牟尼佛,也供養地藏菩薩,從他們的座位起來,聽佛讚歎地藏菩薩。隨他力量所能及的,不用回去再取,也就是身上所戴著的,是這樣「隨力所能」的供養。大家都是說金銀珠寶那一類的,奉獻給地藏菩薩。 還有的「持種種上妙衣服」。上妙衣服,在《地藏經》,在一切經論上,都是這樣說的。要穿新衣服的時候,先供養地藏菩薩。要吃好東西的時候,先供養地藏菩薩,乃至於供養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都如是。新買的玩具,也先供養菩薩,凡是你認為好的東西,要使用的,都先供養菩薩,這個習慣要是養成了,你的功德不可思議。 以下還有末尼寶珠,真珠花鬘,真珠瓔珞金銀寶縷幢旛寶蓋,奉上地藏菩薩摩訶薩。還有無量的上妙音樂、樂具,或者唱段歌,唱段讚頌詞,乃至於種種讚頌來恭敬供養地藏菩薩。但是地藏菩薩接受了這種供養之後,他又怎麼做呢?在〈普門品〉上,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不受的。無盡意菩薩再請,之後,還得佛囑託令觀世音菩薩,憐愍無盡意菩薩及與會大眾,觀世音菩薩才受了,受完了,觀世音菩薩就把所受供養的東西分作兩份,一份奉多寶塔,一份供養釋迦牟尼佛。 這個會上只有佛在,所以地藏菩薩把所有的供具、大家供養的所有東西,都迴向供奉世尊。不止供養,還要說讚頌詞。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持此種種上妙供具回奉世尊,而說頌曰:天人龍神所供養,十方菩薩皆來奉。聞救世有大功德,唯願受我最勝供。」 我拿在手上的這些供具是天人龍神十方菩薩,他們來奉獻給我的,我又轉奉獻給世尊。人人都知道世尊是救世的大功德者,唯願受我最勝供。他們供養我,所以我又轉供養給世尊。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說是頌已,頂禮佛足,於是世尊復說頌曰:」 地藏菩薩摩訶薩說完了這個偈頌,頂禮佛足後,又回到座位上,之後,世尊又說頌言,稱揚地藏菩薩。 「起堅固慧清淨心,滅諸有情無量苦。 施眾妙樂如寶手,能斷惑網如金剛。 起大悲慧具精進,善持妙供奉世尊。 以海智救苦眾生,登諸趣有無畏岸。」 佛說:「供養得很好,你有堅定不移的智能,那就證得法性。」我們不是講一實境界嗎?一實境界的心,是真心,也就是妙明真心。同時,你能夠滅一切有情的無量苦難。佈施那些極微妙的音樂;寶手是彈音樂的妙手,也能斷一切眾生的疑惑,就像金剛一樣。金剛智能斷一切的惑網。 「起大悲慧具精進」,有一個大悲心度眾生的智能,而且,長時這樣度,精進不懈。 「善持妙供奉世尊」,你所供養的是很微妙的。這位大菩薩轉供養佛的時候,把所有的供養具,經過變化,把所有寶物合成一個寶蓋或者一個幢旛,不再是原來的物質了。好比大家供養佛,我們看見的只是蘋果、水果或者是梨子或者香花,但是經過供養一轉化,這個香花又徧滿十方界。如果你是修供養的,念過〈普賢行願品〉第三個大願,廣修供養願,當你的花鬘裝在花藍裡頭,拿去供養佛的時候,如果你懂得如何供養的,一定要修觀想;諸位道友應該都修過的,如果沒有修過的,我重複說一下。 你要觀想這個花鬘,別認為它就只是這麼大。用你的心力把它盡虛空徧法界都化成這個花鬘。這花鬘看似只在這個娑婆世界供的,或者是在溫哥華供的,但是它已經徧滿娑婆世界,已經到了極樂世界供養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已經到了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若我們知道的不多,只知道西方阿彌陀佛,那是大家很熟悉的,或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也就是常念的《藥師經》,或上方十方的諸佛,乃至於拜〈占察懺〉,裡面五十三佛的名字都很熟悉吧!想像花鬘徧滿每個佛國土,每個佛菩薩都有,這就是意供。那麼,這個花鬘就不只是目前這個狀態了,一切都會生起變化。誰起變化了呢?行者的加持力,修行的人。也就是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供養的時候,假他的心力供養的,這叫妙供,這種供不可思議。 同時你的智能像海那樣的深,像海那麼樣的大,永遠救度受苦眾生,無窮無盡。海水永遠不枯竭,千河萬河流入海里,海水也不會增加的。那些諸佛菩薩的智能像海那樣深,像海那樣廣,能容納一切,使一切眾生、一切諸趣眾生,都能夠到達無畏彼岸,都能夠成佛。我們連說個讚歎的偈子都不會。諸佛菩薩讚歎的時候,所用的語言、文字是很微妙,變化非常大,我們知道到彼岸就成佛,但他不說彼岸,而是說無畏岸,或者智能岸,或者般若岸,這是文字的技巧。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當濟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苾芻及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令其皆得增長憶念,增長守護憶念,增長壽命,增長身體,增長無病,增長色力,增長名聞,增長資具,增長親友,增長弟子,增長淨戒,增長多聞,增長慧舍,增長妙定,增長安忍,增長方便,增長覺分聖諦光明,增長趣入大乘正道,增長法明,增長成熟有情,增長大慈大悲,增長一切白法,增長妙稱徧滿三界,增長法雨普潤三界,增長一切大地精氣滋味,增長一切眾生精氣善作事業,增長正法精氣善行,增長智能光明,增長六到彼岸妙行,增長五眼,增長灌頂,增長生天涅槃。」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而白佛言」,地藏菩薩供養佛之後,他就回到座位,佛又稱讚說:「你供養得很好!」又給他說偈頌,地藏菩薩又從他的座位起來頂禮佛,向佛說:「大德世尊」。稱佛為大德,「大」是無量的意思,凡佛一切經論上所說的「大」,就是說我們的「體」,就是「一實境界」,或者說「妙明真心」,或者說「如來藏性」都可以,名字雖然不同,都是假名。但實際上就指一個「大」字。《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妙法蓮華經》,都是「大」,這個「大」就是「當體」的意思。 稱讚佛的德是大德,就是這樣的意思。「世尊,我應當遵照佛的指示。對於這個洲,對於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四大部洲,「此四洲渚」。「世尊弟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僅是這四洲的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四眾的弟子包括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這是指出家的二眾,在家的二眾。出家就是比丘、比丘尼,在家就是男居士、女居士,也就是近事男、近事女。)我令他們都能夠增長憶念。 「增長憶念」,就是增長智能的意思。我們不是沒有記憶力嗎?在《地藏經》十二品上說,讀經沒有記憶力,讀了就忘了,教一遍記不得,教幾遍也記不得,這就是沒有記憶力,學過的都記不得。地藏菩薩說,「我能幫助他們,令他們增長憶念。」增長憶念,這裡當然是指念佛、念法、念僧。所以,「他已經有了信心,已經在學佛法,我給他們增長」,這叫增上心;必須念念增長,念念增上。愈增長,智能愈大,福德愈重,是這樣的涵義。 「增長守護憶念」,憶念要保護。為什麼?睡眠的時候,要念念「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或者早晨一睜眼醒了,念「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憎」,守護佛法僧三寶,千萬別失掉了。那就是守護的意思,就像保護我們的財產一樣。 「增長壽命」,先從淺入深,這都是眾生要求的,沒有人會希望短命的;除非他太憂愁苦惱,不想活了。自殺還是有的,為什麼呢?因為很苦,活得不耐煩,活著沒有興趣。所以說,「增長壽命」,是人人願意要求的。地藏菩薩就向佛發願,濟度佛所教化四洲渚弟子,四洲是專指南瞻部洲、北拘羅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這個四大部洲說的。 「增長身體」,這個有一種解釋,或者想求身體健康的,或身體本來很丑陋的,想變得漂亮一點兒,帥一點兒的,或者是你感覺自己個兒太小,想增長一點兒的,所以「增長身體」包括很多種類,這也都是你所希求的。你本來就沒有病,若再增長一下永遠不害病,就是「增長無病」。「增長色力」,增長你的體力。「增長名聞」,這是我們所希望的,誰都希望有個好名聲。「增長資具」,就是資生的器具,幫助你活著的器具,包括住的房子、汽車,所需要的器皿等,都能滿足。 「增長弟子」,或者指佛說,或者指佛的四大弟子說的。不論出家、在家,都想徒眾多一點;有的人不一定求徒眾多,徒弟多了麻煩,子孫多了也麻煩。但這是地藏菩薩的願,以下就不同了。 「增長淨戒」,就是你受的三歸五戒,乃至比丘比丘尼的戒;在家有五戒、有八戒、有六重二十八輕戒,都能夠清淨,水遠持清淨戒。 「增長多聞」,多聞,有聞法殊勝;增長聞,多聞,聞了就生長智能。 「增長慧舍」,就是指著佈施說的,舍,再說深一點,就是把我執舍掉,不要執著我;但是這個要有智能,舍是很不容易的。有智能的人,一切都能舍,包括他自己的身命都能舍,這是靠智能。 「增長妙定」,怎麼叫妙定呢?就在你一切行動當中的定力,這是不可思議的,現在你聽經入了定,可不是打瞌睡,是真正入定,在定中聽經。所以諸大菩薩,他利益眾生的時候,都是在定中。我們看他飛來飛去,其實他是在入定。所以這部經一開始的時候,地藏菩薩在早晨就入那麼多定,一切時一切處,都在定中。 「增長安忍」,安忍就是忍辱,但是他為什麼不說忍辱,而是說安忍呢?對於我們來說,我們都是不守本份的多,忍就可以守住你的本份。守本份的事,包括太多了。自從有了智能,有了妙定,就能夠保護定慧不失,能夠調濟讓定慧均等,這叫安忍。從安忍能產生一些方便善巧,像地藏菩薩入的那麼多定,那麼多利益眾生的方便,那就是方便善巧,有了智能,就生方便慧;有了智能,一切的方便都是解脫的。如果沒有智能,方便就是束縛的。像我們做什麼事情,四處遇到障礙,你也發心度眾生,度不了,完了還衍生出很多麻煩,四處產生波折;就是因為沒有那種善巧慧,處理不得當。 「增長覺分聖諦光明」,覺分是指著菩提說的,而七覺分,那是別說的。 增長菩提,就是增長你自己的覺悟,這個覺悟可以使你的聖諦光明,這個聖諦,可以依著實際理諦而證得的聖位,說成佛也可以,十地菩薩也都是聖位,乃至從這個初教義來說,四果阿羅漢也是聖諦;那個法也叫四聖諦法,增長聖諦光明就是智能的意思,諦本身就是光明。 「增長趣入大乘正道」,能夠運轉你自己的本心,就是大乘。我們講一切,應該不離你的心,這是真正的菩提道。真正的菩提道,心外無法,法外又無心,一切法就是你的心性所顯現的,這就是大乘正道。 「增長法明」,了解一切法的性體,不要在相上起分別;了解一切諸法的法性,這叫有智能,這叫真正的明。 「增長成熟有情」,深淺都可以說,成熟什麼呢?成熟一切有情;增長你所思教的,不是發願利益眾生嗎?那麼,眾生是不是能夠成熟呢?能夠依教奉行呢?是不是能夠依教奉行而能成道呢?例如,四眾弟子,我們依照佛的教導輾轉化度眾生,使他們都能信入,都能依教奉行,都能修行,都能成熟了,成熟就了脫了,使有情都能夠成熟。增長大慈大悲之心,就是增長菩提心;菩提心包含很多,大慈大悲,就是菩提心。 「增長一切白法」,即清淨法,清淨法是什麼呢?一切戒定慧,一切佛所教導我們的法。白法就是清淨法,消失的是黑法,黑法就是染污法。在後面的經文〈無依行品〉、〈有依行品〉當中,會詳細講黑白的道理,一切法上面都是總說,後面會解釋,前面先總說一下。 「增長一切眾生精氣」,有精神有氣力;精者純也,氣就是氣質。因為你是佛的弟子,使四眾弟子都能精純於佛的教導,人們一看見,我們佛弟子是不同,他的氣質表現,人們一看見就很恭敬,同時善作事業。 「善作事業」,能夠增長正法精氣善行,增長智能光明,這個意思都是相同的。增長到彼岸的妙行,而六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能,這都是不可思議的殊勝妙行,能夠到成佛的彼岸。 「增長五眼」,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從凡夫地到佛,我們是肉眼,現在大家都是肉眼,肉眼是有障礙的,別人拿手一擋,你什麼也看不見了。沒有光明,你也看不見。肉眼是障礙的,不是通達的;肉眼礙非通,天眼通非礙,天眼通是報得的,他能看見一切,能看見我們,但是我們看不見他。慧眼就是照了一切俗諦的,俗諦就是方便慧。有慧眼,慧眼當觀俗。第四眼就是法眼,法眼了真空,俗諦真諦二諦。佛眼是照一切。對於五眼,現在我們是停留在肉眼的階段。但是有一些個別的報得的人,生下來他就能看見,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特異功能。他能看見地下的事物,這是報得的,這類功能些畜生也有。有些狐狸、黃鼠狼子、狐黃柳豆,有的是長蟲、四種仙狐黃柳豆四仙,還有鬼,我們上面念的大力鬼神,他們都是有神通的,但是那不究竟的;他們還是有障礙,他們沒有天人的眼,看得更通達一點兒,這叫報得的通。天人就是報得的。慧眼跟法眼,那是修得的,佛眼是究竟成就的。這叫五眼,我簡略這麼說一下子。 「增長灌頂」,灌頂的解釋有很多。受灌頂是從印度來的儀軌。以前在印度的時候,希望為降生的小孩子求加持的。本來是國王為降生的太子,找位修道者,修道者不一定是佛,外道六士都可以;用四大海水來給太子灌頂,消除災難。就像我們求法,用法水灌頂。我們現在學密宗修法的「灌頂」,是專有名詞,本來有多種灌頂,這個地方所講的「增長灌頂」是指得到加持的意思。這是指法灌頂說的。 我們在修觀的時候,也要自己給自己灌頂。或者觀藥師佛,或者觀阿彌陀佛,住在你的頂上,加持你,增長你入涅槃的機會。地藏菩薩的加持,使佛四大洲的弟子,都能夠在他原來的基礎上逐漸的增長。如果原來一點兒也沒有,怎麼增長?在原來的基礎上增長。如果已經在學法修道,就增長他證得如來果位的機會,或是要讓他脫離三塗;之後能夠生天,享受幸福,而且還能夠聞法。 「所謂有名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總持章句,我於過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親承受持此陀羅尼,能令增長一切白法,增長一切種子根鬚芽莖枝葉花果藥谷精氣滋味,增長雨澤,增長有益地水火風,增長喜樂,增長財寶,增長勝力,增長一切受用資具。此陀羅尼,能令一切智能猛利,破煩惱賊,即說咒曰:」 地藏菩薩有個咒,什麼咒呢?「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總持章句」,持就是三昧。地藏菩薩有這麼一個三昧,簡言之就是真言,也就是咒語。這個咒語的名詞,就叫「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也叫「大明咒」。《心經》也可以稱為大明咒,大光明的意思,也是總持的意思。「這個咒,我在過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經過好多佛,像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一粒沙是一個佛所,在那個世尊所,我親自受了這個灌頂,親自受了這個陀羅尼,就是指這個咒、這個三昧,要是念誦這個咒,一切善業都能夠增長,一切惡業都能消失。增長種子,乃至於根鬚芽莖枝葉花果藥谷精氣滋味,增長雨澤。」 「藥谷精氣」,這有點神,我們服的藥,像人參蟲草、貝母、靈芝,這種藥必須是野生的,才可以滋補人的身體,健康長壽。這些植物怎麼能增長呢?必須雨水調配,降雨滋潤,特別是增長有益的地水火風。沒有風的力量,糧食是不長的,微風吹動的糧食就像拿手拔的那樣的快,大家要知道風的力量。火是暖氣,為什麼夏天雨季長,冬天雪季它又不長,因為暖氣不夠,就不能長。 地大是堅牢性,增長地大的堅牢性,使它別壞,別發生地震。這四大增長,乃至於增長這些眾生的喜樂,增長眾生的財寶,增長殊勝力量,增長一切的受用資具。前面已經說過「增長資具」,這裡又重複的說一次。重複說的意思,就是念這個咒,使這些能得到增長,這就是陀羅尼,能令一切智能猛利,破除煩惱賊。這個咒就有這麼大的功德。這個咒語,洪居士怕大家念錯,已經註了音。將來如果大家想持誦的時候,再重新的印幾份,誰想要就給誰一份。我念一遍,如果大家跟著默念一下,或者我念一句你念一句,也算受了。 「讖蒱,讖蒱,讖讖蒱,阿迦舍讖蒱,縛羯洛讖蒱,庵跋洛讖蒱,筏羅讖蒱,筏折洛讖蒱,阿路迦讖蒱,萏摩讖蒱,薩帝摩讖蒱,薩帝昵訶羅讖蒱,毗婆路迦插婆讖蒱,鄔波睒摩讖蒱,奈野娜讖蒱,缽剌惹三牟底剌拿讖蒱,剎拿讖蒱,毗濕婆梨夜讖蒱,舍薩多臘婆讖蒱,毗阿荼素吒,莫醯隸,萏謎,睒謎,斫羯洛細,斫羯洛沫呬隸,廁隸,諀隸,揭剌婆跋羅伐剌帝,隸,缽臘薜,缽剌遮囉飯怛泥,曷剌怛泥,播囉,遮遮遮遮,隸,弭,黳羯他,托契,托齲盧,闥,闥,弭隸,磨綻,癉綻,矩隸,弭隸隸,盎矩之多毗,遏嚟,祁,波囉祁,矩吒苫沫隸,敦祗,敦祗,敦具隸,滸盧,滸盧,滸盧,矩盧窣都弭隸,弭第,彌綻,叛荼陀,喝羅,梨,滸盧,滸魯盧。」 這個大明咒總共是六十五句,念第一遍當然不熟,將來多念幾遍就可以了。如果想持的話,一天持七遍,也就是地藏菩薩前面所求的,念這個咒,我們就能得到,這跟大悲咒、其它的咒語具有同樣的力量。這個咒的義涵是不能講解的,我翻不出來,當然也不會講。 「善說能淨諸有塵,善說能淨斗諍劫。 善說能淨濁惡意,善說能淨濁大種。 善說能淨濁惡味,善說能淨濁惡氣。 善說能滿諸希望,善說能成諸稼穡。 善說能令一切佛,如來世尊所加護。 善說又能令一切,菩薩加護而隨喜。」 「善說」是指是佛說的,讚歎佛的偈子,或者說這是諸佛善說的咒語。諸佛所說的這個咒,能清淨一切有塵垢,也能清淨斗諍的劫;現在我們這個劫就是鬥爭的劫。人跟人鬥爭,集體跟集體鬥爭,國跟國鬥爭;有鬥爭,就說明這個時候很不好。念這個咒,可以使鬥爭消失一點,但是還要看我們念的力量夠不夠。用這個咒語能夠清淨惡的意念。 「善說能淨濁大種」,現在地水火風,渾濁得都不守規律,經常發生水災,地大本身有地震;風災、火災都是非時的,由其它四大種起的種種災害。 「善說能淨濁惡味」,濁惡味可以指現在我們這個環境很污染的;這種味道很不好,要是吸到這種味道,會使身體不健康,壽命不會長久。味跟氣兩者是相通的,坐汽車很舒服,又快,但是汽油味很難聞,這就是濁惡氣。 「善說能滿諸希望」,這個咒能滿你的一切希望,或者指這一切諸佛都能夠滿一切眾生的希望。這個「善說」,可以指是說得很好,善就是說得好,說得最好的還是佛。現在地藏菩薩說這個咒,這個咒也是無量諸佛說的;所以持這個咒的時候,能滿足希望。 「善說能成諸稼穡」,就是我們種的莊稼、五穀都能成熟豐收。 「善說能令一切佛,如來世尊所加護。」這兩句話要連起來說,持這個咒,能令一切諸佛,能令一切世尊,加護我們,使我們的善業早日成就,早成道業。 「善說又能令一切菩薩加護而隨喜」不止諸佛加護你,持著這個咒,也能令一切諸菩薩都照顧你,加護你,隨喜你。以上是偈誦,讚頌這個咒。 「世尊,如是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總持章句,我於過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親承受持此陀羅尼,能令增長一切白法,廣說乃至增長一切受用資具。」 這個咒的名字叫「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這個總持章句是經過很長的時間,經過像恆河沙那麼多的佛世尊,地藏菩薩在佛前親承的,也就是如來親自傳授的。這個陀羅尼咒,能夠使一切的白法增長,乃至於能增長的受用資具,誰需要受用資具,生活想得舒服一點兒,那就多念咒,你的資具就充足。 「大德世尊,此陀羅尼,普能濟渡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苾芻及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令其皆得增長憶念,廣說乃至增長一切受用資具,此陀羅尼能令世尊甘露聖教熾然久住,利益安樂三界眾生。」 「大德世尊」,地藏菩薩又尊稱釋迦牟尼佛,大德世尊。「此陀羅尼」,這個咒語。「普能濟渡此四洲渚」,世尊的弟子,弟子之中包括比丘、比丘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優婆塞、優婆夷,也就是佛教的出家男眾女眾,在家的男眾、女眾,總說起來就是佛的四類弟子,他們都能夠增長憶念,得到總持。憶念不失,就是記憶力增強,所有吸收進來的、所聽的一切法,不會忘記,憶念受持。乃至於你眼睛所看到的事物,念的經,只要念一遍,就可以憶念受持,永遠不會忘失的。要是廣說,一切所受用的,都能夠滿足,那麼,這個陀羅尼咒,使聖教就像甘露一樣,普濟群生讓他熾然著。「熾燃」,光明熾盛之貌,就像大火燒的時候那樣子,永遠久住世間而不喪失。 「利益安樂三界眾生」,不但人間天上,這裡是指著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眾生,是指四洲渚。我們現在是南瞻部洲,這是對著我們說的,我們要是持這個咒就能得到這些加持。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大記明咒總持章句,時佉羅帝耶山普皆震動。俱胝天樂不鼓自鳴,雨無量種天妙香花及珍寶等。一切眾會咸悉驚躍,皆獲希奇,得未曾有。」 說這個咒語的時候,發生六種震動;這個道場,就是說法的處所,大地震動,還有上億的天的音樂器具,沒有人吹,鼓沒人打,鍾沒人敲,它自己就鳴向。在說這個咒語的時候,還有無量的天妙香花及珍寶,像下雨似地降到佉羅帝耶山。與會的大眾,包括請大菩薩,「咸悉驚躍」。這個驚不是害怕,而是歡喜踴躍。嘆的意思,是太稀奇,太難得,都懷著這種稀奇不可思議的心情。「得未曾有」,從來未見者見到。就在這個時候,有一批天女從座而起。 「時眾會中有大吉祥天女,具大吉祥天女,大池妙音天女,大堅固天女,具大水天女,放大光天女而為上首,總有一萬八千天女,於四大種皆得自在,從座而起,稽首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大德,甚奇世尊,我等雖於諸四大種得自在轉,而不能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如此大士,已得微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善了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 共有一萬八千天女,這裡只舉了為首的幾位天女。這些天女都是修地水火風四大種法的,對於這四大種皆得自在。地水火風四大種當中,只舉水火,其實也包括了地風。這些天女,共有一萬八千位,她們從座位起來了。「稽首」就是頂禮的意思,稽首佛足,就是向佛頂禮。「合掌恭敬」,她們要向佛請教。「而白佛言,希有大德」,世尊,太稀有,太甚奇,「甚奇世尊,我等雖於諸四大種得自在轉」,她們對地水火風能夠得自在,不被地水火風轉,而且能夠轉地水火風。「而不能知四大種初中後相」,不知道諸四大種初成時候的相,乃至止住的時候的相,乃至於毀滅的時候的相,也就是不知道初中後三種相,對於這個四大種的「生滅違順」,她們沒有辦法掌握。地藏菩薩對四大種了解這麼深,已經得到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得到四大種的甚深智能。她們向佛請問,佛就告訴她們。 「佛言:如是如是,天女,此善男子,已得微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善了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天女當知,如如意珠,具足眾德,能雨種種上妙珍寶,施諸眾生,此善男子亦復如是,能雨種種覺支珍寶,施諸眾生。如寶洲渚,種種珍寶充滿其中,此善男子亦復如是,成就種種覺支珍寶。」 「佛言如是如是」,你們說的不錯。「此善男子」是指地藏菩薩,因為他已經得到甚深微細的深般若波羅蜜多,已經得到究竟到彼岸的智能,所以能了解四大種。「四大種初中後相」的「生滅違順」,怎麼樣算是順?怎麼樣算是違?違背四大種,四大種就會生起相反的作用。順四大種,四大種就使你的資生工具悉能充足;違背四大種,不但不能夠給你為善,反而給你作了禍害。例如說地水火風初成時的相狀,乃至住止時候的相狀,毀滅時候的相狀,四大種會給我們帶來災害。但是它也給我們帶來一切的吉祥,沒有四大種沒有辦法生活,對它的違逆順遂兩方面都要能夠掌握。 「天女當知!」佛就對一萬八千天女說,你們應當知道這四大種的違順情況,那麼地藏菩薩所掌握的,就像他手裡拿的如意寶珠那樣子似的,能夠具足眾德,令四大種對眾生作出利益,使地大生出種種的上妙珍寶,用此佈施於眾生。「此善男子亦復如是」,地藏菩薩也能夠這樣子做。 「能雨種種覺支珍寶,施諸眾生」,這裡是指以法佈施,不是用世間的珍寶形容著地藏菩薩。他示現各種種類,隨類教化,而能夠使他們覺悟。 天女向佛請問,佛答覆說,讚歎地藏菩薩的種種功德,特別是四大種,對地水火風,初中後相,一切轉化的過程,地藏菩薩能夠如實深知的。同時佛對這些天女說,此善男子的功德就像如意寶珠一樣的;如意寶珠是比喻的意思,從如意寶珠能生珠寶滿眾生願。這位善男子,對一切法,都能夠如實了知,也就是能夠稱性而了知。所以,能雨種種上妙的珍寶。「上妙珍寶」是形容詞,能給一切眾生說一切法,讓眾生能聞法得開悟、意解,免除苦難。 「此善男子,亦復如是」,地藏菩薩也能利益眾生,就像如意寶珠雨一切寶。那麼,他所雨的寶珠,不是世間的寶珠,而是使一切眾生能夠覺悟,能夠聞法意解的法寶;以珍寶施諸眾生,像產生珠寶的寶渚洲一樣。此善男子所伏藏的一切法,是由無量劫來,聞法積存伏藏的一切珠寶,地藏菩薩就有這麼多功德。 「如天波利質多羅樹,眾妙香花之所嚴飾,此善男子亦復如是,種種微妙佛法珍寶而自莊嚴。」 「如天波利質多羅樹」,天波利質多羅樹是帝釋天才有的寶樹,這種寶樹不像我們的枝葉花果,它是由一切珠寶織成的,這個善男子就像天波利質的多羅樹一樣,具足一切的珍寶,又具足一切的佛寶,用一切法寶所裝飾。是什麼法寶呢?就是微妙的佛法珍寶,而且是莊嚴的。佛說法都是先運用比喻,而後說法,法、喻兩者合說的;但是恐怕大家在法上不清楚,所以先說比喻。這些珠寶、寶樹,都是比喻,形容地藏菩薩,以一切法來莊嚴。 「如師子王,一切畜獸無能驚伏。此善男子亦復如是,一切眾生無能驚伏。」 能摧伏一切,能降伏一切的意思,就像在獸類之中,獅子王就是能摧伏群獸。這是拿世間上大家所見到,所能承認的事物,來形容地藏菩薩所具足的法功德。 「譬如朗日,能滅世間一切昏暗,此善男子亦復如是,能滅一切眾生惡見無明昏暗。譬如明月,於夜分中,能示一切失道眾生平坦正路,隨其欲往皆令得至,此善男子亦復如是,於無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馳聘生死曠野眾生,三乘正路,隨其所應,方便安立,令得出離。」 「譬如朗日,能滅世間一切昏暗」,朗日就是沒有云彩遮蓋的意思,清朗的太陽,去除一切昏暗。地藏菩薩所在的佛土,隨所在處,都能使一切眾生,免除昏暗的痛苦,能夠得到光明,也能滅除一切眾生的惡見、昏聵、無明煩惱;就像明月似的,明月在夜分當中,可以使失道者找到道路的;看不見路的眾生,能夠走到平坦的正路上。 「隨其欲往皆令得至」,在月光照耀之下,他想走的路,不會走到歧路上。這位善男子,就是指地藏菩薩說的。「亦復如是」,像明月似的,示現眾生一條光明正大的道路。「於無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馳騁生死曠野眾生」,無明夜是我們在生死迷途當中,地藏菩薩就能令出離。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道果,雖然還不是究竟,但是你能了生死。這都是比喻,比喻地藏菩薩利益眾生的時候,能夠隨眾生他所要求的,以種種的方便安立,令眾生得到利益,得到出離。 「譬如大地,一切種子樹山稼穡地身眾生之所依止,此善男子亦復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 譬如像大地一樣的,一切種子,樹木、山林、稼檣,這些都能依靠大地而生長;眾生要想出離這些苦難,依止地藏菩薩就能夠得到法身。這位善男子也能有如是的功德,給眾生一切的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菩提分」法就是覺悟的道,覺悟的道很多,在法相上經常說的是三十七道品,也就是八正道、七覺支、八正道、五根、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在這裡是總說的,形容佛讚歎地藏菩薩的功德,有這些功德,他給眾生的不只是世間的七寶而已,而是法財。 「譬如大寶妙高山王,善住堅固,無缺無隙,此善男子亦復如是,善住一切不共佛法。由不棄舍諸眾生故,名為無缺,一切善根皆善施與諸眾生故,名為無隙,譬如虛空,一切眾生皆所受用,此善男子亦復如是,一切眾生皆所受用,此善男子成如是等無量無邊諸功德法。」 「不共佛法」,是佛所具足的。四無畏,那是不共的,一共有十八不共法。具足了十八不共法,只是不跟凡夫共的,不跟二乘共的。其實這些大菩薩都具足的,地藏菩薩對一切眾生是不棄舍的;我們就不行,對待自己的子女,要是他們不孝順或不聽話就棄舍了。朋友之間稍為不如意,都要棄舍,或者對哪一個惡眾生,我們會感到厭煩。 住的時候,要挑選上好的地區,這也是棄舍的涵義。對於六親眷屬,我們都要接近好一點的。所謂好一點的,就是他不壞,不亂攪。如果以菩薩的眼光看,愈是這些眾生,他愈是度化。最壞的眾生是下地獄的眾生,地藏菩薩到地獄去度這些眾生。所以,他度化眾生是沒有嫌棄的時候,甚至做了五逆十惡的眾生,他都要想盡一切方法來度化,使他們能夠種上善根,能夠學習佛法,能夠得到出離。只要有那麼一點的縫隙,他都能夠滲入來教導,不讓眾生墮落下去。像什麼呢?像虛空似的。虛空是平等利益眾生,誰都可以去,他是沒有吝惜的。我們活在虛空當中,地藏菩薩就像虛空那樣子的對待一切眾生,滿足一切眾生的要求,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受用。 地藏菩薩成就了佛所讚歎的無量無邊功德法。為什麼佛這麼樣讚歎地藏菩薩呢?為的是要說佛的大集十輪。因為讚歎地藏菩薩,使大家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心增長興盛,只要一聞到地藏的名號,就產生了一種殊勝感、親切感、希求感,希求地藏菩薩。因為地藏菩薩能夠使我離苦得樂,所以一切危難都可以求地藏菩薩。我們有些道友感覺自己的願太多,或者太囉嗦,或者說求這樣又求那樣,「地藏菩薩不覺得厭煩嗎?」有人這樣問我。我說:「《地藏經》上已經指出,你縱有千百萬億那麼多的希求,地藏菩薩也不會厭煩的,但是有一點,你得至心,至心就能得到相應,如果你不至心,就像沒有一樣的。」這叫因緣法,因緣遇到了就生起。地藏菩薩是要給一切眾生助緣的,成就我們,使我們離苦得樂,但是我們沒有那個因。 地藏菩薩是普遍加持的,但是在這個地球上的六十多億人口,恐怕有太多人沒有聽過地藏菩薩名號,縱使聽到名號,也生不起信樂心,沒有去求他,也得不到這個願望。沒有這個因緣,怎麼能得到呢?連名號都不得聞呢!所以地藏菩薩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上說:「如果不至心,雖念我的名號,等於沒有念;聽到我的名號,不名為聞也等於沒有聽到。」這個涵義就是你跟地藏菩薩這個因緣沒有建立起來,雖然聽到名號,你沒有什麼信樂心,沒有感覺到他對你能產生什麼利益,因此就叫「不名為聞」,雖然聽到等於沒有聽到是一樣的。盡管他有這麼多的功德,普遍利益一切,如果沒有生起信樂心,乃至不能至心,那麼,是不是完全沒有功德呢?不是的。雖然聽到地藏菩薩名號,或者拜懺不至心,連下下至心都沒有,但是你已經種下遠因。功德是種下了,種子是種下了,當你再次遇到,就會生起信樂心,又生起精進心,漸漸也就成熟了。 像大家之所以能夠這樣拜懺,都不是一生兩生,而是多生結的因緣。從此更能增長,今生你就能離苦得樂,自己對佛法能夠有所了悟,要經常注意這樣的一個問題。因緣遇到了,你一定要承當,無論是苦的、樂的,因緣已經成熟,你現在受到的,要承當。過去了,因緣沒有了,要放下,這就叫做解脫;因緣會遇時,應該自己受果報;你不想承受,推也推不了,更增加煩惱,更增加災難。你承當了,就會減少。 一件事情已經過去了,要放下,不要總是留戀回憶;也就是每一個人在心中,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還在留戀,這對我們的害處非常的大。所以要知道因緣所生法,一切都是假的。可是地藏菩薩啟示我們的,就是一個總的方向。要是有這樣的心情,懂得這種道理去學法,你容易悟、容易進入,不然的話很不容易進入。 講《占察善惡業報經》的下卷,就是講因緣所生法即是空的意思,講一實境界。這個地方是讚歎地藏菩薩,我就略說這麼幾句。因為地藏菩薩所成就的功德,不是一般菩薩所成就得到的;這是因為他的願力,而且時間是過數量的,地藏菩薩早就成就了。前面佛讚歎地藏菩薩,說他的成就,說他的發願久遠,就拿彌勒、文殊、觀音、普賢比較,這是我們大家熟悉的四大菩薩,這是使我們對地藏菩薩生起殊勝感。 「時諸大眾聞說地藏菩薩摩訶薩成就無量稱讚功德,皆獲希奇,得未曾有,尊重恭敬,皆大歡喜,至心諦觀地藏菩薩,目不暫舍。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大家都感到真正的希求,「皆獲希奇」,有殊勝的意思。「得未曾有」,過去未聽說過,對地藏菩薩產生了尊重恭敬,生起大歡喜心。「至心諦觀地藏菩薩,目不暫舍」,觀察地藏菩薩德相。地藏菩薩來到在會中,大家就這樣觀察他,諦觀德相。無論是修觀音法、修文殊法、修普賢觀法,在《法華經》最後一品是觀普賢菩薩,我們修每一法都如是,在這裡你必須觀地藏菩薩的相。無論你請了紙像也好,瓷的也好,乃至銅鑄的也好,隨便哪一尊像,只要感覺很莊嚴,殊勝感生起的時候,你就要觀想。就從他的寶座開始觀起,或者是蓮花座,或者是在九華山地藏菩薩座前那隻狗—善聽,從那隻狗身上開始觀想也可以。最好是先觀蓮花,地藏菩薩坐在蓮花上,觀那個蓮花的光明,乃至地藏菩薩跏趺座的光明;再觀察縱身的光明,觀察頭部的光明。由下往上觀,經常這樣觀想,讓地藏菩薩的光芒住到你的頂上,地藏菩薩面相,入到你的心臟之中,你的心臟有蓮花瓣,自己去觀想,就觀想成熟了。先是度你,後來跟你合而為一。 你這樣觀想,再加上誦《地藏經》,久而久之,你只要一作意,地藏菩薩就在你心中,別人看見你,或者你在說話,幫助別人,給別人迴向,地藏菩薩就會加持你。自己沒有什麼力量,但是因為你這樣觀想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入到你的身心,地藏菩薩力量就跟你合而為一。所以,別人能得到好處。這些與會的大眾都是大菩薩,他們對於佛如此讚歎地藏菩薩,感覺很稀奇,從來沒有聽過,得未曾有,所以尊重恭敬,皆大歡喜。 諦觀地藏菩薩,「目不暫舍」,就是目睛不瞬息,即專注一境,思想已經專注了,目不暫舍跟目不轉瞬是一樣的意思。佛恐怕與會大眾沒有完全注意到,所以重複說一遍。以下一共有二十四誦,一個誦是四句,就是重複讚歎地藏菩薩。我們現在解釋這個發起的〈序品〉,還沒有講《十輪經》正文,只是在要開始講這部經之前,地藏菩薩先讚歎佛的功德,互相酬唱,讓與會大眾生起清淨信心。佛恐怕大眾還沒有聽清楚,又用偈的題材再重頌一遍。 「地藏真大士,具杜多功德,現聲聞色相,來稽首大師。」 這是第一頌。「地藏真大士」,真大士者不是冒充的,也不是假的。真的意思,就是已經證得了一實境界,已經證得了真如心,已經證得了法界性,這個「真」字是這樣說的。「大士」是尊稱,「杜多」的意思就是能夠除去一切塵垢,能夠除去一切煩惱,把一切煩惱變成功德。在我們是煩惱,在諸佛菩薩就是功德,他就以此度眾生。 但是地藏菩薩示現的是聲聞相,為什麼現聲聞相呢?聲聞要持比丘戒,戒相清淨。但是他示現的相很多,前面講了很多,不過,在這個法會當中地藏菩薩示現的是聲聞相。「來稽首大師」,即來向佛頂禮,大師是指佛自稱的。 「施諸眾生樂,救脫三有苦,雨無量種雨,為供養大師。」 把一切快樂施給眾生,這叫與樂,是大慈悲心;慈能與樂,施給眾生一切快樂了。眾生都在苦惱當中,他怎麼能快樂得了呢?眾生的苦惱消失了,他就快樂了。我們走夜路時,沒有燈光,聽到怪聲怪氣的,又怕鬼,又怕是野獸。前面說過,地藏菩薩示現光明,像月亮似的,就不恐懼了,就不會誤入歧途。這不是很快樂?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三有的眾生,都在苦難中。雨無量雨,不是下大雨,而是雨無量的珠寶、衣服像下雨那麼樣多。為什麼呢?「為供養大師」,供養佛。 「天帝無垢生,觀察四方已,合掌恭敬住,讚請於大師。」 這是佛說的,佛說在會中有位無垢生天帝釋,他看見四方所有的與會大眾。大家對這件事有點懷疑,也就是不明瞭的意思。因此,這位無垢生天帝釋,他看看四方,大家希望了解,他就合掌恭敬,住於佛前,讚歎請佛說,為什麼天雨這麼不可思議,每個人手上都有如意珠,為什麼會有這種奇特相呢?就請佛說法。 「我見世尊眾,末尼寶光明,徧照諸佛國,無不皆明瞭。」 這是無垢生天帝釋向佛說的話,他說:「我看見每個眾生都有末尼寶珠,末尼寶珠放光明,乃至這個光明照到十方國土,一切國土都顯現,好像眼前一樣,也就是這個光明把諸佛國土的世間相都照明了。」 「六通照世間,今當來至此,勇猛名地藏,現出家威儀。」 一般都是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等五通,不過在這裡加上漏盡通,就是六通。現在地藏菩薩來到這兒,「勇猛名地藏」,是說他修行利益眾生的事業,非常的勇猛精進。但是他現的不是菩薩身,而是出家的威儀,這是回小向大的意思。因為這個大集會中有過數量的聲聞眾,地藏菩薩現的是聲聞像,主要是度這些三有苦的眾生,以及還沒有迴向大乘的聲聞二乘。所以他示現的是同類。 「七聖財伏藏,無畏佛音聲,諸菩薩勝幢,眾生之尊首。」 七聖財,有時候也叫七財,是七樣財寶。有時候叫七德財、七法財,總之,就是七種聖法。聖法就是殊勝的法。哪七種呢?就是信、戒、慚、愧、聞、佈施、定慧。攝心不散,就叫定。攝心不散亂,不昏沉,這本身就不是財富所能買到的,這就叫財。這個財是法財。攝心不散亂,並不是不明瞭,而是能照了一切諸法,用般若智照一切法。第七個財,是定慧財,不但不散而且能照了一切,照了諸法,這叫七聖財。這七聖財所含藏的寶藏,是埋藏在地底下的。埋藏到哪裡呢?埋藏到眾生的心裡,地藏菩薩能夠幫我們挖掘出來。或者說地藏菩薩,就含藏這七種財。眾生只要對他恭敬供養至誠懇切的禮拜,就能得到。 第一個就是信。「佛法,唯信能入」,沒有信是入不到的。信必須得有力,沒有力量,你得的福報是世間福報。信要是產生力量,就能生起作用。我跟大家說過好多次,最起碼你能夠覺知自己,若生起煩惱,馬上能覺知到控制住,讓那個煩惱消失,不隨煩惱轉,這個信就有力量。覺知這個念頭不對,馬上就使這個念頭止住,不再相續。覺知前念起惡,能使後念不再起,這樣就是有力量了,不過這僅僅是初具信心。如果你是過去多生有善根的人,這一生雖然是從來沒有聞到佛法,或者突然聽人講,或者有人跟你一說,身上的毛孔就張開了,那就是說明你過去的宿世善根深厚,一聞就能進入,這叫有信了。佛在世的時候,那些大阿羅漢,一聞到佛的法音,馬上鬚髮自落,出家了;心開意解,證了阿羅漢果。見思煩惱通通斷掉了,這才真正是具足信力。如果沒有這種境界相,我們就要修行。 要證得這個信心,得修一劫,需要一劫的時間了。以小劫為例:人壽八萬四千歲,過一百歲減一些,再過一百年再減一些,減到人壽命十歲,八萬四千歲就進入八萬四千的一百年。那麼過一百年減一些,過一百年減一些。減到人壽十歲,再從人的壽命是過一百年增一些。過一百年增一些,一增一減,才算一劫。就說小劫,你要修得信心的話,都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你也別以為太長,好比人的壽命,四天王天的一天,人間是五十年。那麼四天王天的壽命是五百歲。第二天是忉利天,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一百年,忉利天的壽命是一千歲。第三天是夜摩天,夜摩天的一天一晝夜,是我們人間的兩百歲,夜摩天的壽命是兩千歲。第四天是兜率天,我們人間四百年是他的一晝夜,他的壽命是四千歲。 現在釋迦牟尼佛入滅了三千年,僅僅是忉利天的八天。所以道宣律師在受天人奉供的時候,就問說:「釋迦牟尼佛入滅了,現在在什麼地方?」天人:「你說的是哪一位釋迦牟尼佛?」大家聽這問話的涵義,是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你說的是哪位釋迦牟尼佛?他說:「就是我們這個南瞻部洲,這個娑婆世界。」天人說:「我看到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入滅,他還在講經。」 天人看的跟我們看的不同,所以我們的感覺是很長,像活了一百歲,很長很長;可是四天王才兩天,人間一百歲就只有他的兩天,兩晝夜。對於時間的問題,大家應當這樣認識。在修行的時候,修二十四小時,他看到才是一會兒,很短暫的時間。所以,天人看見我們一天到晚在懈怠,這一百年盡是在玩,沒有看見你在修行。天人是不接觸你,他看見人間是髒的。他下來給道宣律師送飯,是因為他看見那個地方是清淨的,有道者的地方是清淨的。用眼睛看不容易,我們看見佛堂很清淨的,很殊勝的。不信佛的人到這兒來看,覺得很淒涼的,很不好。像大廟都建在深山裡頭,毫無人煙,要用爬的才爬得上去。我們朝五台山覺得很殊勝,不信的人看見覺得很破爛。我們看見護法神,應當很莊嚴的。我們看那塑像,塑得莊嚴很感動。他看見:「唔,這尊塑像的藝術價值很高。」他是從另一種眼光來看的,一切的事物,每個人看法不一樣。 而這個七聖的伏財伏藏,信心、持戒乃至於慚愧、定慧,這都是聖財,這叫法寶。「無畏佛音聲」,佛的音聲是四無所畏的,是無量的,是無盡的。這是法,這是讚歎地藏菩薩的,因為地藏菩薩也具足了佛的音聲。「諸菩薩勝幢」,幢旛寶蓋就像代表一個國家的國旗似的,菩薩就是殊勝的法幢,建立法幢,是給一切眾生作示導的,就是這個涵義。「眾生之尊首」,為一切眾生所尊敬的。 「解脫寶所依,福海具精進,悲意樂聰敏,救苦諸有情。」 把解脫形容得像寶一樣,地藏菩薩是一切解脫寶所依賴的。地藏菩薩是我們可以依著求解脫的,我們求解脫寶的人,就要依靠地藏菩薩。他那種精進的力量,勇猛精進,所求的福德智能,像海那樣深,像海那樣廣。「悲意樂聰敏」,悲意就是他的大悲心,悲意就是大聰敏大智能。我們總想著,悲能拔苦,我們希望地藏菩薩拔除有情的痛苦,希望自己能夠聞法,能夠有智慧,聰敏是智能的意思。而我們要跟地藏菩薩結合,地藏菩薩的大悲,是給一切眾生智能,讓一切眾生都有智能;有了智能,才能離苦得樂,他才來救度。諸有情面臨苦難的時候,眾生才能信仰,才能持受。 我們盡管學了《占察善惡業報經》,也有人學了很久,但是可能連占察輪都還不會用,即使會用,也不會相應,因為他沒有生起那種至誠心。我曾經跟大家說過,學《占察善惡業報經》上半卷,要多看一看經文,然後再去擲占察輪。不看經文就去擲,就像擲銅板、擲六爻卦,不會相應的。要禮拜,要稱誦名號,如果不相應,就再拜;那就是消業障,不管相應不相應,你就是禮拜。稱誦地藏聖號的時候,罪業就消失了。 一切佛法都告訴我們一種方法,怎麼樣離苦得樂?我很缺錢,地藏菩薩可以滿足你的願,資生資具。你要求洋樓,多拜拜地藏菩薩。你想擁有寶馬汽車,或者奔馳汽車,只要是你喜好的,或是想要達到的目的,就叩頭,求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能給你。他不一定通過哪一個管道給你。在大陸上有好多人就希望天上掉下一位從美國來的親戚,把他救了,給他好多錢,又給他開個鋪子,有沒有這種事呢?不但有,也確實不少。但是這只是眼前的快樂,過了就沒有了。 求地藏菩薩給你的快樂,可不是這樣,是了生死,使你開悟,要是通了,你會因為拜地藏菩薩,使你在夢中,感覺到這件事將來結果會怎麼樣。但是你不能說,要是說出來,可能要受到護法神的責備。因為你不是證得的,而是地藏菩薩加持你,稱聖號受加持的。你心裡生出這麼一念之明,自己又會遮蓋住這個明。所以得到的往往不許說,這樣你的心才會得到。繼續求,就能救拔你的苦,給你智能,使你明瞭一切。 「與怖者為城,如明月示道,生善根如地,破惑如金剛。」 「與怖者為城」,恐怖是形容詞,現在沒有城,城都毀了。現在的戰爭沒有前後方的差別,修再高的城牆也擋不住了,飛彈是從空中來的,知道嗎?飛機從天上掉下來的。這裡說的「城」不同,我們的心有座城,我們的心城是什麼樣子?假使念地藏聖號,地藏菩薩就做出一座城,使你無所畏懼,沒有恐怖感,就像有城牆保護一樣。地藏菩薩,就像明月,示給你道路;這是重頌長行。前面說過,使你生起的善根不動搖,像大地那樣子,因為我們做善事沒有根,這回做了,下回可能不做,做一做也可能後悔。有這種事嗎?有,還很多。有的道友,勇猛善心一發,舍宅為寺,把他家裡舍了,全作了寺院。以後自己連住處都沒有了,連飯吃都沒有了,他就後悔了,想那時候該留一點兒。那樣子就前功盡棄。有沒有功德呢?有是有,解脫還是不行。有沒有反悔?有反悔。《十輪經》專門講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佈施給三寶,後來親自看見這位和尚作壞事,你就很懊惱;想起那時候怎麼佈施這麼樣一位和尚,這樣一想功德就沒有了!不管他如何,你供養的是三寶,他代表三寶。釋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薩,專談這一個問題。你供養了,因緣成熟了,你所做的一切事過去了,過去就算了,不要再把它拾回來,過去已經過去了,功德已經成就了。跟你的修行一樣,到了第一步,第一步成就了,你就把它揚舍,必須再做第二步。