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26 22:40:14瀏覽11792|回應1|推薦13 | |
中國時報 2007.09.02 韓國棟、林志成/台北報導 「我拿的美國長春藤名校博士,為什麼連XX技術學院都不要我?」百無一用果然是書生?頂著洋博士頭銜的Jay,學成歸國大半年,就連去某技術學院應徵教職,都碰壁。他從台北的學校找到彰化、雲林,仍無著落,自嘲成了「流浪博士」。 大學生滿街走、十八分就能上大學不稀奇,如今連博士都爆量。
全台博士生近三萬人 教育部統計,九十五學年度的大專院校在學學生共計一百卅多萬人,其中碩士生高達十六萬三五八五人,博士生將近三萬人;十年前,博士生人數約一萬人,教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坦承,這是很「恐怖」的事。 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曾在民國九十一年公布資料,當時擁有博士學位者,八九%都有全職工作,其中近七成都在教育部門,例如在大學任教等。當時博士的年收入,多半為新台幣一百萬到一五○萬元;並有高達六五%的博士認為,其工作與所學非常相關,僅有二.四%認為相關性不高。擁有博士學位,卻在待業中者,僅○.七%。 不少大學促管控名額 如今情況不同,最新的博士就業調查尚未完成;但教育部說,已有不少大學校長向教育部反映研究生過量,應該管控。 博士,最適合的工作是到大專院校任教,但大學教職有多競爭呢?興國管理學院校長黃俊杰說,該校今年聘請十一名專任教師,應徵者達近百人,多為國內外大學的博士,最後「獲選」的十一名師資,三分之二是國外名校的博士,其餘則是國內台大、政大和中正等國立名校的博士。 黃俊杰說,國內私立大學的博士,除非是全國唯一的專業博士,否則幾乎不可能獲聘至大學任教。 一有教職出缺就擠破頭 交大電子系曾有兩百人爭一個教職情形;各系每個缺額至少都是兩位數競爭。成大,一個缺額也至少廿人來爭取。 台大學術副校長陳泰然以他任教的大氣科學系為例,去年有一個缺,應徵的國內外名校博士達廿、卅人。最後獲取的是一名畢業於台大、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到柏克萊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的優秀學者。 有人自曝在速食店打工 依《大學法》,大學教師分為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和講師四個等級;擁有博士學位者,理當可直接獲聘為助理教授,但不少名校的博士竟自願降級從講師做起,卻仍被台大刷下來。 找不到適合工作,面子員幫忙安排工作。還有流浪博士上網自曝,邊找工作,邊在速食店打零工餬口。 ------------------------------------------ 高階人力閒置 年輕博士難執教鞭 李家同憂心這只是開始 中國時報2007.09.02 林志成、韓國棟/台北報導 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回台灣找不到大學教職很稀奇嗎?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表示,如果所學冷門,在台灣找不到大學教職,並不奇怪;未來國內一些大學倒閉後,不只剛拿到博士學位年輕人找不到大學教職,連很多現職大學教授都要失業。 李家同認為,這些高階人力沒事做,是國家社會很大損失,教育部得「未雨綢繆」,例如在政府或民間,多成立研究單位,讓博士級人力,繼續對國家社會有貢獻。 擔任過教育部長的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也說,五年之後,少子化對高等教育的衝擊才開始步入高峰,屆時,流浪博士的問題會更嚴重。 ---------------------------------------- 苦情案例 生技洋博士失望又感慨 中國時報2007.09.02 江昭青/台北報導 魏先生擁有美國食品科學界排名第一的紐澤西州羅格斯(Rutgers)大學的食科博士學位,也是台大及羅格斯的雙碩士,回台後,在號稱最「Hot」的生技產業中卻找不到適合工作。他承認,的確成了流浪博士。 四十歲的魏博士,拿到博士後曾在美國藥廠及知名的「Nabisco」食品公司任職(即巧克力夾心餅乾Oreo的公司)。因風聞台灣要大力發展生技業,認為前景看好,於是在兩、三年前回台。 他曾先後在國內知名的、也是政院開發基金投資甚多的兩大民間生技公司擔任研發,今年初卻因公司營運問題被迫走人或被裁員,至今還在找工作。 「非常失望。」魏先生說,他在美國公司的薪水,一年光繳稅就有台幣八十萬,回台後月薪大約才十萬元,本來認為未來會更好,沒想到,台灣的生技產業才起步,太多博士進來,吃不下。 更讓人感慨的是,在美國做科學,實驗數據就是事實,但台灣,「不能講真話,老闆會受不了。」尤其政府強推生技業,反使公司領導者很政治,派系、私利問題多,大量燒錢卻進帳少,只好「砍」博士。 一些從美國回來的博士朋友們,近都失業,已有人再回美國就業。 -------------------------------------- 博士滿街跑孰令致之 中國時報2007.09.03 雲台/北市(教師) 日昨貴報大篇幅報導「流浪博士」的問題,連教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坦承,這是很「恐怖」的事。 傳統士大夫觀念作祟,一個大學成績優異的學子,師長們大多予以繼續深造的期待。不論是國內外進修的結果,大多數盼得一個「教職」是最終目標。如今「僧多粥少」的大學老師工作出現高門檻,沒有真才實學,沒有家學淵源、人事背景,求職無門乃必然結果。當「高不成」時,要渠等「低就」又不願意,閒賦在家的遺憾,他(她)們的父母與之前輔導老師,是不是也該檢討,有沒有善盡「生涯規劃」指導的責任? 至於「碩博士無用論」已經成為事實了,大家何苦浪費時間在其中?而一般公家機關動輒以「博碩士」人數做為素質的標準,濫竽充數的「在職進修」者有之,只看文憑不論學養者有之,現在是否也該改弦易轍了?因為錄用一個不學無術的博士,遠不如重用一個認真、踏實的大學生吧! ----------------------------- 博士不值錢 工商時報2007.09.03 【工商小社論】 八月二十七日,也就是上周一,本欄以「大學生不值錢」為題發抒了大學畢業生滿街跑身價驟跌的感慨,沒想到,僅僅時隔一周,本報系中國時報的專題報導指出,「找不到頭路一堆博士家裡蹲」。知識,精確講文憑貶值如此快速,一下子由大學生升級到博士,恐怕是國人始料未及,也是台灣奇蹟之一吧。 依據教育部統計,九十五學年度的大專院校在學學生共計一百三十多萬人,其中碩士生高達十六萬三千餘人,博士生將近三萬人;十年前,博士生人數僅約一萬人,十年時光暴增為三倍,供應量大增,身價當然下跌。國科會九十一年統計資料,當時擁有博士學位者八九%都有全職工作,其中近七成在教育部門,如今,擁有博士學位,必須是海外名校,或國內的台清交成,否則,想在大學任教,除非有特異功能。 擁有博士學位出路不佳,甚至沒有出路及頭路,博士個人的因素當然最是關鍵,譬如食古不化、EQ不及格、鑽研的是偏僻冷門的學科等,但供過於求,以及台灣經濟凋零,產業外移,高文憑的人才需求驟減,恐怕才是主因。 博士在速食店打工、自願降級從講師做起,都是少數的特例,但如果情況不能改善,譬如教改的惡夢不能覺醒,放任學位製造機大量粗製濫造碩士、博士,而且台灣的日漸萎縮的格局不能有效改善,譬如產業繼續空洞化,博士的需求低落及身價慘跌,將會成為通案。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