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晚清的小留學生-----大清官費留美學童
2008/11/16 12:31:56瀏覽4650|回應2|推薦27

看見網上討論香港出生的名人,提到“周壽臣,1861年出生於香港黃竹坑,與詹天佑,唐紹儀,同為第三批大清留美幼童之一。曾出任關內外鐵路總辦,官至二品。 1909年調任“奉錦山海關兵備道兼山海關監督”直至清廷遜位。北洋政府曾授予三等嘉禾勳章,以表其功。

香港第四名華人爵士,議政局第一名華人議員,日據時期“香港華民各界協議會”主席。國民政府亦曾授予三等嘉禾勳章。

這段說他和詹天佑,唐紹儀,同為第三屆大清官費留美幼童……,大概弄錯了,詹是第一屆(1872),唐是第三屆(1874)。這事可以寫篇短文:


大清官辦留美,由容閎向朝廷建言,經過多年奔走折衝,朝廷于1870 批准“考選幼童留學美國”奏折(曾李),成立“總理幼童出洋肄業滬局”專屬衙門,命陳蘭彬容閎為正副總監(黨代表?政委?),預計每年 30 人,留美 15 年。

1872 首批出國。但四年后終止,故前后四屆計開 120 人。其中廣東 84 人*[1],江蘇 31 ,餘散布于浙 2,贛、魯、閩各一。是知民氣行情,留學遠不如科舉*[2]

在 1881 決裂,全面召回時,這 120 人中只有詹天佑(第一屆)和唐紹儀(第三屆)兩人完成大學學位。詹耶魯工科,唐哥倫比亞文科,詹回來先蹲海軍 7 年(福建水師),還在馬尾海戰負傷,后來是修成京張鐵路的民族英雄。唐在清末民初引進新政氛圍里做了不少事,八國聯軍拳亂(1900),亂軍中一家陷入大火,老婆被流彈打死,4 歲的小女兒嚇得大哭,對街有個洋人衝入救了唐父女兩個,那個洋人是唐山路礦總工程師,叫胡佛,后來當了美國第 31 任總統(1928),唐后來先是武昌起義后南北議和的清政府全權代表,后來又當了袁世凱的內閣總理,那個嚇得大哭的小女兒嫁給了顧維鈞(1914)是民國駐華府的公使夫人(唐寶玥)。

1881 留美學童全員召回的背景及相關資料網路繁多請自行瀏覽 yichun 不贅敘,但網路沒寫而值得一提的有三:

1. 有兩個臨上船快閃,(撇船了!叛黨不歸!)他們是容揆和譚耀勳,他們的逃亡盤纏還是流淚登船的同伴們湊份子捐的,真夠哥兒們!這兩個都耶魯畢業*[3],但譚一拿畢業證書就死于肺病(TB),容揆大概因為是容閎的侄子吧,都市叢林野戰能力較佳活下來,后來在駐美大使館服務。

2. 美國 Hardford, Connecticut 當地士紳名流及耶魯教職學人 50 餘人(包括前總統 Ulysses Grant 和耶魯校長 Porter),聯名致信清廷請求收回成命,准他們繼續完成學業。 名作家馬克吐溫 (1835-1910) 當時也在 Hardford,當時已環游世界兩次,譽滿天下暢銷書出了一堆,呈半退休狀態,也參加連署留人。但《鬼佬干政》反而坐實了陳蘭彬和吳子登(政委!)打小報告詆毀小朋友《崇洋叛黨》的說辭,更堅定了清廷徹底召回的決心。

這 120 個小朋友有大有小,年齡不一,入學本來散布在不同年級(學籍現今可考者 87 名,計開小學 19 名,中學 35 名,大學 33 名),并非詹唐特別用功跳級所以畢業。那年代現代公衛及醫學都才起步, 120 個里面病死康州的 3 個,留洋實是豪賭!中途輟學或拒召者 23 人,剩下的 94 人分三批回國。