你要是緊緊抓著第一步不放,第二步就進不去;必須舍了才能進入第二步,第二步成就了,第二步也丟了,就進入第三步。一直到你究竟成就了,一切都具足,千萬莫後悔。 凡是你投入的東西不要後悔,功德已經成就了。對方怎麼樣,都跟你沒有關係。你做的是供養三寶,供養這間廟。我剛剛才供養,就發生戰爭,一個炮彈給炸毀了。你心裡懊惱說:「我剛才供養的怎麼就毀了?」剛供養的因緣是成熟了,功德具足了。你供養的時候,供養已經成就了,天上的宮殿也給你修好了,是炸不毀的,只是你看不見而已。所以不要再去回顧,因為你已經向前進了,具足了。 你要是生到夜摩天,絕不會留戀四天王忉利天,因為夜摩天比四天王忉利天開闊得很,他的功德、莊嚴就不同。可是如果你生了極樂世界,仍要想著娑婆世界,這個跟那個不同,因為你要回來度化眾生。因為這兒跟你有緣的人還很多,他們還沒有明白。等你明白了,再回來,娑婆世界已經不是娑婆世界,就跟極樂世界一樣。要看什麼人去看,地藏菩薩到地獄是不是看見那樣的地獄景象呢?不是,他會把它度了。所以說:「生善根如地,破惑如金剛。」一切迷惑是由金剛智能而來的,一破一照,就沒有了,化解了。有智能的光明一來,黑暗還會存在嗎?如果把電燈關了,我們的屋子就是黑暗的,電燈一打開,黑暗就破除了,涵義就是這樣。 「能施解脫寶,如水漂眾惑,煩惱熱為蓋,愈疾如良醫。」 能施就是能佈施,能佈施就是這個人非常的解脫,看得破,放得下的意思。解脫很不容易,因為金錢是資生的工具,在智者看來,他用這個來利益眾生,必須是解脫的人,才肯佈施。六度萬行,佈施為首,佈施是舍,要從心上舍,不要只注重在物質上,能佈施才能解脫。最難舍的是自己的身體,最寶貴的也是自己的身體。現在要是有三個人,他向我來要求佈施,或者要眼睛,或者要心臟,我現在不能給他們,因為我還沒有具足這個舍心,也沒有達到這種道力,所以解脫不了。要是大菩薩,你求什麼,他都舍給你,連自己的身體都舍,何況是國城妻子?〈普賢行願品〉就經常講到,像那些寶物,你都能施舍給一切眾生,這是解脫。 我們的惑業,就像水上漂的一樣,不要認為是真實的。很多人執著:「我的業障重呀!」經常掛在嘴邊上,這樣是修不成的,或者什麼事沒有得到,或者受到什麼災難,第一個想到就是自己的業障很重!業障就是你的惑業,起惑造業,就像水上浮漂似的,不是真實的,不要把它看成真實的。你要是懺悔了,業障就消失了。 別認為自己的業障還很重,如果盡想著自己的惑業還很重,那麼就一直很重,壓著你,就永遠解脫不了。佈施也好,持戒也好,總想著自己的業障重:「唉!這件事我怎能做得到,我的業障很重。」一句業障重,就成了掩飾的理由,這是不可以的。業障本來是沒有根的,惑業一起生,你要念地藏菩薩聖號,念到真誠,其它的法門都沒有修,就是持名。你也沒有念《十輪經》,也沒有念《占察經》,就念一個聖號,都可以的,但必須念到至心。 煩惱是熱惱,有幾種熱惱?煩惱生憎恨心,或者思想想不通睡不著覺,愈睡愈失眠,愈失眠愈翻身,心裡煩躁得不得了,都是熱惱。凡是煩惱,就是熱的,像蓋上一條棉被似的。蓋有五蓋十纏,有煩惱蓋,蓋住你。要是幢旛寶蓋,佛的寶蓋,那是聖境。這個蓋是煩惱,煩惱熱的,把你蓋到裡頭,你的氣出不來,透不過來,解脫不了。地藏菩薩除煩惱,就像除去熱惱一樣的,把你的蓋給揭掉了。你有病了,地藏菩薩就像一位很好的醫生,一帖藥服下去,你的病就沒有了。 「一日稱地藏,功德大名閣,勝俱胝劫中,稱餘智者德。 能解諸眾生,一切煩惱縛,至健行定等,諸定之彼岸。 十二緣清淨,諸智如虛空,破無邊佛土,諸有情暗聚。」 你一日稱地藏的名號,就具足了。你念一聲的時候,一聲具足地藏菩薩聖號,念十聲你也具足十聲的地藏功德。如果誠心這樣念,只念一天的地藏名號,勝過一劫當中稱其它的有德者,這個包括稱其它大菩薩的名號。 「十二緣清淨」,十二因緣屬於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名色,名色又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愛,愛緣取取緣有,這是十二因緣,就這麼輪轉下去。只要是念地藏菩薩聖號,跟地藏菩薩學,十二因緣就清淨了。我們這些業惑,就是因為起惑造業,業就把你繫縛住,係縛住就受苦。現在不造業,不起惑,業就繫縛不住你,自己就能作得主的。不但自己解脫,而且能夠覺到一切眾生的煩惱覆。自己聞到法,還要向別人說。像我們的道友,介紹很多親友,使他們信佛聞法,這就是幫助眾生解脫。 「健行定」,是一百零八定當中一種定的名詞,有「健行定」,「健德定」....,這是屬於定的名詞,有一個定都可以到彼岸。但是九次第定,六欲天定,就不成了,這種定是聖定。聖定,我們在後面的經中會講,就是依「數、隨、止、觀、轉、淨」這六法。在天台宗是「數、隨、止、觀、還、淨」,有還原返淨的意思。六妙門講的是淺的,《十輪經》講的是深的。我們是淺的深的都講一講。 這部經之所以長,就是因為有好多修行的方法。因為是修行的方法,我們必須得照這樣做,學會了就可以解決問題。解決什麼問題呢?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每天都碰見好多問題,心裡觀照不同,你的認識與觀感就不同。你必須會做,必須得如是觀,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像地藏菩薩這樣的有智能,我們還達不到。 「諸智如虛空」,可以是「虛空即諸智」,也可以反過來說。虛空的空,我們把它比喻為般若。在佛經上,只要一講空義,就拿虛空來比擬。其實這不是虛空,虛空裡頭能容納一切,你有智能,是把這些惑都破除了,並不是把這些惑、這些物質消滅了。如果花瓶是空的,我們並非把花瓶砸爛了把它丟掉了,才是空的,並不是這樣的,而是當體知道它是空的,因緣和合的。這些花當初不是同一株花生長的,而是插花者,供花的人把它們插們在一起的。至於這一朵花,它有它的水份,有它的物質,都是因緣和合的,沒有一法是真的。因緣和合了就生,因緣別離了就滅。緣生的時候,就承當。看這一盆花就承當,緣滅的時候,這花都滅了,都謝了,就放下,沒有了,花都丟了。不要再眷戀舍不得,就是這樣。 家庭也如是,父母妻子,有因緣聚到一起,大家就這麼過。我說長一點的時間是一百年,到那時候也都要散的,散了就放下。不要還緊緊執著,這輩子放不下,又執著來世;來世又放不下,所以不能解脫。就是因為這樣才不能解脫。不知道諸智像虛空一樣。 「破無邊佛土,諸有情暗聚。」主要是無邊佛土中的一切眾生,黑暗聚集在一齊。這個暗聚就是業。業太多,煩惱,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十結使結在一起,讓你破不出去。這十個結所生的業可多了,無窮無盡。貪,貪什麼都叫貪。對於佛法,你要是真正能入進去,般若智一照,色受想行識一切都是空的。凡是有形有相,語言、文字都是假的,都是空的。 但是我們沒有達到這一步的時候,還得加上語言。明瞭文字之後,才去破。當我們還沒有證到那個境界,不能離開家庭,要是不要家庭,不管小孩子,就去聽經,這可不行,你這樣子去聽經是得不到利益的。人在這兒,心還惦著那兒,心不在焉。你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 而「世法諸法味,世間常相住。」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所以,你懂得諸智如虛空,懂得這個道理,才能破除無邊佛土有情的黑暗聚(聚是聚集義),才能消除因緣所生的一切業。地藏菩薩不會在那個佛土當中,他是無窮無盡的。 「隨諸土入定,四靜慮等流,普令諸有情,入定除惑熱。」 「隨諸土入定,四靜慮等流。」靜慮就是思慮的意思,定的意思。等流是平等,同時進入的。苦、集、滅、道四諦法,四法本身就是定;諦就是如理,能令一切有情,入了定,把這些惑、熱惱、煩惱都除掉了,不只是現生的。 「眾生宿惡業,刀兵病饑饉,隨所在惱害,皆能令解脫。」 因為眾生的業感,感招了風災、水災、火災,那是大三災。現在的刀兵、水火、饑饉是小三災,因為眾生的業感,現在這種災難,特別的多。往後會越多,這僅僅是開始。我活了八十多歲,打從記事那天起,就感覺這個世界沒有好日子。東北那時候土匪跟軍閥打,完了,南北戰爭打。後來又是日本人來打。大家回想一下子,哪一天安定過?這只是刀兵劫。 病,誰沒有害過!有很多病是治不好的。饑饉瘟疫,有的地方害了,他知道,有的地方沒害,他不知道。這種的疾病、刀兵、饑饉,每一種都包括無量的惱害。你一念地藏菩薩聖號,一求地藏菩藏皆令得解脫。這是佛讚歎地藏菩薩,功德究竟有好大,你有什麼災難,一求就好了。 「眾生五趣身,諸苦所逼切,歸敬地藏者,有苦悉皆除。」 「眾生五趣身,諸苦所逼切。」原本是六趣、六道,這裡是說五趣,少說一個。我們這個身體,在你生命盡了,趣向地獄、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道,併入五趣當中,有人修羅,有天修羅,有鬼修羅。六道,有時候只說五趣,也就是把阿修羅道並到五趣裡頭,他是非天非人。凡是五趣的眾生,都會受到那些苦難的逼迫。如果歸敬地藏菩薩,「有苦悉皆除」,所有苦難都能除掉。 「眾生乘苦輪,展轉相違害,歸敬地藏者,皆住忍慈心。」 我們乘的這個輪不是好輪,而是苦輪,互相的違害,展轉違害。如果歸依地藏菩薩,能夠彼此不傷害,我也不傷害你,你也不傷害我,都能有大慈悲心,互相幫助。以前的賢者,想的很好,說是民有民治民享,可是誰做?那樣就不相違害了嗎?貧富同均,大家共享快樂,結果是你們幾個人苦一點,我樂一點,多數情形是這樣,哪會想到別人?都是想到自己,都是互相的違害。越是這麼相違害,苦越深重,永遠不會停息的。歸敬地藏菩薩之後,他心裡的熱惱就平息了,生起一種慈心。 「十二緣所怖,追求苦所依,歸敬地藏者,皆安住無畏。」 我們前面講的十二因緣法,無論是過去世的、未來世的,總的來說,反正是你心裡頭一動,起業了,這個叫業相。這個業相不會停止的,它會轉變的,這個轉變叫轉相,它就在自心的相境界。業轉相三相,完了,就執取相續。執著名字,完了起惑造業。所以這個苦輪是互相的迫害,這是可怖畏的,所以不要起業。不造業就不起惑,也就沒有恐怖了。我們之所以會造業,就是因為有這個身體。身體要吃要穿,同時也要求舒服;每個人都要給自己找舒服,怎麼舒服怎麼做,不管別人舒服不舒服,你幫助我就行了。人人都是這樣打算,互相的爭奪;越追求,苦就離你越近。你本來是追求快樂的,但是越追求,苦越多。要想離苦,就要修法。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法門,念地藏菩薩就好了,你就無所畏懼了。 「若樂修諸福,正念戒聞慧,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 你求福德、求智能,要產生正念。念什麼呢?念戒、念法。念法就是聞法,聞法就生出智能,也就是念慧。凡是歸敬地藏菩薩的,你所求這些戒定慧都能滿足,使你離苦得樂。 「樂一一功德,工巧藥種子,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 你喜歡作功德,或者願意當醫生、當科學家,願意教工巧技術,可是沒有這種智能做不來,就求地藏菩薩加持你,給你智能,可以發明創造。菩薩想利益眾生的時候,必須懂得工巧明、醫方明、內明、外明、因明,這叫五明菩薩。修五明菩薩,那是世間的藝術,你都得會,而且用佛教的大慈悲心來學習。歸敬地藏菩薩,就能有智能,一學就會。 「求諸谷藥田,男女衣僕使,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 這一切都是現在我們所要求的,像種田的使穀物生長好,種藥田的使藥物生長得好。入山採藥,像靈芝、人參,這些稀有的尊貴藥材都能得到。希望有人幫助你,或者求衣服、找個好佣人,僕使者就是佣人。你開一間公司,找幾個好的助手,好的職工,這都很不容易的。哪一個職工不想偷你,不想整你,不想害你?只要歸敬地藏菩薩,所求的都能滿足。 「眾德具相應,能任持大地,因茲諸谷藥,潤澤而細軟。」 為什麼呢?因為地藏菩薩具足一切德,他是任持大地,這些東西都是從大地生長出來。因為滋潤這些穀物、這些藥材,生長起來就非常的良好。 「諸煩惱所覆,樂行十惡業,歸敬地藏者,煩惱惡皆除。」 你被這些煩惱蓋覆住了。伏覆就是蓋覆你,你不想做好事,心裡盡想作惡事。十惡業,身體要行殺盜婬,口裡頭就是妄言、綺語、惡口、兩舌;不罵人,不會說話。必須罵人,他才說話。我在四川的時候,感覺他們是不罵人不說話的,並不是說真罵你,兒子跟老漢,都還說:「你這個龜兒子」,他成了口頭語。我聽得很托異,他說:「這是我的習慣,沒有什麼。」他不說龜兒子,就不會說話。開口就龜兒子,好像很習慣,可是我們聽起來很刺耳,不論男男女女都這麼說。 還有東北,我最初當小孩兒時,一個地區叫拉哈族,大家可能沒有聽過。他們的語言簡單到了極點,青年人稱呼老年人,就叫老夥計,老年人稱呼青年人就叫小夥計。就叫夥計那兩個字,不過不是我們發夥計的音。我問他們的涵義,他無法解釋。兒子稱呼媽媽跟爸爸通稱老夥計,爸爸、媽媽稱呼兒子通稱小夥計。語言那麼的貧乏,想多說幾句話,都不僅。你要是變成了這種人,說苦不苦呢?跟牛馬有什麼差別呢? 所以經上說與畜生無異,與木石無異。不明白佛法的人跟木頭、石頭差不多,跟畜生、牛馬也差不多。 「現作種種身,為眾生說法,具足施功德,悲愍諸眾生。」 前面說地藏菩薩現了種種身,大家也看見了,總共現了四十二種化身。 「假使百劫中,讚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 最後,釋迦牟尼佛跟與會大眾說他的功德,說一百劫也讚歎不完。「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大家應當都供養地藏菩薩,稱誦地藏菩薩聖號。 我講了好多座了才講完「序分」,還沒有說到正題。 「序分」的涵義,主要是讓大家信地藏菩薩能夠拔除我們的苦難,給我們的快樂,讓我們相信。地藏菩薩也問佛很多問題,請佛解答。 下次講〈十輪品〉,就是「正宗分」,一共是八品。前面一品是敘述。後頭一品是「流通分」。囑累虛空藏菩薩要把這部經流通,很多人就可以得到利益,讓很多有情眾生得度。不過,虛空藏菩薩就住在空中,一直沒有流通,現在又遇到因緣了,大家可以共同學習。 〈十輪品第二〉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從座而起,整理衣服,頂禮佛足,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今問世尊,無量功德海,唯願賜開許,為解釋除疑。」 現在我們開始講《十輪經》正分。這一品的經文,就是地藏菩薩所要講的十輪;而且是他請示佛,什麼是十輪?有眾生的十輪,有佛的十輪。佛說的法,是對著眾生所作的種種業,我們現在在苦難當中,想求解脫;怎麼樣才能解脫呢?佛就告訴我們一些方法,每部經都如是。先是菩薩的請求,佛的啟示,菩薩再請問,佛又說。只要會中有佛在場的,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地藏菩薩在序分當中讚歎佛,佛也讚歎他,之後,地藏菩薩就從座位起來。請法的時候,要先有個啟請的儀式。現在聖者沒有了,賢者過去了,就剩下一般的凡夫,泛泛的請法,連個意思都沒有表示,只說:「法師!那個怎麼解釋?」這在過去是不行的;你要問問題,就從你的座位起來,把衣服整理好,「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我們現在這件衣,肩膀部分是偏出來的。為什麼每個頂禮,都偏袒右肩呢?因為在沒有頂禮之前,有時候氣候寒冷,兩個肩膀都蓋上。等他要請示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個衣掩過來,露出膀子,這叫「偏袒右肩」。印度跪著是右膝著地,這個右腿,單腿跪,跪的時候,一條腿跪著,一條腿支著。完了,兩隻手要合掌。這就是請法的儀式,要請法必須作這個儀式。 但是,佛法傳到中國來,特別是在三武滅佛之後,禪宗把佛法的老規矩,把佛所教導的全敗壞了。雖然說是敗壞了,也可以說是他為了當機者開悟,不注重這種形式,又喊又打,甚至還有用罵的。丹霞劈佛,燒佛像,這些情形都不能視為常規,這跟佛所教導的儀軌不合。大吼兩聲,或者給你耳光,或者踢你一腳,什麼形式都有,只要讓你開悟就行了,他的目的是這樣。但是在佛的儀軌上,這樣是不許可的。無論大菩薩請示佛,或者你要請法,要有這個儀式,我剛才形容的就是這個請法儀式。 再來就是表白,請法的時候,還要讚歎。「我今問世尊」,就是請問的意思。「無量功德海」是佛的功德,無可限量的。那麼,拿什麼來比呢?就像大海。海者是深,海者是廣,你的智能,像海那麼樣深,像海那麼樣廣,也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所以,我請佛允許,唯願恩賜的意思,許可給我們說一說,好解釋我們的疑問,「為解釋除疑」。我們的方式是先把事情說出來,完了是求解釋。印度的方式則是先讚歎,完了,請你開示,幫我解除疑問,以下才說是什麼事。他一請示,還沒有等地藏菩薩問,佛又讚歎他。 「世尊告曰:汝眞善士,於一切法智見無礙,為欲饒益他有情故,請問如來,隨汝意問,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令汝心喜。於是地藏菩薩摩訶薩以頌問曰:我曾十三劫,已勤修苦行,為一切有情,除三災五濁。多俱胝佛所,已設無邊供,曾見大集會,清信眾和合。聰哲勤精進,皆來同會集,未曾見如是,無諸雜穢眾。」 「世尊告曰:汝眞善士」,說你是一位眞正的善人,這個善可不是我們一般的善,而是究竟的眞善士。佛稱呼弟子都稱善士,善男子、善女人都加個善字。「善」就是你能夠與我有緣,接近了,這個善緣是不容易的。你是一位向善者,去除一切垢染,究竟清淨。這是佛稱許地藏菩薩的,說你對於一切法,你的智能已經沒有障礙,自己都能通達了。本來你是用不著問的,但是你為什麼要問呢?「為欲饒益他有情故」。如果沒有地藏菩薩的請示,這部《大集十輪經》也不可能說的。 佛是很少自己說法,必須有請問的機,佛才說法。無機,就像我們無的放矢是不可以的。你欲饒益一切他有情故,利益眾生,所以才請問如來。我就「隨汝意問」,你想問什麼就問什麼,我就分別的跟你解說,令你歡喜。令地藏菩薩歡喜,就是令一切眾生歡喜,於是地藏菩薩就問了。 以下就是地藏菩薩所問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此經的重點。他要問什麼呢?他說,我曾經修行了十三劫,用十三劫的時間來修行苦行。一劫是好長時間呢?可以分為成、住、壞、空四劫,四個中劫就算一個大劫。現在我們這個劫是住劫。住劫,人的壽命是從這個八萬四千歲,就說八萬歲,過一百年減一些,減到人壽命十歲;再從十歲過一百增一歲,增到八萬四千歲,那麼,這一增一減,算一劫。地藏菩薩說,我曾經用十三劫的時間,十三次的這個八萬四千歲的一增一減。作什麼呢?修苦行,所修的苦行並不是我們這種勞動的苦行。 我們知道地藏菩薩都是在地獄當中,在這五濁惡世,在沒有佛法的時候,眾生苦難的時候,他來度眾生,那麼他用這麼長的時間,從年上算是不可計算,要是從日子上算就更長。就是為度一切眾生,為一切有情,除三災八難。這個三災,大三災是火水風,小三災是刀兵、饑饉、瘟疫。這兩個三災都要除,要想轉變這社會的型態,變的好一點,不要像現在三災這麼普遍。五濁,劫濁的時候不好。見濁,眾生的看問題不一樣,亂得很,經常為了知見的不同,說話吵架。劫濁、見濁或者煩惱濁,為什麼會這樣呢?生了煩惱,太重。這個時候的眾生,從他的壽命,從他的人形,從他的種種樣態,都是混濁不清。最後是命濁,這叫五濁惡世。 我曾經修苦行,修了這麼長的時間,讓一切眾生免去三災五濁的痛苦。我也曾在多俱胝佛所(一俱胝就是一億),就是在那麼多的億佛所面前,我供養了很多,設無邊供。我也看著每個佛所有很大的聚會;那些聚會來的聞法弟子,那些親近佛的弟子,大家都是很和合的,信心是很清淨的,都是很聰明、有智能。而且是在聞了法之後能夠精勤勇猛修行的,都同來集會,聞佛法。「未曾見如是,無諸雜穢眾。」在那個大集會的時候,好像沒有三災,沒有五濁。未曾見如是,沒有雜穢,沒有這樣的眾生。 我用十三劫修行的時間,參加了很多佛的集會處所。每個佛的集會處所都很好,來的大眾都很清淨的。那個社會的世間也很好,眾生也很清淨的。但是我現在看見的就不一樣,在這裡所要問的主要意思就是問我們這個世界。 「云何此佛國,穢惡損淨善,智者皆遠離,惡行者同居。多造無間罪,誹謗於正法,毀聖起惡見,妄說斷常論。具造十惡業,不畏後世苦,多遠離三乘,臭穢向惡趣。無明蔽其目,貪嫉多奸矯,云何轉佛輪,度此眾生類?云何破相續,如金剛煩惱?云何得總持,果能如是忍?今我見導師,大集甚希有,未曾見餘處,具如是眾德。具杜多功德,勤修菩提道,云何處愚眾,能開示佛輪。」 「云何此佛國,穢惡損淨善。」為什麼這個國土,也就是這個娑婆世界髒亂得不得了,盡是惡性眾生,沒有清淨的善信?「損淨善」,前面講清,這裡講淨;這是文字翻譯的作用,就是像那樣的清淨眾,沒有聰哲精勤淨者,有智能的人都不到這個世界來,都遠離了。作惡的眾生,都聚到一起,這個世界就是眾惡混濁。「多造無間罪」,作的業都是無間罪。弒母、殺父親、弒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儈,這叫五無間罪。乃至於「誹謗於正法」, 這個正法是指佛所說的清淨法。至於我們所講的,相信自己是佛,那就更深奧了。 這裡所說的正法是行十善業,也就是身、口、意十業。依佛的教導,不作諸惡,那就算正法。甚至於詆毀聖者,聖者是指著佛所說的,或者這些大菩薩,謗毀三寶。他看問題的看法不一樣,乃至燒佛像,殺和尚,關和尚,甚至把藏經都燒了,認為這是迷信,「毀聖起惡見」。「妄說斷常論」,互相所談論的都是虛妄言語,不是斷,就是常,總是二邊,不契合中道;或者說人生,死了就算了,這是斷見。要想保持未來的身,保持自己的身體,要活多少年,這是常見。要是眞的許可的話,世間上眞的有這個例子,人人都永遠不想死,這是不可能的。不是落於斷,就落於常。虛妄說,顚倒說,「妄說斷常論」。 而他們所造的都是十惡。身三,「毅、盜、婬」。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瞋、癡」。這十個就叫十惡業。加個不字,就是十善,不起貪瞋癡,不起殺盜婬,不作殺盜婬。這十惡業,他作的時候從來不會害怕將來要受的苦報。因為他生起斷見了,沒有後世,他還怕什麼後世苦;更談不上聲聞、緣覺、菩薩乘。「多遠離三乘」,善法更不會親近。正法修道,他是遠離的;三乘既遠離,又向什麼地方去呢?墮三惡道。「臭穢向惡趣」,就是三惡趣苦。最苦的是地獄、餓鬼、畜生,人間也不見得怎麼好,天福享盡了照樣墮落。說五惡趣可以,說六趣也可以,乃至一般所說的趨向惡趣,都是指三惡道說的。 為什麼他們這樣作呢?因為被無明遮蔽他們的清淨法眼,「無明蔽其目」。他們看不見,不是貪心,就是嫉妒。「貪嫉多奸矯」,也就是奸詐到不得了。像這一類的眾生,像社會這樣子,佛,您怎麼度眾生?「云何轉佛輪」,您怎麼說法?如何轉佛輪,對治眾生的惡輪?這就是這部《十輪經》的涵義,為什麼講輪呢?輪者有摧輾之功,像我們這兒有往前推動力,車輪能把你輾碎,佛輪就把一切眾生的惡給輾化。 佛,您怎麼轉佛輪來度這一類的眾生?「云何破相續,如金剛煩惱。」眾生的煩惱像金剛那麼堅利、那麼固執,相續不斷,你是怎麼樣轉佛輪,截斷眾生的相續業,也就是截斷煩惱流,生起清淨流,讓他解脫。或者是用金剛般若波羅蜜智能,破除煩惱,使他們得到三昧。「云何得總持」,就是得到三昧,得到大定。 「總一切法,持無量義」,這樣子能不能證得無生法忍呢?這個忍就是無生法忍。果能如是,能這樣得到嗎?「今我見導師,大集甚希有。未曾見餘處,具如是眾德。具杜多功德,勤修菩提道,云何處愚眾,能開示佛輪。」他讚歎佛,我今天看見導師的這個大集會,好像是變了,您是怎麼度脫的?將這個五濁惡世轉變成這樣子,我在餘處沒有看到過,沒有像今天這樣的集會。 「杜多」是煩惱,斷除一切煩惱,把這垢塵煩惱都斷除了,斷除煩惱就是功德。這個功德是怎樣來的呢?這煩惱是怎麼斷除呢?勤修菩提道得來的。菩提道次第,就是一步一步的修,從懺悔罪業,之後修定、修慧,這是很不容易的。 「云何處愚眾,能開示佛輪。」佛,您處在這樣愚癡的大眾當中,怎麼會清淨呢?如何還能說法度眾生?開示佛輪就是說法。此後,佛就用比喻說明這十輪,也就是用佛的十輪,來轉化眾生的十惡輪。在這裡,十惡業就是十輪。如何轉動佛輪?佛用比喻,再加上示現來轉動佛輪。以下佛所要說的就是十輪。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於過去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五濁惡時,己曾請問殑伽沙等諸佛世尊如是法義。汝於如是所問法義,已作劬勞,已善通達,已到圓滿眾行彼岸,已得善巧方便妙智。今為成熟一切有情,令得利益安樂事故,令一切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聖行伏藏施等六種波羅蜜多,成熟一切有情勝行,一切智智功德大海速圓滿故。為轉一切剎帝利王諸暴惡行,使不墮落三惡趣故。為令此土三寶種性威德熾盛久住世故,復問如來如是法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在說十輪的時候,先用世間國王最初接掌王位,乃至於怎麼樣登上王位的過程,來說明佛是如何修成佛道的。在這樣請示之後,佛沒有說法之前就先說,你這個請問,不止向我請問,你請問的次數太多了,不止問過我,你還問了像恆河沙那麼多的諸佛。佛就告訴他說:「善哉善哉!」就讚歎他說,你問的很好。善男子,就是佛稱地藏菩薩。「汝於過去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五濁惡時」,地藏菩薩都是在無佛時代出世,在五濁惡世的時候,就教化眾生。我們現在也算是無佛出世,佛已經涅槃,只剩所留下的法,可是我們不明瞭這個法的眞實義,這是第一種。 其次是不了解這個法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我是這樣的看法。顯教、密教、四教、五教、淨土、賢首種種的法義,我們沒有智能能把它們弄清楚。這就說明了現在確實是五濁惡世。佛在世的時候,有好多法義,如果我們一聞法就能夠開悟,就能證眞,就能消除煩惱!像我們雖然聽了好多部經,學了好多部經,不過不能斷惑,不能證得法眼淨。 多數人看問題不是落於斷,就是落於常。思想的心,不是想常,就是想斷,很少契合中道義,這就證明我們的善根淺薄。這部經學完了,要行。這個佛輪的方法教導我們修法,怎麼樣修?要眞正的去做。不過現在我們學的都是學得不耐心,我這樣說大家別生氣。把學法擺到第二位就是很好的道友了,擺到第三位的也還不錯。我說這個包括了比丘、比丘尼在內。他眞正的是了生死心切的,知道這個世界是無常的;認識了這個世界是苦的,他就不會這樣的對待法。現在我們怎麼對待法,自己心裡有數。為什麼會這樣子?這是我們過去的宿業智慧眼被無明遮蓋了,這是當前我們現在的處境。為什麼這麼沒有智能?為什麼在現實的生活當中,這樣放任?我們還是貪戀,其實我們都知道佛告訴我們很多好方法對治,為什麼我們不去做?這就是地藏菩薩在這個世界上辛苦、劬勞的原因。 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說地藏菩薩,像你所問的這些問題,你已經問過好多佛了,像恆河沙那樣多的佛,你都問過這個道理。你已經為你所問的道理付出很多的辛苦,已經付出很多代價。對你個人來說,你已經通達了,已經諸行圓滿,到了彼岸,已經得了善巧方便的妙智,能給眾生示現種種的方便,想一切方法引誘眾生相信,引誘眾生進入。完了,使他們成熟不再造罪了。 你今天向我請問也是這個目的,令一切眾生得到利益,得到安樂,也是令一切的菩薩摩訶薩具足方便善巧去度眾生的,因為並不是每位菩薩都具足善巧方便,那些大菩薩摩訶薩學法的時候,開了悟,證了道,可是利益眾生的方法並不簡單,因為眾生的種類太多了,眾生的業障,必須運用極善巧的方便,依照聖者所行的,不過這對地藏菩薩已經具足了。你那個寶藏裡頭所伏藏的,就是佈施、持戒、忍辱、禪定、智能六種波羅蜜,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此成熟一切有情。 「一切智智功德大海速圓滿故」,一切智智,一切智能者之中的大智能,這是指佛說的。「為轉一切剎帝利王諸暴惡行」,現在的剎帝利王暴惡行,在末世時是具足的。舉凡擔任首領的,我們就把他當成剎帝利王。他所執行的政策,大多數就是造業。對於地藏菩薩的請問,佛就跟地藏菩薩說,你應該轉變這一個惡王,不要讓他再作暴行,免得墮落到三惡道。 同時,還為了能夠攝入三寶的種性,佛法僧三寶的威德能夠長久興盛,長住在這個世間。所以,你問如來這些法義,問得很好,很重要!要怎樣才能夠使眾生脫離痛苦,使五濁惡世末法時代的眾生不墮落三塗。你問的很好,但是要諦聽!諦聽!我向你說,你要如理的聽,如實的聽。 佛對每位請法者,都使用「諦聽諦聽」的句子。地藏菩薩不如理嗎?那是佛陀教導我們的方式。在聽法的時候,一定要諦聽諦聽,如理是不可能的,至少不要三心二意的。現在聽的時候,集中心力去聽才能入。如果不集中心力,你不能入,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大菩薩請法、佛說法,都是給我們作示範的。聽完了,你還要善思念之,還要好好的觀想。「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我現在一樣一樣的分別給你說清楚。地藏菩薩馬上就答覆說:「唯然世尊!」是的,佛,我願樂欲聞,我很喜歡聽佛說法。這是儀式,一請一答。不過還沒有達到正題,這是請法的方式,許可說的方式。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摩訶薩,善男子,如來由本願力,成就十種佛輪,居此佛土,五濁惡世,一切有情退沒一切白淨善法,匱乏所有七聖財寶,遠離一切聰敏智者,斷常羅網之所覆蔽。常好乘馭諸惡趣車,於後世苦不見怖畏,常處遍重無明黑暗,具足十種不善業道,造五無間,誹謗正法,毀呰賢聖,離諸善法,具諸惡法。我住如是雜惡土中,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降諸天魔外道邪論,摧滅一切諸眾生類,猶如金剛堅固煩惱,隨其所樂,,安置一切有力眾生,令住三乘不退轉位。」 佛就對他說,因為我過去發願,佛佛各人發的願不同,所以各個佛所示現的方便善巧、攝受眾生也不同。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要建立極樂世界,用極樂世界攝受眾生。藥師琉璃光如來就建立琉璃光世界,醫治眾生的病,來攝受眾生。釋迦牟尼佛發的願,就專在這個五濁惡世,而且是在人壽命百歲,在人賢劫千佛當中。大家看一看,釋迦牟尼佛壽命是最短的,才一百歲,他的前一尊佛,迦葉佛,壽命都一萬歲。現在我們說的七佛,只說是現在的人賢劫的四尊佛就有四萬歲、三萬歲、兩萬歲、一萬歲,而釋迦牟尼佛才一百歲。千佛住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的壽命是最短的。他也沒有活到一百歲,八十歲就走了,緣就盡了,這是本身願力的緣故。 但是因為有十種佛輪,所以在這個佛國土,娑婆世界五濁惡世裡頭,我雖然看見他們,退沒了一切白淨的善法。白淨法沒有了,他怎麼會去持戒,怎麼會去信?不信,怎樣能持戒?怎麼能有定慧?不可能。他會行佈施嗎?凡是能作者,具足七聖財的眾生,例如諸位道友們,在座的好多人受過三歸,受過五戒,你具足戒財,具足歸依三寶,好多人都作供養作佈施,你已經作了佈施財。那麼這都是具足的,這算是聽明智慧者,能夠聞經聽法。 這裡所說的是指匱乏七聖財寶的眾生。同一個時間內,好多人都作什麼呢?我們可以想到吧?你的六親眷屬去幹什麼?你來這兒聽經,這是很鮮明的對比,不需要再去說了。聽明智者,什麼叫智者?就是你會選擇。有智能的人會選擇應當走什麼道,他一天應當幹什麼事情,他會選擇;沒有智能的人,他所選擇的不同,他選擇的是乘惡趣車,趣向惡趣。我們是二乘車,趣向三乘道。這完全不同,我們就沒有後世苦。為什麼呢?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持清淨戒,佈施,忍辱。那就減少好多的禍害。 我們是怖畏後世苦。所以,今生要修,要聞法。我們是注重光明,要破除黑暗,不作十種不善的業道,行的是十善業道。我們信佛的弟子,成就業道的,我很少聽見佛弟子破口大罵別人的。有人說:「老和尚,是你沒聽見!」我聽過不少,那是事實,不過還是少數的。佛弟子在罵人的時候,他有顧慮的,惡口,他心裡要想一想。佛弟子也有欺詐的,他也要懺悔一下。在這個時候,這樣作不對。如果不是佛弟子,他連不對的意思都沒有。報復的時候,我要你先受點苦再說。他是這種心理,這種心態。所以後世的惡趣車,他們就坐上去了。 凡是不怕後世苦的人,他就去乘那個惡趣車,就落到惡趣道中。畏後世苦的眾生,他就不會。我們雖然也處在黑暗當中,但是念佛、念法、念僧,乃至於念一句觀世音菩薩聖號,念一句地藏菩薩聖號,這一念就是光明的。你念一聲,這一聲就光明,你聲聲念,就聲聲的光明。你就能夠逐漸衝破重重的障礙與黑暗,這就是有智能者。有智能者,就能夠遠離十不善業道,他要行十善業道。說到五無間罪、誹謗正法、毀呰賢聖,大家要注意,信佛的人,你不要謗毀,反正佛所說的法,你信這法,卻去謗那法,這都是滅法。如果我是講經、誦經,我說念佛的不好,我就是謗念佛的,這就是謗法。我是念佛的,說誦經的講經的不對,這也是謗法。我講這部經,說那部經不對,這都叫謗法。我跟那部經沒有緣,更應供養禮拜,要求結緣,應當具足一切法義,都應當懂,不應當譭謗正法,這個要特別注意。 現在我們的道友當中,簡直是不知道謗法的後果,信口開河。甚至我是這間廟的弟子,他是那間廟的弟子,可能還會彼此打仗,這確實是有的。寺廟跟寺廟都會打,何況在家道友呢?但是你要知道,這是譭謗正法。譭謗正法,罪業很大。在僧眾之間挑撥離間,或者對這個廟說那個廟,對那個廟說這個廟,這可就危險了。這是五逆罪,五無間,破和合僧眾。所以對於一切的聖人賢人、一切的住持,我們不要隨便的批評。因為我們沒有達到那個境界,如果我們這樣作,是向惡法道路走,不是向善法道路走。 面對這個罪過,我雖然懺悔了好多年,還是懺悔不淨。我年輕的時候也是這樣,我學五教,就說四教沒有五教好,先入為主。後來我又學四教,感覺四教跟五教都差不多,我也沒入進去。當我學念佛的時候,我以為念我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我也是這樣學的。如果是只念一句阿彌陀佛,以後三藏十二部經都斷了,誰還去學?斷法!滅法種!我不敢再說了。 那是過去的罪業,造的很多,我個人知道懺悔,那是我的經驗,介紹給大家。所以,譭謗正法看起來是很淺,「我沒有謗過法!」其實,你謗的次數不少,這個師父好,那個師父不好。哪個師父都好,只要他披上架裟,他是佛弟子,我都讚歎他,把他當賢人看,當聖人看。至於他個人的因果,他自己會承擔的,跟我毫無關係,我不會替他背因果。 這部《十輪經》是專講這種情形,我的弟子不論破戒犯戒到什麼程度,都不許國王制裁,這是佛說的。如果他制裁,這個剎帝利王是惡王,因為會毀滅三寶。他就算壞,有一片架裟,還不是整體的,就是一片架裟,鬼神見著也能得到利益。人不信,鬼神信的。因為他受苦的,鬼神有通,也知道利害關係。人糊塗,不知道利害關係,信口開河。大家要特別注意,特別是對寺廟、僧眾、三寶弟子,乃至於我們道友互相之間,償讚償,佛法興,就是這個涵義。 佛弟子總是維護釋迦牟尼佛,維護一切眾生的,讓未來的眾生不受痛苦,一定要這樣作。我過去不知道,作過很多錯事,現在知道了,以後不再作。可是以前作錯的怎麼辦呢?對佛菩薩懺悔,對地藏菩薩懺悔就好了。因為這部《十輪經》,是專講懺悔的。拜懺的涵義,就是要洗刷我們過去的罪過。我們穿衣服髒了要洗,洗了,就乾淨了,懺悔的意思就是這樣。過去我作錯事,我改了就是,我再不作。你懺悔,你過去的罪業就輕了。懂得懺悔法,你就有辦法,你有了慚愧心,就是你的財寶。 我剛才講慚愧,慚愧就是財寶,總是跟人比,比不上人家,人家有功德,我沒有功德。人家有財富,我沒有財富。人家為什麼有財富?前生修的福德,我不嫉妒,我都隨喜。只要是人家的功德都隨喜,你的罪惡就懺悔了,慚愧是種財寶。一切諸佛之所以能夠成道,他過去初發心的時候,就有慚愧心。釋迦牟尼佛說,我住在這個雜惡的國土中,住的很安穩,沒有恐怖,也無所畏懼。我自己認為,我是世尊,我是大仙,因為我在轉佛輪,轉這個佛輪,就是要對治惡輪,就是要降伏那些天魔外道的邪論,摧滅一切眾生的煩惱。眾生的煩惱,剛強難調難伏,像金剛堅固的那麼樣煩惱,我能摧伏。對這類眾生,我也能使他得到安樂。 但是,其中有善類的眾生,我就讓他們住三乘不退轉位。聲聞、緣覺、菩薩乘,三乘。還沒有說佛輪,這樣是總說的,我在這個住著,無所畏懼來度眾生,這是由我過去世願力的緣故。我發願到這個地方度眾生,壽命非常短速,身量非常矮小。時候這麼不好,這個時候的眾生是在五濁惡世當中。佛在世時是正法,正法也好不了許多,為什麼?他處在五濁惡世! 不過,還是比我們現在好一些。我們現在是無佛世,當然更不好。但是釋迦牟尼佛生的是五濁惡世,他是在五濁惡世度眾生,那是釋迦牟尼佛的報身。釋迦牟尼佛的清淨法身,就不是這樣子。這是幻化的,不是實在的。一切諸法,如夢幻泡影,應當如是見。這叫正知正見。以下就舉例說明,先說國土,後說佛輪。 「善男子,譬如有國,時虛君位,其中所有一切人民,自軍他軍,更相侵害,憂愁擾亂,人眾不安,有無量種斗訟違諍,互相欺陵,諂言妄語,麤惡乖離,誣調矯亂,種種疾病,盲翳昏暗,寒熱瘧疾,溫氣疫癘,癲癇乾枯,飲食不消,其心狂亂,諸根不具,肢體缺減,乏少種種衣食資具,一切所有皆不可樂。諸有情類,歸依種種外道邪神,惡見噁心,及惡意樂,皆悉熾盛,迷失正道,臨墮惡趣。」 這完全是形容詞。這些我們都懂,身歷其境,我們現在處的就是這個情況。現在這個世界是末法時期,南瞻部洲,也就是現在這個地球上,一百八十多個國家,有哪個國家好一點?都是比較而言的。「時虛君位」,這是按印度習慣說的。現在這個國家很亂,國家的皇帝沒有辦法掌權,君位是虛的,這樣就更亂了,這個國家的所有人民,互相爭奪。「自軍他軍」,佛還是按著國界說的。至於我的經驗,就不是這樣子的。我生在東北,那個時候土匪很厲害。我小時候,是東三省,各省有各省的督軍,那時候叫督軍,後來才改成省主席。這省跟那省打,那省跟這省打。 那個時候大家爭著選總統。我在北京時,就出家了,之後,我看見一副對聯,北洋軍閥的時候,在北京叫就北總統,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叫南總統。南京叫南京政府,北京叫北京政府。那幅對聯是說,「南政府北政府,政府何分南北!」什麼南北的,總而言之,統而言之,總統不是東西。這是一個國家,不是好多國家。後來我到了四川,我協助整理材料,才知道四川的混亂程度。 要是生到這個時代的人,不論哪一個國家,沒有憂愁的?這個國家不擾亂的?美國很強大?前幾天肯尼迪機場就被炸了。而且炸的時候,許多貿易大樓也被炸到。還有風災、水災、火災,你說沒有憂愁的,沒有擾亂的,哪個地方是乾淨土呀?有一片乾淨土,大家不曉得找到沒找到?你自己的心!你把它清淨下來,最乾淨!信嗎?好好的觀一觀,你定下來看一看,打坐半個鐘頭,別不相信,要相信,你清淨那麼一下子,你安那麼一會兒都可以。人總是不安啊! 現在我每天大概都會接到台灣道友的電話,一通是最少的,有時候是兩通。詳細內容,我們不介紹。反正就是不安,人都不安,哪個地方安呢?沒有,你放下!放下,就安了!你放不下,隨時都不安。現在我們有這麼一個固定的時間,就是現在這一個半鐘頭還安吧!有這一個半鐘頭,我們就是很幸福。安定一個半鐘頭就一個半鐘頭安定,安定兩個鐘頭就兩個鐘頭安定。你想要求永久的安定,你必須得成道!要是不成道,你沒法安定,就算生了天,天也不安定。往往是修羅跟忉利天打,人間才動亂。天上先亂,人間後亂。梵天會好一點,再往上會更好一點,不過福報盡了,還是會墮下來,沒有好地方。 只要你心安了,依照佛的十輪,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方住的非常安定,我們就學他。釋迦牟尼佛說,有無量種的斗訟違諍,眞是無量呀!各個國家的法律不一樣,到了現在,海洋公約已經沒有作用了。各個國家的法律不一樣,每一個國家,法院的案件都非常多,什麼樣的鬥爭、斗訟都有,相違的事情太多了,一天都在鬥爭當中。「互相欺陵」,現在互相欺陵到什麼程度呢?連每個人的家庭,夫妻、父子、母女,都互相的欺陵。我是親身經驗過的,不是胡亂說的。 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就把像這麼大的房子,不曉得割成多少塊。各燒各的灶,你加入這個派,他加入那個派,就是這樣。現在想起來,什麼地方又能夠清淨呢?人跟人,就是這樣子。你要是有權有勢有錢,盡是諂眛你的話,恭維你的話,耳朵塞滿了,是不是這樣?現在弄得人人不敢相信,他說的是眞的嗎?對誰說話都要打個問號!你的女兒跟你說話的時候,你認為這傢伙說的是眞的假的?這個孩子又來騙我吧!你都會打個問號。你是誰?你自己對自己有時候也打問號,哪有什麼是眞實的。現在整個世界的次序乖離了,沒有什麼次序的,夫婦、父子,整個的國家是這樣子,要想不亂,是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之下,怎麼能夠不亂?要依佛的教導受三皈依,聽聽佛經。 除此之外,還有病!現在有些病,在佛經上並沒有出現,那時候還沒有這些病。在佛經上沒有癌癥,只有幹消,乾枯,飲食不消,或者眼睛不好,四肢缺,打擺子,發瘧疾,寒熱,瘟疫,就是最惡的病。有愛滋病嗎?沒有吧!有各種癌癥嗎?沒有。這是後來才聽到的,以前並不知道,各種的病患,太多了。如果不是親歷其境,聽人說,我也不會相信的。但是我親自看到了,不能不相信,眼見為實。 我到榮總醫院、長庚醫院看見植物人,我才相信,我所看見的還少,植物人的數量,恐怕比我看的還多。我只看到這麼兩個醫院的。台灣大陸有沒有?美國有沒有?恐怕都很多。這種植物人,就像《地藏經》講的,死也死不得,活也活不了。這種痛苦是沒辦法說的。在《地藏經》上說,他在陰間,正在過堂審問的,案情沒定,所以,他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換句話說,就是讓他受罪。活受罪!他受罪還可以,要是你家裡出了植物人,自己的親人沒死,怎麼忍心不管他呢?有好多植物人就這樣拖垮他的家人。為了這麼一個人,要陪著他,不能上班,總得留一個人當班照顧他。這不叫業嗎? 還有「其心狂亂」的。現在瘋子多呀!如果沒有聽到的,不會了解。那瘋人院,瘋子多。我妹妹就在瘋人院當過醫生,現在退休了。她說瘋子眞多,過去是電療,電療完了,這個人就算是恢復了,不瘋了,也會變成呆子。什麼都不懂了,神經也就壞了。後來才改成針灸治療,一發病的時候給他打一針。打針,他就停歇了,不瘋了。等將來瘋病好的時候,還能有精神記憶力,還可以認得六親眷屬。如果瘋了,就算治好了,連自己六親眷屬父母都認不得了,你說這樣子活著有什麼意思呢? 還有諸根不全的,缺肢膀少胳膊的。還有,當前這個世界這麼進步,還有很多的地區,沒有衣服穿的,沒有糧食的。我們在電視上都看到了,那些一直在戰爭的地區,糧食都不生產,糧食很少。這些地區的眾生,他的見解非常惡,心裡也是惡的。所以你要是走到那個縣裡頭,經過那個地方山邊上的人,他見著人,不論見到什麼,馬上就摸他的刀把子,準備跟你戰鬥。如果你不是傷害他的,那就過去了。不然,他就要準備跟你鬥,我取這個來證明「噁心」。他也有快樂,不過是惡意的快樂。他的內心充滿瞋恨、忌妒、障礙、懷疑,早迷失正道了。邪見的、惡見的,噁心熾盛得不得了。所以,他迷失了正道。這樣有什麼辦法呢?生前如是,死後只有墮惡趣。又淪落三惡道,等從三惡道出來,又生到那個邊疆。這種輪迴,什麼時候能止息呀? 這都是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最慈悲最關心的地方,他看見眾生這樣子。我們沒有菩薩那些智能,我們的心,雖然也慈悲,也憐憫,但是還有情愛,那是屬於愛見大悲,他跟我有點因緣,我才幹。像我到了這些地區,我說這些人還不如牛馬,牛馬,你調順好,它會有點善心,狗,你養得好,它跟你擺擺尾巴。這些人不會的,你會對他們生起厭離感,不會生起大慈大悲心,來救度他們。我那個時候也沒有,只有厭離感,你要他什麼時候能夠轉變,善業發現,還能遇見佛法,那就難了。那不曉得要經過多少世代。這是不好的現象,反過來就是好的現象。事物都有兩方面,相對法,說完壞的,就說好的,好的才接近佛輪。佛度眾生也是這樣子,因為要在惡輪上建立佛輪,很不容易! 「時彼國中,有諸耆舊,聽明多智,博學平恕,威嚴整肅,相與謀議運諸籌策。即便召集國邑人民,共所薦推,取一王子,先具多種佈施調伏,寂靜尸羅,精進勇猛,難行苦行,一切備滿,具諸殊勝福德之相,諸根圓滿,肢體無缺,身形長大,相好端嚴,成就最勝美妙容色,常為一切尊重恭敬,率土人民無不親愛。稟性淳質,常懷慈悲,博學多才,備諸伎藝,柔和忍辱,莊嚴其心。是大后妃所生嫡子,以諸妙香,熏清淨水,調和冷暖,沐浴其身,著於種種上妙香熏眾寶莊嚴鮮淨衣服,末尼珠寶置在髻中,金寶華鬘冠飾其首,素練輕繒束於髮際。」 這跟前面是對比的。這個國家沒有國王,國家很混亂。正見很少,邪見很多。在這個時候,這個國土當中有過去的賢達者,耆者就是過去的長老,有智能的人,學問很好的,很平和,寬恕待人的。見到國家有這種情況,就相與謀議,想種種辦法。「籌」是籌劃,「策」是策動的意思。現在國家這樣子,大家共同商議,要有個辦法。由這些耆舊共同的召集這個國家的人民, 「國邑人民」。大家推薦,由先王兒子當中取一王子,也就是互相的選一下。這個王子必須能夠調伏自己,能夠施舍,能夠持戒,遵守這個世間法。尸羅,就是戒律,包括了寂靜、慈悲、防護、止惡。「寂靜尸羅」,就是這個意義。 要找這樣一個王子,又能夠慈心的佈施,調伏自己的性情,能夠遵守法律的制度,還要精進勇猛。精進勇猛是對於善業而言的,能作人家所作不到的苦行。這些都具備了,還得有殊勝的福德相。相貌長的不太丑,作國王的人太丑了也不成。眼、耳、鼻、舌、身、意,諸根都圓滿,四肢身體沒有缺陷,身形不能太矮小。身形要長大,還要具足相好端嚴。成就了這些莊嚴美妙的容色,常為一切人所尊重恭敬。這個國家所有的人民,對他都表示親愛。 「稟性淳質,常懷慈悲,博學多才,備諸伎藝。」這就是他的性情,淳厚質樸,常懷有利濟人家之心,不損惱任何人,學問很好,還有各種的伎藝。 「柔和忍辱,莊嚴其心。」柔和,是不粗暴的意思,忍辱就是非理相加了,他也不跟人家計較。「是大后妃所生嫡子」,要是選偏妃所生的,不是嫡子,就差一點兒。