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08 13:30:12瀏覽402|回應0|推薦9 | |
論自由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兩者皆可抛。” 裴多菲的這首詩早已為人熟知,。 美國獨立革命領袖人物,派屈克·亨利(Patrick Henry)首創 “不自由毋寧死”這句口號, 揭櫫一種高尚的理念,值得以犧牲生命來捍衛, 成為美國獨立革命精神力量的來源,法國大革命受到此感召, 也以追求個人自由為目標
網友二泉映月這個問題像是對大哥投下震撼彈, 大哥把英文的自由找來研究, 英文的自由有三個字 Freedom 是個體能夠表達自主性,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的自由。 Liberty 是解除個體身體的束縛,解除重擔的自由。 Latitude 是不受校規或其他規約約束的自由。 一‧自由的定義 所以自由的定義就是個體能夠表達自主意識, 不受身體的束縛,不受人為規範約束的狀態。 二‧誰沒有自由?或誰失去自由? 囚犯沒有自由 犯罪者受到懲罰,關在監獄,失去自由。 婚姻沒有自由 法律規定夫妻間互負同居及忠誠之義務。 黨員軍人官吏學生沒有自由 孫中山說黨員軍人官吏學生沒有自由, 且個人要犧牲一己的自由,以換取國家的自由 這是因為受到黨規法令法律校規的約束。 受雇者沒有自由 勞工與雇主簽定契約,以工時換取薪資。 奴隸沒有自由 封建制度下允許人口買賣, 奴隸是主人的私有財產。 俘虜沒有自由 戰敗被俘關在集中營,沒有自由。 病患沒有自由 病患因為身體和心理的失能或缺陷 不能享有自由。 明星名人失去自由 每天有媒體記者跟監,生活小事變大事,家事變公事, 做了不該做的事,立即變全國醜聞。 教友信徒沒有自由 人一旦選擇信仰宗教,伴隨而來的清規戒律禁忌, 約束著口腹之慾和墮落的自由, 但是信徒們心甘情願放棄自由。 三‧希臘城邦時代奴隸制 雅典以建立最初的民主政治與公民社會,享有美名, 但是雅典公民權並不開放給奴隸, 奴隸只在主人恩准時,才能變自由人。 奴隸來源 希臘時代城邦之間偶然有爭戰, 回教大軍也覬覦不已,戰勝後戰俘當然成為奴隸, 買賣人口更是補充勞動力的理想來源, 羅馬鬥獸場也有黑奴的身影, 現代人難以想像古代對奴隸的禁錮, 無敵艦隊划槳奴隸,被腳鐐鎖鏈在底艙, 直到戰死或獲勝, 前胸上端兩個弧形骨頭,為何稱為鎖骨, 就是因為古代以鐵環穿過,枷鎖禁錮罪犯和俘虜的骨頭, 為防制脫逃的手段。 農奴 西洋封建時代奴隸制,沙俄時代農奴是世襲制,後代永遠為奴。 黑奴 種族歧視奴隸制下,黑奴在數百年間,被阿拉伯的貝都因人擄掠, 賣到世界各地,黑人原住民被迫離鄉背井,總計達千萬以上, 近半死於運送中途,而北美買得最多。 牙買加種甘蔗的黑奴總數達四百萬人 被鐵鍊綁起來上工,每天起早睡晚,平均只能活六年。 工奴 工業化始於英國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英國成爲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而資本家對勞動者壓榨,毫不手軟,工時長工資低,工作環境危險, 勞工待遇猶不如奴隸,英國礦工首度罷工時, 天主教站在資方立場,主教出面譴責罷工, 罷工的萬餘礦工,僵持六個月失敗, 回到礦場工地,面臨更低工資,更長工時。 四‧對自由的渴望 為何現代西洋文明極度重視自由, 因為自由是花費重大代價,甚至於犧牲掉生命, 才爭取到的寶貝,自由絕非與生俱來。 十八世紀末期,法國的社會政治地位很不平等。主要有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第三等級是平民。