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1/12 23:34:13瀏覽22347|回應1|推薦9 | |
以前對迪化街的印象就是過年時必定擠到水洩不通的年貨大街,或著是需要南北雜貨以及購買中藥材才會去逛,隨著網路購物的流行以及景氣的變化,迪化街的人潮不復以往,但是這幾年結合文創將迪化街變身改造,吸引日韓等國外觀光客前來,將老街重新賦予文化新生命..... 迪化街是大稻埕商圈最重要的市街,迪化街商圈所指的是迪化街一段以及附近周邊街道所形成的商圈,本篇文章以介紹迪化街一段為主,其起點與南京西路相接,尾端在民權西路台北橋那裡。 永樂布業商場的地址是民樂街1號,旁邊的永樂台南土魠魚羹和民樂旗魚米粉都很有名,但是我比較喜歡商場裡的林合發油飯,可惜它好像只能外帶沒有座位區,延伸閱讀:林合發油飯&阿華大腸麵線臭豆腐&永樂米苔目。 兩江醫院(28號):兩江醫院的主人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醫院內科部江景勤及外科部江立托二位醫師,在1923年創設。後來江立托轉去新加坡開業,這醫院就成了江景勤個人經營。 屈臣氏大藥房(34號):日據時期取得香港屈臣氏代理,以批發進口西藥為主,沒有華麗的巴洛克式山牆,而是簡單的女兒牆,屬於現代主義式建築。在三樓與四樓之間有飛龍與麒麟保護塔的裝飾。 小藝埕(32巷1號):位於迪化街入口的百年古蹟洋樓「屈臣氏大藥房」,是世代群在大稻埕設立的第一棟文化創業街屋,百年來大稻埕商業發達已無稻穀可曬,「小藝埕」即為「大稻埕上賣小藝」之意。一樓為雷雕客製商品「好攸光刻所 」、台灣織品設計品牌「布物設計」、二十年代主題書店「Bookstore 1920s」、台灣在地伴手禮「台灣物產大藥房」,二樓為英式風情台灣紅茶店「ASW TEA HOUSE」、自家烘焙精品咖啡「爐鍋咖啡」,三樓為藝文展演空間「思劇場」。 迪化街郵局(38號),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5年,在迪化街的南街成立的臺北南街郵便局,到1922年日治時期行政區域劃分,改名為永樂町郵便局,直到後來才更名為迪化街郵局。 慶源藥行(40號):位於城隍廟斜對面,原本是佛具店,現在改為中藥行。立面看似現代主義式的建築,但山牆卻加了巴洛克式華麗的裝飾。山牆頂端正中央的四葉紋是訪日本貴族的家徽,可見當時的建築深受日本統治的影響。 大稻埕故事工坊/大稻埕遊客中心(44號):起初由發起「我愛迪化街」保存運動的丘如華老師團隊(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進駐,定位為「大稻埕故事工坊」,延續對文化資產的關懷,整合歷史故事與街區發展脈動,奠定臺北都市再生經驗的重要基礎。 台北霞海城隍廟(61號):城隍就是城市的守護神,霞海城隍是1821年從福建霞城遠渡重洋來到台灣而得其名,爾後在此地落地生根,成為台北城的守護神。至於後來比較受歡迎的月下老人,是民國60年〔1971〕就開始供奉了。 對面有一間命理館的招牌蠻醒目的,加上我去的那天巷內掛著許多黃色的燈籠和旗幟,竟然還有什麼月老幸福扭蛋也吸引人走過去,不過因為我已經結婚,就不必了,呵... 福來許Fleisch(76號、94號):福來許,福氣是許來的。食趣、藝遊、居樂—福來許以人民生活最常接觸的面向為集團三大發展主軸。咖啡館76號、小酒吧76號、發琴吧76號3樓、酒捌私廚76號3樓、茶柒私廚94號、茶樓94號。