所以選太子,都選大妃所生的,也就是原配的夫人。有這樣的太子,選上了之後,用香水把他熏清淨,不冷不熱,冷暖調和。沐浴這個王子的身體,給他穿的衣服都是用妙香熏的,有珠寶莊嚴的鮮淨衣服。 「末尼珠寶,置在髻中」,這些我都見過,西藏人就是這樣子。凡是四品以上的官吏,他們是不剪髮的,頭髮裡戴個小佛龕,不過,沒有末尼寶珠,他們裝一尊佛像,飾在頭髮上。 那個國王把末尼寶珠裝在髻中,過去都是卷髮的,這是形容詞。用金寶裝飾的,最美的髮冠,來裝飾他的頭。這些東西,「素練輕繒束於髮際」,他的頭髮要卷起來修個佛龕。我看見西藏人,他是用兩個,就像我們小孩兒的雙髻那樣子的,中間擱上一個佛龕,佛龕裡有尊佛像,也有拴寶石的,把寶石鑲到佛龕外頭。一般人都是鑲觀世音佛像的比較多。 「又以種種末尼眞珠金銀等寶,共所合成珥璫,瓔珞環玔印等。眾妙寶飾莊嚴其身,織成寶履下承其足,眾寶傘蓋上覆其頂,安置古昔一切天仙所護持座,趣入一切天帝同許共所護持善巧營構殊妙大殿,登自先王所升尊座。」 我們知道西藏的男人都戴耳環,但不是在耳朵上札個眼,他是掛在耳朵上,他所戴的耳環都很大的。有品位的,一看他的耳環就知道他是幾品官。四品以上才許可戴,四品以下不行。耳環也分等級的,是綠寶石,還是紅寶石。還有,他頭上戴的頂子也有關係。還有,他騎的馬,馬頂上要是安金頂的,你一定要讓路,這是三品以上的大員,這是大活佛。我舉這些例子是形容古來國王的威儀。還有馬底下,馬腦殼底下、脖子底下,拴一個紅鬃,那麼胸部鑲一個紅鬃,拴兩個是四品,拴三個是三品以上的。 還有,那個鞍子都是分等級的。所以瓔珞、戴的耳環都是珠寶所合成的,國王的莊嚴更不同了。他坐的轎子,渾身都是珠寶,馬鞍子上都是珠寶鑲綴的。 這是形容古來過去這個國王升王座或出巡的情形,因為經典都是按印度當時的情況描寫的,跟現在的情況不同,現在是沒有了。講這個是作比喻。初陞座的時候,未登王位,把他選出來就這樣給他裝飾起來。過去古賢的仙人所護持的寶座,讓他坐到這個座上,大家禮拜請他。「趣入一切天帝同許共所護持善巧營構殊妙大殿」,這是形容詞,說那個殿堂,修的很好。你到台灣也好,到大陸也好,就是在溫哥華,殿堂都是不錯的。凡是塑的佛像,乃至佛所坐的,都是寶座。這位將來的大王,還沒有陞座以前,坐的那個座是一切仙人所護持的寶座,這都是傳說。 「紹王位已,扣擊一切天帝、龍帝、藥叉神帝、阿素洛帝、鳩畔荼帝,各所護持廣大鐘鼓,其聲振響,週徧國界,剎帝利等四大種姓無量人眾,沐浴其身著淨衣服,執持種種妙寶繒彩傘蓋幢旙,末尼眞珠金銀螺貝璧玉珊瑚吠琉璃等,生色可染無量珍奇,奉獻新王,以呈嘉瑞。貴族淨行博學多才諸婆羅門,以無量種微妙讚頌歌詠帝德種種善事咒願於王,以諸吉祥散灑王頂。」 還有設計巧妙的裝飾,營造這樣一個大殿。登先王所升的尊座,要登王位,等他紹隆王位之後,「叩擊一切天帝、龍帝、藥叉神帝、阿素洛帝、鳩畔荼帝,各所護持廣大鐘鼓」,這是形容詞,說天龍八部所護持的鐘鼓。過去滿清的皇帝,每天早朝的時候都是鐘鼓齊鳴。和尚廟裡,上早晚殿都要鐘鼓齊鳴。迎接一位大德,都要鐘鼓齊鳴,全體的寺院僧眾都要穿袍搭衣迎接。這是形容尊貴的意思。其實這是八部鬼神眾龍天護法,所以我們經常形容皇帝是百靈相護,這是他的福報所感的。到了那個時候鐘鼓齊鳴,使這個國界都能夠知道。這個時候婆羅門、剎帝利、吠陀、戌陀羅,這是印度古來有四大種姓,四大種姓有無量的人眾,同時每個人都要沐浴更衣,所穿的乾淨衣服,也是用種種的寶所合成的。 傘蓋、幢旙,這些都是形容詞,金銀螺貝璧玉珊瑚、吠琉璃,「生色可染」就是金人,生色,就是天生的色,他的顏色是生成的,就是黃的、白的。無量珍奇的寶物,都奉獻給這位新升王位的王。「以呈嘉瑞」,這個時候貴族剎帝利,博學多才的婆羅門,以無量的種種微妙讚頌,歌詠帝德種種善事,「咒願於王」。我們前面看地藏菩薩讚歎佛的功德,佛又讚歎地藏菩薩的功德,這是各種讚頌的意思。「以諸吉祥散灑王頂」,把這些珠寶都加上這咒,咒祝他,咒祝就是說吉祥的言詞,說吉祥幸福這類的詞句。 「先王所重宿望貴族,博學多藝,性直賢明,隨其所應,授以種種職位官僚,理諸王事,先於國境自軍他軍更相侵害,今皆令息。亦令一切怨敵惡友,能為害者,皆悉殄滅,損除自國一切黑品,增益自國一切白品。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一王輪,由此輪故,於自國土得安樂住,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 「先王所重,宿望貴族,博學多藝,性直賢明,隨其所應,授以種種職位官僚。」新王登位,要封些官職,過去的那些貴族、王官,或者才學出眾,或者處理事情公正賢明的人,那就各隨職守。「隨其所應,授以種種職位官僚。」給他們官職,協助處理王事。新王登基,要有一個新的氣象,把過去國家的災害扭轉過來。「先於國境自軍他軍更相侵害,今皆令息。」過去這個國家混亂的局面,互相戰鬥的局面,或者自己的軍隊,他國的軍隊侵害,或者各霸一方的王侯,互相侵害,現在都息滅了,因為新王登基有一種新氣象。「亦令一切怨敵惡友,能為害者,皆悉殄滅。」都消滅掉,損除自國的一切黑品,去除不善業,增益自國的一切白品,增加善業。消滅十惡,廣行十善。 「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一王輪。」這是國王的第一王輪,這完全是比方,來顯佛的第一輪。以下就說佛輪。「由此輪故,於自國土得安樂住」,這個國家的人民都是平安幸福的,消除掉怨敵惡友。那麼這個國王的人民壽命也增長,得到國王的護持。這是第一王輪。 「善男子,如是雜染五濁惡世,索訶佛土,空無佛時。其中所有一切眾生,為自心中隨眠纏垢,自軍他軍惱害侵逼,愁憂擾亂,愚冥不安,起無量種執著斷常,斗訟違諍,互相輕蔑,起貪瞋癡諂誑言等,具足十種不善業道。執著有情紛擾世界,成就種種煩惱疾病,闕正法眼,忿恨嬈惱,常不思惟眞實正法,棄正法味,譏毀善行,乏少所受憙樂滋味,常為種種煩惱羅網之所覆蔽。歸依六種外道邪師,迷失聖道,向三惡趣。」 這是形容佛利益眾生,因此先說眾生的相。這個國土是什麼樣子呢?像雜染的五濁惡世。「索訶」就是娑婆國土,這個國土在空無佛時,前佛已經入滅,後佛還未降生。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入滅了,彌勒佛還沒有下生,這就是空無佛的時候。這個娑婆世界,包括很多國土。自心的隨眠,隨眠就是根本煩惱。隨他心,隨他心而起。纏垢,纏覆不清,垢是不淨。 自軍就是自己內心的煩惱,他軍就是外面境界相的煩惱。內外加攻,惱害侵逼。眾生就生活在這種憂愁煩惱當中,社會的動盪不安,他的內心也跟著不安。再加上愚癡,冥頑不靈,腦子也不清醒又沒有智能。冥是暗,常在黑暗中就是不明。心裡不安,不能得清淨。 同時,他生起了無量執著斷常等知見。斷常知見,總以為自己有理,好起鬥爭,好起訴訟。訟是打官司,斗諍解決不了問題,就打官司。或者互相仇殺,誰也看不起誰,自高自大,慢心特別強,這個我們一想就知道了,不需要說了。總感覺自己不錯,互相輕蔑,看不起別人。所生起的都是貪瞋癡,欺誑諂媚。說出的話都是諂媚的言詞。對下憍慢,找不到眞實言語,不說實話。總的說,具足十種不善業道,妄言、綺言、惡口、兩舌是口業,殺盜婬是身業,貪瞋癡是意業。 那麼,這個娑婆世界,這些執著的眾生,在這世界上成就了種種的煩惱疾病。病由心生,我們的病苦很多,什麼病呢?煩惱病。一般世間的病可以找醫生治,煩惱病得自己醫。看問題沒有正法眼,也就是看不清。所行的都是邪,邪者就是不正的意思。忿恨嬈惱,是擾亂不安的意思,從來沒有想過正法。常不思惟眞實的正法,什麼叫正法呢?像不貪、不瞋、不癡、不妄言、綺語、惡口、兩舌,不殺盜婬,就是正語正見、正命、正思惟。這就是正法。 因為他不是思惟正法,對於正法的好處,生不起法喜,拿口味比喻,就像味道,得不到法味他生不起法喜。如何是得到法喜的象徵呢?如果你靜坐的時候能得到輕安,定下來,你感覺到一切紛擾全息了,心中的愁慮及思想,一切雜念全不生起了,就得到輕安了,你就能有這種歡喜。你讀誦大乘經典的時候,感覺心裡非常歡喜,非常愉快,這就是得到法喜。 還有,看經的時候,看到這段經文,感覺對自己很有用處,心裡生起法喜,感覺自己的毛病很多,加以改正,這都算是受了法喜的滋味。如果反過來,不是這樣子,不思惟眞實的正法,思惟的盡是邪道,怎麼叫思惟正法呢?我們舉個例來說,就像四念處,身、受、心、法,這四種叫四念處。觀身不淨,九孔常流,觀我們這個身體,現在我們這個肉體沒有一點乾淨的。兩個眼睛、兩個鼻孔、兩個耳朵、一個嘴巴,這七個大,再加上大小便就是九孔,九孔常流不淨,不乾淨的。乃至於我們身上出的汗,要是成天不洗,別人一聞就是臭的。毛孔排泄出來的汗,不是清淨的,你自己會感覺到煩惱。 若你經常聞到異香,你就超出煩惱之外了。如果有這些境界就是斷除種種的煩惱。就像魚網的網一樣,你的眞心被那個羅網覆蓋了,邪門外道都信,現在也多得很,學神通、學氣功,保養身體是一件好事。可是這身體,你是保養不住的,隨便你怎麼保養,出個車禍,什麼都沒有了,坐飛機也常常失事。你保養得住嗎?往往出乎你的意料,這是你所不能夠保養的,所以一定要產生正見。 正見是觀察這身體是不淨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受,是領納為義,是冷暖奢華,你接觸的,剛才說的灌頂,要調那個水,冷了不成,他驚了。熱了,他太燙。要冷暖適度,那就很合適了。你要是聞法了,法喜充滿,就是對應到你的心,非常的相應,你就會生歡喜心,就是領納。受,要是太熱了,你會不舒服。要是挨打,受刑罰了,更不好過。如果生病了,那種病苦,不說別的,腦殼痛痛的,你都是流汗,肚子痛,痛的要命。盡管再好的醫生,有時候也不見得靈。業障發現了,再好都不行。這樣子就是你對於受,不論多快樂,你知道是苦。樂受是苦的因,最後還是苦。觀心無常,一天都是妄想紛飛。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就叫正道。 不如是觀,迷失正道。我們一天當中為這個身體,不曉得動了多少腦筋,要穿什麼樣的衣服,要吃什麼樣的飯,要怎麼樣過得舒服,身體接觸受的時候,要怎麼樣享受,心裡盡在打主意,數數妄想。一時安定不了,像猴子似的,也就是心如猿猴。這叫四念處。這是學佛法的人最根本的正見,常時要這樣思念,這就是正道。如果不這樣想,迷失正道了,叫失念。 還有我們受了三歸依,師父跟你說,要二十四小時念佛、念法、念僧。如果你失念了,就迷失正道,走邪道。邪道是向什麼地方去呢?餓鬼、畜生,向三惡趣道,就是形容著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娑婆世界,在沒有佛出世的時代,是什麼樣一個境界?就是這樣一個境界,正道正念很少了,邪知邪見太多了。特別是無佛時,特別興盛,這個我不需要多講了,大家都可以體會得到,現在就有很多。正道,他不大相信,對於邪道卻非常的信,信的很誠懇,為什麼呢?過去的業跟現在所遇的境,那個業跟境兩個相合,聖道跟他過去的業不大相合。所以《金剛經》說,能夠聽到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個名字,那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的善根,而是多生累劫經過多佛所種的善根,才能聽到金剛般若波羅蜜,乃至於聽了以後,能深信不疑。那也包括《十輪經》。 地藏法門除了《地藏經》,知道的人很多,《占察善惡業報經》、《十輪經》,就很少人聽到,可能連名字都沒有聽過。為什麼呢?他跟地藏菩薩沒有這個因緣,連聽個名字的因緣都沒有。何況聽全部經的道理?就是這樣一個意思。「迷失聖道」,迷失正道,就趨向三惡趣。這就是形容著這個國土,沒有國王的時候,那國家是什麼樣子。後來有位英明的國王,國家馬上就變了。這是說佛的佛輪,如果沒佛出世的時候,眾生就苦了,迷失正道了,趨向三惡道。 「於此土中,有諸菩薩摩訶薩,已於過去親近供養無量諸佛,已入諸佛功德大海,已住諸佛本所行道,皆共集會,來至我所。同謂我言:汝於過去已修無量佈施調伏寂靜尸羅精進勇猛,難行苦行一切備滿,是諸微妙福慧方便大慈悲等共所莊嚴大功德藏,是一切定總持安忍諸地功德圓滿大海,無諂無誑,身形長大,相好圓滿,忍辱柔和,端正殊妙。」 摩訶翻「大」,就是有大菩薩過去親近供養無量諸佛,已入於諸佛的功德大海,已住於諸佛的本所行道。這是說這些大菩薩,就像國土之耆舊,是一樣的意思,一樣的涵義。佛用那個比喻來說明,佛之所以成佛,是因諸大菩薩的勸請。「皆共集會,來至我所」,這個「我」字是釋迦牟尼佛對地藏菩薩說的,都到我這兒來。同時,大家就向我說,你過去已經修了無量的佈施,調伏寂靜尸羅,精進勇猛,六度萬行,你都修得很好,已經成就了。「難行苦行,一切備滿」,難行能行。是諸微妙福慧方便,大慈悲等,共所莊嚴的大功德藏,已具足福德,就是這樣的涵義。 「是一切定總持安忍諸地功德圓滿大海」,「諸地」是指這十地,等妙二覺。「總持」就是前面所說的奢摩他妙楞伽定。「總持」,也稱三昧。所以,諸地的功德都具足了,圓滿成就了。「無諂無誑,身形長大」,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圓滿」了,「忍辱柔和,端正殊妙」。 「不復依他修菩提道,一切智海已得圓滿,成就最勝美妙容色,能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導師,亦能安慰一切生死怖畏眾生,與作親友,大慈悲等無量功德共所莊嚴,是羯洛迦、孫馱羯諾迦、牟尼迦葉波如來等父之眞子。」 「不復依他修菩提道」,已經究竟成就菩提,證了菩提果,不再依佛或者依師修菩提道,為什麼呢?因為一切智海,已經圓滿成就了,成就最勝美妙容色,也就是佛的莊嚴美妙容色。任何惡人,他看見佛,還是恭敬的,還是行禮。「能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導師」,給二乘人,引入大乘,乃至於給一切眾生作導師。大導師,「亦能安慰一切生死怖畏眾生,與作親友」,在這生死當中有怖畏、有恐怖的;這些眾生,你能給他作親密的朋友,能示現的意思。 這是佛能示現一切類形。而四攝法當中,同事、利行、佈施,給他們示行同類的慈悲。「大慈悲等無量功德共所莊嚴」,都能成就了,「是羯洛迦,孫馱羯諾迦,牟尼迦葉波如來」,這是三尊,人賢劫,一共有千佛。過去成就的,已經有三尊佛了。釋迦牟尼佛就是第四尊佛。人賢劫還有九百九十六尊,彌勒佛就是第五尊佛。人賢劫就是這個住劫。就住劫當中二十小劫裡頭,有千佛出世。 現在,地藏菩薩發這個願,在《地藏經》也如是,《占察經》也如是,《十輪經》也如是,只要他在末法當中,對佛法有一塵一沙一諦那麼一點的功德,地藏菩薩都把你度了,彌勒菩薩也發這個願。彌勒菩薩在龍華三會成佛的時候,他把釋迦牟尼佛末法所遺留的弟子,全部度脫,使他們超脫苦海。但是我們自己要把這個因種得更深一點,種得更好一點,到了彌勒住世的時候就能得度,乃至於地藏菩薩也會把我們送往十方一切淨土。 隨便你希求那個淨土都可以,這裡所說的三尊佛,「羯洛迦」就是拘那含牟尼佛,「孫馱羯諾迦」就是拘留孫佛,「牟尼迦葉波」就是迦葉佛,也就是我們拜五十三佛當中,過去七佛後面的三佛,釋迦牟尼佛就是人賢劫的四佛。這是說釋迦牟尼佛,他已經是三如來的眞子,就像王子似的,也就是嫡子,是諸佛的嫡子,也就是佛子。 「於此賢劫當得作佛,一切菩薩摩訶薩中最為上首,以諸功德種種妙香,熏奢摩他毘缽舍那清淨之水而自沐浴,著慚愧衣,清淨法界為髻中珠,冠飾諸佛所行境界廣大華鬘,束以解脫殊妙素練。」 「於此賢劫當得作佛」,在人賢劫當中,這個時候要成佛了,他是第四尊佛。「一切菩薩摩訶薩中最為上首」,上首者就是寺廟的首座和尚,和尚就是佛,這是儲備的和尚。一旦和尚不在了,首座和尚就代表和尚,要是有什麼事要出門了,首座和尚就代理了。就像總統有副總統,總統要是臨時有事,副總統就代理了。這是所謂的上首。是諸佛的弟子之中最上首的。「以諸功德種種妙香,熏奢摩他毘缽舍那清淨之水」,這個水不是世間的水,而是定慧,也就是說是止觀。「奢摩他」翻止,「毘缽舍那」翻觀,止觀之水,就是定慧之水,以這個為沐浴之水。 「著慚愧衣」,慚愧服,就是袈娑。袈娑有各種涵義,這個是說慚愧服,披上這件衣,常時慚愧。慚者是對上有德者,自己慚愧,自己欠缺功德。愧是愧對於下,我不能大慈大悲救度他。常時有這個心,以此為衣服,以慚愧為衣服。他的寶髻之中,髮冠當中,是清淨法界,清淨法界是無染無垢的、無相的,以這個為他髻中的寶珠。「冠飾諸佛所行境界廣大華鬘」,不要把這個當成具體的形相,而是拿這個來形容諸佛的功德,這都是無相法的。「束以解脫殊妙素練」,解脫是證得了三解脫門,空無相,究竟的解脫,十八不共,四無所畏。這是解脫的相,就像國王梳髮,是一樣的意思。 「又以種種一切智智無生忍等功德珍寶而自莊嚴,慈悲喜舍以為寶履,能覆三界三種妙行圓滿聖因以為傘蓋,安置古昔諸佛天仙共所護持金剛定座,趣入一切聲聞獨覺恭敬護持四種念住,坐先諸佛所敷之座,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一切智位。」 又以種種的一切智智無生忍等功德,一切的聲聞緣覺菩薩,成為一切智。佛是一切智中的智能者,所以叫一切智智。無生法忍,就是忍一切諸法無生,把忍字擱在上邊,忍可諸法無生,無生就是無滅,就是寂靜涅槃,有這個涵義。在佛教講的功德常是這樣講,我們應當體會一下子。功德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自己本具的,自信自己是佛,對我們來說,自信自己是佛,這個功德是本具的。但是一個是經過修正的,一個是本具有的,埋藏在於這個垢染,在這些纏縛當中,被無明所蓋覆了。佛已經究竟證得了,明顯了。我們現在對一切法,沒有這種認識,並不認為是無生的。要是我們認為一切法空,它就具足無漏性功德。無漏是什麼性質呢?再不漏落六趣,再不落於聲聞緣覺。 在佛教修行過程當中,依華嚴的判是五十二位。最初的十信,我們的信心,十信滿了,還未入位,只是十信位,十信是沒入位的,他會退的,今生信了,來生又退了。就這樣反反覆覆,不定的。非得到了住位的七住,才不退墮到聲聞緣覺。初住就不退入六趣,初住跟阿羅漢相等,在圓教,這叫位不退。要是行不退就更不容易,行不退得到地上的菩薩,達到八地,無功用行,不用什麼精進修行,他永遠如是。那叫不退。 如果我們都未到這些位子,信位還未滿,十信位是很不容易的。現在我們覺到前頭念頭不對,而且還要相續,明知道不對還要去作,你連信都沒有。初信位一聞到佛法,就毛骨聳然,就進入,知道這些是惡的,再不作了。知道自己想的不對,馬上就能止住。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者,入了信位。入了信位,有什麼境界相呢?他的功德只有往上增長,不會往下退墮。信佛、信法、信儈,絕對不動搖的,寧舍身命,絕不背棄其信仰,這就是入了信位。現在用這個信來檢查檢查我們個人,我們現在是不是有這樣的信仰力?只要能夠不舍念。第二個信心就是念不退,念念三寶,緣念三寶,念佛、念法、念儈,念不退,要是有信心位的菩薩,三信、四信,乃至第十信,願不退,我們還作不到呢!不過,這是形容佛的,我附帶說一說。 無生法忍,就是忍一切法無生。對於無生的意義,雖然聽說過,還體會不到,解還是不夠。已經解了,還是行不到,作不到。要是能知道一切法無生,無生就無滅,就是寂靜的,你不會再造任何的業了。到了無生法忍的地步,就斷了無明。三賢位的菩薩還是不夠,得登了地的菩薩,證了法性理體。證一分,登一地。證十分就叫等覺了,究竟了,妙覺成佛。所以我們很容易斷現行的惑,可是斷習氣非常難。你要問前生是作什麼的?你自己可以知道。你現在什麼習氣最重,你就是作什麼的。前生幹什麼,你就知道,自己很清楚。 如果你還是不知道前生作什麼,從哪道來的,你就用《占察善惡業報經》的占察輪來占察,前面一至十的數字,就是你的過去生,從那一道到現在的變成人。你想知道死之後到什麼地方去,就以你現在擲的時候來定,你就知道要到哪一道去了。未來你還能不能聞到佛法,自己很清楚,你不清楚,地藏菩薩會告訴你。如果擲出來不好,就多念地藏菩薩聖號,每一天念一萬聲,念念,你再擲,再擲就轉化了。你該下三惡道的,不下了。該升天的,不升天,升極樂世界,你可以轉化自己。 你必須證得無生,雖然沒有深入證得無生,你已經理解了,已經相信了。你也具足這個功德,用這個無生法忍的珍寶來莊嚴自己。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慈悲喜舍就是拔一切眾生痛苦,給一切眾生快樂。聞法見三寶,常時生歡喜心。法喜充滿,什麼都能舍,連自己的身體都能舍,何況自己身外之物呢?都能舍,使自己的身口意成為圓滿勝因。 以這個作為他的寶履。寶履,穿的鞋,他在三界當中,欲界、色界、無色界當中,他的身口意是微妙的,從不作惡。行善事,圓滿一切勝因來作他的傘,作他的蓋。「安置古昔諸佛天仙共所護持金剛定座」,金剛菩提座,一坐在這兒就成佛。釋迦牟尼佛坐的菩提座,就在印度伽耶的菩提道場。現在誰去都可以看見,兩千多年前如是,現在還如是。那麼一個方墩子是土的,經過那麼多的風吹雨打,可能會減少一些。這是我所看見的,我認為的,也可能沒有動過。那是金剛座。 釋迦牟尼佛,就坐這個座。坐在這座上證得菩提果位,證得的一切聲聞獨覺,恭敬護持的四種念住座,乃至於是先諸佛所敷之座,一切諸佛都坐這金剛菩提座而成就的。四念住呢?前面已經講了。身、受、心、法,就念這四念處。這是佛的第一輪。坐上了這個座,就證得了無上正等菩提,一切智位,一切智智的果位了。 「為令一切三寶種性不斷絕故,轉於法輪,擊法鐘鼓,妙法音聲,徧滿三界,令諸天龍、藥叉、羅剎、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鳩畔荼、薜荔多、畢舍遮、布怛那、羯吒布怛那、人非人等,於四聖諦皆得明解,三轉十二行相法輪,一切世間所有沙門,若婆羅門,諸天魔梵人非人等,所不能轉,為欲利益安樂世間無量天人,令得殊勝廣大義利,昔所未轉,而今轉之,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一佛輪。」 這樣就使佛法僧的三寶,永遠不斷絕。這是空無佛的時代,那些大菩薩到哪裡去請呢?佛沒有到人間成佛的時候,先到兜率天的內院。現在繼佛位的是彌勒菩薩,也在那兒。這些菩薩到了兜率內院,請他下生人間來成佛的,這樣子使三寶種性不斷絕了。轉大法輪,初轉法輪說的四諦法,三轉法輪於大千。這個時候擊法鐘鼓,這個法鐘鼓是誰擊的?佛最初說法,最初佛成道的時候沒想說法,是大梵天請的。所以,這個鐘鼓是帝釋天跟大梵天所扣的。這個鐘鼓顯出了妙法音,徧滿欲界、色界、無色界,令天龍八部諸鬼神等諸天,龍、藥叉、羅剎、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鳩畔荼,這是八部鬼神眾。薜荔多、畢舍遮、布怛那、羯吒布怛那、人非人等,從薜荔多以下是鬼,有的是臭鬼,有的是食人鬼,有的是餓鬼,這些鬼是鬼王的意思。 「人非人等」,羅剎夜叉,有時候像人,又不是人,說是天又不是天,又有神通。像人?頭頂長個雞腳,又不是人,似人非人,所以叫「人非人」。 四聖諦是苦集滅道,四聖諦法,三轉十二行相的法輪。一切世間所有的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人非人等所不能轉的。除佛之外,一切的其他類眾生都不能轉,不能說。不是他不能說,因為他不知道如何說,他也不念,也不懂。佛成佛之後,「為欲利益安樂世間無量天人,令得殊勝廣大義利」,過去沒有說的法,現在說。「而今轉之,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一佛輪」。什麼叫佛輪?就是這個意思,先用國王的王輪來形容佛輪,先用世間形容出世間。 「由此輪故,如實了知此世他世是處非處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降諸天魔外道邪論,轉大梵輪,成大梵行,我應住此雜染世界五濁惡時處大眾中,正師子吼,滅諸有情五無間業。廣說乃至諸不善根,摧滅一切諸眾生類,堅如金剛,相續煩惱,建立一切,永盡諸漏,解脫妙果。隨其所樂安置一切有力眾生,令住三乘不退轉位。」 因此,佛就證得了十力。這裡只舉一種,是處非處之力。「如實了知此世他世」,什麼叫「是處非處」?你投生到哪個世界去,是不是跟你的因果相應,是不是投胎投錯了?也有投錯胎的,有的是菩薩示現的,不是投錯了。「如實了知」,就是實際理諦,也就是一實境界,因一實而界,因法性、稱法性而知道的。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安隱住,沒有驚恐,沒有恐怖,得無所畏。不但自己不恐怖,還讓一切眾生都不恐怖。「降諸天魔外道邪論」,佛教是正論,破除外道邪論。在末法,邪可勝正,現在邪就勝於正。為什麼呢?業所感召。誰的業所感召的呢?一切眾生的共業所感召。 不合乎佛的教導,太多了,這點我不多說。我多說了,不大好,你自己去辨別。哪一個是邪,哪一個是正?必須得有辨別邪正的智能,凡是佛語,我只舉一個四念處。凡是觀身不淨的,如果說這個身體是清淨的,我是佛,一個九孔常流不淨的色身,你是什麼佛呀?沒有這樣的佛。釋迦牟尼佛不是這樣子,釋迦牟尼佛化現的是清淨的,乃至化現的色身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不能住於正定,你的心數數生起,數數無常,什麼事都把自己擺到第一位,不能觀一切法無我,連這麼最起碼的都作不到,這就叫邪輪,不是清淨輪。 「轉大梵輪成大梵行」,是用大梵形容的清淨輪,清淨梵行。所以,地藏菩薩說,佛,這個世界為什麼這麼雜染,這麼的污濁?你在這個五濁惡世住著,安隱嗎?佛就說很安隱。所以在這個雜染世界,五濁惡世的時候,我發出的是師子吼,說的是正法,消滅一切有情的五無間業,把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合和僧,都消滅掉。 同時,廣說諸不善的事情,讓他獲得善根,摧滅不善的根,摧滅一切眾生類所具足的煩惱,煩惱相續不斷像金剛那麼堅固,我都摧毀。「建立一切永盡諸漏」,讓一切眾生都成佛,都證得解脫,證得究竟不可思議的果位,這就是佛果。隨他所愉快的,安置他作什麼呢?「令住三乘不退轉位」,住到聲聞再不退轉的六道,了生死,以後,都逐漸能成佛。二乘人不是不會成佛嗎?他到了一定的時候,會轉小向大的,沒有不成佛的眾生,也沒有不成佛的二乘,佛在責備阿羅漢的時候,說他們不發大心,不發菩提心,那是時候還未到,大家要是念《地藏經》,念《普門品》,就可以知道了。《普門品》上,發起的是無盡意菩薩,無盡意菩薩在《地藏經》上,地藏菩薩化作光目女,一位在家信女,度她的就是無盡意菩薩,那位阿羅漢就是無盡意菩薩,在無量劫無量劫前,無盡意菩薩已經證了阿羅漢果。沒有不發心的阿羅漢,只是時候還未到。 我現在跟大家講一講「三轉法輪於大千」,這個名詞大家經常聽到的,但是,很少詳細解釋。現在有這個因緣,我們就利用這個機會講一講。莊嚴劫千佛、賢劫千佛、星宿劫千佛,莊嚴劫千佛已經過去了,從華光佛到毘舍浮佛,在我們拜懺的時候只列舉了毗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我們所說的是過去劫的三佛。現在賢劫的四佛,就是七佛世尊。賢劫的千佛拘留孫佛,我們剛才念過的,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彌勒佛是第五尊,最後是韋馱菩薩。星宿劫千佛第一尊佛是日光佛,最後是須彌相佛。《地藏經》的第八品,最後的主命鬼王,他成就的就是須彌相佛,那是在星宿劫的最後。現在依這個經文講到三轉法輪。 初轉法輪,就是講苦諦,這個諦迷了,就苦了。要是不迷這個諦,那就好了,佛就把這個諦告訴我們。初轉法輪就是告訴我們苦的形相。說「此是苦,逼迫性」。苦轉就示相轉,說此是苦是逼迫性,利根的眾生一聽,他說這苦是逼迫性,我要斷苦,這個苦怎麼來的?就找原因。原因是集來的,說此是苦,是逼迫的,就是初轉,叫示相轉。 次轉就勸修。「說此是苦,汝應知」,你應該知道,這是苦。第三轉是作轉,「此是苦,我已知」,一轉,利根人就開悟。有些眾生根基沒有那麼利,就必須加上「汝應知」。為什麼說苦?這是次轉,這是中根的人。那麼你還沒有領悟,佛就作證,作證轉,說「此是苦,我已經知道了,你應該信」,這叫苦三轉。三轉法輪於大千,說苦集滅道都經過三轉,是這樣的涵義。這是集諦。而這苦果怎麼來的呢?講世間因果,這個苦果是你招感來的,一齊集來的,苦果是苦因成就的。那也是初轉,是示相。此是「集招感性」,苦的因集多了,你自然要受苦果。那個因會感果的,招感性。利根的人,這麼一說,他就知道了,就懂得了。次轉,就是中根人,就是勸修,「此是集,汝應斷」,你要想不受苦,就得斷這個苦因,叫次轉。次轉還未開悟,還未明白,就要三轉,三轉還是作證轉。 這四個都是示相,勸修,作證。一個出世間因果,一個世間因果。說「此是集,我已經斷了」,你也該斷了,就這麼一個解釋,這叫世間因果。如果斷了集因,苦果自然就沒有了。沒有苦果了,你就超出三界了。超出三界,斷苦了,就證了。接下來,要想斷苦就得修道;修道,就能證得果。世間因果就是苦集,苦是果,世間的果,集是世間招苦果的因。 那麼要翻過來,從世間到出世間要修出世間的因,證出世間的果。苦跟樂是相對的,說是出世間的因果,樂果樂就是滅,也是初轉次轉三轉,示相、勸修、作證,此是滅可證性。「滅苦的,你應該證得」,證得了,苦就沒有了,這是可證性。 次轉,就勸修,勸他修道,「此是滅,汝應證」,你應該證得,滅就是證生,你不生就不滅,不滅也就不生。生死輪轉,滅了就不輪轉了,就這樣的說,你應當證。勸他得修,跟中根人說,「此是滅,汝應證」,你應該證得。 三轉,就是「此是滅,我已經證得了,我可以證明,你可以如是作,也能證得」,這就是悟的果。悟的果,因是道諦。苦集滅道,道是因。悟的因,苦果是迷的果,樂果是悟的果,苦因是迷的因,樂因是悟的因。這是相對的。 道諦的初轉,就是示現轉。「此是道可修性,你應該去作」,應該去作,上根的人一聞就能夠悟得,悟得就能夠修,修了就證得了。要是中根的人,還得勸,佛就假自己證明,說勸修,說「此是道,汝應修」,你應當修這苦集滅道。我們舉了一個例子,講四念處,那就修道。你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修道的。「汝應修」,這有很多,我只舉這一個例子,三轉就作證了,「此是道,我已修」,我已經修過了,已經證得了,修完了就證得。 在經上,三轉四諦,說起來就有這麼多的意義。集是招聚的業,把這個審察一下子,我們的煩惱惑業,就招集了我們三界的生死苦果。集諦就是關於這個世間,為什麼要生起苦果呢?你所作的就是生起的因,積集的根源,根源就是真理。真理本來是沒有的,是因為你作,生起苦的因。滅是寂滅的意思,說你審察一下,苦的根本是什麼呢?就是欲和愛。要是斷除了欲和愛,苦就滅了,苦滅了就不再生了,你就入於涅槃的境界。什麼叫涅槃?就是不生不滅。苦集的因滅盡了,苦果自然也就滅掉了,這就是真理。而道滅二諦就是出世間的,滅是寂滅的意思。欲愛為因,所以你就證不得滅果,你斷了欲愛,就證得滅果。怎麼樣斷呢?要修,要觀一切法無我,應當這樣的來修。 三十七道品、八正道,都是我們修行的真諦。所以佛在成佛之後,他觀察應對之機,就到鹿野苑,對僑陳如五比丘說四諦法,這就是佛教最基本的、最初的教義。於說生死解脫之外,還要深入的說四諦,那就是大乘的解釋。大乘經典也有苦集滅道四諦,但是說的比小乘更深入一些,發揮的道理更深入一些,懂得這種道理,這就叫三轉四諦。像這類的名詞,如果都這麼解釋,我們的時間是不許可的,我只解釋這麼一個例子,乃至於四念處、四如意足、四正動、五根、五力、八正道、七覺支,都在三十七道品裡頭。 「善男子!如剎帝利灌頂大王,初登王位,受帝職已,觀察過去未來現在諸王法道,於其種種王業輪中,以善觀察因果報智,隨其所應,建立一切輔臣僚佐,普及國邑愚智人民三種業輪。由此業輪,率土眾生,長夜受用,所有種種適意資具,喜樂增長,能滅一切怨敵惡友,何等名為三種業輪,一者建立帝王業輪,謂善教習軍陣斗戰,降他兵眾,撫育人民。二者建立田宅業輪,謂善教習造舍營農,令得安隱飲食充足。三者建立財寶業輪,謂善教習工商雜藝,令得種種珍玩資財,隨意受用,增諸快樂。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二王輪,由此輪故,於自國土得安樂住,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 這段經文是說灌頂王繼承了王位之後,他觀察過去諸王所訂的法律、所有治理人民的政策,他觀察之後,這裡頭有善有惡、有好有壞。過去的國家為什麼災害那麼多呢?那是法律不健全,乃至於不依照法律去作,不奉公守法。以智能觀察種種的因果,應該改革的,他就改了。這樣子,對於他的臣僚、大臣,乃至於一切工作的人員,他建立了三種業輪。 「業」就是所作的,「輪」是比喻,輪,可以消除一切眾生的惑業,這是在佛教說的。依在家說,就是摧毀不正的,建立正確的。每一個國土裡,最初建立了國王,大多數是新興的,都是好的,漸漸就腐朽了,衰亡了,沒落了,新的又產生了。新的產生了,又重新建立。佛教的業輪可不是這樣子!我們過去如是,現在如是,未來如是,永遠如是。 那位灌頂王,他建立了三種業輪,就是所作業,這個業有好有壞,他率領眾生過的很舒服,很適意,很受用。建造三種業輪,就是使他的國家人民安定愉快的生活。外來的怨敵,或有不善的惡友,都摧毀了,他才能建立起帝王的事業。第一個是習武,任何國家如果沒有武力的保護,人家會欺負你。強大的國家都是擁有武力,大家看到報紙上報導,法國不管誰反對也要試探核子武力,為什麼呢?他要親自試探,自己就有把握,不試探,人家欺負他,也沒有辦法。但是往往在各個國家之中,我自己有了,就不許你有,這是大國欺負小國。 現在他從弱國一直轉變成強國,換了新王,第一個就要教他的人民練習戰鬥。安撫他的人民,教育他的人民,這是第一種業輪,這是衛國保家。我記得小時候,我們縣裡頭經常在挖城牆,怕強盜土匪來。現在恐怕連城牆也沒有用處了,現在都拆毀了,因為可以空降了,再往後發展的時候,比這個還厲害,就像佛講的刀兵劫,順手拈來都是武器,草木都是兵器,都可以殺人,現在已經如此了,化學武器不就是這樣嗎?這種輪必須得建立。 第二種就得先建設住宅,得有住處,也就是田宅的業輪,得有土地開發,耕種的土地,建造的住室。所以,他得有些方法,教導他們怎麼建造房舍。我們看過去的房舍,有很多地方是是不一樣的。我在四川,我看四川人拿茅草房搭建蓬子。我說:「現在你有磚瓦為什麼不蓋?」他說:「那磚瓦房住起來不舒服。」我說:「為什麼?」 「茅草房,我們蓋起,冬暖夏涼,磚瓦不行。這個東西,我們兩三年可以拆,換新的。我們磚瓦房蓋了,很難換新的。」四川的茅草房就是竹子,把糧食打完了,新草一換,他的房子確實還有股新鮮味。隔幾年就換一下,那是茅草蓬的。西藏更簡單,一切都取之於牛身上。把牛毛編成帳蓬,織起來,就算下多厚的雪,他也不怕的。一彈指之間,雪就下去了。他搬家的時候,把房子一拆,往牛身上一馱,走到那兒都可以。他的房子隨時可以變化的,這就是牛毛帳蓬。住處的建設,是人生最需要的。現在我們到其他的國家,第一要買間房子,住起來舒服,沒有房子你就不安定。 第二輪就得建築一個房舍,還得有田地,沒有田地怎麼能生存呢?我們吃的全是地上長的。這樣子,令國內的人民得到安隱,飲食充足,有吃有穿了,他要享受,所以說建立財寶業輪。善教習工商雜藝,「雜」就包括很多,我們現在的玩具,我們看見現在健身運動的器械,乃至於交通的用具,這都是工商雜業。 從歷史上,佛教的護法大多是商人,這類人,他有福報,他要種善根。國王也護法,不過很少,護法的國王就是剎利帝王。有些惡的國王,不但不護持,反而消滅,看對他有沒有利益。商人是種福的,大家看看佛教的歷史,我所看到的大多數都是商人護法,為什麼要教習工商雜藝呢?大家要享受,要種種的珍玩資財,隨意受用,增長生活的樂趣,增長生活的快樂。所以,這個剎帝利灌頂王要成就第二個王輪。第二個王輪就包括了三種業輪。 建立第二王輪之後,他的國家就能安樂。「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能守護他的家財,守護他的國家,守護國民的安定,令一切人民壽命增長。這就是王輪的第二王輪。這是用比方,並沒有什麼涵義,略說一說。拿這個來比喻佛輪。 「善男子!如是如來初成佛果,得無上智,觀察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法眼,以善觀察諸業法受因果報智,建立一切所化有情三種業輪。由此業輪,能令三寶種性法眼長夜不滅,無上正法熾盛流通。令諸有情,長受種種生天涅槃安隱快樂,及令一切外道邪論,不能降伏我正法眼,而能如法摧彼邪論。」 「如是如來初成佛果」,佛將證得佛果,得到無上智,要看看過去的諸佛以及未來的諸佛。現在的三世諸佛,都證到了法眼清淨,佛眼觀一切,能洞察一切,觀察這些諸業法的,所受的因果報智。「因果報智」,有這種智慧,建立一切所化的有情三種業輪,也是三種業輪,用前三輪來比喻。 建設三種輪的話,能令三寶的種性,常時不斷,使一切眾生的法眼清淨,長夜不滅。不滅是指光明的意思,法眼的光明,能夠得知哪是正法,哪是非法,使佛的無上正法,能夠熾盛流通,令所有佛國界,受佛教化的眾生,能夠生天,乃至證得涅槃。生天,比三惡道,比人間要快樂多。而享受快樂,究竟證得不生不滅的究竟快樂,安隱快樂。凡是有害的一切外道邪論,外道邪論是跟正法眼鬥爭的,佛法能降伏一切邪論,而能如法的摧彼邪論。 「善男子!何等名為三種業輪,一者建立修定業輪,二者建立習誦業輪,三者建立營福業輪。善男子!云何如來修定業輪,定有十種,何等為十?謂正觀察諸有識身六種境界,我我所執以為其因。業為良田,無明覆蓋,愛為滋潤,無有自在,依他而立,係屬眾緣,為欲斷滅業煩惱苦三種流故。如是觀察,云何業流?謂諸有情所行諸行,若此諸行所由無明及愛為因,能生諸有,名煩惱流,若由煩惱識為其因,眾緣和合,名色生起,名色為因,眾緣和合,六處生起,六處為因,眾緣和合,觸受後有生老死等次第生起,是名業流。」 三流,有業流、煩惱流、苦流,要觀察它們是怎樣生長的。什麼叫業流?什麼叫煩惱流?什麼叫苦流?每一個名詞含著很多意義。你要是懂的話,你就契入佛經了。不止這一部經,好多部經你都能懂。這裡舉了三種業流,什麼叫業流?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作的一切事,包括睡眠,乃至於從生下來,一直到死亡,你逃脫不了的,離也離不開的,都在這三種業裡頭。業流就是你所造的業,凡是有情的,包括動物,畜生、馬、牛、羊、雞、犬、豬都包括在內,植物不算。 不過,業流是以人類為重,你所作的諸業,就是你所行的,這叫業流。流就是永遠不停息,流是動業,永轉不停息,永遠這樣流。煩惱流,就是無明跟愛。這個愛就是眾生的慾望,眾生的慾望是我們的生死根本,有愛染,以無明愛為因。由這個因而產生的行為,因為有了行為,就是你所作的業,善惡業,就有升有降,升者就上天,降者就下地獄。 那時候我在北京,碰到一些煤炭的工人,我問他:「你作什麼職業?」他說:「我有時候,下地獄!」我說:「你能下地獄嗎?」他說:「我是下地獄!」我說: 「下地獄幹啥呢?下地獄不受苦嗎?」他說:「我是作工作。」我說:「作什麼工作呢?」他說:「我跟閻王老子挖煤。」我說:「你這個工作是不是在煤炭工作呀?」他說:「是呀!我天天都要下地獄。我們一早上睜開眼起來就下去。」他在北京門頭溝工作,到了晚上才出來,很容易碰見坍方,上頭掉下來或者冒頂,這是他們坑道的術語。北京的門頭溝已經挖了好幾十里,他們在西山的底下挖。「有時候我也有生天的時候!」我說:「你現生就能生天?」他說:「是呀!」我說:「你怎麼生呢?」他說:「把我吊到中南海里頭去,那些大官,我把他們看成玉皇大帝,給他們添磚蓋瓦,那房子漏了,要我去添磚蓋瓦。」我說:「你真的本事大,上天入地。」 其實每一個人的生活,就是這樣子,時而作善業了,上升了,有福報的日子過得很舒服,你別把痛苦忘了,我們也受過苦。能生諸有的話,這裡包括很多。三流,一個業流,一個煩惱流,一個苦流。苦就是有煩惱,識為其因,識就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眼睛是屬於根。眼根對著外邊的境的時候,它是沒有分別的。能分別的是眼識,用眼識來分別,這個識是指六識,總說起來是八識。有煩惱識為因,還得加上很多的因、很多的緣來促成,它才生起這樣的次第!什麼叫現在五果,未來二果?這都叫苦流。無明和行,行是運動義,要是貪、瞋、癡、慢、疑,再加上身、邊、戒、見、邪,這十種都叫煩惱。這十種叫「結使」,它促使你作業,這就是行。這是內心裡頭的,屬於因。心裡頭造業,還未生出現實的。心裡想的運動,就是心裡的活動,因為你不明白,不明白了就去活動的,不是智能的活動,而是愚癡的活動。這純粹是造業的活動,是這個十結使的指使。投胎的業識,我們經常說這個結使是八識種子的,那個是惡分,不是善分,識裡頭有善惡二分,「使」屬於惡分的。造了這些業,造了這個業就投胎。 由於過去這兩種因,造這個業,這個八識又稱含藏識,它就含藏在識裡頭。由於過去業,你就受報了。受報了,隨你所作的業去受報,有的生天,那就享受,那也是他的識。那麼投於六道去,投生人道,就是最好的。如果你作的善業多了,才能到人道。一般的眾生是生不到人道,你墮到餓鬼畜生三惡道去了,要是墮到畜生道去,那就更苦了。 不論到哪一道,業識將入胎的時候,七天一變,將入胎的時候,還未有長六根,連眼耳鼻舌身意都沒有,只有胎形,六根未具。出胎之後,愛慾跟境接觸了,眼觀色,耳聞聲,身體就接觸,在母腹裡頭很溫,一生出來,那空氣就讓你每個毛孔掙扎,那種痛苦,你說不出來,就是感覺到痛苦。這個痛苦,我們不知道了。在監獄受種種苦刑的時候,把你的嘴巴堵上,眼睛蒙上,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六根都閉上了,只知道受苦,說不出來。我想最初投胎接觸的苦,可能跟那個也差不多,沒有辦法表達。表達又怎麼樣呢?這是苦果。外界接觸了,那就不同了,生起苦樂感覺了,也就是小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他不如意,就用哭來表達一切,小孩子哭,大人不要太哄他,他哭就是表達。他哭的時候,就是成長。他一切的運動,只有哭,哭是他的運動。多哭,沒有什麼關係。但是他表達了他的不快樂,小孩還不會說話,你逗他,他也會笑,你們帶小孩多,就知道那種感受。我了解得少,你們比我了解得多,我是根據經上說的。 這個時候他產生的苦樂感受,業是投胎,這就是果。等他長成六根,他是果。出胎了,跟外境接觸了也是果。這一接觸,苦樂受,他就享受吧!從此就受了,這一生他都要受,受到再投胎,或者再死亡,永遠不止息的,所以稱為流,流是動的意思,流動不止。這就是無明緣行、行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這是過去的兩因,二因而結了五果,識、名色、六入、觸、受是五果。 由於過去二因受現在的五果,不會停息的。愛、取、有,是現在的三因。對境,對一切境界,生起愛慾,這花太好,我買一朵,我看見這花園裡有很多好花,沒人看見,摘一朵,這就是犯盜戒。看値好多錢,要是錢多,盜戒已經成了。雖然說我沒有作,只要生心都算。那就是造了那個因,造了因,對境生貪愛,生慾望。生了慾望就想得到,好的想得到,不好的想舍掉,就想不受。因為追求這個,就要造業,就要造作。這一造作,就成了業。因為這個業因,你就受報。我們現在作的,現在就現受現報。已經現受現報,只是臨時的果報。 如果我去搶人家的東西,當然受報,馬上就被捉去關監獄,關監獄而後判刑,這是現報。但是還未完結,這只是人間的法律。完了,你要受因果。你搶人或者殺人,殺人要還命,國家法律已經執行,搶人家被捉到,把我槍斃了,我不是還了?不是,這是人間的法律,還得受報,那個人還會找你要命債,你得還他。你現在作的因,未來還要受色聲香味觸法五蘊的苦果。再來受,再來生,生了又老,老了又死了,死了又造,造了又生,生了又死。就這麼來回的輪轉,這叫十二因緣法。 在這裡,佛建立第三輪,建立修定輪,解釋定有十種。你要觀察十身,六種境界。「我我所執,以為其因」,我執實為我,像我們上面講的。你所作的業是田地,就是良田,被無明覆蓋,再加上愛的滋潤,自在不了。受這因跟業的束縛,都是依緣而成立的,依他而立,這叫緣生,緣生諸法。凡是因緣生的,沒自體的,生而滅,滅而生,生而滅,滅而生。無自體的,就是緣起時不能久住的意思,也就是輪轉的意思。假使要想觀察這個業流,觀察明白了,之後,一切有情所作的種種諸行,就是諸業。這個所作的諸業又成了一個煩惱苦,由於造業而系屬的眾緣成就了,成就了,你就受苦,要受煩惱苦。有了煩惱,那就受了苦果。要經常的觀察這三種流,業流、煩惱流、苦流,一切有情所作的,超不出十二因緣法。隨你想的、作的,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是受的,現在受過去的因,現在受的五果,受的過去的因。你相貌長得好丑,有智能沒智能,跟你過去的無明行有關係,跟你的善業也有關係。那麼所受的不同,都是由無明跟行,無明在前,行在後,再加上愛為由,才生長諸有。 諸有是一切有情,我們都有情感。畜生有沒有情感?任何畜生都有情感。你看那布谷鳥,要是細心觀察,仔細研究,你看看它們的行動,它們也有愛有取舍。你要如是觀察才知道。家裡養小雞,或者布谷鳥,你看那雌性的,會圍著雌的轉。那雌的不喜歡那雄的,就不交往。雌的喜歡那雄的,就交往。這不是愛嗎?不是有取有舍嗎?一切動物、一切人都如是。 十二種因緣生起的意識,構成了有情生存的十二種條件,這叫十二支。因為愚癡,沒有智能看不破,才有行,有行才造業。在〈大乘起信論〉上講,一念不著生三細的三系相,這是根本煩惱,它不會停止的,它是在轉變的,因為轉變,它就追求現前的境界。這境界還是自心的,緣那個行,那個運動,他要找個對像,要取境。因為想取境,就產生識,而識有分別,識是分別義,他要分別。因為有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又緣愛。好的,他喜歡,你要是用鞭子打他,那個觸,它不接受,太苦了,他有痛苦。太熱了,它又痛苦,太冷,它又痛苦,這是屬於觸的感受。這樣子緣愛,就有取舍。有取舍,就緣有,緣取有有。有緣有又生。緣取就有,緣有就有生,緣生就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聚一身,一切苦惱都產生。 這說明了一切事物都是緣起的,依他起行,都是依緣而生的。十二因緣,過去、現在、未來,無明跟行是二因,過去的、現在的,這叫一重因果。這種因果就是兩因五果,過去的因,現在受的果,有識、名色、六處,而六處觸受現在的五果,所受的五果。在這個取舍當中,有取有舍,有愛有取,這就有了生死。這是三因。這個三因,就是給未來造成不生老死苦果。