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30 04:08:39瀏覽4582|回應6|推薦114 | |
看到 Reed 姊的文章【紐澳行】塔斯馬尼亞野生動物庇護所(6)~惡魔篇,小肉球好喜歡袋獾喲!可是看完感覺意猶未盡,Reed 姊怎麼不提提我們小朋友比較熟悉的「塔斯馬尼亞魔鬼」卡通嘛!所以小肉球決定補述一下。 南半球澳紐一帶的自然景觀很特殊,有袋動物(marsupials)超多,像無尾熊或袋鼠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據說特有的有袋動物物種就約計 140 種呢!本文即將介紹的是「塔斯馬尼亞魔鬼」與「塔斯馬尼亞虎」,名字裡都帶著塔斯馬尼亞,可見塔斯馬尼亞是牠們的棲息地。塔斯馬尼亞在哪裡呢?下圖的紅圈即為塔斯馬尼亞島,現為澳洲的一個行政省份,面積相當可觀(68,401 平方公里),約台灣的兩倍弱。 (斯馬尼亞島其上為澳洲大陸,往右間隔塔斯曼海即紐西蘭) 袋狼:塔斯馬尼亞虎 先說說這個名叫塔斯馬尼亞虎(the Tasmanian Tiger)的袋狼(thylacine)。 袋狼的學名是 Thylacinus cynocephalus,科學分類為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有袋下綱/袋鼬目/袋狼科/袋狼屬/袋狼種。袋狼體型苗條,臉似狐狸,身上帶著老虎斑紋,所以又叫做「塔斯馬尼亞虎」,是近代最大體型的食肉有袋類動物。袋狼的嘴巴可以張成180度,經常潛伏樹上,突然跳到獵物背上,一口可以將獵物的頸咬斷。 (袋狼張大嘴很嚇人,維基圖片) (維基圖片)
先是外來的野犬搶去袋狼地盤和食物,消滅澳洲本土的袋狼,雀巢鳩占,現在反而被稱為「澳洲野犬」。其後,則是塔斯馬尼亞島上的歐洲移民搶走袋狼的棲息地,將袋狼屠殺淨盡: 因為被懷疑襲擊羊群,所以被牧民所痛恨,然而多數事件的元凶其實是澳洲野犬。移民們把袋狼視為敵人,認為其為「殺羊魔」,並且在政府的獎賞制度鼓勵下進行大肆屠殺,使其近乎絕跡。當政府欲停止袋狼絕種趨勢時,情況已無法挽救。1933年有人捕獲一隻袋狼,命名為班哲明,飼養在赫芭特動物園,1936年死亡,此後再沒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摘自維基) 2008 年有條新聞,澳洲和美國科學家合作,從袋狼標本取得基因,植入老鼠胚胎,使袋狼基因復活,他們還在繼續研究中,我們只希望人類少造些孽,別玩弄生命,也別創造出怪物。 塔斯馬尼亞省吉祥物:袋獾 Reed 姊介紹的袋獾很可愛,不像「塔斯馬尼亞魔鬼」,如 Reed 姊所云,在袋狼於1936年滅絕後,袋獾成為現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而袋獾是袋獾屬中唯一未滅絕的成員,現已瀕危。以下摘於維基百科: 袋獾的科學分類為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有袋下綱/袋鼬目/袋鼬科/袋獾屬/袋獾種,學名為 Sarcophilus harrisii。 袋獾是現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身形與一隻小狗差不多,矮胖粗壯、頭大尾短。其特徵包括:黑色的皮毛、胸部和臀部往往帶有小塊白色的毛、遭遇攻擊時發出臭氣、刺耳的叫聲等。除狩獵外,袋獾也進食腐肉。牠們通常單獨行動,晝伏夜出,有時也與其他袋獾一起進食。 袋獾和其他有袋動物不同之處在於其前足比後足稍長,可以最高時速13公里(8.1英里)奔跑。