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管與教系列一(10)
2010/07/24 01:01:05瀏覽99|回應2|推薦0

          權柄,並非一雙緊緊抓住孩子不放的手。

          常聽到一些家有青少年的媽媽分享,說他們成天都在和孩子鬥法,比武功:電腦要鎖,電視氣得要捐掉,電動玩具找不到地方藏,想要偷偷在孩子房間裝閉路電視,非偷看孩子日記,上網歷史不可。

          還有,天天都在和孩子約法三章。

          很感慨!

          同樣該做的事,當做的次序相反時,結果竟然可以差這麼多!

          權柄管教的次序,該是孩子小的時候要立界線管制,漸漸大了,就要把重點擺在釋放從權柄出去的自由 (而不是隨便讓孩子怎麼作都可以),多用權柄引導孩子自己劃界線,守界線。

          但是,許多父母卻用「還小,不懂,好可憐!」為藉口,給小小孩許多自由(嚴格說,這不叫給自由,而是沒給界線),捨不得管制,然後到孩子長大了,才不得已,拼命管制。

          權柄管教裡,當然有溝通,有商量。

          但是當孩子小的時候,溝通商量不是權柄管教的主要方式。

          先讓小孩習慣站在界線內,等他們大一點,再教導他們明白之所以界線要這樣畫的理由,而不是對一個小小孩拼命解釋界線為甚麼這樣畫,然後等孩子大了,又拼命想把他們硬壓在界線內。

 

          關於權柄管教這養分,夫人想劃上個句點了。

          仔細想,權柄管教最大的難處,其實在於父母本身,因為,沒有人天生就會正確的使用權柄。

          或者,我們裡面都有扭曲過的權柄陰影。

          夫人自己,也有極大的掙扎。

          在她的原生家庭裡,父親非常忙碌,權柄使用像打雷一樣,總是突然間出現一下,把孩子們嚇一大跳,然後,大部分時間又消失。

          而她的母親,因為自我形象低落,完全放棄權柄。

          身為中間的孩子,標準的和事佬個性,夫人自幼非常害怕衝突,不願意面對衝突。

          然後早早離家,漂流異鄉,小留學生的成長歷程,更讓她沒有安全感去對人做正面抵抗。

          有憤怒,用沉默包裹。

          有傷痛,用孤獨掩埋。

          除非透過文字,很難表達內心真正的感受。

          因此,權柄管教對夫人來講是一個分外辛苦的功課,和所有新手媽媽一樣,當她開始用權柄管教老大的時候,也拿捏不到輕重,也受情緒牽扯。

          不是故意不守原則,而是害怕犯錯,或者,不懂如何溝通和表達。

          在孩子的世界裡,夫人常覺得水土不服。

          誰說當了媽,就立刻會變得勇敢幹練能言善道呢?

          尤其在早熟的老大越界,要給予後果處罰的時候,夫人常常很害怕,怕孩子會心理受傷,怕孩子恨媽媽,怕孩子把媽媽當作專制的慈禧太后。

          當自己戰戰兢兢起步學習管教,而周遭人不斷熱心給予意見和評論時,夫人也苦惱著捉摸界線該怎麼畫,怎麼讓孩子學會不輕視權柄,又不被權柄壓抑。

          想著孩子的一生,難道,就這麼在自己的權柄運用「練習」裡打下根基嗎?

          幸好,還是校長上帝。

          既然一切權柄出自上帝,那麼,就好好從上帝的權柄管教中,去學習,操練吧!

          聖經說:「上帝所愛的,他必管教。」嗯!不要害怕管教孩子,因為愛他,就要管教他。

          聖經說:「敬畏上帝的大有依靠。」嗯!讓孩子尊敬父母,也畏懼父母的權柄,因為,這是他們能夠得依靠,被保護的途徑。

          聖經裡面任何越過上帝所立界線的人,都要面對後果的追趕。 而那些順服上帝權柄的人,福氣,卻在後面追著,要賞賜給他們。

          所以讓孩子順服,是要讓他們蒙福。

          是啊!校長上帝已經親自教過父母該怎樣正確使用權柄管教了,

          只需耐心操練,相信這一切,都在校長上帝的管理之下。

         