這叫三因二果。生老死,有生必定有老,有老必定有死。有的時候跳過去,未等老,他就死了。有的人業不同,他只受苦,一生下來就死了。甚至還有胎死母腹中的。業不同,過去的因不同,所受的果也不一樣。因為修這個定業輪,定業輪有十種,修定的時候要觀察,觀察你身的六種境界。 我們剛才講的是十二因緣,這裡只講六種境界,是指內在境界說的。還有,在這裡產生我、我所執,就是以我為主宰義。執著的,就是在無明當中。我們每個人都因為不明白,沒有智能,他認為自己是對的,說我是第一,執著那個見解。看問題,明明是不對,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執著,他有他的執著,這個就是他的因。一個人在看問題的時候,分析問題的時候,是不準確的。你認為這個是對的,其實你已經錯了。就像我們買股票,買這張股票以為一定發財,一定能漲,結果你一買到手就賠錢,已經不漲了,好日子已經過去了,你看人家都賺很多錢,你生起羨慕,你去買,那就是我執。他認為一定能賺錢,事實上一定賠錢,賠到跳樓自殺,有沒有這種情形?也有看對的,這回一定發財,他的投資就投對了。 這都屬於我執,我見。但是從佛經的道理來講,從生滅法上來講,得到的也會消失,沒得到的當時就受苦,得到的後來才受苦。你得到也好,沒得到也好,都是虛幻的。你得不到什麼,最後是消滅的,虛幻不實的。但是他不認識,以為是實有的,其實是虛妄的,要想無我,非常之難。非得滅因,不取於緣。怎麼辦呢?你要修,佛要建立修定業的輪,你得先觀察觀察業流、煩惱流、苦流。 「如是三流,業為良田,無明為因,愛為滋潤,而得生長。為欲枯涸,業為良田,無明為因,愛為滋潤三種流故,於五取蘊,觀為無常,及苦無我,愚鈍無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夢所見,空無所有,無相無願,無所造作,無生無起,無出無像,寂靜遠離,無所出生。於五取蘊如是觀察,能順空忍,順無相忍,順無願忍,為欲隨順觀五取蘊。」 「業為良田,無明為因,愛為滋潤。」這又生長,你想把業流枯涸了。有時候這個枯「涸」,念「固」,有時候念「涸」。枯是乾枯的意思,那個水流已經乾枯,枯竭不讓它滋長。你先斷了無明,看一切事物是無常的,你就不會愛,不生起貪愛之心。所以,他就說業為良田,無明為因,愛為滋潤,才能生長,生長出什麼呢?五取蘊,也就是取、貪取。在《心經》上,五蘊,色、受、想、行、識,就是二法,就是色、心,受想行識屬於心法,色就屬於色法,只是兩種,這兩種都是無常的。 所以,你想修定,要先觀這些是無常的,是苦的,不是甜的,是無我的,因為愚癡的緣故,把這些看成是「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夢所見,空無所有,無相無願,無所造作,無生無起。」想修這個定業,有六種。要先從無取觀察,先進入了空、無相、無願的三解脫門,而後再進入。我們學佛之後,要想修行,要想真正進入,要想解脫,這是最基本的。一切止觀,必須得這樣修。 因此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你要想入定,要觀察生死的十二種流,要斷這個業,煩惱、苦流。你要想修定,乃至「數、隨、止、觀、轉、淨」。這是本經上所說的。智者大師作的天台宗〈六妙門〉,他在中間改一個字,「數、隨、止、觀、還、淨」。這部經上說的是「轉」,「轉」跟「還」的意是相通的。轉變一下,還本還原,意思是一樣的。但是得有前方便,如果你沒有前緣,要想修,你進入不了。所以智者大師給我們提出來,要想修止觀,因緣必須具足。如果沒有那個條件,你修不成。具足因緣有很多,你發心要想修行,要想得定,要想開智能,證得定慧能夠去除一些苦難的,你要想作,得具足緣。沒有緣,是不成的。什麼緣呢?你受了三歸五戒了,要持戒,起碼三歸五戒,得持清淨。第一個是持戒清淨,才能止住煩惱。因為持戒緣故,得生諸禪定,也能滅苦,能夠生長智能。 第一個是持戒緣。但是持戒有不同的情況。智者大師說,持戒的修行人,持戒有所不同。哪三種不同的持戒呢?我簡單說,就是我持了,受了戒,根本沒犯過,第一種是最好的。第二種我犯得很輕微,不是重的,一懺悔就懺悔掉了。第三種,犯了根本戒,你受了五戒,殺盜婬妄都犯了,歸依三寶了,後來,你又歸依外道了,這是破了三歸,這是第三種。但是你能夠至誠的依照依著大乘教義,還是可以懺悔的,但是必須痛哭流涕,天天拜懺,晝夜二十四時。這樣懺悔,懺悔清淨了,得到清淨,得到證明了,見了相好。清淨了,這因緣還是可以成立,修觀還是得入的,但是必須現生不作五逆罪,如果現生作了五逆罪的,現生想再得止觀,很難。 那個懺悔清淨了,已經成就了。修止觀的人,一者是從來不作諸惡,二者作了惡事還能悔恨,還能懺悔的,但是懺悔有方式。第一要信因果,第二個生起恐怖,恐怕下地獄,恐怕受輪,第三種要生深慚愧心,完了,再求學滅罪的方法,或者拜哪個懺都可以,〈地藏懺〉、〈占察懺〉、〈千佛懺〉、〈大悲懺〉,都可以,但看哪一個方法適合你。 最後你要是能夠修觀的時候,觀「罪性本空唯心造,心若亡時罪亦亡」,就是觀無生。如果罪業重的人觀無生,根本觀不起來。如果真正的前生宿世善根深厚的,修七天或者三個七天或者一個月。我們拜〈占察懺〉,在《占察經》上,地藏菩薩說拜一個七、兩個七,一個月、兩個月都不成,就拜三年,這可不是像我們一天拜一次。而且要能持聖號,就清淨了。 地藏菩薩依照他的懺法,修的時候是這樣的。第一個,你得具足這個緣,我只舉訶責五欲,五欲就是貪心、慾望,生活不能太舒服。生活太舒服的人,你想要進入止觀,你進不了。妄想紛飛的,混濁不清的,怎能禁慾呢?你想要坐禪,必須訶責。 五欲就是色、聲、香、味、觸。迷失愚癡的人,就是在這色聲香味觸裡頭,色聲香味觸生愛著,生貪染,不知道他的過患,智能者知道這是過患,不敢親近這五種,叫訶責五欲。這裡頭包括很多,如果大家想學的時候,要多看。 第二種,得棄五蓋。貪慾在五蓋裡頭,就是貪慾蓋。由於這個色聲香味觸的五塵境界,你生起慾望,而且你內在的意根也生起慾望。你修禪的時候,心生欲愛,坐不淨,所以覆蓋你的善心,平常好像還沒有什麼脾氣,煩惱都可以壓伏,能夠忍受。一坐禪的時候,忍受不了,把過去壓伏的都翻起來,而且非常的猛烈。所以,要防止修止觀所生起的障礙。你要是正在修數息觀,數數的過程,或者想起了哪天,誰對我不起,他挖苦我,我得報復。你心裡愈想愈瞋恨,就把你的本修全忘了。乃至於不坐了,起來了,那個業障促使你去找他報復。要訶五欲,要棄五蓋,第一個條件是外緣要具足緣,這一共有十種。 還有第四種,是調和。行住坐臥,都可以修。但是以坐為好,修止觀的時候,一定要調和,身心相適應,先調身後調心。完了,調息,調身、調息、調心,要調和,這是第四種。 這十緣,我只說個名詞。如果大家將來真的想修,你就研究研究。第五緣,要有方便善巧,修行要有方便善巧。智者大師講了一些方便善巧。第六種才是正修的時候,正修定,或者你打坐也好,坐在思維觀想也好。第七種發願,善發大願。第八種,你自己要認識魔障。未修的時候魔障不現,修的時候魔障來了。第九種,對治禪病。在你修定的時候,有很多的病,這叫禪病。這不是我們身體害的病,你要詳細知道什麼是禪病。第十種就能進入,禪定證果。 總而言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如果你其他修法的都沒有,觀想的時候,你就念這四句:「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教導的,學禪定的時候,你自己會觀、會修,先具足這些緣,外緣都清淨了,才容易進入三解脫門。 這三解脫門就是空門,空門不是像我們講那個,有時候是拿虛空作比喻,這不是虛空,以為是虛空,那就錯了。空的涵義是說一切緣生的,一切的法沒有自體的。它當體就是空的,是很多種緣合成的,也就是由因緣而生的。假使認得一切法都是因緣而生的,都是無自性的。那天特別講緣起性空,我講了很久,說一切法都是沒自性的,沒自性的是空的。而且是當體即空的,並不是把它打碎了,打壞了,才叫空,並不是那個意思。但是緣散了,緣沒有了,緣不具了,它就空了。你要是能夠了解這種涵義,就很容易得到自在,你知道了,對於一切事物,不起執著了,包括能夠斷我執。阿羅漢所證得的一切智就是空,證得這層意思,他就解脫了,空了就解脫了。這個無相,又稱無想,一切不想,你既然知道一切空了,對於男女的相狀,實在不可得。你要是認得一切諸法無相,那就是離開一切諸法的差別之相,而得自在。就是在一切法上,你能得自在。因為你對一切法不起執著,曉得它沒有的,它是幻相、假相,如影如形的,這是無相的意思。 「無願無作」,也稱作無慾,你知道一切法無相,你在三界無所希求,既然不求了,你就不造業,你要是不造生死業,生死果報的苦果,你當然不受。這無相,你就得了自在,一相、異相、同相、諸相、差別相,不希求種種的相,因為它都是空的,都是如幻的。如果能夠進入這三解脫門,有智能,真能進入了,那就是在世間而離世間了。你雖然是在世間,已經離開世間了,不受世間諸法的拘束。 再看看「數、隨、止、觀、轉、淨」,數,我們平常說是數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樣數數。數什麼呢?它是數出入息的,這是修定,心要專注於這一境。一至十,又回來,一至十,如果稍有雜念,數字就錯了。你必須專注這一境,依著這個數字,把你的心定在數字上,你就不會再尋求其它的妄念。 這種的修法很多,我有一段時間用過這個功夫。我是以地藏菩薩聖號來用的,我是一個字一個字,往裡吸氣是「南」,出氣是「無」,完了,再吸氣是「地」,完了,再出氣是「藏」,完了,再吸氣是「菩」,再出氣是「薩」,一個字一個字觀想,你這樣一出一入,一出一入,這個叫觀出入息。《十輪經》就是要你觀出入息,他並沒有說數字。但一般而言,數的方法是一至十。〈六妙門〉的數字,它講得更詳細。這就是修止觀的一個前步驟。 《十輪經》簡略這麼談一下子,每一種都有二種相,能夠把出入息的相,定到這個出入息的相上。那麼,現在就是出入息,先是氣息很粗,等你觀想久了,氣息就細了。細了以後,氣息沒了。就像我念著南無地藏菩薩,念念的念也沒了,氣也不出了,氣息好像就定了。由粗到細,細到感覺沒有了,感覺息止了,這是出入息相。因為你在出入息的功夫已經進入了,就能夠專注,隨著這個出入息,隨順這個出入息而能止住妄念、妄想、尋求、伺察。你要離開那個妄想,妄想能夠止住了,不再去尋求了,不再打妄想了,你在出入息上已經得了功夫。得了功夫,說的更通俗一點,從粗相進入到細相,就像我們最初數的時候,心很粗,很浮動,很躁動,數數就跑了,數數,思想又跑了。業已經能夠定住,就在出入息上,其他念都沒有了。就這麼一念,觀鼻端、或觀特定的相,即專注一境,就是這個涵義。專注在這個境上,你就能夠止住妄念,這個出入息相已經很輕微。善取出息相,這個相,若有若無,但是,還未止住,必須到了止的境界。 「隨、數、止、觀、轉、淨」這六個是連貫的,這個時候,你感覺到你的出息入息已經滅了,沒有出息了,也就是能住於定中,或者是我們所說的輕安,也叫三摩地,到了這個時候就表示出入息盡了。能知道出入息盡的時候,這是觀,出入息已經盡了的時候是止,知道出入息、觀察出入息,已經息滅了,這就安住於你的心。這個時候你要看著自己的觀察,心無異動,要觀察,這叫因定產生明。明就是智能,智能就是照了的意思,到了第四步功夫。這個時候前面所說的色受想行識,色法,你早舍掉,這是轉的心法。你能夠舍掉五蘊,漸漸的趨向於得定。真能進入定地了,漸漸能夠趣入聖地了,能夠清淨了。你要是到了淨的時候,你就舍掉結使貪瞋癡。那個結使都舍掉了,就能夠產生淨見,這樣就開智能了。這個說起來好像很容易了,作起來很難了。這裡頭有種種的細行。 還有,你在修的時候,引導的老師會知道你到什麼境界了,你要是問他,「我現在到什麼境界?」特別是起魔障的時候,自己就會認識到的,雖然認識到,可是克服不了。例如說,我們一天要坐三次,或者坐五次,你定的時候,或者你最初克服一切困難,才要清淨下來了,剛剛才要入門了,障礙就出來了。或者世間上很多纏繞的事出來了,你自己心裡不安定,你會躁動的。如果你在坐、在行的時候,在觀想走的時候,或者念佛也好,你雖然心住一境,但是你會躁動,外頭境界自然干擾你。即使沒人干擾你,你自己也會去找,這就是尋伺,你自己還會去找,又退回去。如果是這樣,要回去修的時候就很難了。我們一個數能夠進入了,能夠隨了,舍住尋伺,不去追求,不去尋找,思想不去攀緣了,也就是妄想心,不另外去攀緣境了。 特別是對於修行人,他就會發生這種障礙。或者是心裡生起煩惱,不想幹了,不想作了,不想修了。這是自己內在生起的。或者朋友、親屬,反正什麼緣都來了。當你要進入的時候,障礙就來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過去的善根沒有了,所以,智者大師才會說,你修觀的時候,要想修定修慧,先得具備好外緣。地藏菩薩教導我們,要懺悔。還不用說是修定,就是你想進入,想學習,你得先懺悔。不然你連學習的機會都沒有,就算有了學習的機會,你也進入不了,會被障礙障住。 萬一我們諸位的道友,想要修定成聖。你發願說,我要聽完《十輪經》,這部經講完了,從頭到尾沒間斷的聽完的人恐怕不多,我不敢說沒有,或者耽誤一回兩回。講《占察經》的時候,我就試驗過,以我看見的,從頭學到尾的,很少!這是什麼原因呢?業流!特別是在末法的時候,緣就是不盛。特別是自己的內障,比外障還厲害,業完了就起惑。惑就是不安煩躁,乃至於起煩惱。跟誰煩惱呢?自己跟自己煩惱,坐坐不耐煩了。修道都是這樣,不論你修哪一門,拜個懺,該沒有吧?很難了,自己發心,我定下來,最初就是規定三次,或者改變成兩次,二次後來變成一次,很難。總會有些干擾,誰干擾呢?自己的業流、煩惱流。在這苦果上干擾你,你想超脫,很難。 所以,我們要想成為修道者,要想不造作生死業者,要想截斷生死流者,如果沒有發這個願心,又怎麼能去作呢?即使你有這個心,想要去作,中間的障礙太多了,你要怎樣克服?除了自力之外,就是求佛菩薩加持。所以我們拜懺,求他力,用自己的心力跟佛菩薩的慈悲力結合在一起,這樣子你作起來才能夠斷三流。斷了三流,你就證了,就能入聖了。 我們最初開始學華嚴的時候,二乘人,乃至想生極樂世界的,想一想沒有什麼必要,乃至認為不學了。那是發大願,現在愈學愈恐怖,愈感覺是錯了。二乘阿羅漢果是斷了生死的,證得初果的聖人,得斷見惑,我們是見什麼生起分別,見什麼生起貪愛,距聖太遠了。說者容易,作者難。知道容易?還是作容易呢?儒家講「知難行易」,說知道很難,行起來很容易。有些事情是知道容易,行起來很難。依我看,學佛的人知行都難。但是比較起來,你必須是真正的先知道,才能去作。這是第一步。你不知道,怎麼作呢?這個知要有智能。你要有好多種因緣,你才能開始去知。 如果你遇到一位不是很好的師父,沒有遇到一座講經的法會,我們看見很簡單,其實很不容易!就我所知道的,我所經驗的,並不容易。你連知都不知道,怎麼去作?是不是?第一步要知道,而且在這基礎上,你得信!如果連信都不信,你怎麼會知道?因為你進入了,你才去學。連信都沒有,你怎麼去修道?我們不說別的,看到那濟公,我們都很羨慕,他那麼懈怠,那麼好,隨手拈來便是,看那些大菩薩,無一不是佛法。但是要到達那種境界是不容易。 最初開始學,一切法都不要執著,現在我才體會到,我沒有法,不要執著法,叫我怎樣把我去掉呀?我必須得依法才能去掉我執。等我沒有我執,我再也不依法了。現在的我還存在著,一天的五欲境界全具足了,就想不要法,你怎麼進入呀?你還是在五欲界裡頭打滾!是不是這樣子呢?所以,說起來難,說起來也很容易,就是一個至誠的信解心。信了之後,你自然知道哪個好,哪個壤。你當然想趨吉避凶。明明是火坑,誰去跳呀?他已經明明告訴你,那是火坑,三界是火坑。你一定要出離。解之深者,求之切。願切,行才作得起來。你經常念無常念苦,一天所遇到的盡是苦果,不是這樣迫逼,就是那樣迫逼,剛好一點兒,苦又來了。剛好一點兒,苦又來了。 很多的道友經營商業也好,工作也好,房子都沒有問題,什麼都過得去,她失了業,收入沒有了,你說麻煩不麻煩?剛剛才好一點,家裡就出了病人,看病要錢,很逼迫的。我們現在所學的、所要修行的,就是「持來去念」,也就是我這個起念頭,出入息就是來去念,起念頭,經常掌握這麼一個也不容易。我們慢慢學,本來像我這樣講《十輪經》恐怕一兩天也講不完。學經作什麼?能用的還是用一下。我們還是在起頭的時候多講一遍,這對我們是最方便的,大家都能夠入,都能夠知道的。今天我們就講這個「持來去念」,「數、隨、止、觀、轉、淨」,還沒有講完,大家可以看一看〈六妙門〉這本書,每一個相解釋的很詳細,但是只是一切修定的入手處。現在宏覺法師講菩提道的止觀,那是依照西藏的教義,也很方便,也很簡潔,如果大家入進去了,也很容易。如果這兩個都結合起來,更好一點。 「複方便修入出息觀,即是修習持來去念。云何由念如實觀察入息出息,謂正觀察,數故,隨故,止故,觀故,轉故,淨故。應知此中,數,能造作二種事業,一能依伏諸尋伺,二能取於入出息相。隨,能造作二種事業,一依出離舍諸尋伺,二能善取入出息相。止,能造作二種事業,一能示現入出息滅,二能安住勝三摩地。觀,能造作二種事業,一能示現入出息盡,二能安住心及心所法別異觀察。轉,能造作二種事業,一能方便舍諸取蘊,二能方便趣入聖地。淨,能造作二種事業,一能舍結,二能淨見。」 修定業輪在最初的方便上,就是修入出息觀,要想修這種方便法門有六種,就是「數、隨、止、觀、轉、淨」。這個入出息觀,又叫修習持來去念。來念、去念,這個數息觀,數是數字,也就是數數,用數數的方式來攝你的心,攝你的妄念。我們初聽或者初學,感覺很簡單。你要是真的修起來,很不簡單。你數數,就錯了。它可以有兩種數法,一種是入息數一,出息數二。一直的入數一,出數二,又入數三,又出數四。這是一種的數法。另外的數法,你可以入息出息作為一個,一入一出作為一個數字,一入一出作二,你就數到十數字為止。一者是數字始,十者是數字終。第一輪數完十個,你又從頭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又這樣來觀數。 最初你感覺這樣數很簡單,你數數就錯了。如果心稍微的不注意,一者是數字錯了,二者是你這個出入息就混亂了,入息、出息就混亂了。你必須氣息調勻,既攝你不昏沉,也攝你不散亂。因為這是修定,第一個入手處,你必須在那個靜心的觀察,不昏不散,你才能數得好。 如果你沒有用過這個功夫,最初聽了以為很簡單,你用起來其實很難,一會兒就錯了。如果你單一數,入息數一,出息數二,入息數三,出息又數四,這樣數十個,一個字算一輪。如果是一入一出算一,那麼你這十個數字就是十個入出息。有的人感覺一入一出數一個數字,怕錯亂,他就入息數一出息數二,端看你怎麼能夠定得下來,那就是最好的,這個方便,你可以自己取。但是在你數到十個數,又從頭來。最初一開始用的時候,剛坐下來氣很粗,很浮躁,你這麼入息出息數數的,那個氣從粗就入細微,到了最後,出息入息都止了,這樣你就漸漸的入定。 我先大略的講一下。這個「隨」,前隨出入息,前隨這個數數,往前隨於這個數,往後隨止。他能起兩種作用,隨著這個出入息的數字,就可以隨著觀察出息入息來去的相。在數數的時候,你這樣子數來數去、數來數去,把這個氣息調的非常微細,漸漸的你就把希求心、攀緣心,都停歇下來。你自己能看到、自己能夠觀想得到出入息的樣子,能觀想它的出入相。這是屬於色法,屬於色相。所以你觀的是有相的,你可以把散亂心降伏下來。你數數的時候,隨著這個入息出息的相,自己能夠觀察得到。這個隨能起著兩種作用,一種把尋求的心止下來,把尋伺心降伏下來了。 因為數數的時候,把這個散亂心降伏下來,到了隨的時候,就能出離,舍掉了這個尋伺心。這個時候,他就善取這個入息出息的相。當你修的時候,能夠漸漸的觀察。這是隨的作用。止的作用,就是隨的時候所示現的入息出息相,滅掉了出息入息相。 這個時候你就能夠漸漸入定了,安住定。等你感覺到能漸漸入定的時候,那就是觀照,它能夠告訴你出入息的息已經盡了,完全不動,滅盡了,能安住你的心。轉就是把這種相降伏的意思,能舍掉這個色法、色蘊了。出入息的相就屬於色蘊,他漸漸地斷煩惱了,能入聖地了,就是斷煩惱了。感到靜的時候,他就能夠舍掉這個結使,舍掉貪瞋癡慢疑身邊戒見邪這十使煩惱的結使。舍了並不是斷,還未到達斷的境界。能斷的時候,可以產生正知正見,這就叫作六種方便。六種方便,就是從這個數,「數、隨、止、觀、轉、淨」。智者大師作〈六妙門〉的時候,他就改用「還」,還原來的清淨。 每一種的方便都有兩種象徵,一個粗的,一個細的。當你初修的時候,數數的時候,看你自己怎麼選擇。我在用的時候,我是念地藏聖號,我是一個一個字。入息,「南」字,出息,「無」字。完了,再入息,「地」字,再出息,「藏」字,再入息,「菩」字,再出息,「薩」字,我是六個字分作三次。入,出,入,出,入,出。念佛十次,我整整是六十個字。在初的時候很粗,要集中精力,稍為一鬆懈就錯了,一用上精力的時候,數數數數數,漸漸那個氣息就降伏下來了,心裡頭就靜下來了。既不能打妄想,也不能昏沉。如果思想稍一不注意,你所觀照的就照不住了,就錯了。你最初感覺這樣入太複雜了,可以簡短而入息。先從入息數起,入息一,出息二,那麼,又入息三,又出息是四。那麼,入出息五輪就是十個字。 依照我個人的經歷,如果你能數到五百次的時候,不論你行走也好,坐著也好,有時候你坐那兒數數的,你會像個傻子似的,就呆在那裡。因為你專注那一境。經上說,專注一境也能攝心,感覺粗的已降伏,就進入細的。細的時候,你更要注意。細的容易作什麼呢?容易昏沉,一定要觀照出入息。但是必須注意,你注意了,專注一境,數字就不會錯。這樣一切妄想心,那個尋求觀察的心就會停歇下來。這個停息下來,就是隨的伏。你所取隨順的這個相就是出入息的相。 在隨的時候就能夠舍掉這個出入息的相,能離開了,離開就是舍了。那就是隨的涵義,能舍掉的時候就是隨的涵義,也就是說把這個出息入息的相舍離掉了,把那個粗的尋伺相舍離掉了。但是這個時候,只剩下很微細的出入息相。這個相必須到止的時候,這是隨的情況下,必須到止的時候,你才能夠入定,入了定,這個入息出息就沒有了。沒有了,就在定中,不過,這個定還不是大定。 在你止的時候,你示現的出息入息這個相已經滅了,三摩地就是定。在你初得到的時候,感覺非常的歡喜。這是一步一步作來的,不能超略的,不能跳越的,你必須一步一步的作。我們經常說定能生慧,這個慧是照的意思,不再去分別,再去找,那一找又落到前面的尋伺裡。不是那樣意思!它是照了,照了它,觀察再觀察,照了它,這個出息入息沒有了。這樣,沒有出入息,一直到這個相也沒有了。先是伏尋伺,後來是滅出入息相,等到隨的時候,直到這個出入息相漸漸的都很細微很細微,到了沒有的時候,到了止的時候,就完全盡了,那是舍離了。這是盡了,這個時候你知道心已經安住於定境了,專於一境,這就是安住。心、心所,別意觀察,心就是心所法。我們學百法,知道色法有十一,心法有八個,心所法就五十一個。觀察的意思不是去分別、去找,一找又落尋伺,而是照了,照了你的煩惱,被你降伏了,昏沉、散亂,這都是心所法裡頭的。隨著你的意識分別所起的六入裡頭,耳聞聲、眼觀色、舌知味,你照這些六根門頭,前面的現象都沒有了。這可不是呆子,也不是睡覺,要觀察。因為你在定中生起了慧心所,這是初步。 「如是六種方便,修習入出息觀,便能隨順觀五取蘊。所以者何?如是入息出息自性名色取蘊,如是入息出息領納名受取蘊,如是入息出息取相名想取蘊,如是入息出息造作名行取蘊,如是入息出息了別名識取蘊。如是所說五種取蘊,各各別異,互不相似,新新非故,無住無積,不可言說,如是觀察五種取蘊,能除三行。若能如是究竟隨觀三種行盡,便能於此諸有識身六種境界,究竟隨觀我我所執業無明愛因田覆潤一切皆盡。」 這六種方便是入定的初步方便,別認為這個止是勝三摩地,這不是大定。只不過是百八三昧當中,初入的初喜淨,也就是你最初入手修行的時候。等到轉的時候,再開始,再舍蘊,蘊是含藏。取蘊了,這就是所入的聖地。如果初果的聖人斷了見惑,大致就是這樣子。這個時候,就深了,就能舍結使,就不追求,但不是斷,跟前面那個隨的舍字是相同的,他就得正知正見了。清淨法眼淨,就是六種方便,修出入息觀的情況。這個時候,就能夠隨順進一步修。那麼,它解釋了這個,進一步修入息出息的體,也就是入出息的自性。這是色法所攝取的,叫色取蘊。那麼蘊藏著一切的色,到此,就止息了。入息出息,一出一入,這個領受的涵義,這叫領受,也叫受取蘊。 入息出息的取相,取相就是思想的想,叫想取蘊。如是的入息出息造作的,這個造作就是運轉的意思,運轉這個,叫行取蘊。如是者入息出息了別了,入、出、入、出,這種了別就叫識取蘊。識取,這個叫五取蘊。五取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個取的涵義,就是你所具足的。五取蘊就是具足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具足了。只要是有情的,都具足了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這五蘊各各都是不同的,不是這個相似那個,這個時候是不相似的。往前進一步,前面就舍掉了,就叫後。有粗的五取蘊,有細的五取蘊。這是不住,不住者就是「新新非故」,不是舊有的,而是新新的相交替。所以他不住,是不是積聚在一起呢?不是的。想用語言清楚解釋五取蘊,這是不可言說,言說是說不清楚,只能夠在你觀照的時候去照。 你能夠到達這樣的情況,就得到「三行」。哪「三行」呢?就是福、罪、無作。無作就是無動的意思,也就是不起福的念,也不起罪的念。「三行」,你能去除這個福、罪無動,也叫無記,非罪非福,無記性。要是能夠隨觀這三種的行,盡了,現在的身心就清淨了,識就是心,身就是身體。身體跟著這些色法,心就是心法,這個色心二法,六根門頭都清淨了。在這個時候就能夠進入我執,就漸漸深入的觀無我。破除無我,就能進入我所執的法,能執的是我,我所執的是這一切境界相。執著境界相呢?有無明、愛因,無明愛因的田,覆蓋一切罪業,所生的罪福都盡了,這是初步的。 「如是修習四種念住皆得圓滿,乃至修習八支聖道皆得圓滿,如是乃至修習十八不共佛法皆得圓滿,如是乃至修一切種無生法忍、首楞伽摩三摩地等,皆得圓滿,如是修習持來去念,入諸靜慮,名住正法勝義有情,名為真實修習靜慮,名為真實供養三世諸佛世尊,名一切佛心中之子,從佛口生,是法所成,是法所化。」 這個修完之後,才能進入修習四種念住。起觀四種念住,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從「數、隨、止、觀、轉、淨」工夫下手,這個時候再起觀四念處,就能很快的進入,很快成功。圓滿就是成就的意思,最初都是從數起的。這就要在你定中進一步的思維修。經過這樣四種念住都圓滿了,八聖道都圓滿了,乃至於修十八不共佛法都圓滿了。乃至於修一切種無生法忍,也就是一切種智。無生法忍就是忍無生法,無生法只有一種智慧,得到了首楞伽三摩地。這都是超略的說。若要詳細說起來,就這麼一個圓滿的定。這是前面的第二個佛輪,就這麼略為解釋一下。 修「持來去念」,就是修你的念,由這個念,修念入於靜定,「住正法勝義有情」。正法勝義是指什麼呢?是指第一義說的,是指實相說的,是指真實不變義說的。這個有情已經成就了,能夠真實的修行靜慮了,真實修行定。 八支聖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對佛法不產生邪知邪見,解釋得很正確,遠離了唯神、唯物、唯我等妄見。雖然是二個字,正見卻是很不容易產生的。我們好多人希望有神通,希望有感應,或者是我執我見很深,凡是我,擺到第一位的就是我見,我見不是正見。在唯神、唯我、唯物上,總是把心跟境分作兩個。心跟境分作兩個,唯境就是唯物質,唯物就是物質。不要把物質擺在第一性,或者把唯心擺在第一性,都是錯誤的。這才是正確的解釋佛法。心外頭沒有法沒有境,境外也無心,也就是法外無心。這個解釋起來很深的。我們說是產生正見,不產生邪知邪見就好了。看問題,看得能入理一點。這個理,要解釋的也很多。簡單說,即是真心(即是真理)。 我們的思想活動,可能離不開三種,就我們作人來說,一個是物理,一個是心理,還有一個是生理。很多人是根據生理,一切物質生的時候,他有一種道理的,物理一切物質的變化,生住異滅,他是有規律可尋的。心理,就是我們自己心的思惟,也有一定的變化,也有一定的規律。但是要統一生理跟物理,心理並不容易,就像一個國家立了法律,必須了解國情,人的性情,人跟人的家族關係,六親眷屬的關係,國家的關係,你不能不照顧。所以,在立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人情。法立得不合人情,這個法不能成立,不成法律。 所以我們經常講,天理、人心,還有國法,也就是情、理、法。講道理,道理是可以講的,但是要合乎人情,合乎道理,合乎國法。三種違了一件,就不能成立。立這個法,完全違背人情,道理上是說得通,但是人情上說過不去,你會遭到全民的反對,那也是行不得的。合乎情理,在情理上得這樣作,法律不容許。不管你有什麼困難,國家必須要有統一的法律,天理、國法、人情,這三個你得懂。懂得了,你再去研究生理、物理、心理。 像我們剛才講的正見,佛引導眾生都有方便善巧,想讓你達到真理,達到真實境界。他先依照情說,每個人性情不一樣,為什麼要觀機說法呢?他的前因不一樣。前因就是理,他現在的思想邏輯又不一樣。佛對各方面都能觀察得到,對他一說,他就能開悟了。我們講正見,第一個要無我,我執太重,談不到法執。我執未斷的時候,怎能談到法呢?什麼事情都把自己擺到第一位,這不是正見。凡是有我執的,就不是正見。我只詳細講一個,其它就不能詳細講了。 正思惟,妄想、貪慾、希求,那是不正當的。我們希望永遠不生病,這是不可能的。只要你有肉體,就是由地水火風和合的,由諸緣所和合的,想無病,任何人都不可能的。釋迦牟尼佛也會害病,也示現害病。你要是有永遠不生病這種思惟,那是不正確的思惟。還有貪戀、貪慾,這都不是正思惟。或者我們希望多聞法,增加我們的慧命,多開智能。以智能為我們的生命,這就是正確。使我們修道的道業,早日成就,這個思惟是正思惟。要有正見,才能產生正思惟。你的見解有沒有智能?從你對一個問題的看法,就會表現出來。 正語,這個容易懂,不要胡說,不要譭謗人家,不要說戲論,不要說惡口,不要挑撥是非。這個錯誤容易犯,在那兒說人家是非,你自己就在說是非,大家想想看,是不是這樣?那個對,那個不對,對就是是,不對就是非,張三那個時候作的事是不對,李四那個是對,你這幾句,就是說是非,說是不是,是非曲直,要依照什麼?依照無我,依照正確的見,正確的思惟發出的語言,這就是正確。像中國話,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那個禮怎麼講呢?依照佛教講,那個禮就是合乎法,合乎佛所教導的,那就是禮。正語就是合乎法的,合乎佛所教導的。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這是大前提,四個標準。但是中間還有很多,那就要你自己去觀察。 正業,凡是合乎佛法儈,合乎佛所教導的,那就是正業。但是在社會上你所作的職業,你所從事的業務,一個是佛所教化的戒法,一個是國家的法律,如果這兩者相互牴觸,國法跟佛所教導的戒法相牴觸,要遵從國法。佛是這樣教導的,遵從國法的時候,你不算犯戒。你遵從戒法,可是為國家所不准許,在你現在所處的國土,你不能這樣作,你就應該放棄,要隨順國法,這才是正當的行為。這個時候,你只要不違法,不傷害別人,不為自己利益打算,我們認為這就是高尚了。各各的國土,各各的種族,各各民族的生活習慣,所有的高尚情操都不一樣的。我們舉兩性關係為例,很多國土,很多的民族,看法不一樣,國法也不一樣。 依照佛所教導的,凡是邪婬的,你是犯婬戒,不該你所得的,你非法所得的,犯戒,犯偷盜戒。乃至於殺人,犯殺戒,菩薩戒是殺畜生也跟殺人同樣犯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是八關齋戒,優婆塞優婆夷戒,那個殺戒純是指殺人說的,你作了也不失戒。八正道,看在什麼地方講,看對那些人講,這也是對機的。對菩薩講就完全不同了,對凡夫講又不同了。要懂得這個道理,既然是八正道,就是你說的話,要合乎菩提道,我們得這樣的解釋,這是深一層的。 正命,如果合乎戒律的標準,勇猛精進的去修道,去修行戒定慧,以這個精進,來保持你的活命,這是正命。 這正命是自己尊重自己,有的時候為了修道,寧舍身命。那是邪命還是正命?我們看到很多道場,峨眉山的舍身崖,《法華經》上法喜菩薩燃身供佛,這是正命還是邪命?看你勇猛精進到什麼程度,也看你自己的修道,認識到了什麼地位?有些人因為持戒而死,不為破戒而生,看你怎麼理解。主要是以你的心,以及當時的觀念,我是這樣理解的。如果說為了使三寶種子不斷,或者委曲求全,你就是菩薩,因為你要護持三寶不斷,不講究一切的細行。但是,單一個戒的現象,這不能作為表率,不能作為常法,佛制的戒律才是常法。所謂的正命,就是不為邪命所活。譬如說觀天文,觀地理,星相宿命,醫方,但是菩薩有五明學,他要作這個事,不作這個事是不對。他方便善巧度眾生,不過你若是比丘、比丘尼,作的時候,那就是邪命。如果你受菩薩戒,也受比丘戒,你就不能作。所謂「正」字,就有這麼多的簡擇。 最後,正念就是要我們遠離一切顛倒妄想。所謂不失正念者,是念念不忘三寶。還有入信位的菩薩,覺知前念起個不好的念頭,後念不起,馬上就糾正了。有一種是犯戒,他能懺悔,懺悔了又還復清淨。有一種他根本就不犯,持得很清淨。但是這兩種,都是清淨的。「正」字,就是發出真正的智慧,從定上使自己的身心達到圓滿的人格。像佛弟子的人格,依照三寶所規定的,一切弟子的人格,我們要這樣來解釋。八正道,我簡略的這樣解釋,八正道的解釋有很多種,看你到什麼地位就解釋什麼地位,就說什麼話,一般而言是這樣的解釋。 一切種智,就是「一切種」。三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種子是生產的意思。一切智,是聲聞緣覺所執之法總的智能,是聲聞緣覺所執的一切法。一切智,就是斷了見思惑,斷了見思煩惱,可是塵沙無明還沒有斷。道種智,是指著菩薩說的,他能夠知道一切法的差別之相。一切種智,就是指佛。在這個三智之中,一切種智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的因,我們舉每一個眾生,他能觀見他無量劫以來,從什麼時候種的善根,他信了佛。一切種智,又稱為佛的智能。只有成佛了,才得到一切種智。成了佛,具足一切智能,就稱為一切種智,知道一切的法,一切成道的方法,知道一切眾生的因,而且知道他應受什麼法,就給他說什麼法。那麼也就知道一切眾生的差別智。 「一切種無生法忍」,就是一切智。「首楞伽摩三摩地」,就是首楞嚴三摩地,一百零八個定,能夠成就圓滿了。最初修定的時候,是修持來去念。「入諸靜慮」,由這個初始修持來去念。入定的,入到住靜慮。這以下所有的解釋是所取的定。住在正法勝義,這類有情就是真實修行靜慮。真實修行靜慮,就達到了。就從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得到這個種智者,這才叫真正的供養三世諸佛世尊。這是包括菩薩種性說的,是指道種性說的。如果是這樣的修行,修行到這個程度,才是能夠成道的諸佛佛子。「從佛口生」,從佛口生是佛所說法,口所說法,他依著法而成道的,那麼就是他所生的身,就是以法為身,是諸法所化。 「或有菩薩如是修習漸漸退轉,乃至漏盡成阿羅漢,具六神通,或有菩薩如是修習漸漸增長,功德圓滿,成大菩薩,乃至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種智修習圓滿,此人不久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善男子,我以如是諸業法受因果報智,觀察三世諸佛法眼安立有情,於此十種修定業輪,令其修習。善男子,是名如來修定業輪。」 有的菩薩證得滅盡定了,得了寂靜定,就不再向前修行了。所謂退轉者,就是他到此為止,也算是退的意思。「漏盡」,漏盡是什麼盡?他的惑業,見思惑漏盡了。漏盡了,就是他不漏了,不再漏落於三界,成就無生。阿羅漢又翻「無生」,無生就無滅了。阿羅漢自己認為他所證得的,已經無生無滅了,跟佛沒有什麼差別的,他就不向前希求。這六種神通,天耳、天眼、他心、宿命,他已得到漏盡通。至於天人的報通,或者鬼神的報通,沒有漏盡,因為他還有見思惑存在著,發大心,發菩提心,他修止觀的方式,這是向前進修的,並不會到此為止。他令一切眾生都能達到這種地步,已初發意的菩薩,並沒有跟阿羅漢平等,必須到十地菩薩才能跟阿羅漢平等。他是大心,勝過小乘。因為菩提心沒止境的,他不會停歇的,一定要成佛的。 所以,有的菩薩,他漸漸退轉了,感覺佛道長遠,生起退卻之心。那麼,他就證得阿羅漢果,入般涅槃。大心的菩薩漸漸增長他的功德,一加上「摩訶薩」,就是大菩薩。十八不共法,內容很長的。剛才講的一切種智,修行圓滿了,修習成功了,他就證得無上的正等菩提,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這是佛答覆梵天所說的。「我以如是諸業法受因果報智」,「諸業」就是所有的造作,造作什麼呢?就是修定的方法。前者是因,後者是果,直至究竟報德的一切道種智,究竟圓滿了。「觀察三世諸佛法眼,安立有情」,這是用佛眼觀察一切,洞察一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的法眼,使這一切有情,一切眾生,在修定的時候,令他們修習,這是十種修定的業輪,「令其修習」。但是這裡是注重「持來去念」。這一段經文注重修持來去念的修習,「是名如來修定業輪」。修定業輪,如果更深入一點的,在《占察善惡業報經》講止觀,就是深入的。第一種佛前面所標的三輪,一個是修定業輪,一個是修習誦業輪。 「善男子,云何如來習誦業輪?謂諸苾芻,或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或復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善根微薄,依世俗諦,根機未熟,我當安置如是有情,令其習誦。初夜後夜,精勤無怠,若諸有情求無上智,我當安置純淨大乘,令其自讀,或教他讀,令其自誦,或教他誦,令其自說,或教他說,於大乘中,令其自習。或教他習,為令自身及他身。中大煩惱聚皆除滅故,為令證得無上智故,為除一切有情苦故,為令趣入無畏城故。」 第二個業輪就是怎麼樣學習誦、學習讀,也就是讀誦大乘。如果修定,沒有這個善根,定不下來,修不成,你就多讀誦經典,或者讀誦大乘經典,或者讀誦聲聞緣覺乘經典,三乘經典都可以。如果你是三乘同時並進,也可以。我感覺到,佛是從大乘說到中乘,說到小乘,從菩薩,完了,說到緣覺,緣覺完了說到聲聞,看這三乘,你是哪一類根基,主要是令你離苦得樂,斷除煩惱。目的就是他的宗旨,說是四眾弟子,就是比丘、比丘尼。這個近事男、近事女,「鄔波索迦」就翻「近事男」,「鄔波斯迦」翻「近事女」,就是四眾弟子,在家二眾,出家二眾。還有,他也沒有歸依,沒有受法,或復有清淨信的善男子、善女人,由於過去世修定的根基微薄,過去的根基不厚,就要依照世俗諦,依照真諦義。 前面我們講的,大概是依真修習的,習定是依著真的,初步也是世俗。而漸漸進入真的,他是觀心,他是從理性入手的。這兩個對照起來,定是從理性入手,他又說,這個是依照世俗諦,根基未成熟。這些有情就讓他們學習習誦。習誦也有一定的要求,並不是我們念一段經、念一部經,就算得習誦。我們念得太少、太短,佛令他們習誦,是初夜、後夜、中夜,初夜四小時,中夜四小時,後夜四小時,就是十二個小時。十二個小時裡頭,除了中夜的四小時,可以休息一下,可以不讀誦。另外初夜、後夜都要精勤無怠,都要習誦。 因為他的根基很淺薄,他發的心很大,願很大。過去他的種子有大乘的根性,所以他懇求無上智,無上智就是想要達到成佛。佛說,我就安置他純淨的大乘,學讀大乘法,念大乘的經典,令他自己讀,還要教人家讀。你要是發大心,自己讀也教人家讀。自學,人家也學,有兼度眾生之意。或者自己誦,或者誦《法華經》,或者誦《般若經》,要是《般若經》不能全部誦,就誦《金剛經》、誦《心經》,自誦兼著教別人也誦。自己說,或者教他人說。或者自己研究、學習大乘經典,也教別人學習。這樣子令他自己及他人用讀誦大乘經典的方法,來斷煩惱。 學佛的目的,不管深淺,習定習慧,從慧方面入手,或從定方面入手;從慧方面入手,也得習定。讀誦大乘裡頭含著有定的義,不是那時擺到這個次位,習定的時候,定擺到第一位。要是定慧這兩個截然的劃分,我只學習定不學慧,是不可能的。習慧不習定也不可能,必須定慧均等。但是按次第說,定能生慧,慧也能入定。 讀經的時候,讀到相應處,沒有能讀所讀,沒有自他之相,這也是一種定境的功夫了。但是,修定也好,修慧也好,讀誦大乘也好,「持來去念」也好,目的都是斷煩惱。因為昏煩惱亂不是散亂,就是昏沉,反正有煩惱,什麼也成不了,心不安怎麼會成呢?我們心定不下來。若沒有定,你讀誦大乘也定不來,你在那兒對著經本念,不知道念到那裡去。念念自己還找不到,念得你一瞌睡,啊!念到到那裡去?不知道!或者一個妄想就過去了也錯了。 我感覺到自己並不是用功者!真正用功者,幾十年也該得有個入處,現在還不行。我是說老實話,不論修定也好,只要是學佛的佛弟子,你必須得斷煩惱。煩惱有好多呢?太多!我從〈百法明門論〉上抄下來,跟大家說一說這些煩惱。這是很有用處的。 「大中煩惱」,「大煩惱」就是根本煩惱,是隨著你的心,跟你的心所作伴的。只要一起心動念,煩惱就跟著來,你是離不開它的。第一個沒智慧,無明愚癡。愚癡,一般是邪見的代名詞,或者是無明的代名詞,我們具足好多。放逸包括了很多,我們想一想誰都懂。放逸、懈怠,在中夜、後夜都讀誦大乘,白天你幹什麼?去放逸?不會的,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佛都要你讀誦,或者習定,你不持戒律,自然就持了。我們愚癡、放逸、懈怠、不信,為什麼精進不起來呢?信心根本不具足,對大家所說的不相信,不論誰提出來都反駁。不信,我還坐這兒幹什麼?這信是有限的,現在我們的信不堅定。因為信心不猛利,精進不起來,是這樣相對來說的。 昏沉掉舉,〈俱舍論〉所指的大煩惱,就是這六種,包括貪瞋癡慢疑。惡見裡頭生出來六個,乃至於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就是十使煩惱,這是根本煩惱。大煩惱可能是指根本煩惱。 「中煩惱」又是什麼呢?可能是指隨煩惱。「中煩惱」,指二十個煩惱,二十個煩惱就是我所說的大隨、中隨、小隨。大隨煩惱有八個,這也是根本煩惱的隨煩惱之一。不信、懈怠、掉舉、昏沉,隨著心所的。根本煩惱是隨著心的。心法有八個,眼、耳、鼻、舌、身、意、末、阿賴耶,這叫八個心識。心法有八,心所法五十一個。我們這裡舉出來只有二十個,大隨煩惱八個,就是前面說過的。不信、懈怠、掉舉、昏沉、放逸,大隨裡頭八個,再加失正念、散亂、不正知。不正知,是大隨煩惱,大隨煩惱表示重。 中隨煩惱很簡單,第一是慚,第二是愧。我們往往把慚愧合在一起,其實,慚是慚,愧是愧。怎麼解釋呢?慚,自己心裡過不去,有慚於己,心裡過不去,感覺就是作的不對,不該或者犯戒也好,或者作什麼也好,乃至於是作錯的事,心裡頭生慚心。愧是對別人,對三寶,對道友,對別人,有愧,有慚於心,有愧對人。慚愧,就是中隨煩惱。 中隨煩惱,還有十個,大隨八個,中隨兩個,合起來就是十個。還有小隨煩惱,十個,總共有二十個。小隨煩惱,忿、恨、惱、覆、誑、諂、驕、害、嫉、慳,十個。 忿,怎麼說呢?不平。我們講不平則鳴,氣不過,通俗說就是氣不過。這件事你氣不過,不論是出在別人身上,或者你看一個境界來,你感覺不平,不過只是你心裡想。恨,那就有仇,認為別人害了你,你就恨,恨就深一點。惱,氣惱是亂的意思。每一個名詞裡頭都有一個涵義的。覆是覆蓋的意思,因為把你蓋覆住,你的智慧發不出來,這個覆就是你的行為,或者心裡的障礙,讓智慧發不出來。嫉,是嫉妒。自己慳貪不願意舍,看見別人佈施,心裡起嫉妒。他都出風頭,顯不出我,心裡頭總有這種涵義,看見別人作好事,他不隨喜,他生起嫉妒。你作吧!他又不作,就是對於財物的慳貪。 慳、嫉,罪還算輕一點。特別是對法,他不給人家講,別人講了,他又嫉妒。因為,他有慳貪心,對法慳貪墮落的時候,墮餓鬼道很慘。這類故事很多!對法不要慳貪,不要嫉妒,看見人家都要隨喜,不要慳貪。為什麼要慳貪呢?慳跟貪怎麼說呢?他把說法拿來跟世間的交換條件,等價了,平等看待了。我跟你說法,你得供養我,看你籌碼夠不夠,夠了我才說,不夠就不說。 對於學法的人,要勸人讀誦大乘,他自己不勸人家,看別人勸人讀,他在那兒生嫉妒,只有你好,只有你強。他在這兒說嫉妒話,乃至於說破壞話。慳,他不肯作,我傳習你個法,你供養我好多。有的上師是這樣說的,但是人家那個不同,得依你自己的心力來衡量。有的上師就這樣說,你要拿好多錢,好像在西藏講,你牽一匹好馬來,我就傳你這個灌頂。我曾經問我師父:「這是什麼意思呢?」他說:「這個人慳貪,對那匹馬愛得要命,他求法能得到嗎?把馬牽來給我,我再給你傳法,他就舍得。他一修,他就得成,我不要他的馬,轉給別人」。 但是,你不是那個地位,也沒有他心通,或者沒有這個德。你不給人說,或者跟人要一定的價錢,得供養好多金銀財寶,這幹啥!大家看過密勒日巴尊者傳,他的師父馬爾巴要求他供養全部東西,完了才給他傳法。但是,我講的是慳,沒有本事,他不肯舍,不肯供養法。誑人家,沒有信義。誑言,諂媚,你很容易看到。凡是一個人,對於比他低下的,如果憍慢的時候,對於上面他一定諂媚。對下驕,對上一定諂。見著有權,或者有財,他腦殼都搭到底下去,腰都陷下去。就是這樣的意思。諂媚,好聽的話他都說盡了,在電視上都可以看到。現在的人,這樣子很多,學佛的人不應當諂媚。 誑諂,不說老實話,這裡頭分為有意、無意的。你唯利是圖、為名欺騙人家,你有目的,這個誑罪又大一點。隨便跟人家說笑,或者說笑話說著玩,這就輕得多。這都屬於打妄語。但這個不是,這個誑是有意的,為名利故。諂媚也是為名利的。 害,就明顯了,或者害人,但是他以為是害人,其實是害自己。凡是害人的並未把人家害到,反而成全了人家。你一害,反而使他消災了。大家讀過《金剛經》,要是有人被人家輕賤,你的先世罪也被消滅。或者你被人害,求之不得,他害了你,你的前世罪也消滅,本來該下地獄的,他一害你,連地獄都不下,就把那個罪也給抵銷了。 慢是憍慢,這個憍慢的驕,有很多種講法。慢有幾種?有十種慢,有十種驕。我們大概提一提,他本來就沒有本事,本來就不行,還感覺比別人強。這類的人很多,他的知識本來沒有好大,卻認為自己很不得了,比誰都強,對誰都看不起。甚至他認為釋迦牟尼佛都不是真的,我才是真佛。這樣的人確實是有,這樣的和尚也有,這樣的居士也有。現在這個時代什麼都有,現在這個時代,忿恨、惱覆、慳嫉、誑諂、害驕,我們有幾個?二十個隨煩惱,都是我們的煩惱。有這些東西,怎麼能開悟?修行得下去嗎?不論讀誦大乘也好,習定也好,都障住你,你怎麼能進入呢?很不容易進入。 不過,這都是屬於我們的毛病。佛說我們的毛病太多了,大家必須自己對照一下,不要來這裡聽好聽的話,《十輪經》很少好聽的話,愈往後愈複雜,這只是大概說一說我們的毛病。