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14 22:27:52瀏覽246|回應0|推薦8 | |
卡法非(C.P. CAVAFY)1863年生於埃及的亞歷山大,為希腊後裔。在灌溉部當了一輩子的臨時雇員。1932年去世。據說卡法非每年大約寫70首詩,但他只留下四、五首,其余悉數銷毀。他的每首詩都經過再三的修改,有時寫作與發表的時間相隔竟長達一、二十年。 卡法非是個同性戀者,一生中寫了不少露骨的情詩。他所描寫的愛情,很少超越肉欲 -- 偶然的,短暫的,單方面的 -- 但他既不隱瞞,更不矯飾,只像一個無知天真的小孩,盡情享受自然賦予他的強烈本能。 卡法非真正的成就,依我看來,是他的歷史詩。他是一個有歷史癖的人,廣涉史籍,常常在歷史的字裡行間尋求靈感,並以歷史為背景,虛構人物與故事,表達他對世界與人生的觀照。 他的歷史詩,有些是關於古希腊的歷史,偶而也涉及羅馬的衰亡。但他最感興趣的有兩個時期:一個是亞歷山大王朝覆滅後羅馬帝國設立希腊附庸國的時期,另一個是康士坦丁大帝在位及其後,當基督教剛剛取代異教成為正教的時候。關於這兩個時期,他給了我們不少令人噴飯的軼聞及人物素描。他筆下的希腊世界在政治上是無力的,因此政治成了被訕笑的對像。表面上,這些附庸國都各有自主權,但大家心裡明白,那些統治者只不過是羅馬的傀儡。像艾提安之役這類對羅馬人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對他們卻無關痛癢(見<在小亞細亞的一個小鎮上>)。反正他們總得聽從命令,誰來發號司令又有什麼分別呢? 卡法非對基督教與異教無所偏袒。羅馬異教的天國在地上,他們重視現世的和平與繁榮;基督教的天國則在天上。在“朕即上帝”的時代,基督徒受迫害是理所當然的。但到了康士坦丁大帝(306-337)時期,基督教占了上風。雖然不至於受迫害,但為了避免成為社會的笑柄,異教徒紛紛改信基督教。在<塞雷皮廟的祭司>一詩裡,一個異教徒的兒子改信了基督教,卻在親情與信仰間矛盾地掙扎,像一個流落在鬧市卻念念不忘泥土氣息的鄉下孩子。 卡法非善於在詩裡運用諷刺與幽默。其中尤以<亞歷山大來的使節>一詩寫得最成功。為爭王位而向僧侶們賄賂的兩兄弟;為神諭事而左右為難,連夜秘密開會的僧侶;使節突然決定離去卻絕口不提神諭的事,使僧侶們心頭放下大石(禮物照收不誤!)卻不免心裡納悶;原來神諭已宣讀(何方的神明?),紛爭已解決。 短短的兩節詩,卻高潮迭起,鮮明地刻劃出“天子”們爭權奪利,勾結神棍偽造天意的嘴臉,能不令人絕倒! 而這,便是卡法非獨特的歷史詩。 卡法非的詩選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