第一、第二等級是統治階級,他們的人數僅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二,卻擁有全部耕地的大半,享有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特權。法國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口屬於被統治的第三等級。 其中境況最悲慘的是農民,他們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但只佔有耕地的百分之三十,大多數人無地可耕。農民不但要向領主繳納沈重的賦稅, 向教會繳納什一稅,而且須受各色名目的敲詐勒索。 法國是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重要發源地。專制極權的強固和社會的矛盾,催生啟蒙思想,而啟蒙思想又反過來推動反封建、反專制運動的爆發。 北美殖民地的獨立戰爭勝利,這就大大鼓舞法國人民反專制、為自由而戰。在美利堅合眾國正式誕生後不久,震撼世界的法國大革命終於爆發。 五‧法國大革命之經過 法王路易16召開 三級會議平民代表被拒於會場外 代表們在網球場發表宣言要求改革制憲 法王暗中調動軍隊, 向巴黎集中, 消息傳出後, 巴黎暴動, 1789年7月14日, 憤怒的法國群眾衝破囚禁政治犯的巴士底監獄, 1789年8月26日制憲會議通過《人權宣言》, 共17條, 其內容擇要如下: 六‧趕走國王專制迎來暴民專政 現代恐怖統治發端於一七八九年法國雅各賓派的專政。這不僅是因為恐怖主義一詞的正式使用,始於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羅伯斯比被認為是現代怖主義之父,其在法國實行的恐怖統治,開創了現代恐怖主義的新紀元。 羅伯斯比 法國國民公會時期,山嶽派領導人之一。 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羅伯斯比主張運用任何不計後果的手段「拯救全人類」,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認為殘忍是必要的,也是革命進展的最好手段。 攻佔巴士底獄後,出現了一種新東西:人民法庭, 監獄士兵被這個法庭處死。隨後,則出現了形形色色的軍事法庭,尤其是革命法庭最爲臭名昭彰。這種革命法庭的官員由羅伯斯比等人任命,對其作出的裁決,罪犯不得上訴。這些法庭取消了一切正常的司法程式,甚至也不需要證人、證言、證據,它的原則是:全面逮捕,快速審判,立刻處決。 革命法庭成爲有組織地進行大屠殺的工具。有的時候爲了節省時間,甚至由獄卒自己隨便押來一些囚犯,隨便審理之後,即交給外面已經嗜血成性的殺人犯去盡情地殺戮。那些屠殺者自己也陸續被革命法庭判處死刑,並被送上了他們自認為仁慈的殺人工具:斷頭臺。 在丹東與羅伯斯比獨裁統治的期間,約有一萬七千餘人被送上斷頭臺。歷史學家 估計全法國至少有四萬人被判死刑而遭殺害 ,其中包括羅伯斯比兩位最好的朋友, 只因羅伯斯比認為,此二人改造失敗,不接納革命理想。 這種手段也同樣決定他自己的命運,羅伯斯比與二十一位副手,經過像他對其敵對分子那樣不公的審判後,於1794年7月28日被斬首。 七 巴黎公社 1789年革命前,巴黎部分市民組成維持秩序委員會,發展至1792年後,成為巴黎市政的自治機構,並有區代表在市政廳宣佈自己是多數區代表會議,奪取市府權力,公社支援雅各賓派,成為與立法會議並存的政權。1793年進入恐怖統治高峰期,但公社發動非基督化運動和擴大恐怖活動,引起國民公會不滿,1794年巴黎公社便隨著羅伯斯比政權的垮臺而結束。