大種煩惱,後面會一樣一樣地指出來,指出我們現在所產生的過患,如果除掉這個過患,就好了。你修定也能進入,讀誦大乘也能生慧。讀誦大乘,你在那兒讀誦大乘經典,入定了,或者看見聖境,讀〈淨行品〉看到文殊菩薩,那就差不多。讀〈普賢行願品〉看到普賢菩薩,讀《地藏經》看到地藏菩薩,讀〈普門品〉看到觀世音菩薩,是真的?是你的心變化的,因為你的心定下來了。你讀經,你會生起的,這是幻境,別以為是聖境。如果你略為生起我見,一執著,「我還不錯,我能讀到,能感應菩薩現身!」這就是驕,馬上就招煩惱。那是幻境,如果你不執著,照樣讀你的經書,現也好,不現也好。像聞喜菩薩似的,你是你,我是我。文殊菩薩給聞喜現身的時候,給他一照理。他說:「文殊是文殊,聞喜是聞喜,你不能代替我。」得有這個志氣。所以,現了什麼境界,不執著,該作什麼本行,怎麼樣修行,你就怎麼修行。 入定的時候,你也會看到很多的境界。特別是剛開始修行的時候,佛菩薩很靈,你求什麼好像都很相應。信久了,好像佛菩薩愈來愈遠了。並不是佛菩薩遠了,而是你的心起了變化。像我們出家人,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十年佛上西天。過了十年,他不知道了,佛沒有了。什麼原因?學法之後,生起了很多煩惱,本來是聖事,你把它變成煩惱。在俗諦還不夠,入了空門,可是不空。如果不空,還會增加一個空,虛空的空,那個空很厲害,使你墮落的很快。「沒有關係,空的!」把因果報應全部一筆抹煞了,他不學佛還好一點,沒有那麼大的膽子,學佛之後,膽子大了。「佛說的,空的。」所以,他什麼事都敢作。作了之後,可就不空了。等到受苦的時候,肚子痛,腦殼痛,他就空不掉,一點也空不掉。他就知道厲害,所以要老老實實的學。 前面我們講到習誦業輪,講到「中大煩惱聚,皆除滅故,為令證得無上智故。」我們再重複一下子。前面講修定業,修定,這裡講習誦業。大家恐怕是習誦的多,修定的少。因為我們讀《金剛經》,或者讀《彌陀經》,習誦就是讀誦大乘,一般人讀,就是照著字念一念就好了。有的時候,時間很匆忙,有點像趕工似的。在那個情況讀的時候,你很不容易進入。我說不能進入,就是習誦的時候,不能夠隨著經文的道理入觀,只是照著文字念一念,這樣的習誦,功力就比較差。這種習誦,斷煩惱就有點困難。 習誦業跟修定業是相等的,如果你能夠至心的讀,例如讀〈普門品〉,要是能聽過,講過的更好,沒聽過講過的,或者聽哪位師父說讀〈普門品〉,有好處,你就請一本〈普門品〉,就這樣讀。沒有師父傳,沒有跟你講怎麼讀,你所得到的效果就比較差一點。為什麼?誦業輪上得加個「習」字,「習」字就是學。你得學習之後,再來讀。 你在習誦業輪的時候,就是我們讀誦大乘的時候,不要懈怠,初夜後夜,在我們現在的這個末世,以眾生身體的情況恐怕是支持不了,大家只是讀了,或者〈普門品〉或者〈普賢行願品〉,或者《藥師經》,或者《彌陀經》,讀一部經就好了。那就不用初夜、後夜。時間的問題,不太大。 在讀的時候,一定要作個儀式。總要有座香爐,要點炷香,同時要隨你力之所及,供點花,多了不可能,一朵也可以了,你那個小花瓶,裡頭擱點水供上一點花,點上一炷香,這個儀式該要有。經本擺上,你要先叩上三個頭。叩完了先上,打開經本,你要沉靜一下。完了,要靜一下,要觀想一下。心靜下來,打開經本就念。念,必須是字字了了分明。初念的時候,更要了了分明。如果你想深入一些,還要隨著經文入觀。 你若是讀〈普門品〉,〈普門品〉是讚歎觀世音菩薩功德,讚歎觀世音菩薩說,你遇到什麼災難,只要一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能救苦救難。經文上是這樣說,你要知道,念觀世音菩薩要至心,不至心不會來。如果你會修觀的,念〈普門品〉的時候,你觀想為什麼觀世音菩薩發這麼大願?我也要學他,讀誦他過去所作的事情,也就是故事,那就是觀世音菩薩他過去所作的事情。你讀他,也要學他發願。 誦經的時候,要把「觀」加進去,效果就大,那樣才能斷煩惱。有的道友們曾經這樣問過我說:「誦〈普賢行願品〉,已經誦了幾千部,每天誦一部的話,我誦了十幾年,但是,一點兒效果都沒有。」我說:「你是怎麼誦的?」他說:「拿著經本念就是了。」對不對呢?對。我說:「你所說的效果是要求什麼效果呢?你最初發的是什麼願?」在習誦的時候,你得發願,你讀哪一部經,或者讀《地藏經》,或者讀〈普門品〉、〈普賢行願品〉,那就隨順地藏菩薩發願讀《地藏經》,你讀〈普門品〉,就隨著觀世音菩薩發願,讀〈普賢行願品〉要隨著普賢菩薩發願。 你這樣誦,效果就大了。你如果能夠了解這部經的涵義,誦的時候,要是不起執著,沒有能誦的我,也沒有所誦的經,念經時讀誦,你的心跟經結成一體,你的心跟觀世音菩薩結成一體,你讀哪一部經,就跟哪一位菩薩結為一體,那就叫入了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就是你讀經的一個方式。 讀完了經,一定要迴向。開始讀的時候要發願,讀完了要迴向,過程一定得作,這就叫修行。你讀經,就是在這兒行菩薩道!就是修行!我自己坐在那兒念,我怎麼行菩薩道呢?你讀經的讀誦功德,加持迴向給一切眾生,特別是三惡道的眾生,你發願希望菩薩加持,度脫它們,免除它們的災難。迴向的意思,就是把我們心裡的力量,我們所作事業的力量,所得的報酬,都拿去給他們。像我們打工,把打工賺來的錢,供養三寶。完了,看見窮苦的眾生,佈施給他,這種功德是很大的。但是,你不知道在讀誦經的時候也如是,你所得到的報酬就是菩薩加被你,三寶加持你。希望三寶加持一切眾生,無論有緣、無緣,這樣你在讀誦的時候,才能斷煩惱。 習誦的時候,能夠除滅中大煩惱,得到無上智。否則的話,你照著經文,只念那個字,你是得不到的,讀的時候、念的時候,要加上觀想力,這樣子才能夠得到無上智。因為大家修定的少,念《藥師經》是為了消災免難,減除痛苦,使我身心健康不害病,乃至於已經有病了,使他除癒,菩薩加被除愈。你讀《藥師經》也得會讀,同時你在讀的時候,隨經文的意思入觀,定跟慧兩者是相結合在一起的。你在讀的時候,如果沒有雜亂心,你讀讀會入定的。這可不是睡覺,讀到昏沉也像入定一樣,那就混淆了。所謂入定的意思,例如你讀《華嚴經》,你會入到華嚴境界。 過去有位老和尚就是這樣,他是在定中讀,速度很快,怎麼樣快呢?他是從天王殿到大殿的路上就讀了一部《華嚴經》。大家知道《華嚴經》有八十卷,他才走那麼一兩百步,就讀完一部《華嚴經》,他是在定中讀的!要普遍的讀,那就是一即一切。後來侍者提出問題,不相信他,就找了八十個人,一人拿一卷,八十個人聽著他讀經,拿第一卷聽到他讀一卷,拿八十卷聽到讀八十卷,他就讀好了。 我們雖然還不到這種定力,但是我們可以從初淺的作起,你讀《地藏經》,讀到哪一品,就觀想哪一品,知道這一品是什麼意思,要懂得意思再去讀,效果更好一點。乃至於讀經的時候,不要把瑣碎的事情都擱在腦子裡頭。讀經的時候,不要打妄想,你很忙亂的時候,就坐在那兒讀經,讀一讀就睡著了。這個情況也有,讀一讀,打妄想、昏沉,不知道讀到哪裡了。修定不許掉舉,不許昏沉,讀經也是這樣,不能掉舉,也不能昏沉。你要是掉舉,這一部經看的是很少,你會讀很長的時間也讀不完,讀一讀,會生厭煩的,要是碰見一部長的經,你更是讀不下去。這些是要防犯的過患,才能得到一切智。 讀經就是修慧,也是修福。《金剛經》講般若空義,讀《金剛經》,福德之大,超過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供養,比那個佈施的功德都大,這就是福。而且能用、能得到慧,那就是慧。福慧雙修,才可以得到般若智。經文當中好像沒有說修法,其實每部經都告訴我們方法,你得修習,習的時候就是學,你這樣的讀才能夠得到受用。佛令這一切的眾生,要是有大乘根機的,專門修大乘的,讓他習讀誦大乘,不但自己去習、去讀,也勸別人去習去讀。這樣子就能夠得到無上智慧,也因為讀大乘經典,迴向給一切眾生,除一切苦,可以消除眾生所有的苦難。你自己讀,讓一切眾生也讀,令他們趣入無畏城。 「無畏城」,成了佛之後,有四無所畏,畏是畏懼的,我們現在懼怕的情形很多。有很多道友讀《地藏經》,感應不同,或者看見鬼神,或者發冷,這並不是壞現象。這個時候你都要問一問,這是他有畏懼,不敢再讀經。本來讀經是消除畏懼的,但是他有了畏懼,由讀經而感受畏懼,這種情況很多。 不只是《地藏經》,讀別的經也會有,你要先明瞭,讀誦大乘經,就有護法護持,怎麼會有這種恐怖感呢?本來讀經的時候,能夠趣向無畏,趣向沒恐怖。佛的四無畏是一切智無畏,障道無所畏。你修道的時候,說清楚那些障道法。在說的時候,無所畏。只有佛才能說清楚一切的障道法,你要修道,有些障道必須跟你說清楚。說的時候,無所畏懼。還有,漏盡無畏。漏盡,就是再不漏落三界的意思,乃至不漏落一切眾生,使他永遠都得到解脫。第四是盡苦道無畏,說盡苦道無所畏懼,說的時候無畏懼,因為佛的智慧能夠知道。這是求大乘的,求大乘的要想入佛智,達到佛的境界,除一切眾生苦,在讀誦大乘經典的時候,就能得到這些利益,這跟前面求利益、得定的時候是一樣的。 「若諸有情求緣覺乘,我當安置諸緣起法,令其習誦。若諸有情求聲聞乘,我當安置百千文頌四阿笈摩,百千文頌毘奈耶藏,百千文頌阿毘達磨及毘婆沙,令其習誦。善男子,是名如來習誦業輪。」 如果他不是大乘的根器,在讀大乘時不能進入,佛就給他說緣覺乘。緣覺乘,緣覺十二因緣法。這個十二因緣法,也就是說緣起法,看一切事物的生滅變化,知道為什麼要受苦?為什麼要享樂?當然證到寂滅就樂了,在生死輪迴就是苦。因為緣一切事物的變化,他的智慧能生起覺悟,產生智慧,他看著這棵樹,一下綠,一下又黃,四季的春夏秋冬,乃至人的壽命,長短不一,他對這些加以研究,找出原因。過去的二因,產生現在的苦果,無明緣行,行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這是佛說法的時候,有佛出世的時候,緣覺是依照佛所說的因緣法而開悟的。無佛出世的時候,他自己觀著一切的生滅變化,他悟道了,那就是獨覺。也有由於過去的善根,對於這類眾生,就跟他說因緣法,說緣起法,讓他念這種經。 要是聲聞乘呢?安置百千文頌四阿笈摩,四阿笈摩就是四阿含,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阿含的意思,是傳承佛教法的聖典,這是起源於佛教的時代,佛的弟子、信徒們,把他們所聞的、所聽到的,佛所教導的、所說的法,用詩、用簡短的文字形式流傳下來。詩歌形式都是口口相傳的,不像我們是用文字記載的。那個時候都是口傳的,口口相授,這樣子就叫真傳,為了要積極傳承,才逐漸的發展出傳誦形式。所以,他用簡短文字記載著。印度那個時候都是詩歌的形式,誦的文字就是從這兒來的,這就成了《阿含經》的由來。 《長阿含》共有二十二卷,內有四分,三十部經文。第一卷是有關佛陀生平的記載,第二分就是修行,有關教理的經典。第三部分就是跟外道問難,互相的論難,駁斥外道的邪知邪見。第四部分就說這個世界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道理。總的說,四阿含就是這個涵義。 《中阿含》就是指四諦十二因緣,或者譬喻,也就是佛陀跟弟子互相酬論的時候,所說的話,乃至於所作的事。就像我們讀誦經的時候,只是語言。但是《中阿含》告訴我們怎麼行的,是修行的方法,那就屬於行。依著言語教導而去作,那就屬於行為。《增一阿含》是用數字說的,因為修這部經典的時候,十數加一,他有十一法。他在十上又加了壹個一,增一是這樣的涵義,有五十卷又增加了一卷就有五十一卷。《雜阿含》記載的很雜,不是長文的,不是一個義理,而是很多義理。那就是原始佛教的四種經典。《四阿含》,隨這個文,大概跟大家說一說。 「安置百千文頌阿笈摩,百千文頌毘奈耶藏。」「毘奈耶」是律藏,專門說戒律,戒就是規矩,就是出家的佛弟子應該遵守的法律。之所以叫戒律不叫法律,它有遮有持,持遮兩種。持是應該作的,有止持,有作持,止是不許作的。作持是一定要作的,要你作,你沒作,犯戒。叫你不要作,你偏偏去作也犯了。要分止作兩種,這裡頭說的很多。像大家所熟悉的三歸,三歸沒說戒?三歸也是戒。歸依佛就是遮止你去歸依外道,歸依佛了之後,再不能歸依天魔外道。學了佛之後,一定要持誦三寶,念佛、念法、念儈。這是作的,不能去歸依外道,不能看外道典籍。歸依法的時候,不能看外道典籍,就是止的。一定要讀佛經,就是作的。每個都如是,歸依儈的時候,儈就是儈人,也就是一切的出家眾,你不能歸依邪道,又是止。 凡是戒律裡頭,聲聞乘對於戒律部份,比丘二百五十戒,二百五十戒都沒有犯,持清淨了,一定證得阿羅漢果,這是指從受戒那天就一直沒犯的。一但你犯了,得依法懺悔,就作持,有羯磨法,告訴你怎麼作怎麼作。你犯了罪,犯了這個戒,只是小的、輕微的,懺悔了,就清淨了,還復清淨的,那就是作持,那叫羯磨法。 阿毘達磨,是屬於論藏,這就是經律論。原始佛教的《阿含經》就是經,阿毘達磨是論,經律論是三藏。毘婆沙是論,批註就很多了,學緣覺聲聞的,令他習誦這些。「是名如來習誦業輪」,上面說怎麼樣習誦呢?就是念這些,你自己感覺哪一個適合自己,你讀《四阿含經》,感覺很好,那你就讀《四阿含經》,你讀大乘經典,《金剛經》、《彌陀經》,你感覺得好,就讀大乘經典。當你歸依某位師父之後,很少人向師父請法,「師父我讀什麼經好?」這個問題是很少人問的,受了三歸,就走了,連念佛、念法、念儈,都不念,還讀什麼經!他沒有那個請求。要是有請求的話,師父會給你講得詳細一點。有的師父沒跟你講,你不問他,他也不說。你受完了三歸,有的還要受五戒,受五戒一定要跟你講。一定要講三歸的意義,是要你回去之後,不要忘了念佛念法念儈,這個一定要講。這是習誦的。 「善男子!云何如來營福業輪,謂諸有情根機愚鈍,未種善根,智慧微劣,懈怠失念,染著種種受用資具,遠離善友,我當安置如是有情,使營福業,謂令修作佛法僧事,及親教師軌範師事。善男子,是名如來營福業輪。」 要是修定修不來,習誦也習誦不來,如來還有方便法門,有什麼方便法們呢?營福業輪。業是作,你就作點福德的事,去修福!這是指這一類的有情,根很鈍,不能讀經,更不能修定,愚鈍沒有智慧,因為他過去沒種過善根,智慧很微少,很下劣,也就是沒有的意思。那麼,他所表現的就是懈怠,失念。 大家都容易失念,我們有時候拿起念珠,一拿到就想起佛法儈,念珠擱起來,就忘了。拿起念珠,才念。所謂念者,就是念念不忘三寶,或者念佛、念法、念儈都可以,你專念一佛也可以。因為他的智慧微劣,善根又少,失念的時候就多了,他執著於這個去享受了,想享受一切的生活用品。他寧可去打八圈麻將,要他坐在這兒聽一座經,一個半鐘頭,他感覺很苦,各人所好有所不同。像講經只是舉例,不信佛的先不管他,就是我們佛弟子,你要他遊戲,他精神很飽滿的,你要他念經,或者修定,就無精打采。要是面對他的身體,資生的工具,他執著得很,不懈怠,很精進的,這就相反了。這是因為他對這個世界有貪愛、有慾望。 同時,也沒有善友幫助他。所謂善友者,包括你,或者夫婦關係、朋友關係、六親眷屬關係。因為我們有一個六親眷屬,他是信佛的,他就勸你信佛,他要把你帶去信佛。因為這個,有機會信佛。若沒有這個因緣,遇不著這個善友,乃至道友之間互相幫助提醒,讓你修行,那就不懈怠,懈怠是對著精進說的,失念是對正念說的。沒有善友,像這一類的有情,佛說:「我就安排他們,使他們營福。」營福,就是修積點福。念佛、念法,或者到廟上作點善事,或者修廟,參加修習,像我們好多道友作義工,看你這個福業怎麼迴向,雖然是作很小的福業,你要迴向,把它擴成很大,這是由於意念的關係。 還有你跟你的受歸依師父,或者親教師,或者軌範師,在他跟前,作個侍者,或者照顧照顧他們。他們修行的時候,你給他作點事情,這都是營福的。營福的,在廟裡頭,給僧者作給侍。那麼在家的居士,優婆斯迦、優婆索迦,也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事男、近事女,就是營福的。第一步是對自己的親教師,一般的親教師是指和尚而說,也就是你受戒的和尚,你受戒的羯磨、教授、軌範師,引禮師都算在內。你給他們作點事情,如果你修定作不成,讀經也作不成,那要你去作點好事。如果你在佛前當個香燈師,如果你家有尊佛像,有桌子你每天去擦擦,燒炷香,這都是營福的事。營福的事還很多,這是成就如來的第二佛輪。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二佛輪。由此輪故,以其無上三世業智,如實了知一切有情諸業法受因及果報。隨其所應,立三業輪,成熟一切所化有情,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轉大梵輪,成大梵行,如實了知眾生因報。」 「由此輪故,以其無上三世業智,如實了知一切有情諸業法受因及果報」,三世業智是指佛說的。過去未來三世所及的,他能知三世的業。一切眾生的業,都能夠如實的了知。一切眾生的過去現在未來,他們所作的、所為的、所種的因,現在所受的果報,佛是如實了知的。那麼,就隨機應化,隨其所應,就是應機,立這種三業輪。三業輪,可以說就是上面這三輪,定業、習誦業、營福業,隨順著機,看他適合那一類、那個業輪,讓他依照那個輪修。使所度化的一切眾生,能夠得安隱,安隱的意思就是不被苦難所驚恐,不被三惡道所驚恐,使他們無所畏。墮三惡道是苦,乃至是不說墮三惡道,就說我們作人類,就像現在大家都是人,這是就人道說的。 我們現在都是佛弟子、四眾弟子,你有沒有驚恐、憂慮呀?一天都在患得患失當中,有驚恐,為什麼呢?你的定業沒有修好,乃至第三輪,福德也不夠,福業也不夠。佛就不是這樣子,他是成就的,對一切眾生,如實了知眾生的善根深淺,以及他們作業的厚薄。作業是善業,惡業,種的因,深不深呀?大不大?乃至於他現在所受的果報,有沒有苦難?有沒有畏懼?知道你有畏懼。因為有畏懼,跟你說去除畏懼的方法,就說這三輪。 這裡頭包括了習定,定有多少種?至於讀誦,讀誦就太多了!看你讀誦哪一類的經。營福很廣,現在大家都想種種善根,我們把讀誦大乘經典也變成福。雖然你沒有得到慧,你讀誦經典還是有福德的,連聞到名字的福德都不容易。過去的善根,佛都具足一切智慧,都能知道,讓你再沒有驚恐,讓你究竟成佛,也能跟他一樣,也能摧伏一切天魔外道邪論。 「轉大梵輪」,梵是清淨義,能夠達到清淨。那麼你所作的業,你的修行,都能清淨梵行。梵行,就是指清淨的意思,對佛來說,佛是轉大法輪,轉清淨的法輪,他能夠如實了知一切眾生的因緣果報。 「善男子,如剎帝利灌頂大王成善巧智,觀察一切沙門、婆羅門、剎帝利、筏舍、戍達羅等,種種功德,多聞勇健,工巧伎藝。若諸眾生,富有功德,成巧便智,精進勇猛,堅固不退,種種福德而自莊嚴。」 用這王輪來比喻第三輪。我們說第一輪、第二輪,舉剎帝利王的第三輪。前面是喻,後面是法。法就是說佛輪,就是法。拿世間的剎帝利,也就是印度四種種姓的貴族,他受了灌頂之後,接受王位,成就善巧方便智,他看國內的人民,觀察了一切,沙門就是出家人,這個沙門包括在婆羅門出家的,不只是佛教的出家人。婆羅門也有出家人,其它的外道也算出家人,他用沙門來代表。沙門翻「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廣說沙門的涵義,還有很多的解釋。總說就是這樣的意思。印度有四種種姓,沙門除外。哪四種?就是婆羅門、剎帝利、筏舍、戊達羅,婆羅門就像中國的讀書人,在印度說是學者,有學問的剎帝利就是貴族,就是王種姓的。筏舍,包括工商業,也就是士農工商。筏舍,多分指是商人說的。戍達羅就是賤姓,就是屠宰業,奴僕。四種種姓,再加上沙門,這個國王對他國內的人民,這幾種種姓的人民,他都知道怎麼樣才能使他們培福,怎樣才適合他們的事業。 「種種功德,多聞勇健,工巧伎藝」,這是說看哪一類人應該怎麼樣對待,他以後會分配,給他們珍寶、財谷、田宅、奴婢、僕使。因此,他也是觀察這些人,哪種功德大,該享受什麼,哪種人多聞有智慧,多聞就是多學習,多聞是指學習說的,不完全是指學佛法的,像那個戍達羅,他根本也不學佛法,有些不信佛的。工巧伎藝,就是工巧明,工巧就像商人。筏舍,包括工人,有技術,繪畫、裝修都在內,技藝包括很多了。假使對待那些有功德的、有智慧的,不過有些是作事很聰明的,不要把這智慧跟佛的智慧混淆。 「成巧便智」,這個灌頂王,他對國內的沙門、婆羅門、剎帝利、筏舍、戍達羅五種人,他們的功德大小,能力的強弱,技術的高低,假使是功德很富有的,就是功德很大的,這是一類。或者善巧很方便的,很聰明的就是很伶俐的。或者對國家的事務貢獻很大的,精進勇猛的,乃至於作一件事,他能堅固不退的,以他的福德來莊嚴的。那麼,這個灌頂王就根據他們所需要的,根據他們的智慧、品德、能力大小,就跟現在的工資也是一樣的,你能作什麼事業,能力強的就多賺點,能力弱的就少賺點。 「此剎帝利灌頂大王,隨彼所應,給施珍寶財谷田宅奴婢僕使。於自國土,若諸眾生,德藝輕微,功德鮮薄,此剎帝利灌頂大王,隨彼所應,微加賑恤。於自國土,若諸眾生,功德薄劣,少於精進,懈怠懶惰,忘失正念,無慈悲心,不知恩報。於後世苦,不見怖畏,沒居家泥,積諸惡行。此剎帝利灌頂大王,隨彼所應,種種謫罰,或以言教苦切呵責,或奪種種珍寶資財,或奪受用如意產業,或罰鞭杖,或禁牢獄,或斷肢節,或斬身首,如是無量隨應謫罰。」 「隨彼所應,施給珍寶財谷、田宅、奴婢、僕使」,在他們自己的國土內,對這些眾生就有分別。像在中國以前有九等,從宰相職務到七品知縣,到衙役,到書辦,到村長鄉長,共分為九品。看他適合什麼,就叫他作什麼。對上等的,就給他珍寶、田宅、僕使,如果沒有什麼德,德不太重,給的很輕微。功德少的,那也是隨他所應。他的能力連吃穿都掙不到,國王就慈悲,賑濟恤舍他。還有比這個功德更低劣的,不精進、懈怠、懶散的,忘失正念是指他不作好事,對人沒有慈悲心,乃至於你給他很大的恩惠,他也不知道報恩。他現在不作好事,將來一定要受果報。在後世受果報受苦的時候,他不害怕,也不怖畏,作惡的人是不會害怕的。 「沒居家泥,積諸惡行」,沒居家泥,好像是指沙門說的。不出家,居家就是在家,在家就是泥坑一樣的,沒到泥掉裡頭去。不只沙門,還有其他的人。居家可以有多種解釋,他不作善業,作惡業,國家會有法律懲罰他。這叫獎賞分明。前面是說功德的大小多寡,對國家的貢獻如何。貢獻大的,就給他優厚,貢獻小的,就少一點。乃至於沒有貢獻的,不能維持生活,還要賑濟,還要憐恤他。 至於造惡的,怎麼辦呢?積諸惡行的,剎帝利王就給他刑罰。還要「種種謫罰」,這是法律,或者是批評他,惡業比較重點的,就謫罰他、訶責他,或者沒收他的財產,奪他種種的珍寶財產,或者把他的產業沒收了。這還不夠,或者罰他鞭杖,打他好多鞭子。或者關到牢獄,或者剁手截肢,或者斬腦殼,就看他所犯的罪惡大小。這只是比喻,我們說這個主要是顯佛輪。因為眾生造的業很多,作惡行的也很多,牴觸國家法律的時候,謫罰也很多,有無量的刑罰。獎賞的層次雖然很多,懲罰的層次也很多。 「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三王輪。由此輪故,令自國土增長安樂,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善男子,如是如來成就善巧知根機智。若諸弟子,遠離福慧巧方便智,及以佈施,調伏寂靜,失念心亂,來至我所,歸依於我,而我善知彼根意樂,隨眠勝解,隨其所應,為說治罰毗奈耶法。」 「善男子,剎帝利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三王輪」,這是這個國土的國王所應當作的,拿這個作比喻,因為這樣子才能夠使他的國家安樂,才能夠降伏一切的怨敵惡友,令這個國家平安,大家才能過好日子。 「善男子,如是如來成就善巧知根機智」,知道一切眾生的根,知道一切眾生的機,有這種智慧就不是剎帝利大王的善巧智,而是佛知眾生根機的智慧。「若諸弟子,遠離福慧巧方便智,及以佈施,調伏寂靜,失念心亂,來至我所,歸依於我」,這位佛弟子,最初剛信佛的時候,到了佛的處所,求佛度脫的時候,這些人福慧善巧方便智,乃至於佈施,乃至於調伏煩惱,都能夠得到寂靜,得到定,乃至於正念。要是失念了,就不能入定,心亂了,失念心亂。「來至我所」,就是向佛求法,歸依於佛。 「而我善知彼根意樂」,我知道他是什麼根機,知道他喜歡什麼,知道他的根本煩惱是什麼,知道他具足好多智慧,具足好多善根。這就是勝解。最深的勝解是到了佛地,具足佛智。來到佛所的這個眾生,就代表一切眾生,因為他過去福慧善巧方便智的佈施調伏寂靜,失念心亂,佛就觀察他,歸依佛。因為了解他的根基,了解他隨眠的根本煩惱,或者他的智慧大小,勝解力如何,應機說法,隨其所應。 「來至我所」,就跟佛出家了,給他說毗奈耶法,毗奈耶就是戒律。凡是歸依佛的,最起碼得受三歸。三歸五戒,或者八戒、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而四重二十八輕,六重二十八輕,毗奈耶就是戒法的意思。 「若諸眾生,其性很戾,於諸學處不能奉持,為令久住我之聖教,多有所作。或為制立憶念治罰,或以言教恐怖呵責,或暫驅擯,或令折伏,歸誠禮拜,或不與語,不共同利,或如草布,或覆滅擯。」 還有作持,也就是律法。要是這個眾生的根性狠戾,凶狠暴戾,不善順。但是他所受持的三歸五戒,乃至於八戒,學處就指是戒,也是說他所學的律學,他不奉持,不遵守。這些戒律是保護聖教久住的,要是沒有戒律,佛法就不能久住了。為什麼佛要制戒呢?就是使得正法久住,使聖教能夠久住世間,使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未來的利益。佛法久住世間,利益的人就很多,因此,要求所有來到我處歸依我的弟子都應該奉持戒律。奉持戒律的目的,就是使聖教久住,使佛法久住。 而戒律就是防護,就像城牆似的,是保護人民的。戒律就是防護你的心地,身不掉,心不亂,防護你的身心。所製定的戒律,有種種的法。或者你犯了錯誤,回憶懺悔。或者用言語教導恐怖,說你犯了戒,將來要受報的,下地獄的,就用恐怖的言語呵責他。再嚴重的,則是犯根本戒,就驅擯出去,驅出佛法之外。或者要他懺悔,看他犯哪一種。或者要他歸誠禮拜,或者大家不跟他說話。不與語,就是僧團裡都不理他。乃至於不共利,好比是人家施主供養財物什麼的,不分給他,這就是不共利。 「或如草布」,草布就是他犯的罪太多了,大小都有,如草伏地。他犯罪就像泥巴似的,爛的走不過去,把草鋪上才可以走過去,這就是懺罪方式。他所犯的也有嚴重的,也有不嚴重的。犯的很多,要是一條一條說,大家給他懺悔的時候不大方便,這是一種總懺。就像我們拜懺的時候,我好多生的事也不知道,今生我們沒有犯五逆罪十惡,那麼,拜懺的時候,我們就這樣迴向。那麼,過去可能在他世多少生之前,作過五逆十惡罪,有這樣的懺悔。這就是總懺的事。因為我們不知道過去,沒有智慧。草布就是如草伏地,把草布在地上,就是等於這個懺悔法。就草布地,鋪在地上,讓你可以在泥巴上走過去。要是犯了很多錯誤,你就懺悔。這就是總懺悔的意思。 或者實在不成,不可救藥,僧團裡頭不能留你,滅擯了,把你驅逐出去。在我們大陸寺廟裡頭,犯了根本戒的,就開除,擯除於寺廟之外。 各各的區域不同,大陸上就是默擯。凡是這種破戒的,他也不敢回寺廟,自己就走了,這叫默擯法。 「我以妙智,知諸有情補特伽羅根機意樂隨眠勝解,如應謫罰,為令皆破廣大積聚無義黑暗,枯竭煩惱諸瀑流故,令得生天涅槃樂故,為行惡道補特伽羅得調伏故,隨其所應,說治罰法,觀察黑說大說差別,隨其所應,授與治罰行惡道法。」 「我以妙智,知諸有情補特伽羅根機意樂隨眠勝解,如應謫罰」,「補特伽羅」就是人,就是有情眾生。生生世世流轉的,那個主要的流轉者,就是補特伽羅的涵義。隨你所犯的罪惡,給你這些謫罰的目的,就是破你的黑暗。你過去積聚的,沒有意義的,沒有勝解的意義,沒有淨行的意義,那些都是黑暗的,把那些煩惱、那個瀑流,枯竭了,消除我執我見。這是戒律的涵義,謫罰的目的是這個意思。令你懺悔之後,生天得到涅槃的快樂。這是廣說,不一定是指出家人。作惡的這一類眾生,使他們能得到調伏。 很多人看到廟,或者聞到佛法,他並沒有加入佛教團體,他不信佛,也不是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這類補特伽羅能夠聞到佛法,或者看見寺廟,給他種善根的,但是他看我們的戒律,或者他感覺受不了,就不敢加入。給他說好的一面,除了治罰的一面,還有培福的一面,也就是前面的三種輪。觀察罪惡的大小、罪惡的差別,給他說治罰的方法。例如說下地獄,得給他說治罰的方法,說你受報,會得種種病,這個惡的果報,將來你要受什麼報,這都是黑法。這就是所謂的黑說、大說,但看這個眾生的劣根性到達什麼程度。 「我以妙智,知諸有情,具足成就增上信敬純淨意樂,隨其所應,為說種種善品差別,令其修學,乃至令彼一切善根皆得圓滿,入無畏城。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三佛輪。由此輪故,知諸有情補特伽羅,種種根機意樂隨眠,及與勝解諸業法受,隨其所應,利益安樂,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眾中,正師子吼。」 這是令他能夠增上信心,這是佛的一種微妙智慧。令諸有情,增加對三寶的信敬心,使他的心意清淨,心不散亂,那就要給他說種種的善品差別。行十善,別生惡業,不要妄語,別說瞎話,別說綺語語言,不要偷人家,不要殺人,這兩者是對比的。一個是善法輪,一個是惡法輪。善法輪,就能夠增上他的信心。不一定都到得了佛所,前面說「來至我所」,但是現在的時代,到了三寶地,就算來到佛所,不一定來到這裡就要出家,就要受三歸。有些人親近佛法,或者到佛堂來,我們跟他講講善惡兩塗,這也要有因緣,有的人就連這種因緣的也不見得有。這類眾生,他的善根沒辦法增長,就沒有這種因緣。 有這種因緣了,以佛輪來教導他,讓他善根得到圓滿。圓滿之後,使他再也不畏懼。一切眾生,生到這個時代了,生到末法時代,他感覺無歸無依,張惶恐怖。我們看到好多人在亂世當中,戰爭禍亂當中,我們不說刀兵,就像天災的時候,蝗蟲水災,他沒有吃的,生活很難維持,甚至於失命。在這個時候,你說一說十善法。為什麼你會感到這個果呢?那是你過去沒有種到好因,再也別作因,現在你就別再作惡。要轉變果是很因難的,你可以為未來的因,重新種種子,令他善根圓滿,佛不在的時候,佛弟子就代表佛。 凡是四眾弟子都應當要這樣子,讓一切眾生的善根都得到圓滿。但是佛所說的是佛在的時候,佛所成就的善男子,我成就如是第三佛輪。但是佛不在世了,現在剎帝利王也很少了,連剎帝利王也沒有。所以明君出世,國家就很興盛,風雨及時,災害就沒有了。如果這個國王很惡,刑罰很重,國王要造惡了,那些國師就勸他,應該減刑罰、大赦,眾罪減輕,輕罪都把他放了,那都是懺悔的意思。聖君在世的時候,國家就很平安,有幾十年平安的。像中國滿清,康熙盛世,他們差不多佔了滿清的一半皇位。乾隆皇帝六十年當中,沒有打仗,人民過的平平安安,他自己也很幸福。他一天到晚就是作詩,作對,就是玩。國家沒有什麼災害,天災人禍都很少的。那個時候,就是聖君在世。從周朝的時候都是這樣子,弔民伐紂,就是伐暴政。現在剎帝利王沒有,佛也沒有,佛也不在世。但是先帝法還在,中國的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先王治國的舊法又搬出來。佛法常如是,諸佛的佛法都如是。 由這個輪故,使補特伽羅的種種根基,意樂隨眠,就是煩惱及勝解,跟他所受的諸業法受,「隨其所應利益安樂」,就是一切人民、一切眾生,都得到好處,安隱就是沒有驚恐。沒有驚恐,他就無所畏懼。這是佛自稱說:「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眾中,正師子吼。」無所畏懼,正師子吼,說的都是正法。師子吼是形容詞。獅子是百獸之中尊,師子吼,百獸聞之皆腦裂,這是形容詞,但是我們不能過份執著。 有位道友在北京的時候,他問過我,佛經講師子吼,好像很厲害似的,可是動物園裡的師子吼也沒有怎麼樣。怎麼答覆他呀?有些問得怪頭怪腦的。我說:「師子吼,有沒有吼?我去好多次都沒聽見吼。」他說聽見過,也沒有怎麼樣。我說:「現在把它關到籠子裡能怎麼樣?你把它放出去試試看。我們佛教用師子吼是形容詞,是表顯佛在眾中說法的威力很強盛。你不能這樣比,你這樣比是不對的,這是佛自己說的。」要是我們自己說,我們不敢拿畜生來比佛,獅子是畜生。 像我們過去的大將、元帥、虎將,我們都用虎來比喻。如果你說虎可以,要是說他是畜生,你那腦殼,恐怕要給取下來了。國王都是龍,中國都是畫龍,龍表示最尊貴。可是,龍是畜生,你如果見到國王,說你這個畜生好,你的腦袋馬上就搬家了。我說:「你這樣說不行,那是比方的話,是形容詞,形容著佛的威力,不能拿這個來比,這樣比就不成了。」要是你稱大元帥是虎威,他會高興,笑的不得了。所以,有時候處處執著,在很多的地方表現出執著,就在這個上面也是執著,不從法義上講,就是想在詞句上面找毛病。 營福,你作好事,你見了僧人,不謗毀,把他都當成親教師,當成大德恭敬他,你的福就積下。你心裡恭敬,就可以了。還有,讀誦的時候,先供上一朵花、一炷香。這裡還要補充幾句,不然會有毛病。有位道友問過我,他說:「我是個工人,我住的地方,幾個人住在一塊兒,我確實想念經。不燒香,不擱個花,心裡又好像不好過,我屋裡不能燒香,不能供佛,只有一個床鋪,我往那兒擺?」我說:「你這樣好了,你把你那個床,鋪疊起來,枕頭布要乾淨一點,把經本擺上,你作觀想。」或者念《地藏經》,你觀想地藏菩薩來了,就在上面坐著。又觀想,百貨公司或者超級市場,你把他們搬了一下,他說:「怎麼敢?」我說:「不是,你是用心去搬,你不給人錢就搬是不行的。」你什麼都沒有,用心供就好了。你合上掌,花也供了,香也供了,什麼都有了,感覺如法了。你打開經本念,這樣子沒有什麼關係。別人以為你在看書,不出聲也可以。 還有,就是用金剛持念經。什麼叫金剛持?自己念自己聽。只要你的舌頭動,耳朵聽得到,自己聽到,別人聽不到,這種叫金剛持,是默誦的念法。這叫不執著,不要在形式上耽誤你的正行。這叫方便善巧,這叫方便智,你這樣能念完了就念,不能磕頭的,在心裡拜就是了。屋子那麼窄,上下鋪,你怎麼磕頭?我在監獄裡頭,連磕頭都不能磕,可是在心裡磕,獄方不知道。你在拜,掌不合都不要緊,不合掌也沒有關係,不要給他看這種外表的形式,你內心裡清淨,內心作功德都可以。這叫方便善巧智。 你不執著,所要作的事情,達到目的就好了。如果什麼經也不能念,念佛總該可以,念個聖號總該可以。你坐著那兒,香花都供養完了,普賢菩薩的第三個大願,廣修供養,你普遍的供養,把世界上你所到過的都搬來,沒有關係。你在那裡供,供完了就念。要是不能擺經本,十大願王總可以記得住,一者禮敬諸佛乃至到十者普皆迴向。如果這也不成,那麼阿彌陀佛該可以吧!只要你肯發菩提心,你要想什麼,都能作。你不發心,就找藉口。現在我們的佛堂很好,有人講經說法,你也不會來聽。因緣是自己創造的,福德是自己修的,罪業是自己作的,善根是自己種的。 大家應當這樣來學習營福,這樣來學習持誦,這樣來學習修定。要想等到四緣具備了,就要很久了,要等到什麼都準備好了,要等到東風來,那東風永遠不會來的,也沒有諸葛亮在算,你自己創造個東風就行了。你自己這樣作,就行了。等?你不要等了。生命無常,等什麼!實在沒有辦法,念念聖號也好,功德平等,你心裡一定要平等。在佛堂裡頭很莊嚴,以為這樣功德才大,其實在屋裡頭這樣作也平等,不平等的是你的心。 如果你生起這個分別心,這個當然是不平等,是不一樣。你心地平等的,能夠磨練斷煩惱就好了。什麼時候都不生煩惱,他怎麼樣罵你惹你,你就是不發氣,就是不冒火,他就沒有辦法了。大家習誦、讀誦的時候,我前面說的要求是很嚴的,你聽到我這麼一說。「我不夠條件,我不能讀!」那麼我就給作造罪了。後面給你解說一下,你只要作就好,多了不能作,少了也不能作,就念一句佛號。一天念十聲也就夠了,端看這十聲是怎麼念的! 「善男子!如剎帝利灌頂大王,知自國土有無量有情補特伽羅,歸依種種邪神外道,起於邪信及起邪見,學邪禁戒,執著修治邪吉凶相,具受種種無利益苦。大王知已,數數召集,以其先王治國正法,開悟示現,教習誡勅,令其舍除倒信倒見,修學先王正直舊法,令自國土一切有情,一趣一歸,一意一欲,一切和合。同依先王正法而轉,聽受詔命。隨順奉行,率土和同,作所應作。時剎帝利灌頂大王,常與群臣數數集會,共味嘉餚,受諸快樂,嬉戲遊行,不相猜貳,咸共疇諮,理諸王務。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四王輪,由此輪故,令自國土增長安樂,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 這跟前面是一樣的,先講王輪,後講佛輪。剎帝利灌頂大王,他了知這個國家的一切眾生補特伽羅,也就是他的國內一切眾生。補特伽羅眾生,大概有十種。一種是不種善根的補特伽羅,過去沒有善根,現在又不修福業,也就是不修善業的意思,而且所修的業都是雜染相續。另一種是遇不見善友,盡跟惡友一塊,這個國土都是這樣的眾生。同時他也不畏懼做壞事的後果,未來要受三塗果報的,他也不畏後果。貪瞋癡非常的猛利,因為他的心迷亂了,堅守邪見。總說大概有十種情況。這種補特伽羅歸依邪教,就是不正當的邪神外道。有的邪神外道,不見得做很大的惡事,這裡是指作惡說的。 舉個例子,祭祀鬼仙,諂媚鬼神,殺些眾生,供養鬼神,認為這才是求福。事實上這樣做不但求不到福,反而種了很多的未來苦果。這叫邪信仰。乃至於我看風水的先生,也是邪信仰,說你這間宅子好不好,說吉凶禍福,對佛教來說,這都是邪知邪見。「邪禁戒」,印度有許多外道,從印度又傳到中國的外道很多,或者有不吃油的,有不吃鹽的。在中國來說,沒有敬狗的,或者是敬牛的。印度有一種說法,這隻牛得了神通,他看那隻牛死後生天,這隻牛對人都有功,那麼就寵信這隻牛。 我剛到印度的加爾各答,到街上去散步,在許多街上,我看見牛都是很大很肥的,頭上掛滿紅紅綠綠的裝飾品。我看那些開汽車的人,見了那隻牛,馬上就得停下來,等牛一步一步走過去了,他的車子再開,就是那一條街,那隻牛也很通靈,它離開那條街,別的街就不去了。由於那條街都是信奉它的。這種信就叫邪禁戒。還有燒起一堆火,伺火婆羅門就這樣,大家圍在那兒拜,拜完了又念他的咒,以及他的經典。這些都叫邪禁戒。 有時候跟我們佛教也很相似的,他說:「你們這個出家人住在墳地,住在野外,我們比你們還苦。」還有一種,他睡到那些有刺的蒺藜笆,他也睡到野外。但是我比你更受一種苦,我成的道比你更大。這就叫邪見。修苦行成道,並不是這樣成就的。 凡有這種種的無利益苦,這位剎帝利灌頂王看見這種情況,就經常召集這些朝中的大臣,國內的知名人士,研究過去古來先王的治國正法,令全國人民學習。如果再有邪胡亂鬧的,就制裁你,輕者就是教育教育,重者就可以關監。例如有很多邪知邪見的人,有時候在國內,他會害別人的。 那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一九四○年,我到印度加爾各答的時候,聽他們告訴我,在加爾各答,你在街上,要小心一點,不要一個人走。他看見你是外來的,又不懂得語言,他會迫害你的,把你抓到暗室,到那裡頭就把你肢解,解了供神,眼睛供什麼神,下根供什麼神,腳幹供什麼神,這就是邪知倒見。要是國家不制止這種事的話,國王的法律沒有禁止,這樣子還得了!這就是邪知邪見,這種邪知邪見在中國也很多。先王的正法,就是每一個國家最初建國的時候,祖先都是很慈悲的。國家的法令,就是他的道德。以前我們也經常研究我們國家的倫理道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以前很講究這些道德,我小時候還要學,一到了中學時候就沒有了,現在沒有人講倫理道德了。 我們並不是崇古,過去也有好的,現在也有好的。所謂進步者、改革者,要改過去不好的,革除那些舊的,對人民有害的,這才叫作改革。現在恐怕都不是這樣子。把過去好的全改了,隨著時代不同了,我們經常聽到這句話,改革的,殺盜婬妄,橫行無阻,過去人口也少,像這麼樣的殺害,人口恐怕是會更減少了,不該死而死亡的,這就是邪倒見。研究正法就是研究過去古來所行的,過去先王所修的政治法律。大家經過研究,一致依照先王的正法。若有不聽的,就是違背詔命。皇帝製定新法了,讓一切的國內臣民都這樣作。作他所應作的,不應作的,都不許作。這個剎帝利灌頂王,經常的跟群眾集會,討論這些問題。國泰民安了,大家就享受了,可不是像現在拿公款請客送禮。那是大家共飲,愉快,受快樂,嬉戲遊行,彼此不猜疑,對國家沒有二心,不相猜貳,一心一意的共同諮磋籌商,想處理好國家的政務。這就是剎帝利灌頂王成就的第四王輪,用以顯佛的正輪。 由於這個國王製定這些法律,令這國土增長安樂,能使一切怨敵惡友都降伏了。所以善守護身者,這個「身」字就是每個人民,都能愛護自己,也能愛護人家,這樣子才能增長壽命,積福延壽,乃至不傷害別人。這是國王的第四輪。 「善男子,如是如來成就善巧知勝解智,見諸世間種種邪歸邪見邪意,樂著邪法,行邪業行。由是因緣,受無量苦。如來見已,數數召集。於大眾前,以其過去諸佛世尊三寶種性因果,六種波羅蜜多,瑜伽依因三律儀等,諸因果法,開悟示現,慶慰誡勅一切眾會,令其解脫諸顛倒見,建立正見。安置十善正直舊道,共諸有情數數同修法隨法行,方便引攝因果等流。為諸有情四眾和合,同修一切殊勝善行。便共遊戲四種念住,於三摩地解脫知見諸道品中,歡娛受樂。為令聖教久住世故,紹三寶種不斷絕故,便共遊戲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於其種種勝三摩地解脫知見諸道品中,歡娛受樂。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四佛輪。由此輪故,知諸有情補特伽羅,種種勝解,歸趣意樂,諸業法受,隨其所應利益安樂,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眾中,正師子吼。」 這是佛的第四佛輪。現在大都是邪歸邪見,樂著邪法,行邪業行。現在的職業是由人民自己選擇的,如果你選擇的職業不好,在這個職業當中,必需殺生。但是這個職業當中並沒有欺騙,哪一個行業都要說真實話,不過作生意的人都不會說真實話的。在大陸上有些道友問,不說假話,就沒有辦法作生意。我到美國看到的情況並不是這樣的。在超級市場上,他上架賣多少錢,就是多少錢。因為他拿到真價,沒有服務員,他也不跟你說話。因此,不一定要打妄語,非得說假話,才能作生意!我只舉這麼一個例子。這是邪業。邪業就行邪行,不一定這樣子,也可以作。 另外,如果你過去沒有那麼大的福報,隨便怎麼欺騙、怎麼榨取、怎麼巧取豪奪,就算機會奪到手了,馬上也會失掉的。強盜搶了,還有比強盜更厲害的,強盜搶強盜的,還有更大的強盜勢力,勝過你的。這些都是不知因緣果報的關係。種種的邪見、邪業,樂著邪法的事情,這就太多了,你的後果一定是要受無量苦處。歸於神,那就是邪歸,知見不正,我們都可以見得到,他們的弟子非常的多。你要怎麼說呢?這就是「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那一類的因緣,那位魔王要轉世,他的魔子魔孫就會隨之而來,當然信奉他的,他不會信奉你的正教。哪一類的,他就信奉那一類,哪一行的、哪一業的,他交往的都是同行同業的。商人莫跟搞政治的交往作朋友,你跟他作朋友,一定會倒霉的。人家說交官窮,交商富,要打官司,總受窮,這是中國古老的教育。你跟什麼人打對,跟惡人還是跟善友,關係非常的大。這也是中國所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涵義。 佛教導他的弟子說,依照過去的三寶種性因果,種種的戒律,或者以六波羅蜜,用佈施持戒忍辱愛行四攝法來教育眾生。或者是依著因地三律儀,三律儀就是三聚淨戒,也就是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這三律儀都是因果法。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開悟示現,「悟」字是可以作「明白」講,懂得因果報應之後,讓他在三寶裡歸依佛歸依法,種善根的種性,種善因就得善果。或者是有相應的因,對相應的果,依著因而驗證他的果。瑜伽是相應的意思,也就是三律儀等諸因果法,這叫因果報應的。讓他明白這種道理,有的時候佛又安慰眾生,讓他慶慰,在三寶中種了福田,來世就不受苦了。佛經上有很多是安慰的語言,你要是聞了法,歸依佛了之後,你將來受種種的福業,再不受苦果了。這是安慰的言詞。 其次是誡勅的言詞,誡勅的言詞就是戒律。你犯了戒,非下地獄不可,墮三惡道。這種言詞就很多了。佛是經常教敕那些大弟子,怎麼樣去利益眾生,怎麼樣消除眾生的顛倒見,使他能得解脫。解脫的知見,跟顛倒見,兩者是完全相違背的。怎麼樣才能解脫呢?你要建立正知正見,不要搞邪命。為了自己的生存,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一切眾生的痛苦上,這是不可以的,乃至於為了自己生活過得好,物質總是有限的,那就爭奪,有合法的爭奪,有不合法的爭奪。有順因果的,應該得的得,不應該得的不要得。我們出了力,人家給我們的待遇工資,這是應當得的,要是摸人家偷人家騙人家,這是不應該得的。一般人都懂。這件事該作不該作,他自己心裡很明白,為了利或者為了名,管他該作不該作的。反正我能得到利,我換個假名就可以,明知道這件事不可為而硬要為,明知道這件事可為,但對我沒有利益,他就不去做。 這個時候,佛要教導這一切眾生,讓他能有十善的、正直的舊道。一切諸佛都是這樣教導的,不要搞殺盜婬,不要搞貪瞋癡,不要搞妄言、綺言、兩舌、惡口,這就是十善業的,這就是正道舊道的。共一切有情,一切補特伽羅,數數的共同修法,修什麼法就隨什麼法去作。我們修十善業,就隨十善業去作,修六波羅蜜就隨六度的法去行。佈施不單純是物質,我們經常以歡喜的面孔對待一切眾生,讓眾生看見你就喜歡,你看見彌勒菩薩,他坐在那兒總是笑的,他是以歡樂佈施。乃至以財佈施,還有給人說法,法佈施,勸人家作好事,都屬於佈施。這是舉這麼一個例子來說。 反正是以善巧的方便,以這因果法來引攝,也就是善惡因果,這個有深有淺,最深的是發菩提心,行菩提道。到你是自然證得成佛的果,這就深了。一般人,或是勸人念佛,勸人家信佛,信佛有什麼好處?免去災難,勸人家把因果看重一點,知道我起個壞心眼,將來一定得到壞果報。這是對菩薩來說的。對一般的眾生來說,必須得有事實。做這件事情,確實造成了傷害,這才治罪。菩薩一起心動念就不行了,要懂得這個因果。我們的佛弟子,四眾弟子,和合共同修行善法。 最殊勝的善法,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利益眾生,廣度眾生,要共同的修行殊勝善行,共同的念佛打佛七、共同的拜懺。拿修法當成遊戲,四種念住,身受心法,遊戲於四種念住之間。三摩地就是定,解脫知見,可以得成就你的法身慧命。乃至於諸道品,諸道品就包括很多,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信進念定慧,只對佛教有信心,還是不行的,你必須得精進。進是精進,你精進才能得到好處。