那天會注意到這間店是因為女服務生穿旗袍! 李亭香-迪化街城隍店(82號):對餅藝師傅而言,除了父母賜予的雙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餅模了。百年以來,李亭香迴盪著餅模此起彼落的敲打聲,鏗鏘有力,展現嫻熟的工藝技巧。餅模上承載著無數歲月的痕跡以及每一代匠人的歷史文化,等於是李亭香歷史的見證者。 迪化街街道狹窄,南北走向。為容納更多門面,除少數店家外,均屬於長條形的連棟式店舖。幾乎都是東西坐向長縱深的店舖,在房屋外觀上,約可分為四種形式:閩南式、洋樓式、仿巴洛克式、現代主義式。 大稻程發展初期仍以傳統閩南式街屋為主,直到1862年淡水正式開埠後外國洋行紛紛進駐,大稻程才開始有了洋樓式建築及傳統街屋的仿洋樓式立面,而早期清代的街屋均為窄而深長的狹長格局。 到了1900年日治初期,總督府公布了「家屋建築規則」,興建家屋前必須先行申請,街屋格局雖然有了規定,但建築立面卻隨著日本本土明治維新後西化影響,引進了仿巴洛克風潮而使建築立面有了多變的風貌,裝飾材料也出現了以砌磚、水泥、洗石子、磁磚等作為立面的材料,紅磚、石柱(或磚柱)、女兒牆、中西合璧的立面裝飾是這個時期的建築特色。 而之後的市區改正計畫拓寬道路,部分道路兩側立面因而重建,更加豐富了大稻埕的建築景觀。 閩南式:以單層樓為主,店屋住家合一是這個時期建築物的最大特色:前門為做商品買賣的店面,後門則為住家或是作為儲藏之用。此外,整棟建築很少使用浮雕裝飾牆面,而是以簡樸見長。後來的人,就將這樣的建築風格稱為「閩南式」。 洋樓式:洋樓樣式是仿自南洋等地的「殖民地式」洋樓,多為兩層式建築物。而與南洋等地的殖民地式洋樓不同的是它加入了中國的建築特色,運用中式的匾額框和花鳥裝飾。殖民地式洋樓的特色有幾種:拱形迴廊、花瓶欄杆和紅磚洋樓,這些也都在洋樓式的建築中可以看見。 仿巴洛克式:Baroque巴洛克式的藝術風格承接自文藝復興主義後期的矯飾主義,著重表達強烈的情感。立體的外觀、雕刻和繁複的花草紋飾是巴洛克式最主要的特色。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極力吸收歐洲文化,因此在日治期間,引進不少歐洲建築風格。經由民間匠師的仿效,仿巴洛克式建築的興建熱潮於是興起。 現代主義式:現代主義的建築風潮興起於工業革命後,取代過去巴洛克風格。因為追求理性與秩序,所以建築上則講究線條的比例與圖案的均衡。利用平直的女兒牆取代過往繁複的山牆設計、簡化柱式、用大量的洗石子建材取代過去使用的紅磚。巴洛克式的彎曲線條被水平線條取代。這個建築風潮由日本傳入台灣,是目前迪化街的建築風格現存最多的。 勝益食品廠(144、146號):為兩棟建築,線條簡單,頂端略微凹陷的線條以及拱窗的線條,讓整棟建築呈現一種特殊的韻律感。 聯華食品公司(148號):原本是在當時號稱為北台灣二富賈之一的李春生所擁有的房子,後來賣給聯華食品公司(元本山海苔)。整棟建築的立面呈現凸出弧形,十分雅致。山牆也是採用壁龕式,中央是一扇假窗,三樓的柱子採用雙圓柱,三樓弧形窗框的設計也相當特別。 鼎晟藥行(150號):山牆有蚌殼形裝飾,中央有勳章飾,看似一顆蚌殼中一顆珍珠。貫穿二、三樓的方形柱子,氣勢非凡。二樓窗框的兩側以圓柱為造型。 福泰藥行(152號):壁龕式的山牆,壁龕兩側有貝殼飾、團花。三樓的三個窗框,中央為拱形,兩側為方框。與旁邊兩棟不同的是,福泰二、三樓都有花台。 愛情萬歲故事館(133號):【服務項目】婚紗包套、自助婚紗、單租禮服、婚禮紀錄、新娘秘書。 