          聖經裡面有一個人物,叫做施洗約翰,他出生在耶穌之前,是一個先到世界來,為耶穌預備道路,迎接耶穌的人。

          夫人常常覺得父母的權柄管教,其實也是一個施洗約翰的工作。

          孩子小時候,先在他們生活中樹立權柄,幫助他們和外在權柄產生正確的互動,接受權柄管教。

          長大過程,這個外在權柄會逐漸內化; 從父母的言語,賞罰的行動,變成孩子生命裡一個個清楚的原則。

          私塾弟子是這樣。

          越大,生活中越多夫人不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弟子們需要自己面對許多決定。

          少了夫人守在旁邊的重複提醒,弟子們,卻越來越對界線拿捏穩妥。

          權柄內化。

          內化的權柄,有一天,會跟著孩子離家。

          無論父母讓他們經歷的權柄是否健康,是否存在,都會內化,跟著他們,到學校,入社會,最後,進入他們自己所建立的家庭裡。

          你想要怎樣的權柄內化到孩子生命底呢?

          對夫人,私塾的權柄管教背後,刻印著一個期望:有一天,父母的權柄在弟子生命中退去,而真正內化在他們內心裡的,是上帝的權柄。

          上帝權柄的愛和保護,會成為他們一生深深倚靠的福份。

                                                   

          在這一切的一切背後,最難的,是處理衝突。

          面對衝突,真是權柄管教中,最難修的一門課!

          現代父母,都把孩子捧在心上。誰願意和孩子起衝突呢?許多家庭裡,夫妻兩個人都爭著那個白臉的角色,希望把黑臉留給對方去作。

          當然,誰不希望自己和孩子之間能親親蜜蜜?誰不想逃避親子關係擦槍走火的可能?

          越來越多親子教養課程裡,爸爸媽媽坐在當中,心裡期待的,是得到一些只要鼓勵讚美,不需僵持,甚至引發衝突的管教方式。

          夫人也是,也希望自己留給孩子們的,永遠是一個溫柔慈愛的歡顏。

          但是,生命的塑造,怎能少掉磨去稜角的步驟?

                   如果父母完全同意孩子的現況,改變和突破從何而來?

          所以談管教,道理不難講,方法不難學; 管教孩子辛苦,因為每一個作父母的,都卡在自己的軟弱和限制裡,出不來。

          能夠承認自己做不到,作不出來,倒也好。

          讓夫人揪心的,是看到有些父母,因著原生家庭的傷害,或是自我形象問題,堅持一些對教養孩子的錯誤觀念。

          這些錯誤觀念一直讓他們在傷害孩子,可是他們看不見,也不願意面對,承認。

          生活在資訊發達的E世代,靠網路,一個人面對一個螢幕,似乎,真可以學到許多教養兒女的知識,還可以和人討論得轟轟烈烈。

          但,夫人常勸爸爸媽媽們:孩子,不能關起來養,父母,也不要關起門來自己作。

          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在一個有愛和信任的群體裡,切磋著,追求成長。

          每一個父母,包括夫人在內,都會有他們自己的盲點,讓他們看不見孩子的某些需要,看不見自己的某些問題。

          可是在群體裡,到處是鏡子,盲點,很容易暴露。

          夫人和員外,也一直生活在一個這樣的群體,孩子年紀差不多的家庭,相同信仰,一起追求,一起扶持。

          有時,夫人固執,對上帝直接的教導聽不進去,卻透過看見別的親子互動,而恍然大悟。

          才明白:想要對孩子的生命土壤裡施肥,自己的園子,得有沃土,長得出果子才可以。

          一次次,權柄管教過程的挫敗,一次次,夫人面對內在生命的脆弱。

          一次次,醒悟:作爸媽的,裡面要有力氣,才能從生命底,承受起權柄的重。

          需要心靈肌肉的父母呵!

          於是,夫人在管教孩子的現實生活裡,舉著真理的鐵塊,一練,再練。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私塾夫人@guest
Re: 管與教系列一(10)
2010/08/04 02:57
對,權柄管教的終極目的是內化成對上帝的敬重。兒女也需要看見我們如何敬畏帝活在上帝的權柄之下。

Happy Juggler@guest
Re: 管與教系列一(10)
2010/08/03 07:21
權柄是一個很複雜的topic. 連讀了這幾篇, 覺得寫得很好. 同時也感觸良多.
從孩子們很小, 就開始告訴他們, 爸爸媽媽管與教他們, 目的只有兩個~
一是學會尊重 : 尊重上帝, 學會自重, 也尊重別人. 再來就是 自律self-control/take care of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 (Clean up their own messes, help out w/ chores as a family member, etc) 特別是老大已是 preteen. 我常給他們一個觀念, I don't want them to practice the skill of "listening to their parents". Instead, the goal is that they have a godly standard in their own heart, so they can discern and make wise dec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