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6/01/08 17:59:24瀏覽2102|回應2|推薦8 | |
澗水藍(二) 《松蘿聽泉》 「松蘿國家步道」位在宜蘭縣的松蘿溪畔,由昔時林場的路徑重新整理而成。因為冠著「國家」二個字的名銜,所以馬 亞會用一種「咨爾多士 為民前鋒」的心情來迎接這段行程的挑戰。 到了入口才知道這條來回 在「松蘿步道」散心,真的很快活,一方面是旅途輕鬆,再則沿溪行,可以看見旺盛的生命力,有很多向大自然學習的機會。 馬 亞在「松蘿步道」行走,一邊唱著自己改編的《高山青》覺得十分有趣。 高山青呀,澗水藍。 玉蘭村的姑娘美如水呀! 玉蘭村的少年壯如山, 高山常青呀,澗水常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哪! 碧水長圍著青山轉 《高山青》在台灣歌謠中,是首人人耳熟的歌,歌詞是「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碧水長圍著青山轉」,這首歌原是台灣光復後第一部國語劇情片《阿里山風雲》的主題曲,外景大部份在花蓮拍攝的,故事是以「吳鳳傳」為發展,作詞作曲人是鄧禹平和周藍萍。 這首歌傳唱海內外歷久不衰,是想一窺台灣好山、好水、好情調的最佳指標。 當1949年拍攝《阿里山風雲》時,因為阿里山古木參天,光源不足,外景隊在沒有電源的情況下無法補光,才做出移至花蓮拍片的權宜之計。 《阿里山風雲》1950年2月16日在台北中山堂首映時,獲得好評。 而「松蘿步道」沿途林木茂盛,因為地處低海拔,闊葉木的葉子較大且不厚,透光性好,林下拍照,應是更有情調。 當年若是在此拍片,把泰雅族姑娘美美的笑容攝入鏡頭,想必也有一番風情吧! 空氣中潮潮潤潤的氣息和枝頭宛轉動聽的鳥鳴,配上腳底唏唏甦甦的碎石聲,行在這條步道上就像踩在音符裡,此時容不下俗言俗語,只能專心聆聽天籟。 瀑布在林間奔流而下,潔白的水練和澄淨的溪水是這條步道最引人的地方,尤其是淙淙水聲靜默的時刻,就變成一潭碧池了! 水底的石塊一一可數,碧藍的顏色令人沈醉。 在「松蘿步道」走一回,馬 亞才真正領會了「高山青、澗水藍」的意境。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