常時思念三寶,念你所修的法,不舍正念,你一直這樣修,持出入息,漸漸就得定。定而能生慧起觀照,在定之中就含著觀照。觀照之中,就含著定。但是,你修久了,有了力量,五根五力就是這個力量。乃至於種種的三摩地,證種種的定,得種種的慧。 佛跟地藏菩薩說,由這個輪故,所以我沒有在這個婆娑世界上。我是大仙尊位,轉佛輪,一切天魔外道邪論都被摧毀,像師子吼一樣的。這是第四種佛輪。先說世間的種種危害,國王是怎麼樣處理的,完了,是佛對他弟子的教導,也就是對治過患。 「善男子,如剎帝利灌頂大王,知自國土,或他國土,有無量有情補特伽羅,於自財色耽染無厭,於他財色貪求追愛,即使安置堅固城郭村坊戍邏國邑王宮,廣說乃至舍羅鸚鵡,防守眾具,令無損失。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五王輪。由此輪故,令自國土增長安樂,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 這都是指國王說的,佛在世的時候,以前並沒有民主這一說,不會沒有國王的,歷史上都是這樣的。如果這個國家沒有國王,群龍無首,那會亂的。我們現在是民治、法治,不是人治,民治是依法而行的。現在的時代,跟那個時代不同了,現在亂不亂,我們也都很清楚,沒有資格評論。佛所舉的例子,是依著他住世的一切情況。一切眾生,他自己的財色,色,包括種種享受,他耽染無厭。這個「耽」字,耽是一種毒,眾生不認為是毒,他貪戀不舍的,自己的不肯舍,還需要保護,還去追求別人的,為了這種原因,他必須要保護這個國土,讓他的國民生活安定。或者修堅固的城牆,過去修城邑就是那樣子,那個時代就是刀槍。如果城牆修高一點,修厚一點,城門關上了,賊就進不來了。村子也是這樣子。 我還記得小時候,在中國東北的一個村落,修四個碉堡,這裡頭或者八十戶人家,或者有一戶人百家。四個碉堡都加上土炮,因為那時候東北的土匪很多,土匪打來了,城牆很厚的,在那上面放銃炮,他們叫那個為響窯,說這個村子是響窯,就表示這裡頭有火藥,有槍炮。土匪要搶這個村子,必須集合很多人。先用土炮攻破這個城,才能進去。古來每個國家都是這樣子,你要過去,每個城市修城牆修得那麼厚,乃至於像秦始皇想保住他的國家,就修萬里長城,萬里長城是用來抵擋北方匈奴的。那個時候要是有城牆保護就很好了,乃至於一個村鎮、每個村子,他都要保護。 「王宮」,大家逛北京城,外城內城,還有一個紫禁城。我們游北京故宮的紫禁城,把門一關,你進不去,現在有直升機就進去了,空降部隊就打進去了。那是時代不同,設備也就不同了。這是說防護的意思。 「舍羅鸚鵡」,鸚鵡的男鳥叫舍羅,女的鸚鵡就叫舍利。女的叫舍利,男的叫舍羅。舍羅就專門保護這個女的,它要當班的。大家看過雁,雁就怕落孤,一旦落孤,就想自殺,為什麼呢?孤雁。如果這個雁群要住下了,孤雁就去巡守,雁群常見到孤雁。打雁的獵人,他先打到孤雁。打到了,牠就不叫了。孤雁不叫了,他可以抓到很多的雁,因為其它的雁都在睡覺。 我在西藏,看見西藏有很多保護群牛的牦牛。你看一般的牛,是怕狼、怕豹子,也怕老虎。但是在這個群牛當中,有這麼一兩個領隊的,它們叫頭牛,一到晚上了,吃的特別好,也不要到外邊去打草,主人都給它糌粑吃。主人吃什麼,就給它吃什麼,乃至於煮熟食給它吃。它作什麼呢?到了晚上,主人睡覺去了,狗放出來,狗就配合頭牛。這頭牛來回的,圍著牛群轉幾圈。牛怕牛管,牧場主人要是去管,牛還是亂跑的。可是,頭牛來這裡轉幾圈,牛群都都趴著等著不敢動。它就巡視,看有沒有狼,有沒有豹子?頭牛就發揮這個作用。我是舉個例子,連畜生、飛禽,都需要保護,何況是人類呢?人類現在的智慧複雜了,不像過去,有飛彈乃至戰鬥機,又是海上來的,陸上爬的,太多了,現在比那個時候是更不同了,這是降伏一切怨敵,保護身家財命的。 「善男子,如是如來成就善巧知諸性智,知諸惡魔及九十五眾邪外道,並餘無量眾魔外道所惑有情。於自財色耽染無厭,於他財色貪求追愛,於我自身,及我徒眾,深生憎嫉,為害我故,假設珍饌,雜以毒藥,暗置火坑,偽敷床屋,或推山石,或放狂象,拔劍追逐,散岔塵穢,謗行淫慾,毀是不男,或謂非人,或言幻化,以是諸惡而相誹毀。」 現在的末法眾生,受到名利的誘惑,再加上外境的引誘,內心的貪瞋癡又特別的嚴重。對於自己的財產,他是要保護的。財產屬於利,他防範的很周到,貪得無厭。但是又想巧取豪奪別人的財產,一個人不行,於是多連繫幾個人,現在這類事情很多的。還有追求財色,互相猜忌。現在的有情眾生,特別是佛弟子,要怎樣對付惡魔,外道的誘惑無非是財色利害。同時的,對我們的自身,乃至對於我們的徒眾,也是彼此不安。外道對於佛陀的正道,是嫉妒的。現在不只外道嫉妒,佛弟子跟佛弟子也在嫉妒。所以我們四眾弟子,要互相讚歎,不要互相攻擊,互相譭謗。這樣是不可以的。 他騙你,請你客,你要小心,他裡頭下的有毒藥。或者是挖個陷阱,是打野獸的陷阱。大家要是到過山區就知道了。像我在東北的時候,他們要到山裡去,他囑託你,走路要小心。你看見是路,其實底下是個坑。上頭用草敷上,野獸一走,就掉進去了。還有用樹上的蹦子,他那粗繩子綁起。你要是一踩著它,就把你彈起來了,把你吊起來了。完了,他人就來了,這是打野獸的辦法。有的人誤入這種打野獸的地方,大多數是人煙稀少的山林裡頭。《地藏經》上說,你或者有事,非進山林不可,恐怕要招危險,多念念我的聖號,這就是陷入這種危難。 或者是他請你敷床座,對你很恭敬很敬佩的。「或推山石,或放狂象」,在印度就有狂象,我們這裡沒有。有時候那象喝了酒,瘋狂了。象踏你,拿鼻子一卷就把你摔出去了。或者用武器,拔劍,用槍炮,迫逼你。「散岔塵穢」,誣陷你,就是用語言誣陷散播一些對你有害的謠言。你明明是清淨的,他就散播一些謠言。 「謗行淫慾」,謗毀你破了戒,或者毀壞你,懷疑你是不男。在佛教講,有五種不男,不男也不女,舉個例子,像太監不是男人,就是一種。在佛經戒律上講五種不男,他或者是半個男的,半個是女的。跟男人在一起,他是女的,跟女人在一起,他是男的。這叫「變不男」。像這種人不能收他出家。他譭謗這個人,看見有道德的大德,歸依的徒眾很多,就譭謗他,說他不是人,是鬼變現的,不要信他。這都是謗毀的言詞。 「於佛法僧,亦起無量種種誹謗罵詈毀辱。於我近住聲聞弟子,嫉妒因緣,起諸譭謗。如來知已,善守六根,依四梵住,具四辯才,為諸聲聞宣說法要,安立清淨三解脫門,我以如是世出世間知諸性智,如實了知一切眾生種種無量諸性差別,隨其所應,為作饒益。」 以下都是謗毀的言詞。以種種的惡事譭謗你,譭謗什麼呢?譭謗佛、法、僧。明明是正法,他說這不是正法,他才是正法。或者你持戒,持清淨戒,他設種種刁難,乃至於謗毀你,使你待不下去。這類的情形,在寺廟也有,四眾弟子都有。我們要有智慧,要認識他。廣說起來,無量的種種譭謗、罵詈、毀辱。那是說的太多了,或者對於我近住的聲聞弟子,近住者是在佛身邊的,在佛身邊的千二百五十僧眾。嫉妒因緣,因為他生了嫉妒心,生起謗毀。這是佛在世才有,在佛身邊的叫近事弟子,佛入涅槃就沒有了。大廟的財富是很大的,看著財富,他也生起謗毀,這類事很多。佛教誨我們說,要好好的守護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善護六根,也就是防意如城,特別是意識,就像是築上城牆來防備他。他會隨時不依規矩的,隨時會犯錯誤的意思。 「依四梵住」,四梵住是清淨的,清淨是指什麼呢?指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依著慈悲喜舍而住。要具足四種辯才,有了辯才,才能維護佛法僧三寶的清淨。跟外道辯論,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中國傳法的時候,道教跟他辯論,說那是邪法。種族不同,國土不同,他也來這兒弘法,這是邪道,皇帝說也沒有辦法,就把迦葉摩騰、竺法蘭所帶來的經書擱一個台,道教的經書擱一個台,點火來燒,道教的經典都燒燬了。那個時候,迦葉摩騰、竺法蘭帶來的就是《四十二章經》,《四十二章經》放光,沒有燒燬,這才建立寺廟。 四辯才就是辯才無礙,法無礙,意無礙,辭無礙。真正法師的資格,得具足四無礙辯。真正的聖僧,如果是沒有語言三昧,你弘法的利益不廣,不能稱為全才的法師了。像那個時候印度來的大德,到中國沒有多久,就學會中文了。語言文字學通了,利生就方便了。像我們就很慚愧,沒有這個智慧。到了別人的國土,不懂得人家的語言,不懂得人家的風俗習慣,經書怎麼翻譯呀?真正的大德、大法師,必須得清淨行,慈悲喜舍得具足,法意辭辯才必須得具足,好給人家說法。佛教導弟子說,佛知道以上的這些因緣,就是前面所說的種種謗毀。他就教誡弟子,好好的守護六根,精勤莫放逸,應依四念處住,經常的念無常,念無我,念苦,這樣給這些聲聞宣說法要,安立清淨的三解脫門。 佛知道以上種種謗毀外道,就告誡弟子好好守護六根,慎防根門,根門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要依止慈悲喜舍住,要學習要具足四種辯才。佛就給這些弟子們、這些聲聞們,宣說法要。總之,要安立三解脫門。三解脫門,就是空、無相、無願。以下都是佛說的話。 「我以如是世出世間知諸性智」,我知道法的性,知道法的體,知道法的因緣,知道法的果報。有這種的智慧,就如實的了知眾生有種種無量的諸性差別,這個性,可以說是性情,各人有各人的性情,這並不是就性體來說,性體是沒有差別的。這裡所說的性,是指他善根的根性,過去、未來、現在的種種根性。一人一個性,也就是你生活的習慣性,每個人都有生活的習慣性。有的時候他信佛了,歸依成為佛的弟子,依照佛的戒律教導,跟著僧團共住,降伏自己的個性,不敢放縱。跟大眾僧共住的,自己既然是佛弟子,不能任性,不能任個人的性情。 佛知道一切弟子,乃至一切眾生的種種個性,那是完全不同的。佛就是應機,看你喜歡什麼,依什麼法能夠開悟,佛就依什麼法教導你。我們就不知道,像佛講經的時候,像《十輪經》,跟這一法相應的眾生,他都會聚會,都會來的,會讚歎隨喜的。地藏菩薩究竟感這個法會來的,大集會的時候,應這個會的機而說種種法。 我們現在一般的情形是他學哪一部經的,他就請哪一部經。像我們在閩南佛學院,或者中國佛學院,我只講法相的,只講五教的,只講四諦,別的我不講,我也不會,就根據所學的來作貢獻。佛並不是這樣子的,佛是根據你的機,要什麼,我就給你說什麼。現在是反過來了,你是不是這個機,我不管,我只會講這個。為什麼要生到有佛世,容易開悟,容易成道種善根,求生於有佛出世。我們算是八難,八難之一是無佛出世的時候,已經差很多,再加上種種邪知邪見的干擾,你怎麼能解脫呢?解脫不了,所以佛能夠如實了知眾生種種的個性,種種的差別。「隨其所應」,所應者就是隨順他,應該以什麼法能夠得度,佛就給他作饒益,就給他說什麼法。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五佛輪,由此輪故,以世出世知諸性智,知諸有情補特伽羅種種無量諸性差別,隨其所應,利益安樂,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眾中,正師子吼。」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五佛輪」,這就是我成就的第五個佛輪,由於這個佛輪的緣故,我對世間出世間法的法性,也就是如理來說,或者以事來說,或者以戒律來說,因為我能夠了知世出世間法,有這種智能,對待種種的補特伽羅,種種的眾生,他們無量的差別性、無量的需要,我就隨其所應,利益安樂。令他們聞到這法之後,去作就解脫了。不作,也得了安隱。他明白了,了解了,他就不會害怕了。或者我不去,或者我躲開,我們了解前面是危險的,不要去了,你不就躲開了?明明知道是危險的,又非要去不可,你怎麼辦?必須經過國境,經過山林,怎麼辦?念過《地藏經》,就知道念地藏菩薩。前面也說了,念地藏聖號有種種功德,得安隱住。這個時候,你才能夠安隱,沒有恐怖感,得無驚恐,不用害怕,得無所畏。 「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眾中,正師子吼。」這跟前面經文是一樣的,這幾句話,十輪都如是。 「善男子,如剎帝利灌頂大王,安置一切堅固城郭村坊戍邏國邑王宮,廣說乃至舍羅鸚鵡,防守具已,處自宮中,與諸眷屬后妃婇女而自圍繞,遊戲五欲種種樂具,放恣六根,受諸喜樂。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六王輪,由此輪故,令自國土增長安樂,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 第六輪與第五輪相似,因為他已經防護好了,專門防護怨敵的。國內好了,就防禦外侮,國內能夠統一了,心無二念,大家都一致了,內部不再鬥了。完了,再建築堅固的城市,乃至村鎮都有防犯。這跟前面是一樣。乃至於舍羅鸚鵡,防守好了之後,在宮裡,才能快樂,才能遊戲。「放恣六根,受諸喜樂」。這是一個比喻,外面沒有堅固的城郭,沒有村坊,戍邏就是巡邏的意思。我們知道衛戌司令,是專門管防守的。戍就是防守的意思,邏就是巡邏的意思,看有沒有人偷竊。 乃至於王宮國邑,邑是指都市,城市的意思,或者是指村鎮。王宮就是王所居留的地方,防守都要作好,也就是作好安全。而後,才能享受,才能快樂。「受諸喜樂」,我喜歡聽音樂就聽了,這就是剎帝利灌頂大王成就的第六王輪。 「善男子,如是如來與諸菩薩摩訶薩眾,及大聲聞,安置一切堅固聖教防守之事,即便現入最初靜慮,乃至現入第四靜慮,現入無邊虛空處定,廣說乃至現入非想非非想定。如是乃至現入一切佛所行定。入此定已,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天龍藥叉羅剎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薜荔多畢舍遮布怛那羯吒布怛那等,於諸眾生,常懷毒惡損害之心,無慈無悲,於後世苦不見怖畏,而彼見我入於一切佛所行定,皆於我所生大歡喜,起淨信心。於三寶中,皆生最勝歡喜淨信,尊重恭敬,得未曾有。於一切惡,慚愧發露,深心悔過,誓願永斷。由是因緣,一剎那頃,無量無數諸煩惱障業障法障智皆得銷滅。無量無數福慧資糧皆得成滿,背離生死,趣向涅槃,護持如來無上正法。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六佛輪。」 靜慮,有四種靜慮。什麼叫四靜慮?就是四種禪定。用四禪來對治你的惑,有這個定的功夫,甚至可以防止你的惑染。這就是指色界中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所以又稱為色界定。這個靜慮就是審慮,如實了知心意境性。定就是指定住一種境性,也就是觀心定住於一種境性。 能深入者,就是離開了欲界之後,所感受的與色界的觀想能夠相應。在修定的過程,前三禪是方便的階梯,心裡的活動逐漸發展了,形成了精神世界,進入第四禪才是真實之禪定,這是指初果聖人、二果聖人、三果聖人。初果聖人在生天的過程中,生天了,又來到人間的,初果的聖人,還要來人間七返。二果的聖人,要一返人間,三果人不來了,都住在天上,住在四禪天。因為他修這種定,漸漸能夠成就了,斷了見惑的煩惱,斷了思惑的煩惱,逐漸把見惑煩惱斷,也把思惑煩惱斷了,就證得阿羅漢果。初禪,離生喜樂地,離開這種尋伺。 第二種禪,就是定生起了,他內心的煩惱就清淨了,不像我們,內心的煩惱一生起,就感覺到心裡很煩躁,內在的火很大。這個時候他都沒有了,內部的見惑斷了,而且能斷思惑。到了三禪天,漸漸生起定,生起喜樂感。到了三禪天,離喜。三禪天離了定所生的喜,也就是粗的樂,變成細的樂,所以叫妙樂地。這個時候就產生正知正見。四禪天就是舍念清淨地,反正是後後勝於前前,後面這一天就舍掉了前面那一天所證得的舍掉了,又進一步把前面的舍掉了。 像我們在修道、修定的時候,你進一步了,已經沒有見的煩惱了,把粗惑降伏下來了。如果是修數息觀,你會感覺到出息很粗,一到很靜的時候,就不會再緣念粗息時所修的境界。這就是進入細的境界,也就是後後勝於前前。後面有進步的時候,就可以把前面舍棄了,不會緣念前面。 我們經常說,過了河,船就不要了;不要緣念前面的事物,舍棄了。以後學法,學的深入了,如果已經得定了,你不必再去看文字,也不必再拿著經本去念了。你可以一心去修定,我們在修行的當中,一定要有了這種境界,得了這種定之後,你才能夠降伏惑,對外面境界的引誘也好,內心生起的也好,你降伏得了;如果沒有定力,你會降伏不了。四靜慮之後,底下所說的,入無邊空虛空處定,乃至於現入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叫四禪四空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叫四空定。乃至現入一切佛所行定,一步一步定,都有很多的功力。 入定之後,就可以防範一切天魔外道不能干擾你。防範什麼呢?「定如城」。堅固就是堅固城廓村坊。這就說是入定了之後,你就成道了。對於內賊、外賊,悉能降伏得了,不被賊所惱害。以下就舉出來,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是說億兆的,那麼多的天龍、藥叉、羅剎、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這是八部鬼神眾。 以下全是鬼,薛荔多、畢舍遮、布怛那、羯吒布怛那等一共十二類。這些鬼類,有善有惡。有時候,他是護法,有的是惡的一類,常懷毒惡、損害之心,沒有慈悲心。行者因為得了四靜慮,入了四禪八定,乃至九次第定,乃至入了佛的一切諸定,首楞嚴定,這些鬼神就不能惱害修行人。這些鬼神看見佛所行定的這些修行者、這些聖賢,不但不惱害,而且生起歡喜心,生起一種淨信心,淨信不容易生起,這是清淨的信心。這個時候,這些鬼神對佛法儈三寶,生起了最勝的歡樂淨信。 我們如果對於三寶生起淨信,沒有夾雜什麼名聞,沒有利害關係。什麼叫利害關係呢?如果生病,你就想求病好了,這叫利害關係。現在很窮困,你想求生活資具充足一點,求佛菩薩加持,乃至於在作生意,這都叫作利害關係,不叫淨信,這是有所求。淨信者,無所求,但是我們發菩提心求佛,算不算求呢?那是順正道的,是清淨心,不能跟世間法相互比較。一定要了解,了解之後,一定要清楚。清楚了,在你求的時候,有兩種願。發願是最好的。念〈淨行品〉,一共有一百四十一種,總結起來也只是兩種,一百四十一願,也只是兩個願,度眾生,求成佛,乃至讓一切眾生都成佛。發這個願的時候,是清淨的。因為你想把你的心變成成佛的心,同時要還原一切眾生本來的面目,還淨他本來的佛性。這就叫淨信。 所以一定要分清楚,淨信跟染污的信。但是,我們初入佛門的,面對不信的,怎麼辦呢?你要勸他,信佛是有好處的,家裡頭能夠平安。你不能一下子期望過於高深,他是進不去的。先以欲鉤牽,漸令入佛道,最初用他最喜歡的,最迫切需要的,你跟他一說,他就高興了,信了,有沒有加持?有加持。有加持之後,讓他漸漸的生起最勝的歡喜清淨信心。讓他對三寶產生恭敬,才能斷一切的惡,漸漸的斷,他自己才知道。知道了,就慚愧了,知道發露懺悔了,知道悔改了。所以必須具足深心、淨信心,才能夠生起慚愧心,才能夠生起懺悔心,才能夠誓願永斷煩惱。 佛在第六佛輪說,令我的弟子都應當習定的法門,入四禪八定,乃至於如來一切諸定,這個是防護外賊的干擾,內賊的偷盜。家賊難防,記得古人說過:「山賊易防家賊難防」。外賊容易,你小心注意就可以了,自己的家賊你照顧不到,家賊很難防。外頭的境界相,我們可以伏一下子,或者不涉獵,不參加。自己根基不厚,容易沾染。茶館酒肆,我不去就是了,舞廳不去就是了。不該我去的場合,不去就是了。受了八關齋戒,這些地方都不准去,這就是防護的意思。佛就給你防護好了,所以才能夠消除你的煩惱。 由於這個因緣,無量無數的諸煩惱障,業障、法障,皆得消滅,一切障道因緣都消滅了,聖道因緣就成長了,無量無數的福慧資糧都圓滿了。這樣子跟生死就違背了,離開生死了,跟涅槃就相近了,趣向於不生不滅。生死就是生滅的,有生必有死,這是必然的規律。我們都是怕死,不知道生的時候跟死的時候相比也是痛苦得差不多,鬼怕投生,人怕死。鬼有通,他知道受胎、住胎、出生,那種苦苦得不得了。鬼怕超生,不願超生,作鬼就好了,鬼也願長久作鬼。這是一樣的道理。人就怕死,不願意死,鬼也怕死,怕死才知道死了要生。人對死的痛苦,只知道別離,自己親愛的人離開了,永遠別離了。自己的財物,一生創造的家,什麼也拿不去。怎麼來,怎麼走。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拿來,在母胎出來光光的,什麼都沒有。你走的時候,穿上一身壽衣,讓火一燒,什麼都沒有了,連骨頭渣都沒有了。這叫背離生死,要懂得這個道理。你想求不死?證涅槃就不死,涅槃是不生不滅。 或者有人說,你講的不對,釋迦牟尼佛不也是死了!他不是也受生?他受了生,這肉體一定也要死。所謂的不生不死,你以為他是受生死的,其實他是化現的。等到你成道了,就知道他是化現的,現在也是化現的。這個肉體是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合成的,假的,根本沒有的。如果是真實的,當然不滅。不真實的,所以會幻滅的。 「護持如來無上正法」,這些八部鬼神見著佛修這些定,生起大歡喜心,對三寶生起歡喜的淨信。得未曾有,再不作一切惡,乃至於慚愧發露懺悔過去所作的。深心悔改一切過惡,無量的福慧都得增長了,趣向涅槃。而後不但不惱害眾生,還要護持三寶,護持眾生。連鬼都發願,誰修道,他就護持誰。 為什麼我們要護持三寶?要是有這個善的鬼神,或者誦經,作佛事,他們護持我們,我們要加持他們。他在我們上面求福慧,所以,我們作很多的事情必須誠心、淨潔,乃至進了佛堂,要恭敬,這都是對付鬼神的。我們要是做錯了,鬼神他有瞋恨心,佛菩薩是慈悲,不會怪你的,曉得你的業重,隨業流轉而表現的不同,鬼神就不是這樣子。所以,我們有很多戒律,就是防護貪心,防護起瞋心。這是第六佛輪。 「由此輪故,如來遊戲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無量百千微妙深定,以靜智隨轉滅諸有情無量煩惱,隨其所應,利益安樂,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眾中,正師子吼。」 這個與前面是一樣的,不再講了。 「善男子,如剎帝利灌頂大王,與諸群臣,領四兵眾,周巡觀察一切自國城邑聚落,山川溪澗,園苑田澤,陂河池沼,曠野叢林,鎮邏等處。隨彼所在國界諸方,險阻多難,不任營理,有疑有怖,堪容外境,怨敵惡友,投竄藏伏,此剎帝利灌頂大王,隨其力能,方便安置種種修治,堅固防守,令彼諸方,平坦無難,堪任營理,無疑無怖,遮其外境怨敵惡友投竄藏伏,安撫自國一切人民,皆離眾苦,受諸快樂。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七王輪。由此輪故,令自國土增長安樂,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 這是第七王輪。前面講四種禪定,四無色定。像這些名詞,很多經論都是一樣的。如果你真正學的時候,對很多佛經,你都會懂了。四無色定就是超出色相,沒有色可以表現的,就叫無色。這四種境界,全是思想上的境界,不是有色有形相。不像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這是無有形相的,由思惟而得的定。能夠證得無色界定,就是對治色界欲界的束縛,有形相的束縛。入這種定,沒有束縛了。藉這個修行,能夠降伏你的煩惱。學佛法就是降伏煩惱,得到這四種定,他的精神境界面貌,就不同,他是處於寂靜當中。 第一個定是空無邊處。空有邊?沒有,無邊。形容入這個定的心識,不被一切四禪天的定所束縛,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那個定是有束縛形式,這個空處的定,沒有這種形式,沒有形相。我們可以想像到空間是無限的大,無法限制的。空間究竟有好大?無邊處就是指沒有限制,沒有處所,沒有邊際,沒有形相。這個定就超過前面的四禪八定。有的經論是說九定,九次第定,有的是四禪八定,這裡是四空處定,四無色定。現在如果注意出入息,修持出入息,出息、入息。如果持定究竟了,你都超過了。這種定都是指心識說的,這種定除去你的障礙,沒有障礙了,在空中有什麼障礙呢?沒有障礙。這就是空處定。空無邊處定,就是空處定,能夠滅除我們的障礙。 這個時候不會說,有我能入的定,我所入的定,能所都空,他的思想還是有作意。那作意就思想空處,無邊無相大。唯有空盡,沒有邊界之相,所以叫空無邊處定。以我們現在來說,想修這個定,距離還很遠的,要一步一步來。不過,要先知道這個次第。 第二種,識處定。這個識就是心意識的識,這叫識處定。這個識,無限的大。我們現在用的前五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五個識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沒有外邊的幫助,沒有空的幫助,沒有日月燈光的幫助,我們的眼睛什麼也看不見的,在黑暗中還能看見什麼?我們的耳朵,只要有一點障礙,就聽不清楚了。識無邊處是指你入這個定,就不同了。入這個定,不假日月星光的幫助,你一作意,你的眼根可以看到一切,大梵天王可以看三千大千世界。入這個定可不是空的。或者空定,空了,什麼也沒有。那不是斷滅空,入這個定不等於零,不是那個意思。這個識處定,識也是無限的大,空也是無限的大。但是這個識還有思惟,這個思惟的識沒有邊界之相。 第三個無所有處,又叫妙處定。這個定超過識無邊處定,依你一切思惟所有之相而安住止。妙處定就是你思惟至何處,就定到何處。這叫妙處,你思惟所到之處,就是你入定之處。隨相安住,隨你所有的相而安住。 非想非非想處,這個定就超過無所有處定。思惟這個相,說有相不可以,說無相也不可以。你想什麼東西,有沒有想呢?有沒有作意呢?非想非非想處,就把這個非想也遣散了,不是虛幻的,不是空無的。非想非非想,又不是非想。就是這麼一個涵義。非想,可不是有。他不要你執著,就遣散你的執著相。非思惟的這個思惟,非想,不是像我們用六根意識的想。我們想起什麼事物,想這個事物想那個事物,並不是這樣的。非想,不是想,又不是無想。非非想,不是非想的想。非非想,此定異於滅盡定。滅盡定是阿羅漢的定,他滅盡見思煩惱了。但是入這個定的時候,他還有無明的煩惱,這個定還有思惑的煩惱,並不是聖人。但是,不是無想,異於無想。後面這兩句話已非無想,異於無想。這怎麼解釋呢?非想就是不思惟,沒想了。沒想等於空寂了,這個意思就是說異於無想定,不是完全空寂的。 四無邊處定,這四種境界是由思惟而得的定。無色界定,這是對治什麼呢?對治束縛的,對治惑業給我們的束縛。換句話說,我們對於外面的境界相都有一種感受。這四個是離開你的感受,離開外邊境界相的感受。換句話說,得了這個定,我們的攀緣心,停息下來了。為什麼這四種定一個比一個進步一點?總說,就叫四無色定,無色界定。在唯識裡頭講得很清楚。 這裡面有三種神變,這三種神變又作三種示導,三種示現,三種教化。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時候,他示現身業、口業、意業的德和用。 第一個是神通變現。菩薩哀憫這些受地獄苦的眾生,他現神通力,這叫神通變現。以他的神通力,滅掉刀山、火海、地獄等種種刑具。他以神通力降伏這種現象的時候,在地獄受苦的眾生,就可以超生了,就可以生人、生天。這就是神通變現。 第二個是記說變現。記說變現也是菩薩哀憫這個地獄苦的眾生,思念什麼,就來給他說什麼法。菩薩是有神通的,因機說法,心裡念什麼,佛就給他說什麼法。令眾生借這個法力,從地獄出來了。假菩薩的降伏,以這個說法的力量,從地獄出來,生到天人之中,受到快樂。但是,這是菩薩的他心通。眾生可以在地獄能感到菩薩來說法,只是機會太渺茫了。 怎麼樣才能感受到呢?除非在你這一生之中,沒下地獄之前,或者對地藏,對觀音、普賢、文殊,或者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你有誠懇的信仰力,而且每一種業去還報。雖然臨終的時候,正念掌握不住,還報就下地獄了。但是你的善根力量很強,就感應佛菩薩。這個眾生他現在下地獄了,過去他跟我有因緣,有一定的修為。那樣子,菩薩才能跟你互通得到。或者仗六親的力量去求懇祈,請這位菩薩去救度,就像地藏菩薩的母親,由於她的感招,她的母親可以生天了。像目犍連尊者,他的母親墮到餓鬼道。想以他的神通力量救他的母親,可是他的力量不行。他給他母親的飲食,都變成火。他就求佛救他的母親,佛叫他在七月十五日盂蘭盆會,供養大眾僧,假供養大眾僧的力量,以這個力量超度他的母親,以大眾的施食,就可能得到飲食了。這種是神變,說法的神變。如果在地獄還能聞到菩薩說法,那就不容易,比我們現在到法會共同學習,難得多。 第三種是教誡變現,也就是菩薩發了慈悲心,說法來教誡他,藉這個教誡,得出地獄,能夠拔禍,但是得有漏盡通的大菩薩才能夠到地獄。有這三種神變的菩薩,或者示導,或者示現,或者教化,很不容易。這是佛在經文上說的。 這個國王,或者政府,對他的國界,凡是有危險處的,說他那個地方可以作遊樂場所。那個地方建大都市,這些都是防犯外敵侵入,又防犯偷盜搶劫。所以在他國界之內,使外敵不容易藏伏、侵略。他就設置種種巡邏防犯,安置在國境,使怨敵惡友不能夠藏伏到我們的國家。同時使這個國家的人民安居樂業,離諸迫害,離諸苦難。這個國王成就這個王輪,之後,他的國家就增長安樂,生活有保障。同時,怨敵惡友,常時不來侵擾,人民安居樂業。 人家說心廣體胖,心要寬敝一點,身體會胖。如果是國界很安定,大家沒有顧慮,無論士農工商都很好的,管你做什麼,你心安了,自然就增長福壽了,沒有什麼憂愁了。最損傷身體壽命的就是憂愁。為什麼要憂愁呢?生活沒有保障,身體受侵擾。你看到哪一國家的生活比較好一點,就證明那個國家的法律、政治,對他人民的關護就好一些。如果這個國家保護不了他國內的人民,這並不是說天災,而是說人禍。以下就說佛輪。 「善男子,如是如來以其佛眼,如實了知一切有情補特伽羅,有貪有瞋有癡心等,如實了知是諸有情種種煩惱病行差別。如來知已,便起無量精進勇猛方便勢力,隨其所宜,授以種種修定妙藥,令諸有情精勤修學,除煩惱病。」 「善男子,如是如來以其佛眼,如實了知一切有情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有十種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是個名詞,就是指輪迴受生而言,第一種的補特伽羅是不種善根的。在過去世中或者現生中,他沒有菩提的善根,也沒有發過心。不種善根,就是作惡,沒有作善事的因。 第二種,他未修福業,沒有對人家作過佈施,換句話說沒有幫助過人,乃至於沒有接近過佛法。要接近過佛法,才說受戒、持戒。未修福業,也是多作惡行的。 第三種,雜染相續,也就是貪瞋癡,身邊戒禁邪這些煩惱很多,這也是沒有善根。貪瞋癡的雜染很重,而且相續不絕,也就是不間斷作貪瞋癡的惡業。 第四種,隨惡有情。因為他的善業惡業,好像是不定性的。遇著善友了,他就學善了。遇著善友,他就學善了。遇著惡友,他就去行惡了。這是說由於他過去的善根少了,遇不到善友。要是遇到善友了,他又不能夠跟著善友共同作善事。現在有很多人也信佛,也接近過佛法,乃至於受過三歸。後來他犯戒了。犯什麼戒?犯了三歸,歸依邪道了。他不能深入正道,碰著惡友惡知識,把他一引,就趣向邪道了,就隨惡友行。 第五種,不畏後世苦果。造惡業的,他不信因果,不畏後世因果。這一類眾生,不信因果。他說:「死了就結束了,還受什麼後報,受什麼後有?」所以,他不畏後世苦果。這一類補特伽羅,貪慾心,無厭足,特別猛厲,財富永遠沒有止境。我們看那些國王、政府的官吏,乃至於大資本家,大財團,沒有止境的。有十億就想一百億,有一百億還想一千億,把這個地球都給他,他還想往空中去佔太陽、佔月亮,永遠不會滿足的。當國王不夠,還想當轉輪王,想當這個地球的球長,那就大了,這是不可能的事。猛厲貪求,永遠沒有厭足。這一類補特伽羅,猛厲的瞋恚,猛厲的愚癡。煩惱來了,沒辦法止息,特別是瞋恨心來了,很厲害。貪瞋癡三個都差不多,但是,癡又厲害一點。這個癡就是對一切境,他迷糊了,起諸邪見,滅裂正法。 有些道友們,已經信正法了,因為信的很久了,他為了某種利益,或者是身體上的病苦,如果相信因果的話,就知道這是宿業,我還了,就乾淨了,這是一種。或者作生意失敗了,損失了,他遇見一個胡說八道的、有神通的人,「我幫你發財!」他就相信了,忘了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儈。甚至教他不要再信佛,不要再供養儈,不要再接近出家人,這是愚癡的罪,這種現象很嚴重;這種補特伽羅也是如此,這是由於他過去善根積的不深。 第九種補特伽羅是迷惑了,其心迷亂,心無所主,不作善業。 第十種是守惡邪見,不信如來正教,堅持外道的邪見。 這十種補特伽羅,當然會墮到畜生道,墮到餓鬼道。我們是有善根的補特伽羅,跟這個相反的。但是我們也有貪瞋癡,不過不是這種補特伽羅的貪瞋癡。他是相續不斷,不肯止息。懂得這個意思,我們還是很慶幸的。因為補特伽羅的貪瞋癡心很重,佛為了救度這一類眾生,把他的種種病,不是單指身體生病,凡是有煩惱的,這就是病態,有種種煩惱病,不只是身體病,心理也有病,也就是害了種種煩惱病。就像一個國家險阻危難很多。不論大陸台灣也好,加拿大也好,美國也好,我們在那兒去看一看,跟這個剎帝利灌頂大王所要求的清淨國界,距離都很遠。因為我們這個時代不同了,貪瞋癡特別重,這個時代絕對不同,你每天所遇到的,所見到的,乃至你思想所想到的,這種種貪瞋癡煩惱病的差別,如來是清清楚楚的,佛跟諸大菩薩要想度這些眾生,不是隨便就能度得了。 在《地藏經》第八品上,閻羅王、大鬼王說,地藏菩薩發這麼大願,怎麼還度不完呢?為什麼度完了,之後,他們又回去?剛從地獄出來,沒好久,好像又回去了。佛就跟諸大鬼王說,閻浮提眾生,剛強難調難伏。你要修理好你的國界,讓敵人滲不入,確實很難得。現在的國王恐怕沒有這個力量。從天飛下來,地下爬上來,修福業可以免除,要是不修福業,人為的還可以說,你可以想辦法對治一下。水災、風災、火災,有什麼辦法呢?諸佛菩薩曉得眾生的痛苦,他就生起了無量精進勇猛的方便勢力。這要經過無量劫的精進修行。像我們這些道友們發大菩提心救度眾生,你自己懈懈怠怠的,連自己都救不了,怎麼救別人呢?必須精進。 我們的勇猛確實不夠,勇猛不是對待別人,而是對待自己的煩惱。自己對自己的貪瞋,要勇猛一點。要是打敗仗了,你的瞋心永遠是愈發愈大。要勇猛地把它消除了,把它克制住了。要用什麼力量?要忍耐。忍是很不容易的,在心上插把刀。你怎麼忍受呀?往往我們的氣來了,就忍受不了。古人說,氣如下山的猛虎,當人一發脾氣,瞋恨心來的時候,誰勸他也聽不進去了,就得靠他自己的智能制止。用忍耐力,用降伏力,莫發脾氣。經常給人一個歡喜笑容,學一學彌勒菩薩的慈悲。你給人家哭,人家就還你一個哭。他罵你,你也對他笑,他打你,你也笑容對他,他就不好意思了,也打不下去。這就是瞋恨心。貪心也如是,貪瞋癡都差不多。 佛對待這類眾生,自己精進勇猛,用智能力,用方便善巧,用這種的力量。但是還要會觀機,看這個眾生應當有這種病,要吃那幾種藥。瞋恨心很重的人,你勸他說:「你不要發脾氣!」他就信啦?他不見得信吧!如果你的勢力比他更強,他的瞋恨心生起了,就想打。他想打,當你把他制服了,把他打倒下了,他的瞋恨心也沒有了,讓人制服了,他就老實了。強凌弱,眾暴寡,勢力這兩個字就含著這個意思。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在漢地現的是慈悲相,大都是示現女相。在西藏現的是護法相,是兇猛的夜叉相。 這就是屬於種種修定的妙藥。妙藥就產生妙樂了,就治你這種貪瞋癡的病。靠的是什麼呢?靠定力。你說不貪,像有一位道友向我懺悔,他在這間廟裡住的時候,走的時候,一定要偷一件東西走,如果一件東西都沒有拿,心裡頭簡直是不舒服。不論在哪間廟住,那間廟再窮,他也拿一件東西走,實在沒有拿的東西,他就把佛像前的供器揣下就走。一走出去,他都送給別人,他並不是要佔為己有。後來,他跟我求懺悔,他說:「我不曉得為什麼,心裡明明知道這是錯誤的,知道這是犯根本戒的,知道這是盜三寶物的,非下地獄不可,而且還是無間地獄。知道是知道,作還是照樣的作。我今天跟您說一說,也算懺悔吧!我說了出來,以後可能不會作。」我說:「跟一個人說可不行,你到這間廟,就跟這間廟說,我是要偷東西的,要大家注意我,監視我,使我別偷了,或者你們替我懺悔。」這種勇氣是不容易有的。當一個偷人家東西,你讓他坦白,而後要遏止他,制止了。這是很不容易的。 貪心,人人都有的,要是徹底斷了根本煩惱,你就成了。斷不了的!偷的心沒有了,不過佔便宜的心,很多人恐怕是有。也有人不佔他人便宜,凡是人家的物,絕不生妄想。這類的人,他過去的善根很深厚,看見屬於人家的物,不但屬於人的物,對於一切的物品,一切的物質,他都不生貪愛。何況會佔有呢?自己的,都想舍。甚至觀想到自己的身體,知道是假的,誰要,我也給他。不過,我看那些舍器官的人是等死了之後再來取。我說:「你要是真的發菩提心,給他就算了。誰需要,就在我身上取,我給你。」 我問過醫生,我說:「假使我八十歲,我要舍我的器官,給那些三十多歲的人,合適不合適?可不可以?」他說:「那也活不了幾天。安上去,還是可以,也得看你的體力,看你這個器官是強是弱。如果這個器官本身就有病。你舍了,擱到他身上,本來他別的器官沒有問題,你移到他身上,糟糕了,他反而受到損傷。」這一點,醫生都很清楚。要是真的舍器官,當時就舍,給他就好了。舍不得,等死了之後,你死了,反正也要燒掉,你作不了主,你舍不舍也等於零。不過,他沒有發這個願,沒舍的時候,別人不敢割他的器官,否則是犯罪的。 因此,必須得有這個勇猛修定的妙藥,才能除得掉。連自己的身體也經常這樣修觀,就有定力了。有這種定力,你還有什麼舍不得,還想去偷別人東西嗎?自然不會。要經常的觀想忍辱,不跟任何人發脾氣。一遇上違順事,不順心,或別人惹到我,自己馬上就警覺了。「這是我修行的好機會!這是我懺悔的好機會!」如果經常這樣想,你的貪瞋癡現前,能這樣對治,還會愚癡嗎?這就有智能了。沒有智慧是作不到的。練習對治自己的貪瞋癡,遇到這種境界現前,就克服了。佛答應給我們的妙藥是什麼呢?就是這些法。你就學佛的方法,學的時候,要精勤的學習。 我想大家就在這個時候,我要是呵責你,或者哪個道友說你幾句,或者你打瞌睡,他打你一下子。你往往會生起瞋恨心。如果我沒講的時候,你聽你的,關你什麼事,我確實看見過。之後,兩個人就吵架了。我說:「你吵什麼?」他說:「他打瞌睡,叫他有精神一點。」那時我在南普陀寺講《華嚴經》。我說:「以後注意一點,人家幫助你,你應當懺悔你的癡。」完了又發瞋,貪瞋癡都具足了。我說:「你幫助他本來是好事,你跟他吵架,你的瞋心又發了,等於不是幫助他。」很難!我們在講這部經的時候,大家有一線光明,貪瞋癡都制止了。 這樣的長期學習,若能夠精勤的學習,就可以減少你的病苦。人最大的病苦,就是煩惱病,並不是身上害的癌癥,那都可以轉變,可是貪心很難轉變。你想要轉貪瞋癡,很難!那是隨你無量生來的,怎麼能轉得動?現在的這個病,只病你這一生,這世沒有了,再換個面貌,不曉得變成什麼樣子。我們在這裡,男相、女相、老相、少相,隨時在變化的。未成佛之前都如是。大家都知道提婆達多是最反對佛的,他下地獄了。但是,他過去是給佛說大乘法的師父,我們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境界相。 「若諸有情,宜修不淨,除煩惱病,即便授以修不淨藥。若諸有情,宜修梵住,除煩惱病,即便授以修梵住藥。若諸有情,宜修緣起,除煩惱病,即便授以修緣起藥。若諸有情,宜修息念,除煩惱病,即便授以修息念藥。若諸有情,宜可修於三解脫門,除煩惱病,即便授以修於三種解脫門藥。若諸有情,宜修靜慮,除煩惱病,即便授以修靜慮藥。若諸有情,宜修無色,除煩惱病,即便授以修無色藥。若諸有情,乃至宜修首楞伽摩諸三摩地,除煩惱病,即便授以首楞伽摩三摩地藥。」 一切有情應當修不淨觀,我就給他用不淨觀修煩惱病,授給他不淨的藥,給他說不淨觀的法來對治。他肯吃這個藥,也就是他聞了法,他的病就好了。有一些眾生,宜修梵住的,梵住是清淨,修清淨行,或者持戒,或者忍辱,都是梵行。梵者就是清淨義,除煩惱病。我就給他修梵住的藥。修四念處,或者修五根、五力都可以。 「若諸有情,宜修緣起」,懂得一切諸法是因緣生,沒有實體。這個眾生修空觀很好,就給他說緣起,一切法是緣起,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的自性本體是空的,那叫緣起性空。 「若諸有情,宜修息念」,息念是止息雜念,就像持念來去也可以的,這就是息妄的,息妄可以除掉你的煩惱病。 「若諸有情,宜可修於三解脫門」,也就是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這是修空觀的,修無作的,修無相的,這是三解脫門,就給他三解脫門的藥。 「若諸有情,宜修靜慮」,靜慮就是定,修三昧的,就是用定去除煩惱病,那麼給他修靜慮的藥。 「若諸有情,宜修無色」,無色就是除煩惱病,前面講無色處定,觀一切法無有形相的,也是跟修空相似。這個無色可能是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以一個色法來代表。前面是說修心,這裡說修色。 「若諸有情,乃至宜修首楞伽摩諸三摩地」,也就是大定,首楞伽三摩地定,修這個定就是究竟定,無上甚深百八三昧的,那麼就授以首楞伽摩三摩地的藥。 「所以如來授諸有情如是法藥,不令一切所化有情,為四魔怨之所繫攝,不令一切所化有情,背人天乘,向諸惡趣,不令如來無上法眼,三寶種性,速疾壞滅。」 「如來授諸有情如是法藥,不令一切所化有情,為四魔怨之所繫攝」,這是總說。授到首楞伽摩三摩地的藥,就究竟了。這種法藥所說的法,他肯接受,肯受持,就算服藥了。服了藥,煩惱就沒有了。這是第七佛輪。這個佛輪就是使一切有情不為四魔所繫攝,係是繫縛,攝是攝持。 四魔,第一個就是五蘊魔。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是一魔。還有,煩惱魔,煩惱就包括了見思煩惱。還有,死魔,我們對死魔非常恐懼,沒有人想死的。不得已,自殺也還是有。死是不愉快的。凡是自殺的,比那個正常死的人,痛苦要加上一倍,下地獄如射箭。你說這個煩惱受不了,想卸脫責任,自殺了事,一死,就完了。這絕對是錯誤的觀想。自殺跟殺人在戒上是一樣的罪過。不可以自殺! 佛在世的時候,有些比丘接受佛的教導修持不淨觀。他對身體厭惡到不得了,不淨觀修好了,看那個身體簡直是蟲子,雜穢不堪的,他對自己的身體厭煩到極點了,不淨觀修成了,就會有這種現象。可是他沒有發菩提心,沒有念念度眾生。所以,他修成了不淨觀,自己就想怎麼樣超脫乾淨。如果是度眾生,有大菩提心,他是不會自殺的。他認為一切眾生都是這樣子,可惜眾生不明白的,用自己實際的現象,跟大家說。他說了,別人也看不見, 他自己觀照,修不淨觀修成了,他怎麼辦呢?自殺是不成的,他就僱那些印度的外道,把衣物、衣單都給這個外道,請他把自己殺了。那外道為了錢,就把他殺了。後來佛知道了,不許自殺,他殺也不行。自己殺不成,顧人他殺也不行。這是在戒律上講的故事。 這叫死,看怎麼樣去觀想。死是障礙我們修道的。如果你正在修道的時候,死於非命。非命是你不該死,障道因緣。這一種障是一種魔,死魔。 還有,天魔,天魔就是所謂的鬼神。當你修道修到一定的程度,要成就的時候,天魔來了,他就化現種種相。像釋迦牟尼佛要成佛的時候,魔王波旬就率魔兵魔子來圍繞著擾佛。天魔是給你作障礙的。這是天魔。你念經,看見鬼,或者是鬼來了,身體發燒,或者見什麼相。那不是壞事,不是你的眷屬來不到你的跟前。不是你過去多生的父母,或者六親眷屬,他們不會到跟前來。他們是來找你超度的,不曉得你會害怕,只曉得你是他們的人,所以他們來了。來了,看是那一類的,有一類的眾生,他的威神很大,你身上就會感覺到發燒。或者天人,天神,來聽你念《地藏經》,念〈普賢行願品〉,念〈普門品〉。你跟他有感應,有相通,他來增福了,你就會感到身上發燒。 真正的鬼來了,你就會感覺到身上發冷,一陣寒一陣冷的。你照樣念經,沒有事的。等你經念完了,沒事了。有的人不念了,他說:「我不念,就沒有了。」我說:「你不念當然沒有。」他說:「我永遠不念了。」我說:「永遠不念就糟糕了,你繼續再念就不會有了。」這就是魔障。這不是魔,要辨別清楚。 佛輪運轉的時候,使這些人都不違背人天乘,或者作人生天,最低的也不違背人天乘,不趣向三惡道。同時,使如來的法,如來的法眼三寶種性,不能滅壞。所化的有情,使他們不背人天乘,不向諸惡趣。對如來的法眼,三寶的種性不滅壞。速疾滅壞者,像我們對釋迦牟尼佛的法,就是速疾滅壞,滅壞很快。正法五百年,像法五百年,末法一萬年。雖然是這樣說,這些都是不準確的,隨著眾生當時的業如何。末法的時候,也還有正法存在。只要有讀誦大乘的,有三寶在,有佛像,有法寶,有儈眾又有三寶,有我們植福的地方,就可以當成正法。 現在我們學習,就是正法。如果離開這個去造罪,那就是末法。那個時候分正法、末法、像法的意思,正法就是說證道成道的意思,一入佛,一聞著,他就開悟,就明白了,就證道了。到了末法時候,天天在學,煩惱不容易斷。因為我們熏習的力量不夠,也許幾個月,聽上一兩回,或者幾年碰上一回,就修一修。可是這個怎麼修行?佛要求我們一聞著法,馬上就修。修完了,就證得。這種修叫精勤勇猛,才能夠除煩惱。 「由是如來授諸有情如是法藥。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七佛輪。由此輪故,以其無上徧行行智,授諸眾生種種法藥,令勤修學,除煩惱病,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眾中,正師子吼。」 地藏菩薩這樣問,佛就這樣答覆第七佛輪了。「徧行」有五個,他是跟別境相對的。五個徧行,是作意、觸、受、想、思。第一個是作意,作意就是我們的心這樣想,作意想。受是領受,受是什麼形相呢?人家打你,你感覺痛,人家給你按摩,你感覺舒服,說不出是什麼形相。這就是領受的意思。例如,別人要是讚揚你,你也領受這個聲音。罵你,你也領受,你會生起煩惱,或者會跟人吵。人家讚揚你,你心裡高興。受就屬於心法的,不能用形相形容的。想,也是遍的,徧行跟別境不同,是徧一切處的。想就是思想的想,你的想作意了。作意跟想,有點不同。想只是思惟,作意是想辦法。〈大乘百法明門論〉對這個講得很清楚。第四個,思。思跟想是連一起的。思是思惟,自己思惟。想,有時候加著回憶,所以,略有不同。還有,觸,就是接觸。觸跟受好像一樣,其實並不一樣。 這五個是遍。以無上的徧行,會引起煩惱,這得有智能,沒有智能是斷不了煩惱的。你要是精勤,就除了煩惱病,得到安隱了,沒有驚恐,再也不害怕了,無所畏懼。佛自稱說,我處大仙的尊位,處佛的地位,轉的是佛法輪。