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04 01:03:20瀏覽4054|回應0|推薦7 | |
台南有一條窄街,歷史幾乎是迪化街的兩倍長,三百年來保留清代、日治、民國不同時期的房屋特色,至今暗蘊著五進五落的幽長院落。每一張台灣古地圖,幾乎都有它的身影;然而,近代的地圖上可能找不到它,台南人或許也沒聽過它。 台灣史
【中國時報2010.04.02摘要 黃哲斌】台南有一條窄街,歷史幾乎是迪化街的兩倍長,三百年來保留清代、日治、民國不同時期的房屋特色,至今暗蘊著五進五落的幽長院落。每一張台灣古地圖,幾乎都有它的身影;然而,近代的地圖上可能找不到它,台南人或許也沒聽過它。 家族在此落腳150年的張國楠說,「我從小就納悶,我家地址是『神農街』,但因街道太窄太短,地圖上找不到;老一輩的鄰居提到這裡,卻又叫它『北勢街』。」 十幾年前,張國楠北上參觀「十七世紀福爾摩莎特展」,看到故宮耗費億元向荷蘭商借的古文物裡,竟出現他家附近「大井頭」等字樣,「我整個人都起雞皮疙瘩」,才知道貌似破敗的老家,暗藏豐富的歷史寶藏,於是投入地方文史的發掘之旅。 「1720年,北勢街第一次出現在文物紀載裡。」當時台江內海淤積,只剩下五條河道連結台南舊城與海洋,河道兩岸開始出現街道,北勢街就是最熱鬧的貿易輻輳中心,唐山的布匹、茶葉海運而來,從後門河道上岸,前門是店舖、一樓是倉庫,二樓則住著店東及夥計一大家子。 張國楠的家也是如此,由於臨街寸土寸金,每一戶寬只有四米半,但縱深可達七十三公尺,每一層樓可達一百多坪。 西市場 布莊雲集 繁華落盡 【中國時報 黃哲斌2010.04.02摘要】提起老商場,台北人會記得中華商場或永樂市場,高雄人會想起新堀江。台南市西門路、民生路口,也藏著一座1905年至今的龐大商場,活著一群有故事的人。 「最早,這裡不是布市,隔壁是眼鏡店,這間則是餅店,都是日本人的商店。」萬香布莊老闆林文彬歷歷數著。當年日本政府先蓋了傳統集中市場,後來在旁邊搭建這座「淺草商場」。至今,此處商家只有地上使用權,土地則向政府承租。 戰後,他岳父自日籍老闆手中接下店面,因民生物資短缺,大家發現賣布最好賺,於是一窩蜂改為布行,這裡也變成南台灣最大的布市。林文彬十八歲應徵當店員,三十歲接下布莊生意,「民國六、七十年間,這個小店面聘用了六名店員,台中以南、屏東以北的人要嫁女兒,都要來這裡辦嫁妝。」 「當年景氣好,附近有寶美樓等高級酒家,店家要求小姐至少準備七件旗袍,光是她們的生意,我們就接不完。」不只林文彬,三十幾年前嫁到此地謝家的歐佩華,也記得舊日榮景,「八點多一開門,店外就排滿作西裝褲的顧客,我先生與小叔忙著丈量、剪布,我負責收錢記帳,總要忙到晚上十點多打烊才能喘口氣。」 「四十年前,商場大火,被燒掉的店家,政府允許他們重建」,只要抬頭看商場走道的天花板,木造屋頂是日本時代所遺留,水泥屋頂是被燒過的區域。 因此,西市場維持著新舊建物交錯的奇異景象,為了爭取住居空間,商場一樓走道的天花板,往往就是二樓住家的院子,他們稱為「向天借地」。 而今,西市場不復往日繁華,許多布行改成賣窗簾,謝家也重新裝修,供旅客入住體驗,成為網路相傳的熱門景點,百年孤寂的老商場,似乎出現一絲活力曙光。 迪化街鄉愁 聚散兩依依 【黃哲斌、黃文博、石文南 中國時報2010.04.02摘要】六十歲的郭重興,幾家出版社的老闆,祖父曾是迪化街最富有的商人之一,他家是街上最美的建築,但因後人經營不善,忍痛賣掉老店及大宅,成為郭重興最深的痛,他至今每周回來看看老街,回憶童年時光,感受陳年酸楚。 郭重興的祖父郭烏隆,出身三峽貧戶,移居迪化街幫人擔菜、擺豬肉攤,一步步發跡,買下迪化街中段最漂亮的紅磚建築,開設「郭怡美商行」,又在店舖正後方蓋了三層樓的大宅院,前後相通,有花園、有水池,郭重興就出生於大宅裡。 「阿公主要與滿洲、日本往來貿易,外銷台灣的糖等貨物、再進口大豆等物資,包括當時的麒麟啤酒。蓋這座大宅的錢,據說一趟糖的交易就賺回來了。」