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談「道」—之(一)
2011/01/23 03:15:49瀏覽2254|回應1|推薦6

談「道」—之(一)

    在渡人闡道時,常有人問:「道是甚麼?它是屬於那一個宗教?」特別是在國外,一些外籍人士覺得又新鮮、又好奇,總是會問:「這個道是不是你們中國道教的道?」如果你回答他「不是」,「那又是甚麼?」我相信很多人常常不知道怎麼回答,就算答了,也往往說不清楚,弄到最後,對方還是一頭霧水。

    在道場,我們常說:道是吾人生命的本體、生命的根源、生命的實相;道是一條路,是我們靈性回天的路;是一種真理,人類修身養性、待人、處事、接物必須遵守的常理;道像一盞明燈,是引導眾生迎向光明的指引;道是一種言語,是人類代天宣化、替天行道的工具;道也是一個方法,是引領人們明心見性、開悟證真的方法;……。這些說法都沒錯,但在大道走向世界化的今日,如何用一個較科學的方法,做深入淺出的詮釋,這是每一個一貫道道親,都必須面臨,也必須深研的課題。

    每一個人都承認中國有一個道統,從伏羲、神農、堯、舜、夏禹、商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一脈相傳、綿延不絕,這個道統所傳遞的內涵,就是「道」。這個「道」就是今天一貫道要向世界各國人士介紹的東西,它是中國文化的精髓。甚麼是道,道是人類生命發展時所依循的軌跡;我們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說明生命的實相,只能勉強說生命是一組有自主能力的信息,它從無始中來,又向無終中去。生命像一股滔滔長流,我們現存的生命,只是這股長流的一個環結;生命的長流有波滔起伏、有盛有衰、有因果循環,而人類所有的文明,都在詮釋生命的起源及內涵。今天一貫道所要傳遞的基本信念,就是喚起人們回頭去找尋這生命的源頭,透過自我實踐與歷練,最後能與宇宙的終極大道合而為一,讓生命歸向終極歸宿,獲得真實自在與解脫。

    在中國古老文明中,並不在意生命的源頭是甚麼,而是強調在這個宇宙中,有一個強而有力主宰生命的力量,在「詩經」和「書經」中,把這個主宰的力量稱之為「上帝」或「維皇上帝」;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才有「道」的觀念,這個時候的「道」,是指宇宙運行的法則,也是人生的主宰力量。

    這個主宰力量,與基督教的「上帝」、「天主」,或伊斯蘭教所稱的「真主」是相通的。所不同的是,在基督教與回教的觀念中,「上帝」與「真主」是人們所不可思議的對象,是人類智慧所遙不可及的,而且是宇宙間指導人類行為至高無上的唯一力量。但在中國人而言,聖人可以體察這個「道」,然後據以教導萬民,開啟眾人智慧,使人類趨於和諧、生命往上昇華;換句話說,人們是可以透過一定的方式和努力,更加接近道,去認識道究竟是甚麼,這也就是東西文化不同之處。無疑的今日一貫道既然繼承中華文化的道統,所傳承的當然是依據這個道統的古老智慧,一直以整體的生命作為探索與追求的目標,這與西方文明從物質與現實生活做為研究對象,是截然不同的。

    佛經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在道德經開宗明義也說:「道可道,非常道」。為什麼以聖佛的文學素養與智慧,也認為道是無法用任何形態來表達,我想我們可從「道原經」找道一些蛛絲馬跡。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六種古書,依序是:「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德經」、「道經」,前四本是漢書藝文誌上所載的「黃帝四經」,後二本「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共一萬五千字,比現行「道德經」多了一萬字,可見現行「道德經」是古代「德道經」的節本。這些書都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作品,可見三千多年前楚國的學者,對道已有非常深入的認識。

    「道原經」只有四百多字,全文講講的都是「道」之本原,在四經中更具根本,這本經全部經文如下:

【恒先之初,道同太虛,虛同為一,互一而止。濕濕夢夢,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靜必熙;古未有已,萬物莫以,克無有形,大同無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載;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內,又包其外;在陰不腐,在陽不焦。

一度不變,能適微蟲。鳥得而飛,魚得而遊,獸得而走,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知其形。一者其號也,虛其舍也,無為其素也,和其用也。

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測也;顯明弗能為名,廣大弗能為形,獨立不倚,萬物莫之能令。天地陰陽,四時日月,星辰雲氣,微蟲行動,載根之徒,皆取生,道弗為少,皆返焉,道弗為益多。

堅強而不潰,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極之所不能過。故唯聖人能察無形,能聽無聲,知虛之實,後能太虛;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無間,周襲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謂能精。

明者固能察極,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謂察稽知極。聖王至此,天下服,無好無惡。上用其極,而民不迷惑,上虛下靜,而道得其正。信能無欲,可為民命,上信無事,則萬物周遍。

分之以其分,而萬民不爭,授之以其名,而萬物自定。不為治勸,不為亂懈,廣大弗務;及也,深微弗索;得也,道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正畸。前知太古,後知精明,抱道執度,天下可一也。觀之太古,知其所以,索之未無,得之所以。】(未完待續)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u5365323&aid=4817988

 回應文章

柔不茹剛亦不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堅強而不潰,柔弱而不可化
2011/02/24 14:18

堅強而不潰,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極之所不能過。

故唯聖人能察無形,能聽無聲,知虛之實,後能太虛;

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無間,周襲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謂能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