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22 05:39:39瀏覽5433|回應3|推薦32 | |
小小空間,新里程埤 (2007.5.15 之二 ) 馬英九口述,羅智強整理 2007.5.15 於彰化田尾 在保安宮正殿參拜三山國王完畢,中央研究院的劉益昌教授帶著我走到宮廟旁的一間小倉庫向我介紹他們籌備多時的「魚寮遺址文物願景館」,劉教授希望讓這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小空間,成為台灣考古成就新的里程碑。 聽了劉教授的話之後我覺得相當感慨,在我來這兒之前,已經得知魚寮居民自動自發、出錢出力保存遺址,這件事情本當該由政府出面處理維護,最後還是得仰仗民間有識之士,四處奔走陳情才得以暫時保存。 這些跟台灣歷史有關的重要史蹟維護工作,為政者都應作為優先考量的施政項目。畢竟這是先民留下的重要文化資產,如果我們都不重視這些東西,那又要拿什麼去教導我們的後代子孫去尊重歷史呢?我也特別請劉教授和地文的文史工作朋友,試著精算建館所需的土地面積以及經費,作為我將來思考政策的參考。 魚寮遺址,文化地標,用心維護,史冊光耀 在場的朋友們非常熱情的邀請我,跟劉教授一起為「魚寮遺址文物願景館」舉行揭幕儀式,我感到非常榮幸,能替這麼寶貴的文化遺址保存館豎立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雖然這間毫不起眼的小建築顯得有些寒傖簡陋,但是這裡包含著地方文化人士的夢想與希望,我真心誠意的在此寫下──「魚寮遺址,文化地標,用心維護,史冊光耀」──同時也期盼嘉南平原上的「魚寮遺址」,有一天能與北部的「十三行遺址」相互輝映。 接著劉教授、馬瑞西女士,以及一群地方耆老引領著我,親自到「魚寮遺址」去勘查。我懷著慎重的心情站在略顯荒涼的甘蔗田上,發現土堆裡有些瓦礫狀的物體,劉教授與我一起蹲下來檢視,一邊翻著土堆一邊向我介紹,他說「魚寮遺址」的範圍,東西長約 這個遺址首先在日據時代末期,由日本人鹿野忠雄於 1952 年在其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第二卷中記載,根據鹿野忠雄的記載,在日據時代末期,嘉義縣的平原地區已發現魚寮、白鴿厝、水上、材頭港遺址,發現人可能是吉田茂,而發現的確實年代不詳,但應該是在一九四○年前後。這個早在日據時代即被注意到的遺址,至今仍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荒蕪遺址,蘊含無價之寶 一位鄉親指著一塊沾滿泥土的破碎瓦片說:「你看,文化消失了就不可能再複製。」我點了點頭。事實上,台灣的歷史應該以這座島嶼的角度,以及更宏觀的文化態度來審視這些古文物,越是這樣思考,越發覺得這片荒蕪的遺址裡蘊含著無價之寶。 事實上,如果能好好的保存文物也可以發展觀光,進而開發出新的文化資產經濟價值。現在種植甘蔗的實際收益有限,台糖公司如能走出傳統思維模式的窠臼,開發遺址轉化為文化產業觀光價值,這與土地善加利用後的經濟利益毫無衝突,魚寮遺址確實要需要妥善保存。 我想到在二○○四年,我造訪西班牙的巴塞隆納,透過視訊參觀當地在羅馬統治時期留下的遺蹟,西班牙政府在開掘的古蹟上方,架設了棧橋,讓參觀者可以行走在棧橋凌空欣賞古代的遺址,而不會踩踏到寶貴的文物。西班牙政府努力地讓這個古蹟重現,其中有的是原物,有的則是複製品,透過其精心的規劃,讓參觀者莫不驚嘆。這就是結合文化遺址保護與觀光發展的成功例子,也值得作為我們思考如何保護台灣文化遺址的參考範例。 當我還在思考魚寮遺址的未來時,同仁們提醒我抓緊時間準備出發,在離開之前,我再次的感謝當地居民的熱情款待還有劉教授的詳細解說,讓我對魚寮的風土民情以及文化遺址有了更深的認識。 <br>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