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撰稿的三個好朋友
2016/01/21 12:27:08瀏覽45|回應0|推薦0
撰稿的三個好朋友-內容、結構、修辭
內容就是我們的想法,若是第一個浮出想法,通常我們絕不要寫,因為大家的想法可能跟你一樣,要再多想一下,可能就會發生很不一樣的點子,這就是創意.因為多想一下,就會多出許多細節,那麼你的講稿就會與眾不同囉?
1.先把自己的感覺寫下來:演講稿要怎麼寫啊?要怎樣找到演講的材料啊?這是一般學習者在上台前的煩惱,事實上只要想像與朋友聊天的話一樣簡單隨性,只要放大自己所有的感官體會,把自己看到的每一個人、每一件物、每一件事,仔細觀察、記得,無論是聽到、看到、吃到、聞到、碰到......,用你的感覺、記憶、反思、珍情、感情...寫出來,先不要考慮到文法、修辭等問題。
2.想辦法找到連接點:若遇不相關兩件事,讓它們變為相關的線索,這樣衍生下去,就會找到很多的好材料喔!記住平常就要培養自己像電腦USB一樣,把自己的生命經驗或感覺記錄下來,再熟練使用連接點,那麼意想不到的演講材料,將會超乎你想像喔?
其實要找連接點並不難,首先我們要將兩個不同的想法建立關係,有三種方法可以達到關的聯結:(1)接近關係:如想到天空,那麼與天空接近的有太陽、月亮、星星、雲、老鷹、小鳥、飛機......。(2)對比關係:如天空就想到山、地底、海洋、河流、一灘水......。(3)相似關係 :如牆壁是塗鴨的天空、大海是魚的天空、教室是學生的天空......。其次則是凸顯距離的連接點,而且我們要想法子讓距離越遠越遠好,如蛋與頭有什麼關係呢?可以這麼說:當我上台時,緊張地頭皮發熱,熱到都可把蛋煎熟了吧?如此創意不就產生了嗎?
結構:演講稿不要想的太複雜,也不要背太多的名言佳句,更不要相信太多"人家說"應該要怎樣?更不要規定自己要什麼樣的文體,也不過是寫寫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心情、自己的見解和決定而已!
我們經常會聽到人們說:要起、承、轉、合這個口訣,但是這幾百年來的口訣對於撰稿來說是不太能懂的,如果解釋成起筆的聲勢、承接下來的說明、打開局限、轉出來談更大、遠的想法,甚至是對立的問題討論、最後的總結,這樣大家還是不很明白的。那麼我們用另一種口訣來詮釋看看:背景、細節、變化、結論呢?舉個例:背景是-環保的經營;細節是經營是需要更多的人、事、物及材料器具;變化是意外的衝突、轉折,或是情節曲折對立的發生;結論是危機的化解與成長,以及我們體會到做人、做事的態度與方法。不知有沒有簡單些呢?
修辭:我們透過大自然、器具、身體細節來舖陳氣氛,當然有了氣氛,是否要讓搞子更精細一點呢?因此我們就要利用修辭來好好打扮打扮了。
修辭聽起來好專業喔?事實上講稿寫好之後,我們就大聲朗讀,聽聽看是否有卡卡的,若有就系統整理其語句,直到唸起不再有卡的現象,那麼恭喜你已完成通順的演講稿了。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daiwine&aid=44296283