這個輪能夠摧滅一切天魔外道的邪論,處在大眾中,正師子吼。 「善男子,如剎帝利灌頂大王,憶念自他本昔種姓,初生童子嬉戲等事,謂憶自他於如是處,初生沐浴,懷抱乳哺,按摩肢節,乃至戲笑,或弄灰土,或與侍從種種遨遊,或習伎藝,或復修營種種事業,或游他國,夙夜棲泊。或奉事王,或理王務,或為太子。或登王位,得大自在,受諸快樂,廣大名稱,遍諸方維。念是事已,安立先王所遵正法,撫育一切國土人民,守護自國,不侵他境。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八王輪。由此輪故,令自國土增長安樂,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 這個國王回憶過去,從小孩的時候開始,和大家一樣,或者弄灰土,或者服役,去遊玩。或者學習各種伎藝,或者修習種種事業,就是回憶當徒弟或者當學生時候的事。說這些做什麼呢?嚮往過去的時候,他現在該怎麼做?這些灌頂大王過去的時候,自己從童子乃至到成長的時候,在先王法度之下成長的,他回憶先王的法度,那麼好的!我就發揚。不好的,我就改進,也叫革命。凡是改革的革命,就是把人家不良的部份革掉。可是歷史的發展恰恰相反的,把好的都去除掉,他革的就是照著壞的去做。我看到歷史的發展就是這樣子。佛教徒說弘揚佛法,不弘揚還好,滅得慢一點,愈弘揚滅得愈快。佛堂愈多,冒牌的三寶弟子愈多,大家必須具足正法眼。 所以,他憶過去,就是他用先王的正法,用先王那些國度所行的法。撫育現在我國的人民,自己國土保護好就成了。這樣子,使他國內的人民都能夠安居樂業。這是回憶過去的,釋迦牟尼佛也回憶過去! 「善男子,如是如來處大眾會,憶念自他宿世所經無量種事。謂憶一生,或二或三,乃至無量百千生事,或憶成劫,或憶壞劫,或憶無量成劫壞劫,曾於過去住如是處,如是名字,如是種姓,如是種類,如是飲食,如是領納苦受樂受,如是壽量,如是久住,如是極於壽量邊際,從彼處沒,來生此間,復從此沒,往生彼處,憶念宿世如是等事無量無邊,隨諸眾生根性差別,建立正法,為作饒益,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八佛輪。」 當會大眾,我所教化的一切弟子,他們千百億生都幹什麼?應機說法。或者在壞劫當中,這些弟子們跟我都作什麼?在成劫當中,我們都做些什麼?一個大劫,有成住壞空四個劫,成二十小劫,住二十小劫,壞二十小劫,空二十小劫。壞劫就是在成劫與空劫之間,世界已經壞了,地球完全沒有了。壞至究竟的時候,大三災,就沒有,空了。完了,漸漸又凝成、凝結。星雲漸漸又成了,成二十個小劫,住二十個小劫。現在我們是在住劫當中,並不是壞劫。 在住劫當中,憶念這些地方在劫的時候,經過這麼多的時間,還經過很多的處所。釋迦牟尼佛曾經在經典上這樣說,這個娑婆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個微塵處,不是他舍身命的地方,也就是說,他在娑婆世界度眾生,太久了。乃至於在這個世界作眾生也很多,舍身命是為了利益眾生,過去,我住過兒,你也住這兒,他住那兒叫什麼名字,種種種姓,如是什麼種類,吃的什麼飲食,領納苦受樂受,壽命好多,或者是久住,或者壽命很長。「從彼處沒,來生此間」,又生到此處來了,從此處沒了,又生到彼處去了。憶念宿世如是等事,無量無邊,太多了。等大家成佛的時候,回顧一下子,就知道你的過去生是無量無邊了。 當你念經的時候,作夢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我作的夢,有時候簡直就是真的。又作夢,那夢是假的。但是有時候,這個腦子把它當成真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我確實有過這種感覺。 我在紐約的時候,我作一個夢,好像是從元朝那個時候開始夢起,今天晚上沒作完,醒了,明天晚上只要一沾枕頭,又作夢了。就像寫章回小說似的,那個夢就接第二回,如何如何。後來醒來,就不夢了。這本來是假的,因為我自己證驗我的夢,從作夢出家,朝九華山是作夢去的,到鼓山也是作夢去的,到了鼓山之後,就不夢了。到那兒去就沒有了,以後就不夢了,現在一直我希望還是夢指點我。不夢了,不夢的時候,我又迷了,比那個時候迷的更深了。這是我自己的壞事。 雖然說夢是假的,但是它給我的方向,我認為它是真的。那時候也沒有接觸過佛法,什麼都不知道,作了一個夢,我就出家了,因夢而出家。我師父給我起個名字叫「覺醒」,說覺悟了醒了。後來我想這個名字不大合適,我好像還沒有醒。我說我是作夢,「夢參」是我自己取的,跟「覺醒」湊巧相反的。 前幾天,我還偶爾想到我的師父修林老和尚,我念經時,想到剃度師父所起的名字。我想,我什麼時候能醒呀?現在都快死了,還醒不了,還是在夢裡頭,還在參,現在連參都不參了。為什麼?老皮參了,老了就皮了,不像年輕的時候,剛學法的時候,剛修的時候。所以,修道想斷煩惱很難,我是親身體驗到的。我個人的經驗,出了六十多年家,現在距離還是很遠很遠的,一點把握都沒有。你別以為我在說瞎話,一點瞎說都不說。 所以佛教導一切眾生的時候,根據他過去的種種差別。佛說法,我們馬上就成道了。誰要是不成道,我們也要真正發菩提心。像我們一講,講幾個月,講者、聽者恐怕還都沒有進入,只是種一個未來的善根。這點我們是肯定的,雖然沒有大的好處,但是這個好處還是不小。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念《地藏經》,講《占察善惡業報經》,講《地藏經》,講《十輪經》,地藏菩薩總得注意我們一下。 所以,我們聽的、念的,就寄託在地藏菩薩身上。我每次念地藏菩薩,我就這樣想。地藏菩薩,我和道友們都寄託在菩薩您身上,希望菩薩快點救我們。這就是你的心已經嚮往了,地藏菩薩就來了,其實是你自己度自己,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你能求到什麼呢?念、讀,自己看一遍,也會感招地藏菩薩。地藏菩薩給你講,你就更容易開悟了。為什麼要觀察過去呢?因為如此,才會知道他們的根性,也知道佛過去跟我們的因緣。我們雖然是佛的末法弟子,就是能在末法上感到大乘法寶還在,僧寶還在,佛寶還在,也就是住世三寶。泥塑木雕的像,就是佛寶,三藏的經文,就是法寶,剃髮染衣就是僧寶。你能夠見到僧寶,如果經常跟佛法僧三寶在一起,會很快得度的。 我們有時候說,煩惱很重,業障很深,消極得不得了。我們就往這方面想,種不少善根,現在還可以跟佛菩薩經常在一起,有些人晚上睡覺還在念,有時作夢還在念,有些道友還能作到這樣子。你還有什麼恐懼呢?因為你學法,就沒有恐懼,也就是成就了第八佛輪。 「由此輪故,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眾中,正師子吼。」 以上是第八佛輪。 「善男子,如剎帝利灌頂大王,隨念觀察自國有情種姓伎藝,及諸事業,死此生彼,因果勝劣,差別不同。知彼有情生如是家,其身勇健,或復怯弱,於諸伎藝已學未學,所有事業善作惡作,富貴貧賤,端正丑陋,如是等類,乃至命終。或有自業未盡而死,或有自業已盡而死,或犯王法刑戮而死,或有遞相殘害而死,或因鞭杖捶楚而死,或因囹圄幽縶而死,或因習學伎藝而死,或因戰陣傷殺而死,或因斗諍毆擊而死,或因財寶貪悋而死,或因色慾耽湎而死,或因忿恨結憤而死,或因勞倦頓弊而死,或因飢渴乏絕而死。或有過死,或無過死,或耆年死,或壯年死,或幼年死,或作種種善業而死。或作種種惡業而死,知諸有情行善行者,身壞命終,當往善趣,知諸有情行惡行者,身壞命終,當往惡趣。知是事已,復自思惟,我當正勤修身善行,修語善行,修意善行,我當施設種種方便,修行佈施,調伏寂靜,身壞命終,當往善趣,勿墮惡趣。此剎帝利灌頂大王思惟是已,勇猛精進,修身語意三種善行,常行佈施一切所有飲食衣服,象馬騎乘,臥具醫藥,房舍燈明,及餘資具。奴婢僮僕,種種珍財,頭目手足,乃至身命無所悋惜,及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粗惡語,離離間語,離雜穢語,離諸貪慾,離諸瞋恚,離諸邪見。」 前面講五種徧行,重新解釋一下子。作意、觸、受、想、思,這是五種。這五種徧行起的時候是同時起的,沒有先後。作意是警覺的意思,這個作意就是說,如果心還沒有起的時候,這個作意就是使心能夠起,起念就是起境界相。如果心一起了,他就能夠引起觀境。觀就是對境的意思,觸是已經對境了。受就是領納,領納前境的意思。想就是取這個境界相。思是起心造業。這五種是同時並起的,所以叫徧行。 剎帝利王的第九王輪。這個國王有大智能,他自己先看看那個國家的種姓、伎藝、工巧,這個國家作什麼事業,乃至於這個國土的人民,死此生彼,在此處死,生到彼方去。這個死此生彼的智能不是宿命智,他並不是知道在這個世界死了,生到什麼地方去,而是根據他們所作的業,根據他們生前所作的事情,就可以判斷。他們現在所作的事,就是因。他們將來生到那個彼處,就是他們的果。生到什麼處所,他是定不了的,這位國王還沒有這種宿命他心智。這是說他觀察的時候,就觀察他這個國家的人民,種的因好不好,現在他們所受的果,為什麼要受這樣果?過去所種的因不好,知道他們過去的因果是殊勝嗎?是卑劣嗎?現在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別不同呢?從過去的果,就可以知道今生所作的因。生到一個好家庭、生到不好家庭,什麼叫好家庭?什麼叫不好家庭呢?並不是以財富而論的。 在印度,生到婆羅門種,那就是好家庭,有知識、有學問。生到剎帝利種,就是富貴家庭。如果生到吠舍、戌陀羅,生到屠戶家裡頭,生到作業的家裡,勝劣就不同了。有的人生下來,一直在成長當中,身體很健康、很勇猛、很強健。有的人生下來就病病歪歪的,這就是怯弱的意思。有的人生下來很聰明、很伶俐,技術一學就會,有的人很難學會,很笨的。像過去的時候,技工跟師父學三年,有的人一年就學會了,各各不同。 所以善作惡作,富貴貧賤,生的端正或者丑陋,種種類類,乃至於命終,也就是他的壽命不一樣。有的人由於他自己作的業,不該命盡,可是死了,這就是他壽命未盡,卻短命死了。緣盡而死的,那就是正死了。俗家是這樣的看法。若死於自己家裡頭,叫壽終正寢。若死到外地,就是你造了業,不能壽終正寢,在流浪當中而死。如果犯了王法,被砍頭,或者被判絞刑,這是刑戮而死的。或互相的殘害而死,或者鞭杖、捶楚而死,受責罰或跟人在斗惱,或關監獄裡頭關死了。乃至一生幽黯,死在監獄裡頭。或者因為學伎藝,不論學哪一行,因為誤傷而死的,這樣也有。或者兩軍作戰而死的,或者跟人家吵架而死的,或者為了貪戀財寶而死的。 貪戀財寶這件事,我講一個故事。有位老和尚一生就留有一碇銀子,不小心掉到廁所,因為憂鬱這碇銀子他就死了。命終了,他變成了一隻青蛙,就在廁所底下,抱著這碇銀子。這間廟裡的知客師很有神通,很有智能,他知道這老和尚死的很不正常,就請人掏這個廁所。大陸上廟裡的廁所很深,掏起來很費事,就把這個廁所掏乾淨了,才拿出來。給他念經迴向,給他祈禱,就拿那碇銀子給他作佛事,幫他超度。這位老和尚幸遇這位知客師,若沒有遇著,他就永遠墮到那裡去貪了。像這種因為貪戀錢財而死的,往往在經濟事業上失敗,財寶都損失了,或者心愛的寶物失掉了,因為你的心力全部注意在上面,一失掉了,你的命也就盡了。這是貪吝財色而死的。 或者因為色慾而死的。有的人戀愛不成,憂鬱而死的。有的人戀愛已成,也因為貪慾而死的。或被人家害了,心裡頭平不了,力又敵不過人家,就忿恨憂鬱而死的。這樣子死的,種種類類的。或者勞倦疲弊而死的,或者飢渴乏絕而死的,或者有過死,或無過死。或者老年死了,或者年壯死,或者年幼死了,或者有種善業死的,有作惡業死的。 這個剎帝利王,他就根據種種死的情況來判斷。他說這個有情行善業身壞命終,他一定生到善處,生到天人道。如果作的很惡,作惡多端,這個人身壞命終,三惡道等著他,一定下生到三惡道。他看這個社會的事情,看的很清楚。不過,只限於這個國家的人民。對我們佛教來說,就不止一個剎帝利王,我們看到世間上,看整個人間,這是屬於四諦法。再說,就是世間法,一切佛法是不離世間的。佛所說的佛法是因世間而建立出世間。 我們有很多人活了六十幾歲了,經歷過世間好多事情。這經上所說的各種死,就是說壽命不一樣,有各種的死。那個時候還沒有車禍,要是有車禍,一定會有因車禍而死的。車禍有種種,也有因飛機而死的。那時只有船,過河被淹死的,這個是有,但是過河的工具不一樣。像我們坐的大輪船,有機器的輪船,那個很好,以前的木輪也不錯。如果在大家在西藏,在康西過河的時候,要是坐船,會把你嚇死的。那是什麼船呢?牛皮船。一層牛皮拔下來,用四個木棒繃起,把它晾乾,就拿這個過河。他就這麼劃,一邊手一個,往這邊去他拿這邊劃,往那邊去,他拿那邊劃。坐在裡頭會把你嚇得發抖,浪一來,打起來很高,浪一下了,就落低。如果碰到急迫的浪,水就漫過了,就淹了,淹了也沒有辦法了。 這是講各種的死,死有種種樣樣的。這個剎帝利灌頂王,他修福的時候,觀察這個國界裡的種種現象,他就思惟了。他說:「生命無常,不能作壞事,只能作好事。我應當依著正確的道路,勤勞勇敢的去修行。」「我當正勤」,正者是正確的,不是邪魔外道的。自己來修身善行,身善行就是身業,善行就是不殺、不盜、不邪婬。修語善行就是口,不妄言、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這就是修語善業。修意善行就是不貪、不瞋、不癡。 另外,還要作種種的佈施,施設種種的方便。修佈施也要方便善巧,調伏自己的心。他能夠得定,就是調息心靜下來,這樣子到了身壞命終,可以生到善趣,不墮惡趣。這位剎帝利灌頂王思惟這件事,以後他就勇猛精進。修身語意三業的善行,行善道。常行佈施,佈施什麼呢?飲食、衣服,一切交通工具,象馬車乘,乃至於睡眠的臥具,乃至有病的醫藥,佈施房舍,佈施燈明,乃至一切的資生工具,隨力量而行。 剎帝利灌頂王,他有這個力量。但是現在他還沒有當國王,這個時候他是修行人,因為他這個修行,這個思惟,這個施舍,不造諸業了,所以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也就是離了殺盜婬。身不作殺盜婬,口離虛誑語,粗惡語,離間語,雜穢語。雜穢語就是我們所說的綺語,離間語就是兩舌,粗惡語就是惡口,虛誑語就是妄語。離諸貪慾,離諸瞋恚,離諸邪見,也就是離貪瞋癡。 「由是因緣,此剎帝利灌頂大王,當獲十種功德勝利。何等為十?一者具大名稱,二者具大財寶,三者具妙色相,四者具多眷屬,五者少病少惱,六者朋友眷屬聰慧多聞,七者正至正行親近供養,八者廣美聲譽流振十方,九者大威德天神常隨衛護,十者身壞命終當生天上,常居善趣安樂國土。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九王輪。」 由於十業清淨的因緣,剎帝利灌頂大王獲得了十種殊勝功德。不止他,任何有情眾生,如果是行十善業,看他十善業行的如何,有深有淺,像我們受五戒,離邪婬戒,如果他持戒,連正婬也不婬,他就可以生到梵天。他不說假話,說真實語,不挑撥離間,盡說好話,給人家和善。那就翻過來了。這就是他的功德,人人都稱他是大善人,名聲好。由於他的佈施,能得到大財富,佈施的果報就是得到財富。我們認為舍了就沒有了,恰巧相反的,未來你能得大財寶。有些財寶是福德感招的,是修行感招的。你的福報沒有了,這一切財寶都不屬於你的。 大家知道滿清末代的皇帝宣統,後來他坐監的時候,只有一個甥兒跟著他,那甥兒一直跟他到底,坐監也跟他在監獄。他的甥兒並沒有犯什麼罪,從小就在身邊照顧。跟著他坐監獄,可以照顧他的生活。他跟他叔叔藏了很多寶貝,從在宮中出走就一直藏著。到了蘇聯,乃至歸國,蘇聯沒有沒收,共產黨也沒有沒收,叫他拿著,看你賣給誰,後來他全部交公。我去年回南普陀,就碰見他。他現在學畫,姓愛新覺羅,變成一個畫家。 溥儀往生之後,共產黨對他也寬大了,他在藝術學院畢業,當了畫家。他在南普陀,我遇見他。我說:「你回到故宮的感想如何呀?」如果溥儀不死還做皇帝的話,他就算太子,溥儀死了,就由他接班。他說:「一切無常,也不屬於我們的,這究竟屬於誰呢?」他學佛學了很久,他懂得這個道理。我拿他當例子,因為好多人都是求財寶,說這個東西是寶貝,值好多錢。你馬上會有不同看法,你會特別保護它,害怕失掉。其實,這不是你能保護得到的。 現在故宮的珍寶散佈於全世界。那些珍寶是怎麼來的呢?一代的帝皇有福的時候,在海里頭掏出寶送上來的,也有從外國進貢來的。龍王鬼神都變現成普通的人,來給他進寶。當福報失掉了,什麼都沒有了,恐怕連飯碗都成問題了。什麼是珍寶?吃飽飯就是珍寶。 溥儀的大哥,在北京都叫大阿哥,他以前燒鴉片煙,抽白粉面,都還可以維持,不至於垮得那麼快。可是,他賭錢,一夜之間大洋一萬兩萬的輸,賭大錢,把大王府大宅子都賣了。輸完了,沒錢幹什麼呢?那時候北京講拉黃包車,他得去拉黃包車。誰都知道,這是大阿哥拉黃包車。那個時候,他是親王,當你失掉福報,什麼都沒有了。這不是你用腦筋所能積聚的,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具妙色相」,人長得美,誰看見誰都歡喜,而且非常恭敬。有些人他就是丑陋,人家瞧不起他。如果他有內德,那還可以,如果內德也沒有了,就不受人恭敬。妙色相是殊妙的色相,不是一般的。就是說這個國王,如果能夠作這些善事,十善業作得好,乃至於又行佈施。他現生就得到十種好處,具大名稱,具大財寶,具妙色相,眷屬很多。眷屬的涵義,大家不要認為非得是自己的子女、六親,並不是這樣的。我們是佛弟子,我們都是佛的眷屬,釋迦牟尼佛的眷屬。我們要是生到極樂世界就變了,就是阿彌陀佛的眷屬,那也是佛的眷屬。三寶弟子,不管破戒,乃至背棄三寶,佛還是攝受你,還是佛的眷屬。你要是持清淨戒,依著三歸,行十善,那就是好眷屬了。佛的眷屬不一定每一個都是大菩薩。在末法,佛的眷屬四眾弟子,有很多是壞的。但是佛不舍棄他,善根將來總是要被攝受的。所以,這個國王要作這麼多好事,國王的眷屬特別多,這個國家的國民都是他的眷屬。 第五種的功德就是少病少惱。很少生病,很少煩惱。乃至於外邊的所有境界都不惹他生氣,使他少煩惱。他正念現前,當然少病少惱。他的朋友、眷屬,都是有智能的。又多聞,多聞是指聞法說的。我們把它擴充一點,有世間的伎巧工藝,各種的技術,通通學得到,他聰明,多聞就是多聞法。正智正行,他所作的都是好事,都是正常的行為,都不離開十善,總說是這樣子。親近供養佛菩薩,供養三寶,乃至供養施舍一切人。 「廣美聲譽流振十方」,這位善王到了現在我們還流傳,像阿育王造的八萬四千座佛塔,徧佈於這個娑婆世界,天上人間、龍宮都有。人間還算是很少的!在人間,我們的國家只有寧波的阿育王寺,其它的地方也說是佛舍利,並不可考。現在佛牙還可考,法門寺的佛指舍利還可考。佛舍利,只有阿育王造的阿育王寺,只有那一顆。但是在我們人間的佛堂裡頭,佛舍利太多了。這也是佛舍利,那也是佛舍利。 我在台北的時候,有位弟子說,有人拿佛舍利要賣給他,他買了很多佛舍利。有一瓶之多,供在那裡。你作佛舍利供養也好,連紙像都是佛舍利,但是,眞實的佛舍利只有一顆。名望聲譽,我舉阿育王為例子。像唐太宗,大家都稱為他賢君、聖君,唐朝佛法持別興盛,在近代比較享福的皇帝就是乾隆,作了六十年的太平天子,什麼事也沒做,就是作作詩,旅遊,看看風景,這就是他的事。這個皇帝作的很好,他的下一、二代也還不錯,這就是廣美聲譽的報酬。 「九者大威德天神常隨衛護」,有威德的天神,他是見不到的。北京經常講乾隆的故事,關聖帝君到處都有廟,那是乾隆頒佈的政令,訂成國家的法律,每個縣每個鄉村都修關帝廟。為什麼修關帝廟?那是在乾隆的時候才興起的,以前並沒有,之後你到每個村鎮上都有關帝廟的。關帝聖君也顯聖的,因為關帝聖君護持乾隆。有一天他上朝的時候,他聽到後面有武器的聲音,他不認為有人會刺殺他,知道這是神來保護他。他說:「何人護駕?誰來保護我?」他後面的聲音答:「二弟雲長。」他就知道自己是劉備轉世的。皇帝都是很聰明的,他就問:「三弟何在?」關公答說:「鎮守遼陽。」也就是東北遼陽。不過,那位鎮守遼陽的將軍沒有福報,乾隆一聽說,就調他進京,心太急了,用金牌調。接到金牌之後,立刻就動身,晝夜兼程的來,這叫金牌調。這一調,那位將軍以為自己犯了很大錯誤了,不然怎麼會用金牌調呢?他服毒自殺了。這只是故事。這就是「大威德天神常隨守護」。 像我們受戒的時候,你受了三歸,受了五戒,就有護法善神護持你。你一破戒,他就離開你。凡是受過三歸五戒的人,他遇到的危難很少。北京那時候,有吸鴉片煙的和尚,死的時候還是死在廟裡頭。那個時候,日本侵略,佔了北京之後,我還在北京,好多和尚吸鴉片煙,廟裡也有錢,沒有錢就一處一處的賣廟,這些廟都很大,隨便賣點土地,都夠他燒一兩年。但是他也不會死到街上潦倒。 在我們家鄉有一個傳言,冬天零下幾十度,大蔥是凍不死的,還是照樣生。有多少災荒,多少災難,還沒有看見潦倒的和尚,俗語說:「餓不死僧,凍不死蔥。」所以有人說沒飯吃,出家當和尚去。在北方,這種的風俗很重,那個時候農村的廟,和尚不吃素的,都是吃葷的。雖然廟裡頭不准和尚娶妻,但是他也沒受戒,還有外家,什怎麼叫外家?他的家在外邊,不在廟裡頭,這叫外家。末法就是這樣的。 面對這種現象,佛不准謗毀他,不准刑戮他,不准用國法制裁他,因為他是三寶種姓。你要是作善業,就有威神來護法你。當你身壞命終,就生天上,常居善趣,安樂國土,就是天上人間。這就是剎帝利灌頂大王成就了如是第九王輪。 「由此輪故,令自國土增長安樂,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善男子,如是如來如實了知一切有情死生等事,謂如實知若諸有情,成身惡行,成語惡行,成意惡行,謗毀賢聖,具足邪見,邪見業因,身壞命終,墮諸惡趣,或生地獄,或生傍生,或生餓鬼。若諸有情,成身善行,成語善行,成意善行,不謗賢聖,具足正見,正見業因,身壞命終,升諸善趣,或生天上,或生人中,或盡諸漏。如來如是如實知已,於彼眾生起大慈悲,勇猛精進,現三神變,令彼眾生,歸趣佛法,教誡安置,成立世間出世間信。」 「由此輪故,令自國土增長安樂,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這個國王就很好了,不但他好,這個國界裡頭沒有作惡的。「善男子,如是如來如實了知一切有情死生等事」,像這種事,以佛的智能如實了知,就是稱性而理解的。對於生死,作好事作惡事,佛都知道。在十種智,善知一切眾生的生死去處。要是這一切有情,他的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也就是身口意三惡惡行都成就了,惡業成就了,有這些惡行的眾生,他是謗毀賢聖,對於賢聖有德的人都謗毀,具足邪見。由於這個邪見的因,他死了之後,就墮了三惡道,就墮入地獄鬼畜生。「或生地獄,或生傍生」,傍生就是畜生。或生餓鬼,就是三惡道。 如果反過來說,這些眾生要是身善行成,語善行成,意善行成,他成就了身善行,成就了語善行,成就了意善行,不謗毀賢聖,也就是正知正見,不是邪知邪見。以這個業因,他身壞命終,他生的去所,就不同了;生善趣,生到人間,享受富貴榮華。生天上呢?比這個人間更好。「或生天上,或生人中」,這就是不定的意思,看他善業惡業的大小,如來都如實而知之。「於彼眾生起大慈悲,勇猛精進,現三神變」,佛如實了知。這一類作善業的眾生,佛生起慈悲攝護之心。怎麼樣攝護他呢?令這個眾生以如來的神力,這個好的眾生,善業成熟的眾生,趣向於佛法。佛怎麼樣教誡安置他?成立了世間出世間信,在世間而信出世間法,先建立信心。 「何等為三?一者神通變現,二者記說變現,三者教誡變現。由是三種變現威力,勸發有情,教誡安置,成立世間出世間信,令於一切有趣死生皆得解脫。」 三種神變,「何等為三?一者神通變現,二者記說變現,三者教誡變現。」教誡他,好好增加善行,超出十善業,修習禪定,乃至給他授記,變現神通,記他在將來,示現神足通神境通,使他信心增長。如果我們得了不治之癥,你念得誠懇,這麼一求,地藏菩薩給你治好了。你不但生起淨信,連周圍的親友都會生起淨信。 也有見著這種境界,他還是謗毀的,惡劣性的眾生,他就是這樣子,如果你說某某人因著念《地藏經》而得到菩薩加持,病好了,或者他的處境轉化了。不信的人就說,哪有這種事,那病本來就可以好的。也有不信的人,不信的理由就是惡根性的。善信的人,有他善信的理由。 所以,用那個神通異變去騙人家,因為這是眾生的愛好。而正信的,他不墮邪知邪見,雖然也讚歎隨喜,但是認為這不是究竟的,一定要懂這個道理。要這樣的勸發有情,安置他成立出世間法,令一切有趣死生,皆得解脫。有趣就是有生死苦輪的六道眾生,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有趣,就是有六趣,這是指惡趣。有生死的,未得解脫的,讓他們都得到解脫。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九佛輪。由此輪故,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眾中,正師子吼。」 我說的法都是正法,像師子吼似的,邪魔外道聞到,都摧伏了。就是這個涵義。 「善男子,如剎帝利灌頂大王,為除四洲無量有情,種種身病,棄舍王位。以諸香湯沐浴身首,著鮮淨衣,端坐思惟,於諸眾生其心平等,慈悲護念,為令解脫一切病故,以其種種香花伎樂,及餘供具,供養一切大威德天神。爾時,一切天帝龍帝,乃至莫呼洛伽神帝,知是事已,各相謂言,此剎帝利灌頂大王,具諸功德,有大威神,應作輪王,統四洲渚,我等宜應共往建立,令復王位,統四洲渚,令諸眾生,無病安樂。時諸天帝,乃至莫呼洛伽神帝,即便共往,立剎帝利灌頂大王轉輪王位,令具七寶,統四大洲,皆得自在,千子具足,勇健端正,能摧怨敵跨王大地,亙窮海際,謫罰皆停,刀仗不舉,咸修正法,普受安樂。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十王輪。由此輪故,於四大洲,爰及八萬四千小渚,安立其中諸有情類,十善業道,善守護身,令增壽命,身壞命終,當生天中,受諸妙樂。」 這是第十個王輪,最好的世間法。這個剎帝利灌頂大王,他為了要去除四大部洲眾生的病,「棄舍王位」,用這個香水,沐浴他的身體,著一個鮮淨的乾淨衣服。他就思惟了,思惟也就是觀想,對四大部洲的有病眾生,怎麼樣除掉他的身病?為什麼有身病?身病是由於他過去多生的殺業重,所以身體才有病。 還有,身病好治,心病不好治。怎麼辦呢?給他說法,他是為了解除這一切四洲的有情種種身病。他思惟了之後,就供養大威德的天神,這是指玉皇大帝說的,也是指第四天說的,並沒有包括梵天,因為供養天帝是指第四天說的。還有龍王的龍帝,乃至八部鬼神眾,乃至於大蟒神的神帝,莫呼洛伽是蟒神。他供養這些神,讓這些神,以神力消除一切的眾生病,這只是身病,並沒有說法。 這位灌頂大王,他的功德具足了,有大威神,應該作轉輪聖王。這個轉輪聖王是指金輪聖王說的,要王四部洲。四部洲,金輪聖王是王四部洲。銀輪聖王,是王三部洲。銅輪聖王,是王兩部洲,鐵輪聖王,只能王到一部洲。現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聖王了,這個時代也不像有聖王的業輪,國家無道,災害頻起,大家念《仁王護國經》就知道了。因為他的功德、福德,這些天神天帝龍帝乃至蟒神的神帝,八部鬼神的神帝,共相的聚會,討論研究這個輪王,可以讓他恢復王位,可以作灌頂大王。就立他為剎帝利灌頂大王,轉輪王位,讓他王四部洲,七寶具足。這個七寶不是金銀瑪瑙寶珠,而是四大部洲的七寶,一個是輪寶,這個輪王如果他的福報感於金輪王,這些鬼神天地就建設一個金輪。這輪有多大呢?最大的總統車也沒有他大,比那大輪船還大。他的眷屬、四大兵種,七寶都在這個輪子上。七寶都是輪寶。他可以乘這個輪子飛行四大部洲,東勝身洲、北俱盧洲、西牛賀洲,我們只能在南瞻部洲,因為在太陽的南面,太陽的北面是北俱盧洲,太陽的西面是西牛賀洲,太陽的東面是東勝身洲。 這是神話,佛經就引用這個神話來說明金輪王。我們不要說四大部洲,一個南瞻部洲有多少種族,多少語言,多少生活習慣。每一個部落有一個部落的生活習慣,已開發的國土,他有一種溝通的語言。未開發的地方,飛機都飛過,也有飛機到不了的地方。特別是海里龍的種族,海里的有情眾生,有多少類?王大四部洲,你得通一切語言。第一個是生活習慣。他有不同的風俗,要想統一,有那麼容易?統一四大部洲可不容易。他有這個神力,這是輪寶。 還有象寶,象跟凡象不同,也沒有普賢菩薩所騎的像那麼大的神通,而是一般的象寶。象寶就是象中之寶,這個像是寶象。還有,馬寶,天馬行空,就是馬寶的意思,天馬能飛。還有珠寶,珠寶就是如意寶珠。輪王所有的寶貝,跟我們的不一樣。我們沒有夜明珠,黑夜得用燈光。如果有顆夜明珠,這間屋子就亮了。還有我們也沒有避水珠,無論你走到江湖河海,拿避水珠,那水就兩面分開了,你就可以走過去。颳大風不論颱風,不論什麼風,你拿定風珠,往那一擱,風都沒有了。輪王有這個寶貝,本來具足,我們沒有福報見。不過,這些寶珠,都不如地藏菩薩手上的如意寶珠。修成跟地藏菩薩一樣,你就可以得到如意寶珠。 這是七寶,還有女寶。女寶,也就是美女,這些美女並不是貪慾的美女,而是很清淨的。大家聽講《維摩詰所說經》,天女挖苦舍利佛,那是菩薩化現的。但是這位輪王,雖然是有德的,還未感到是菩薩化現。歌女、妓女,大家可不能想到是唱歌的,要是想成我們人間的歌女,那就不成寶。在人間,什麼是寶?寶就是尊貴、稀少。因為這個涵義,所以說女寶。 還有總理統率軍隊,都在金輪上。那個大臣的威神不可思議,可以摧伏一切的怨敵。到了那個時候都是持戒,行十善業。哪裡有怨敵呢?國王的輪寶所到之處,都是清淨的,立他為灌頂大王。七寶具足了,統四大部洲,皆得自在。凡是一說到剎帝利王,這輪王具足千子,一千個兒子,但不是同一位夫人生的,或者無量的夫人,但是這種的情況,不能以一夫一妻制來論斷,這是不可行的。他的壽命極長、勇健,又有千子,而是行清淨行的。轉輪聖王,如果是邪婬,是不可以的,他也當不了轉輪聖王。這是意境。有時候是化生的,而且千子都是勇健端正,能摧怨敵。 凡是他所統率的四大部洲,亙窮海際,海際是很不容易窮盡的。太平洋、大西洋,這是我們所見到的,而須彌山的周圍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外面是鹹水大海。有句俗話,三山六水一分田,田地佔一份,三分是山地,六分是水地,能種的田只有一分。誰也沒有去量一量太平洋究竟有多大?還有五大洋!不只是一個洋,還有印度洋,還有南冰洋,北冰洋。亙窮海際,就是連海的邊界都窮盡了。這是說統率之廣,大地之外,一切的諸山諸海際,到他這個時候沒有刑罰,沒有責備,一切刑罰都停止了。也沒有責罰的刑具,刀杖不具,咸修正法,普受安樂。所以這個灌頂王成就了第十王輪。 由於這個輪的緣故,於四大洲,遍及八萬四千小渚,就是小洲。八萬四千個小洲,小國家,有八萬四千個。這是舉其大數,安立其中。這些有情類都行十善道,都守護自己的身,壽命增長,身壞命終,沒有墮三惡道。那個時候金輪王所統率的人民都是行十善業的。命終了都生天上,不會墮三惡道的。這只是在佛經上這樣說,究竟有好多個金輪王出世,並沒有記載。起碼在我們這個國土裡沒有記載,鐵輪王也沒有。那個時候,只是說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普天之下,僅僅是黃河兩岸而已。三皇五帝,他所統率的地點很小很小。那是坐井觀天,不知道人家外面的領土有好大,是這樣的涵義。懂得這個涵義就行了。 這就是用佛眼觀的。那個好的國土裡頭,好的四大洲時候,或這個洲建立的好多萬萬年。佛出世八萬歲的時候,有的佛住世一劫的時候。那些都是金輪王護法,可能有。但是釋迦牟尼佛,他的願力不是這樣子,人的壽命只有百年,國家是戰亂頻繁。佛在世的時候該沒有戰亂?佛在世的時候也一樣。 如果研究印度歷史的話,看看印度是什麼情況,一樣的。而且釋迦牟尼佛所化導的只是恆河兩岸,你到印度看佛的聖跡,只在恆河兩岸。爾後,佛法傳佈到整個的四大部洲。除了北俱盧洲不信,其它都有,乃至於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但是就我們所居住的國土,就我們所能見著的,就我們所了解的也是如是而已。這四大部洲像神話似的,因為沒有記載,意識當中沒有留存這種回憶。或者前生有,現在都迷了。但是你要修,你勇猛精進的修,會得到神通,都有的。 所以有些大德,他入定觀察,能觀察到許多世界,他為什麼不說呢?他說了誰信嗎?還會說他瘋了,精神錯亂。所以必須是平等的,佛示現在人間,他並沒有比人家高超好多。《阿含經》就說他跟人是一樣的,他也托缽乞食,生活起居是一樣的。因為要度化人,他要是示現特高的,一般人就會感覺到高不可攀,我們怎麼能學得到?所以有人說像你們和尚,那些戒條,我們怎麼受?也有人看到,甚至於認為不吃肉還行?有人說:「我也想當和尚,要是他要我不吃肉,我就不當。」這種種的要是隨著慾望來認識,這是不可能的。要這樣來認識,王輪也如是。 「善男子,如是如來昔菩薩位,知自他身有無量種諸煩惱病,以定香水,洗浴其身,及以諦法大慈大悲,灌沐其首,著慚愧衣。十方一切諸佛世導,以諸靜慮,等持精進,方便智意,慈悲護念,咸作是言,如是大士,是大福慧莊嚴寶器,堪容一切三種不護。四無所畏,如來十力,及與十八不共佛法,堪得無上一切智智,大慈大悲,無不具足,常欣利樂一切眾生。是求佛寶商人導首,能救有情生死眾苦,能施有情涅槃大樂,我等一切諸佛世尊,應以誠言與其所願,令成如來應正等覺,得無上法,為大法王,我於爾時依福慧力,勇猛精進,於四聖諦如實知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善男子,如轉輪王統四大洲皆得自在,如是如來於四靜慮,四無色定,四種梵住,四無礙解,四聖諦觀,四無所畏,如來十力,及與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種智皆得自在,如轉輪王具足七寶,如是如來成就七種菩提分寶,如轉輪王千子具足,勇健端正,能伏怨敵,如是如來有阿若多憍陳那為最初,蘇跋陀囉囌剌多為最後。諸大聲聞,從佛心生,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諸漏永盡,各為勇健,具四梵住,名為端正,能伏一切天魔外道異論怨敵,如轉輪王化及八萬四千小渚。如是如來於百俱胝南贍部洲,於百俱胝西瞿陀尼洲,於百俱胝東毗提訶洲,於百俱胝北俱盧洲,於百俱胝諸大溟海,於百俱胝諸妙高山,於百俱胝四大王天,於百俱胝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於百俱胝大輪圍山,於此高廣一佛土中,言音施化,皆得自在。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十佛輪。由此輪故,如實了知自身他身諸漏永盡,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眾中,正師子吼。」 以下說佛輪。「善男子,如是如來昔菩薩位」,過去佛在兜率天行菩薩道的時候,只是親身經歷跟眾生的一道,知道自身、他身,也是就佛行菩薩道的時候,在因地的時候,沒有成佛之前,知道自己和一切眾生的身,都有無量種種的煩惱病。這不是灌頂大王的身病,他知道無量的煩惱病。佛用定香,除煩惱得用定除,定能生慧,用定香才能去除煩惱。以這個定的香水,來灌沐其身。甚麼灌沐呢?諦法,諦法是理法。香水洗浴是世間法,世間用香法,最乾淨,最清淨,最香潔,洗身病還可以,但是洗眾生煩惱病不可行。這個諦法,可以說就是心法,就是理法,入理,就是明心見性。以這個行大慈大悲,也就是救護一切眾生的意思,悲能拔苦,慈能與樂,給眾生快樂。拿大慈大悲水來沐浴其首,沐浴頭部。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他的父王取四大海水來灌頂,那是世間法。他怎能取得呢?是龍王取的,他來供養佛的。 「著慚愧衣」,穿的衣服是慚愧衣,有慚有愧。慚者,就是自己有了過就懺悔,總感覺自己不足,沒有憍慢懈怠。精進勇猛,沒有貢高我慢的思想。自己要是作了壞事,要愧對人家。慚是自己內心,愧是行為。如果是思想起個壞念頭,感覺有害於眾生,不論起什麼念頭都有害於眾生。同時,對自己也不利,這對修道不利,他所穿的衣服是這樣的衣服。衣服是保護身體的,用慚愧來護法身,使法身永遠清潔。十方一切諸佛世尊,都是「以諸靜慮」,靜慮還是定,就是思惟修。思惟修又叫三昧,又叫定。 「等持精進,方便智意」,等持是平等,戒定慧三學都是平等的受持,對一切眾生也是平等,沒有取舍。這樣的精進是作什麼呢?要求方便智能。要想利益眾生,必須得有方便慧。關於諦法之理,必須有方便善巧。有這個慧,用那個慈悲護念,護念哪些個人呢?就是有諸煩惱病的人,有這些煩惱病的人,慈悲護念他們。 「咸作是言,如是大士,是大福慧莊嚴寶器。」他說,我在因地當中行菩薩道的時候,我是這樣做的。一切眾生對我稱揚說,是有大福慧,是莊嚴的寶器。那個寶是莊嚴的寶器,那是什麼呢?是福慧。這個寶器是承盛福慧的。他像寶一樣的,像寶器一樣承盛珠寶的。那個寶器,堪容一切三種不護。三種不護,有幾種的解釋,或者是說不護念的三塗也可以,或者是沒有護念的三寶之心也可以,或者地獄餓鬼畜生是三種不受保護的,不護念他們的。那麼我發菩提心的時候,乃至作到能夠容忍、堪容,就是可以令這一切眾生,不護的眾生,我都要護念他。這是反過來說的,容這個三種不護的,也就是可以護他們。 「四無所畏,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前面講過了。如來十力跟十八不共法,過去很少講,只是提個名詞。這個名詞的涵義是很深的,我還是略略講一講。哪十種十力呢?就是如來的十種智能,由智能而產生的力量,由力量而產生利益眾生。 這十種智力,一者處非處智力。佛的智能知道一切眾生,他的生處,過處他處。從那個處來,再去其它的生處,處非處智力。 二者業異熟智力。業因感的果報,這中間有異熟果,他的因錯綜複雜。例如在這一生所作的事業,有善業有惡業,有善大惡小,有惡大善小。這種種的業,哪一個先成熟了,就先受哪一個報。佛是清清楚楚,有這種智能。這是指一切眾生,不是一個兩個,一切眾生就包括太多了。 第三種,靜慮解脫等持之智力。能達到各種解脫,解脫就是定,靜慮就是定。我們說百八三昧,三昧就是靜慮,靜慮的定,定靜慮的過程也很多,在佛就是平等的持受。像我們受持了幾部經,每部經的一品,你是《法華經》的<普門品>,也算是受《法華經》。但僅僅是《法華經》二十五品當中的一品。而<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是八十一品的最後一品,也算誦《華嚴經》了。誦一品等於誦全部經,是一樣的。要體會到這層意義,我們沒有這種心量,是不能平等的。持是任持的意思,以這種智能對待一切的三昧,能夠使眾生解脫。 第四種,根勝劣智力,上根下根或者中根,這個是對機說法。這十種智力是對眾生說的。十種智力是對眾生說的,他知道他們是上根人,還是下根人,知道他們的根有沒有成熟。佛有這種智能,叫智力。 第五種,種種勝解智力。一切法一切事物,一切理法,一切事法,佛有種種的勝解,超世間,超過二乘,超過菩薩。這種的智力超過十地,佛的十種智力是唯佛具足的,究竟圓滿的。 第六種,種種界智力。這個界是生長義,這個縣跟那個縣、這個村子跟那個村子的交界處,知道一切眾生的種性。在《華嚴經》講法界,界生種種法,所以叫法界。這個不說法界,叫種種勝解智力,有這種智能。 第七種,遍趣行智力。我們剛剛解釋了五種徧行,但是那僅是初起念的時候,能夠普遍的知道眾生所作的業趣向哪一趣。十法界,我們經常說六趣,沒說聖人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也趣向。如果我們現在的行為是趣向佛法界,就是佛,你現在的用心,現在的思惟,現在的所作,這就是因。你向那個道上走,就在你作的時候,已經分別的趣向,這就很清楚了。如果是修苦集滅道法,你就趣向聲聞,學的是緣起十二因緣法,就趣向於緣覺法。修六波羅蜜、修般若波羅蜜、修六度萬行,那就趣向於菩薩法,菩薩就能究竟成佛了。這個是遍趣的。 第八種,入隨念智力,也就是說宿命通。佛是究竟的宿命,知道一切眾生的宿命。知道過去的一切無量劫眾生,每個眾生的無量劫事,佛都清清楚楚,乃至你現在的心念想什麼,從你現在起心動念,念你過去的無量劫,佛都清清楚楚,瞭如指掌。在《金剛經》上,佛比喻恆河沙一沙一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微塵,再作一個恆河沙一個恆河沙的沙子累積的,有那麼多的佛國土,每一個佛國土有無量無邊的眾生,佛都知道他們的心念。無量無邊的眾生心裡想什麼,那比我們現在的地球六十億人,不曉得多出千千萬萬倍。所以,我們的心念,佛都清楚。這就是念智力,這是不可思議的。最後,佛說,所有眾生心,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佛是這樣了解你的心念,剎塵心念可數知,剎塵的心念,佛都一個一個知道,念什麼,都給你數出來。這叫隨念智力,隨你想什麼,你只要一動念,佛都知道。 第九種,死生智力。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生生死死,生生滅滅。 第十種,漏盡智力。佛是究竟漏盡,二乘人也叫漏盡了,再不作了,在那個時候只是不漏落三界。佛這個漏盡就是再不落漏九法界,也再不回轉菩薩。他也可以示現一切眾生,因為他漏盡了,漏盡了才能夠示現。因為示現,才能度這些眾生。這就是十種智力。 這是籠統的說一說。但《華嚴經》講十種智力又不同,講的又更深一點,但是各部經講的十種智力,講深講淺,認識的深淺,隨各人的智力。譬如大海水,味道是都是咸味,你舀一杯也是咸味,就是這個涵義。學佛法,只要你進入佛門,乃至于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就是修行。 在受三歸的時候,我經常這樣來祝福大家。我說:「你就念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睡覺的時候要念,早上一醒的時候要念,這樣就具足一切佛法。」雖然你沒有這麼詳細的分別。總的來說,佛、法、僧,我們講的是法。法是誰說的?佛說的。誰傳的?和尚,僧人傳的。你一念佛法僧,這部經你具足,那部經你也具足,這法就具足一切法,十方一切法藏。在拜懺的時候不是這樣求嗎?這樣懺悔嗎?你要這樣理解十佛智。理解了之後,你多作迴向。 還有,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是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三業無失是三個。意就是念,就是身無失,就是身無過。那麼,佛的身跟一切眾生的身,乃至於菩薩都不共的。這是說佛的十八不共法,跟諸大菩薩共就不對,是不共的。佛的身而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心常在定中,乃至於示現化身,利益眾生都是在定中,沒有不定的時候。「那伽常在定」,就是這樣的一個涵義。沒有未經過佛智能照了,無論哪一法,沒有一法不照了的。七欲無減,就是度生沒有厭倦。八精進無減,永遠精進,永遠精進。九念無減,念念不忘利益眾生。念無減,沒有說一念失掉了利益眾生的。 所以我們也要念念不忘三寶,一念都不失掉。我們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好多念呀?所以我們跟佛距離有好遠就知道了。你說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好多念沒念三寶?你有好多念念三寶?自己很清楚。你念的是什麼?財色利祿,功名富貴,自己的家庭眷屬。我們和尚念寺廟道友,乃至於包括你念佛經,念佛,這都包括在內。你要是有貪著,心會不平等。我們有大小,從這到那都不成。像我們一睜開眼,一看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分別相很多,這念都失了。欲無減,就是度眾生無減。精進無減,沒有一念退失的。 一切智能相應無減,就是永遠不退。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身業隨智能行,口業隨智能行,意業隨智能行,知過去智無礙。過去還有過去,過去還有無礙。無無礙,無障礙,知未來智能無礙,知現在智能無礙,一共十八。這叫十八不共法。這是不與一切菩薩共的,我們更說不上,不與我們共。唯佛與佛共同之法,這叫作十八不共法。 十力、十八不共,包括一切,這樣才能堪得無上一切智智,大慈大悲,無不具足。常行利樂一切眾生,常時心求。心樂,高高興興的利益眾生,我們都要學佛,學什麼呢?不要看這個丑,那個好,那個漂亮。漂亮的,你就很高興親近他,那個丑八怪,你看見不高興,離遠一點,跟你說話,你都不大耐煩,心不平等。 還有你厭惡的,還有害過你的人,怨敵,你第一個發心要度跟你作對的人,就是你的冤家。你要是能把你的冤家度了,你的六親眷屬自然都度了。你的煩惱就少了,怨恨心也沒有了,憎恨心也沒有了。他害過你,他用那個害你的心,你用慈悲心來跟他對照。 我講一個故事。我們在紐約的時候,有一位馬來西亞的小姐,她在那兒打工,在郵政局裡頭的同事當中,有一位白人小姐,對她簡直是處處刁難,兩個人共坐同一個辦公桌。她在我那兒拜懺,就氣到不得了。想請假,不幹這個事,但是又考慮到郵政局很難得進入。到了郵政局,勞保、福利都特別的好,想用詛咒來咒那位白人小姐,讓她倒霉。我說:「妳不要咒她,咒她更壞。你拜懺給她拜,求她轉變思想。」她說:「她那麼害我,我還給她拜,還給她迴向?」我說:「這就是佛法的妙方法,用慈悲來對待怨害。過去,你一定跟她有因緣,不然不會的。你試試看。」頭一回不幹,說了兩三回,我就想出個方法。我說:「你去買咖啡,你多買一杯,中午都是喝咖啡吃點面飽,你買一份給她買一份,你對她特別好。她越對你不好,你越對她好。你作這麼十天八天看如何?」後來照我的建議做了,那位白人小姐居然對她好起來了,以前要停車,那位白人小姐特別把車停著,讓她停不進去。後來,對她特別好。 這是小事,也就是彼此沒有多大怨仇,說是這麼隨便一下子就轉了。像有大怨仇的,你對他怎麼好,他還對你心理一直不信任你。甚至母女、妯娌、弟兄,這種現象都有。是什麼原因呢?過去世有結。哪個結呀?那個疙瘩沒有解開。現在你就用善的方法,求佛菩薩加持他,來解這個結。我們解了,才能夠證得菩提。對於冤家,你要特別給他迴向。所以你要平等對待,沒有哪個好哪個不好。我們作法師的,對道友不要起分別心。或者這個道友智能大,我一說他就會。我談的都很合得來,就對他特別好一點。另一位道友他對我很遠,心裡頭看到總是不如意,這可不成。這不是起大慈大悲心,越是這樣的道友越要對他特別好。他越是不上進,不精進,懈怠,要特別慈悲他,要原諒他,不要讓他懈怠。 