坤樹藥材公司(133號):坤樹的裝飾比較簡單,不過也有巴洛克式的山牆,山牆也如前兩棟為壁龕式。而壁龕中央為日式家紋裝飾。 鯉魚The Carp(169號):會被這間餐廳吸引,是因為台式下午茶優惠價$99,從外觀看起來很典雅的感覺,可惜我還沒逛完,而且肚子餓,這種餐廳一個人進去吃正餐有點怪。 曾拌麵文創館(171號):由食味鮮本舖直營門市,所有曾拌麵系列、曾粉系列,不用等,不怕買不到,所有商品決不斷貨。 新元商行(189號):"新元商行"從第曾祖父開始鑽研中藥泡製,炒,曬,烘等高難度處理 60餘年技術保留至今.每一帖新元出產的中藥都是最上選 最優良的.專業調理,不管是生化湯 四物飲 長高藥等都是口碑相傳 檢驗合格。 高建桶店(204號):玲瑯滿目的竹編木製器具手工藝品,古早味的菜藍進化成各種色彩繽粉的手提袋聽說是新時尚喔! 大盜陳(217號):主打著「能喝得到歷史文化與生活美學的飲品」—「大盜陳茶飲」是由一對大稻埕在地長大的年輕夫妻--食品原料專業的老闆及留英藝術設計專業的老闆娘所創立的團隊, 我去逛迪化街那天剛好是元宵節,就點了一碗桂花湯圓應應景。 不過我更有興趣的是那些傳統的糕點,可惜現在年紀慢慢大了,新陳代謝變慢,體重似乎也漸漸成長,還是克制一點的好。 合興壹玖肆柒(223號):上海合興糕糰店的老店是在南門市場,第三代決心開始承接在父母手上經營將近70年的中式糕糰老舖,在迪化街開設合興壹玖肆柒。 透過品牌轉型與空間整合的概念,希望闡述自身對於傳統產業結合創意演化的觀點,讓顧客可以在消費過程中逐步瞭解其品牌的精神,進而可以影響或是提升大稻埕區的商圈型態,讓傳統產業的文化在未來可以更多元更具永續性。 同安樂(242號):老台北情懷的下午茶、餐點、環境、和展覽。「同安樂」負責人陳玠甫是大龍峒作育英才無數的「陳悅記老師府」陳維英第九代傳人! La LUPA Classic經典母狼(244號):迪化街一段的後段有許多很有特色的餐廳,La LUPA Classic是義式料理餐廳。 兩次經過都覺得它有好特別的異國風情,裡面的燈光很美,國外人也很帥的樣子,搜尋了一下好像很不錯呢!只是道地的義式餐點的價位較高一些。 滋養豆餡舖(247號):滋養製菓創立於1953年,傳承至今、始終不曾改變的,便是「食物天然,最宜滋養」以及「餡料親製」的信念,同時堅持選擇這塊土地上最優質的頂級食材,如台東的優質米、聞名國際的屏東特級紅豆。用料真誠實在,是美味的首要步驟! 台北市後備指揮部大同區後備軍人輔導中心(260號):看起來也像一棟有歷史的建築物,而且造型很特殊,是圓弧型的。 廣珍香肉脯店在網路上找不到資料。岩究所(251號):double 8 岩究所 攀岩 健身 裝備。 王源成商行(259號):248農學市集,店內的紅豆湯,其紅豆每日窯煮,在窯中燜燒一整天,顆粒分明,綿、鬆、沙、微甜,飽滿著豆香,風味溫暖,有一種親切感。這樣的雜貨小舖,專賣店家精選的有機產品:手工花生糖用苗栗「來春嬤」生產的柴燒麥芽糖,生鮮鳳梨採自然農法栽培,奶香濃郁,甜中帶酸,風味魅人。還有豆花、冰淇淋、蜂蜜、檸檬和醋等等。 5鄉地Cinque Terre義式餐廳(217號):台北車站信陽街也有一間,賣Pizza、義大利麵、咖啡。 Modern Mode & Modern Mode Café(278號):也是一間復古的餐廳,木頭色系的質感和La LUPA Classic經典母狼與5鄉地Cinque Terre很像。 良記茶葉(282號):「良記茶葉」創立於1970年代繁華的台北大稻埕,老店輕妝,現在傳承到第二代的手上。新時代的老茶行,從一個新的角度詮釋傳統中國茶,使茶葉以新的面貌,呈現於充滿歷史的迪化老街。 