平均體重則為8公斤;野生袋獾的壽命為6年,受飼養的袋獾則較長壽。 袋獾是噬力最強的現存哺乳類動物,這與其頭部大小有一定關係。袋獾一生之中只有一副會慢慢長大的牙齒。袋獾可吃進一隻小型的沙袋鼠,牠們常吃腐肉多於捕獵活的動物。袋獾喜好的食物為袋熊,袋獾每天平均吃掉相當於其體重15%的食物,但情況許可的話牠們也會在半小時內吃掉相當於其體重 40% 的食物。袋獾也會吃掉獵物的毛皮和骨頭。農民對袋獾的這種習性甚為歡迎,因為牠們令那些能夠傷害家畜的昆蟲找不到腐爛組織可吃而絶跡於農場。 袋獾面部腫瘤病 可怕的 DFTD DFTD 就是「袋獾面部腫瘤病」,它是一種只侵襲袋獾的癌症,死亡率百分之百。這個病極可怕,小肉球看了很多袋獾生病照片,病狀可怖到不亞於人類的大麻瘋。 維基百科說DFTD使袋獾數量減少兩到五成,但是澳州的塔斯馬尼亞魔鬼保育中心「魔鬼方舟」(Devil Ark)專門救助袋獾,則說此病自1996以來已殺死高達九成的袋獾隻數。下面幾圖為在該中心出生的四隻袋獾寶寶: (一胎四隻) (可愛)
(園中幼幼)
真可愛啊,希望這幾隻不要感染到DFTD! DFTD 確實是癌,非病毒或細菌引起,病因不詳,無藥可治,死亡率百分之百,古怪的是,這癌以袋獾為宿主,病畜若和非病畜爭食,咬到非病畜頭部,非病畜必變成新宿主,最先侵入許旺細胞(Schwann cell),然後擴張到整個頭部,引起頭臉嚴重變形與潰爛。自從此病於1996年被發現以來,澳洲袋獾數量已劇減七成,有的數據說九成。袋獾細胞擁有 14 個染色體,這種病能夠急速增生突變癌細胞,癌細胞只具有 13 個染色體。 塔斯馬尼亞原為世外桃源,森林蓊鬱,空氣潔淨,水質澄澈,動物悠遊自在,鮮受疾病困擾。學者探討 DFTD 起因,有派理論歸咎於歐洲移民。歐洲移民遷入塔斯馬尼亞後大肆使用化學毒藥,最可怕的是澳洲人為了保護農牧業和發展伐木業,普遍大量使用1080 poison毒餌驅殺野生動物,這派學者認為袋獾食用腐肉,野生動物腐肉飽含有毒化學藥劑,引起袋獾基因突變。 另一個可能禍首是兔杯狀病毒(Rabbit Calicivirus )。澳洲野兔過多,農民與牧民不堪其擾,遂於1996年大量使用兔杯狀病毒殺害野兔,袋獾吃下病死兔,也可能引發細胞突變,DFTD是在1996年發現的,時間點倒相當吻合。(節譯自http://www.devilsonverandah.com.au/what_causes_dftd.htm) 華納兄弟樂一通(Looney Tunes)的 Taz 大家看到 Reed 姊文中的袋獾都很可愛,小肉球這裡的袋獾也很可愛(除了生病的那隻),那麼,華納兄弟的 Looney Tunes 卡通系列怎麼會把袋獾畫成那麼醜、那麼兇惡、那麼呆笨呢? 從維基百科,我們知道袋獾 (1) 別名塔斯馬尼亞魔鬼;(2) 犬齒修長、頭大身小腳短;(3) 噬力最強哺乳類;(4) 奔跑速度很快;(5) 食量大、吃得快、愛吃到皮骨不剩;(6) 被激怒時耳朵變通紅、露出尖齒、面目猙獰、發出高頻淒厲叫聲 ... (見下圖):
夠可怕吧? 這些特質湊合起來,就提供了Looney Tunes 靈感,創造出膾炙人口的華納兄弟卡通人物 The Tasmanian Devil,暱稱 Taz。 Taz 很少講話,只會低吼,它愛吃肉,沒肉吃就吃別的,腦筋不懂轉彎,脾氣暴躁,缺乏飽食中樞,生存目的除了食物還是食物,張嘴就咬,愛打轉和搖頭,行動似龍捲風... 小肉球小時候最愛看 Looney Tunes,俺一直比較喜歡 Taz,勝過 Roadrunner 和 Will E. Coyote。 不過,畫它的人忽略一點,塔斯馬尼亞魔鬼的耳朵應該是通紅的。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