郭重興說,光是宅院面積就逾百坪,他跟幾個堂兄弟常在屋內玩捉迷藏,「太好躲了,我的童年就在這裡玩瘋了。」 後來,由於大伯與長兄先後經營失利,郭家先失去店舖,再賣掉大宅,當時郭重興36歲,「我在這裡出生、長大、娶妻、生了長女,這間房子到處是我的人生記憶,沒想到被『所有權』硬生生剪斷了。」 心酸之餘,郭重興索性搬往新店,曾共同創辦城邦集團,現為共和國出版集團老闆的他,發現自己還是忘不了老家。每逢周日,他騎著單車到迪化街附近的李春生紀念教會作禮拜,然後踱回街上,吃吃老攤、拜訪自己的青春遺跡。 就像鮭魚尋找身世,郭重興的兩個女兒也喜歡逛看迪化街,他自己一直想買回舊居,「但得要賺了大錢才行,」郭重興苦笑。 林兆剛則是溯回家族源頭,努力學作生意,希望讓這家老店再發光亮:「我跟太太正試著用網路行銷,跟新一代的消費者溝通。」49歲的林兆剛,擁有電腦、土木的學歷專長,去年還是高鐵工程師,卻因阿公臨終前一句話,辭去高薪工作,回家接手台北最老的店舖,成為第五代店東。 現由林兆剛經營的「林復振商行」,是先祖林右藻1853年所創設,迪化街才開始「結市」。由於店舖牆面與隔鄰共用,一百五十年來不曾大幅改建。 林兆剛的父親林徵龍、姑姑林韞回憶,「我們小時候,店舖屋頂還能看到一根根杉木橫樑;牆面下半是唭哩岸的石塊,上半是土角砌成,碰上颱風或地震,媽媽都很擔心。」 1935年日本政府舉辦「台灣博覽會」,要求迪化街商家整修門面,商店外牆才重建為現貌。 一百多年來,林家白天在樓下作生意,從日治時代的糖、油、麵粉、乾貨,賣到現在的進口冷凍食材、南北貨,也曾率先引進日本的高帽子禮餅;晚上,他們大多睡在狹長的二樓。 林兆剛小時,迪化街還有元宵炸寒單的習俗,他會在二樓居高臨下,當寒單爺神轎通過,就拚命點燃鞭炮往下丟。大學讀土木工程、在美國攻得電腦碩士的林兆剛,原以為這家老店只剩童年記憶,未料上一代店東四叔因病退休,其他堂兄弟又多數移居國外,這家老店面臨無人接手的窘境。 「起初我很猶豫,但我父親及四叔說,阿公臨終遺願就是『別讓這家店不見了』,於是我去年八月辭掉工作,回來顧店」。林兆剛說。 大規模商業區始祖 榮町、末廣町 南北閃亮銀座 【中國時報2010.04.02摘要】 迪化街是日治時代的台灣人的商品批發中心,卻不是最熱鬧的商業區;反倒是台北市「榮町」與台南市「末廣町」,才是最繁華的模範街區,被日本政府譽為「南北銀座」。 「榮町」就是現在北市衡陽路的周邊區域,大多為仿巴洛克式建築的商店市集,茶莊、醫院、銀行、書店、樂器社櫛比鱗次,町內有全台最早的菊元百貨,當時榮町的商店多由日人經營,被台灣人視為高級購物區。
台北文獻會史蹟解說老師何良正表示,清代約於1882年修建台北城,城內建築以四處府衙、四座廟為主,直到日治時期進行類似都市計畫的「市區改正」,才在1920年出現台北榮町,「現在重慶南路的東方出版社,當時就是新高堂書店。」 戰後,上海的綢緞莊、銀樓等商店進駐台北榮町。昔日的菊元百貨已易主為國泰世華銀行;至於1945年的中華西藥行、賣南北貨的伍中行至今屹立不搖。 至於台南,日據時代因舊運河淤積,1926年新運河完工,日人將連接碼頭(今中國城)、台南州廳(台灣文學館)及火車站的末廣町(今中正路一帶),發展成為台南銀座。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玉璜說,新運河開通後,火車站前的大正町通、末廣町成為最重要的幹線,商業中心也從「五條港」轉移到末廣町,「目前的中正路兩旁,當時設計了兩排連棟式商店,南側排頭就是林百貨,民眾稱為『五層樓仔』,這兩排街屋,是台南史上最大規模的『結市』」。 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長詹伯望說,當年末廣町的商家,還組了一個「銀座會」的組織,對商家多規範,例如規定只能開商店,不許開銀行,若在這裡開店,騎樓必需統一管理,不能亂擺商品、破壞觀瞻等等。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