我們有一位道友,在大陸上,歸依佛很多年,滿口葷味,罵人都帶髒字的。這就要不得。說話不開口還可以,一開口,這個道友那個道友怎麼樣,搬弄是非,這叫說三寶過。對出家人就說僧人的過,甚至於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藥師佛,他都有評價的。他還是學佛好多年,分別心太重。我們要把每位道友,都看作是釋迦牟尼佛。他用藥來救度眾生,這麼作,那是藥師佛。那是阿彌陀佛,那是不動如來,你也可以這樣講。五十三佛利生的方便不一樣。他們證得的根本智是一樣的,跟我們的具足法身是一樣的,但是方便善巧不一樣的,一定得懂,道友之間要和睦相處。 「善男子,我成如是十種佛輪,本願力故,居此佛土,五濁惡世一切有情,損減一切白淨善法,匱乏所有七聖財寶,遠離一切聰敏智者,斷常羅網之所覆蔽,常好乘馭諸惡趣車,於後世苦不見怖畏,常處遍重無明黑暗,具十惡業,造五無間,誹謗正法,毀呰賢聖,離諸善法,具諸惡法。我於其中成就如是佛十輪故,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降諸天魔外道邪論,摧滅一切諸有情類,猶如金剛堅固煩惱,隨其所樂,安立一切有力眾生,令住三乘不退轉位。」 這是佛的十輪,最後一段是總說。佛是對地藏菩薩說的,這位善男子,稱的是地藏菩薩。我因為成就了以上所說的十種佛輪,又加上本來的願力,本願力故,要生這個五濁惡世,度脫一切苦難的有情眾生。對於這個善法,白淨是形容善法的,白者是對黑來對比,善對惡來對比,淨對垢來對比。這個五濁惡世的眾生,行的都是黑法,都是垢染法,都是不淨法,匱乏 七聖財寶,聖財寶跟前面七寶又不同。什麼是七聖財寶呢?信、戒、慚、愧、聞法、佈施、智能,七財寶。匱乏就是沒有,缺少。對一切有聰慧明智者的善知識,遠離這個五濁惡世,要是有智能的人,所遇到的是愚癡的、渾濁的,都是惡業的眾生。 「斷常羅網」,斷是斷見,常是常見,都是不信因果的,不信善惡果報的。不是偏於斷,就是偏於常。或者認為人死了,就斷滅了。常見如是,一切法常見如是。這就是覆蔽他自己的智能心,覆蔽明瞭的心。他所好的是什麼呢?是住惡趣,「常好乘馭諸惡趣車」,他常作惡業,善業很少。乘惡趣車說達到的就是惡趣,這個惡趣是純指三惡道說的。因為他不相信因果,對未來的受苦受樂,他不相信。他既然有斷見的思想,不相信未來的苦,所以不生恐怖之心。如果對未來的苦,生起恐怖之心,作這個惡事,作一件害人的事情,或者損人利己的事情,一定要受惡的果報。要是生起這個畏懼之心,他就不會作了。說害人者終害己,他不相信這個話,當然要得到現前的安樂,不管後果。 所以,他對後世的苦,他不恐怖,不怖畏。他所注重的、所行的,完全是黑業。被無明的黑暗覆蔽了,他就造十惡業。十惡業就是殺、盜、婬、貪、瞋、癡、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都是惡業,也就是十惡業。五無間罪,五無間罪是殺父、殺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殺阿羅漢。要是犯了這五種罪,下地獄就像射箭那麼快。譭謗正法,行邪見,佛所教誨的正法,他譭謗不信,不信就是譭謗。所說的是毀賢聖,破壞三寶,謗毀三寶。 謗毀佛所說的法,毀呰這些賢聖僧,這也是譭謗,涵義是一樣的。對於善法,距離就遠了,「離諸善法」。他所作的都是惡法,「具諸惡法」。這是形容說,這個五濁惡世的有情,他的身口意都是怎樣作的,他所作的是惡業。善法沒有了,損減了,損是損失,或者是減少,不是完全的毀滅了。因此,在五濁惡世的有情眾生,他所駕馭的都是惡趣的車,不是善趣的車。乘惡趣的車就是行十惡業,就會得到後世的苦果。他所處的,無論所處的時間、住的處所,所行的一切事,都是無明黑聞。所謂無明黑暗者,就是沒有智能。因此,他具足十惡趣車,甚至比十惡還重的,要造五無間罪,譭謗正法,譭謗賢聖。五濁惡世的時候,我之所以能在得安隱住,所依據的就是以上所說的十種佛輪。 「我於其中成就如是佛十輪故,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降伏諸天魔外道邪論」,這一類眾生的煩惱,像金剛一樣堅固,很不容易轉變。我們每個人的煩惱是不是很不容易改變?很不容易改變,煩惱包括很多。因為我們沒有智能,看不清楚一切事物;我執我見總是很深,稍微不順自己的心,就產生煩惱。這類事很多,有輕、有重,要想斷除這種煩惱,很難。 所以佛說,要想在娑婆世界度眾生,娑婆世界剛強難調難伏,很難度脫。他的煩惱就像金剛一樣的堅固,在這種情況之下,佛還是隨他所喜樂的。這娑婆世界還是有好眾生,不完全都是這樣子,還是有智能類的,或者想出離三界的,想求三乘果位的。那就隨他們所信樂的,安立一切有情眾生,給他們說法,令他們住三乘不退轉地,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不再退墮六道了,不在六道中輪轉。不退位是指六道說的,不退於凡夫。 「爾時會中一切菩薩摩訶薩眾,一切聲聞,一切天龍,廣說乃至一切羯吒布怛那眾人非人等,皆大歡喜。同唱善哉,雨大香雨,雨大花雨,雨眾寶雨,雨大衣雨,一切大地皆悉震動,聞說如是十種佛輪。於眾會中,有八十四百千那庾多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復有無量菩薩摩訶薩獲得種種諸陀羅尼三摩地忍。復有無量無數有情,初發無上正等覺心,得不退轉。復有無量無數有情逮得果證。」 他說,從天龍乃至乾達婆、阿修羅,乃至人非人等,聞到佛所說的輪,皆大歡喜。在會中的這些人就是四眾子弟子,有菩薩,有聲聞,也有緣覺,他們因為佛所說的法,引起他們的歡喜。「同唱善哉」,也就是讚歎,同時,在這會中雨香雨,「雨大花雨」,就用香花眾寶來供養。數字用「雨」來形容,像普降甘霖那樣子。在這個時候,一切大地六種震動,地都震動了,也就是佛在說這個法時所感召的,地都震動了。聞說如是十種佛輪,聞到這個佛輪,這個會中的聽聞法者,八十四百千那庾多菩薩摩訶薩,「那庾多」是兆,「俱舍羅」是億,也就是億兆。在這個會中證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有好多呢?八十四百千那麼多兆的菩薩,得到無生法忍。 「復有無量菩薩摩訶薩獲得種種諸陀羅尼三摩地忍」,證得無量三昧,「陀羅尼」是總持,總持著一切法。「復有無量無數有情,初發無上正等覺心,得不退轉。」有些眾生在這會中發了菩提心,得到信不退位。不退轉是指著信說的,信了之後而後發心,發了心再也不退失他的信心。還有,無量有情得到果證,這個果證,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緣覺。這種專指佛說十輪的時候,就有這麼多的菩薩,這麼多的有情,有的發心了,有的證果了,有的證了無生法忍的位子。就是最後說得益的部份。第二卷<十輪品>,就講完了。 五濁惡世的剛強眾生,像金剛那麼堅固的煩惱,大家可能有所體會。不過,殺佛出佛身血是不可能有的,但是紙像或泥塑木雕的像,破壞佛像,相應的有如是的罪。破法、諦法、謗僧,在僧中挑撥離間,破和合僧,造兩舌,搬弄是非,那個罪就大。這不是說是他以口業搬弄是非,而是破和合僧的罪,成為逆罪。現在的情況,恐怕還不少。作這類業的眾生很多,不過,過去很少聽說有殺父殺母的現象,現在這類的犯罪案件也不少。為什麼呢?業重了,眾生的福業愈來愈輕,乃至於沒有了,所以社會上才出現這些現象。佛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前面用佛的十輪對照世間的十輪,剎帝利王的十輪,就是世間法,世間的現象,佛從世間,超出於世間,達到出世間。這僅僅是佛說的第二品。 從第三品開始,就廣泛解釋佛十輪的意思,那也是剎帝利王世間法的意思,兩個互相的情況都存在著。不過,現在的當前情況,世間法中,作十惡業的眾生比較嚴重。作十善業的很少,也不是沒有。歸依三寶的弟子都是作十善業的,但是就整個世界五十七億人口的比例來說,還是少數的,乃至證果成道,得到諸陀羅尼三摩地的菩薩,可能沒有了,既使有了,要是我們的福慧不具足,也見不到。發了菩提心的,能夠一信了,再也不懷疑了。對佛法僧三寶,信了之後能夠起行,依照佛所教導的法去做,這樣的眾生很少了。 〈無依行品第三〉 「爾時會中有大梵天名曰天藏,久植善根,住第十地,具諸菩薩摩訶薩德。即從座起,合掌禮佛,而說頌曰: 功德藏慧海 我今問所疑 願慧海垂聽 為我除疑滯 我等今渴仰 德藏勝法味 及最上義味 舉眾咸欲聞」 這個偈頌是讚歎佛的功德,「藏慧海」是指著佛說的。佛是含藏一切的功德,含藏一切的智能,像海那麼深,像海那麼廣。他說,「我今問所疑」,我現在有點疑惑,可不可以請問,可不可以請求。「願慧海垂聽」,願佛憐憫,可以聽我說一說。那麼就可以為我消除這個疑惑。疑惑就是滯礙,有滯礙就不能前進。把疑惑去除了,我就能修了。 我們與會的大眾都渴仰,渴仰什麼呢?「德藏勝法味」。「德藏」是稱讚佛,稱讚世尊是含藏一切的功德,有殊勝的法味,這個法味就是佛說法的時候有一種味道,就像我們飲食的時候,感覺到生起妙味,這是諸法妙味。像你生起歡喜心,生起踴躍心,生起精進心,生起懺悔心,這包含很多,隨各人聞法的慧力,以及自己的善根力量。「最上義味」就是聞到法味,聞到最上的第一義諦,這個義是指第一義,誰都想得到這種殊勝的第一義,有智味,而且能得到飽足。聞到法味而飲食受用,那就自己去作!去行!所以,現在大家都想聽一聽。 我們要先知道〈無依行品〉的涵義,才知道這個法味的意思。「無依行」就是行無依。這是說在你行法的時候,生起的善根功德所依處,但卻沒有依處!「無依」就是沒有依處。行法本來是能功生德善根的所依處,這是無依,沒有所依處。為什麼沒有?或者你緣念邪知邪見,作種種的業。或者是惡緣,沒有遇到明師,遇著惡友引誘你,那麼你行法的時候,沒有功德善根為所依止,你的所作所為就不能產生善根,不能產生功德。那會產生什麼呢?產生罪過。以下一共有十種。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如來今者恣汝意問,當隨問答,令汝心喜。大梵天言:唯然世尊,以頌問曰: 利慧修定者 安住不放逸 為住勝義諦 為依止生死 晝夜於法義 精勤而誦習 為渡煩惱海 為退墮惡趣 勇猛勤營福 為定趣涅槃 為處生死中 退墮於惡趣 聰慧剎帝利 成就十種輪 為沉生死中 為當升佛果 雜染心難伏 諸煩惱所亂 以何淨其心 修定福誦業」 佛就稱讚天藏大梵天所問的問題。佛告天藏大梵天說:「如來今者恣汝意問,當隨問答,令汝心喜。」大梵天言:「唯然世尊,以頌問曰」。他先請示,前面這個頌就是請示佛,我有疑問,可不可以給我解答。解答之後,使我們都聞著勝妙的法味,聞著最殊勝的義味。法味義味,法裡含著有義理。佛又答應他,「隨汝所問」,你要問我,就給你解釋、答覆你。 大梵天就用這個偈頌來問,他一共說了五頌,每頌是四句。他說,有智慧很聰利的人修定、修三昧,能夠不放逸。這個不放逸包括不掉舉、不昏沉。像這一類眾生是住勝義諦嗎?還是隨著生死流轉呢?還是依止生死流轉呢?是依止勝義嗎?還是依止生死流?假使有這麼一個利慧修定的人,他安住不放逸的精進修行,他是住在勝義諦?還是依止生死?這是一個問題。 「晝夜於法義,精勤而誦習,為渡煩惱海,為退墮惡趣。」法就是佛所說的經,經裡頭就含著有義理。每部經都有義理,是無上義,是第一義諦。所以每一法都叫諦法。他對佛法的義理,晝夜的誦習讀誦大乘,而且是精進勇猛,精勤的不懈怠。這是不是能夠渡煩惱海?他這樣作是渡煩惱海嗎?還是退墮惡趣?這跟前面是一樣的涵義,一個是修定的,一個是讀誦大乘修慧的,修福的。 下面是營福的,「勇猛勤營福」,作一切佛事,還是勇猛精勤的去作。「為定趣涅槃,為處生死中,退墮於惡趣。」營福業的這一類眾生是不是能夠以他的福德力量趣向於涅槃呢?還是處在生死當中呢?退墮到惡趣呢?這又是一個。 第二個問題,聰慧剎帝利成就十種輪。「為沉生死中?為當升佛果?」前面所說的剎帝利王種,剎帝利灌頂王,他成就了十種王輪,登了金輪王位,或者銅輪王位。剎帝利有四種,我們舉的都是金輪王,具王四洲的。他成就了十種王輪了,他還是在生死當中浮沉呢?還是當升佛果呢?能夠成佛果呢? 「雜染心難伏,諸煩惱所亂,以何淨其心,修定福誦業。」這是總說這些偈頌。現在的眾生,不論修定的也好,修誦業的也好,營福的眾生也好,他的心是雜染心。剎帝利灌頂王,他為什麼這樣問?營福能不能趣向涅槃?持誦業能不能成到佛果?修定能不能成就三摩地?一正一反,他為什麼要這樣問呢?「雜染心難伏」。眾生的煩惱心、雜染心很難調伏,往往在行道的時候,他那個心不能專注一境,會受到煩惱擾亂,以什麼方法才能使他的心清淨下來修定修福?作這樣殊勝的事業? 現在當前的時代,就是末法的時候,有好多的道友修定,乃至於讀誦大乘,訂成日常的功課,每個寺廟的早晚功課,都是讀誦大乘。還有一些密咒,作佛事,或者誦經、禮拜。或者有道友們、齋主來請求,或者設齋營福。那麼,作這些福業能不能成道?能不能成佛果、成道業?為什麼這樣問呢?因為他作的時候是雜染心,雜染心是善惡兩種心都有,他的心不能專注一境。 誦經的時候大家都知道,不容易貫注經文的前義、中義、後義。從第一句開始念經題,以至於最後迴向,完了之後,這中間有沒有雜亂妄想?心是不是清淨的?我們自己都可以判斷。有的時候清淨,有的時候念的念的不知念到哪兒!念的打瞌睡的時候也有。在沒有用功的時候,還感覺不出來,你一用功,昏沉、掉舉全來了。一下子就想到別的事,一下子又就想到其它的事,這兩者是最容易干擾的。在這裡念經,口裡是在念,好比你念熟了,念了好多年的〈普門品〉,你念了十年以上了,都會背了。就像我們拜懺,拜沒有好久,大家都背得了。背得了之後,更容易散亂。口裡在念,心裡跑到別處去了!這樣有沒有福報呢?我認為有的。起碼他的口業身業是定的,只是妄想不能夠清淨。 他所問的問題是怎麼樣能淨其心!要淨心修定、修福,乃至於這樣子來讀誦,這樣的效果才大。如果以雜染心,煩惱把你擾亂了,是不是還有功德呢?佛有沒有善巧方便的方法,令這眾生去掉雜染心來修定、修福,來習誦?他問的涵義是這樣的意思。 「爾時世尊告彼天藏大梵天曰:善哉善哉!汝善辯才,能問斯義,汝於此法已作劬勞,汝於諸行已得圓滿,汝於過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已勤三業,興隆正法,紹三寶種,今為饒益無量眾生,復問如來如是深義。善男子!有大記別法名無依行,過去一切諸佛世尊,為欲成熟諸有情故,為令厭離生死法故,為令除斷業煩惱故,為令三乘速圓滿故,宣說住持此無依行大記別法。」 佛就答覆這位天藏的大梵天說,你問的很好,你是辯才無礙的,善於辯才所以能夠問出這種道理。「斯」就指他上面所問的這些問題。「斯義」就是這些的義理。「汝於此法已作劬勞」,說你對這個法已經修了很久。「劬勞」就是讚歎他很辛苦,很精進,因此你對你所問的諸法,已經圓滿了。諸行已經得到圓滿了,他已經到了十地,住到十地的菩薩,到法雲地,已經將近圓滿了。你不但現在問我,在過去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世尊所,你也如是問。 這種深義都是你經過修持的,經過自己作的,有經驗的,他已經知道。在修定的時候,修讀誦大乘修慧業的時候,修福的時候,那是雜染心,煩惱所惱,能不能了生死?能不能證到佛果?他是經驗過的,用雜染心是不可能證得的,必須得清淨心。有什麼方法能夠使他心不妄動呢?能夠證得清淨心呢? 所以佛就讚歎說,你在無量的過去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世尊面前,你的身口意三業,精勤修行,護持正法,興隆正法,紹三寶種,也如是這樣問過諸佛世尊。為了饒益無量眾生,現在你復問我如是深義,這個道理是很深的。你說雜染心,沒有福報,淨心又從何而得?善根是逐漸種的,惑業是逐漸消的。諸佛菩薩都是經過無量劫的修行,釋迦牟尼佛是示現的化身,修三大阿僧祇劫,何止三大阿僧祇劫?地藏菩薩的修行是無量無量劫,好多個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佛道難成! 善男子!有大記別法名「無依行」,諸佛都如是。「大記別」就是授記,佛本來預言未來如何如何如何,這叫記別。乃至於佛證實了某個弟子,說你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經過多少劫,你要成佛了。成佛的時候,你叫什麼名號,那國土叫什麼名字,那世界叫什麼名字,這叫授記,這是指法說的。 「大記」,是指法,不是指人。說未來的一切眾生,如何如何如何,這也是記別。正法、像法、末法,這也是記別的涵義。末法時代,眾生如何如何,乃至佛法稀少,作業的多,斷見、常見、惡見很多。 「現在十方諸佛世尊,亦為成熟諸有情故,為令厭離生死法故,為令除斷業煩惱故,為令三乘速圓滿故,宣說住持此無依行大記別法。未來一切諸佛世尊,亦為成熟諸有情故,為令厭離生死法故,為令除斷業煩惱故,為令三乘速圓滿故,宣說住持此無依行大記別法。汝於過去諸如來所,已具得聞此無依行大記別法。我於今者,亦為成熟諸有情故,為令厭離生死法故,為令除斷業煩惱故,為令三乘速圓滿故,宣說住持此無依行大記別法。汝應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無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三世諸佛為了讓一切眾生斷他的業,斷他的惑,斷他的煩惱。讓他成熟,離開生死,證得涅槃,成就三乘果位,不再在六道輪迴,也宣說這個無依行的大記別法,而且三世諸佛是這樣說的。「汝」是指天藏大梵天,說你在過去諸佛所,已經得聞了此無依行大記別法,你都聽說過了,但是你為了利益眾生的緣故,又來請我說。我現在也是為了成熟一切諸有情的緣故,讓一切有情斷煩惱證菩提,為令他們厭離生死,為令他們得證涅槃,為令他們證了聲聞緣覺菩薩的果位,速成圓滿,也要宣說此無依行的大記別法。 「汝應諦聽」,你要好好的聽,如理的聽。佛對問者的答覆都是如理聽、諦聽。十地果位的菩薩,乃至於文殊菩薩問、地藏菩薩問,佛都是答覆諦聽、如理聽,就是對我們說的。我們一定要如理的、審思的,這叫作聞,就是聽。聽聞就是聞慧,聞思修,不聞你怎麼能思惟呢?不思惟,你怎麼能修呢?否則是盲修。你必須知道怎麼修,怎麼去作,作有作的方法,所以叫他諦聽。 「爾時天藏大梵天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言大梵:有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設使先成,尋還退失,況當能成色無色定,乃至三乘隨成一乘。」 「爾時天藏大梵天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我一定照佛的囑託,我願諦聽,很希望聽到佛說。「佛言大梵,有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設使先成,尋還退失,況當能成色無色定,乃至三乘隨成一乘。」這是說有十種無依行法,他行法的時候無依,不依著三寶,不依著佛的教法,這樣修定不得成。 這十種無依行法,有一種都不能成就,連欲界的善根尚且成就不了。如果他先成就了,他行法的時候,十種無依當中,有一種無依,他以前有的都會退失。我們的善根,我們的福報,不是無限量的。如果今生不修,今生就退失以前的福報。今生享受完了,就沒有了。 學道者,要是不精進,一懈怠,「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不勇猛精進,未達到不退位的時候,還是會退的,除非成了佛。成佛就是他的身口意不需要再加護念,不需要再加作意,自然的,沒有一點的不善。像那大菩薩摩訶薩八地以前的菩薩都要護念,阿羅漢雖然是證得了,他認為是涅槃不動,他要護他的身口意,這叫有護。佛已經到了不護的地步,到了不護地。 這十種的無依行,你有一種,想成就欲界的善根是不可能的。以前成就的,現在有了無依行,有那麼一法,你就退失。你要想修禪定,得禪定,不可能,一般禪定都得不到。色界的禪定,無色界的禪定,都得不到。也就是四禪四空定,八定一個也得不到,何況你說的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的果位,一乘也成不了,就是這樣的涵義。以下就說十無依行。 「何等為十?一者世有一類,雖欲修定而乏資緣,經求擾亂。二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犯尸羅,行諸惡行。三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顛倒見,妄執吉凶,身心剛強。四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心掉動,不順賢聖,諸根輕躁。五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離間語,破亂彼此。六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粗惡語,毀罵賢聖。七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雜穢語及虛誑語。八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貪嫉,於他所得利養恭敬心不歡悅。九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瞋忿,於諸有情心常憤恚。十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邪見,撥無因果。大梵當知,是名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設使先成,尋還退失,況當能成色無色定,乃至三乘隨成一乘。」 「何等為十?」徵啟的意思,哪十種呢?「一者世有一類,雖欲修定而乏資緣,經求擾亂。」你要想修定,得有資糧,先備辦資糧。修定資糧有兩種,你要有個寂靜的處所,有人護持你,衣食住行什麼都有,不要再操心,不要起心動念。這都是行道的資糧,更重要的是法的資糧。你要修定,要先修加行。你先懺悔懺悔,消除業障。我們受過三歸,受過五戒,都先懺悔,就是這個意思。 你沒有資糧,要想修定、靜修,辦不到。辦不到,你心裡頭的妄想一定會生起的,吃了這頓沒下一頓,怎麼辦呢?還在那兒坐靜的時候,就想起來了,明天還沒有下鍋的米,或者你穿的衣服不夠,不能御寒。或者你修道的處所蚊子很多,咬你叮你,定力還不夠的時候,你是定不住的。想住在山裡,找一個寂靜處,山林不是那麼好住的。在中國講,你未破參的時候,不能住山,也就是你定不了,沒有那個定。第一種就是無依,沒有資糧所依,這樣去修行,是不成的。這是第一個。 「二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犯尸羅,行諸惡行」,犯了戒,破了戒。尸羅是保護你的,尸羅是生善的根本,是防非止惡。如果你犯了戒,破了律儀,你想修定是不可能的。沒有守戒就是犯戒,犯戒就是行惡行,行惡行要想去修定是不可能的。這是第二個無依行。 「三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顛倒見,妄執吉凶,身心剛強。」想要修定,就用顛倒見,吉凶禍福,吉凶禍福包括很多。顚倒見是什麼?看見這個房子,或者住宅,一進去看,就說你這個地方不對,這個窗戶沒有開好,這個門沒有開好,這樣開了要招凶,你要改正一下。要怎麼樣才是吉,這叫顚倒見。吉凶禍福是由你過去的業,過去的因而定,而且吉人處惡地,惡地也變吉了,惡人處吉地,吉地也變惡了。一切在人,不在那個處所,也不在那個屋子。 你有顚倒見的時候,妄執吉凶禍福,身心很剛強,他不接受正知正見的。佛沒有這樣說,乃至說神通,乃至大妄言,那不屬於這裡頭。乃至吉凶禍福醫人星相這一類,這一類就是顚倒見。顚倒見是在什麼地方顚倒?因果顚倒了,不相信善惡因果。 「四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心掉動」,心定不下來!掉舉就是妄念很多,非常雜亂,也就是諸根煩躁。修定的人,起碼六根要收攝一下。為什麼我們習定的時候,眼睛要張三分,閉七分,眼根不向外頭去尋伺,到處看!要靜下來!眼對境的時候,要靜下來,耳聞聲的時候,要靜下來!為什麼要找寂靜處呢?沒有吵擾。你住在大路上,汽車來往的聲音,你那定怎麼修得下去呢?修不下去。這都是屬於掉舉。心掉舉,沒有按聖賢的教導去作,諸根很煩躁的,身體坐不下去。眼耳鼻舌身這六根都輕躁浮動。 「五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離間語」,就是破戒的現象。前面說那破戒的,挑撥離間,如果不說挑撥離間話,他過不去。也就是看人家好了,他還有一個嫉妒心,他在中間造謠生事,彼此說破壞話,這個我們不需要舉例,誰都懂得這個道理。 「六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粗惡語」,口裡說話,盡帶不乾不淨的,帶很污髒的語言,就是粗惡言。或者是「毀罵聖賢」,這裡頭包含著謗佛、謗法、謗僧,乃至賢人、道友之間。人家修道,他就生起障礙。這個中間都含著有爭利,爭名也含著在裡頭。不過是粗惡語,他不是無緣無故就罵人,總有個涵義。說這種語言的,是無依。你要修行無依,有惡依,沒有善依。 「七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雜穢語」,雖想修定,這雜穢語就是綺語。綺語,說話沒有意義,也就是閑聊,或者聊天。聊天,在此方叫沖殼子(閑聊天),好像那個糧食,要是把外殼去了,現了真實的殼子,沖的還很有意義的。但說這些沒有意義的話,雜穢還加上不乾不淨的話,雜穢言虛誑語、說假話騙人,就是妄語。 「八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貪嫉」,慳貪嫉妒,這以下是三個貪瞋癡。他自己貪,他沒有得到,看見別人得了,他生起嫉妒。看人家受恭敬、受供養,或者經營商業,或者不管作什麼,得了利益,他不但不隨喜,不生歡喜,反而嫉妒。嫉妒,他就破壞了,於他所得到的利養,不生恭敬心,不生歡悅心,就生起嫉妒障礙。 「九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瞋忿。」瞋恨心對別的有情,他總是看的不順。或者看別人的行動,他也不順。看人的言語,他也不順。他自己心裡頭有一種瞋恨心,有瞋恨心就有憤怒。憤怒,瞋在心,忿在相,他的相就顯相,而對一切的有情,他常生起一種忿恨心。這個不涉及利害關係,就是他對一切眾生,就是我們所說的憤世嫉俗。對這個世界上,他非常嫉妒,非常貪,由於他沒有得到,嫉妒人家得到了,所以他常生慎恨。 「十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邪見」,邪見就是愚癡,也就是貪瞋癡的癡。愚癡,邪見,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因果,就撥無因果,不相信作善得善報,作惡受惡報。不相信因果,這叫撥無因果。 「大梵當知,是名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設使先成,尋還退失,況當能成色無色定,乃至三乘隨成一乘。」佛又對天藏的大梵天說,你應該知道,上面我所說的,叫作十種無依行法。行法的時候,不依善法而作種種的惡業行,行就是作惡業,無依就是沒有善法的所依。要是修定的修行者,行人隨著十種當中有一種,他想成就欲界的善根,生到天人,得福報。轉到大富,轉到來生的時候,很安樂很愉快的過一生,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的一生很愉快,我們應當感謝自己的過去。求人不如求己。你過去作的有善根,今生自然就享受。你過去傷害別人很多,今生也受人家傷害很多。過去你無意的傷害別人,自己還不知道。你今生,也是受別人的無意傷害。就像台灣的飈車族,警察把他逮捕了,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作?為什麼要殺人?跟他有怨嗎?有沒有認識嗎?不認識!自己也不曉得為什麼要這麼作!這就是共業所感。這不是一個人的業。 我們想要修善根,轉變我們過去的業。怎麼可能?今生所修的都是無依行。怎麼樣叫有依行呢?下面會講。我可以先說一下,像我們歸依三寶,受了三歸五戒。受了三歸五戒,那是依著善行,有依,是依什麼呢?依三寶,依著佛所說法的教導,相信因果,那當然就有依。有依,不但是你遇見善根能成就,三乘果位也能得到,一定能成佛! 但是一天當中有很多雜染心,我們隨作隨懺。當懺悔的時候,拜懺的時候,你就迴向。迴向今生所作的錯誤事情,所起的雜念,所起的不正確的念頭,身體所作的不端正的行為,甚至破戒。破戒,隨時懺悔,懺悔了還復清淨。 這是有所依,依佛所教導的懺悔法,依著三寶而修行。佛有一定的教導,就像這部經,是修持來去念。這是有依,依正法而修定,修行十善業。這叫有所依,能夠成就三乘的道果。不止這十個無依,下面還有。 「復次大梵,又有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終不能成諸三摩地,設使先成,尋還退失。何等為十?一者樂著事業,二者樂著談論,三者樂著睡眠,四者樂著營求,五者樂著艷色,六者樂著妙聲,七者樂著芬香,八者樂著美味,九者樂著細觸,十者樂著尋伺。」 前面那十法是初行。還有十法,如果具足這十法,你想修得諸定,高深一點的定,三摩地就是三昧,過去生所成就的,今生有了這十種的無依法,隨有一法,也會舍掉,也會退墮、退失,沒有了。這十種名詞,下面會一個一個解釋。 「大梵當知,是名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終不能成諸三摩地,設使先成,尋還退失,若不能成諸三摩地,雖集所餘諸善法聚,而有是事,追求受用信施因緣,發起噁心心所有法,於諸國王大臣等所,犯諸過罪,或被呵罵,或被捶打,或被斷截肢節手足。由是因緣,或成重病,長時受苦,或疾命終,於三惡趣隨生一所,乃至或生無間地獄,如嗢達洛迦,阿邏荼底沙,瞿波理迦,提婆達多,如是等類,退失靜慮,乃至墮於無間地獄,受無量種難忍大苦。」 「大梵當知」,佛又叫這位大梵天,跟他說,他是當機眾。這十種的無依行法,要修定的,隨有一行,也不能成就諸三摩地,想求三昧求得深定, 是不可能的。不但不可能成現生的,過去有的,「尋還退失」。「若不能成諸三摩地,雖集所餘諸善法聚,而有是事,追求受用信施因緣,發起噁心心所有法,於諸國王大臣等所,犯諸過罪。」「犯諸過罪」,是說定修不到,還有別的善法呢?所餘的諸善法聚。「所餘諸善法」,是指什麼呢?沒有得到定,那麼我們誦經,作佛事,這也是善事,這也是善法聚。有這等事,假這個餘善法去追求享受,追求受用就是享受,受人家的信施因緣。因為信三寶的人,佈施供養了。 因為有這個因緣,他就去追求。追求就去化了,這是化緣的意思。化緣的時候,有時得到了,有時得不到。他的心裡,就生起惡念。惡念,心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是與心相應的,而且是同時發起的,與心同時發起的。心只是八識心,心所有法有五十一個。但是心生起個惡念與心相應的忿隨煩惱都來了,那是與心相應的、一起同時發起的。 在這個國土裡,在這國王大臣等所,他會犯很多錯誤的,因為他追求這個受用,以這個心識緣去追求。去追求了,就會犯很多的過錯,犯了過錯就被這個國王大臣訶責,或者被捶打,或者是被截斷手足、胳臂、肢節,也就是四肢。或是受了捶打,之後,或者成了重病,或者長時間受苦,或者因此而命終。命終之後墮到三惡趣了,隨他一生的所作所為,乃至生到無間地獄了。 這裡佛只是舉個例子,如嗢達洛迦、阿邏荼底沙、瞿波理迦,這三種是外道。提婆達多是佛的堂弟,阿難的哥哥,他是犯五逆罪的,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他想當佛。像如是等類,他們都退失靜慮,也就是退失定。過去有的,乃至於習靜慮、習定的時候,不但退失了,而且墮到無間地獄了,受無量的種種難忍大苦。苦難很多,「難忍大苦」。 你們看《地藏經》裡當中有些苦,如果以我們這個肉體去承受,是無法忍受的。如果你想那個苦,你會受不了。但是受到了,你無力抵抗,也就受了。身心所受的折磨,那就是我們過去受了,都忘了。無量劫來,誰都受過,但是都迷了,也就忘了。如果那個境界再現前的話,修道的心,可能可以成就的快一點。知道苦,就不敢再造業了。 這幾個外道都是修外道定的,也是修定的。提婆達多修道修了十二年,最初出家的時候是很好的,後來他沒有成道,他就抱怨,去找外道,去學神通。神通學到了,他就作惡事了,這就退失了。 「爾時世尊告阿若多僑陳那言:吾聽汝等給阿練若修定苾芻最上房舍最上臥具最上飲食,一切僧事皆應放免。所以者何?諸修定者若乏資緣,即便發起一切噁心心所有法,不能成就諸三摩地,乃至墮於無間地獄,受無量種難忍大苦。」 所以修定必須具足因緣,資糧必須得具足。佛又重說了。佛最初成道之後,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僑陳如是上首,是上首出家的第一個,這是佛的上首大弟子。受比丘戒的當中,他是第一個,他們一共有五個人。這五個人就是五上首,也叫五比丘。他們以前是在皇宮隨著佛一同出家的。他看到佛在苦行之中,跟佛一起修,後來看佛受牧羊女的乳酪,他們以為佛退道心了,不修苦行,他們也就離開佛了,到鹿野苑去修。鹿野苑離菩提迦耶沒有好遠,佛在迦耶菩提場成道之後,就到鹿野苑去,先度他們五個,給他們說法。他們五個是最先得度的。 所以說阿若僑陳如是最上首的弟子,他是管理一切的分配。佛為什麼要跟他說呢?因為房舍、臥具、飲食,都是聽他的安排。佛就跟他說,我許可你給那個修定的比丘,給他最好的房舍,最好的臥具,最好的飲食,他在一切的僧事上,應當勞動的事都免了,叫他安心修定。為什麼要這樣作呢?所以者何?這就是徵啟的意思。我為什麼要許可你對這修定者,給他們這麼好的照顧。 佛就跟他說,如果習定的人,沒有資糧,沒有很好的環境,他就會生起噁心。噁心雖然不是很嚴重的,可是他會抱怨,在修的時候,不安心。是這樣的意思,這種情形,大家可能有經驗過的。 我在上房山時,那些住茅蓬的道友們,有時候大家碰到一起,到常住領完下來,拿了一小包用紙包的鹽巴。「常住好慳吝,才給我們這麼點的鹽呢?這三十天怎麼辦呢?一個月才發這麼一點的鹽巴?」他說,常住苦,沒有供養。那時候我們北方是發小米,發玉米還好一點,經得起餓,小米就不太經得起餓。哪有小米粥?是小米,三十斤,常住還留三斤。那麼,三十斤留三斤,一共發給你二十七斤。這一點鹽巴,你拿到茅蓬去,只能煮稀飯,修定的人需要的糧食不多。 我要說的就是他的抱怨。資糧不足的時候,怎麼修行得下去?那就去攀緣了。像我們那時候出家不久,並不是老修行,也沒有緣份。老修行就想:「哪個施主該照顧我一下,該給我送來!」或者他心裡就想這些,那定怎麼修?佛是了解眾生心,了解一切的事物。所以免了他們一切的勞務,照顧的特別好。特別好了,能不能修呢?兩者都不可以,增長貪心也不可以! 在河北省有一位大德,他發心要供養修禪定、住靜的人,你要什麼就給什麼。有些人就到常住處,要最好的毛氈,他也給買,要好表,他也給買。而且每間屋子有暖水瓶,那時候是很高級的。他要那些人在那兒住定下來,每個屋子要暖水瓶,他給每人買一個。身體住的不好,要吃餃子,在北方能吃餃子就是很高級的,他照樣給他煮餃子。而後,他這個禪定是不是修的很好呢?不是!到了最後,他的福德不夠,修禪定的人漸漸的都跑光了,一個都沒有剩下,他也結束了那間道場。那是一九三幾年的時候,三五、三六、三七,大概不到三年,就結束了。 過份苦不可以,過份好也不可以。好了,他又放逸。苦了,他就抱怨。可是,資緣是不能夠缺乏的,否則會引發起噁心所。但是資緣特好,特方便,他的噁心所也成立了。攀緣、貪求,他定不下去,也修不下去。所以不能成就三摩地,甚至墮到到無間地獄,受無量難忍大苦。 「修定行者若具資緣,諸三摩地未成能成,若先已成,終不退失。由此不起一切惡法,廣說乃至不善尋伺,往生天上,證得涅槃。修定行者,若未成就諸三摩地,初夜後夜當舍睡眠,精進修學,遠離憒鬧,少欲知足,無所顧戀,一切貪瞋忿覆惱害,憍慢貢高,慳悋嫉妒,離間粗惡,虛誑雜穢,一切人間嬉戲放逸,皆悉遠離。如是行者,應受釋梵護世四王轉輪王等讚歎禮拜恭敬承事,奉施百千那庾多供,況剎帝利、婆羅門、筏舍、戍達羅等,未得定者,尚應受此讚歎、禮拜、恭敬承事、奉施供養,何況已得三摩地者。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修定能斷惑 餘業所不能 故修定為尊 智者應供養」 修定的行者,一定要具足資緣。那時候,諸三摩地未成就的能夠得成就。要是先成,已經成就的,那就更增長,再不會退失。那麼,有定力,心能降伏得住,一切惡法部不起。「廣說乃至不善尋伺」。尋伺,是追求的意思,不去追求的意思。這樣子,可能往生到天上,證得涅槃,更能夠修成。或者修四禪四定,或者四空四定,就可以生到天上,乃至再深入的修諸三摩地,乃至於究竟證得涅槃,乃至證成三乘果位。 這是佛讚歎修定的。在世間修行的時候有三種,第一種是修定心,第二種是讀誦,第三種是營福。這個修定的行者就是修行的人,行道的人。定,就是靜慮、寂靜。在修因的時候,就是修寂靜,修靜慮,修觀,而後成就的時候,達到三摩地。三摩地,前面講了很多,等持,翻寂靜。修定行的人應該作些資糧的工作,修的時候,你才容易證得。你們要注意的事項,也就是環境,外面的客觀的情形,你都應當注意。 如果你還沒有成就三摩地,也就是還沒有得到定之前,你就要辛苦一點。初夜、後夜,你還沒有成功的時候,應當辛苦一點。如果在初夜的時候,以現在十二小時計算,你在中夜的四個小時可以休息一下。初夜跟後夜這八個小時,你都應當精進的修行,不要太貪睡,「當舍睡眠」,四個小時是不夠的。這是指真發心要了生死的人,我們想斷煩惱,像這類的修行人,真正的信仰佛所教導的。 我所指的這個信心並不是我們一般的信,而是真正的深信不移。你相信佛的教誨,佛告訴我們怎麼作,我們就怎麼作,這樣的話,才能夠入道。現在我們自認為都是很信佛的,我個人感覺到是不夠的。我們並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只睡四個小時,其餘的二十個小時,我們都能行道嗎?像我們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是專業的,專業都作不到,像大家學佛修行都是副業,並不是專業的。 大家知道,在我們出家之後,有早晚課,我們都是兩點半起來,每間寺廟都是兩點半。這個規定,你到哪個廟掛單都是兩點半起床,這裡含著很多的意思。以前大陸上,寺廟裡沒有晚飯,他叫藥石,也就是吃藥。現在,末世的身體,不像過去古人那樣的健康,就得吃藥,拿這個晚飯當藥。但是寺廟里正常規矩,這個藥是稀飯、臭鹹菜,你願意吃就吃,不願意吃就算了。 現在當然不是這樣子,大家如果到寺廟去吃晚飯,還是吃得很好的。有的小師父還到外面去下小館,像我們下邊那個門口,盡是小館,這樣還能修道嗎?種個善根而已!真正要修行的,你應當不要太貪睡,睡眠是一蓋。我們算一算,我們這一生當中,睡眠的時間佔去多少?佔去很多時間!但是有些人為了經營事業,或者作工人的,還得加班加點,有時候為了賺錢,他睡的也很少,那跟這個沒有關係,這裡是專指修行者說的。你要想修定的時候,應當要精進,不要懈怠。睡眠,這是懈怠!你把好時間都耽誤了。 有的道友們發了心,想住山裡,或者我們有好多的道友居士想學古德,不睡眠的,這也很多。甚至也有不吃飯的,打一個七兩個七,把時間集中起來,要修道,目的是想得定。得定有什麼好處呢?大家是知道的,一有定,就能開智能。在定中的時候,你什麼都明瞭。就像那些阿羅漢,你要是請他給你迴向,他在未入定的時候,跟我們差不多。他一入定,觀照起來,智能現前,他才能知道。他舍了報,就入了三摩地,證了空理。 所以,在修定還沒有成功之前,要舍掉睡眠,要精進修學。學什麼呢?學禪定,要習定。但是你待在市中心可不成!汽車的干擾,讓你不易入定。人聲嘈雜,也不能入定。憒鬧的地方是不成的。 少欲知足,知足者常樂,不要貪求太多。我們因為貪心太大,沒有覺悟到我們的肉體是幻化的,沒有把肉體認定是無常的,就給他找舒服,怎麼調和,怎麼舒適。多欲而不知足,好多人都不會滿足的。有時窮人看到富人,他很奇怪,他有那麼多錢,這輩子吃得了嗎?富人看窮人,說你不修福,該受罪,你窮是應該受的。 這是教我們少欲知足,像我們有些大德住在山裡,他的福報很大,但是他都舍棄了,這樣才能得到快樂。知足者常樂,少欲者自安。少欲,你才會平平安安的。無求,你也不傷害誰,因此,必須少欲知足,無所顧戀。顧戀就是貪戀的意思,對世間的一切事物,就我們來說,衣食住行,吃的、穿的、住的,還有一個代步的,對這個不貪戀。對於貪瞋、忿覆、惱害、憍慢、貢高、慳吝、嫉妒、離間、粗惡、虛誑、雜穢,你要具足慈悲喜舍,對治貪瞋癡愛。顧戀就是貪的意思,瞋就是不如意的時候,會生起煩惱,瞋就是瞋恨心。 這是罪業的三根本,貪、瞋、癡。癡就是沒有智能。憍慢,每個人都這樣想,我是普普通通的一個人,我有什麼憍慢?但是,事實上不然,每個人,你回想在同輩、同事當中,總覺得我比別人強。驕,簡單說就是驕氣,廣泛的說,就是矯揉造作。矯揉造作的事太多了,不懂裝懂,不會裝會。明明不成,自己還認為自己了不得,為什麼把驕跟慢連在一起,這個慢就是傲慢的意思。 窮人也會傲慢嗎?窮人更傲慢。他感覺到自己很清高,特別是讀過一些書的,古來窮秀才,現在有些是大學畢業的,現在大學畢業就差一點,博士學位的,碩士學位的,我記得二十幾歲在上海的時候,博士是不少,在北京,博士也不少。我曾經遇到兩個博士都是在美國學的,一個在康乃爾學農業的,他在大學當教授,驕傲還可以。把他捉起來關到監獄,他總以為比別人高,「我是博士住監獄!」我說:「我是和尚住監獄!」叫我陪他,他總感覺更驕傲。他這個驕傲、慢,無論到什麼地方,他都表現出來。任何時候,他總比人強。恐怕是下了地獄,他還覺得只有他才夠這個資格下地獄。你沒作這個業,你還來不了這個地方。 像我在監獄裡,住的時間太久了,跟犯人打堆的多。到了那個地方,犯人跟犯人,他也認為我比你們這些犯人都強。每個人都有這個表現。這就是俱生我執。這個很厲害!因為我比人家強,女道友無論多丑,她認為自己是很美的,一天總是照鏡,都在擦洗。為什麼?憍慢、貢高。 慳,就是貪的意思,很吝惜。舍心不重!我們講的舍是什麼?是佈施,慈悲喜舍的舍,舍要從你自己心裡舍,不只是物質。除了物質以外,先舍心。如果你心裡頭舍得清淨了,那就成功了。慳貪沒有了,反過來就是佈施,就是慈悲,就是舍。嫉妒呢?那涵義就更多了,嫉妒人家的好事,要是有利害關係,你嫉妒還可以理解。跟他毫無相關,只要是幾個人,一說別人的好事,別人讚嘆別人,他就說破壞的話。「他算老幾,他有什麼了不得!」這就是嫉妒。這類的事情很多很多,你隨時隨地都可以碰到。 在〈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第五大願隨喜功德,看見人家好事,你要讚歎,讚歎隨喜,他的好事就分給你一半。我們要經常隨喜諸佛菩薩的功德。地藏菩薩,大家都知道,願力大,下地獄度眾生。觀世音菩薩願力也很大,有十二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文殊菩薩十大願,我們都隨喜。隨喜,就分一份,看見別人作好事,我們沒有那個力量,作不到,我們就隨喜。隨喜他,見面分一半,我們中國是見面分我一半,但是我們佛教不講要物質,我就隨喜,也不傷害他原來的,就是隨喜功德,這樣就可以消除嫉妒了。 「離間粗惡」,離間就是挑撥離間。看別人要是成功了,他就要破壞。還有兩舌,搬弄是非。 像上面所說的貪瞋忿覆、惱害憍慢貢高種種的粗惡都是虛誑,髒的、穢的,也就是垢穢的。不只是放棄這些,人間的嬉戲放逸,皆悉遠離。像在家裡看電視,這算不算嬉戲呢?看你怎麼看。如果發心的人,修道的人,你在那個情境的時候,看你怎麼用心?你定不定得住?如果定得住,你那個嬉戲,就變成精進,嬉戲放逸皆變成精進。「那伽常在定」,佛大菩薩作一切隨順眾生的事情,他常在定中。這些事情翻過來,就是精進。如果我們作不到,我沒有這個定力,頂好遠離一點,自己檢點一些。有些人經常拿這個當藉口,「哪有放逸!我在修道呢!」 那是自己騙自己。如果是我們二十四小時,雖然不能夠作二十個小時,十個小時可以不?作不到!五個小時可以不可以?作不到!兩個小時可以不可以?還是作不到,一個小時可以不可以?也作不到!那你早晚的時候,臨睡覺,臨起床,念上十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恐怕還是作得到吧!或者你再多一點,念上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乃至到十者普皆迴向,背背普賢大願王的十大願王。這個可以吧!如果這個也記不得,念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念念普賢菩薩,念念地藏菩薩。但是,我們習慣上還是念觀世音菩薩跟地藏菩薩的時候多。這個念上個十幾聲,恐怕作得到吧!作什麼事,你念上十幾聲,都可以吧! 這樣可以對治很多的煩惱,就是這麼一點點,時間雖然很少,可是利益非常之大。普通的、善根淺薄的,像諸位道友經常來聽經,一聽一兩個鐘頭,你聽進去的是文字,或者聽到哪位法師所說的語言,能不能入你的心?用耳根聞了,聞了反聞聞自性,跟你的心性結合起來。佛所說的這些事情,好像我都有犯,所以我沒有定。怎麼辦?我知道了之後,就應該漸漸的遠離。 另一方面,要是貪瞋忿覆,乃至於虛誑雜穢的一切嬉戲放逸,這是不好的。不好的,要離開:好的,要精進,要作到。「如是行者」,也就是這個行道的人,這樣修定的人,當然不一定是出家人,我們諸位道友,優婆塞、優婆夷、一切居士,凡是修定的,你要這樣作,在寂靜處去修道,精進減少睡眠,你不貪、不瞋、不癡、不慳貪、不嫉妒、不放逸,你應得到什麼呢?得到大梵天王來護持你。還有四天王,或者人間的轉輪王,也就是國王,他們都讚歎恭敬禮拜來承事你。乃至於對這個修定者,行道的人,佈施百千那庾多供那麼多,也就是供養很多的意思。 一個剎帝利種、婆羅門種,乃至筏舍、戍達羅,這四種種姓的人,他們在那兒習定的時候,雖然還未得定,他也是修行者,他都能夠受著這些梵釋四王的讚歎、禮拜、恭敬、承事、供養。如果已經得了三摩地,修定成就了,得了定,得了三摩地,那麼所受的供養就更不可思議。這必須從兩方面說,跟他過去多生累劫的善根有關係。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