左邊這位一臉菜相的小弟弟,就是詹天佑同學, 11 歲。右邊是同期的潘銘鐘。他們不多久就把辮子塞進棒球盔,開始打棒球了,詹天佑還是投手呢。

詹天佑后來太出名,使得單看照片會誤以為潘明鐘沒他smart,事實卻不然,詹天佑終其一生不茍言笑,潘卻才華洋溢是小天才,15 歲提前進大學(Rinsselar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卻因為太刻苦用功兩年后就走了。小小墓碑青苔裂痕孤立在 Hartford 墳場,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這是他們組織的東方棒球隊(Oriental Baseball club),隊員個個不簡單:后排左一蔡紹基(北洋大學校長),后排右二詹天佑(京張鐵路總工程師),前排右二梁敦彥(大清政府外務大臣),這張照在 1878 年夏季,背景就是大清留美學童在Hartford的official address: Collins 街 16 號。

照片里前排右一鄺詠鐘最令我心潮難平,他念麻省理工中斷被召回,入福州水師畢業,分發振威艦二副,1883 年 8 月 23 日,中法海戰殉國……,距離他閑適地在草地上擺姿勢不過五年。









*[1].廣東 85 和江蘇 31 其實是以香港和上海為中心,這兩處口岸華洋雜處春江水暖鴨先知,所以才招募到學童報考。

*[2].招考實與容閎密切相關,容閎是文獻可考華人赴美讀大學的第一人,他與黃寬、黃勝三人隨美傳教士布朗(Rev. Samuel Robbins Brown)赴美(1847)得到耶魯文學士 (1854),容閎返國后,做過美駐華總領事秘書,接觸過太平天國,后因替曾李洽外采辦軍械,才終于和當權派接上頭而啟動官辦選幼童留美一案(1863),但清廷畢竟對他不放心,第一是他沒有科舉功名,耶魯在華尚欠品牌,第二他受過洗是積極勸教的基督徒,沖撞意識形態。第三他中文太破爛,開口廣東官話賣相不佳,他1909 出自傳也是英文(My life in American and China)。第四他的忠誠考核有問題,跟太平天國逆匪交代不清 (洪秀全曾要封他四等爵,他有顧慮才拒絕),又端美國領事的飯碗時間太長。

*[3]. 看文獻往往奇怪那時赴美入學為何都是長春藤名校?其實那時美國大學也就常春藤那小貓兩三家,阿帕拉契山以西都是水牛大學印第安學院,連加州都還沒有哪來伯克萊史丹福?

這樣情形臺灣早年也一樣,50年代臺北只有【一大兩院三專】──(臺大,師範學院法商學院,臺北工專行政專校淡江英專),到了70年代,大專聯考還有篩選意義,不是猛龍不過江,考理工而無把握的會自嘲《進取淡江,退守逢甲,逐鹿中原》,《漂泊海洋,世界大同》……誰能料到今天大學跟小學一樣多?

文革時一切亂來,清華校長蔣南翔(一說教長周文鑫)曾諷刺大陸的高教是:《大學的招牌,中學的內容,小學的教法,幼兒園的水平。》現在拜《臺灣之子》陳水扁與狗頭軍師杜正勝之賜,都在臺灣實現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imei3&aid=2388735

 回應文章

yichu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吳大猷生平可為時況的參考橫坐標
2013/09/15 23:05
吳大猷於1907年於番禺縣出生,他的家庭背景良好、世代書香,他的祖父吳桂丹曾考上清朝的進士,而其父親吳國基也是光緒年間考中的舉人,曾經出使過菲律賓。

他剛開始上學的時候,中國的教育制度正處於一個混亂的狀況。舊的科舉制度已經完全廢除,而從國外引進的洋學制度,卻因為既有師資的程度、品質參差不齊,而產生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狀況:即教科書中採用了西方的知識,像數學、科學等等,但教學的方法卻是用四書五經般的背誦、複誦,和西方科學所注重的理解方法完全相反。這一段年少的學習經歷,也使得吳大猷在他六十歲之後,決心要改革台灣中小學高等教育。

tingz
answer
2010/11/06 05:31
2010/10/25 12:04
yichun(meimei3) 於 2010/10/25 11:40 回覆:

Dear tingz,

如果目的只是照片,可逕查專書[大清留美幼童記(ISBN:9787801708809)].

只是很好奇,北京中央台早於2004完成電視專題紀錄片系列,錢剛且來美在Hartford遍訪耆老作田野調查補充材料,履記甚詳,甚至訂正舊說錯誤,貴友將重複題材?

若專題對象為容閎,可就容閎自傳入題。但若僅就洋土扞格立論,坊間討論已瀝盡其詳,冷飯翻炒,將難有新意。不妨與王韜(黃琬)並列,從寬立論。

預祝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