路易十六走上斷頭臺 1792年,如何處理路易十六的問題,在國民公會的議題上,造成山嶽派和吉倫特派相互的爭執,吉倫特派反對審判國王,山嶽派卻認為路易十六與人民戰爭,是人民的敵人。直至1792年11月20日,發現路易十六新的罪證。 在杜伊勒宮的牆壁裡秘密收藏大量文件,證實路易十六與反法的國家或團體有密切聯繫。在這個情況下,吉倫特派要想繼續阻止審判國王,已經不可能。 11月21日,國民公會成立委員會,負責整理文件。12月2日,巴黎四十八區的代表來到國民公會,強烈要求從速審判國王。12月3日,羅伯斯比說:「路易應該死,因為共和國必須生!」他堅持主張審判國王。1793年1月14日,國民公會決定以記名投票的方式來確定國王是否有罪,投票結果表明:國民公會除少數棄權者外,一致認為國王有罪,主張無條件處死刑者居多數,通過對路易十六立即執行死刑的決議。1793年1月21日,是路易十六被處死的日子,沿途戒備森嚴。囚車於清晨8時離開丹普爾堡,10時到達刑場革命廣場。10時10分路易十六在斷頭臺上斃命,群眾高呼「國民萬歲!」 「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之。」─羅蘭夫人 羅蘭為法國政治家。法國大革命時期吉倫特派領導人之一。﹐幼時家境貧困。1780年與瑪農‧菲麗蓬小姐結婚。1784年羅蘭在亞眠和里昂任工場督察員。羅蘭夫婦深受啟蒙思想薰陶﹐積極支援法國大革命。1790年﹐羅蘭被選入里昂市議會﹐在該城建立雅各賓俱樂部。1791年羅蘭夫婦來到巴黎﹐與布里索﹐及其他吉倫特派人士結交。並在吉倫特派組成的內閣中任內務大臣﹐後被國王路易十六撤職。 1792年8月10日君主制被推翻﹐成立臨時政府。 宗教不寬容問題 法國天主教歷史上確實有許多不光彩的篇章,最典型的是聖巴索洛繆大屠殺。然而,法國的哲學家們卻希望以摧毀神啓來解決宗教不寬容問題。結果,法國啓蒙哲學的一個最爲突出的特點,就是攻擊宗教,不管是伏爾泰還是百科全書派,對於教會有一種刻骨的仇恨。巴黎的革命黨政府順應反上帝、反基督、反天主教的哲學思潮運作,驅逐及殺害教士,激起法國西部農民的起義,這與巴黎的革命政府剝奪其宗教信仰有關。英國歷史家阿克頓對於民衆的這次起義給予無限的同情,甚至認爲,在當時的法國,只有他們在捍衛自由的事業。這種結論可能有點令人吃驚,但阿克頓的理由是不容置疑的: “ 失去信仰的自由,就是將其大量實質性內容拿走的自由。” 而這些西部農民就是在爲他們的宗教信仰自由而戰,在阿克頓看來,這才是一個崇高的事業。 革命摧毀多年歷史形成的宗教,然而,追尋超自然體驗,乃是人心的一種自然趨向,連革命者自己都不能例外。革命者爲自己和民衆製造出某種崇拜的物件。當革命進入最高潮的時候、即恐怖統治時期,人們看到了歷史上最滑稽的一幕:一種名爲 “ 理性宗教” (religion of Reason )的怪物莊嚴地誕生,一位女演員被尊爲自由女神或理性女神,被革命委員會的議員們和革命群衆頂禮膜拜。 而這個理性崇拜教的教主就是公共安全委員會中最殘暴的謀殺犯蕭默特,他試圖建立一種新型的世俗化的敬神活動。他在崇拜這個理性之神的時候,則關閉掉一切教堂。 拿破崙的崛起 法國大革命是歷史上第一次由革命集團掌握國家或政府的控制權,並且藉由正式的法律,使謀殺和酷刑合法化。羅伯斯比掀起腥風血雨的獨裁統治的期間,全法國人心惶惶,國內政治上陷入分崩離析,外部有普魯士及奧地利的軍事威脅,天才軍事家拿破崙得以掌權的原因,是他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使法國大革命不久之後即陷入混亂局勢的法國增添希望,讓渴望改革的人看見願景實現的可能性。 1799年適逢英、俄、奧、土等國組成第二同盟進攻法國,拿破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