象發行:在網路上沒有找到資料,當初是覺得名字很有趣才拍下來的。 永興農具工廠(288號):台灣早期以農業社會的型態奠定經濟基礎,「永興」即是以農工用品店起家,鋤頭、釘耙、斧頭、鐮刀等凡舉在田埂中運用得當的工具都是永興起家的產品,但隨著社會經濟型態的改變,店內販售的商品也逐漸轉型,除了現代家庭常見的鐵、木製品外,也有蒸籠、炊桶、木製泡澡桶甚或純手工鑄鐵鍋。 李甘香/好時HAO SHIH(287號):原為李甘香麻油店,現由好時古董行承接,惜時戀物、老器恆生。 明峯貢丸店(314號) 李亭香餅店(本店309號):1895李亭香餅店創立,第一代李騰飛在大稻埕的寶香齋學得做餅的手藝後,回到家鄉蘆洲湧蓮寺對面成立餅店,而由於李家的騎樓(亭仔腳)時常飄出陣陣餅香,所以就將餅店命名為李亭香。 1951擴展至迪化街,第二代李淵潭選擇拓點至大稻埕迪化街,除了看上當時的人聲鼎沸,更是因為李亭香餅店創始人初始學習餅藝技術即是在大稻埕的寶香齋,因此意義非凡。 會知道李亭香是有一次姐姐叫我去買小泡芙回來祭祖,她也是經由友人介紹才會嚐到這種很像小西點或稱台式馬卡龍的甜點。不過它又有點微微的棉花糖Q彈口感,蠻特別的。 江記華隆(311號):江記華隆就在李亭香的隔壁,很多香港朋友喜歡來買江記華隆的肉紙或肉乾。 在255號有看到一個江記華隆的指示牌。 小小的店面裡全都是觀光客,店員應接不暇。 我和姐姐們也被熱鬧的情緒感染,挑了好多種口味回家品嚐。 其實不管是江記華隆、快車、美珍香,都各有愛好擁護者。 D.G. Hotel & Cafe(334號):在等姐姐選購江記華隆肉乾時發現對面的咖啡店有個搖椅,蠻特別的,沒想到是個旅店附設的。 稻舍米糧行(329號):百年米行變身文創餐廳,老屋新生飄米香。米行第五代返鄉青年-葉守倫,陸續展開改善及活化社區的計畫。 迪化街十連棟 (348至366號):迪化街 1 段尾新景點「十連棟」,地址迪化街 1 段 348 至 366( 雙 ) 號 ( 靠近台北橋邊 ) 共 10 棟巴洛克式建築二樓百年房屋,是迪化街唯一集體改建基地面積最大的建築案,在改建新大樓,仍保留舊屋「立面騎樓」部分建物,加以鋼骨補強整修完成,號稱「十連棟」,與新大樓並立更顯老屋的珍貴。 「十連棟」房屋係由六大家族結合而成,在商業興盛時期,主要經營五家大型機械碾米廠(俗稱:土礱間,將稻米去殼再軋成白米)及一家洋線(縫衣線)工廠,詳列如下: 「十連棟」騎樓曾舉辦過市集活動 … 等,其二樓有走廊可通各棟室內,適用於辦公與展覽場所,現由「綻堂」經營陳列圖畫,古物、藝品等各種產品,供人參觀,另附設販賣咖啡飲品,讓遊客品嘗。 遊客可搭乘捷運或公車到「捷運大橋頭」站下車,沿台北橋邊的平面道路往環河北路方向,即可到達「十連棟」,交通非常方便。 上圖:後方新大樓有一些餐廳和商店。下圖:小巷走道也有空間設計美化。 本篇文章是我逛了兩次迪化街匯集而成的,而且都是走馬看花拍拍照而已,並沒有進去店裡仔細的逛,就各花了四、五個小時,如果要好好地深入了解歷史文化以及建築之美,再加上體驗新興的文創產業,可能多來個幾天都不夠呢! 參考資料: 舊文回顧: 延伸閱讀: [大稻埕-美食篇]許仔豬腳麵線、呷二嘴米苔目、星巴克保安門市、歸綏街當歸豬腳、加福奇士蛋糕、十字軒糕餅舖、姚德和青草號 如果您喜歡Doggy、本篇文章或本部落格, 1.歡迎來我們的粉絲團按「讚」, 2.並將「追蹤中」設為「搶先看」, 3.還要「編輯通知設定」勾選「標準」選項「全部開啟(貼文)通知」,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